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江區東溪中學
『壹』 綦江區普通高中有那些我想知道學校名字和地址,懸賞!!!
綦江中學,古南鎮新山村48#,南州明珠對面
南州中學,九龍大道千山美林對面
實驗中學,陵園路50號
趕水中學,趕水鎮謝家街
打通中學,打通鎮
東溪中學,東溪鎮新市場83號
三江中學,三江鎮
『貳』 重慶綦江的東溪鎮發展得怎麼樣東溪中學的教學質量和教師待遇如何
綦江縣東溪鎮最近幾年的發展不錯,發展定位在古鎮開發旅遊,交通便利,處在渝黔高速沿線,210國道重要關口,東溪鎮上有一個市級重點發展村正在開發,從房價來看,差不多2500了,估計還會漲,東溪中學算綦江縣的二類中學,去發展,機會還是很大的!
『叄』 重慶市綦江縣東溪鎮鎮紫中學的電話
綦江縣東溪中學 地址:綦江縣東溪鎮新市場1居83號 郵編:401434 電話:48752299 一、學校領導 校長(書記):艾雄偉 辦公電話:48753001 副校長:王 輝 辦公電話:48751008 副校長:鄒景芳 辦公電話:48752199 副校長:江青春 辦公電話:48751008
記得採納啊
『肆』 綦江縣有那些高中
重慶市綦江中學
地址:古南鎮新山村48號
重慶市綦江實驗中學
地址:陵園路50號附近
綦江縣南州中學
地址:古南鎮開發區九龍大道79號
綦江縣打通高級中學
地址:綦江縣204省道附近
綦江縣三江學校
地址:綦江區三江街道開發區
重慶市綦江縣東溪中學
地址:東溪鎮新市街83號
重慶市綦江縣趕水中學
地址:綦江縣趕水派出所
綦江縣三江鎮古劍中學
地址:綦江縣136鄉道附近
『伍』 綦江中學最好後屬於哪所中學最好
原來呢,綦江中學數第一,東溪中學第二
我就不知道你說的是高中部呢專還是初中部呢??
綦江中學大部分老師都是屬東溪中學調去的!
現在
初中的話:綦江中學第一,古南中學第二
高中的話:綦江中學第一,打通中學第二
僅是一些民間說法!
『陸』 綦江中學最好後屬於哪所中學最好
原來呢,綦江中學數第一,東溪中學第二
我就不知道你說的是高中部呢還是初中部呢??
綦江中學大部分老師都是東溪中學調去的!
現在
初中的話:綦江中學第一,古南中學第二
高中的話:綦江中學第一,打通中學第二
僅是一些民間說法!
『柒』 綦江高校有哪些
綦江中學,綦江師范 南州中學,古南職高,通會職高,東溪中學,打通中學,三江中學,古南中學三角中學,通會中學。好像好點的就是這些學校了
『捌』 關於綦江的中學
在綦江縣內除了綦江中學以外沒有什麼好的學校了.相對永新中學,東溪中學,打通中學來說.打通第一,東溪第二,永新第三.
交通:打通最好,東溪次之,永新最差.
教育:打通中學(重慶市的聯招中學),東溪中學(綦江名校),永新中學一般.
教育質量:打通中學優,東溪中學良,永新次之.
老師待遇:高考的升學率為打通優於東溪,東溪優於永新.老師的待遇主要是看生源好,升學率高.所以,打通中學第一,東溪中學第二,永新中學第三.
『玖』 東溪鎮的歷史文化
歷史文化。東溪有保存較為完好的古漢墓群、西南最古老的郵局——麻鄉約民信局、「旌表節孝」牌坊等古跡,彰顯古鎮文化源遠流長。
傣族文化。東溪是傣族的發源地,傣族的故鄉。太平橋50米處聳立著四塊「南平遼」碑,高2.4米,寬1.2米,就是歷史的佐證。三國時,諸葛亮派馬忠、關平南征,征服蠻夷,即傣族。現太平橋碼頭留有「關索橋」遺址。
夜郎文化。東溪春秋戰國時就屬「夜郎古國」。「夜郎古國」臣民多系峒丁、侗蠻、峒僚。有山峒、水峒之分。山峒居屋除少數居洞穴外,大多居吊腳木樓,飛檐走閣,雕龍刻鳳,頗具特色。東溪保存的傳統吊腳木樓,七孔子崖漢墓群就是「夜郎古國」的見證和縮影。東溪現仍有山民能傳唱夜郎山歌等。
宗教文化。南華宮、萬天宮、龍華寺、觀音閣、王爺廟等是佛教在東溪盛行的歷史見證。
社區文化。傳統的渝派川劇座唱、腰鼓隊、秧歌隊、舞龍舞獅等活動常年開展。在市、縣文藝調演中,東溪鎮參演的舞蹈多次獲得一等獎。
抗戰文化。抗戰期間,國民黨曾將中央軍事參議院遷至東溪雙桂園,現舊址保存完好,是對群眾和廣大遊人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
紅色文化。東溪人傑地靈,解放前,東溪陳羅夏三大家族中,羅家的羅振聲曾與周恩來、鄧小平等國家領導人一起出國深造,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羅振聲生平業績載入了《黃浦將帥錄》。夏家的夏江秋,曾參加廣州起義。夏奇峰在1939年夏天,在東溪後樂園舉辦縣委黨員培訓班,傳播先進思想,組織革命力量,繼又北上延安,奔走於推動歷史前進的事業。東溪中學是地下黨活動的重要場所,所以後樂園、東溪中學曾經是東溪乃至綦江的紅色革命發源地、根據地。
版畫文化。東溪鎮農民版畫淵源於民間古老的木刻板印年畫「財神」等,始於宋,具有一千多年歷史。綦江是農民版畫之鄉,東溪是綦江農民版畫的發源地。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作為一種畫類發展以來,創作作品1000多件,有的在北京或市縣展出獲獎,有的被各級美術博物館收藏,有的還走出國門參展,頻頻獲得金、銀、銅獎。東溪鎮於2006年成立了版畫創作室,培訓了版畫作者50多人,為東溪版畫的長足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民耕民俗文化。東溪自古以來是綦江境內第一大鎮,民耕民俗文化多姿多彩,充分展示了東溪不同歷史時代的民耕民俗文化。 明朝武宗皇帝降旨整治綦江河
明朝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明武宗皇帝微服私訪,周遊全國,來到了綦江區安穩里麻城(今東溪鎮鎮紫街,下同)。他看見綦江河由南向北,由貴州夜郎壩、松坎,流入綦江區石門坎、趕水,經東溪太平橋、麻城、蓋石、三江,經綦江區城,流入江津縣境,在順江口注入長江。綦江河,古名夜郎溪、僰溪、南江,全長231.3公里,流域面積大,流量大,水力資源豐富,而且「水作蒼帛色」。但是,由於年久無人治理,兩岸雜草叢生,河道泥石阻塞,致使一江河水白白向北流去。武宗皇帝設想:當時綦江地勢偏僻,交通不便,百姓生活困苦,如果把綦江河整治開發出來能行船,且不是為人民造福。
於是,武宗皇帝回到京城後,庚即降下聖旨,飭令重慶府知府孫公豹(具體名字不詳)清理整治開發綦江河。重慶府知府孫公豹奉旨立即招募石匠、民工,並親自多次到現場督辦,指揮民工們砍伐綦江河兩岸的樹木、雜草,清掏河道的泥石,石匠們用大錘打掉河床的巨石和淺灘的岩石,疏通河道。綦江河經過清理整治後,載重幾噸的木船,可由綦江區城經三江,到達東溪太平橋,洪水期間,竹筏或木筏可順水北下,漂到綦江。從此,形成了綦江河道的雛形。
「武宗皇帝降旨,孫公豹打灘」的傳說,還流傳在東溪、鎮紫街、蓋石洞一帶的民間,人們對武宗皇帝降旨整治綦河的皇恩充滿了感激和欽敬之情。 《東溪賦》
瞻彼渝南,古鎮東溪,風雨滄桑,璀然燦然,中華輝煌五千年,古鎮文明二千載。
巍巍牛心山,一峰劍指;琵琶險峻,四寨虎視。霞蔚雲蒸,氣薄九天。流光溢彩,紅凝紫染。威武磅礴,揮戈揚鞭。翼王三攻而不下,兵家並爭嘆其堅。三河環抱,山清水秀。風梳楊柳,波泛漣漪;朝暉夕照,晴柔雨媚。鷗宿鷺集,鶴翔雁比。小橋流水,古樹人家;清泉亂石,古藤艷花;瓦寺臨岸,木屋懸崖;抒寫天趣,瀑飛壁懸。幽潭素月,峻嶺彩霞。春波盪,村姑浣布;夏風爽,官紳避暑;秋月白,騷人作賦;冬雪瑩,漁翁扳罟。五千棵黃葛樹,蔽日以蓊翳,西南之最,嘆為觀止;近萬級古鹽道,入雲而迤邐,漢晉以遠,溯其肇始。世外桃源,心中詩翼。行人遊客,不禁於斯駐足抒懷;才子畫家,專程到此揮毫寫意。於是遠唐謫仙李太白遺詩:「丹溪一拱氣霏霏,黃桷森森綠相圍。接地渝黔通百貨,泊船漁火敞千扉。杏花雨潤太平渡,楊柳風披客子衣。遙指夕陽人影散,誰家官舫又來歸。」
古鎮經商,百業俱興。集其商貿竟占綦邑之首市。平晝千人手拱,入夜萬燈輝溢。三宮並八廟,四街連九市。香會戲園,人喧鼎沸;店鋪行棧,櫛比鱗次;酒肆茶樓,仁隱智匿;歌妓歌舞,百態千姿;洋貨土產,桂薪珠米;水陸碼頭,舟車郵驛;貲通渝黔之寶,客匯華夷之仕。時值逢年過節,民眾歡天喜地;燃爆竹,澆鐵水,舞龍燈,逗獅子,走高蹺,猜謎語,劃龍船,搶旗幟,比角力,耍把式,拉洋片,剪花紙,糖關刀,戲拇指,秧歌舞,皮影戲,鬼臉殼,麻鬍髭……窮形盡相,百藝千技。浸浸然盡染淳樸之風俗,陶陶然早忘榮辱之身世。於是近代勛戎張翼鵬題聯:「乃安斯寢,莫之與京。」
古鎮歷史悠久,人文迢遞,西漢開埠,萬壽場名,既往二千二百年;初唐建制,丹溪縣置,迄今一千三百載。明清風貌余緒,原汁原味;古今人事留績,可歌可泣。撫南平遼碑,傣族源流可考;摩七孔子崖,漢墓龕刻猶記。天國翼王,設帳丁家灣,攻成都籌諸決策;賀龍元帥,借道曹天泉,立碣石撫我孑遺。中共黨支部地下活動,國府軍高官院中參議。米案風波,巴渝震驚;農民版畫,中外享譽。書院小學校,歷百載滄桑且喜健在;麻鄉老郵局,存方丈門楣追憶同治。吊腳樓前,盡賞民居之格調;石板街上,重蹈時空之軌跡。喜今盛世風和,僻壤恩被。百姓安居樂業,三司有識敢為。創經濟之偉業,揚文化之宏旨。幸其一村、二石、三瀑、四街、五橋、六院、七巷、八廟、九市、十景,舊貌煥然一新,游眾紛沓而至。美哉,看古鎮文化之深厚;壯哉,看東溪旅遊之崛起。
『拾』 重慶綦江東溪古鎮書院街小學
書院街小學地處東溪古鎮的核心,現有師生1500餘人,是東溪古鎮文化傳承和發揚的宣傳窗口,學校由清朝道光年間進士、漢中府知府陳洪猷在1853年正月十三動土修建,至今163年。培養了原共青團四川省委書記、四川省委宣傳部長郝謙,原中共重慶市委顧問危石頑;創辦綦江中學的校長田斗寅;創辦東溪中學的校長吳舉宜,原中共重慶市委工農部副部長黃義乾;原教育部小教司司長陳毅喬,原建工部計劃司司長夏奇峰,外交部任職、編撰《英漢詞典》的危東亞,中國第一位船舶學博士、武漢水運工程學院副院長吳秀恆等,書院街小學為當地文化和經濟發展起到重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