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師德觀
「五·四」運動後,從事平民教育運動,創辦曉庄師范。1930年4月,國民黨反動政府以「勾結叛逆,陰謀不軌」為借口,武力封閉曉庄學校。陶行知受到通緝,被迫臨時避難日本。1931年春,陶氏返回上海,任《申報》總管理處顧問,對當時《申報》的革新起了相當大的作用。
1932年起,先後創辦了「山海工學團」,「晨更公學團」,「勞工幼兒團」,首創「小先生制」,成立「中國普及教育助成會」,開展「即知即傳」的普及教育運動。1934年主編《生活教育》半月刊。7月,正式宣布將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為「行知」
「九.一八」事變後,陶行知積極從事抗日救亡運動。1936年,當選為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執行委員和常務委員。7月,與沈鈞儒、鄒韜奮、章乃器聯合發表《團結禦侮宣言》,毛澤東主席復信表示支持。接著,受全國救國聯合會的委託,擔任國民外交使節,出訪歐、美、亞、非二十八個國家和地區,出席「世界和平大會」,「世界新教育會議」第七次年會。
1938年8月,陶氏回國路過香港,倡導舉辦了「中華業余學校」,推動香港同胞共赴國難。
1939年7月,在四川重慶附近的古聖寺為兒童創辦育才學校,培養有特殊才能的兒童。1945年,陶行知當選為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1946年1月,陶行知在重慶創辦社會大學,推行民主教育。
抗日戰爭勝利後,陶行知回到上海,立即投入反獨裁,爭民主,反內戰,爭和平的斗爭。民主戰士李公朴、聞一多遭國民黨特務暗殺,陶行知被列為黑名單上的第三名。他一面作好了「我等著第三槍」的犧牲准備,一面繼續堅持斗爭,視死如歸,始終站在民主運動的最前列。終因「勞累過度,健康過虧,刺激過深」於1946年7月25日患腦溢血逝世,享年五十五歲。 很可惜。
②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是什麼
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行是知之始。
③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什麼啊,即大眾教育。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作者:wuweihaobaobao
陶行知(1891-1946年)是中國現代教育史上著名的人民教育家,同時又是堅定的民主戰士和大眾詩人。他畢生致力於人民教育事業和民族民主革命運動,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活動,不僅在當時國統區、老解放區有很大影響,而且也影響到國外。毛澤東贊揚他是"偉大的人民教育家"。周恩來評價他是"一個無保留追隨黨的黨外布爾什維克"。宋慶齡也贊頌他是"萬世師表"。
關於 "生活教育"的思想
"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論體系,最初是以鄉村教育的形式出現的,後來陶行知將其作為一種與傳統教育、舊教育、富人教育相對立的新教育和窮人的教育。
1、"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什麼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既然生活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那麼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謂"過什麼生活便是受什麼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他還指出,"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進棺材才算畢業"可見,"生活即教育"的基本含義:第一,"生活即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自有人類生活產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隨著人類生活的變化而變化。第二,"生活即教育"與人類社會現實中的種種生活是相應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種種生活中進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種終身教育,與人生共始終的教育。
2、"社會即學校"
"社會即學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另一個重要命題。陶行知認為自有人類以來,社會就是學校,如果從大眾的立場上看社會是大眾唯一的學校,生活是大眾唯一的教育。統治階級、士大夫為何不承認此,是因為他們有特殊的學校給他們的子弟受特殊的教育。陶行知反對這種特殊的不平等的教育,提出"社會即學校",以此來推動大眾的普及教育。陶行知提出"社會即學校",在於要求擴大教育的對象、學習的內容,讓更多的人受教育。他指出:"我們主張 '社會即學校',是因為在 '學校即社會'的主張下,學校里的東西太少,不如反過來主張 '社會即學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環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學生、先生可以多起來。"陶行知提出"社會即學校"的主張和"生活即教育"一樣,也在於反對傳統教育與生活、學校與社會相脫節、相隔離。他認為"學校即社會,就好象把一隻活潑的小鳥從天空里捉來關在籠里一樣。它要以一個小的學校去把社會所有的一切東西都吸收進來,所以容易弄假"。而且這種教育在"學校與社會中間造成了一道高牆",把學校與社會生活隔開了。陶行知提出"社會即學校"是"要把籠中的小鳥放到天空中使他任意翱翔",是要拆除學校與社會之間的高牆,"把學校里的一切伸張到大自然里去"。
3、"教學做合一"
"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教學論。
"教學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話說,是生活現象之說明,即教育現象之說明,在生活里,對事說是做,對己之長進說是學,對人之影響說是教,教學做只是一種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個各不相謀的過程。"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他用種田為例,指出種田這件事,要在田裡做的,便須在田裡學,在田裡教。在陶行知看來,"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義是教的方法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要根據做方法,"事怎樣做便傅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學而不做,不能算是學。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由此他特別強調要親自在"做"的活動中獲得知識。值得指出的是:"教學做合一"的"做"與杜威"從做中學"的"做"是有區別的。首先,陶行知所說的"做"是指"勞力上勞心",反對勞力與勞心脫節。其次這個"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陶行知指出:"教學做合一既以做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陽明東原的見解顛倒過來,成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認為"有行的勇氣才有知的收獲"。
可見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礎上,是以"行"求知,強調"行"是獲得知識的源泉。這些見解在認識論上具有唯物主義因素,因而"教學做合一"和主觀唯心主義的"從保重中學"就有了區別。但是陶行知所說的"行"與我們現在所講的實踐還不同,他所說的"行"還只是個人狹隘的瑣碎的活動。
陶行知特別重視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當作改造中國教育、社會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來,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的傳統舊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隨手抓來都是學問,都是本領",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識,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陶行知不把生活教育當作衡量教育、學校、書本甚至一切的標准。他說:"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在死教育、死學校、死書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
生活教育理論在反傳統的舊教育上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它揭露並批評了舊教育存在的問題,同時提山了解決問題的具體辦法,在當時的歷史下,對普及識字教育、掃除文盲,在很多方面是適應的。如陶行知提出"教學做合一",要求"教"與"學"同"做"結合起來,同實際的生活活動結合起來,這對教師就有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師尊重學生,注意教學之外的生活,指導學生在實際的活動中學好本領,培養他們的生活能力。從這個意義上講,對當時的教學方法的改革有積極作用,對我們現在的教學方式也有啟發之處。
④ 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什麼
1、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認為,自從有了人類社會,就有了人類的生活,也就有了人類的教育。教育隨著人類生活的變化而變化。生活是不斷前進的,教育也要不斷進步。他認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須的教育」。
2、社會即學校
社會即學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另一個重要命題,伴隨「生活即教育」而來。陶行知「社會即學校」的基本觀點:學校要與社會統一,把社會辦成一個大學校,形成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在內的大教育體系。
3、教學做合一
「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教學論。用陶行知的話來說,「教學做合一」「是生活現象之說明,即教育現象之說明。
(4)陶行知師德觀擴展閱讀:
陶行知認為教學做三者不可分割,做是教與學的中心。教學做三者是密切相關的,但是都統一在做上。做是教的中心,也是學的中心,教者學者都要在「做」的實踐中發揮其主觀能動性。
他以種田為例,種田要在田裡做,便在田裡學,在田裡教。教師拿做來教才是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才是實學。他特別強調「做」在獲得知識過程中的作用。
⑤ 陶行知教育理念
陶行知教育理念
--------------------------------------------------------------------------------
來源:51教育 2005-9-12 9:21:30 瀏覽:186
陶行知先生是我國近代最具有影響力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也是最具有批評精神和創造精神的教育開拓者。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實踐,行知合一的師德風范為我們樹立了光輝的榜樣,不愧為是「偉大的人民教育家」,「萬世師表」。
當我們滿懷信心跨入充滿希望與挑戰的新世紀之際,作為教育工作者深感肩上擔子和責任的重大,我們「面對世界科技飛速發展的挑戰,我們必須把增強民族創新精神提到關系中華民族興衰存亡的高度來認識。教育在培育創新精神和培養創造型人材方面肩負著特殊的使命」。江主席把「創新」與民族的興衰,國家的存亡聯系起來,創新已不再僅僅和我們國家的發展速度有關,而是決定我們的生死存亡。因此,在新世紀里,將創新的精神、創新的思維、創新的體制、創新的教育方法與模式作為教育改革主題,這已成為世界教育發展的共識和潮流。在新形勢下,我們聯系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理論來看當今的教育改革,仍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和指導意義,他的那些極具時代精神、創造精神,又極富人民教育思想的真知灼見,都體現了當今素質教育的精髓內涵,成為我們不斷吸取教育改革營養的源泉,給予我們深刻的啟示。
「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主線和重要基石,它的精神內含十分明確,即大眾教育——為了人民的解放、人民生活的幸福。他的小先生制,教學做合一的教學方法,社會即學校、生活即教育,人人是先生等教育觀正是其教育思想的體現。他認為脫離生活,脫離勞動的傳統教育,會扼殺兒童的身心發展,其結果培養的是一群無用的沒有創新精神和膽略「書獃子」。聯系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我們顯然是做得不夠的,師生之間關系的家長制仍未改變,學生依賴教師的被動學習方式,仍是主流,雖然我們知道要體現學生的主體精神,學生應該主動學習,然而,目前的教育環境,教科書、課程標准及作息安排,並不利於學生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和創新精神的發揮。課堂上教師的居高臨下、學生的正襟危坐的授課方式以及大量的教學內容和匆匆忙忙趕進度的壓力下,學生並沒有分配學習時間、選擇學習內容的自由。在這樣的重壓之下,學生天生的學習興趣與信心必定會喪失殆盡,從何談創新?如何改革這一教育弊端,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已經給我們指明了方向。我們的教育必須面向社會,面向生活;要走向社會,走進生活,要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親自動手、動腦的機會,要給學生更多選擇的機會,包括學習時間的選擇、學習方法的選擇以及學習內容的選擇,鼓勵學生依照自己興趣、需求,開展實踐、探索、創新活動。與之相配套的課程設置,教育內容,教育模式等也都應向生活教育理論方向靠近。這樣才能使陶行知的「解放學生的腦,解放學生的手」教育思想得以真正體現,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這樣也才不負江總書記的「教育在培育創新精神和培養創造型人材方面肩負著特殊的使命」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陶行知先生這一至理格言,這是我們「教書育人」的永恆主題。在市場經濟、競爭的年代及世界風雲突變的情況下,「教人求真」更具有現實意義。其意義有二:第一,「知行統一」。我們的教育歸根結底要培養什麼樣的人?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實施素質教育的首要任務是什麼?這是揭示了教育目的的真諦問題。這里要強調的是,我們在注重知行(德、智)統一的同時,不可忽視學生的心理體驗,即如何使學生知行達到和諧統一,真正使學生達到「學做真人」,成為真、善、美的人。我們知道,從知到行是一個復雜的品德的心理過程,當代的青少年思維活躍,面對紛繁復雜的世界,就會思考「我活著是為了什麼?」於是,人生觀的問題便隨之產生。對於他們來說要把人生發展近景和遠景正確結合起來思考,形成成熟的心理是十分困難的。因此,作為教育工作者就應擔負起應盡的職責,幫助、教育和引導他們樹立以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為核心的人生觀,以及在這種人生觀指導下所建立起來的道德、品質、意志。第二,探索真理。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信息時代,學生所接觸的信息及更新的知識,瞬息萬變。面對這些,學生既感興趣,又難以招架。興趣是對真理探索的鑰匙,但在探索真理的過程中,學生往往被各種難以解決的問題所困惑,被各種非本質的自然現象所纏繞。這種困惑需要我們教育工作者的正確的引導和正面的鼓勵,當學生經過艱苦的學習,解決了各種難題,認識了事物的本質,就會產生興奮感,這種興奮感是學生對困惑感的否定和對學習探索活動的肯定,由此帶來的喜悅和歡樂體驗可以釀造一個人的自信心和尊嚴感,進一步強化其探索行為,從而激勵自己繼續進行新的創造。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是陶行知先生的座右銘,也是他一生獻身人民教育事業,尋求探索中國教育之光明大道的生動寫照。他認為教師應「發前人所未發,明今人所未明」,提倡教師做一個發明家,不做一個教書匠。1943年11月,《新華日報》發表的陶行知的《創造宣言》一文,熱情謳歌創造精神,鼓勵人們要有「大無畏之斧」,「智慧之劍」,「金剛之信念與意志」,「向著創造之路邁進」。陶行知先生提出的這種教師觀正是我們當代教師所應追求的。道理很簡單,其一,教師不是處在世外桃源,學生面臨的挑戰,教師同樣首先遇到,他應先於學生獲得這些本領和品質。否則,他就無法引導學生既學會生存又學會關心。這里的關鍵問題是,教師應有一種清晰的辯證觀,即懂得個人的生存和發展與關心和奉獻他人之間的辯證關系。教師應以親身經歷和體驗來啟發學生懂得這種辯證關系,使之把學生生存首先建立在利公而非單純利已的功利目標上。其二,有創造性的教師才能培養出有創造能力的學生。教師應「授人以漁」,而不是「授人以魚」。因此,陶行知先生不顧保守勢力的反對,改「教授法」為「教學法」。他認為「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於學的法子。」他的這些教育思想都啟示我們教師應更著眼於加強學生的學法指導,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注重學法研究,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教是為了不教」,教給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生存的方法和本領,已成為當務之急。
「人生天地間,各自有秉賦,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這是陶行知先生作的《自勉並勉同志》詩。他自己的一生正是不斷追求真理,學做真人的典範。他善於從中國的國情出發,創造性的開展教育工作,探索、開辟了一條中國新教育道路,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他為人民的教育事業嘔心瀝血,奮鬥了終生。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與實踐,為我們留下了一份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要學習他高尚的道德情操,研究他豐富的教育遺產,以全面提高自身素質,使自己成為心靈世界的開拓者,智慧田野的播種者,人類文明的傳遞者。
⑥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行是知之始
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本體論,也叫起源論,陶行知認定教育來源於生活,主張教育要依靠生活,改造生活。
社會即學校,是生活教育理論的場所論。認定社會本身就是一所大學校,主張教育要依靠社會的力量,應濟社會的需要。
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方法論。認定在生活中教法、學法、做法是不可分割的。主張事情是怎樣做的,學生就應該怎樣學;學生是怎樣學的,教師就應該怎樣教。教法和學法都來源於做法,統一於做法。
具體理念:
1、「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學生不應該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
2、「在教師手裡操著幼年人的命運,便操著民族和人類的命運」
3、「因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然使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
4、「教師的職務是『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學生的職務是『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5、「智仁勇三者是中國重要的精神遺產,過去它被認為『天下之達德』,今天依然不失為個人完滿發展之重要指標.」
6、培養教育人和種花木一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別不同情況給以施肥、澆水和培養教育,這叫「因材施教」.
7、人像樹木一樣,要使他們盡量長上去,不能勉強都長得一樣高,應當是:立腳點上求平等,於出頭處謀自由.
(6)陶行知師德觀擴展閱讀:
陶行知認為教師的責任在於教學生學,而教師教的方法要根據學的方法來。不僅教師要教學同時也應該學習。也就是說教師教的與學生學的是聯系的,相關連的。同樣的,教師所教與自己所學的也要聯系在一起。如果教師做好了,教育的關鍵所在也就解決了。在當時所處的時代里,陶行知勇於實踐和探索,將自己的理論真正應用到教育實踐中。
他發表了許多著名論文和講話,比如《生活工具主義之教育》、《教學做合一》、《在勞力上勞心》、《行是知之始》等。他否認了王陽明所說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言論,並在其基礎上認為應該是「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陶行知將自己的思想注入中國教育事業中,為中國現代教育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陶行知有這樣一則教育學生的故事:有一個男生用泥塊砸自己班上的男生,被校長陶行知發現制止後,命令他放學時到校長室去。放學後,陶行知來到校長室,男生早已等著挨訓了。可是陶行知卻笑著掏出一顆糖果送給他,說:「這是獎給你的,因為你按時來到這里,而我卻遲到了。」
男生接過糖果。隨後陶行知高興地又掏出第二顆糖果放到他的手裡,說:「這是獎勵你的,因為我不讓你打人時,你立即住手了,這說明你很尊重我,我應該獎你。」男生驚訝地看著陶行知。這時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顆糖果塞到男生手裡,說:「我調查過了,你用泥塊砸那些男生,是因為他們欺負女生;你砸他們說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壞人作斗爭的勇氣,應該獎勵你啊!」
男生感動極了,他流著眼淚後悔地喊道:「陶校長,我錯了,我砸的不是壞人,而是同學……」陶行知滿意地笑了,他隨即掏出第四顆糖果遞過來,說:「為你正確地認識自己的錯誤,我再獎給你一塊糖果,我沒有多的糖果了,我們的談話也可以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