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德修養概論
師德修養核心是人文關懷
知識改變命運,教育影響人生,教育承載著太重的社會責任。教師作為教育的主導者,自然也就肩負起神聖的使命。全社會對教師的關注既突顯著我們的作用,同時也給我們巨大的壓力。加強師德修養,不辜負社會的期望,是每個學校每位教師永恆的課題。因此,我校師德師風教育活動的開展也就不是應景之作了。然而,對於「師德」的理解每個人都會有不同。增強法制觀念、遵守崗位職責當然是師德的表現,但我認為,加強人文關懷、提高人文修養才是當代教師師德的核心。
首先是關注教師自己。我們的教育缺什麼?教師的理想。我們沒有青春的活力,沒有創造的沖動,都與理想缺失有關。教育這個職業在本質上就是一個理想的事業。一個沒有理想的教師只把教師作為一份職業而不是作為一項事業。職業是謀生手段,事業才會產生奇跡。如果我們把第一年的講稿重復幾年去念,就是拿著教育的舊船票不斷重復昨天故事的人,我們不會走到教育的彼岸。而沒有理想的我們不僅會迷失方向,更會折損我們的勇氣,讓曾經追求的心永沉海底,這首先傷害了我們自己。
其次,我們要用心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在教育中,我們不僅要讓學生記住什麼,更要讓學生獲得文化的浸染、精神的陶冶和理智的啟悟。我們是否讓《巴黎聖母院》教會學生辨別美醜、把握善惡?我們是否用《安徒生童話》指點學生懂得同情和善良?我們是否用《諸子百家》讓學生知道中國文化的根?我們在課堂里不僅是把一個概念、一個公式教給學生,更重要的是把一種觀念、一種文化傳授給他們,讓文明延續。作為教育,「意義的發現」比事物的科學描述重要得多。在教育中充實學生的精神感受,讓他們了解廣闊的世界,往昔的時代,了解他人、自然與自我的關系,建構自己與世界的聯系,感受人類智慧的高妙和偉大心靈的美好。讓學生感悟世界的一切都與我有關,感悟「生活沒有旁觀者」這一樸素真理。
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還在於增強學生的自主意識。我們要引導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用自己的頭腦去判別,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培養學生自我教育教養的能力,離開老師還會努力,是教育的成功。如果我們連自習都不能放心,這樣教出的學生不會有出息。他自己要有發自內心的需求,這樣的人你一輩子都不用為他擔心。我們要努力使學生成為真正的人,成為他自己,成為一個不可替代有獨立思想的人。
第三,人文關懷還表現為教育觀念和方式的改變。關注人文的教育是探索和啟蒙,而不是宣傳和灌輸;是平等對話和交流,而不是強制命令;是豐富認識,而不是統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極防範。在這樣的教育中,我們要使自己和學生一起從狹隘走向廣闊。讓我們的心靈不再閉鎖,頭腦不再固執,思想不再僵化,眼界不再狹隘。這樣的師生交流才會結出教育的豐碩成果。
歷史不承認苦勞,歷史只承認功勞,教育也是一樣。沒有人文關懷的死盯硬逼不可能有功勞,學生的成熟和成功才是我們的功勞。在師德師風教育活動的推動下,讓我們用更多的思考指導自己的行動,讓我們在付出「苦勞」這一必須代價的同時收獲「功勞」。
❷ 如何理解師德修養
當前,在愛是師德之魂這個共識的基礎上,把責任教育放在師德建設的首位是非常必要的。責任,是一個成熟的人對自己的內心和環境完全承當的能力和行為。正如馬克思所說:「作為確定的人,現實的人,你就有規定,就有任務」,一名人民教師,他的責任無處不在,如果沒有責任意識,就不會明白自己的職守,不會明確自己肩負的歷史使命,也就辦不好教育。因此,我們必須知責任、明責任、負責任、盡責任。我們處在一個知識爆炸的時代,我們面臨的教育對象是國家與民族的未來,教師惟有不斷的自我發展、自我提高、自我完善,才能更好的履行教育這神聖的職責。「做一個現代人必須取得現代的知識,學會現代的技能,感覺現代的問題,並以現代的方法發揮我們的力量。時代是繼續不斷的前進,我們必得參加在現代生活裡面,與時代俱進,才能做一個長久的現代人」,「我們做教師的人,必須天天學習,天天進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學之樂而無教學之苦」。教師要不斷的更新教育理念,用先進的教育思想武裝頭腦;不斷的掌握廣泛的文化科學知識,更新知識結構;不斷的學習現代教育技術,運用現代化的教育教學手段提高工作效率;不斷的反思總結,在理論的指導下大膽實踐、勇於探索,「我們確不能懈怠,不能放鬆,一定要鞭策自己,努力跑在學生前頭引導學生,這是我們應有的責任」。 一名優秀的教師,應該是教學能手,更是科研先鋒,這樣的教師,才能可持續發展,才能更好的履行自己的職責。教師應該緊密結合教學實際,立足課堂,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和分析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中的各種問題,進行積極探究,以形成規律性的認識。一名教師「只有研究和分析事實,才能使教師從平凡的,極其平凡的事物中看出新東西,能夠從平凡的、極其平凡的、司空見慣的事物中看出新的方向、新的特徵、新的細節,——這是創造性的勞動態度的一個重要條件,也是興趣,靈感的源泉。」教師只要增強自己的科研意識,把自己的課堂、班級當成自己的「實驗室」、「試驗田」,並投入精力去做,就一定能使自己變科研的局外人為局內人,變可能性為現實性,實現經驗型向科研型的轉變。當我們的教師走上了從事研究的這條幸福的道路,就會得到教師職業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同時也為自己的職業生涯展示了新的希望。時代的呼喚,事業的使命,教育的責任,激勵著教師們長期精心耕耘在教育這方熱土,斯霞、魏書生、李吉林、於永正……一位位名師、大師,桃李芬芳,碩果累累,贏得了家長和社會的敬重,這真是教師職業的魅力所在。 雨果曾說過:「花的事業是尊貴的,果實的事業是甜美的,讓我們做葉的事業吧,因為葉的事業是平凡而謙遜的。」我想,教師所從事的就是這種葉的事業――平凡而偉大。 「言必行,行必果」,行動實踐遠勝於說教。師德 ,不是簡單的說教,而是一種精神體現,一種深厚的知識內涵和文化品位的體現!其實,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們教師都在用行動詮釋著師德師風的真正內涵。師德需要培養,需要教育,更需要的是――每位教師的自我修養!讓我們以良好的師德,共同撐起教育的藍天。
❸ 什麼是師德修養的基本要求
一、崇尚科學精神,樹立終身學習理念
1 、崇尚科學精神,樹立終身學習理念是教師職業的必然要求
崇尚科學精神,就是尊重和推崇科學精神。什麼是科學精神?近代著名學者 梁啟超 先生認為:「有系統之真知識,叫做科學,可以教人求得有系統之真知識的方法,叫做科學精神。」教師從事的工作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科學工作,教師的教育教學過程必須要遵循教育教學規律,特別是要遵循青少年成長發展規律、思想品德形成規律。教師崇尚科學精神,就是教師必須正確認識和嚴格遵循教育的內在發展規律辦事。
教師具有科學精神,在教學過程中主要體現在理解知識所負載的價值及意義。知識既有事實層面,又有價值層面。近代以來,我們較多地強調事實層面的知識,或者過多地強調知識本身的事實及原理。一位有科學精神的教師會十分執著地追求科學知識所蘊涵的價值及意義,尊崇科學精神,並善於將這種科學精神傳遞給學生,以激起學生對真理的熱愛。並在教學過程中積極地引導學生生動活潑地掌握知識。
教師具有科學精神,還反映在教師嚴謹治學的品格以及務實認真、鍥而不舍、堅忍不拔等人格特質也會在傳遞知識的同時得到充分的展示。一個缺乏科學精神的老師,不懂得科學遵循規律的老師,毫無疑問,他的工作一定是事倍功半,甚至是徒勞無功。
教師崇尚科學精神,一個重要表現就是要樹立終身學習理念。
終身學習理念,是 1965 年時任聯合國成人教育局局長的法國著名教育家 保羅 · 郎格朗 首先提出的,自 20 世紀 60 年代中期以來,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及其他有關國際機構的大力提倡、推廣和普及下,終身教育作為一個極其重要的教育概念在全世界廣泛傳播。許多國家在制定本國教育方針、政策或構建國民教育體系框架時,均以終身教育的理念為依據,以終身教育提出的各項基本原則為基點,並以實現這些原則為主要目標。 1994 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義大利舉行了 「 首屆世界終身學習會議 」 ,提出了終身學習是人類二十一世紀的生存概念。自此,終身教育成為全球性的教育運動。
終身學習的涵義是:處於現代社會中的人,學習是不能一次性完成的,需要繼續教育、終身教育,終身教育是現代社會的產物。
終身教育的理念是 20 世紀最富有沖擊力的教育思想, 1989 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北京召開的面向 21 世紀教育國際研討會的報告《學會關心: 21 世紀的教育》指出,為適應 21 世紀的要求,教育體制不同於目前的形式,最重要的是社會更多地參與學校和學校更多地參與社會,學習將成為一個終身的過程。 1996 年,德洛爾主持的國際 21 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教育——財富蘊藏其中》的報告認為:終身教育貫穿人們一生的學習,是進入 21 世紀的一把「鑰匙」,要把「終身教育放在社會的中心位置上」。
教師必須確立終身學習和終身教育的理念:教師是人類永恆的職業,但社會對教師條件的選擇並不永恆,時代對教師的要求越來越高。教師良好的素質並非與生俱來,而是通過學習才能獲得的。終身學習的能力既是社會發展對人的要求,也是教育變革對教師職業角色提出的要求。設想,如果一位教師他自己的思想觀念、知識結構從始至終都是一成不變的,他如何能培養出符合社會需要的人才?
2 、崇尚科學精神,樹立終身學習理念是教師職業的現實要求
第一,我國已經進入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新時期,國家需要大批創新性人才,隨著知識經濟時代和信息社會的到來,知識更新日新月異,新技術、新發明不斷涌現,新理念、新型專業、新知識、新方法相繼出現,創新性人才的培養是教育的要旨。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造力誘導出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首先要轉變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不同年齡和知識梯度的新老教師,必須通過學習,才能轉變教育教學觀念,樹立新的教育觀和師生觀。通過學習,才能掌握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傳播先進文化,弘揚學術精神,造就創新人才。
第二,針對少部分教師缺乏科學精神與判斷能力,因循守舊、習慣模仿、缺乏創新精神。
當今世界,科技突飛猛進,知識經濟已見端倪,國際競爭日趨激烈,人才資源在增強國力方面顯示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教育越來越受人類重視。科技進步,知識、經濟和信息發展加上政治變遷,意識形態、生活方式和個人潛能的變化是終身教育思潮形成和傳播的主要歷史背景。終身教育是現代社會的產物。教育不再是隨著學校學習的結束而結束,教師不再是知識的權威與壟斷者,抱著學歷證書、躺在功勞簿上而抱怨 「 誰動了我的乳酪 」 的人必將被淘汰, 「 逆水行舟,慢進則退,不進則亡。
第三,針對一些老師,很少讀書,只求文憑、不求水平;只求學歷、不求學力;只求職稱、 不求稱職的現象。
❹ 師德修養是什麼
什麼是師德?網路詞條如是說:教師道德是一種職業道德。教師的職業道德,簡稱點擊專此處添加圖片屬說明「師德」,它是教師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從事教育活動中必須遵守的道德規范和行為准則,以及與之相適應的道德觀念、情操和品質。
老師的風度。《北齊書·元文遙傳》:「 行恭 少頗驕恣, 文遙 令與 范陽 盧思道 交遊。 文遙 嘗謂 思道 曰:『小兒比日微有所知,是大弟之力,然白擲劇飲,甚得師風。』我們最近也在搞關於師德師風的演講~~~
❺ 教師應該具備的師德修養
模範遵守社會公德,公道正派,助人為樂,尊老愛幼:爭做文明公民。依法履行職責,贍養父母、撫育子女。
尊重、關心、理解同志,誠心實意幫助同志解決困難。要相互學習,不搞同行嫉妒,不談論別人隱私,不誹謗他人。不擠壓青年教師,不排斥新來教師,青年教師應尊重老教師,主動向老教師學習。
熱愛學生,尊重學生人格,樹立為學生服務的意識,自覺用《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規范自己,用良好師表形象熏陶引導學生,公正地對待每一名學生。
❻ 師德修養的核心問題是什麼
師魂是教師職業道德的核心,是教師在育人工作中應當遵循的道德規范和行為准則。師魂是教師的道德觀念,高尚情操和崇高品質的外在體現。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的養成與師魂密切相關。偉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孟子也提出「教者必以正」,自己「身不行道」就不能教育別人。如今,《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明確指出:「要加強新時期學生道德行為,人生觀,價值觀以及思想政治素質的培養----」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有更高尚的道德修養,能自覺嚴格地遵守教師職業道德,在教學教育的實踐中能夠做到愛國敬業,為人師表,廉潔從教;熱愛學生,誨人不倦;嚴謹篤學,與時俱進----在這些職業道德規范中,誰才是師德的靈魂呢?我的答案是——熱愛學生!對學生的愛才是真正的教師職業道德的核心,才是師德的靈魂!魯迅說:「教育是植根於愛的」陶行知說:「愛是教育的源泉」。對學生而言,你的愛是無言的信息和強大的力量!你的愛是學生健康發展的調節劑和「源」動力!你的愛表現在能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你的愛表現在一視同「仁」,「愛而不『溺』」(厲);你的愛表現在與學生平等,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只要能讓每一位學生在原有的基礎得到充分發展,你就不愧為人師表了!你就會贏到孩子們的尊重和愛戴!尊敬的同仁,讓我們真正走進孩子們的心靈,以心靈感受心靈,以情感贏得情感,讓教育過程真正成為我們師生共同成長的生命歷程!沭陽馬廠中心小學周光宇
❼ 什麼是教師的師德修養
教師師德是一種職業道德。教師的職業道德,簡稱「師德」,它是教師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從事教育活動中必須遵守的道德規范和行為准則,以及與之相適應的道德觀念、情操和品質。師德:中華民族是十分重視師德的民族。
師德,是教師應有的道德和行為規范,是全社會道德體系的組成部分,是青少年學生道德修養的楷模之一。從實踐的角度看,具有高尚情操、淵博學識和人格魅力的教師,會對其學生產生一輩子的影響。
教師職業道德,是教師從事教師勞動所應當遵循的行為規范和必須具備的道德素質。
(7)師德修養概論擴展閱讀:
師德准確地說應該是教師公德,是教師為了維護社會公共利益應該遵守的社會公共道德。
教師道德是一種職業道德。教師的職業道德,簡稱「師德」,它是教師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從事教育活動中必須遵守的道德規范和行為准則,以及與之相適應的道德觀念、情操和品質。
各師教育局、各學校要高度重視,深入開展中小學有償補課、教師違規收受禮品禮金問題專項治理,務求取得明顯成效;要明確自查工作的分管領導和具體工作部門、人員,並落實領導責任和相關部門、人員責任。
要堅持以查促建、以查促改、邊查邊建、邊查邊改,通過全面自查,建立健全規章制度,完善責任督學日常監督工作機制;對無視教育部、兵團教育局禁令,頂風違紀的教師,一律嚴肅處理、公開通報曝光,同時追究教育部門、學校負責人的相關責任。
教師角色是通過教育實踐活動實現的。在教育實踐活動中,教師通過與其他角色——主要與學生——互動,建立起一定的關系,發揮著自己的角色功能。這里就有教師在教育活動中的角色地位問題。教育活動主要發生在教師與學生之間,因此教師的角色地位主要通過師生關系來確定。
教育活動中,教師與學生的角色關系,是孰為主體孰為客體的關系。
對此,大致有三種觀點。
第一,教師為主體,學生為客體。這種觀點是說,教師在教育活動中處在絕對的支配地位,學生處在絕對的受支配地位。這種觀點是「教師中心論」。
第二,學生為主體,教師完全受制於學生的要求。這種觀點是說教師在教育活動中處在絕對的被支配的位置。這種觀點是「學生中心論」。
第三,教師與學生互為主客體。
教育活動中,教師作為一定社會的教育目的,承擔起了一定的教育任務,在自己所掌握的知識與技能的基礎上,運用一定的教育資源,對學生開展教育實踐活動。教師作為教育實踐活動的主體是毋庸置疑的。
在教育活動中,學生雖然是教育活動的對象——客體,但是學生作為有一定認知與實踐能力的人,也是作為主體在活動著。針對教師作為主體所開展的教育活動,學生也在這種活動中主動地認識著、實踐著。學生也把教師及教師在教育活動中所運用的一切教育資源作為認識與實踐的對象。
鑒於教師與學生互為主客體的關系,在現代教育思想中,人們一般認為教師在教育活動中發揮著主導的作用,而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發揮著主體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