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德師風對聯
① 「愛心塑造才為徑,人格熏陶德作舟」這句話能作為師德師風專欄的對聯嗎
不太好,因為上聯並不完美,為您略做改動:
傾心培育德為先,
人格塑造愛作舟。
② 《小捨得》顏子悠考試撕試卷,掀翻桌子,引發了家長們的焦慮,你怎麼看呢
《小捨得》是一部敘述孩子幼升小,小學升初中的的全過程中產生的實際而又殘忍的小故事,十分接近生活,值得一看。為人正直父母者,全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殊不知一切物極必反,太用勁很可能很綳斷弦,最後受傷的或是孩子和父母。
現如今的孩子,都還沒踏入社會就早已嘗到市場競爭的各種各樣工作壓力,做父母的是否應當停住步伐思索一下,什麼叫你期待見到的,什麼叫你擔心見到的,是否要最先評測一下自己的孩子,再考慮到給多少的工作壓力呢?不必直到事兒無法彌補了,再追悔莫及,天地可沒有孟婆湯
③ 一支粉筆,兩袖微塵,三尺講台,四季耕耘.對聯
一支粉筆,兩袖微塵,三尺講台,四季耕耘。對聯:五湖學子!六叩師恩!七尺兒郎!八方雲集!
對聯作為漢族傳統文化之一,同時又稱楹聯或對子,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對聯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漢語獨特的藝術形式。對聯是中國傳統文化瑰寶。
(3)師德師風對聯擴展閱讀:
對聯對偶、門對、春貼、春聯、對子、桃符、楹聯(因古時多懸掛於樓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種對偶文學,起源於桃符。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言簡意深,對仗工整,平仄協調,字數相同,結構相同,是中文語言的獨特的藝術形式。
對聯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有歷史記載的最早對聯出現在三國時代。明洪武年間,在江西廬陵地方,出土一尊特大鐵十字架,上鑄有三國時代孫權赤烏年號。
在鐵十字架上又鑄有藝術精美的對聯雲:「四海慶安瀾,鐵柱寶光留十字;萬民懷大澤,金爐香篆藹千秋。」春節時掛的對聯叫春聯,辦喪事的對聯叫做輓聯,辦喜事的對聯叫慶聯。對聯是利用漢字特徵撰寫的一種民族文體,一般不需要押韻(律詩中的對偶句才需要押韻)
④ 三尺講台育桃李、下聯是什麼
1、上聯:三尺講台育桃李;下聯:一枝粉筆生春風。
2、上聯:三尺講台育桃李;下聯:一方黑板成棟梁。
3、上聯:三尺講台育桃李;下聯:一支粉筆秀春風。
4、上聯:三尺講台育桃李;下聯:一片丹心繪青春。
三尺講台肯定是用來贊美老師的,只要往老師方向靠齊,再注意對仗工整即可。一是形式對稱,二是內容相關,三是文字精練,四是節奏鮮明。
(4)師德師風對聯擴展閱讀:
老師職責
教師法規定:「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質的使命。教師應當忠誠於人民的教育事業。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在中國經濟步入快車道;改革開放已經開辟了廣闊市場,學校教師也應結合實際要求,大力提倡愛崗敬業,發揚公而忘私,無私奉獻,教書育人,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是十分重要的。這就要求教師對本職工作,應具備高度的責任心,有—種強烈的使命感。
學生專業知識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受老師知識水平的制約,如果教師講課中對教材分析不透,對知識重點把握不準,要點講解不清,那麼學生聽過這堂課就會產生一種模糊的收獲不大的感覺。因此教師在講課前應吃透教材,抓住重點,拓寬知識,使學生每堂課都感到大有收獲。
⑤ 送自己老師一副對聯
上聯:桃李芬芳滿天下
下聯:教澤綿長遍九州
橫批:下自成蹊
⑥ 有什麼關於《三國演義》的題目啊(就是考試的名著題目)
桃源三結義的人物
主要人物性格
名著的主題 梗概 太多了。。
⑦ 對聯基本常識1
對聯基本常識
對聯,亦稱「楹聯」,常稱「對子」、「門聯」、「門對」,它是中華民族獨有的文學藝術形式,是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的重要載體,有很高的文學藝術的應用價值和欣賞價值。
一、對聯的效用
對聯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用途,從古到今,人們在新春佳節、婚喪嫁娶、喬遷住宅、慶賀祝壽等慶典活動中,都要張貼對聯,宣柒氣氛。對聯,從它的應用價值來說,有著特有的功能和作用。對聯像號角,催人振奮;像清洗劑,凈化人的心靈;像美妙的歌舞,創造吉祥的氣氛;像詩歌圖畫,吸引人們欣賞;像情感的黏合劑,化解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增進友誼,啟迪智慧;像警鍾、利箭,抨擊黑暗,抑惡揚善。例如,辛亥革命時期湖南的黃興,在武昌起義一周年的紀念會上,奮筆直書:
百折不回,十七次鐵血精神,始有去年今日;
一筆勾盡,四千年帝王歷史,才成民主共和。
這是歌頌辛亥革命的佳聯,至今還傳為美談。又如在教師節期間,有人寫道:
做紅燭為後代點燃智慧烈火,
化甘露澆桃李催放理想鮮花。
顯然這是尊師重教,贊揚師德師風的對聯。
2005年春聯歡晚會,為喧柒盛世迎春的熱鬧氣氛,安排了新春對聯專題節目,以各個省市的特色為題,進行聯對,如吉林與遼寧貫對:
吉林:車輪飛轉 東西南北追風去
遼寧:鋼水奔騰 春夏秋冬入眼來
河北:萬里長城 山海關 龍頭為首
河南:獨門絕技 少林寺 天不無雙
北京:三海九門 京華迎奧運
上海:一江兩岸 世博靚申城
這些對聯寓意深遠,同時為當年的春晚添姿添色。
再如在抑惡揚善,扶正劫邪方面,也有其獨特的功能,如北宋時期的奸臣秦檜墓前有這樣一聯: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鐵無辜鑄奸臣
人從宋後羞為檜
我到墳前愧姓秦
這些對聯能使人們愛憎分明,伸張正義,貶斥邪惡,弘揚美德。
總之,對聯這種文學藝術的表現形式,其作用體現在方方面面,在喧柒氣氛,傳播智慧,陶冶心靈都有其獨特的功能。
二、對聯的結構及張貼方法
(1)對聯的結構一般由上聯、下聯和橫批三個部分構成。上聯是出句;下聯是對句,橫批與上、下聯緊密相連,高度概括,集中體現上、下聯的思想。比如有兩幅對聯: 遍地牛羊六畜旺 自力更生創千秋偉業
滿山花果四季香 勵精圖治開萬代宏基
橫幅是:春光明媚 橫幅是:奮發圖強
(2)對聯的張貼。張貼對聯的口訣是:「人朝門立,右手為上,左手為下」。意指對聯的出句(上聯)貼在人的右手邊,即門的左邊;對聯的對句(下聯)貼在人的左手邊,即門的右邊。因為古代文體行文是豎排,是從右至左行文的。現代文體是橫排,是從左至右行文,
1/4
對聯是豎寫,要遵循古代文體的規則,所以要右至左張貼。
三、對聯的基本規則
對聯的基本規則,或基本法則,基本要求,概括地說,是八個字:「對仗工整,平仄協 調。」
(1)對仗工整。對仗工整的要求是四點:一是上下聯的字數相等。一幅對聯出句字數的多少沒有統一的規定,可以是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六字、七字,甚至幾十個字都可以,但兩邊的字數必須相等,決不能一多一少,否則就不叫對聯。二是兩邊的詞性相對。即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量詞對量詞、介詞對介詞、„„。三是兩邊的句式結構相同。如主謂桔構式、動賓結構式、復句結構式等,上下聯的句式結構必須相同,不能更改。如有一對聯:
人生不滿君今滿
世人難逢我竟逢
這是一位年逢百歲的老人寫的一幅對聯,從字數來講,是七言句,兩邊都是7個字,字數相等;從詞性來看,「人生」與「世上」、「君」與「我」都是名詞,「不」與「難」是副詞、「滿」與「逢」是動詞(滿可作形容詞,也可作動詞,這里作動詞用),可見兩邊的詞性相同;再從句式結構來看,上下聯都是用兩個句子壓縮而成的,用通俗的話來說:上聯是:人生是不容易滿百歲的,您今天卻滿百歲了;下聯是:世上很碰到百歲人,我卻碰到了。上下聯都是將兩個分句,運用轉折關系組合成一個復句,是包含轉折關系的復句相對,且兩個分句的句型也是一致的。
(2)平仄協調。平仄協調是對聯必須遵循的基本規則,即平聲對仄音,仄聲對平音;平平對仄仄,仄仄對平平。對聯有平起式和仄起式兩種情形,例如七言句,
平起式為: 仄起式為:
上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上聯: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下聯: 仄仄|平平|仄平平。 下聯: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仍以(1)中的對聯為例,
上聯: 人生不滿君今滿
下聯: 世人難逢我竟逢
從平仄來分析,這是一幅平起式對聯,
上聯的聲韻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下聯的聲韻是: 仄仄|平平|仄平平。
對聯的平仄協調還有一條重要規則,那就是:不論是平起式還是仄起式,上聯的句腳必須為仄音,下聯的句腳務必為平音。
四、漢語音韻平仄區分
(1)何謂平仄? 要了解平仄,首先要從聲調談起。所謂聲調,是漢語(以及某些其它語言)的特點。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構成了漢語的聲調,而高低、升降則是主要因素。古代漢語有四種聲調,分平、上、去、入四聲。按傳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