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水鎮中學
簡介:融安縣浮石鎮中學創建於1982年,座落在209國道旁,美麗的融江河畔。所在地浮石鎮東連泗頂,南銜大良,西接融水,北至縣城十一公里,水陸交通十分便利。現全校共有23個初中班,在校生1159人,其中有壯、侗、瑤、苗、仫佬、水、高山、京等少數民族學生236人;教職工85人,校園佔地面積27087平方米。
注冊資本:218.9萬人民幣
㈡ 融水鎮中心校五(4)班師生名字
這個我們是不知道的
建議你可以問一下
可能知道的人
這樣子會比較有希望知道
我不懂你指的中學是初中還是高中,我一並說與你聽吧。融水當地有兩個高中,融水中學和二中(我讀高三時聽說二中改了名字,不過沒什麼,你在融水一說二中就有人知道了)。初中有三個,民族中學,鄉中,鎮中。(初中是民中最好,高中時融中最好)。
㈣ 想知道: 柳州市 融水縣實驗中學在哪裡
融水苗族自治縣民族中學
地址:福星路219號
㈤ 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融水鎮思源高中在哪
一、沒有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融水鎮思源高中。只有融水苗族自治縣思源實驗學校,是九年義務教育學校。
二、融水苗族自治縣思源實驗學校,位於融水鎮城南大道。
三、融水苗族自治縣思源實驗學校,是由廣西區教育發展基金會牽線,香港言愛基金會決定在融水縣捐資1000萬元建設一所九年義務教育學校,以幫助偏遠地區的貧困孩子進城讀書接受良好教育,學校命名為「融水苗族自治縣思源實驗學校」。
四、學校地址位於城南大道旁,佔地面積約80畝,規劃總建築面積32281平方米。學校規模為有54個教學班,其中小學部18個教學班;初中部36教學班。學生總計2610人。不含征地拆遷費用,項目投資估算8000萬元,資金來源為香港言愛基金捐贈1000萬元,申請上級補助及地方配套共7000萬元。
按照建設計劃,學校預期於2016年8月底以前全部完工,9月初招生。
思源實驗學校規劃用地80畝,面向全縣招生,辦學規模54個教學班,在校生2610人。總建築面積為32144.86平方米,主要建設有小學教學樓1棟、中學教學樓1棟、男、女學生宿舍各1棟、學生食堂1棟、教師周轉宿舍1棟、風雨操場及多功能廳1棟等建築。300米環形跑道運動場、籃球場、排球場、羽毛場等室外活動場地。
㈥ 融水鎮中學2005年畢業證書樣板..誰能告訴我
居然用初中畢業書應聘 ,直接辦個高中的啊。
㈦ 柳州富源華都怎麼樣好不好值不值得買
樓盤名稱:柳州柳州富源華都
城市:柳州
樓盤位置:融水鎮玉華中路(香山路與玉華路交匯處)
產權年限:70年
建築類型:多層,板樓,
公交線路:暫無直達公交車。自駕路線:沿G209國道、S309省道到達融水鎮,從香山北路轉玉華西路
其他交通方式:融水縣融水鎮玉華中路
規劃信息:其佔地面積為20001平方米,容積率,綠化率35%,共0棟樓,停車位250多個
周邊配套:學校:融水鎮三小、融水鎮中學
醫院:融水人民醫院
商業:融水商業街
銀行:工商銀行、農村信用合作
富源華都小區內的配套也很齊全,24小時安防監控、完善的服業管理、擁有250多個停車位、娛樂休閑廣場、各類康體設施一應俱全。
(所載信息僅供參考,最終以售樓處信息為准。)
買新房,就上搜狐焦點網
㈧ 老師沒收手機長期不歸還,可不可以去告他
老師沒收學生手機行為違反了國家的四部法律,分別是:《物權法》、《教育法》、《教師法》以及《未成年人保護法》。情節嚴重者算是侵犯學生的隱私。
一:《物權法》第二條第三款的規定以及第四條之規定:手機是學生的合法動產,學生擁有該物品的所有權,任何個人與機關(除執法機關外)無權佔有或扣留。
二:《物權法》第三十四三十五條:學生有權對傾犯自身合法財產的個人以及機關(除執法機關外)要求財產復原和歸還。
三:學校有規定學生不允許帶手機上學,卻無規定老師可以沒收以及扣押手機。因為《物權法》有明文規定任何人都不能侵犯別人的個人財產,而學校更沒有權利去沒收,雖然個別學校是公辦學校,但學校再怎麼樣也只能是學校,永遠都不能成為執法單位。
而某些學校有規定老師可以沒收,此規定與法律相沖,它便是違法規定,照例應該廢除。
四:《教師法》並沒有「沒收或扣押學生財產」的權力。並且《未成年人保護法》、《教師法》、《教育法》中說明,不得侵犯學生的合法權利。而《物權法》中的權利,是屬於合法權利。
也就是說,這樣一來,老師不只違反《物權法》,更侵犯了學生的合法權利。學生不只可以拿回手機,還可以向法院訴訟老師這四項罪。
(8)融水鎮中學擴展閱讀:
2019年1月份,市公安110指揮中心接到一名中學生報警,稱手機被老師「沒收」,向老師討要後老師拒絕歸還。接到報警後,110指揮中心與學校及學生家長取得聯系,隨後老師和家長溝通,將手機交還給了家長。
記者走訪市區一些中小學發現,多數學校沒有明文規定禁止學生帶手機,但普遍不建議學生攜帶智能手機進校園。
據了解,在手機的使用上,多數中小學會通過全校學生大會、主題班會等不同形式做專門的宣傳引導教育,讓學生認識到手機的影響。
同時通過指導閱讀、豐富課餘生活等方式,讓學生自覺地放下手機。不少班主任還會在家長微信群里與學生家長積極進行有效溝通,取得家長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形成家校聯動機制。
對於發現有學生在課堂上玩手機如何處理的問題,學校沒有明確規定,老師們會根據具體情況作出處理。一位老師告訴記者,在課堂上如果有學生不停接發信息,不安心聽課,甚至手機鈴聲響起,影響老師的教學進度,其他同學也極其反感。
通常情況下,老師會提醒學生關機並將手機收起來,如果學生不聽,老師也會將手機「收繳」起來,自己或交給班主任暫時代為保管,待放學後讓學生帶回家並提醒學生不要再帶手機。
「不排除偶爾有個別學生在老師屢次提醒之後仍然會在課堂上玩手機且影響他人,老師將手機收管時間比較長,或者要求家長來領取手機的情況。」這位老師表示,不同老師的做法可能不同,但出發點肯定都是為了讓學生將精力放在學習上。
對近期發生的老師收繳手機學生報警的事情,該老師說,這也是學校普遍不鼓勵學生帶手機上學的原因之一,因為當老師去收繳學生的手機時,易引發矛盾沖突,破壞師生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