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類別
健康台帳表。
② 班級類型有哪些
班級是一種社會組織,其基本成員是班主任、教師(特指不擔任班主任的任課教師,下同)和學生,它通過師生相互影響的過程來達到預定的教育目標。
根據帕森斯的社會組織理論,可以對班級組織的結構作以下分析。班級組織是由不同個體組成的群體,它反映正式組織層面與個人屬性層面的需求,在結構上存在正式組織與非正式組織。
班級組織是由學生組成的正式組織,旨在實現班級組織的公共目標。這是一種制度化的人際關系。每個班級組織都有工作目標,都要建立根據班級分工的組織機構。我國中小學班級的正式組織一般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是對全班工作負責的角色,即班幹部;第二層是對小組工作負責的角色,即小組長;第三層是只對自身的任務負責的角色,即小組一般成員。正式組織結構與學校組織結構基本一致,基本都是金字塔形。正式組織大多是預先決定好時間、場所和活動內容,要求班級每一位成員接受。
非正式組織是源於班級組織的個人屬性層面的人際關系,是學生在共同的學習與活動中基於成員間的需求、能力、特點的不同,從個人的好感出發而自然形成的。作為個人屬性的需求,往往要求安逸。它沒有定員編制,沒有明確的組織形態,卻是客觀存在的。非正式組織強調的是情感的溝通和非正式的互動與交往,它的行為方式是比較鬆散的、非規范性的。學生的這種非正式組織有四種類型:
(1)積極型。這種群體的價值目標與班級正式群體的價值目標是一致的,是班級正式群體的補充。例如,學生自發組織的文藝活動小組、公益活動小組、體育活動小組等。
(2)娛樂型。同學們由於情緒上的好感和消磨課余閑暇時間的需要而聚集在一起,他們的主要目的是玩好、有趣。這些小團體有時格調不高,甚至庸俗,但他們卻感到了滿足。
(3)消極型。這種群體會自覺、不自覺地與班主任、班委會發生對立,如破壞紀律、發牢騷、不參加集體活動等。
(4)破壞型。這類群體已經游離出正式組織,他們沒有是非善惡標准,憑借一種所謂的江湖人的慾望、勇氣和膽量而作為,常常對班級組織產生破壞甚至震懾作用。
正式群體與非正式群體往往是同時發生作用、交互影響的。兩者相比,在形成特點上具有普遍性、自發性、隨意性、選擇性等特點。前者在學校人際關系系統中起主導作用,後者具有滿足個體需要、保護心理健康、溝通信息、調節平衡等正式關系所不能替代的功能。在學校、班級的教育管理中,班級的正式組織和非正式組織是相互制約的,教師稍有不慎,就會陷入「管理主義」的泥潭,因為要實現班級組織的目標,教師往往視學生的個人屬性需求為障礙,強制性地壓抑學生的需求。
有研究表明:非正式群體產生破壞作用的是極少數的,導致非正式群體產生的根本原因源於人的需要,一方面是歸屬的需要,另一方面是交往的需要。因此,教師應該改變對青少年學生非正式群體的不當看法,不要簡單地把班級中的非正式組織作為管理和防範的對象,而應更多地考慮如何為其提供良好的成長環境,不是強制性地壓抑學生的需求,引導他們個體的需求、情感和個性合理地在班級釋放,並使其歸屬與交往的需要得到滿足,擁有安全感和快樂的體驗。
【小試牛刀】
班級中學生自發組織的公益活動小組,文藝活動小組屬於( )。
A.積極型非正式組織 B.娛樂型非正式組織
C.消極型非正式組織 D.破壞型非正式組織
【答案】A
中公講師解析
掃描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考試
回復「教育理論」即可查看教師考編兩學各章節練習題
回復「視頻示範」查看各學科視頻示範!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
③ 課堂類別指的是什麼
課堂的類型是指根據教學的主要任務而劃分的課的種類。在教學過程中,由於教學任務不同,課的類型也不同。
研究和正確劃分課的種類,根據教學目的、教材內容和學生年齡特徵恰當地選擇和運用不同類型的課進行教學,使每一堂課都成為課堂教學整個體系中一個必要的環節,這對於保證全部教學工作的完整性和系統性,提高教學質量有著重要意義。
④ 教學類型有哪些
教學類型可分為如下五類:
1、灌輸型
所謂 「灌輸」,實際上是指教師按照自己的主觀推斷與預設,將知識直接輸送給學生的教學行為;當這樣的教學行為構成了整堂課的教學形式之時,這堂課就可稱為「灌輸型」的課。詞典上解釋,灌者「把流水引導到需要水分的地方」;輸者即「輸送」也。雖然我國傳 統教育很重視灌輸,但是作為一種教育理念依然有很大爭議。反對者認為灌輸是強制的注入式教育,贊成者認為灌輸並不是強塞硬灌,而是基於啟發之上的輸送思想和知識的過程。也許這樣的爭論還會持續很長時間。按照一般的理解,灌輸總是與教師的單向講授相關,即所謂的「滿堂灌」。這就是灌輸型教學。
2、誘導型
面對學生的疑惑,灌輸是不行的,教師只能誘導。教師並不是直接講解,而是通過與學生一起討論,誘導、啟發、指引、促進學生對問題進行更加深入的觀察與思考。這就是誘導型教學。
3、融合型
所謂融合,指教師的課堂教學預設與操作都是「開放」的,與「灌輸」與「誘導」 中教師有明確的「結論」不同。這種開放,首先體現為師生之間的開放,即師生之間「平起平坐」,大家圍繞知識、文本及各種信息,自由發表看法,甚至激烈爭論;其次體現為讀者與文本的開放,對任何說法均可質疑,不迷信權威;還有學科的開放,引經據典、畫圖列表,任何學科的知識都可以唯我所用,一切圍繞「求知」本身而存在。對這種追求「各路神仙」在方寸之間大融合的課堂,教師需要准備教學資料、設計活動形式、營造討論氛圍,依靠多元信息、多樣方法、多方對話來達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花團錦簇的效果。這就是融合型教學。
4、討論型
首先將全班同學分成幾個組,讓他們從教學目標、教學要求、教學難點、教學內容等方面備課、講述,讓同學們你一言我一語的分析、點評。然後,老師指出存在的不足和錯誤,引導同學進行修改、糾正,再請全班同學對修改後的部分進行評述。最後,老師帶領同學總結要點,從教學方式、教學效率等幾個方面來評比。這就是討論型教學。
5、資源生成型
教師因勢利導將教學資源(如問題情景)直接與教學內容相關,生成教學效果,完成教學要求,實現教學目標。這就是資源生成型教學。
⑤ 教學類型有哪些
心理學的有關研究表明學習類型有如下三種:
一、視覺型Visual:
不同的人對不同的感覺器官和感知通道有不同的偏愛,有些人更喜歡通過視覺的方式接受信息。只使用視覺通道,大約僅能記住材料的25%。
二、聽覺型Auditory:
有一些人更喜歡通過聽覺了解外在世界,只使用聽覺通道,大約能記住材料的15%,而視聽結合,使用多通道參與學習活動,則能記住材料的65%。
三、動覺型Kinesthetic:
一些人更習慣通過動手(或身體運動)來探索外部世界,從而掌握有關信息。
(5)師生類別擴展閱讀:
奧薩貝爾從學校教育的條件出發,根據學生進行學習的方式,把學習分為接受和發現兩類;根據學習材料與學生原有知識的關系,把學習分為機械的和有意義的兩類。兩種劃分互不依賴。
接受學習可以是有意義的,也可以是機械的;發現學習可以是機械的,也可以是有意義的。有意義的接受學習與有意義的發現學習應是學生學習的主要方式。
蘇聯A.B.彼得羅夫斯基主編的<年齡與教育心理學>(1972),把學習分為兩大類:反射學習和認知學習。前者是人和動物共有的,後者為人類所特有。他根據人的學習內容和水平的不同,把認知學習分為感性學習和理性學習兩類,又把理性學習分為概念學習、思維學習和技能學習。
⑥ 老師的類型有哪些
比較嚴格的——這種類型一般是年紀較大的老師
比較善解人意的——年輕的老師,尤其是自己也剛畢業,很能理解你的感受
笑面虎類型的——這種人表面上相當和善,暗地裡布置超級多的作業,最痛恨的一種
喜怒無常的
⑦ 誰知道網配,師生類型的小說嗎
傾落九霄——《字幕醬容易嘛》
文案:
一入筆墨大神之作深似海,想當年寧棋根本不知道世界上還有耽美這個龐大的領域,自從看了筆墨大神的小說,寧棋爬上了耽美之路,路上途徑廣播劇分岔口,一不小心知道了網配圈有位神隱兩年之久的驚蟄大神。
寧棋小透明憂郁地45度仰望天際,隨後QQ、YY、微信、微博新型個性簽名誕生:從驚蟄一路走到霜降!【特此說明:詞句來源於歌曲《錦鯉抄》】
驚蟄大大要常駐聲深動聽咩?嗷嗷,書包丟掉丟掉,成績單丟掉丟掉,暑假作業丟掉丟掉,發憤圖強考字幕,從此,人類已經阻止不了小透明字幕醬追隨驚蟄大大的腳步了!!
於是結局是這樣的:
寧棋(霜降):麻蛋麻蛋,暑假快結束了,我擔心作業來不及寫完!┭┮﹏┭┮
明煥(菩提):把作業留到最後一天寫,那你就不用擔心了,肯定寫不完!
寧棋(霜降):(╯`□′)╯╧╧
書評:
這文還有一個名字是《從驚蟄走到霜降》
⑧ 結合實際如何論述師生關系的類型
1、對立型的師生關系。這一類型是以命令、權威、服從、疏遠為其心態和行為特徵 的。教師對學生不夠熱愛和尊重,常使用權威和強制手段管理學生,教育方法簡單、粗暴、 甚至苛刻。學生對教師缺乏了解,表面畏服,背後抗拒,處於被動地位。師生之間缺少交流、 溝通和作用,關系疏遠,甚至緊張和對立。
2、依賴性的師生關系。這一類師生關系主要是教師為學生包辦代替,缺乏讓學生自主管理,容易導致學生產生對教師的以來、懶惰的品行和懦弱、自卑的性格。
3、放任型的師生關系。這一類是以無序、隨意、放縱為其心態和行為特徵的。教師對工作不負責,對學生也缺乏感情,對學生的問題不聞不問,採取放任自流的態度。學生對教師也持有無所謂的態度,消極對待教師的要求。師生之間交往甚少,交流有限,既缺少相 互期望和幫助、也無明顯的沖突和對抗,關系冷淡。
4、民主型的師生關系。這種類型是以開放、平等、互助為其主要心態和行為特徵的。教師熱愛、關心、尊重和信任學生,既利用權威,又用自己的學識、才能和品德去教育學生。
心理關系
師生之間不僅有正式的教育關系,還有因情感的交往和交流而形成的心理關系。心理關系是師生為完成共同的教學任務而產生的心理交往和情感交流,這種關系能把師生雙方聯結在一定的情感氛圍和體驗中,實現情感信息的傳遞和交流。
師生心理關系是伴隨著教學活動的開展而自然形成的,是教學活動中一種客觀而基本的師生關系,它受到教學過程和結果的直接影響。由於教育教學活動是師生之間的互動過程,所以師生之間的心理關系在教育教學活動中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並貫穿於師生關系的全過程。
師生心理關系對教學活動具有重要影響,是教學活動得以展開的心理背景,並制約著教學的最終結果。
同時,良好的教學過程和教學結果,會促進師生情感關系更加融洽和諧,所以加強師生之間的相互理解和溝通,直接關繫到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甚至會對學生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產生很大的影響。優化師生心理關系是師生關系改革的現實要求。
⑨ 美國心理學家林格倫將師生互動分為哪四種類型
美國心理學家林格倫在《課堂教學心理學》一書中,將課堂中的師生相互作用分為以下四種類型:
①教師跟全班學生僅保持單向交往;
②教師與全班部分學生建立起互動式的交往;
③教師與全班學生保持雙向交往,也允許學生之間有雙向交往;
④教師融入到班集體中,成為其中一員,並在所有人之間建立起多向度的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