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師生師德 » 師生齊戰役

師生齊戰役

發布時間: 2021-09-22 03:39:22

『壹』 《三國演義》中著名戰役簡述(5個,每個不少於300字)

曹袁官渡之戰
孫曹赤壁之戰
孫劉夷陵之戰
鄧艾偷渡陰平直搗成都之戰
官渡之戰原因如下:第一,袁紹選擇的時機不對.此前曹操東征徐州時,袁紹未能抓住機會偷襲許都.而在曹操征徐州後選擇發動戰爭,這是在錯誤的時間發動的戰爭.
第二,因為曹操人少,袁紹應採取數道並攻的策略進攻多線進攻.而袁紹只有一條戰線,等於在一棵樹上弔死.故而戰略錯誤.
第三,曹操在此之前挾天子以令諸侯,政治上袁紹輸了一招,袁紹師出無名,戰爭顯得不正義.道義不通.
第四,袁紹不會用人.對於謀士田豐,沮授等人的正確建議置若罔聞,而對郭圖等小人的議建通盤接受.不用一得力之人看守糧草.用人不當.
第五,曹操作事果斷,用人不疑.其集團內眾志成城.
以上是我個人關於官渡之戰曹操以少勝多的原因的歸納.

『貳』 燕攻齊之戰的戰役過程

於是,樂毅以上將軍職,佩趙國相印,乘齊軍連年征戰、疲憊不堪之機,率燕、秦、趙、魏、韓五國聯軍攻齊。聯軍迅速渡過黃河,繼向濟水挺進。齊湣王急派觸子為將,達子為副將,率齊軍主力出動,欲拒聯軍於濟水之西。雙方相持期間,齊湣王因觸子畏懼不前,派人斥責觸子;又以不戰即斬首並掘其祖墳相逼,致使齊軍將士離心,軍中恐懼。樂毅指揮聯軍猛攻,齊軍一觸即潰。觸子逃亡,齊殘兵被迫退守齊都臨淄(今山東淄博臨淄北)近處的秦周(今山東淄博雍門西)。
濟水之戰後,樂毅主動遣還遠道參戰的秦、韓兩軍,派魏軍前去攻取宋國故地,使趙軍奪取河間(今河北獻縣東南),自率燕軍主力長驅直入,企圖直搗臨淄,一舉滅齊。謀士劇辛認為燕軍戰敗齊國,主要靠其他四國援助,擔心燕不能獨立滅齊,反對深入齊地,主張攻取齊國邊城而還。樂毅則認為齊軍主力已失,齊湣王不得民心,國內紛亂,齊強燕弱的狀況已發生根本變化,決心不失時機,向齊發起追擊。齊將達子請湣王犒賞將士,以勵死戰,反遭申斥,齊軍士氣更加低落。秦周一戰,齊軍再敗,達子戰死,燕軍攻入臨淄,「齊人果大亂失度」(《資治通鑒,周赧王三十年》)。湣王逃至莒(今山東莒縣),後被以救齊為名的楚將淖齒殺掉。
樂毅入臨淄後,將齊國的珠玉財寶和貴重祭器全部運回。燕昭王聞齊都已破,親到濟水慰勞軍士,封樂毅為昌國君。為減少齊人敵對情緒,以利奪取全部齊地,樂毅在攻佔臨淄後,申明軍紀,禁止虜掠,採取兵撫交用的策略。減輕齊民賦稅,用官爵和封地籠絡齊吏,以爭取人心。然後,兵分五路攻取齊地。左軍渡過膠水(今膠萊河)攻取樂萊(今山東龍口、牟平至榮城一帶);前軍沿泰山東麓至黃海邊,攻取琅琊(今山東沂南至日照一帶);右軍沿黃河、濟水進占阿(今山東陽谷東北)、鄄(今山東鄄城北),與魏地相接應;後軍沿北海(今山東淄博東北沿海一帶)攻干乘(今山東高青東北),樂毅親率中軍鎮守齊都指揮。燕軍僅用6個月,就攻下齊國70餘城,並按燕制設置郡縣。只有莒和即墨(今山東平度東南)3年未被攻下,反給齊以行間之機。
燕昭王死後,其子惠王即位,聽信讒言,中齊將田單反間計,派騎劫代替樂毅為將。田單用火牛陣擊破圍攻即墨的燕軍主力(參見即墨之戰),隨即將燕軍逐出齊境,70餘城復歸於齊。

『叄』 齊會戰爭簡要概括

第一節 抗日戰爭爆發後的形勢和各縣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漲
一、抗日戰爭爆發後的形勢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軍在北平西南盧溝橋附近,以「軍事演習」為名,悍然於夜間向當地中國駐軍第二十九軍發起進攻,並炮擊宛平城。二十九軍官兵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救亡運動的影響下,奮起抵抗。艱苦卓絕的抗日民族解放戰爭從此開始。
盧溝橋事變後,日本向華北增兵,迅速佔領了北平、天津,又分三路進攻華北,並大舉進攻上海,妄圖速戰速決侵吞整個中國。南京國民政府實行片面抗戰路線和單純防禦作戰方針,除台兒庄戰役取得勝利外,其他戰場則嚴重潰敗,大片國土淪陷。
面臨中華民族亡國的嚴重危險,中國共產黨實行的是全面抗戰的路線。盧溝橋事變第二天,中共中央即向全國發出通電,指出只有實行全民族抗戰,全國人民、軍隊和政府團結起來,結成廣泛的統一戰線,才是抵禦日軍的侵略、挽救中國危亡的出路。中國共產黨誓為抗日民族的解放流盡最後一滴血。中共中央發表宣言,主動提出與國民黨合作,團結抗戰。8月,中共中央在陝北洛川召開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通過了《關於目前形勢與黨的任務的決定》和《抗日救國十大綱領》,確定黨的中心任務是「動員一切力量,爭取抗戰的勝利」。指出,爭取抗戰勝利的關鍵是實行共產黨的全面抗戰路線,反對國民黨的片面抗戰路線。為此,必須堅持抗日戰爭中無產階級的領導權,在敵後放手發動獨立自主的游擊戰爭,擔負配合正面戰場,開辟敵後戰場,建立敵後抗日根據地的戰略任務;在國民黨統治區放手發動群眾,廣泛開展抗日運動,爭取全國人民應有的政治、經濟權利,並提出以減租減息為抗日戰爭時期解決農民問題的基本政策。
面對日本侵略軍的嚴重威脅和全國人民抗日高潮的壓力,中國國民黨被迫接受中國共產黨的呼籲,實行國共合作,團結抗日。8月22日,中國工農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其後,又將南方各省紅軍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9月22日,國共合作宣言發表,宣告國共兩黨重新合作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隨後,八路軍各部除一部分留守陝北外,相繼東渡黃河,開赴華北抗日戰場。
抗戰爆發後,山東省委及時召開會議,研究山東抗戰,決定組織抗日游擊隊,發展抗日救國民眾團體。魯西北地區人民在魯西北特委領導下,抗日救亡活動迅速展開。7月,齊河縣三區進步青年姜虎文接受魯西北特委的指示,組織了齊河縣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簡稱「民先」)。隨後,齊河一、二、三、四、五區相繼建立了「民先」中隊或小隊。「民先」隊員張貼標語,散發傳單,廣泛宣傳抗日救國。8月,平原五鄉師共產黨員、教師馬霄鵬在五鄉師建起「民先」。在禹城,共產黨員王祿清(後改名王克寇)在八區組織青年抗日民族解放先鋒隊(簡稱「青抗先」),並發展共產黨員。共產黨員馬誠齋、趙毅、霍仙洲等,也在辛店一帶進行抗日宣傳,並建立平禹縣抗日游擊隊。9月下旬,北方局根據中央的指示,研究部署廣泛開展游擊戰爭,建立敵後抗日根據地,號召「共產黨員脫下長衫,到游擊隊去」。魯西北特委負責人徐運北在濟南接受了省委傳達的北方局會議精神,立即返回魯西北,組織發動群眾,建立抗日游擊隊,獨立自主地開展游擊戰爭。
為了加強山東黨的力量,1937年7月,中央先後派彭雪楓、張經武來山東,開展對國民黨山東省政府主席韓復榘的統戰工作。8月,在八路軍華北聯絡局工作的張友漁隨平津流亡學生來到濟南,經過韓復榘的高級參議、愛國進步人士余心清安排與韓復榘會談。為了進一步加強對韓復榘的統戰工作,北方局決定成立山東聯絡局,任命張友漁為書記,主要任務是聯絡和團結山東地區的國民黨軍政要員抗日。9月,張友漁與張經武一起同韓復榘談判,達成了統戰協議,答應釋放在押政治犯;成立第三路軍政訓處,同共產黨員和左派人士協助工作;開辦第三路軍政治工作人員訓練班,培訓動員民眾的幹部。訓練班的政治教育完全由共產黨員負責,學員為平津流亡學生和山東省愛國青年,魯西北有楊真、莫循、史輝、閆子稭、馬雲祥、尉景平、郭魯等共產黨員和「民先」隊員參加了訓練班。經短期培訓後,他們陸續回到全省各地,發動和組織群眾,開展抗日救亡運動。
此後,津浦鐵路西的武城、平原、恩縣、夏津、禹城、齊河等縣,先後在山東省委、冀魯豫邊區省委、魯西區黨委、冀南區黨委、冀魯豫分局和魯西北特委、魯西三地委(衛東地委)及魯西四地委(運東地委)、運東地委、冀南六地委及冀魯豫四地委、一地委的領導下,以八路軍一二九師、一一五師為堅強後盾,發展壯大黨的力量,廣泛發動人民群眾,組織抗日武裝,開展平原游擊戰,創建魯西北衛東、運東抗日根據地,前仆後繼,為奪取抗日戰爭的勝利,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
二、各縣淪陷與日軍的罪行
1937年9月,日本侵略軍沿平漢、津浦鐵路大舉南侵。日軍侵入山東後,國民黨山東省政府主席兼第三集團軍總司令韓復榘率部在魯北地區稍作抵抗後,旋即命令黃河以北所屬部隊和各地專員、縣長向黃河以南撤退。10月3日,日軍佔領德州,繼而沿路長驅南進,14日、15日、16日接連佔領平原、禹城、恩縣、齊河縣城。此時,韓復榘為保存實力,再次命令黃河以北的部隊和地方官員向黃河以南撤退,魯北地區淪入敵手。日軍燒殺淫掠,無惡不作,犯下了滔天罪行。9月30日上午,退到德州於庄、後趙庄一帶的國民黨愛國官兵,不顧韓復榘南撤的命令,在一位連長的率領下,奮起反抗,擊斃日軍10餘人,後因寡不敵眾而撤退。中午,日軍侵入於庄、後趙庄,大肆燒殺搶劫,將於庄未來得及逃難的百姓殘酷殺害,又將10名老百姓和後趙庄7名百姓帶到趙庄橋上,慘無人道地全部殺害。日軍攻佔德州後,瘋狂洗劫。10月5日,日軍在德州南許庄以搜查國民黨傷兵為由,將許庄72名老百姓押集起來,嚴刑拷打,全部殺害,製造了駭人聽聞的許庄慘案。10月17日,駐平原李家橋據點的日軍20餘人,闖入張吉野村,慘殺手無寸鐵的村民12人。26日上午,駐李家橋的日軍4人到梅家口、官道孫一帶田間,姦汙婦女3名。梅家口的農民目眥俱裂,手持大钁、三齒追殺日軍3人,1人逃脫。第二天,日軍糾集200餘人,分三路對梅家口、官道孫、曲六店3個村莊瘋狂燒殺,野蠻殺害無辜百姓87人,燒毀房屋355間,掠奪雞鴨500餘只,搶去衣物、牲口、農具、車輛萬余件,製造了慘絕人寰的慘案。12月21日,日軍出動3架飛機,轟炸馬腰務大集,死亡百姓30餘人。
10月13日下午,日本侵略軍由禹城經趙牛河郭庄橋入侵齊河,國民黨軍某部一連違抗上級南撤的命令,憑借趙牛河有利地勢,頑強抗擊日軍。激戰一夜,打死日軍200餘人,全連官兵除1名戰士負傷轉移外,其餘陣亡。11月,入侵齊河日軍進犯鄭官莊一帶,華集、鄭官莊等幾十個村莊紅槍會員和群眾手持鍘刀、大刀、長矛、鐵杴等武器奮起抵抗,日軍用機槍掃射,當地群眾有41人犧牲,近百人負傷。
10月下旬,日軍侵犯禹城倫鎮,當地紅槍會員赤膊與敵拼殺,日軍以步槍掃射,大炮轟擊,倫鎮被破,敵人野蠻行凶,見人就殺,四街遭屠,死傷百姓140餘人。
1938年5月23日,盤踞禹城的日軍糾集張庄火車站日軍300多人,分乘10輛汽車、4輛摩托車包圍了辛店大集,將趕集的百姓和商販趕到村北的一座院子里,分6批押到梨園內,用步槍和機槍掃射,共殘殺124人,綁走4人。
8月17日,侵入濟南的日軍為報復津浦鐵路被破襲,糾集300多人,於拂曉開動裝甲車包圍了禹城縣東唐庄,把全村群眾集中到場院內,將70多名老百姓捆綁起來,用機槍瘋狂掃射,然後再用刺刀補刺,被害百姓75名,其中有3戶被殺絕。隨後又在村內縱火,30多戶民房被燒毀。
9月,入侵恩縣的日軍騎兵隊30餘人竄入恩縣官莊,殘害百姓7人,燒毀房屋10餘間。
同月,日軍騎兵30餘人,先後攻擊夏津蔣寨、四屯,打死民團隊員5人,並焚燒了民團駐地房屋。
10月,侵入平原的兩個日軍士兵到城郊東北劉池庄侮辱婦女,附近4村群眾聞訊趕來,用三齒將一個日兵打死,另一個日兵逃回城裡。當天下午與次日,城內日軍連續出動40多人,槍殺荊庄、馬庄、鄧庄、劉池庄百姓4人,燒死6人,傷2人,燒毀房屋430間。
10月的一天(農歷九月二十三日)上午,約300名日本騎兵在飛機、大炮掩護下包圍舊城,對手無寸鐵的百姓血腥殘殺、強奸,殘害百姓30餘人,毀壞房屋無數。
1938年11月,武漢失守。日軍回師華北,妄圖「先控制平原,後進攻山地」,以鞏固其佔領區。日獨立第三混成旅、一一四師團各一部共3700餘人,汽車200餘輛,在偽軍配合下,從邢台、石家莊、邯鄲、德州分四路出動,第二次侵佔冀南、魯西北一些縣城。11月5日,佔領武城、夏津等縣城。11月21日,日本侵略軍百餘人在飛機、大炮、坦克掩護下,進攻夏津八里庄、馮庄,兩村群眾緊閉寨門抵抗。日軍炮擊寨門,闖進村內,殺死百姓21人,打傷3人,燒毀民房百餘間。自此,魯北、魯西北長期被日軍所盤踞,搶光殺光燒光,罪行罄竹難書。
三、發動群眾,組建抗日武裝
抗日戰爭爆發後,日本侵略軍沿津浦鐵路猖狂南犯,國民黨軍隊節節潰敗南逃。潰兵敗卒所過之處,竄擾搶掠。國民黨地方政府的要員和封建勢力上層人物如驚弓之鳥,紛紛搜刮資財南逃,其統治勢力土崩瓦解,土匪雜團乘機蜂起,騷擾百姓。加之8月後魯西北連降暴雨,衛河決口,水災橫溢,社會動盪混亂,廣大勞動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此時,魯西北共產黨人如中流砥柱,高舉起抗日救亡的旗幟,廣泛宣傳發動民眾,組建抗日武裝,向日本侵略者展開英勇的抵抗斗爭,力挽民族危亡。
1937年9月19日,中共山東省委書記黎玉在濟南向中共魯西北特委負責人徐運北傳達了北方局的指示,要求共產黨員深入敵後,動員群眾,收編散兵散槍,組建游擊隊,開展敵後游擊戰爭。徐運北返回魯西北,隨即同各縣黨的組織或堅持地下斗爭的共產黨員接通聯系,部署發動民眾、組建抗日武裝工作。魯西北人口密集,民團組織及一般地主、富農都有護家的槍支,組建抗日武裝具有良好的重要條件。魯西北共產黨人以極大的革命熱情投入到組建抗日武裝、抵抗日軍的斗爭中。
10月,平原、禹城縣共產黨員馬誠齋、趙毅、霍仙洲、段爾平等,在辛店一帶進行抗日宣傳。12日,在平禹邊境組織起近百人的平禹游擊隊,霍仙洲任大隊長。
同月,魯西北籍楊真、莫循、史輝、閆子稭、馬雲祥、尉景平、郭魯等共產黨員和「民先」隊員,在濟南參加黨領導的第三路軍政訓班後,陸續回到魯西北,壯大了黨領導的抗日斗爭力量,加快了抗日武裝的發展。馬雲祥、尉景平、譚錫三由濟南返回禹城後,立即與共產黨員金谷蘭、馬鳳元、楊中一在禹城安仁鎮召開抗日活動積極分子會議,當月在禹城、高唐一帶建立了魯西北抗日游擊第七大隊,金谷蘭任大隊長,張同海任副大隊長。下旬,游擊第七大隊在高唐馬橋伏擊了日軍。
與此同時,平原共產黨員趙毅同魯西北特委取得聯系,並找到恩縣黨的負責人馬誠齋,商議組建抗日武裝。馬誠齋在恩縣城北張官寺一帶發展抗日積極分子李華珍、白金榮等人入黨。12月,李華珍、白金榮在王杲鋪一帶農村組織起一支近百人的抗日武裝,夜晚破襲鐵路,同日軍展開游擊戰。
1938年1月1日,齊河縣共產黨員王青雲、魏金三、吳力踐,在高家集成立抗日游擊司令部,王青雲任司令。然後兵分三路,王青雲帶一部分向范築先的部隊靠攏;魏金三、崔健率一部到黃河東山區打游擊;吳力踐則回家鄉趙官鎮,動員選送青年參加魏、崔領導的游擊隊。
在中國共產黨的影響下,愛國民主人士也主動組建抗日游擊隊。1938年初,武城縣沙庄青年學生趙之璞等13人,自發組織抗日喋血團,鋤奸破路,襲擊縣城,割斷敵人的電話線。鐵血團大部分成員成為武城縣建黨的骨幹。
魯西北抗日武裝的組建與發展,抵抗了日軍的侵略,抵制了土匪雜團的騷亂,振奮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由此黨的抗日主張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從而使人民群眾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開辟魯西北抗日根據地奠定了基礎。
第二節開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
一、魯西北黨組織團結范築先共同抗戰
抗日戰爭初期,中國共產黨在魯西北與國民黨結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主要是爭取團結國民黨山東省第六區行政督察專員、保安司令范築先共同抗戰。
范築先是山東省館陶人,清末投軍,辛亥革命後歷任北洋軍第四師連、營、團、旅長,後任西北軍馮玉祥部第十三軍少將參贊。「九·一八」事變後,任韓復榘的第三路軍少將贊議。1936年11月,任山東省第六區行政督察專員、保安司令兼聊城縣縣長。范築先正直廉潔,具有強烈的愛國思想。日軍入侵,他憂心忡忡,對國民黨的不抵抗政策強烈不滿。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中國共產黨「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主張和行動,給予他很大影響。他認識到,只有同中國共產黨合作抗戰,才是挽救中華民族危亡的唯一出路。魯西北共產黨人逐步展開了同范築先建立統一戰線的工作。
1938年8月初,馮玉祥出任第六戰區司令長官,原西北軍幾個高級將領住在濟南津浦賓館,共產黨員張維翰、王化雲、牛連文等經山東省委同意,邀請范築先到津浦賓館座談抗日形勢,范築先主動請張維翰等在濟南聘請共產黨人到魯西北幫助抗戰。於是,省委派共產黨員姚第鴻到聊城,被范築先委任為專署的秘書。日軍侵佔德州後,山東省委為加強魯西北抗戰,又向范築先部派出12名共產黨員,並從共產黨與韓復榘合辦的第三路軍軍政訓班中挑選了240名共產黨員和「民先」隊員為政訓服務員,分三批到達范築先部,團結協助范築先抗戰。其中有共產黨員張承先、夏津進步青年史輝、閆子稭與平津流亡學生共產黨員楊真、莫循等,他們都成為魯西北抗戰的領導力量。
1937年10月中旬,日軍侵佔德州之後,國民黨山東省政府主席韓復榘命令地方軍隊政權南撤,范築先一方面留張維翰等駐守聊城,一方面率第六專署人員和保安隊員撤離到齊河官莊渡口觀察形勢。經姚第鴻陳述利害,范築先立決不渡黃河南撤,回師聊城守土抗戰。此時國民黨第四行政督察專員趙仁泉及各縣縣長紛紛卷資攜眷南逃,土匪乘機蜂起,人心恐慌,社會混亂。范築先在共產黨的幫助下改造舊政權、維持抗日秩序的同時,將第四區所屬臨清、夏津、武城、恩縣、德縣、禹城、齊河等10個縣的行政承擔起來,穩定了魯西北的局勢。
10月,在范築先部工作的共產黨員張承先,以范築先秘書的身份,到夏津、武城、恩縣、高唐、禹城一帶開展黨的工作,成為這一帶黨的負責人。此時國民黨宋哲元部的一個連被齊子修滯留魯西北,范築先率保安團一個營到夏津,然後帶警衛員趕到武城,向齊子修曉以民族大義,勸其參加抗戰。齊子修接受了改編,被編為第六區保安第三營,齊子修任營長。他率部到夏津,張承先等共產黨員被派到第三營做政治工作。於是,夏津成為張承先領導高唐、恩縣、武城開展工作抗日活動的中心。
這個時期,鐵路西各縣,在共產黨同范築先團結抗日、穩定魯西北的形勢下,地方黨組織在斗爭中不斷發展,黨領導的抗日斗爭也日趨活躍起來。在齊河,1937年12月,中共魯西北特委委員王晉亭在趙官鎮幫助成立了中共河北(黃河北)特別支部,受魯西北特委直接領導,孟若玄任支部書記。支部主要在長清八、九、十區和肥城九區一帶開展抗日活動;在禹城,11月在西南鄉連五高庄小學召開了黨員大會,建立了中共禹城縣委,馬鳳元任書記,尉景平任組織部長,楊中一、王克寇為委員。同時,縣委領導成立了縣青年救國會和縣「民先」總隊部。同月,魯西北抗日游擊大隊在夏津馬橋伏擊日軍時被沖散,大隊長金谷蘭在清平縣金郝庄被害,縣委立即在質金趙庄召開縣委會,決定繼續發展武裝,與民團搞好統戰合作關系,引導他們共同對敵,一致抗日,並提高抗日士兵的覺悟,在士兵積極分子中秘密發展黨員,使之成為抗日武裝的骨幹;在平原、恩縣,馬誠齋、趙毅等,在張官寺一帶向民眾宣傳抗日救國,發展共產黨員。新發展的共產黨員李華珍、白金榮,在王杲鋪一帶組織起一支百餘人的抗日武裝,襲擊入侵日軍,沉重地打擊了日軍的驕橫氣焰。
為統一魯西北地區黨組織的領導,1937年11月,中共山東省委派組織部長張霖之到聊城,將中共魯西、魯西北特委合並,新建為中共魯西北特委,趙健民、徐運北先後任書記。統一領導山東第四、六區的聊城、博平、茌平、陽谷、壽張、濮縣、范縣、觀城、朝城、冠縣、莘縣、堂邑、館陶、臨清、高唐、夏津、平原、武城、丘縣、禹城、清平、恩縣和第一區的齊河、東阿等縣黨的工作。張霖之為省委駐魯西北特委的代表。魯西北特委通過同范築先結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第六區建立了政訓處作為辦事機關,主任、副主任和各科科長、幹事均由共產黨員擔任,其下還有200多名政訓員,黨的活動由地下轉為公開。
12月,中共魯西北特委以第六區政訓處的名義,同津浦鐵路西各縣的黨組織加強了聯系,調禹城縣委書記馬鳳元到聊城第六區政訓處工作,禹城縣委書記由尉景平接任。不久,又將尉景平調往聊城,王克寇接任縣委書記;第六區政訓處派馬雲祥、楊瑞亭到恩縣,見到了馬誠齋,接通了同恩縣、平原黨的關系;武城、夏津、高唐、禹城西部一帶,張承先領導黨的工作。1938年3月,楊真、史輝等到夏津,建立第六區政訓處夏津辦事處,楊真任主任。他們同范築先結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魯西北黨的力量得到發展,促進了魯西北的抗日斗爭。
同范築先建立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之後,中共魯西北特委領導各縣創建抗日武裝;幫助范築先將山東第六區保安司令部改為第六區游擊司令部,收編一些民團、綠林武裝,陸續建立了35個支隊,3路民軍,齊河縣第十二支隊即為其一支。
十二支隊為李聚五所建。盧溝橋事變後,原齊河鄉師愛國教師李聚五變賣家產,籌集經費,組織起一支抗日武裝,取得了范築先的支持。1938年1月,在齊河縣南北庄擴建為第六區抗日游擊司令部第十二支隊。不久,楊漢三、盧志河的抗日隊伍加入十二支隊,盧志河任支隊司令,李聚五任參謀長。十二支隊活動於齊河、濟陽、臨邑、禹城、平原、高唐一帶。歷經生死磨難,李聚五認識到只有共產黨的領導才能勝利發展,於是主動到聊城找到張霖之請求幫助,中共魯西北特委和第六區游擊總司令政治部通過范築先,委任共產黨員傅亞平為支隊司令,鄭萬剛為副司令員,李聚五仍任參謀長。總政治部抽調十幾名黨員幹部和政治幹校學員加強了支隊的領導力量,建立支隊黨支部。10月,發展到500餘人。後十二支隊一部加入第六區游擊司令部第三十一支隊。
三十一支隊是1938年9月下旬建立的。8月,為牽制日軍進攻武漢,范築先奉命調魯西北10餘個支隊組成東進縱隊,參加收復濟南戰役,前線司令部設在齊河縣潘店、焦廟。第六區政治部(由原政訓處改)為配合濟南戰役和開辟運東,組織了前方政治部,共產黨員姚第鴻、魯西北特委宣傳科科長管大同先後為主任,由第六區政治幹校學員,各縣工農青婦抗日救亡成員共同組成幾十個工作隊,深入戰地宣傳黨的抗日主張。當地群眾的抗日情緒高漲,紛紛要求組織起來進行抗日斗爭。9月,經特委決定,取得范築先的同意,由管大同為首辦起東進縱隊隨營學校,學員由30多人發展到百餘人,齊河河西地區共產黨王信民、吳夢觀等人積極投入其中。9月底,以隨營學校為主,在孫樓建立了第六區游擊司令部第三十一支隊,管大同任司令員,吳亞屋為政治部主任,下轄兩個團。12月,三十一支隊同八路軍兩個連合編為八路軍平原縱隊,管大同任副司令員;在反擊日軍在河西地區的「掃盪」後,於1939年3月過黃河,轉到大峰山區打游擊。
二十八支隊是1938年春季,在齊河、禹城邊沿地區建起一支抗日武裝。支隊有200餘人槍,范築先委任李文遠為支隊司令。11月,支隊在保衛聊城戰役中被打散,余部編入八路軍平原縱隊。
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魯西北特委還幫助范築先對第六區國民黨舊政權進行改造,派出政訓員到各縣建立抗日政權;對原第四區國民黨政權逃亡的各縣,也由范築先委任了共產黨員或抗日積極分子為縣長。1938年春,范築先派部下徐占奎率一個連攻擊了地方雜團佔領的武城縣城,徐占奎被委任為武城縣縣長。
同時,范築先還委派傅子傑、張次勛、馬毅民分別任德縣、恩縣、平原縣縣長。馬毅民任平原縣長後,建立起一支200餘人的抗日武裝,後馬毅民被漢奸張自成誘捕,押送給日軍獻媚。馬毅民寧死不屈,被押到德州,慘遭殺害。
在齊河,中共魯西北特委通過范築先委任共產黨員王青雲為齊河縣抗日政府縣長。王青雲帶領40多名工作人員到潘店、焦廟、劉橋一帶張貼布告,組織抗日。後來,王青雲任十三支隊副司令員。
1938年2月,在政訓處政訓員史輝等陪同下,范築先巡視了夏津、臨清、武城、恩縣等地。隨後,魯西北特委以六區政訓處名義,建立了夏津辦事處,楊真任主任,史輝、劉君雅等任政訓員。辦事處以辦小報、貼標語、四處奔波聯絡等方式,宣傳抗日救國,廣泛動員民眾。抗日政權及辦事處的建立,對扭轉魯西北的混亂局面、廣泛動員組織民眾奮起抗日起了重要作用。
二、對地方雜牌武裝的爭取和改造
中共魯西北特委在團結范築先共同抗戰的同時,還加強了對各縣地方雜牌武裝的爭取和改造工作。
抗日戰爭初期,魯西北到處可見國民黨軍隊的殘兵敗將,土匪司令多如牛毛,而農村富戶則普遍有自己的槍支。爭取、引導、改造這些武裝,不僅可以穩定魯西北的混亂局勢,減少對老百姓的騷擾,而且還是組織抗日武裝的可利用條件。因此,魯西北黨組織和共產黨員不畏艱險,鬥智斗勇,千方百計向他們曉以民族大義,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抗戰主張,努力使保家護院的民團轉為保衛國家民族的力量,使打家劫舍、騷擾一方的土匪雜頑轉為槍口對外,使國民黨的散兵游勇整頓旗鼓抗日,共同挽救民族的危亡。
1937年10月,黨領導的禹城抗日游擊第七大隊成立後,大隊長金谷蘭、副大隊長張同海率隊伍在高唐、禹城邊界的六區質金趙一帶活動,籌備槍支,宣傳抗日。10月12日,日軍侵入魯西北,搶渡馬頰河企圖襲擊高唐城,抗日游擊第七大隊在高唐、夏津邊界馬橋予以伏擊。經過激戰,第七大隊寡不敵眾,隊伍被沖散,又遭地主武裝玄門會的包圍,槍支多被奪去。鑒於這場戰斗的經驗教訓,禹城縣委11月在質金趙召開會議,研究如何做好地方民團的統戰工作,引導他們共同抗日。隨後縣委通過魯西北特委的公開辦事機關第六區政訓處,派王克寇、楊瑞亭、張祝華、侯福元等共產黨員到李惠民部建立抗日統一戰線。李惠民本是禹城的一支民團,後編入主要由地方民團的組成第六區第四隊王子范部,為第三營,統屬關系鬆散。王克寇擔任李部政治處主任,肅清軍隊內部的軍閥作風,實行官兵一致和軍民一致,提高抗日戰鬥力。12月下旬,侵華日軍企圖經南鎮偷渡黃河鉗擊濟南,李惠民對是否參加抗擊日軍猶豫不決。王克寇等人力勸李惠民以抗日救國為重,聽從支隊的調動,終於說服其派出部隊參加了范築先將軍指揮的南鎮阻擊戰。兩日激戰,日軍遭到沉重打擊,偷渡黃河鉗擊濟南的計劃破產。
抗戰初期,國民黨六十八軍前敵指揮部(後稱「挺進軍」)司令胡和道部從黃河南經聊城北上,到故城鄭家口駐防。1938年3月,魯西北特委以六區政訓處名義派共產黨員郭魯到胡部做統戰工作,後來郭魯擔任了胡部政治部主任。政治部創辦了《挺進報》,組織戰地工作團,吸收培養了當地愛國青年,並在他們中間發展「民先」隊員和共產黨員,一度成為抗戰的重要武裝力量。
1938年4月,六區政訓處夏津辦事處主任楊真,受黨組織指派,做爭取夏津縣大團楊英賢的統戰工作。楊英賢是夏津城西二屯的首富,為防土匪騷擾,楊英賢組織起二屯、三屯聯庄會,後擴建為200餘人的夏津縣大團。楊真利用同村老鄉的關系,反復向楊英賢講解抗日救國的道理和中國共產黨的政策,楊英賢同意將縣大團改建為夏武人民抗戰自衛團。楊真返聊城向六區政訓處匯報,范築先帶了兩個連到二屯檢閱,並任命楊英賢為團長,楊真在自衛團內做政治工作。後來黨組織又派共產黨員陳劍、張伯儒、夏克等到自衛團工作。這個團在裴官屯、小李庄、渡口驛等地多次抗擊了日本侵略軍的進犯。
同年3月,六區政訓處夏津辦事處政訓員、共產黨員史輝,在夏津縣三區做區中隊的統戰工作。這個區中隊是民團性質的武裝,槍主是地主、富農,貧苦農民受雇扛槍。通過史輝的宣傳教育和艱苦工作,三區區中隊於5月1日起義,改建為八路軍游擊隊,徐星吾任隊長,史輝任指導員。7月,這支隊伍加入了魯西北特委在夏津組建的冀魯邊游擊支隊。
紅槍會是魯西北分布較廣的封建武裝組織。1938年初,齊河河北特別支部指示民先隊員齊林山打入齊集一帶紅槍會,先任紅槍會團長,後又當上了十三個紅槍會團的總團長。6月,通過共產黨員王信民、王國賢同聊城六區政訓處聯系,向范築先要了番號,成立了長(清)、齊(河)、禹(城)邊區人民抗日自衛團,齊林山任上校團長,魯西北特委通過范築先委派共產黨員吳克為政治部主任。自衛團擴大到600餘人,長短槍500多支,馬40餘匹,成為長清、齊河、禹城邊區一支共產黨領導的重要的抗日武裝。同年冬,該團編入八路軍平原縱隊。
在平原、恩縣,於子雲

『肆』 左傳 里幾個著名戰役的原文請幫忙給出,謝謝

鄭伯克段於鄢

(傳一·四)初,鄭武公娶於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驚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惡之。愛共叔段,欲立之。亟請於武公,公弗許。及庄公即位,為之請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請京,使居之,謂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將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對曰:「姜氏何厭之有?不如早為之所,無使滋蔓!蔓,難圖也。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公曰:「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

(傳一·四)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於己。公子呂曰:「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欲與大叔,臣請事之;若弗與,則請除之,無生民心。」公曰:「無庸,將自及。」大叔又收貳以為己邑,至於廩延。子封曰:「可矣。厚將得眾。」公曰:「不義,不昵。厚將崩。」大叔完聚,繕甲兵,具卒乘,將襲鄭,夫人將啟之。公聞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於鄢。公伐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書曰:「鄭伯克段於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稱鄭伯,譏失教也:謂之鄭志。不言出奔,難之也。

(傳一·四)遂置姜氏於城潁,而誓之曰:「不及黃泉,無相見也!」既而悔之。潁考叔為潁谷封人,聞之,有獻於公。公賜之食。食舍肉。公問之。對曰:「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請以遺之。」公曰:「爾有母遺,繄我獨無!」潁考叔曰:「敢問何謂也?」公語之故,且告之悔。對曰:「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公從之。公入而賦:「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姜出而賦:「大隧之外,其樂也泄泄。」遂為母子如初。君子曰:「潁考叔,純孝也,愛其母,施及庄公。《詩》曰:『孝子不匱,永錫爾類』,其是之謂乎!」

長勺之戰

(傳十·一)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遍,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空城計.

楚令尹子元欲蠱文夫人,為館於其宮側,而振萬焉。夫人聞之,泣曰:「先君以是舞也習戎備也。今令尹不尋諸仇讎,而於未亡人之側,不亦異乎!」御人以告子元。子元曰:「婦人不忘襲讎,我反忘之!」秋,子元以車六百乘伐鄭,入於桔柣之門。子元、斗御強、斗梧、耿之不比為旆,斗班、王孫游、王孫喜殿。眾車入自純門,及逵市。縣門不發。楚言而出。子元曰:「鄭有人焉。」諸侯救鄭。楚師夜遁。鄭人將奔桐丘,諜告曰:「楚幕有烏。」乃止。

韓原之戰

(傳十五·四)晉侯之入也,秦穆姬屬賈君焉,且曰:「盡納群公子。」晉侯烝於賈君,又不納群公子,是以穆姬怨之。晉侯許賂中大夫,既而皆背之。賂秦伯以河外列城五,東盡虢略,南及華山,內及解梁城,既而不與。晉飢,秦輸之粟;秦飢,晉閉之糴,故秦伯伐晉。卜徒父筮之,吉:「涉河,侯車敗。」詰之。對曰:「乃大吉也。三敗,必獲晉君。其卦遇蠱�曰:『千乘三去,三去之餘,獲其雄狐。』夫狐蠱,必其君也。蠱之貞,風也;其悔,山也。歲雲秋矣,我落其實,而取其材,所以克也。實落材亡,不敗,何待?」

僖公(傳十五·四)三敗及韓。晉侯謂慶鄭曰:「寇深矣,若之何?」對曰:「君實深之,可若何?」公曰:「不孫!」卜右,慶鄭吉,弗使。步揚御戎,家僕徒為右。乘小駟,鄭入也。慶鄭曰:「古者大事,必乘其產。生其水土,而知其人心;安其教訓,而服習其道;唯所納之,無不如志。今乘異產,以從戎事,及懼而變,將與人易。亂氣狡憤,陰血周作,張脈僨興,外強中乾。進退不可,周旋不能,君必悔之。」弗聽。

(傳十五·四)九月,晉侯逆秦師,使韓簡視師。復曰:「師少於我,鬭士倍我。」公曰:「何故?」對曰:「出因其資,入用其寵,飢食其粟,三施而無報,是以來也。今又擊之,我怠、秦奮,倍猶未也。」公曰:「一夫不可狃,況國乎?」遂使請戰,曰:「寡人不佞,能合其眾而不能離也。君若不還,無所逃命。」秦伯使公孫枝對曰:「君之未入,寡人懼之;入而未定列,猶吾憂也。苟列定矣,敢不承命?」韓簡退曰:「吾幸而得囚。」

(傳十五·四)壬戌,戰於韓原。晉戎馬還濘而止。公號慶鄭,慶鄭曰:「愎諫、違卜,固敗是求,又何逃焉?」遂去之。梁由靡御韓簡,虢射為右,輅秦伯,將止之。鄭以救公誤之,遂失秦伯。秦獲晉侯以歸。晉大夫反首拔舍從之。秦伯使辭焉,曰:「二三子何其戚也!寡人之從君而西也,亦晉之妖夢是踐,豈敢以至?」晉大夫三拜稽首曰:「君履後土而戴皇天,皇天後土實聞君之言,群臣敢在下風。」穆姬聞晉侯將至,以太子罃、弘與女簡璧登台而履薪焉。使以免服衰絰逆,且告曰:「上天降災,使我兩君匪以玉帛相見,而以興戎。若晉君朝以入,則婢子夕以死;夕以入,則朝以死。唯君裁之!」乃舍諸靈台。

(傳十五·四)大夫請以入。公曰:「獲晉侯以厚歸也;既而喪歸,焉用之?大夫其何有焉?且晉人戚憂以重我,天地以要我。不圖晉憂,重其怒也;我食吾言,背天地也。重怒難任,背天不祥,必歸晉君。」公子縶曰:「不如殺之,無聚慝焉。」子桑曰:「歸之而質其太子,必得大成。晉未可滅,而殺其君,只以成惡。且史佚有言曰:『無始禍,無怙亂,無重怒。』重怒難任,陵人不祥。」乃許晉平。

泓之戰

(傳二二·八)楚人伐宋以救鄭。宋公將戰,大司馬固諫曰:「天之棄商久矣,君將興之,弗可赦也已。」弗聽。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戰於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司馬曰:「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公曰:「不可。」既濟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陳而後擊之,宋師敗績。公傷股。門官殲焉。

(傳二二·八)國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也。寡人雖亡國之餘,不鼓不成列。」子魚曰:「君未知戰,勍敵之人,隘而不列,天贊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猶有懼焉。且今之勍者,皆吾敵也。雖及胡耇,獲則取之,何有於二毛?明恥、教戰,求殺敵也。傷未及死,如何勿重?若愛重傷,則如勿傷;愛其二毛,則如服焉。三軍以利用也,金鼓以聲氣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聲盛致志,鼓儳可也。」

城濮之戰

(傳二八·一)二十八年,春,晉侯將伐曹,假道於衛。衛人弗許。還自南河濟,侵曹、伐衛。正月戊申,取五鹿。二月,晉郤谷卒。原軫將中軍,胥臣佐下軍,上德也。晉侯、齊侯盟於斂盂。衛侯請盟,晉人弗許。衛侯欲與楚,國人不欲,故出其君,以說於晉。衛侯出居於襄牛。

(傳二八·二)公子買戍衛,楚人救衛,不克。公懼於晉,殺子叢以說焉。謂楚人曰:「不卒戍也。」

(傳二八·三)晉侯圍曹,門焉,多死。曹人屍諸城上,晉侯患之。聽輿人之謀曰:「稱舍於墓。」師遷焉。曹人凶懼,為其所得者,棺而出之。因其凶也而攻之。三月丙午,入曹,數之以其不用僖負羈,而乘軒者三百人也,且曰獻狀。令無入僖負羈之宮而免其族,報施也。魏犨、顛頡怒,曰:「勞之不圖,報於何有?」爇僖負羈氏。魏犨傷於胸。公欲殺之,而愛其材。使問,且視之。病,將殺之。魏犨束胸見使者,曰:「以君之靈,不有寧也!」距躍三百,曲踴三百。乃舍之。殺顛頡以徇於師,立舟之僑以為戎右。

(傳二八·三)宋人使門尹般如晉師告急。公曰:「宋人告急,舍之則絕,告楚不許。我欲戰矣,齊、秦未可,若之何?」先軫曰:「使宋舍我而賂齊、秦,藉之告楚。我執曹君,而分曹、衛之田以賜宋人。楚愛曹、衛,必不許也。喜賂、怒頑,能無戰乎?」公說,執曹伯,分曹、衛之田以畀宋人。

(傳二八·三)楚子入居於申,使申叔去谷,使子玉去宋,曰:「無從晉師!晉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晉國。險阻艱難,備嘗之矣;民之情偽,盡知之矣。天假之年,而除其害,天之所置,其可廢乎?軍志曰:『允當則歸。』又曰:『知難而退。』又曰:『有德不可敵。』此三志者,晉之謂矣。」子玉使伯棼請戰,曰:「非敢必有功也,願以間執讒慝之口。」王怒,少與之師,唯西廣、東宮與若敖之六卒實從之。

(傳二八·三)子玉使宛春告於晉師曰:「請復衛侯而封曹,臣亦釋宋之圍。」子犯曰:「子玉無禮哉!君取一,臣取二,不可失矣。」先軫曰:「子與之!定人之謂禮,楚一言而定三國,我一言而亡之。我則無禮,何以戰乎?不許楚言,是棄宋也;救而棄之,謂諸侯何?楚有三施,我有三怨,怨讎已多,將何以戰?不如私許復曹、衛以攜之,執宛春以怒楚,既戰而後圖之。」公說。乃拘宛春於衛,且私許復曹、衛,曹、衛告絕於楚。

(傳二八·三)子玉怒,從晉師。晉師退。軍吏曰:「以君辟臣,辱也;且楚師老矣,何故退?」子犯曰:「師直為壯,曲為老,豈在久乎?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辟之,所以報也。背惠食言,以亢其讎,我曲楚直,其眾素飽,不可謂老。我退而楚還,我將何求?若其不還,君退臣犯,曲在彼矣。」退三舍。楚眾欲止,子玉不可。

僖公(傳二八·三)夏,四月戊辰,晉侯、宋公、齊國歸父、崔夭、秦小子憖次於城濮。楚師背酅而舍,晉侯患之。聽輿人之誦曰:「原田每每,舍其舊而新是謀。」公疑焉。子犯曰:「戰也!戰而捷,必得諸侯。若其不捷,表裡山河,必無害也。」公曰:「若楚惠何?」欒貞子曰:「漢陽諸姬,楚實盡之。思小惠而忘大恥,不如戰也。」晉侯夢與楚子搏,楚子伏己而盬其腦,是以懼。子犯曰:「吉。我得天,楚伏其罪,吾且柔之矣。」

(傳二八·三)子玉使斗勃請戰,曰:「請與君之士戲,君馮軾而觀之,得臣與寓目焉。」晉侯使欒枝對曰:「寡君聞命矣。楚君之惠,未之敢忘,是以在此。為大夫退,其敢當君乎?既不獲命矣,敢煩大夫,謂二三子:『戒爾車乘,敬爾君事,詰朝將見。』」晉車七百乘,韅、靷、鞅、靽。晉侯登有莘之虛以觀師,曰:「少長有禮,其可用也。」遂伐其木,以益其兵。己巳,晉師陳於莘北,胥臣以下軍之佐當陳、蔡。子玉以若敖之六卒將中軍,曰:「今日必無晉矣。」子西將左,子上將右。胥臣蒙馬以虎皮,先犯陳、蔡。陳、蔡奔,楚右師潰。狐毛設二旆而退之。欒枝使輿曳柴而偽遁,楚師馳之,原軫、郤溱以中軍公族橫擊之。狐毛、狐偃以上軍夾攻子西,楚左師潰。楚師敗績。子玉收其卒而止,故不敗。

餚之戰

冬,晉文公卒。庚辰,將殯於曲沃。出絳,柩有聲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將有西師過軼我,擊之,必大捷焉。」杞子自鄭使告於秦曰:「鄭人使我掌其北門之管,若潛師以來,國可得也。」穆公訪諸蹇叔。蹇叔曰:「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師之所為,鄭必知之,勤而無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誰不知?」公辭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師於東門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也!」公使謂之曰:「爾何知!中壽,爾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與師,哭而送之曰:「晉人御師必於餚,餚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後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風雨也。必死是間,余收爾骨焉!」秦師遂東。

(傳三三·一)三十三年,春,秦師過周北門,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孫滿尚幼,觀之,言於王曰:「秦師輕而無禮,必敗。輕則寡謀,無禮則脫。入險而脫,又不能謀,能無敗乎?」及滑,鄭商人弦高將市於周,遇之,以乘韋先,牛十二犒師,曰:「寡君聞吾子將步師出於敝邑,敢犒從者。不腆敝邑,為從者之淹,居則具一日之積,行則備一夕之衛。」且使遽告於鄭。鄭穆公使視客館,則束載、厲兵、秣馬矣。使皇武子辭焉,曰:「吾子淹久於敝邑,唯是脯資、餼牽竭矣,為吾子之將行也,鄭之有原圃,猶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閑敝邑,若何?」杞子奔齊,逢孫、揚孫奔宋。孟明曰:「鄭有備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滅滑而還。

僖公(傳三三·二)齊國莊子來聘,自郊勞至於贈賄,禮成而加之以敏。臧文仲言於公曰:「國子為政,齊猶有禮,君其朝焉!臣聞之:服於有禮,社稷之衛也。」

(傳三三·三)晉原軫曰:「秦違蹇叔,而以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敵不可縱。縱敵,患生;違天,不祥。必伐秦師!」欒枝曰:「未報秦施,而伐其師,其為死君乎?」先軫曰:「秦不哀吾喪,而伐吾同姓,秦則無禮,何施之為?吾聞之:『一日縱敵,數世之患也。』謀及子孫,可謂死君乎?」遂發命,遽興姜戎。子墨衰絰,梁弘御戎,萊駒為右。

(傳三三·三)夏,四月辛巳,敗秦師於餚,獲百里孟明視、西乙術、白乙丙以歸。遂墨以葬文公,晉於是始墨。文嬴請三帥,曰:「彼實構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厭,君何辱討焉?使歸就戮於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公許之。先軫朝,問秦囚。公曰:「夫人請之,吾舍之矣。」先軫怒曰:「武夫力而拘諸原,婦人暫而免諸國,墮軍實而長寇讎,亡無日矣!」不顧而唾。公使陽處父追之,及諸河,則在舟中矣。釋左驂,以公命贈孟明。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纍臣釁鼓,使歸就戮於秦,寡君之以為戮,死且不朽。若從君惠而免之,三年將拜君賜。」秦伯素服郊次,鄉師而哭曰:「孤違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孤之過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彭衙之戰
傳二·一)二年,春,秦孟明視帥師伐晉,以報餚之役。二月,晉侯御之,先且居將中軍,趙衰佐之。王官無地御戎,狐鞫居為右。甲子,及秦師戰於彭衙,秦師敗績。晉人謂秦「拜賜之師」。戰於餚也,晉梁弘御戎,萊駒為右。戰之明日,晉襄公縛秦囚,使萊駒以戈斬之。囚呼,萊駒失戈,狼瞫取戈以斬囚,禽之以從公乘。遂以為右。箕之役,先軫黜之,而立續簡伯。狼瞫怒。其友曰:「盍死之?」瞫曰:「吾未獲死所。」其友曰:「吾與女為難。」瞫曰:「周志有之:『勇則害上,不登於明堂。』死而不義,非勇也。共用之謂勇。吾以勇求右,無勇而黜,亦其所也。謂上不我知,黜而宜,乃知我矣。子姑待之。」及彭衙,既陳,以其屬馳秦師,死焉。晉師從之,大敗秦師。

傳三·四)秦伯伐晉,濟河焚舟,取王官及郊,晉人不出。遂自茅津濟,封餚屍而還。遂霸西戎,用孟明也。君子是以知秦穆之為君也,舉人之周也,與人之壹也;孟明之臣也,其不解也,能懼思也;子桑之忠也,其知人也,能舉善也。《詩》曰:「於以采蘩?於沼、於沚。於以用之?公侯之事」,秦穆有焉。「夙夜匪解,以事一人』,孟明有焉。「詒厥孫謀,以燕翼子」,子桑有焉。

邲之戰

傳十二·一)十二年,春,楚子圍鄭,旬有七日。鄭人卜行成,不吉;卜臨於大宮,且巷出車,吉。國人大臨,守陴者皆哭。楚子退師。鄭人修城。進復圍之,三月,克之。入自皇門,至於逵路。鄭伯肉袒牽羊以逆,曰:「孤不天,不能事君,使君懷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敢不唯命是聽?其俘諸江南,以實海濱,亦唯命;其翦以賜諸侯,使臣妾之,亦唯命。若惠顧前好,徼福於厲、宣、桓、武,不泯其社稷,使改事君,夷於九縣,君之惠也,孤之願也,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君實圖之。」左右曰:「不可許也,得國無赦。」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庸可幾乎?」退三十里而許之平。潘尫入盟,子良出質。

(傳十二·二)夏,六月,晉師救鄭。荀林父將中軍,先縠佐之;士會將上軍,郤克佐之;趙朔將下軍,欒書佐之。趙括、趙嬰齊為中軍大夫,鞏朔、韓穿為上軍大夫,荀首、趙同為下軍大夫。韓厥為司馬。及河,聞鄭既及楚平,桓子欲還,曰:「無及於鄭而剿民,焉用之?楚歸而動,不後。」隨武子曰:「善。會聞用師,觀釁而動。德刑、政事、典禮,不易,不可敵也,不為是征。楚君討鄭,怒其貳而哀其卑。叛而伐之,服而舍之,德刑成矣。伐叛,刑也;柔服,德也,二者立矣。昔歲入陳,今茲入鄭,民不罷勞,君無怨讟,政有經矣。荊屍而舉,商農工賈,不敗其業,而卒乘輯睦,事不奸矣。蔿敖為宰,擇楚國之令典;軍行,右轅,左追蓐,前茅慮無,中權後勁。百官象物而動,軍政不戒而備,能用典矣。

(傳十二·二)「其君之舉也,內姓選於親,外姓選於舊。舉不失德,賞不失勞。老有加惠,旅有施捨。君子小人,物有服章。貴有常尊,賤有等威,禮不逆矣。德立刑行,政成事時,典從禮順,若之何敵之?見可而進,知難而退,軍之善政也。兼弱攻昧,武之善經也。子姑整軍而經武乎!猶有弱而昧者,何必楚?仲虺有言曰:『取亂侮亡』,兼弱也。《汋》曰:『於鑠王師!遵養時晦』,耆昧也。《武》曰:『無競惟烈。』撫弱耆昧,以務烈所,可也。」彘子曰:「不可。晉所以霸,師武、臣力也。今失諸侯,不可謂力;有敵而不從,不可謂武。由我失霸,不如死。且成師以出,聞敵強而退,非夫也。命為軍帥,而卒以非夫,唯群子能,我弗為也。」以中軍佐濟。

宣公(傳十二·二)知莊子曰:「此師殆哉!《周易》有之:在師�之臨�,曰:『師出以律,否臧,凶。』執事順成為臧,逆為否。眾散為弱,川壅為澤。有律以如己也,故曰律。否臧,且律竭也。盈而以竭,夭且不整,所以凶也。不行謂之臨,有帥而不從,臨孰甚焉?此之謂矣。果遇,必敗,彘子屍之,雖免而歸,必有大咎。」韓獻子謂桓子曰:「彘子以偏師陷,子罪大矣。子為元帥,師不用命,誰之罪也?失屬亡師,為罪已重,不如進也。事之不捷,惡有所分。與其專罪,六人同之,不猶愈乎?」師遂濟。

(傳十二·二)楚子北師次於郔。沈尹將中軍,子重將左,子反將右,將飲馬於河而歸。聞晉師既濟,王欲還,嬖人伍參欲戰。令尹孫叔敖弗欲,曰:「昔歲入陳,今茲入鄭,不無事矣。戰而不捷,參之肉其足食乎?」參曰:「若事之捷,孫叔為無謀矣。不捷,參之肉將在晉軍,可得食乎?」令尹南轅、反旆,伍參言於王曰:「晉之從政者新,未能行令。其佐先縠剛愎不仁,未肯用命。其三帥者,專行不獲。聽而無上,眾誰適從?此行也,晉師必敗。且君而逃臣,若社稷何?」王病之,告令尹改乘轅而北之,次於管以待之。

(傳十二·二)晉師在敖、鄗之間。鄭皇戌使如晉師,曰:「鄭之從楚,社稷之故也,未有貳心。楚師驟勝而驕,其師老矣,而不設備。子擊之,鄭師為承,楚師必敗。」彘子曰:「敗楚服鄭,於此在矣。必許之!」欒武子曰:「楚自克庸以來,其君無日不討國人而訓之於民生之不易、禍至之無日、戒懼之不可以怠;在軍,無日不討軍實而申儆之於勝之不可保、紂之百克而卒無後,訓之以若敖、蚡冒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箴之曰:『民生在勤,勤則不匱。』不可謂驕。先大夫子犯有言曰:『師直為壯,曲為老。』我則不德,而徼怨於楚。我曲楚直,不可謂老。其君之戎分為二廣,廣有一卒,卒偏之兩。右廣初駕,數及日中,左則受之,以至於昏。內官序當其夜,以待不虞。不可謂無備。子良,鄭之良也;師叔,楚之崇也。師叔入盟,子良在楚,楚、鄭親矣。來勸我戰,我克則來,不克遂往,以我卜也!鄭不可從。」趙括、趙同曰:「率師以來,唯敵是求。克敵、得屬,又何俟?必從彘子!」知季曰:「原、屏,咎之徒也。」趙莊子曰:「欒伯善哉!實其言,必長晉國。」

(傳十二·二)楚少宰如晉師,曰:「寡君少遭閔凶,不能文。聞二先君之出入此行也,將鄭是訓定,豈敢求罪於晉?二三子無淹久!」隨季對曰:「昔平王命我先君文侯曰:『與鄭夾輔周室,毋廢王命!』今鄭不率,寡君使群臣問諸鄭,豈敢辱候人?敢拜君命之辱。」彘子以為諂,使趙括從而更之曰:「行人失辭。寡君使群臣遷大國之跡於鄭,曰:『無辟敵!』群臣無所逃命。」

(傳十二·二)楚子又使求成於晉,晉人許之,盟有日矣。楚許伯御樂伯,攝叔為右,以致晉師。許伯曰:「吾聞致師者,御靡旌摩壘而還。」樂伯曰:「吾聞致師者,左射以馘,代御執轡,御下,兩馬、掉鞅而還。」攝叔曰:「吾聞致師者,右入壘,折馘、執俘而還。」皆行其所聞而復。晉人逐之,左右角之。樂伯左射馬,而右射人,角不能進。矢一而已。麋興於前,射麋麗龜。晉鮑癸當其後,使攝叔奉麋獻焉,曰:「以歲之非時,獻禽之未至,敢膳諸從者。」鮑癸止之,曰:「其左善射,其右有辭,君子也。」既免。

宣公(傳十二·二)晉魏錡求公族未得,而怒,欲敗晉師。請致師,弗許。請使,許之。遂往,請戰而還。楚潘黨逐之,及熒澤,見六麋,射一麋以顧獻,曰:「子有軍事,獸人無乃不給於鮮?敢獻於從者。」叔黨命去之。趙旃求卿未得,且怒於失楚之致師者,請挑戰,弗許。請召盟,許之,與魏錡皆命而往。卻獻子曰:「二憾往矣,弗備,必敗。」彘子曰:「鄭人勸戰,弗敢從也;楚人求成,弗能好也。師無成命,多備何為?」士季曰:「備之善。若二子怒楚,楚人乘我,喪師無日矣,不如備之。楚之無惡,除備而盟,何損於好?若以惡來,有備不敗。且雖諸侯相見,軍衛不徹,警也。」彘子不可。士季使鞏朔、韓穿帥七覆於敖前,故上軍不敗。趙嬰齊使其徒先具舟於河,故敗而先濟。

(傳十二·二)潘黨既逐魏錡,趙旃夜至於楚軍,席於軍門之外,使其徒入之。楚子為乘廣三十乘,分為左右。右廣雞鳴而駕,日中而說;左則受之,日入而說。許偃御右廣,養由基為右;彭名御左廣,屈盪為右。乙卯,王乘左廣以逐趙旃。趙旃棄車而走林,屈盪搏之,得其甲裳。晉人懼二子之怒楚師也,使軘車逆之。潘黨望其塵,使騁而告曰:「晉師至矣!」楚人亦懼王之入晉軍也,遂出陳。孫叔曰:「進之!寧我薄人,無人薄我。《詩》雲:『元戎十乘,以先啟行』,先人也。軍志曰:『先人有奪人之心』,薄之也。」遂疾進師,車馳、卒奔,乘晉軍。桓子不知所為,鼓於軍中曰:「先濟者有賞!」中軍、下軍爭舟,舟中之指可掬也。

(傳十二·二)晉師右移,上軍未動。工尹齊將右拒卒以逐下軍。楚子使唐狡與蔡鳩居告唐惠侯曰:「不穀不德而貪,以遇大敵,不穀之罪也。然楚不克,君之羞也。敢藉君靈,以濟楚師。」使潘黨率游闕四十乘,從唐侯以為左拒,以從上軍。駒伯曰:「待諸乎?」隨季曰:「楚師方壯,若萃於我,吾師必盡,不如收而去之。分謗、生民,不亦可乎?」殿其卒而退,不敗。王見右廣,將從之乘。屈盪戶之,曰:「君以此始,亦必以終。」自是楚之乘廣先左。晉人或以廣隊不能進,楚人惎之脫扃。少進,馬還,又惎之拔旆投衡,乃出。顧曰:「吾不如大國之數奔也。」

(傳十二·二)趙旃以其良馬二濟其兄與叔父,以他馬反。遇敵不能去,棄車而走林。逢大夫與其二子乘,謂其二子無顧。顧曰:「趙叟在後。」怒之,使下,指木曰:「屍女於是。」授趙旃綏,以免。明日,以表屍之,皆重獲在木下。楚熊負羈囚知罃,知莊子以其族反之,廚武子御,下軍之士多從之。每射,抽矢,菆,納諸廚子之房。廚子怒曰:「非子之求,而蒲之愛,董澤之蒲,可勝既乎?」知季曰:「不以人子,吾子其可得乎?吾不可以苟射故也。」射連尹襄老,獲之,遂載其屍;射公子谷臣,囚之。以二者還。及昏,楚師軍於邲。晉之餘師不能軍,宵濟,亦終夜有聲。

(傳十二·二)丙辰,楚重至於邲,遂次於衡雍。潘黨曰:「君盍築武軍而收晉屍以為京觀?臣聞克敵必示子孫,以無忘武功。」楚子曰:「非爾所知也。夫文,止戈為武。武王克商,作頌曰:『載戢干戈,載櫜弓矢。我求懿德,肆於時夏,允王保之。』又作《武》,其卒章曰:『耆定爾功。』其三曰:『鋪時繹思,我徂惟求定。』其六曰:『綏萬邦,屢豐年。』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財者也,故使子孫無忘其章。今我使二國暴骨,暴矣;觀兵以威諸侯,兵不戢矣;暴而不戢,安能保大?猶有晉在,焉得定功?所違民欲猶多,民何安焉?無德而強爭諸侯,何以和眾?利人之幾,而安人之亂,以為己榮,何以豐財?武有七德,我無一焉,何以示子孫?其為先君宮,告成事而已,武非吾功也。古者明王伐不敬,取其鯨鯢而封之,以為大戮,於是乎有京觀以懲淫慝。今罪無所,而民皆盡忠以死君命,又可以為京觀乎?」祀於河,作先君宮,告成事而還。

『伍』 三年級有關考試的師生齊奮進的作文三年級有關師生齊奮進的作文

我與新時代共奮進作文,人須與時具進,跟上時代的步伐,不斷學習,不斷提升自己!

『陸』 「投鞭斷流」、「草木皆兵」、「風聲鶴唳」等歷史典故出自於古代安徽什麼戰役

是:淝水之戰

投鞭斷流:

秦王苻堅企圖征服南方的東晉王朝。他在全國大規模徵兵,當有了80萬大軍時,他得意地說:「東晉很快就會被我征服了。」可是,許多大臣都認為進攻東晉的時機還不成熟。

大臣石越勸苻堅說:「雖然我們現在兵多將廣,但晉軍有長江天險可守,我們未必能取勝。」苻堅傲慢地笑道:「以吾之眾旅,投鞭於江,足斷其流!」

苻堅不聽勸告,進攻東晉,結果在淝水之戰中被晉軍徹底打敗了。

草木皆兵:

淝水之戰中晉軍洛澗大捷,大大鼓舞了晉軍的士氣。謝石、謝玄一面命令劉牢之繼續援救硤石,一面親自指揮大軍,乘勝前進,直到淝水(今淝河,在安徽壽縣南)東岸。於是,把人馬駐扎在八公山邊,和駐扎壽陽的秦軍隔岸對峙。

苻堅得知洛澗兵敗,晉兵正向壽陽而來,大驚失色,馬上和苻融登上壽陽城頭,親自觀察淝水對岸晉軍動靜。當時正是隆冬時節,又是陰天,遠遠望去,淝水上空灰濛蒙的一片。苻堅在城樓上一眼望去,只見對岸晉軍一座座的營帳排列得整整齊齊,手持刀槍的晉兵來往巡邏,陣容嚴整威武。

再往遠處看,對面八公山上,隱隱約約不知道有多少晉兵。其實,八公山上並沒有晉兵,不過是苻堅心虛眼花,把八公山上的草木都看作是晉兵了。

隨著一陣西北風呼嘯而過,山上晃動的草木,就像無數士兵在運動。苻堅頓時面如土色,驚恐地回過頭來對苻融說:「晉兵是一支勁敵,怎麼能說它是弱兵呢?」

風聲鶴唳:

淝水之戰中苻堅求勝心切,不同意眾將領的意見,說:「我軍只要稍稍後退,等晉軍一半過河,一半還在渡河時,用精銳的騎兵沖殺上去,我軍肯定能大獲全勝!」

於是,秦軍決定後退。苻堅沒有料到,秦軍是臨時拼湊起來的,指揮不統一,一接到後退的命令,以為前方打了敗仗,慌忙向後潰逃。謝玄見敵軍潰退,指揮部下快速渡河殺敵。秦軍在潰退途中,丟棄了兵器和盔甲,一片混亂,自相踐踏而死的不計其數。

那些僥幸逃脫晉軍追擊的士兵,一路上聽到呼呼的風聲和鶴的鳴叫聲,都以為晉軍又追來了,於是不顧白天黑夜,拚命地奔逃。

(6)師生齊戰役擴展閱讀:

戰役背景:

淝水之戰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

西晉末年的腐敗政治,引發了社會大動亂。在南方,晉琅邪王司馬睿於公元317年在建康(今江蘇南京)稱帝,建立東晉,占據了漢水、淮河以南大部分地區。

在北方,各少數民族政權紛爭迭起。由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國先後滅掉前燕、代、前涼等割據國,統一了黃河流域。

前秦壽光三年(357年)六月,秦主苻生欲除苻堅,苻堅先下手為強,殺掉苻生,自立為大秦天王(不稱皇帝)。 苻堅重用漢人王猛之後 ,國力大增,於公元373年攻佔了東晉的梁(今陝西漢中)、益(今四川成都)二州,北並吞鮮卑拓跋氏之代國,西方兼並前涼,遠征西域,一統北方。

在王猛死前,一直阻止苻堅的南進政策,且勸苻堅不要攻擊東晉王朝,因為他認為前秦的國力雖比東晉強,但由於前秦剛剛才統一北方,時機未成熟,加上東晉有長江天險。王猛死後七年,苻堅認為時機成熟,決定攻擊東晉。

太元元年(376年),孝武帝司馬矅開始親政,謝安升中書監、錄尚書事,總攬朝政,陳郡謝氏成為東晉的最後一個「當軸士族」。同年,苻堅統一了中國北方,前秦與東晉的戰爭已經臨近。

當時的東晉,長江上游由桓氏掌握,下游則屬於謝氏當政,謝安盡力調和桓謝兩大家族關系,以為即將爆發的戰爭作準備。

『柒』 《北平無戰事》中師生們一直齊誦的文章是哪篇

荷塘月色
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今晚在院子里坐著乘涼,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里,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月亮漸漸地升高了,牆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聽不見了;妻在屋裡拍著閏兒(1),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
朱自清
沿著荷塘,是一條曲折的小煤屑路。這是一條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長著許多樹,蓊蓊(wěng)鬱郁(2)的。路的一旁,是些楊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樹。沒有月光的晚上,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也還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個人,背著手踱(ó)著。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個世界裡。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像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 在都可不理。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3)的是田田(4)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niǎo,nuó)(5)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並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6)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mò)(7)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8)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雲,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9)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10),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11)上奏著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而楊柳最多。這些樹將一片荷塘重重圍住;只在小路一旁,漏著幾段空隙,像是特為月光留下的。樹色一例(12)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但楊柳的豐姿(13),便在煙霧里也辨得出。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只有些大意罷了。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採的,是渴睡人的眼。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裡的蛙聲;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
朱自清
么也沒有。
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采蓮是江南的舊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時為盛;從詩歌里可以約略知道。采蓮的是少年的女子,她們是盪著小船,唱著艷歌(14)去的。采蓮人不用說很多,還有看采蓮的人。那是一個熱鬧的季節,也是一個風流(15)的季節。梁元帝(16)《采蓮賦》里說得好:
於是妖童媛(yuàn)女,盪舟心許(17);鷁(yì)首(18)徐回,兼傳羽杯;棹(zhào)(19)將移而藻掛,船欲動而萍開。爾其纖腰束素,遷延顧步;夏始春余,葉嫩花初,恐沾裳而淺笑,畏傾船而斂裾(jū)(20)。
可見當時嬉遊的光景了。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 在早已無福消受了。
於是又記起,《西洲曲》(21)里的句子:
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
今晚若有采蓮人,這兒的蓮花也算得「過人頭」了;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這樣想著,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輕輕地推門進去,什麼聲息也沒有,妻已睡熟好久了。[1]
朱自清 一九二七年七月,北京清華園。

『捌』 師生齊奮進小學三年級關於考試的作文

今天上午,我們學校在內操場召開了隆重的期中考試表彰大會。
大會的第一項是升國旗奏國歌。在雄壯的國歌聲中,五星紅旗冉冉升起。我們少先隊員行隊禮。在庄嚴的升旗儀式後,校長進行了熱情洋溢的講話,對上半期的學校工作認真作了總結,並希望全校師生在下半期取得更大的進步。接著,優秀教師代表和優秀學生代表分別在會上發了言,向師生們介紹了自己在工作上和學習上的一些成功經驗。最後,激動人心的時刻到來了。那就是頒獎儀式。我校主管教學的副校長向全體師生宣讀了此次大會受表彰學生的名單。當校長念到我的名字時,我既高興又緊張,快步地走上了領獎台。在我們領到獎狀和獎品時,負責攝像的老師叫我們整齊地站成一排,然後給我們照了一個合影。據說,這些照片還要上傳到學校的網站上去。整個上午,我都開開心心的。
當然,我也不能驕傲,還要爭取在期末考試中考出更好的成績。

『玖』 齊繼光參加過哪些重要戰役

戚繼光一共戰11次。

台州花街之戰『:斬首308顆,生擒2名倭首,其餘淹死和未割首的數目不詳,犧牲陳文清等3人。白水洋戰斗:我敵對比:1500對2000餘,全殲2000多名倭寇,斬首344顆,生擒5名倭首,己方犧牲陳四等3人。

長沙之戰:消滅倭寇3000名。
橫嶼島渡海之戰,消滅倭寇1000多名,斬首348顆,俘虜29名.犧牲陳文彪等13人。
牛田之戰:擊潰數上萬倭寇(包括假倭和真倭),斬首688顆,己方無一人犧牲。
林墩之戰:燒死和淹死倭寇3000名左右,斬首960顆,俘虜26人。己方陣亡90人。
福清葛塘之:消滅300多名倭寇,斬首150多顆,犧牲20人。
平海衛戰斗:斬首2622顆,己方犧牲金漁等16人。
仙游之戰:擊潰10000餘名倭寇,殺死倭寇1000餘,斬首498顆,生擒1名,己方犧牲童子明等24人.
王倉坪戰斗:擊潰倭寇近萬名,斬首177顆,己方無一人陣亡.
蔡陂嶺戰斗:擊潰倭寇7000餘名,殺死1000多名,斬首160多顆.己方犧牲31人.

熱點內容
恆企教育自考 發布:2025-05-06 06:59:35 瀏覽:793
語文和數學的英語 發布:2025-05-06 06:50:13 瀏覽:334
人教版化學必修一課件 發布:2025-05-06 06:08:36 瀏覽:895
物理中離子 發布:2025-05-06 05:25:32 瀏覽:619
2017年湖北語文試卷 發布:2025-05-06 04:58:36 瀏覽:444
their用英語怎麼讀 發布:2025-05-06 04:22:24 瀏覽:723
掌心家教教師 發布:2025-05-06 03:35:42 瀏覽:769
語文書全解 發布:2025-05-06 03:27:50 瀏覽:416
調用數學函數 發布:2025-05-06 02:47:40 瀏覽:492
班主任文潔 發布:2025-05-06 01:44:43 瀏覽: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