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校園欺凌
校園暴力我相信大部分上過學的人都遇到過,而校園暴力多集中在初中,人性本惡,又處於最暴躁的年齡,發生校園暴力不可避免。
我來說說我自己吧,剛上初中時,我住一個大宿舍,一個初一的小混混總欺負我,那時候不敢告訴老師,也不敢告訴家長,不知為什麼我感覺似乎膽子都被他們嚇破了。近一年後,我覺得我不能再這樣下去了,於是我竭盡所能的向那些高年級的混混討好,最後,我成了一個人的小弟,原來欺負我的那個人也對我稱兄道弟了,但是我心裡還是恨他。在隨後的幾年中,我打過人,也和那些狐朋狗友欺凌過弱者,每當想起這些事我很是後悔,後悔自己曾經的卑劣。到了臨近畢業的時候,我發現班裡的同學們似乎都很團結友愛了,可能是我們都變成熟了吧,原來那個欺負我的人我也不再恨他了,散夥飯的時候我們還提到此事並一笑而過。
有點跑題了,面對校園暴力的時候,告訴老師不一定有用,但是一定要告訴家長,他們才是你堅實的後盾,他們會確保你不被欺負。如果你夠狠,可以在身上藏把刀,當某天再有人欺負你時,你就沖他亮刀子,被嚇住了就不會再找你麻煩,或者你也可以找一個高年級的親戚,幫你震懾一下小混混。最後,希望大家不要學我,因為那些狐朋狗友,我差點沒上完初中,而且給我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影響。逃脫校園暴力,不等於為虎作倀。
被欺凌時不敢反抗是可以理解的,欺凌時往往的多人欺凌一人,被欺凌者往往又是身體不壯實而又膽小的孩子,沒有力量對抗比自己強得多的團伙。但是,這些被欺凌者被欺凌後,往往不告訴老師,也不告訴家長,這有點讓人不解。
其實,很多時候,正是被欺凌者的忍氣吞聲,導致欺凌者認為其軟弱可欺,從而一次比一次放肆。換句話說,某種程度上,正是被欺凌者的懦弱,縱容了欺凌一次比一次嚴重,最後導致嚴重的後果。
我在處理一起校園欺凌事件時,我特別注意到,被欺凌者小A的同桌小B,他比小A的個子還略微瘦弱一點。而且,從班主任那裡知道,欺凌者就是同班的三個大個子學生。早些時候,三個人瞄上的是小B,當時是放學後在校外的路上,小B拚命反抗嚎啕大哭,引來了路人制止了這場欺凌。回家後立即告訴了家長,家長第二天就來到了學校,跟班主任商量解決辦法。
後來,三個大個子就再也沒有欺凌小B。小A的情況跟小B差不多,但是,被欺負時只會隱忍著哭泣,過後又沒有告訴家長和老師,連續發生幾次,都是這樣。三個大個子或是一個人,或是兩個,或是三個,隨時都欺負他一下。
從中可以看出,孩子的態度,是起著很重要的作用的。所以,家長和老師必須讓孩子明確,遭遇他人欺負時,能反抗必須反抗,必須呼救。事後必須立即告訴家長和老師,讓各方面聯合採取措施,這樣是可以制止校園欺凌的發生的。
要讓孩子知道,忍氣吞聲只會換來更多暴力,只會助長欺凌者的囂張氣焰。遭遇暴力欺凌時,絕不忍氣吞聲,而是應該堅決打回去,無力打回去時,必須第一時間大聲喊出來!
如果說對方不管你怎麼道歉就想打你一頓,那就不能示弱了。對方人多打起來你一定吃虧,但是你也不能乾等著挨打,要學會還手。敵眾我寡的形勢下,你不用管其他人,就抓住一個往死里打就行。別人打你三拳你會疼,但你打他們一拳也疼,下次再欺負你的時候,就要考慮清楚了。通常被欺負的同學有個共同點,見對方人多就慫了,其實你越是這樣他們就越欺負你。
有個故事你聽一下,有個痞子仗著人高馬大,天天欺負我,只要一見到我,就非要打我一頓才行。有一日,我手裡拿著一塊板磚,死死的盯著他,就在他還早動手打我的時候,我一板磚砸在他的頭上,從此以後,他見了我都要繞開走。當然,我不崇尚暴力,可真要是被逼無奈,就不要以軟弱示人,勇敢一些,挨他們十拳只要打回去一拳,下次他們就不敢輕易欺負你。在遭受校園暴力前,你一定知道誰會欺負你,你也可以找老師說清楚,實在不行就讓家長出面,不要讓悲劇發展下去。
如果你是校園暴力的受害者,一定要勇敢的及時告訴老師、警察或者家長。要通過正確的途道保護好自己,學會拿起法律的武器維護自己的人身和財產安全。
如果你是校園暴力的施暴者,希望你能就此停止自己的所作所為。這世上沒有誰可以隨隨便便打人,這樣肆無忌憚的攻擊別人。也不要以為自己年齡小可以胡作非為。壞人終究是要食惡果的。也希望學院和有關部門能加大力度防範和制止校園暴力,給學生們一個安全和諧有愛的校園環境。
❷ 面對校園欺凌我們能怎麼辦
遇到校園欺淩你應該做一個積極的檢舉工作這樣他們就不會,在這樣肆無忌憚了。
❸ 面對校園欺凌要怎麼辦
如果欺凌者想要毆打你,先警告他,如果他不停止,就反擊他!而且要狠!就算欺凌者求饒你就當沒聽見!打殘為止!假如別人羞辱你,別人也做了幫凶的話!你就拿起刀殺死它們!如果有人說另一種快樂是什麼?那就是虐殺欺凌者,聽欺凌者慘叫,哭泣,絕望才是最開心的事!
❹ 遇到校園欺凌怎麼辦
1、安撫孩子的情緒首先,家長要安撫孩子的情緒。孩子受到了校園欺凌,他的身心都會受到巨大的傷害。作為父母要多陪陪孩子,或者找專門的心理咨詢師進行疏導。
2、查出事情的緣由對於校園暴力和校園欺凌,家長發現孩子遭受了以後,要迅速向孩子問清楚事情的緣由,查清楚來龍去脈。並且找到施暴者與之進行交流,向施暴者施壓,告誡施暴者以後不要再欺負自己的孩子。
3、向老師學校反應對於孩子遭受的校園欺凌事件,家長要和孩子的老師和學校領導反映。讓學校和老師肩負起照看孩子的責任,加強對校園欺凌的監督和對施暴者的管教。
4、與施暴者家長交流找到校園暴力的主要施暴者的家長,雙方家長可以電話聯系,不過最好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好好溝通一下,把問題都說出來,讓其加強對自己孩子的教育管理。
5、觸犯法律的報警處理對於觸犯法律的校園施暴者,為了保護自己的孩子,家長在必要的情況下,可以進行報警處理,通過法律的途徑來懲罰校園欺凌當事人。
❺ 中學生應該如何面對處理校園欺凌
1、告訴孩子遇到校園暴力,一定要沉著冷靜。採取迂迴戰術,盡可能拖版延時間。
2、必要時,向路權人呼救求助,採用異常動作引起周圍人注意。
3、人身安全永遠是第一位的,不要去激怒對方。
4、順從對方的話去說,從其言語中找出可插入話題,緩解氣氛,分散對方注意力,同時獲取信任,為自己爭取時間。
5、教育孩子上下學盡可能結伴而行。
6、給孩子的穿戴用品盡量低調,不要過於招搖。
7、在學校不主動與同學發生沖突,一旦發生及時找老師解決。
8、上下學、獨自出去找同學玩時,不要走僻靜、人少的地方,要走大路。不要天黑再回家,放學不要在路上貪玩,按時回家。
9、學校定期開展心理、思想道德課程教育;適當組織同學間的協作活動,加強團隊互助意識。
❻ 面對校園欺凌怎麼辦
作者:王文宇 想寫這一方面的文章很久了,自從接手了一個遭遇校園的來訪者,傾聽了一個花季少年在遭受持續的欺凌之後變成一個問題少年的全過程。聽後很久心裡都不能平靜,我意識到這個來訪者觸動了我自己的情結。所以一直都在心中醞釀寫一篇關於孩子如何面對校園的文章,希望能對廣大學生和家長有些幫助。 到底什麼是校園?它和校園欺凌有什麼區別?目前學界對此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而宣傳機構或各大媒體只是將大量的筆墨用於校園的事件的描述上,對於校園的界定則很少提及。我個人認為所謂校園是指行為人在校園內或校園附近對在校人員進行的以性的侮辱、搶劫、、甚至是肉體上的虐待等,給在校人員的精神、身體造成一定嚴重後果的行為。而校園欺凌與校園之間只存在量的差異,沒有質的區別。校園欺凌主要表現是欺負弱小的同學,令受害者在心靈及肉體上感到痛苦。校園欺凌通常都是重復發生,而不是單一的偶發事件。 不管是還是欺凌,都會對受害者造成傷害,構成心理問題,影響健康,甚至影響人格發展。如:身心影響(恐懼、消沉抑鬱、創傷後遺症、憂慮、胃痛、吸毒、酗酒、自殘、自殺,自己也成為欺凌者,可能是校園槍擊案的原因之一), 其他影響(常常逃學、對老師不恭敬、尋求黑社會報復、訴訟等)。 一份對15個省中小學的抽樣調查顯示,36%的在校學生被搶劫傷害等犯罪侵害過。而說起「有沒有被人欺負的經歷」時,則約有70-80%的學生均受過同學的欺負,大多數是受過身體上的侵犯。有的是被別人故意撞倒,有的被同學用鉛筆戳過眼睛,有個子小的同學曾經被個子大的同學一把抱起來,然後突然放手摔到地上等等,形式很多。還有個男生很委屈地說:「我被人看到我秘密的地方了。」還有些就是物品的侵犯,鉛筆被人拿走,書包被同學藏起來等。被冷落也被同學們看成是受欺負的一種形式。 如此的高發率其實與青少年身心特點有關, 青少年身心發展中呈現的一些特點,使他們易成為校園的高危人:(1)有自主判斷能力,但易沖動,判斷事物不客觀,處理問題帶情緒,自控能力差,易受情境影響。(2)意識建立,期望別人把自己看成大人;愛出風頭,喜歡逞強,希望充當夥伴崇拜的「老大」。在該心理驅使下,易以挑釁來獲得成就感,滿足虛榮心。另一些青少年則相反,心理脆弱,自我防護能力差,受侵害時選擇氣吞聲,「受點皮肉之苦可消災」,助長校園行為的滋生蔓延。(3)自我意識剛形成,易出現自我同一性和社會角色的矛盾沖突。此時青少年最需要的是精神支持,能使自己看到希望。然而,他們從小到大,無時不刻不處於有形/無形競爭壓力下;加上其他方面的困擾,壓力日積月累,精神得不到鬆弛調整,思想苦悶,易把壓力轉向對他人和社會實施攻擊。(4)有強烈的夥伴集團傾向。這些集團容易在不良頭目帶領下發展成團伙,「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為朋友兩肋插刀」,發展幫派成員,為擴大地盤打架,成為團伙的根源。(5)不良人際交往的負面影響大。青少年特別關注人際關系;交往中扮演好自身角色,有助於建立良好、穩定的人際關系;缺乏交往技能,則難以和別人溝通,不能愉快相處,易出現孤獨、彷徨等情緒問題。此時出現傾向的可能性很高。(6)伴隨自尊的發展,特別愛「面子」。一旦交往受挫,便封閉自己,因孤獨感、嫉妒心理而誘發報復,甚至演變成故意殺人。「差生」自認「低人一等」,對他人心懷嫉妒;破碎家庭子女缺少溫暖環境,自卑心強等,格外易將所有的挫折和批評(即使明知是善意的)都當成是對自己人格的「詆毀」,從而激發強烈的行為動機。 那麼什麼樣的孩子易成為欺凌者而哪些孩子又易成為受害者呢? 典型欺凌者具有以下人格特徵:霸道和沖動,傾向使用欺壓他人;比較自我中心,對受害同學缺少同理心;得到部分朋輩的認同,行為上比起其他同學突出。而一些孩子看見欺凌者的行為得逞,於是協助及附和欺凌者,嘲笑受害者無用,有些則藉此保護自己,免受欺凌者,則易成為被動欺凌者。 易受侵害的孩子往往存在著或大或小的性格缺陷,而孩子人格的形成受家庭影響最深切。只有合格的父母才能培養出合格的孩子。因此,這些受害兒童大多來自家庭教育不合格的家庭。 類型一:弱勢家庭 封閉、外來、下崗、貧窮家庭的孩子易形成自閉性格 類型二:富裕家庭 喜歡炫耀、露富的學生容易成為被搶劫、勒索的目標 類型三:家庭 受到父母行為的影響,孩子也習慣用拳頭來解決問題,而這樣的孩子在互毆中往往也成為被侵害的對象。 類型四:單親家庭 來自這樣家庭的孩子自卑敏感、不願和別人溝通,缺少家庭管教 這些孩子往往性格內向、害羞、老實怕事; 在同學間不受重視,缺乏與朋輩相處的社交技巧,容易引起同學不滿和反感;只有很少朋友,在學校中十分孤單; 有身體或智能障礙者;沉默、表達能力不佳者;性格或行為上有異於他人(如有特長、愛張揚的學生易招來「教訓」,邋遢的孩子容易成「出氣筒」)。 各種各樣的欺凌行為,如:叫受害者侮辱性綽;嘲笑、指責受害者;粗言穢語、喝罵;對受害者的重復的物理攻擊身體或物件,拳打腳踢、掌摑拍打、推撞絆倒、拉扯頭發;干涉或損壞受害者的個人財產、教科書、衣裳等;傳播關於受害者的消極謠言和閑話;恐嚇、威迫受害者做他不想做的,威脅受害者服從命令;讓受害者遭遇麻煩,或令受害者招致處分; 中傷、譏諷、貶抑評論受害者的體貌、性取向、宗教、種族、收入水平、國籍、家人或其他;分派系結黨,孤立、或排擠受害者;畫侮辱畫;網上欺凌(即在或上發表具有人身攻擊成份的言論) ;敲詐勒索或搶劫金錢物品等。 作為家長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學校受欺凌,如果懷疑孩子受到了欺負,首先要弄清事實:你的孩子是受欺負者嗎?因為有時孩子之間的打鬧很多都是出於孩子之間的社交嘗試,游戲,或者善意的追逐,並不會牽扯到道德領域的是非。兒童發展心理學家發現,在兒童社會交往,也就是玩耍的過程當中,無論哪個國家哪種文化,進攻性行為都在所難免。事實上,能夠顯示一些進攻性或許是兒童社交發展的必經之路。不幸的是,當孩子們確實受到欺凌行為的身體或精神傷害時,又往往不願意主動地向你透露這個情況。 這些孩子或許認同了別人給他起的難聽的綽,或許認為他們應該自己來處理這件事情。此外,如果孩子們擔心父母得知事實後,可能會有過激的反應;或者不想再給父母增加負擔,他們往往就會保持緘默。 那麼作為父母,要能及時觀察和判斷孩子是否受到欺負,應當注意哪些潛在的徵兆呢? 經常發生的身體徵兆 :1、傷痕與淤紫 2、衣服被撕破 3、頭疼、肚子疼,胃口差4、失眠做惡夢;而社會性徵兆則表現為:1、不願意上幼兒園、學校或向家長要求轉學。 2、經常丟錢或心愛的物品等。 當孩子受到欺負時,有些父母認為侵犯者父母可以對孩子的行為做必要的糾正。但現實生活中,往往效果不佳。芝加哥地區的教育專家克拉克說:「喜歡欺負別人的孩子是在家裡學會用方式解決問題的,他們同樣是受害者。除了導致同樣的事件發生在成年人身上,從而嚇壞他們的孩子之外,家長們並不能通過開展媽媽或者爸爸之間的交流而加深了解。……具有向後傳遞的特性。它從一代人傳到下一代,又從下一代人傳到下下一代。一個孩子喜歡是因為他的父親是個暴徒,而他父親之所以是個暴徒又是因為他祖父也是個暴徒。」也有些父母們總是希望孩子能夠積極反抗和自衛,以免養成懦弱的個性。但是,大多數父母同時又理智地認識到,打回去的教育並不能解決根本的問題。很多時候孩子間的打鬥基本上都是暫時性、代表性的,並不存在原則上的敵意,他們今天吵明天好,在這一過程中互相磨合,逐漸學會交往。如果輕易地教孩子以動手方式來解決問題,就容易使孩子的爭斗升級,形成你不讓我,我不讓你的激烈局面,最終造成更大的傷害。更何況,成人社會中,行為最終也要受到社會的譴責和法律的制裁。因此,教孩子正確的交往技巧,學會以智慧和能力取勝,才是孩子立足於未來社會,並在競爭中獲得成功的根本途徑。 具體的應對方法可以是:1、給孩子的穿戴和學慣用品盡量低調,不要過於招搖。2、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要去挑逗比較霸道和強悍的同伴;在學校不主動與同學發生沖突,一旦發生及時找老師解決。3、教育孩子上下學和活動時盡可能結伴而行;獨自出去找同學玩時,不要走僻靜、人少的地方;不要天黑再回家,放學不要在路上貪玩,按時回家。4、如果侵犯者偷你孩子的東西,就給孩子要帶到學校去的學習、生活用具上貼上姓名。這樣有利於證明這些物品都是屬於你的孩子的,甚至可能起到防止侵犯的作用。5、教育孩子,如果他在某些方面與別人不一樣,這也沒有什麼關系。盡早地讓孩子明白這一點,孩子會形成堅實的自我價值感,會認同自己,感到自己也同樣值得尊重。6、讓孩子參加自衛訓練。你也許並不希望孩子對侵犯者實施身體上的報復,但情況一旦惡化,讓孩子有自我保護的能力總是好的。這些訓練還可以大大提高孩子的自我尊嚴,減小他成為受欺負者的可能。7、如果欺負僅僅是口頭或網路上的,告訴你的孩子不要理會那個侵犯者。有時侯,侵犯者在得不到回應或是被欺負者並未因此而擔驚受怕的情況下,他們往往會失去興趣,事情就過去了(當然,但願他們不是繼續去搜尋下一個目標)。如果情形繼續,讓你的孩子告訴侵犯者,他給別人帶來的感受是什麼,並且要求他停止他的粗暴行為。有些侵犯者面臨挑戰時,會收斂和停止自己的錯誤行為。 8、如果遇到校園欺凌,首先可以大聲警告對方,他們的所作所為是違法違紀的,會受到法律紀律嚴厲的制裁,會為此付出應有的代價。(幼兒園的兒童可以說:你為什麼打我,你這樣做是壞孩子。)這樣做的目的一是大聲告訴周圍的老師同學關注欺凌者的行為,二是欺凌者大都知道自己的行為不對,心虛,洪亮的聲音可以起一個震攝作用。如果對方還是繼續欺凌行為的話,應適當自衛,而不是受挨打。自衛的原則不是以暴制暴打回去,而是同樣起一個震攝作用,以行動告訴對方我們不是軟弱可欺的。一般欺凌者都欺軟怕硬,若看到欺負對象奮起反抗,多會心虛停止攻擊行為,而如果被欺負者默默受,反而會讓他更加得意忘形,從而持續攻擊行為,直到達到目的為止。如果反抗後對方仍未停止攻擊,應該在自衛的同時大聲呼救求助,並且尋找機會逃走,保護好自身安全是最重要的。9、如果遇到校園,一定要沉著冷靜,採取迂迴戰術,盡可能拖延時間。當他在公共場合受到一人脅迫的時候,應該採取向路人呼救求助的態度,這種辦免去一些麻煩。真正等到事情發生之後,到了一個封閉場所裡面就比較難辦了。如果呼救或者反抗的話,可能會遭來更加激烈的一些。人身安全永遠是第一位的,不要去激怒對方。唯一的就是麻痹對方,順從對方的話去說,從其言語中找出可插入話題,緩解氣氛,分散對方注意力,同時獲取信任,為自己爭取時間,尋找機會逃走,而不是准備在那兒受一切。受到這種以後,很多人都是被威脅報案的話會受到報復,但還是應該告訴孩子,碰到這種事情一個是,再一個是不要再以暴易暴,要以法律的方式來解決。10、事情發生後,父母有必要保持冷靜,並把發生的情況告訴孩子的老師、員、園長或校長。可以先問問孩子是願意自己去告訴,還是由你去告訴。嚴重的行為應以法律方式來維護自身權益。 以上為綜合各地教育專家和本人關於面對校園欺凌事件的一些建議,希望能拋磚引玉,給廣大學生家長一點啟示。
❼ 面對校園欺凌怎麼辦
作者:王文宇 想寫這一方面的文章很久了,自從接手了一個遭遇校園暴力的來訪者,傾聽了一個花季少年在遭受持續的欺凌之後變成一個問題少年的全過程。聽後很久心裡都不能平靜,我意識到這個來訪者觸動了我自己的情結。所以一直都在心中醞釀寫一篇關於孩子如何面對校園暴力的文章,希望能對廣大學生和家長有些幫助。 到底什麼是校園暴力?它和校園欺凌有什麼區別?目前學界對此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而宣傳機構或各大媒體只是將大量的筆墨用於校園暴力的事件的描述上,對於校園暴力的界定則很少提及。我個人認為所謂校園暴力是指行為人在校園內或校園附近對在校人員進行的以暴力性的侮辱、搶劫、強奸、甚至是肉體上的虐待等,給在校人員的精神、身體造成一定嚴重後果的行為。而校園欺凌與校園暴力之間只存在量的差異,沒有質的區別。校園欺凌主要表現是欺負弱小的同學,令受害者在心靈及肉體上感到痛苦。校園欺凌通常都是重復發生,而不是單一的偶發事件。 不管是暴力還是欺凌,都會對受害者造成傷害,構成心理問題,影響健康,甚至影響人格發展。如:身心影響(恐懼、消沉抑鬱、創傷後遺症、憂慮、胃痛、吸毒、酗酒、自殘、自殺,自己也成為欺凌者,可能是校園槍擊案的原因之一), 其他影響(常常逃學、對老師不恭敬、尋求黑社會報復、訴訟等)。 一份對15個省市中小學的抽樣調查顯示,36%的在校學生被搶劫傷害等暴力犯罪侵害過。而說起「有沒有被人欺負的經歷」時,則約有70-80%的學生均受過同學的欺負,大多數是受過身體上的侵犯。有的是被別人故意撞倒,有的被同學用鉛筆戳過眼睛,有個子小的同學曾經被個子大的同學一把抱起來,然後突然放手摔到地上等等,形式很多。還有個男生很委屈地說:「我被人看到我秘密的地方了。」還有些就是物品的侵犯,鉛筆被人拿走,書包被同學藏起來等。被冷落也被同學們看成是受欺負的一種形式。 如此的高發率其實與青少年身心特點有關, 青少年身心發展中呈現的一些特點,使他們易成為校園暴力的高危人群:(1)有自主判斷能力,但易沖動,判斷事物不客觀,處理問題帶情緒,自控能力差,易受情境影響。(2)獨立意識建立,期望別人把自己看成大人;愛出風頭,喜歡逞強,希望充當夥伴崇拜的「老大」。在該心理驅使下,易以暴力挑釁來獲得成就感,滿足虛榮心。另一些青少年則相反,心理脆弱,自我防護能力差,受暴力侵害時選擇忍氣吞聲,「受點皮肉之苦可消災」,助長校園暴力行為的滋生蔓延。(3)自我意識剛形成,易出現自我同一性和社會角色的矛盾沖突。此時青少年最需要的是精神支持,能使自己看到希望。然而,他們從小到大,無時不刻不處於有形/無形競爭壓力下;加上其他方面的困擾,壓力日積月累,精神得不到鬆弛調整,思想苦悶,易把壓力轉向對他人和社會實施攻擊。(4)有強烈的夥伴集團傾向。這些集團容易在不良頭目帶領下發展成反社會團伙,「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為朋友兩肋插刀」,發展幫派成員,為擴大地盤打群架,成為團伙暴力的根源。(5)不良人際交往的負面影響大。青少年特別關注人際關系;交往中扮演好自身角色,有助於建立良好、穩定的人際關系;缺乏交往技能,則難以和別人溝通,不能愉快相處,易出現孤獨、彷徨等情緒問題。此時出現暴力傾向的可能性很高。(6)伴隨自尊的發展,特別愛「面子」。一旦交往受挫,便封閉自己,因孤獨感、嫉妒心理而誘發激情報復,甚至演變成故意殺人。「差生」自認「低人一等」,對他人心懷嫉妒;破碎家庭子女缺少溫暖環境,自卑心強等,格外易將所有的挫折和批評(即使明知是善意的)都當成是對自己人格的「詆毀」,從而激發強烈的暴力行為動機。 那麼什麼樣的孩子易成為欺凌者而哪些孩子又易成為受害者呢? 典型欺凌者具有以下人格特徵:霸道和沖動,傾向使用暴力欺壓他人;比較自我中心,對受害同學缺少同理心;得到部分朋輩的認同,行為上比起其他同學突出。而一些孩子看見欺凌者的暴力行為得逞,於是協助及附和欺凌者,嘲笑受害者無用,有些則藉此保護自己
❽ 遇到校園欺凌應該怎麼辦
我覺得校園欺凌是現在社會越來越重視的問題,因為很多人都把關注點放在了孩子身上,孩子在學校受了什麼委屈,所有人可能都會特別在意這個事情,所以我覺得校園欺凌應該引起所有人的重視。
面對校園欺凌,不要害怕,一定要及時的去舉報,去告訴老師告訴家長,不能讓這些校園欺凌者肆無忌憚的放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