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師德
㈠ 關於師德的經典名言
師德名言(名人名言):
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孔子
2、身教重於言傳。
——王夫之
3、要想學生好學,必須先生好學。惟有學而不厭的先生才能教出學而不厭的學生。
——陶行知
4、要學生做的事,教職員躬親共做;要學生學的知識,教職員躬親共學;要學生守的規則,教職員躬親共守。
——陶行知
5、、使學生對教師尊敬的惟一源泉在於教師的德和才。
——愛因斯坦
6、教師個人的範例,對於青年人的心靈,是任何東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陽光。
——烏申斯基
7、要把學生造就成一種什麼人,自己就應當是什麼人。
——車爾尼雪夫斯基
8、教師是學校里最重要的師表,是直觀的最有教義的模範,是學生活生生的榜樣。
——第斯德
9、請你記住,你不僅是自己學科的教員,而且是學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導師和道德的引路人。
——蘇霍姆林斯基
10、務學不如求師,師者,人之模範。
——楊雄
11、我覺得,對教師來說,力量的源泉就是來自對學生的愛,愛學生才會愛事業,才會對教育工作保持經久不衰的熱情,才會充滿獻身精神。
——於漪
12、身教最為美,知行不可分。
——葉聖陶
13、做導師的人自己更當具有良好的教養,隨人、隨時、隨地都有適當的舉止和禮貌。
——洛克
14、在敢於擔當培養一個人的任務以前,自己就必須要造就成一個人,自己就必須是一個值得推崇的模範。
——盧梭
15、不要在教天真無邪的孩子分辨善惡的時候,自己就充當了引誘的魔鬼。
——盧梭
16、為了對學生給予道德上的影響,教師本人必須是有高尚道德的人。自己沒有的東西是不能傳授給別人的。
——第斯多惠
17、教師的人格,就是教師的一切。
——烏申斯基
18、教師的世界觀,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對每一現象的態度,都這樣或那樣的影響著全體學生,這點往往是察覺不出的。如果教師很有威信,那麼這個教師的影響就會在某些學生身上留下永遠痕跡。正因為這樣,所以每一個教師必須好好檢點自己,他應該感覺到,他的一舉一動,都處在最嚴格的監督之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沒有受到這樣嚴格的監督,孩子們幾十雙眼睛盯著他,須知天地間,沒有什麼東西能比孩子們的眼睛更加精細,更加敏捷,對於人生理上各種微小變化更富於敏感了,再沒有任何人象孩子的眼睛那樣能摸捉一切最精細的事物,這點是應該記住的。
——加里寧
19、如果教師熱愛自己的事業的話,那他就會成為一個優秀的教師,如果教師象父母那樣愛學生的話,那他就會比那雖然讀萬卷書而不愛事業也不愛學生的教師好得多。如果教師能夠把愛事業和愛學生結合起來的話,那他就是一個完善的教師了。
——托爾斯泰
20、一個學校能不能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合格的人才,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關鍵在教師!
——鄧小平
㈡ 關於師德的古詩詞有哪些
1、《蜂》
唐·羅隱
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占。
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
2、《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3、《己亥雜詩·浩盪離愁白日斜》
浩盪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4、《奉和令公綠野堂種花》
唐·白居易
綠野堂開占物華,路人指道令公家。
令公桃李滿天下,何用堂前更種花。
5、《無題》
唐·李商隱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臘炬成灰淚始干。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萊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6、《天凈沙六首·源遠流長圖》
欲求賢才棟梁,天空陸地海洋。
半世東奔西忙,今又遠航,
路遙山高水長。
7、《七絕·師恩難忘》
相逢一見太匆匆,校內繁花幾度紅。
厚誼常存魂夢里,深恩永志我心中。
8、《天凈沙六首·逸仙圖》
胸懷萬里世界,放眼無限未來。
揮灑曠世奇才,重上瑤台,天地為之驚駭。
9、《己亥雜詩》
清·龔自珍
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10、《新竹》
清·鄭燮
新竹高於舊竹枝,全憑老乾為扶持。
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龍孫繞鳳池。
㈢ 歌頌「師德」的古詩詞有哪些
歌頌「師德」的詩句大多不是直接表達,而是借物喻人,具體如下:
1、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李商隱
春蠶結繭到死時絲才吐完,蠟燭要燃盡成灰時像淚一樣的蠟油才能滴干。
2、令公桃李滿天下,何用堂前更種花。–白居易
裴令公的桃李學生遍布天下,哪裡用得著再在門前屋後種花呢?
3、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羅隱
你采盡百花釀成了花蜜,到底為誰付出辛苦,又想讓誰品嘗香甜。
4、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龔自珍
落下的花朵營養了大地,提供了養料,培育了下一代。
5、新竹高於舊竹枝,全憑老乾為扶持。–鄭燮
新長的竹子要比舊竹子高,它們的生長全憑老的枝幹扶持。
原文:
師德長八尺,方口博唇。深沉有度量,人有忤己,輒遜以自免,不見容色。嘗與李昭德偕行,師德素豐碩,不能遽步,昭德遲之,恚曰:「為田舍子所留。」師德笑曰:「吾不田舍,復在何人?」其弟守代州,辭之官,教之耐事。弟曰:「人有唾面,潔之乃已。」師德曰:「未也。潔之,是違其怒,正使自干耳。」在夏官注選,選者就按閱簿。師德曰:「容我擇之可乎?」選者不去,乃灑筆曰:「墨污爾!」
狄仁傑未輔政,師德薦之,及同列,數擠令外使。武後覺,問仁傑曰:「師德賢乎?」對曰:「為將謹守,賢則不知也。」又問:「知人乎?」對曰:「臣嘗同僚,未聞其知人也。」後曰:「朕用卿,師德薦也,誠知人矣。」出其奏,仁傑慚,已而嘆曰:「婁公盛德,我為所容乃不知,吾不逮遠矣!」
參考譯文:
婁師德身長八尺,嘴方,嘴唇很寬大。他為人深沉、有度量,有人觸犯了他,他就謙虛退讓以求得別人的原諒,不在臉上露出惱怒的顏色。他曾與李昭德一起走路,婁師德長得肥胖,不能走快了,昭德嫌慢,生氣地說:「被鄉巴佬拖累!」婁師德笑說:「我不做鄉巴佬,又有誰做呢?」他的弟弟被朝延派去守代州,在上任前向他告辭,他教導他的弟弟遇事要忍耐。他弟弟說:「有人把痰吐在我臉上,我自己把它擦乾凈就行了。」婁師德說:「還不行。你自己把它弄乾凈,是想躲開別人的怒氣,應該讓它自己幹了。」
狄仁傑當宰相之前,婁師德曾在武則天面前竭力推薦他,但狄仁傑對此事卻一無所知。他認為婁師德不過是個普通武將,很瞧不起他,一再排擠他到外地。武則天察覺此事後,便問狄仁傑:「師德賢乎?」狄仁傑說:「為將謹守,賢則不知也。」武則天又問:「知人乎?」狄仁傑說:「臣嘗同僚,未聞其知人也。」武則天笑著說:「朕用卿,師德薦也,誠知人矣。」並隨手拿出以往婁師德推薦狄仁傑的奏章,讓狄仁傑觀看。狄仁傑看後,十分慚愧,嘆息道:「婁公盛德,我為所容乃不知,吾不逮遠矣!」
㈤ 關於教師的古文
<<師說>>
作者 韓愈
【原文】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也,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雲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譯文】
古代求學的人必定有老師。老師,(是)靠(他)來傳授道理,講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人啊。人不是一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的問題)?(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師(學習),那些成為疑難問題的,(就)始終不能解答了。出生在我前頭(的人),他懂得道理本來早於我,我(應該)跟從(他),把他當做老師;出生在我後面(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早於我,我(也應該)跟從(他),把他當做老師。我(是向他)學習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還是比我晚呢?因此,無論(地位)高低貴賤,無論(年紀)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從師(學習)的風尚不流傳已經很久了,要人沒有疑惑就難了!古代的聖人,他們超出一般人很遠,尚且(要)跟從老師請教;現在的一般人,他們(的才智)低於聖人很遠,卻以向老師學習為恥。因此,聖人(就)更加聖明,愚人(就)更加愚昧。聖人之所以(能)成為聖人,愚人之所以成為愚人,(原因)大概都出在這里吧!(人們)愛他的孩子,(就)選擇老師來教他。(但是)對他自己呢,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可恥,(真是)糊塗啊!那些孩子們的老師,(是)教孩子們文字,(幫助他們)學習斷句的(老師),不是我所說的(能)傳授那些(大)道理,解答那些(有關大道理的)疑難問題的(老師)。不理解(書本上的)字句,不能解決(大道理的)疑難問題,有的(書本上的字句)向老師學習,有的(大道理的疑難)不向老師學習;小的方面(倒要)學習,大的方面(卻反而)放棄(不學),我未能看出那種人(是)明白(事理)的!巫醫樂師和各種工匠,(他們)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一類(人),(一聽到有人)稱「老師」稱「弟子」 等等,就許多人聚(在一塊兒)譏笑人家。問他們(為什麼譏笑),(他們)就說:「那個(人)同那個(人)(指老師和學生)年齡差不多,道德學問也差不多啊,(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可羞恥,(以)官職高(的人為師),就近乎諂媚!」唉!(古代那種)跟從老師(學習)的好風尚不能恢復,(從這些話里就)可以明白了。巫醫樂師和各種工匠,君子們認為(是)不值得一提的,現在君子們的見識竟反而比不上(他們),可真奇怪啊!
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為師,郯子這些人,他們的賢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說:「三個人同行,(裡面)一定有(可以當)我的老師(的人)。」因此,學生不一定(永遠)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樣樣都)比學生賢能,(老師和學生的區別只是)聽到道理有的早有的遲,學問和技藝(各)有(各的)專長,(只是)如此罷了。
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紀十七(歲),喜歡古文,六經的經文和傳文都普遍學習了,(他)不受(當時士大夫那種恥於從師的)時俗的限制,向我學習。我贊許他能夠遵行古人(從師)的正道,(所以)寫(這篇)《師說》送給他。
背景
《師說》是唐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韓愈任四門博士時,是說明教師的重要作用,從師學習的必要性以及擇師的原則。抨擊當時士大夫之族恥於從師的錯誤觀念,倡導從師而學的風氣。同時,也是對那些誹謗者的一個公開答覆和嚴正的駁斥。作者表明任何人都可以作自己的老師,不應因地位貴賤或年齡差別,就不肯虛心學習。文末並以孔子言行作證,申明求師重道是自古已然的作法,時人實不應背棄古道
㈥ 歌頌師德的古文名句或者詩句
桃李不言,下自成溪
㈦ 關於「老師的師德」名言或古文有嗎
例如:
1、教師是學生的鏡子,學生是老師的影子。
2、尊重和愛護學生的自尊心,要小心得像對待一朵玫瑰花上顫動欲墜的露珠。
3、要得到學生的尊重和愛戴,首先要學會尊重學生的人格,要盡量多地要求一個人,也要盡可能多地尊重一個。
4、師生之間心與心的交匯之處是愛的聖地。
5、用千百倍的耕耘,換來桃李滿園香。
6、教師的最大幸福就是把一群群孩子送往理想的彼岸。
7、知識不存在的地方,愚昧就自命為科學, 教師不存在的地方,無知就變成了聰慧。
8、和藹可親的態度,永遠是教師良好教態的注腳。
9、語言作為工作對我們之重要,正如駿馬對於騎士的重要;
10、課堂教學成功與否,在於作為騎士的教師駕馭駿馬的能力高低。
11、谷穗越飽滿就越低垂,學識越淵博就越謙遜。
12、誠摯的心靈,是學生情感的鑰匙, 高尚的師德,是學生心靈的明鏡
㈧ 樓師德文言文翻譯
是婁師德嗎?
http://..com/link?url=-ieBtejERV4krkw-
(武後)以夏官侍郎婁師德同平章事。師德寬厚清慎,犯而不校。與李昭德俱入朝,師德體肥行緩,昭德屢待之不至,怒罵曰:「田舍夫!」師德徐笑曰:「師德不為田舍夫,誰當為之!」其弟除代州刺史,將行,師德謂曰:「吾備位宰相,汝復為州牧,榮寵過盛,人所疾也,將何以自免?」弟長跪曰:「自今雖有人唾某面,某拭而已,庶不為兄憂。」師德愀然曰:「此所以為吾憂也!人唾汝面怒汝也汝拭之乃逆其意所以重其怒。夫唾,不拭自干,當笑而受之。」
唐代婁師德的弟弟即將出任一個州的州長,赴任之前,來向兄長辭行,並向兄長討教做人和做官的經驗。
婁師德告誡弟弟說:「現在,我做宰相,你做州長,你知道別人會怎麼樣呢?」
弟弟說:「我猜想他們准會妒嫉咱們。」
「那你准備怎麼對付呢?」
弟弟認真地說:「哥,我雖然不聰明,但頗有忍耐之心,從今以後,如果有人把唾沫吐在我的臉上,我會悄悄地把它擦乾。人家的妒嫉和挑釁,我不會計較,我裝著不知道,不去管它,這樣就可以平息他們的妒火,不至於結下冤家,惹事生非。因此,你可以不必為我擔憂了。」
婁師德聽了,搖搖頭說:「你所做的,正是我所擔憂的:你想想,人家為什麼向你吐口水?還不是為了侮辱你。你如果把口水擦乾,雖然並沒有對他表示抗議和不滿,但還是違背了人家的意願,掃了他的興。人家沒有達到目的,自然不會罷休,下次可能還要吐到你的臉上。因此你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唾沫留著,讓它自己幹掉,沒有人時再把它洗去。」
弟弟聽了,越發佩服兄長的寬容大方。
㈨ 形容「師德」的古詩詞有哪些
1、唐·杜甫《春夜喜雨》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 處,花重錦官城。
2、清·龔自珍《己亥雜詩·浩盪離愁白日斜》
浩盪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3、唐·羅隱《蜂》
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占。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
4、唐·白居易《奉和令公綠野堂種花》
綠野堂開占物華,路人指道令公家。令公桃李滿天下,何用堂前更種花。
5、唐·劉商《酬問師》
虛空無處所,彷彿似琉璃。詩境何人到,禪心又過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