南京第一中學
『壹』 南京市中學排名
樓上的那位你是不是不太了解啊
1 南京外國語學校(一般南京市的中學排名不排它,因為原來它的高中部的生源70%是從初中部招的,但是這個制度在2007年取消了)
2 南師附中
3 金陵中學
4 一中
5 中華中學 (南師 金中 一中 中華 是四大名校)
6 十三中
7 二十九中
8 五中
9 三中
之後的一些亂七八糟的就不說了
名辦學校沒有參與排名,南外仙林分校,南師附中江寧分校 ,金陵中學河西分校,一中實驗,前三個還行,如果你考不進我之前列的前5個學校,就建議你上名辦校的前三個學校。
育英中學說真的 不怎麼樣。
『貳』 南京一中高中與29中對比
說起來當然是一中更理想一些的。畢竟是南京的四大名校之一。
我姐姐就是29中的,教學質量怎麼說呢,還可以吧,管的挺嚴的,作業很多,課業負擔比較重。
我姐姐的功課算是比較好的,班級前幾吧,最好考的是河海大學。
你考慮的什麼學校面積都是浮雲,關鍵還是看升學率是不,現在都是為了將來高考做准備。
我想的話,綜合來說是一中更好一些,層次相對來說更高一些。
『叄』 南京市第一中學怎麼樣
南京市第一中學座落在金陵城南風光秀麗的秦淮河畔,校址原為清代江寧府箭道和西花園。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邑紳就府署舊舍創設崇文學堂,而後四易其名,1933年學校改稱為南京市立第一中學,是南京市第一所公辦中學,是江蘇最早的省重點中學之一,現為江蘇省模範學校,國家級示範高中。
學校一貫強調"教書育人",堅持"德育首位,五育並舉"的方針。多年來形成"好學、向上、活潑、團結"的校風,"嚴謹、求實、創新、育人"的教風和"勤奮、進取、踏實、求精"的學風。制定了"求真為民"的校訓,成為廣大師生的行為准則。新中國誕生後,學校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發揚多年形成的優良傳統,努力辦成具有特色的重點中學,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九十多年來,南京一中培養了數以萬計的人才,校友遍及神州,馳譽海外。
學校現有教 職員工230人,其中高級教師76人(含特級教師4人),高初中49個教學班,在校學生2500人。校園面積40000餘平方米。
我校高中應屆畢業生高考成績多年來在南京名列前茅,初中畢業生參加全市畢業、升學考試成績連續十餘年位居全市第一。
改革開放的春風給學校帶來勃勃生機,特別是近幾年來,校園內更是蓊蓊鬱郁,奼紫嫣紅,一片興旺景象。在上級領導、社會各界、家長、校友的關心、愛護、支持下,目前,校園規劃與建設正逐步完善,師資力量不斷增強,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學校正大力推行"導師制"的運行機制全校師生意氣風發,同心協力,繼承傳統,開拓前進,為把南京一中建成不負眾望的"國內一流、國際先進"的名牌中學而努力奮斗
『肆』 南京市第一中學與南京一中實驗學校有什麼區別
一中是正的,另外是歪的~~ 就象北大和北大什麼培訓中心一樣
求採納
『伍』 南京市第一中學地址
□ 第一中學
□ 地址: 中山南路301號
□ 郵編: 210001
□ 聯系電話: 52344500
這兒還有張地圖:
http://nj.citygo.cn/locusview?locusid=00000322
『陸』 南京市第一中學的校址典故
周瑜都督府-小喬墓
漢建安五年,當時孫吳政治中心尚在蘇州,孫權之兄孫策為征戰之需,「在秣陵(今南京)淮水北(指秦淮河北)建討逆將軍府」。周瑜因商討軍事之策,常往返於蘇州和荊湖之間,途經南京即下榻於該府,並攜妻子小喬曾居住於此。因周瑜任「前部大都督」之職,故該府又稱大都督府。
公元208年,周瑜取得赤壁之戰的輝煌勝利,解除了孫吳西部邊陲的軍事威脅,為三國鼎立的格局奠定了基礎,更促使孫權於公元211年定下決心將政治中心由京口(今鎮江)遷到秣陵,改秣陵為建業。可惜的是,周瑜已於前一年去世。小喬隨之來到建業,住進周瑜曾下榻過的大都督府。
陳濟民表示,周瑜的這個都督府後來成為數朝重要政治治所及著名人物的府邸。元朝,這里是鎮守南方的江南行御史台的元御史大夫宅。明、清兩朝這里先後為應天府和江寧府的府衙。太平天國後期,這里是李秀成忠王府。清軍復入,仍為江寧府署,並一度為兩江總督行轅。院內有小山,山上建有「上諭亭」。後來損毀。
第一中學校園內已難覓「大都督府」的蹤跡。但上個世紀50年代初,陳濟民就讀於一中時,聽老人們說過校園內有「小喬墓」。當年,在一中和平大樓東側有一座小山,約有三層樓高,山上植有梧桐樹,「小喬墓」就指此山。遺憾的是,這座土山後來因為校園建設而被推平。
督署門前張汶祥刺馬
在清同治九年,又發生了兩江總督、封疆大吏馬新貽被刺的要案,真是朝野震驚,舉國傾注。事情發生在同治九年七月二十六日上午,馬新貽校場閱兵完畢,返回督署的路上,為刺客張文祥所殺。刺客並不逃走,高喊:「刺客是我張文祥!」讓那班怕死的衛士捉拿。這個案子發生後,清廷十分驚恐,知道此案涉及封疆大臣的內幕褻聞,於臉面上大不光彩。因此,只能掩蓋矛盾,粉飾門面。慈禧太後為了維系她搖搖欲墜的統治,親自出面處理此案。把正在天津處理教案的大員曾國藩,調來審理這個案件。又在曾國藩出發前夕,召見了他,面授機宜,說「馬新貽辦事很好」,為此案定了調子。這還不放心,一周之內,又連連派出大員參與審案。刑部尚書鄭敦謹,也奉旨與曾國藩同審。經過一番緊鑼密鼓,終於為張文祥定了一個「漏網發逆」和「復通海盜」的罪名,將張文祥處決,剜了張文祥的心,去祭奠這位馬新貽,又厚厚的於以撫恤。一句話,馬新貽是一個好官,張文祥是一個發逆。
然而,事情的真象總是難以隱瞞的,紙包不住火。大量的野史、筆記、小說、戲曲,卻不顧官方史家的曲筆,將馬新貽被刺原委,一一公諸於眾。原來,馬新貽之所以官運亨通,靠的是假報軍功,又結納權貴才得來的。他在所謂的「剿匪」戰斗中,原本是一個敗軍之將。被俘以後,又沒有骨氣,與「匪首」義結金蘭,成了拜把兄弟。再由他的把兄弟導演一幕馬新貽收復失地的鬧劇,欺瞞了朝廷,以至爬上封疆大吏的寶座。飛黃騰達以後,那些把兄弟原以為可以攀附於他,千里迢迢來投靠。馬新貽又奸佔了把兄弟的妻室,誘殺了把兄弟。張文祥因偶然的原因逃脫他的魔掌,才弄出這一出刺馬的大案來。由此可見,清廷所依重的大臣,漁色負友,形同禽獸。凡此種種,正是清廷官場腐敗的縮影,無怪慈禧太後煞費苦心,一定要把真象掩蓋起來。
太平天國豫王府、忠王府
忠王李秀成是太平天國巳未九年五月(1859年6月)封王的。他的王府先在明瓦廊,王府中的情形,英人富禮賜《天京游記》曾有詳細的描述,並說當時忠王方建造新邸,地址離舊府約一里半,工程宏偉,工人千餘在那裡工作。惟新府址究在何處沒有明確指出。中文書刊亦未見有記載。趙列文能靜居士日記抄本(原抄本藏前江蘇省博物館),同治三年七月二十日(1864年 8月21日)說:「出城道過廢偽忠王府,牆高直天,袤延數百步,故江寧府署改造而擴充之也。」從這里可以看出新建的忠王府地址在江寧府署。江寧府署在內橋南府西街一帶。由明瓦廊到這里約一里半路。
『柒』 南京一中全國排名多少
因為南京一中是在南京市最好的高中了,他在南京排名是第一的,所以他在全國的版排名也不會權太差,他是排名在全國的前十名之內的。因為畢竟不是同一個省的高中是沒有辦法進行相比較的,但是以它的歷史悠久以及它的教學質量應該是可以排到前十名。
『捌』 南京一中怎麼樣
除南京外國語學校之外,南京有四大名校,金陵中學,南師附中,南京一中,中華中學.在南京排進前幾的學校當然相當了得,保送計劃特別多,本科達線率也是全市前3,進了一中一隻腳進重點大學的門了
『玖』 南京市第一中學的介紹
南京市第一中學(Nanjing No.1 Middle School)是國家級示範高中,江蘇省模範學校和江蘇省四星級高中。南京市第一中學創辦於1907年,初名為「崇文學堂」,經過幾次易名,於1933年改稱「南京市立第一中學」,是南京市第一所公辦中學,也是江蘇省最早的重點中學之一。截至2014年9月,南京市第一中學分為高中部和南京市第一中學初中部、南京市第一中學馬群分校,佔地面積三萬二千多平方米,綠化面積一萬二千多平方米,綠化覆蓋率37.5%,高、初中共49個教學班,在校學生2500人,全校教職工230人,其中特級教師7人,高級教師98人,市學科帶頭人24人,南京市優秀青年教師31人,全國、省、市模範教師30餘人。
『拾』 南京一中
南京市第一中學座落在金陵城南風光秀麗的秦淮河畔,校址原為清代江寧府箭道和西花園。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邑紳就府署舊舍創設崇文學堂,而後四易其名,1933年學校改稱為南京市立第一中學,是南京市第一所公辦中學,是江蘇最早的省重點中學之一,現為江蘇省模範學校,國家級示範高中。 學校一貫強調"教書育人",堅持"德育首位,五育並舉"的方針。多年來形成"好學、向上、活潑、團結"的校風,"嚴謹、求實、創新、育人"的教風和"勤奮、進取、踏實、求精"的學風。制定了"求真為民"的校訓,成為廣大師生的行為准則。新中國誕生後,學校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發揚多年形成的優良傳統,努力辦成具有特色的重點中學,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九十多年來,南京一中培養了數以萬計的人才,校友遍及神州,馳譽海外。 學校現有教 職員工230人,其中高級教師76人(含特級教師4人),高初中49個教學班,在校學生2500人。校園面積40000餘平方米。 我校高中應屆畢業生高考成績多年來在南京名列前茅,初中畢業生參加全市畢業、升學考試成績連續十餘年位居全市第一。 改革開放的春風給學校帶來勃勃生機,特別是近幾年來,校園內更是蓊蓊鬱郁,奼紫嫣紅,一片興旺景象。在上級領導、社會各界、家長、校友的關心、愛護、支持下,目前,校園規劃與建設正逐步完善,師資力量不斷增強,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要用功,進一中;進一中,能成功」成為普遍的共識。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學校正大力推行"導師制"的運行機制,實踐"一主兩翼,三線齊飛"的辦學思想,全校師生意氣風發,同心協力,繼承傳統,開拓前進,為把南京一中建成不負眾望的"國內一流、國際先進"的名牌中學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