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暴力的內容
在校學生欺負弱小的人
⑵ 反對校園欺凌的內容
一) 校園暴力是危及學生、破壞校園和諧的一大隱患。
校園暴力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主要有以下七種:
1. 索要錢物,不給就軟硬兼施,威逼利誘。
2. 以大欺小,以眾欺寡。
3. 為了一點小事大打出手,傷害他人身體,侮辱他人人格。
4. 同學間因「義氣」之爭,用暴力手段爭短論長。
5. 不堪受辱,以暴制暴,沖動報復。
6. 侮辱女同學。
7. 侮辱、恐嚇、毆打教職員工。
校園暴力還可以分為硬暴力和軟暴力。如果拳打腳踢、拔刀相向是硬暴力;亂起綽號、推舉「最差」等等就是軟暴力,軟暴力對學生心靈的傷害甚至超過了硬暴力,同樣可以置人於「死」地。
(二) 校園暴力的處理方法
1. 遭遇校園暴力,應在學校、警方或家長的幫助下,制止暴力,決不能逆來順受或以暴制暴。
2. 與不法行為作斗爭一定要講策略,運用智慧,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盡可能避免正面的直接搏鬥,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傷亡。必要時盡量滿足對方提出的要求,與此同時一定要記住對方的體貌特徵,及時報警,或向老師、家長尋求幫助。
3. 當有人,尤其是陌生人,約自己到較偏僻的地方去時,一定要堅決拒絕;當侵害到來時,一定要想辦法逃脫,並積極尋求幫助。
4. 要增強法制意識,在侵害發生後,要能夠勇敢站出來,用法律的武器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
⑶ 什麼是校園暴力包括哪些內容
校園暴力包括哪些?
⑷ 校園暴力的內容
校園欺凌不一定在校園內發生,放學後同學間的欺負行為也算在內。
主要表現是欺版負權、欺負弱小的人,令受害者在心靈及肉體上感到痛苦。校園欺凌通常都是重復發生,而不是單一的偶發事件。有時是一人欺負一人;有時集體欺負一人。
通常欺負者不覺得自己不對,而是受害者怕事,默默承受而不敢反抗和告發欺凌者。
·叫受害者侮辱性綽號;指責受害者無用。粗言穢語、喝罵。 ·對受害者的重復的物理攻擊,身體或物件。拳打腳踢、掌摑拍打、推撞絆倒、拉扯頭發·干涉受害者的個人財產、教科書、衣裳等,損壞,或通過他們嘲笑受害者。
·欺凌者明顯地比受害者強,而欺凌是在受害者未能保護自己的情況下發生。
·傳播關於受害者的消極謠言和閑話。
·恐嚇、威迫受害者做他或她不想要做的,威脅受害者跟隨命令。
⑸ 校園暴力行為主要有哪些
1、叫受害者侮辱性綽號;指責受害者無用、侮辱其人格等。
2、對受害者進行重復性的物理攻擊。拳打腳踢、掌摑拍打、推撞絆倒、拉扯頭發;使用管制刀具、棍棒等攻擊受害者。
3、干涉受害者的個人財產、教科書、衣裳等,損壞,或通過他們嘲笑受害者。
4、欺凌者明顯地比受害者強,而欺凌是在受害者未能保護自己的情況下發生。
5、傳播關於受害者的消極謠言和閑話。
6、恐嚇、威迫受害者做他或她不想要做的,威脅受害者跟隨命令。
7、讓受害者遭遇麻煩,或令受害者招致處分。
8、中傷、譏諷、貶抑評論受害者的體貌、性取向、宗教、種族、收入水平、國籍、家人或其他。
9、分派系結黨:孤立、杯葛或排擠受害者。
10、敲詐:強索金錢或物品。
11、畫侮辱畫,寫侮辱性的文字。
12、網上欺凌(Cyberbullying),即在網志或論壇上發表具有人身攻擊成份的言論。
(5)校園暴力的內容擴展閱讀:
治理方案,以廣東為例
2018年11月12日,廣東省教育廳等13部門聯合出台了《加強中小學生欺凌綜合治理方案的實施辦法(試行)》,對校園欺凌的分類、預防、治理等問題作出明確規定。
其中,對被欺凌者身體和心理造成「輕微痛苦」或者「明顯傷害」的欺凌事件,分別列為「輕微」或者「惡劣」。
「攜帶刀具等器械威脅或打被欺凌者的」「多次強脫被欺凌者衣物的」「多次強索被欺凌者財物的」等屬於「惡劣」范疇的嚴重欺凌事件。
值得關注的是,學校對於屢教不改或者情節惡劣的嚴重欺凌事件中的欺凌者,在進行批評的同時給予懲戒,嚴重者可以給予留校察看、勒令退學、開除學籍的處分。
⑹ 校園暴力包括哪些產生的原因
校園暴力主要有三類:
語言暴力:指學生經常用污言穢語對其他學生進行攻擊版,從而權產生矛盾;
身體暴力:指藉助身體的優勢打擊比較弱小的同學;
心理暴力:指不斷地用語言、行為等給其他同學造成精神或心理上的壓力,使其出現不良表現。
如果遇到了校園暴力,學生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提高自我保護意識。如遇事不要忍氣吞聲,要及時告訴家長或著老師;身上盡量不攜帶太多的錢物;受到暴力侵害時,立即採取靈活的應急措施,不刺激對方,以減少被侵害程度,事後立即報案。
二、提高社會交往能力。如交友要謹慎,少與行為不端的人聯系,不要上網交友,更不要網戀或私自會見網友;出外辦事不單獨行動,要與同學結伴而行,以免發生意外。
三、養成謹言慎行習慣。在學校日常生活中,不要說刺激、傷害別人的話;在公共場合遇到可疑者時,設法避開;化妝、服飾要得體,不要過分暴露;不要貪圖小便宜,不要對陌生人交付現金以及物品;與他人發生矛盾或沖突時,盡量用和緩的語言和手段加以處理等等。
⑺ 校園欺凌包括哪些內容
發生在學校校園內、學生上學或放學途中、學校的教育活動中,由老師、同學或校外人員,蓄意濫用語言、軀體力量、網路、器械等,針對師生的生理、心理、名譽、權利、財產等實施的達到某種程度的侵害行為,都算作校園欺凌(暴力)。
校園欺凌不一定在校園內發生,放學後同學間的欺負行為也算在內。其主要表現是身體強壯的學生欺負弱小的學生,令其在心靈及肉體上感到痛苦。校園欺凌通常都是重復發生,而不是單一的偶發事件。有時是一人欺負一人;有時集體欺負一人。
通常欺負者不覺得自己不對,而且受害者怕事,默默承受而不敢反抗和告發欺凌者。 因此,惡性循環導致受害者的身心深受煎熬。
(7)校園暴力的內容擴展閱讀:
2014年6月,一項研究發現,被欺凌的兒童可能遇到高於正常的亞臨床水平的炎症,可能持續到成年期,而欺凌者比那些既不是受害者也不是欺凌者的兒童的炎症水平要低。此前的研究提示欺凌可能對兒童的心理和社會發展產生負面影響。
來自杜克大學醫學院等機構的科學家研究了兒童期欺凌是否也能影響兒童的身體健康。研究人員就欺凌的經歷采訪了來自北卡羅來納的1420名9-16歲兒童,其中90%是白人、4%是美洲原住民,6%是非洲裔美國人。
對這些兒童進行C反應蛋白(CRP)的血液測試表明,被欺凌的兒童的C反應蛋白(CRP)水平隨著他們被欺凌的次數而增加,C反應蛋白(CRP)是身體的低級系統炎症的一種標記物,常常與心血管疾病和代謝症狀有聯系。
在欺凌停止後的19到21歲的第二組血液測試表明,在童年被欺凌的人的C反應蛋白(CRP)的水平保持在曾經進行欺凌的人的兩倍,而欺凌者的C反應蛋白(CRP)水平低於從未被欺凌者或者受害者。
研究人員說,這些結果提示一名兒童在欺凌中的角色可能充當了風險因素或成年期低水平炎症的保護性因素,而這可能對長期健康有負面的影響。
⑻ 校園暴力的手抄報內容
1、提高自身修養。腹有詩書氣自華,當人的道德文化修養到達一定高度的時候,面對生活中的矛盾時能從容淡定,可以不偏激,如果同學之間團結友愛,校園欺凌也就無從談起。
2、樹立人人平等觀念。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上,大家的地位都是平等的,沒有高低之分,每一位同學的家庭背景、體態容貌、行為習慣、宗教信仰、生活經歷等情況都有差異,這些都是世界多樣化的表現。不能因差異而看輕或排斥他人,同學們應該以平常心對待每一名同學,共同維護校園和諧。
3、增強遵紀守法理念。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學校也有嚴明的校紀。法律對於打擊違法犯罪有著嚴厲的懲罰措施,學生手冊中也明確規定了學生違紀的處罰措施,同學們要堅信法律和校規的威嚴,不要抱有僥幸心理。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離不開制度的規范,同學們要把法律法規和校規校紀當做量尺,堅決不做違法亂紀的事。
4、建立有效的監督預警機制。校園欺凌行為具有很強的潛伏性,在欺凌行為發生前,往往有很多徵兆,比如集體性的排斥某一同學,如果能及時的發現並糾正這些錯誤傾向,就能避免惡性事件的發生。監督預警,需要學校、系部、班主任的協同努力,更需要同學們提高警惕性,一旦發現有可能發展為欺凌的不良行為,就及時報告。
⑼ 校園暴力手抄報內容
校園從來都是令人憤慨的焦點之一。近些年來,有不少校園的視頻被上傳到網路上,各種門派層出不窮。越來越猖獗的事件令人心寒,令人不得不憤怒!近日,頻頻出現在校園內外的事件,簡直讓我們觸目驚心!
事例一:4月8日,長春某高三女生,因為回頭多看了某個女孩一眼,就遭到女孩及其同伴共5人拉到附近的半山腰上,被一頓毒打。
事例二:4月21日,湖南衡南實驗中學某班幾十名學生集體跪在**********場上,有說是班主任罰跪,有說是自願班長帶領自願下跪。
事例三:5月18日傍晚,雲南省普洱孟連縣發生了一起8名女生結伙對一名女同學進行毆打、侮辱的「校園事件」。
近日,又出現一個穿布鞋的女生,被幾個同學堵在樓梯口要求下跪,並遭遇扇耳光和推搡。
我想問,如今的孩子都怎麼啦,怎麼會變得如此缺乏理智,會變得如此缺少人性。到底是教育的缺失,家長的縱容,還是虛擬網路的危害?我想,也許是兼而有之吧。這些問題已經不能不引起我們每一個人的關注了。究竟是誰的過錯,我們先不用去追究這些。因為無論是有意看也好,還是無意瞧也罷;無論是班主任罰跪,還是學生自願;無論是有家庭背景也好,還是沒有家庭背景也好;無論是鞋子丟失也好,還是被偷也罷。作為家庭和學校,我們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因為無論與同學之間發生什麼糾葛,出現什麼問題,都應該教育孩子,學會與他人和睦相處,做到與人為善,既要善待自己,更要善待他人,要以一種寬容的胸懷去接受一切事物,去處理各種問題。一旦遇到過錯或問題時,首先要從自身上找原因,即便是他人的錯誤,也要善意地指出,而不能以錯治錯,以罰代法,最終導致雙方都成為受害者和「犧牲品」。
對類似這樣的校園事件,許多教育者也常常不知道如何應對。出於「對家長負責」的心態,教師們往往對具體的人身傷害,比如可見的傷痕,紅腫,流血比較敏感,而正因為教師們對可見傷害的片面重視,學生們會選擇進行不可見傷害,最常見就是人格的侮辱,嘲笑,逼令下跪,輕輕打耳光,而教師卻往往意識不到這種傷害的嚴重性。施虐的孩子發現,只要自己造成的傷害不是可見的,受害的孩子就得不到有效的保護。
現實生活中,常見的情況是,當一個學生被毆打和侮辱以後,教師對打人者只是加以訓斥,對受傷者積極治療,可是,他的工作僅此而已嗎?那個打人者成了學生當中那個出盡風頭的人物,而對挨打的人來說,這個懦弱的形象將一直伴隨著他。真正的做法,應該是幫助受害者在集體活動中出風頭,擁有更多的朋友,迅速走出這一次被打的陰影,並且讓欺負人的孩子知道「對方也是不好惹的」。就拿龍湖一中校長喬栓柱對媒體公開事件的處理結果來說:這件事情學校知道後,考慮到女孩子的自尊心,就沒有公開處理。而是對幾個打人的學生進行批評教育,並要求她們向被打的那個女生道歉,女生也原諒了她們。這種不得體的處理方式,實際上在縱容傷害她們,並不能解決實質性問題。
有人說,學生們的行為,是當今學校通過「淘汰教育」的模式引發的。這種觀點認為,中國的學校教育將本應是普及的教育變成了選優教育和淘汰教育,這種教育的後果就是了大量的「失敗者」,他們的失落感造成了和攻擊傾向,其實這種模式仍然只能解釋國外的偶發式,情緒性的校園,無法解釋發生在中國廣大校園里的事件。
還有人說,孩子們的行為,都來自對影視和游戲中情節的模仿。然而,影視作為一個模仿對象,它只是讓壞孩子們的攻擊行為看起來更「酷」,並不能帶來攻擊沖動本身。的時候沒有什麼影視和游戲,校園卻同樣存在。並且,至今也沒有科學研究證明是影視和游戲激發了青少年的行為,國外研究認為內容的社會惡果是使得受眾對的容度增加,但它並不是行為的直接原因,而且,青少年接觸一定的內容,反而使得攻擊傾向有所下降,因為他的攻擊慾望被發泄掉了。
筆者認為,當前學校事件產生的原因,應當說是社會人文教育的缺失。事件行為的發生背景,是由於學生人道主義和平等意識的缺失。在他們受到的教育中,他們不知道人的權力是天生就有的,不知道人生來就是平等的,更不知道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因此,校園就是屬於這種用加害他人的方式來解決糾紛,當個人對抗不佔優勢的時候就聚眾來強化自己的勢力。由於沒有平等待人的意識,就有出現一種想凌駕於別人之上的心理。羞辱、侮辱、他人都是這種心理使然,用使人屈服,用來矮化他人的人格。這就是人文教育缺失所造成的必然現象。試想,現實中,我們哪一個家庭不是以孩子的要求為中心,哪一所學校不是以追求學生的升學率為目標。下去,對孩子的無節制的索取和要求,養成了他們在家裡就是以自我為中心,家庭其他成員都得圍著他轉;只注重學生成績的提高,而不注重對學生的品德和心理教育,就會導致他們人格上的缺陷。以往,桀驁不馴、專橫跋扈的個性就會在孩子的身上滋生,為孩子的健康成長埋下終身隱患。
國外的研究和中國的實踐都已經證明,具備和平等的校園風氣,校園就會大大減少,因為的特點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平等意識和人道主義,讓他們像一居住在小區里的業主,而不是監獄里的囚徒,而最好的培養方式就是一個和參與性強的校園管理環境。因為,無論發生何種校園,學校無疑都是第一責任方,而班主任更是第一責任人。教師是下一代的守護人,並給予他們關於人格成長的教育,這是各個國家都將這個職業特殊化的真正原因。只有建立起平等意識和學生人道主義,校園才有可能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