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潔文化進校園故事
1. 廉潔文化進校園-----廉潔故事
廉政文化進校園——廉政小故事
以廉為寶
春秋時,宋國司城子罕清正廉潔,受人愛戴。有人得到一塊寶玉,請人鑒定 後拿去獻給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說:「您以寶石為寶,而我以不貪為寶。如果我接受了您 的玉,那我們倆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寶物。倒不如我們各有其寶呢?
2. 廉政文化進校園的小故事
「四知」清官楊震
東漢年間,有一個有名的清官,名叫楊震。
一年,他居官荊州,發現王密才華出眾,便向朝延舉薦王密為昌邑縣令。數年之後,他調任路過昌邑。王密親赴郊外迎接恩師,安頓膳宿,照應得無微不至。
晚上,王密前往楊震官邸拜謁,他見室中無外人,迅即從懷中捧出黃金十斤,端放於楊震的案桌上,說道:「恩師難得光臨,特備小禮相贈,以報栽培之恩!」
「不可,不可!」楊震見狀,連連擺手拒絕。他想不到王密會來這一手,便語重心長地說:「以前正因為我了解你有真才實學,才推薦你擔如此重任,可你這樣做,是太不知我的為人了。」
王密自討了沒趣,但仍想力爭,於是輕聲輕氣地說:「反正是黑天,又無外人知道。」
楊震更氣了,他正色地說:「你送金子與我,外人怎麼會不知?即使沒人知道,也是天知,地知,我知,你知!以為無人知道,就寬容自己,這是很要不得的。」
王密一聽,羞愧難言,只得挾起金子,謝罪而去。
為政清廉的諸葛亮
諸葛亮功勞蓋世,權傾天下,然而畢生不受不污,廉潔自律。他的高風亮節,讓人感動至深。
在《又與李嚴書》中,諸葛亮說:「吾受賜八十萬斛,今蓄財無余,妾無副服。」,也就是講,他家裡沒有存款,妻子連件像樣的換洗衣服也沒有。
而在《自表後主》一文中,諸葛亮寫到:「初奉先帝,資仰於官。不自治生。今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至於臣在外任,無別調度,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這其實是諸葛亮的一份家庭財產申報單。「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按照漢代和三國時期的官俸制度,這是一個很低的數字。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的妻舅叫陰識,家有四千七百餘頃,比諸葛亮多出45倍。「子弟衣食,自有餘饒」,是指諸葛亮的家人在黃氏帶領下從事種植和蠶桑等農事活動,可保溫飽無虞。至於自己的衣食起居,自然靠官俸維持。而「不別治生,以長尺寸」,顯然是指俸祿之外,沒有別的生計,不搞經營,也不依靠別的收入發財致富。
諸葛亮病危時,立下遺囑:死後葬在漢中定軍山,喪事力求節儉,依山為墳,墓穴只須能放一口棺木,棺木中不得放任何陪葬品,自己也只穿平時便服。這就是一代名相的最後要求。
「內無余帛,外無贏財」,諸葛亮以自己一生的行動實現了他清正廉潔的理想,他的廉潔自律,在蜀國官吏中起到了積極作用。史載,他任用的官員,大多勤於政事,廉潔自律。例如,名將姜維,住宅十分簡陋,家裡也無多餘的錢財;而鄧芝不僅生活儉朴,家無私產,連妻子也「不免飢寒」,死時,也是「家無余財」。
父清子廉的胡質、胡威
三國及西晉初期,胡質、胡威父子倆都以清廉著稱於世。
在曹操當政時,胡質還只是個不起眼的小吏,日後他之所以官職顯要,既不靠逢迎拍馬,也不靠賄賂開路,而是靠自己的清正廉潔和勤勉政績。魏文帝曹丕在位時,胡質任東莞太守,他在東莞九年,政通人和,上下稱頌;到荊州任刺史後,他的政績依然卓著。他任職之處,形成了「廣農積谷,有兼年之儲」的富庶局面。公元250年,胡質病逝時,「家無余財,惟有賜衣書篋而已。」朝廷思其一生為官清廉,體恤民情,特下詔褒獎其清廉品德,並「賜其家錢谷」。
胡威受父親胡質的影響,年少時就有繼承和發揚其父的清廉美德的志向。有一年,胡威從洛陽去探望在荊州當刺史的父親。由於胡質為官清廉,其家自不富裕,以至於胡威去看望父親時,沒有一車一馬,也沒有僕人隨從,只有他獨自一人騎著毛驢上路。途中住宿客棧時,胡威自己劈柴、做飯、放驢。同住客棧的得知他是荊州刺史胡質之子後,無不驚訝而欽佩。在荊州小住幾天後,胡威向父親辭行,胡質很想拿點什麼東西表示一下做父親的心意,翻來翻去,總算從家裡翻出了一匹絹。他對兒子說:「兒啊,父親雖官居刺史,但我一生只食俸祿,這匹絹你拿著,就算父親給你的路上的盤纏吧。」可沒想到胡威不但不領情,反而責問父親:「人們都說您清正廉潔,為官不貪不佔,那不知此絹從何而來?」胡質先是一愣,然後解釋道:「這是我節餘下來的。」胡威這才放下心來。
後來胡威歷任徐州刺史、青州刺史等職,他也同父親一樣廉潔自律,克己奉公,為官一任,造福一方。
晉武帝司馬炎聽說胡氏父子為官清廉的事跡後,很感動,馬上召見胡威,對他父子兩人的廉潔奉公行為大加贊賞。期間,司馬炎問胡威:「你和你父親相比,誰清廉?」胡威答道:「我不如我父親。」晉武帝又問:「為什麼?」胡威回答說:「我父親清廉不願意讓人知道,我是恐怕別人不知道,所以我比我父親差遠了!」
太康元年(公元280年),胡威去世。因他政績突出,為官清廉,朝廷特追賜他為鎮東將軍。
王衍巧防「貪內助」
王衍是西晉大臣,位及三公。他本人不是一個貪官。可他的妻子郭氏,卻是個貪財聚斂的人。王衍知道,「妻賢夫禍少」。一個賢惠的妻子,不僅能夠相夫教子,而且能夠遠罪豐家。相反,一個貪婪的妻子,卻常常會將丈夫推上犯罪的道路。因此,王衍想了不少辦法,以遏制這個「貪內助」。
首先,王衍終身不言「錢」字,他想以此表明自己的淡泊的心志,逐漸轉化「貪內助」的貪欲。有一天,他老婆想試探他,叫僕人用錢把床圍起來,使他無法下床。但是,王衍早上醒後,仍不言「錢」字,而是叫僕人「把這些東西拿走」。
其次,藉助外在因素,用強力震懾「貪內助」的貪性。當時,幽州刺史李陽是西晉京都有名的大俠客,郭氏非常懼怕他。王衍就充分利用這個外力,每當郭氏對錢財起非分之想時,王衍就勸她說:「不只我說你這樣不行,李陽也說不行。」郭氏聽後,果然有所收斂。
上述兩個辦法,雖然不是很智慧、很得法,但卻是文武並用、軟硬兼施,王衍可謂用心良苦。也正是因為盡可能地遏制了妻子的貪欲,身處亂世的王衍才不至於被貪妻拖累,才能夠在渾濁的官場上保全自己。
陶母教子
陶侃是東晉潯陽人,曾任荊州、江州等地刺史,是晉代很有作為的官員。
陶侃幼年喪父,家中十分貧窮,他的母親湛氏靠紡織供養他讀書,湛氏還教導他要好好做人。
長大後,陶侃做過管理捕魚的小官,名謂「魚梁吏」。一次,很愛母親的他派人給媽媽送去了一罐魚干,以表自己的孝心。誰知湛氏見了,並不領情,她讓來人原封不動地把東西帶回去,同時還捎去了一封信。在信中,湛氏批評兒子道:「你在外當差,把公家的東西送給我,這是不孝順,你這樣做會讓我為你擔心啊!」
陶侃聽了母親的教誨,十分後悔,此後再也不敢占公家的東西。後來,陶侃成為一名很有作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陶侃的成就,與他母親的諄諄教誨是分不開的。
黃金難換心
明代李汰任朝廷主考官時,有一年在福建主持科舉考試。一天深夜,有位求情者送去一包黃金,請他給予通融,當即遭到李汰的回絕。李汰還揮筆寫下一首表露心跡的拒禮詩:「義利源頭識頗真,黃金難換腐儒心。莫言暮夜無知者,須知知乾坤有鬼神。」
兩袖清風
明 朝的於謙,為官清廉,「兩袖清風」的故事就發生在他身上。一次,他要進京辦事,一些同僚勸他:「你不向上司獻金玉,帶上土特產,如絹帕、蘑菇、線香之類, 也是送個人情啊!」於謙聽罷賦詩一首:「絹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天朝去,免得閭閻話短長。」這便是成語「兩袖清風」的來源。
海瑞上任
朝廷派海瑞做淳安知縣。他上任時,一不坐轎,二不乘船,只穿了一件普普通通的秀才衣,騎著一頭騾子,帶著書童海安,悄悄地進了淳安縣界,沿著茶園小溪一條小路向前走去。
再說茶園小溪,有個姓馮的大財主,方圓十來里都是他的田莊,他又是淳安縣衙馮縣丞的結拜兄弟,平日仗勢欺人,當地百姓背後罵他「馮剝皮」,到縣城裡去,都不敢打他家門前經過。
這天,馮剝皮正和馮縣丞在中堂喝酒猜拳,突然聽到門外吵鬧,就綳著一副木板臉皮走了出來。只見七八個家人跟一個騎騾的窮秀才爭吵,馮剝皮站在台階上大聲罵道:「呸!哪裡來的瞎眼烏鴉,竟敢在大爺門前吵鬧!」立即吩咐打手:「快把這個野種拉下來,騾子沒收!」
打手們一擁而上,不由分說,就將海瑞從騾背上推下來,把騾子牽走了。海老爺見他們白天打劫,肚皮都氣炸了,跑上前去問:「你做事講不講理?為何無故搶我的騾子?」馮剝皮冷笑一聲:「咦,你這還不懂?你的騾子從我家路上經過,當然得沒收!」海老爺也大笑一聲:「自從盤古開天地,大路一萬八,小路三萬六,哪一條不是老百姓走出來的?田有田契,地有地據,這條路是你家的,拿出憑據來看看!」馮剝皮被問得無話可答,把木板臉皮一放,喝道:「來人啦!掌嘴!」一聲吆喝,就有四五個打手擁上來要綁海瑞。
海老爺站在原地動也不動,說:「慢來!我一不偷,二不搶,你憑什麼綁我?你一不是官,二不是吏,又憑什麼掌我的嘴?」馮剝皮笑道:「好哇,你以為我無法治你嗎?來人,快請縣丞兄出來!」這時,馮縣丞正在中堂喝得暈頭轉向,吃得滿嘴掛油,一聽有請,連忙理理衣衫,搖搖擺擺地走了出來,打起了官腔:「何人大膽,敢在這里吵鬧,打攪本縣吃酒?來人啦,把他拿下!」
海瑞被連人帶物拽進中堂。馮縣丞喝道:「馮爺的房子在這里,屋前的路就是馮爺的。你走了他家的路,他家就該牽走你的騾。你喧鬧不休,擾亂民心,一定是不法之徒。來人,查看一下他的包袱!」
家丁們奪下海安背的包袱,七手八腳打開一看,只見裡面整整齊齊放著知縣的官衣、官帽和官靴。大家都吃了一驚,馮縣丞看了,也嚇得倒吸了一口冷氣,他想: 「這窮秀才哪來的官服?聽說最近朝廷要補個知縣來,莫非就是他?」他越想越怕,鼻尖上直冒汗。這時,海瑞從懷里掏出吏部文書和印信,亮在馮縣丞的面前。馮縣丞和馮剝皮一見,「撲通」跪倒在地上,連連磕頭:「大人恕罪,大人恕罪!」
後來,海老爺把馮縣丞革個職,狠狠打了馮剝皮40大板。茶園一帶的老百姓人心大快,都說:「海老爺沒上任就給老百姓出了怨氣,真是海青天哪!」
徐文長送壽聯
這是一個春光明艷的好日子,蘇州近郊吳縣的鄉村,路兩旁麥黃秧青,百花飄香。徐文長。悠悠地踱著方步走著,卻見路旁男女都滿臉怒氣,有的還在抹淚。徐文長好生奇怪,就問道:「諸位鄉親父老,有何為難之事?」「與你說也是白說!」「不妨說說廠這時,有位老者見徐文長一片誠心,就說道:「徐知縣五月初三壽誕之日,要我們鄉民為他祝壽。如今青黃不接之時,百姓連飯米都艱難,哪來的錢呀!」
「知縣生日,要鄉民為他祝壽,有這等怪事!」徐文長心裡這樣一想,立即就知道這肯定是個貪官污吏。他略一沉思,接著說道:「不用愁,你們這位徐縣爺,與我徐文長是堂兄弟,既然要你們送禮,我就為大家寫副壽聯,你們送去不就省禮了嗎?」
吳縣知縣徐謙也是三考出身,久聞徐文長大名,壽誕之日,見鄉民獻上徐文長寫的對聯相賀,心中大喜,忙將賀聯攤開。不看猶可,一看可把徐謙的臉也氣歪了,只見壽聯上寫著:
大老爺過生,金也要,銀也要,銅錢也要,紅白一把抓,不分南北;
小百姓該死,稻未熟,麥未黃,高粱未有,青黃兩不接,送甚東西。
這副對聯對仗工整,雖是大白話,卻含意深刻。徐謙被刺得好不氣惱,大聲叫道:「狂生大膽,竟敢諷刺本官!」說著,驀地丟下一簽,要衙役去抓徐文長。這時,一位書生模樣的人踱上公堂,只見他對盛怒的徐謙一拱手,說:「有勞大人相邀,我徐文長就在這里,何用去抓。徐大人請我相見,有何見諭?」
徐謙有些才學,就故意在對聯上做起文章來,他說:「既然你擅對聯,那我有一上聯,你能對出來嗎?」徐謙心想,如出一個怪聯,徐文長對不上,那就可以當堂對他發作了。於是徐謙接著說:「如不能對上,那就休怪本官不講情面!」
徐文長知徐謙用意,慢悠悠地說道:「真金不怕火,就請大人賜上聯!」
徐謙突然出了這么一個上聯:
雲鎖山頭,哪個尖峰敢出?
語含雙關,有點威脅味道。徐文長也不計較,抬頭只看外面的天,半晌無語。徐謙斷定他對不上,就大喝一聲:「何來狂徒,竟敢冒稱徐文長,還不給我拿下!」眾衙役正要動手,只見徐文長突然哈哈大笑,然後正色說道:「且慢!」
「為何久無下聯?」徐謙氣勢洶洶。不想徐文長用手指天,說:「我不是早對出來了,難道徐大人真不領會?」
徐謙一愣,說:「那就快說!」
日穿洞壁,這條光棍難拿!
徐謙聞聯,目瞪口呆。
王衍巧防「貪內助」
王衍是西晉大臣,位及三公。他本人不是一個貪官。可他的妻子郭氏,卻是個貪財聚斂的人。王衍知道,「妻賢夫禍少」。一個賢惠的妻子,不僅能夠相夫教子,而且能夠遠罪豐家。相反,一個貪婪的妻子,卻常常會將丈夫推上犯罪的道路。因此,王衍想了不少辦法,以遏制這個「貪內助」。
首先,王衍終身不言「錢」字,他想以此表明自己的淡泊的心志,逐漸轉化「貪內助」的貪欲。有一天,他老婆想試探他,叫僕人用錢把床圍起來,使他無法下床。但是,王衍早上醒後,仍不言「錢」字,而是叫僕人「把這些東西拿走」。
其次,藉助外在因素,用強力震懾「貪內助」的貪性。當時,幽州刺史李陽是西晉京都有名的大俠客,郭氏非常懼怕他。王衍就充分利用這個外力,每當郭氏對錢財起非分之想時,王衍就勸她說:「不只我說你這樣不行,李陽也說不行。」郭氏聽後,果然有所收斂。
上述兩個辦法,雖然不是很智慧、很得法,但卻是文武並用、軟硬兼施,王衍可謂用心良苦。也正是因為盡可能地遏制了妻子的貪欲,身處亂世的王衍才不至於被貪妻拖累,才能夠在渾濁的官場上保全自己。
陶母教子
陶侃是東晉潯陽人,曾任荊州、江州等地刺史,是晉代很有作為的官員。
陶侃幼年喪父,家中十分貧窮,他的母親湛氏靠紡織供養他讀書,湛氏還教導他要好好做人。
長大後,陶侃做過管理捕魚的小官,名謂「魚梁吏」。一次,很愛母親的他派人給媽媽送去了一罐魚干,以表自己的孝心。誰知湛氏見了,並不領情,她讓來人原封不動地把東西帶回去,同時還捎去了一封信。在信中,湛氏批評兒子道:「你在外當差,把公家的東西送給我,這是不孝順,你這樣做會讓我為你擔心啊!」
陶侃聽了母親的教誨,十分後悔,此後再也不敢占公家的東西。後來,陶侃成為一名很有作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陶侃的成就,與他母親的諄諄教誨是分不開的。
鄭板橋巧宴貪吃知府
「衙齋卧聽蕭蕭竹,
疑是民間疾苦聲。
些小吾曹州縣吏,
一枝一葉總關情。」
這是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在做山東濰縣知縣時,送給巡撫的一幅畫竹上的四句詩,真摯地寫出了他關心人民疾苦的虔誠願望。言出行隨,他當知縣幾十年,從不中飽私囊,巴結賄賂上司。真可謂一身正氣,兩袖清風。
傳說,他在范縣當知縣時,有一年初夏,知府來巡視,這位知府是一位有名的「美食家」,對吃有一肚子的學問,也非常講究,不管到什麼地方,吃什麼都要事先徵得他的同意。
這一天,司廚問鄭板橋拿什麼菜招待知府,鄭板橋揮筆寫下了「四菜一湯」——「四菜」是「青龍卧沙灘,白皮顏又煽,一青拌二白,油酥天鵝蛋」。一湯是「門泊東吳萬里船」。鄭板橋還面授機宜,令其報給知府。
知府看過呈上來的菜單,滿心歡喜,認為盡管樣數不多,可都是沒有品嘗過的新鮮佳餚,遂吩咐下去,照此做。
待酒飯端上來以後,知府卻眉頭緊皺,臉上「晴轉陰」,原來「青龍卧沙灘」是麻汁黃瓜,「白皮顏又煽」是酸醋澆粉皮,「一青拌二白」是小蔥拌豆腐,「油酥天鵝蛋」是油炸黃豆粒,「門泊東吳萬里船」則是一碗雞蛋湯,上面還漂著半個蛋殼。
他看了半天,無法下筷,鄭板橋卻在一邊連連相讓,弄得知府不好發作,只得作罷。
3. 廉潔文化進校園故事
廉潔小故事1
春秋時,宋國司城子罕清正廉潔,受人愛戴。有人得到一塊寶玉,請人鑒定後拿去獻給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說:「您以寶石為寶,而我以不貪為寶。如果我接受了您的玉,那我們倆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寶物。倒不如我們各有其寶呢?
楊震拒金
東漢時,楊震在赴任途中經過昌邑時,昌邑縣令王密山來拜訪他,並懷金十斤相贈。楊震說:」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沒聽明白楊震的責備之意,說:「天黑,無人知曉。」楊震說:「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謂無知?」王密這才明白過來,大感慚愧,怏怏而去。
一錢太守
東漢時,一位叫劉寵的人任會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廢除苛捐雜稅,為官司十分清廉。後來他被朝廷調任為大匠之職,臨走,當地百姓主動湊錢來送給即將離開的劉寵,劉寵不受。後來實在盛情難卻,就從中拿了一枚銅錢象徵性地收下。他因此而被稱為「一錢太守」
陶母退魚
晉代名臣陶侃年輕時曾任潯陽縣吏。一次,他派人給母親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魚。他母親湛氏收到後,又原封不動退回給他,並寫信給他說:「你身為縣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給我,不但對我沒任何好處,反而增添了我的擔憂。」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吳隱之不懼飲貪泉
晉代人吳隱之任廣州太守,在廣州城外,見一池泉水名「貪泉」。當地傳說飲了貪泉之水,便會貪婪成性。他信這些,照飲不誤,飲後還寫了一首詩:「古人雲此水,一歃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他在任期間,果然廉潔自律,堅持了自己的操守。
一貧如此
南宋大臣張浚因與奸相秦檜政見不和,被貶往湖南零陵做地方官。他出發時,帶了幾箱書隨行,有人誣告他與亂黨有關系,結果被高宗檢查書信和破舊衣物,高宗嘆息道:「想不到張浚貧守到如此地步!」很可憐他,於是派人騎快馬追上張浚,賞賜他黃金三百兩。
兩袖清風的於謙
明朝名臣於謙居官清廉。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返京時,人們買些當地的絹帕、蘑菇、線香等土特產回京分送朝貴,他沒有接受。同時還寫了一首詩表明心跡:絹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指百姓)話短長。」
不私一錢
明朝時,嘉興知府楊繼宗清廉自守,深得民心。一次,一名太監經過這里,向他索要賄賂,他打開府庫,說:「錢都在這兒,隨你來拿,不過你要給我領取庫金的官府印券。」太監怏怏走了,回京後,在明英宗面前中傷他。英宗問道:「你說的莫非是不私一錢的太守楊繼宗嗎?」太監聽後,再也不敢說楊繼宗的壞話了。
手好不要錢
清乾隆進士王傑為人剛直敢言,不附權貴。當時和坤在朝中專權,大臣都不取得罪他。惟王傑每每與其據理力爭。有一次,議政完畢,和坤有意戲弄王傑,拉著他的手說:「好白嫩的手啊!」王傑正顏厲色地回答道:「王傑手雖好,但不能要錢耳!」和坤羞愧而去。
省委書記自定菜單
一九九六年初,湖南省委書記王茂林帶省委調查組到花垣縣進行調查時,隨身帶著一份自定菜單:一葷一素一湯。每到一地,他就親手將菜單交給負責同志,反復叮囑按菜單備餐就連元宵節那天,也不例外。他的這一舉動,極大地鞭策和鼓舞了當地的幹部講廉潔。
4. 廉潔文化進校園故事作文
分那麼少誰給你啊?
5. 廉潔文化進校園作文
爭做廉潔小衛士
廉潔,顧名思義就是清廉,不損公肥私,不貪污。知道了含義,我想問問你們,你們身邊是不是有許多關於廉潔的事?就先讓我來說說吧!
我的鄰居是開油坊的,別人給他起了個外號——「傻老大」。原因是別的油坊賣20斤油摻了2斤水,價錢還很高;而他的油不摻一滴水,平價銷售。因為他賣的油貨真價實,所以人們爭先恐後的買他的油。
有一次,稅務所的叔叔故意少收了100元的稅款,「傻老大」發現後,及時補上了稅款,人們都說他傻,我覺得他傻的可愛,你們覺得呢?
我們那裡經常有小販經過。一次,媽媽在一位素不相識的小販那裡稱了5斤橘子,把100元錢遞給小販,媽媽有急事,拎起橘子就走了,她忘了還沒找錢。回到家,她才說沒找錢。我想:那個小叔叔應該走遠了。我們吃晚飯的時候,聽到一陣急促的敲門聲,打開門一看,原來是那位小販叔叔,只見他氣喘噓噓,還滿頭大汗,上氣不接下氣地說:「大姐,我……我忘了給你找錢,這是你的85元錢。」媽媽接過錢,連聲謝謝都還沒來得及說,小販叔叔已經消失的無影無蹤了,望著朦朧夜色,我覺得心裡暖暖的。
我們身邊有很多這樣的事,他們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在這里,我倡議,讓我們行動起來,爭做廉潔小衛士。
《廉潔修身》有感
今天,我讀了《廉潔修身》這一本關於青少年修身養性的書。讀後,我深受教育,使我懂得了做一名好少年必須具備的基本品質:誠實守信、勤勞節儉、謙虛禮讓、自省自律、遵紀守法……其中,最讓我感悟深刻的是:誠實、守信、節儉。因為我覺得這三點對於青少年很重要。
說起誠實,這本書中《司馬光賣馬》的故事我印象最深。司馬光是北宋大臣,史學家,他知識淵博還精通音樂,律歷,天文等。這篇故事講的是,有一天,司馬光想把他的馬賣了,還把馬的老毛病告訴買主。說到這里,大家可能會覺得他很傻,因為這樣,那匹馬就不能賣個好價錢了。不過,他說的一句話使我萬分敬佩他,他說:「一匹馬賣錢多少事小,對人不講真話,壞了做人的名聲事大。做人必須誠實守信,這是很重要的。」聽了這句話,難道你不會對司馬光佩服得五體投地嗎?我就會。司馬光這種誠實的品質多麼可貴。我們要學習司馬光這種品質,在家中、在學校、在社會中,我們都要有這種好品質。
廉潔從我開始
當我拿到關於廉潔小故事的徵文通知時,我根本不知道什麼是廉潔。翻開字典,廉潔是指不貪污、腐化,不奢侈浪費,不以權謀私、貪贓枉法。同時也指有道德修養、行為純潔,不隨便索取不應有的報酬和不正當的財產。我有點兒明白廉潔是什麼意思了,大概就是不隨便要別人的錢和禮物吧。
我們班同學就有不廉潔的行為。有一次老師在黑板上布置了許多家庭作業,其中有一位同學就不想抄作業,他拿不出一塊錢對另一位同學說:「我給你一塊錢,幫我把作業抄下來。」那位同學真的收了一塊錢,還幫他把作業抄了。他們這種行為是不對的,我可不要去學他們。還有一次我在學作文的時候,看到一位家長拎著一大盒包裝精美的月餅,希望老師收下,還對老師說:「您辛苦了。這點心意請收下吧!」可是老師並沒收下,而是笑著說:「這是我應該做的,請您把月餅拿回去吧!」那位家長只好把月餅又拎回去了。我想這就是廉潔吧,我喜歡這位老師。雖然我對廉潔的意義了解並不深刻,可我知道怎樣去做一個廉潔的人。
廉潔從我開始,從我身邊點點滴滴開始。
廉政進校園
自古以來,很多人就把「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作為自己的座右銘,意思就是做一個不隨俗浮沉、質朴高潔的人,這同樣也是任何一個正直的人都該做到的基本原則。
換一個角度,來看看我們學生自己。盡管與那些腐敗分子貪污幾百萬是不能比的,但有一些事情還是必須引起我們足夠注意的。有些同學可能對於「權力」看得比較重,所以在一些班幹部的選舉中,就會耍些手段,像拉一些關系比較好的同學來選自己,要不然就是請客或者是買些小玩意送給他們;再比如兩個朋友之間,因為關系好,所以在班上一些事情上就互相包庇、袒護,甚至在考試時彼此作弊… …這些都是一種變相的不廉潔,是朋友之間的所謂「義氣「造成的。可能不少人對此不以為然,但是一定得引起足夠的注意,否則誰也不能保證這些「義氣」以後不會毀了他們一輩子。
廉潔一向是我國的傳統美德,那麼讓大家一起行動起來,讓廉潔走進校園。
讀白居易故事有感
「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閻王話長短。」從古到今,我們中國出了許許多多的清官,他們也留下了許多關於令人敬佩、廉潔奉公的故事。
今天,我就給大家說一個關於為官清廉、兩袖清風的故事吧!這個故事名叫《白居易怒打行賄者》。在唐朝貞元年間,白居易考中了進士,被派到陝西當縣太爺。不久,住在城西的趙鄉紳和李財主就為爭奪一塊地去打官司。為能打贏官司,趙鄉紳在鯉魚的肚中塞滿金銀財寶,送到白居易手上。而李財主則在西瓜里塞滿黃金送了來。白居易不喜歡有人走後門,於是就叫衙役,把賄賂之物取來示眾。人們一片嘩然。白居易命令衙役把他們倆拖到一邊狠狠地打四十大板。人們各個都拍手稱快。那些行賄的銀子,也就用來救濟貧苦的人。看了這篇故事後,我的心頭為之一振!白居易真是一個清官!他做到了為官清廉、兩袖清風!在現在這個世界裡,像這樣清廉的官已經不少了!我們一定要學會清廉!讓我們向著名詩人白居易學習,學習他的奉公守法、廉潔清正吧!
生活中的廉潔
廉潔,自古以來就是一種可貴的品質。因為它的存在,使人們更有氣質,更正直,更純潔。因此古人愛上了它。明朝的於謙曾經說過:「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唐朝的白居易也說過:「臨官莫如平,臨財莫如廉。」可見它是那麼吸引人,那麼可貴。
然而人是一種奇怪的動物,在改革開放的時代他們卻拋棄了這高尚的品質。有些人選擇了賄賂,貪污,用不正當的手段、伎倆得到自己所想要的利益和權利。
此時此刻我的腦子里圍繞著「廉潔」二字,看著絲絨般的晚霞鋪滿天際,夕陽的余暉斜射進來。廉潔,如同樹般正直,廉潔如同白雲般純潔透徹,廉潔,就是要踏踏實實做事,堂堂正正做人。水以清為貴,人以廉為尊。
愛廉說
周敦頤說: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不只是古時候,就是現在,人們也應該學習蓮花的正直、不同流合污的君子品質,這樣一個道理,作為中學生的我也能夠明白,但是有許多接受過廉潔教育的黨員幹部似乎淡忘了為人正直清廉這一做人准則。
我一向希望中國能像陶淵明描寫的挑花源一樣,就算沒有如此和睦,景色沒有如此優美,但是貪官污吏哪怕少那麼一點也好啊。中國每年被貪污的人民幣保守數額竟在2萬5千億左右。看到這里,我的心似乎被重重的錘了一下,天啊,這可怨不得我朋友的父親會說,想在我那朋友上高中時移民澳大利亞,原因是中國社會環境不如人意。初次聽講,我很不開心,將這一切歸於他們一家崇洋媚外,可是我最終發現他們也許是對的。
清廉正直是做人的很基本的准則,古往今來,歷代賢人無不反腐倡廉,人應該是進步的,為什麼到了繁榮的現在,卻退步了呢?
作為中學生的我希望大家一起行動起來,從我們自己做起,做一個正直清廉的人。
廉潔進校園
古往今來,有多少清正廉潔、務實為民的清官廉吏受到百姓的崇敬與愛戴,他們的形象深入人心,他們的故事久久傳頌。君不見,一代清吏包公、海瑞的故事熱映熒屏,久演不衰;人民公僕孔繁森、牛玉儒、任長霞的事跡震撼人心,影響甚廣。是的,無論歷史如何變遷,無論時代怎樣發展,廉潔永遠是時代的呼喚,廉潔永遠是人民的期盼。
聽到這里,大家也許會有疑問,我們只是一所學校,與地方政府和各級機關相比,廉潔怎麼能提到這么高的位置呢?其實,構建和諧社會的大廈,離不開我們每個行業、每個部門、每個公民的共同努力。廉潔是綻放於人類之樹的一朵鮮花,是做人之本、立事之根。
我們小學生也應該高舉廉潔的旗幟,自覺與社會的腐敗力量做斗爭,只有這樣才不愧於社會主義接班人的榮譽稱號。
6. 廉政文化進校園的文章
中國是一個有著深厚廉潔文化基礎的國家.在古代文化中,如宋代廉使包拯,權勢不能淫,富貴不能屈;明朝海瑞一身正氣,當面直言,彈胲白官,清代於成龍,甘於清貧,一生為民,他們的廉潔故事被千古傳誦。
廉潔就是為政清廉,嚴於律己,不當貪官,就是克己奉公,廉潔自律,勤政為民,就是遵守法紀,干凈公事,表裡如一,就是自重,自省,自警,自勵,正直坦盪。廉潔是一個人高品質的表現,也是成材著諸多素質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國也有廉潔的人如:周恩來,劉少奇,朱德等,他們都是廉潔的先輩,今天我講一下劉少奇同志的事跡
劉少奇同志是我國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他一生奉行廉潔簡朴的生活信條,有一次,劉少奇同志到傷害視察工作。在火車上休息時,他把手錶摘下,放在桌上,旅途中,由於火車顛簸,那隻傷害表突然從桌上滑進了痰盂里,劉少奇同志的衛士長趁機說:「反正你的這塊表也夠舊的,早該換個新的了,正好到上海順便買塊新的得了!」劉少奇卻搖搖頭說:「這塊表撈出來洗洗還能戴,即使出了毛病,正好可以到上海修理。」衛士長聽了劉少奇的話,只得搖搖頭,趕忙把少奇同志的手錶撈出來,用水洗過後,劉少奇看看這表沒毛病,於是又繼續戴上,此後,這塊表一直沒有被他丟棄,他一直佩帶著這塊從痰盂里撈出來的上海牌手錶直到去世。
廉潔是美,是一種無形的美,他把一個人的靈魂變得純潔,高尚,像劉少奇那樣的人值得我們學習,讓我們把廉潔帶進校園,讓我們的校園變得更美好!
7. 廉潔文化進校園
廉政文化進校園——廉政小故事
以廉為寶
春秋時,宋國司城子罕清正廉潔,受人愛戴。有人得到一塊寶玉,請人鑒定 後拿去獻給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說:「您以寶石為寶,而我以不貪為寶。如果我接受了您 的玉,那我們倆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寶物。倒不如我們各有其寶呢?
�楊震拒金
東漢時,楊震在赴任途中經過昌邑時,昌邑縣令王密山來拜訪他,並懷金十斤相贈。楊震說:」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沒聽明白楊震的責備之意,說: 「天黑,無人知曉。」楊震說:「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謂無知?」王密這才明白過 來,大感慚愧,怏怏而去。
一錢太守
東漢時,一位叫劉寵的人任會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廢除苛捐雜稅,為官司 十分清廉。後來他被朝廷調任為大匠之職,臨走,當地百姓主動湊錢來送給即將離開的劉寵 ,劉寵不受。後來實在盛情難卻,就從中拿了一枚銅錢象徵性地收下。他因此而被稱為「一 錢太守」
�陶母退魚
晉代名臣陶侃年輕時曾任潯陽縣吏。一次,他派人給母親送了一罐腌制好 的魚。他母親湛氏收到後,又原封不動退回給他,並寫信給他說:「你身為縣吏,用公家的 物品送給我,不但對我沒任何好處,反而增添了我的擔憂。」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吳隱之不懼飲貪泉
晉代人吳隱之任廣州太守,在廣州城外,見一池泉水名「貪泉」 。當地傳說飲了貪泉之水,便會貪婪成性。他信這些,照飲不誤,飲後還寫了一首詩:「古 人雲此水,一歃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他在任期間,果然廉潔自律,堅持了 自己的操守。
�一貧如此
南宋大臣張浚因與奸相秦檜政見不和,被貶往湖南零陵做地方官。他出發時,帶了幾箱書隨行,有人誣告他與亂黨有關系,結果被高宗檢查書信和破舊衣物,高宗嘆息道:「想不到張浚貧守到如此地步!」很可憐他,於是派人騎快馬追上張浚,賞賜他黃金三百兩。
�兩袖清風的於謙
明朝名臣於謙居官清廉。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返京時,人們買些當地的絹帕、蘑菇、線香等土特產回京分送朝貴,他沒有接受。同時還寫了一首詩表明心跡:絹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指百姓)話短長。」
�不私一錢
明朝時,嘉興知府楊繼宗清廉自守,深得民心。一次,一名太監經過這里,向他索要賄賂,他打開府庫,說:「錢都在這兒,隨你來拿,不過你要給我領取庫金的官府印券。」太監怏怏走了,回京後,在明英宗面前中傷他。英宗問道:「你說的莫非是不私一 錢的太守楊繼宗嗎?」太監聽後,再也不敢說楊繼宗的壞話了。 �
手好不要錢
清乾隆進士王傑為人剛直敢言,不附權貴。當時和坤在朝中專權,大臣 都不取得罪他。惟王傑每每與其據理力爭。有一次,議政完畢,和坤有意戲弄王傑,拉著他 的手說:「好白嫩的手啊!」王傑正顏厲色地回答道:「王傑手雖好,但不能要錢耳!」和坤羞愧而去。
8. 廉政文化進校園400~600字的作文
自古以來,很多人就把「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作為自己的座右銘,意思就是做一個不隨俗浮沉、質朴高潔的人,這同樣也是任何一個正直的人都該做到的基本原則,
在我們這個社會中,要是說每個人都大公無私未免太過於不現實。因此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就出現了廉潔與腐敗兩類截然相反的人群。可能很多人都會以為這只是在政治層面上才會存在的現象,與大多數老百姓都沒什麼關系,對於我們學生來說就更是遙遠了。其實不然,仔細想想那些腐敗的人,如果從小就可以受到良好的廉潔教育,長大當官後怎麼還會貪污受賄呢?這樣想來,從小就給我們廉潔文化方面的教育就顯得至關重要了。
在我看來,廉潔文化在很多方面都會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首先廉潔是美德之一。作為一個官員,不論是官大還是官小,只要連接就一定可以得到群眾的擁護和愛戴。因為當他廉潔時,自身的內在素質就會在潛移默化下得到提高,他的處世態度也能讓人們相信他,服從他的安排,那麼管理自然就順利多了,廉潔起到的重要性作用也就不言而喻了。其次廉潔還有一定的社會效應。當每一個管理者都大公無私地為人們付出,而不是追求個人利益時,一些人的不良習氣也會逐漸消除,物慾橫流也會很快被抑制住。
換一個角度,來看看我們學生自己。盡管與那些腐敗分子貪污幾百萬是不能比的,但有一些事情還是必須引起我們足夠注意的。有些同學可能對於「權力」看得比較重,所以在一些班幹部的選舉中,就會耍些手段,像拉一些關系比較好的同學來選自己,要不然就是請客或者是買些小玩意送給他們;再比如兩個朋友之間,因為關系好,所以在班上一些事情上就互相包庇、袒護,甚至在考試時彼此作弊… …這些都是一種變相的不廉潔,是朋友之間的所謂「義氣「造成的。可能不少人對此不以為然,但是一定得引起足夠的注意,否則誰也不能保證這些「義氣」以後不會毀了他們一輩子。
讓我們看一看古人是怎樣廉潔處事的吧!劉寵曾是一個小小的太守但處事公正,一心為百姓服務,所以被升了官。離任時不少百姓送他很多財物但他堅決不收,最後在大家強烈要求下采拿了一枚小小的銅板!所以被稱為「一錢太守」;楊振在做官時,一個人在夜晚送給他很多黃金,他同樣不要,雖然那人說不會有人知道,但他反駁「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讓那人愧怍不已,這就是有名的「楊振拒金」的故事。
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出廉潔一向是我國的傳統美德,而一個人也只有在誠信的基礎上才可以廉潔。因此誠信也是必須的,我們應該不違背良心做事,真心去對每一個人,每一件事。
大家一起行動起來,讓廉潔走進校園,誠信伴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