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師生師德 » 玉文化與師德

玉文化與師德

發布時間: 2021-09-22 20:20:58

① 中國的玉文化有沒有現實意義或者只是一種執著的迷信即古人對美好事物的嚮往

中國的玉文化有沒有現實意義,或者只是一種執著的迷信,忌虎人 對美好事物的嚮往,那就是他們對事物的一切,生的希望和對死的面對

什麼是中國玉文化

玉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以玉為中心載體的玉文化,不僅深深影響了古代中國人的思想觀念,成為中國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玉文化包含著有「寧為玉碎」的愛國民族氣節;「化為玉帛」的團結友愛風尚;「潤澤以溫」的無私奉獻品德;「瑕不掩瑜」的清正廉潔氣魄。

發源於新石器時代早期而綿延至今的「玉文化」是中國文化有別於世界其他文明的顯著特點。中國人把玉看作是天地精氣的結晶,使玉具有了不同尋常的宗教象徵意義。

取之於自然,琢磨於帝王宮苑的玉製品被看作是顯示等級身份地位的象徵物,成為維系社會統治秩序所謂「禮制」的重要構成部分。同時,玉在喪葬方面的特殊作用也使玉具有了無比的神秘宗教意義。

而由於玉的外表及色澤,人們把玉本身具有的一些自然特性比附於人的道德品質,作為所謂「君子」應具有的德行而加以崇尚歌頌,更是中國人的偉大創造。因此,玉是東方精神生動的物化體現,是中國文化傳統精髓的物質根基。

(2)玉文化與師德擴展閱讀

玉,石之美者也!而玉當中,最具美學意義,也最文化內涵的就是和田玉。作為物質,它們質地細膩、溫潤、堅韌、穩定,且具美觀、耐久、稀少性和工藝價值於一體。外則溫潤光滑、精美別致,內則含光拔萃,精氣耀人。

而作為一種文化標志,它則擁有8000多年的歷史,並在徐徐演進中,逐漸發展成為中華文化精髓的物質根基,也成了東方精神的生動物化體現。和所有隸屬於物質范疇的事物一樣,玉石最開始也只是用來滿足生產生活需要的一種工具。

新、舊石器時代,玉石已有出現,不過這個時期的玉和石頭其實是一樣的,都被當成人類的生產工具,用來解決生存問題,這就是玉文化的前身——器玉。

慢慢地,科技尚不發達、對自然認知有限的古人們發現,在製作的器物的石頭中,有一種是「神玉」,用它製作成特殊的形狀,就可以和天地鬼神進行對話和溝通。於是,玉石被製作成各種祭祀用品,用來祭祀天地鬼神。這就發展到了神玉階段。

奴隸社會特別是封建社會開始之後,出現了階級的劃分,這個時候的玉,被當成一種禮器,一方面用在對外交往方面,彰顯實力,另一方面則是身份、地位的象徵。

此時,和田玉也成為政治的一個符號,無論是祭祀、禮儀還是佩戴,都有了比較完整的制度和要求。這就是禮玉時代。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孔子以及漢代的許慎,將玉和「德」聯系在一起,比德於玉,「玉德」被提上了一個新高度。這個時期,玉真正具有了精神內涵,並且也為現在所說的玉文化基本定了型。

如何理解玉文化啊~

中國人尊玉、貴玉、重玉、愛玉、用玉、佩玉、玩玉,至少七千年來不絕於史。玉非美食,非華服,非良葯,非利器,仍以珍愛如此?何以重如此?有說玉乃天雷生就,乃崇山之精液;有說玉能鎮邪,能避鬼凶;有說玉溫潤光潔,可修德養性;有說玉光劍氣,吉祥之輝,悅耳之聲,玉有五德、九德、十一德,其奧秘非言語所能窮。哦,真不知是玉有此神奇而被人發現利用?還是人附與了玉這等的靈性神奇?當然,玉本身也非尋常物。其質、其色、其紋、其澤,加之匠心依材治器,誠可謂天然自成圖畫,無聲有韻音樂,一掌中可把握天發靈慧,不言之物卻令人心動心幻美意頓生。世人重玉不妄,玉有奇特,玉是值得珍愛。

然而若無七千年前河姆渡的玉飾玉佩,五千年前紅山文化的玉龍玉獸,良渚文化出土的玉琮玉壁玉鉞,方寸之玉也成不了這大的天地。《山海經》記載中國產玉之地有兩百多處,安陽殷墟一座古墓中出土玉器多達755件,藺相如曾以生命護衛和氏壁,萬千兵馬相爭廝殺只為爭那傳國玉璽,漢代帝王葬用玉衣、九竅塞、玉晗、玉握欲使屍骨不腐,中國人使玉有了超自然的能力,玉成了帶有神秘法力的靈物。

世界上不獨中國人愛玉,古代歐洲人,美洲人也迷信玉,認為佩玉可辟邪,還可治癒腎病。但愛玉用玉的日本人、紐西蘭毛利族人、印第安人、阿拉伯人、西伯利亞人,誰都沒象中國人這般建構了豐繁博大的玉文化,中國的玉器在政治的、經濟的、宗教的、禮儀的、道德的、藝術的等等活動中,成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中國何以如此重玉與中國為什麼創造使用方塊圖形文字頗為相似,令外國人不解,也給中國的思想者們出了一道難題。新老學者們解構河圖洛書,周易八卦,在玉面前似乎說不出多少道理。而玉的長久不衰的魅力,是否正在於此?

今天的華人依然重玉佩玉愛玉玩玉欲罷不止,是否也因好玉者如魚在水冷暖自知,頗有一點得玉忘言的入禪境界?看來玉中蘊含了中國人的理念、心性、氣質與想像,林林總總的玉器展示了東方古國獨特的文化符號與話語。要今天的中國人不愛玉,是挺難的。

有形與無形,高貴與世俗,財富與審美,理性與迷信,自然物與生命人,在玉上水火交融,在玉上渾然一體,在玉上綻放精神,在玉上放大了智慧,在玉上碾展出七千年的年輪!玉這棵生長在中國的文化大樹,老枝凝重,新枝萌綠,即便是進入了後現代或後後現代,克隆羊克隆人克隆各樣類形態的文化,大自然造就了每一塊玉,卻都是唯一性的一次性的不重復的,難以克隆的。玉,使人之為人的內容多了一點份量,多了一點神秘,多了一點密碼,多了一點穩定性。

玉之美妙神異,不可解、不可知、不可說,使這個世界多了點滋味,多了一點色彩,多了一點迷幻,多了一點警示。玉成了文化,也成就了自己。

④ 玉文化的發展

我們知道,文化是人類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中國玉文化是我國民族文化的一個分支,它同樣是我國古代的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所創造的以玉器為主要內容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中國玉文化的產生有其歷史必然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不同的學者從不同角度也可能有不同的看法。這里提出一些關於玉文化產生原因的看法,以便與鑒賞者交流。 與舊石器時期的玉器相比,我國新石器時代玉石器經過了打磨和穿孔,這樣既保留了原有的實用價值,又具有美觀的效果。如果說,揀取自然的石塊,進行石打石的處理,說明古人類已經學會了製造和使用工具,那麼,磨光和穿孔則意味著中華古代先民不僅已經能夠製造高一級的工具,而且在思維當中產生了帶有觀念形態的內容。盡管用今天的眼光來看,這還是一種極其簡單的工藝,可祖先們竟為之實實在在奮鬥了幾十萬年之久。從史學的觀點看,這構成了劃時代的標志。
我們可以設想一下,當祖先們把那些色澤晶瑩的「美石」,經過耐心細致的打磨,製成帶有一定意義的形狀,
並鑽上一個小孔,甚至還穿上自己捻的小繩,將它套在頸項上或掛在胸前,這是一幅多麼美妙動人的情景,它說明古人在進行美的追求,標志著人的思想中有了信仰和寄託。玉石具有無比的美麗,無比的堅硬,無比的價值,它與上古先民思想中至上的祖先、至上的自然力、至上的鬼神的觀念自然而然地聯系在一起了。古代護身符一類的東西正是循著這一自然過程而產生的。在此後的社會發展進程中,更產生了許許多多和玉緊密關聯的神話和傳說,這都表明在古時候人們的思維想像當中,一塊美玉,它對天地四方、對列祖列宗、對電閃雷鳴、對萬物生靈都有說不盡的聯系和影響力量,這確是一個很重要的飛躍。大量古代的文字記載和大量的出土文物,都在證明著這樣一個史實:一塊玉、一件件小小的飾物、一點最原始的審美意識和一種最早的信念和虔誠,都不斷地被賦於了新的含義,發生著新的作用,並終於孕育了中國特有的玉文化。 中國原始社會曾有一個被稱為玉圖騰的階段,表現為中華民族的先民曾經用帶有某種含義的玉雕製品作為民族的標志,歷史文獻也的確有許多這方面的記載。例如《拾遺記》卷一《少昊》記載,少昊的母親皇娥在少女的時候,白天乘木筏在蒼茫的大海上漫遊,有一天她到了西海之
濱的窮桑之地,那裡出產一種叫孤桑的大樹,高達千尋,吃了此樹果實會長生不老。在那裡,她遇到了神童「白帝之子」,即「太白之精」,她與這位童子同乘木筏,嬉戲於海上,他們用桂樹的樹干作旗桿,將董茅草結於桿上作旗幟,用玉石雕刻成鳩鳥的形態,裝飾在旗桿頂上,即「刻玉為鳩,置於表端」。後來皇娥生下了少昊,稱號叫「窮桑氏」,也叫「鳳鳥氏」。而且屬少昊的各族有元鳥氏、青鳥氏、丹鳥氏,祝鳩氏、鳴鳩氏、鶻鳩氏,這是以玉鳥為圖騰的最好體現。
玉石是當時人類用得最多、最廣泛的物質,被推為天地之精,既美觀又實用。因此,上古之時,先民將玉雕琢成鳥獸等各種圖案,作為圖騰崇拜,而且圍繞圖騰標志,還產生了一些原始的公共活動,如包括原始音樂,原始歌舞在內的巫術禮儀活動等,反映了玉圖騰是遠古文化和意識形態——玉文化萌芽初期的一種形式。 我國關於古代英雄的神話故事很多。這些人戰功赫赫,智慧超人,為推動中國原始社會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許多神話故事在敘述這些偉大人物時,也將玉融合了進去,例如,傳說炎帝
時曾「有石磷之玉,號日夜明,以之投水,浮而不下」。其實這是一種磷光效應,但古人卻把這種自然現象和炎帝神農的聖德聯系在一起,似乎天地為賢人的聖德所感,以致於玉石都顯了靈;傳說中是軒轅黃帝最早統一了中國,並建立了典章制度的,國人至今仍以作為炎黃子孫而自豪。《拾遺記·軒轅黃帝》中記載他曾「詔使百辟群臣受德教者,先列圭玉於蘭蒲,席上燃沈榆之香,舂雜寶為屑,以沈榆之膠和之為泥以塗地,分別尊卑華戎之位也。」這說明黃帝時代已建立了圭玉制度;唐堯是聖德之主,傳說他得到了一塊雕刻著「天地之形」的玉版,說明唐堯聖世,功績卓著,與其得玉版受天意和知識有關;夏禹治水,奏萬古奇功,皆因他得到「蛇身之神」傳授玉簡的結果。所有這些描述將玉的神格化作用與世系英雄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強烈地表現了古人對玉的狂熱宗教情緒。 中國國家的產生與玉文化國家的產生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社會現象,取決於許多因素。但通過對玉的研究明顯看出,玉在中國國家產生的過程中扮演過十分重要的角色,起過極大的推動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玉促進文明社會
玉促進了文明社會的產生,從而為國家產生打下了基礎:歷史知識告訴我們,在國家形成之前,首先是文明社會的產生。文明社會所包含的現象和內容很多,比如文字的起源和應用、專門治人的勞心者階層的形成、手工業工匠和作坊的產生、宗教和巫師的出現、工藝美術、裝飾繪畫及其它藝術品的大量創作和運用等。在這許許多多的文明現象中,玉器和其他文化產物相比,有過獨占鰲頭、特別引人注目的地位。
玉意識演化成國家意識
玉的一些原始意識逐步演化成了國家意識:同任何國家產生一樣,中國的國家歷史也經歷過由血緣氏族組織向地域組織演進、由氏族社會向古代都市演進的歷程。從村落社會到村群社會再到國家政治的過程,這是國家產生的一般軌跡,這其中國家意識的產生和形成是關鍵。玉圖騰作為一個氏族和部落的象徵,代表了當時人們已有了氏族、組織和地域組織的意識,而且這種意識必然要進一步發展擴大,青銅器的使用,推動了這種發展進程。當玉器的產生和對其的追求進一步發展時,人們賦予了玉器更為豐富的觀念形態和內容,這些觀念和內容不再是一個氏族或一個村落所獨有,它大大超越了氏族地域的界線,成為相當大范圍內人們共同的信仰,共同的崇拜,如玉器時代的玉璧和玉琮可廣泛出土於中國的各個地域,於是便產生了國家建立之初的意識現象,這些現象在《山海經》和《尚書》中有很多描述。
玉器代表的政治等級
古玉器的政治價值表現在古玉器是社會等級制的物化,是古代人們道德和文化觀念的載體。出土玉器基本上出自有身份和地位的大中型墓葬中,春秋戰國就有「六瑞」的使用規定,6種不同地位的官員使用6種不同的玉器,即所謂「王執鎮圭、公執桓圭,侯執信圭、伯執躬圭、子執谷壁、男執蒲壁」;從秦朝開始,皇帝採用以玉為璽的制度,一直沿襲到清朝;唐代明確規定了官員用玉的制度,如玉帶制度。
玉推動社會發展
玉本身的性質推動了私有制社會的發展歷程:玉由於難得和稀有,成為當時人們為數不多的奢侈品之一,是權力、地位、財富的象徵,為了得到這些東西,便開始了掠奪和佔有
,誰掠奪和佔有的越多,誰的地位就越高。這種過程逐步演化,人與人之間就產生了奴役和被奴役的關系,於是就產生了統治與被統治的關系。
玉推動了古代國家上層建築的發展:國家的產生需要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包括政治理論、思想文化意識、軍隊和武器。而在所有的上層建築的方方面面,玉都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玉制的禮樂器、工具、儀仗器,以及葬玉等都是其重要的內容。
總之,玉與中國古代國家的產生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主要原因在於它本身固有的強烈的兩重性,即既是實用品,又是藝術品。當作為工具、器物和財富使用時,它屬於經濟范疇;當它作為藝術品為人們所欣賞時,就能使人聯想、遐想以至於幻想。於是乎關於玉的多種神奇觀念,包括符合人類善良願望的觀念、迎合統治階級奢望的觀念以及與此有關的各項習俗和規定,都統統產生出來了。玉器的產生要遠早於其它材料的工藝品,它最易為上層建築吸收和運用,客觀上只有它具有較早地登上政治舞台的條件。它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其產出數量之大,使用地域之廣,運用形式之高,社會理論之豐富,確實無他物可及。因而,當古代社會各種文明最終匯成古代地域內的統一意識形態(即國家意識)時,曾經大量融進了玉文化這個內容,並在中華民族祖先形成國家的實踐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驚天地泣鬼神的寶玉——和氏璧
2008年央視四套《走遍中國·走進南陽》之《探尋和氏璧》的播出,將中國玉文化最高最聖潔的「和氏璧」與我國四大名玉之一的獨山玉聯系在一起,使其戴上了富麗堂皇的桂冠,獨山玉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和氏璧可能是河南南陽獨山玉首先,發現和氏璧的卞和是楚國人,所尋寶物和氏璧當在楚國,獨山玉早在7000年前就已被先民們開發利用了,卞和發現獨山玉之和氏璧當在情理之中;第二,當時疆界森嚴,卞和不可能千里迢迢跑出楚國尋寶,目前所知,當時楚國的疆域除了獨山玉之外,尚無知名的寶玉被開發利用。所以卞和得獨山玉可能性最大;第三,卞和將發現的玉獻給先後獻給兩位楚王而未被「玉人」認出,說明和氏璧外表有「璞」(玉皮)在作怪。獨山玉主要礦物是斜長石,極易風化成高嶺石而成「璞」。第四,前輩所言和氏璧「正而視之色碧,側面視之色白」,在獨山玉也有表現。獨山玉往往是由色帶產出,正面看(縱面)若是綠色,側面看(橫面)則可出現綠色、白色等,且綠、白色是獨山玉中之上品玉質,「正綠、側白」問題則迎刃而解;另外,卞和一定是個識玉高手,說明他是一個經常與玉打交道的采玉或琢玉之人,而南陽市特別是鎮平縣自古以來就是加工玉器的中心之一,卞和識玉也就理所當然了。
玉文化與政治理論
玉在中國古代國家政治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具體還體現在古代關於玉的一些概念和學說上,實際上就是當時國家政治理論的內容。歸納起來有下列四方面內容:
(1)萬物主宰說:這一學說認為玉能代表天地四方及人間帝王,能夠溝通神與人的關系,表達上天的信息和意志,是天地宇宙和人間福禍的主宰。在古文字中,「玉」字並沒有一點,和帝王的「王」共用一個字。《說文解字》段註解釋帝王的「王」字時,認為王者即「天下歸往也。」董仲舒也說:「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參通之者,王也。」《說文解字》段註解釋玉的字型為「三玉之連貫也」,即三橫一豎象徵一根絲線貫穿著三塊美玉。另「皇」字則是「白」和「玉」的組合。
古文中「王」「玉」字型相同,絕非是偶然的巧合,「天地人參通」與王之連貫,兩者關系奧妙,意味深刻。許多經典著作中有眾多的描述,證明「三玉之連」實際上就代表「天地人參通」。《周禮·大宗伯》記載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本質上就是玉能代表天地四方,通過它,便能溝通天、地、人間的願望和意識。
(2)天地之精說:這一學說是用天地之精化生萬物的思想來解釋玉的起源,用陰陽對立的觀點來說明玉的本質和作用,從而把玉推崇為事物之尊者,賦予其神奇的魅力。這一學說的論點廣見於各種古代文獻中,例如《周禮正義》引鄭注曰:「貨,天地所化生,謂之玉也。金玉並天地所化生,自然之物,故謂之貨。」,此外《白虎通義·考黜篇》、《財貨源統》和《玉紀》等均有相同論述。
(3)道德楷模說:這一學說的內容是將玉石本身所固有的物理性質與當時社會中對於善惡、是非、榮辱、美醜等觀念糅合在一起,加以擬人的解釋,作為評價,判斷人們行為的標准,這種說法也廣見於各種古代文獻記載中。典型的有《說文解字》釋玉為:「石之美者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此字為角+思)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專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撓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忮,挈(潔)之方也。」
(4)辟邪除祟和延年益壽說:這一說法相信玉具有超自然的力量,認為將玉製品供人佩飾或使用,可增加精神上和心理上的抵抗力量,防禦邪氣的侵襲,掃除鬼祟的禍患,保障人和物的安全和吉祥。這種說法在古文文獻中記載也很多。例《拾遺記·高辛》載:「丹丘之地有夜叉駒跋之鬼,能以赤馬瑙為瓶盂及樂器,皆精妙輕麗,中國人有用者,則魅不能逢之」。同時相信玉有使人長生不老的功能,相信通過食玉和服用玉類可以實現永遠年輕的目的。這一觀念宣揚和使用得最多的大約要推道家的學術和法術了。東晉葛洪著《抱朴子》,其中《仙葯》一卷說:「玉亦仙葯,但難得耳。」又說:「服金者壽如金,服玉者壽如玉。」等等。 早唐時期
玉對中國的文學、歷史著作影響極大,許多著作都以玉作為重要的內容加以論述,如前面提到的《山海經》、《拾遺記》等。這里再以傳說、戲曲和《紅樓夢》為例來對玉與中國古代文學著作的關系作一簡要論述。
傳說中玉皇大帝所居的凌霄寶殿和西王母娘娘所住的昆侖玉山,都是寶石構成的輝煌之所,瓊樓瑤池,玉樹瓊花,而奔月嫦娥居住的廣寒宮則是冷冷清清,惟有玉兔與之為伴。
東漢科學家張衡(今河南南陽人)在著名的《南都賦》中記載「於顯樂都,陪京之南,居漢之陽(南陽)。……其寶利珍怪,則金彩玉璞,隋珠夜光,銅錫鉛鍇,赤堊流黃,綠碧紫英……,」「以速遠朋,嘉賓是將揖讓而升,宴於藺堂,珍羞琅玕,充溢園方,琢雕狎獵,金銀琳琅……」,對獨山玉作了淋漓盡致的描述。
《詩經·秦風》中有「何以贈之,環瑰玉佩」。
屈原也在《九歌》中感慨:「瑤席兮玉瑱,盍將把兮瓊芳。」瑤,石之次玉者。瓊,玉枝也。說的就是己修飾清潔,以瑤玉為席,美玉為瑱,何不痛快暢飲。
《左傳·襄公十五年》中則用一篇不足百字的文章表現出宋國正卿子罕的君子風尚。文章記述的是春秋時,有人送給子罕一塊寶玉,並說:「這是經過玉工鑒定過的,絕對是寶玉,我今天特意獻給您。」而子罕卻正氣凜然地說: 「此玉雖是寶,但我以不貪為寶。」遂堅辭不受。
唐代王翰的《涼州詞》中寫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這里提到的「夜光杯」就是用和闐白玉雕琢而成的杯壁極薄的酒杯,這種玉在月色下可發出晶瑩的光芒,與杯中的葡萄美酒相映成趣,美輪美奐,令詩人酒興大發。
唐代詩人李商隱也有「藍田日暖玉生煙」的詩句。
愛情這個永恆的話題也與玉聯系起來,演繹了多少令人神往的愛情故事。
「弄玉吹簫」的愛情故事一直為世人所稱頌。春秋時候,秦穆公有個小女兒名叫弄玉,善於吹笙,居住的地方有個樓台叫鳳台。有一天,弄玉在鳳台上吹笙,忽然有人唱和,晚上夢見一個美男子騎彩鳳自天而降,立於鳳台之上,告訴弄玉:「吾乃太華山之主,上帝命我與你結婚,在中秋那天相見。」說罷,解腰間玉簫,倚欄吹之,彩鳳亦附和鳴叫起舞。弄玉醒來後,派人到華山尋找。在中秋之夜,一男子名叫簫史為穆公吹簫,「才品一曲,清風習習而來;奏第二曲,彩雲四合;奏至第三曲,見白鶴成對,翔舞於空中,孔雀數雙,棲息於林際,百鳥和鳴,經時方散。」穆公大悅,遂賜簫史與弄玉成婚。半年之後某天夜裡,弄玉夫婦在鳳台吹簫,忽然有「紫鳳集於台之左,赤龍盤於台之右」兩人便乘龍乘鳳,自鳳台翔雲而去。今有「乘龍快婿」,便是由此而來。
元明時期
元末明初的一曲膾炙人口的雜劇《玉梳記》,亦作《對玉梳》,全稱《荊楚臣重對
玉梳記》,寫的是揚州秀才荊楚臣愛戀「松江府上廳行首」顧玉香的愛情故事。顧、荊二人相愛兩年,情投意合,但此時荊楚臣的金錢用盡,遭鴇母羞辱,並被逐出。顧玉香鼓勵荊楚臣赴京應試,考取功名,臨別時,玉香將珍愛玉梳「掂做兩半」,二人各持一半作為信物。荊楚臣走後,玉香相思憂煩,「茶飯少進,脂粉懶施」,「朝忘餐食無味,夜廢寢眼難合」,閉門拒客。後來玉香逃出妓院,趕往京都去尋找荊楚臣,途中遭富商柳茂英攔截,持刀相逼。正好趕上楚臣狀元及第,正赴任路過,便將玉香救出並與之相認。顧、荊二人團聚,將玉梳「令銀匠用金鑲就」永存留念。
明代劇作家高濂的《玉簪記》也向人們講述了一段關於玉簪的愛情喜劇。南宋書生潘必正在臨安應試落第,到金陵女貞觀探訪身為觀主的姑母。大家閨秀陳妙常因避靖康之難,投至觀中為女道士。在琴聲和詩才的相互感發下,潘、陳二人互通情愫,成其好事。觀主察覺,遂逼侄兒再赴科考,並親自送其登舟起行。陳妙常急忙雇舟追趕戀人,兩人在江上互贈玉簪和鴛鴦扇為信物。後潘必正考中得官,與陳妙常結為夫妻。
明代著名戲曲作家湯顯祖所作的《紫釵記》更是用女主人公所佩戴的紫玉金釵向人們講述了一個曲折而美好的愛情故事。隴西才子李益,游學長安,與霍王府小姐霍小玉,在元宵節上偶遇,小玉不小心將紫玉釵丟失,李益正好撿到。兩人互生情愫,便成了親。婚後李益參加殿試,中了狀元,但因得罪了當朝權貴盧太尉,被派到玉門關外隨軍,不得還朝。李益在關外立功,卻被盧太尉軟禁,仍不能與小玉相見,盧太尉派人送信給小玉,騙說李益已經入贅盧府。小玉接到假信,十分傷心,怨恨李益薄情,但又不十分相信,便耗盡家財尋訪李益蹤跡,最後變賣了信物紫玉釵,恰被盧府買去。盧太尉知此釵乃李、霍定情之物,便用紫玉釵騙李益說,小玉已另嫁他人,兩人由是產生誤會。俠士黃衫客聽說了此事,便救出李益,使之與小玉相見。李益把紫玉釵給小玉戴上,兩人冰釋嫌疑。黃衫客又把盧太尉專權李益和小玉受屈一事參奏主上,最後得以奸人得懲,好事成雙,李益被封為集賢殿學士和鸞台侍郎,霍小玉為太原郡夫人。
相比較之下,《荊釵記》的故事就更加曲折而令人可嘆了。說得是貧士王十朋以荊釵為聘禮,與錢玉蓮結為夫婦。不想王十朋考中狀元後,因不願背叛結發妻子,拒絕丞相招婿,得罪權貴,禍端陡起,落走他鄉。妻子錢玉蓮則被逼投江,幸遇好人相救。數年後,兩人都以為對方身亡,在到道觀相逢不敢相認,最終以荊釵為憑,才得以團聚。
玉文化與紅樓夢
在中國歷史上,《紅樓夢》是一部著名的與玉關系密切的著作。作者曹雪芹舉家食粥,十年辛苦,淚盡而逝,方哭成《紅樓夢》。此書原名《石頭記》,即從一小小的石頭「通靈寶玉」的出土寫起,到此石頭的失蹤而結束,全面深刻揭示了封建制度的不合理性,並預示了封建社會必然走向滅亡的客觀規律。因此,無論是紅學的愛好者,還是古玉文化的愛好者,都有必要從這一角度深入進行一番研究,以進一步深刻理解《紅樓夢》這一宏篇巨著的價值和寫作的藝術手法。筆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礎,結合個人理解,對玉與《紅樓夢》的關系提出幾點看法,以便引出廣大鑒賞者更多的精闢見解。
1、《紅樓夢》借「通靈寶玉」對傳統玉觀念和學說進行了無情嘲諷和否定。
通讀《紅樓夢》,聯繫到中國傳統玉文化理論。我們可清楚地看到,書中「通靈寶玉」的誕生和最終的結局是對封建社會中玉是天地主宰和天地之精學說的無情嘲諷和否定。我們從下列幾方面得到驗證:
(1)書中的「通靈寶玉」原是媧皇煉制而成,可謂是是天地之精華,但雖經鍛煉,而無力補天,繼被僧道刻上神奇印記,使之墮落凡胎,遂由小兒銜之而帶入紅塵。說明玉並非像歷代統治階級渲染的玉是天地之主宰。
(2)宣揚「人玉一體」。書中大凡講到寶玉的地方,似乎都可理解為賈寶玉本人。而若干關於賈寶玉的情節,又似乎是在講那塊「通靈」的歷史。這直截了當地揭示了封建統治階級的那一套玉石理論實際就是宣揚統治階級本身。
(3)「通靈」的經歷和頑石歷劫,不僅象徵賈寶玉的思想性格和反抗歷程,並且還映照著賈府的盛衰,意味著封建統治的中落。
(4)「借玉非今」。作者自雲曾經歷過一番夢幻之後,故將真事隱去,而借「通靈」說此《石頭記》也。這一個「借」字,證明那「通靈」並非作者杜撰,而是世上原本有之,不過權且借來一用罷了。但書中借來的「通靈」卻和傳統的玉理論大不相同了。玉歷來被譽為能辟邪除祟,永保吉祥之物,而書中的「通靈」卻喻示著覆滅和消亡;作者描寫賈寶玉銜玉而誕生,顯然是違反客觀規律的,進一步說明「通靈」所預示的覆滅又是由於違反客觀規律所至。
曹雪芹借用天地造化的說教來塑造人物形象,又用讖緯的手法來預示情節,借一塊通靈寶玉,讓吉祥的玉石來象徵主人公的溫柔富貴。但到最後,卻又用完全相反的結局來說明其純屬無稽,它既不能保住賈府世襲的榮華,也不能保住封建王朝的百年筵席。作者巧妙地運用了玉文化中關於玉石起源的理論,創作了一個從頑石到寶玉再到頑石的夢幻,使之貫穿於全書的情節之中,實際上是對傳統玉論的徹底批判和無情嘲諷。
2、「通靈」的褒貶是封建社會思想政治斗爭的體現
《紅樓夢》中的各色人等,對一塊「仙壽恆昌」的寶玉視之如命者有之,嫉如寇讎者亦有之,趨炎附勢者有之,鄙夷唾棄者亦有之。例如賈府最高統治者賈母曾直接宣稱「通靈寶玉是賈寶玉的命根子。」當寶玉丟失時,立即懸賞出一萬兩銀子的賞格以尋求寶玉。實際上,賈母不僅把「通靈寶玉」視作是賈寶玉的命根子,也視此作為賈府和整個封建社會的命根子。
北靜王路祭秦可卿,指名要見寶玉,聲言「久欲一見為快」,直至見了,連稱名不虛傳。後來還特意仿造了一件贗品供賈寶玉玩耍,這無疑是代表了一班王公大臣對玉的崇拜心理。
持褒玉態度的人們,主要是屬於統治階級內部的人物,屬於社會的中
上階層,這些人的命運和封建王朝的命運連在一起。
而持貶玉態度的人也大有人在,連賈寶玉本人也包括在內,他曾罵到:「什麼罕物?人的高下不識,還說靈不靈呢?我也不要這勞什子。」「可知這不是個好東西,」「我已有了心了,要那玉何用?」等等。
鴛鴦抗婚,哭訴於老太君之前,竟有一句驚天動地之詞:「我這一輩子,別說是寶玉,就是『寶金』『寶銀』『寶天王』『寶皇帝』,橫豎不嫁人就完了。」這都對吉祥權威的寶玉進行了鞭笞,以對封建社會進行反抗和斗爭。
3、從作品中能感受到曹學芹對玉本身的喜愛。
這一部恢宏的巨著本身寫的就是一塊「玉」,曹雪芹用浪漫主義的手法描寫了一塊通靈寶玉。這塊玉大如雀卵,可大可小,燦若明霞,瑩潤如酥,五色花紋纏護,這正是玉典型的特徵。把玉的形、色、質、美表現的淋漓盡致。金玉緣主人公叫賈寶玉,通靈寶玉佩在身上,莫失莫忘,不離不棄,是賈寶玉的命根子。而另一位女主人公叫林黛玉,又是玉,一個是良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瑕,就是林黛玉和賈寶玉。還有一位很重要的人物,就是妙玉,又是一塊玉。曹雪芹在判詞中寫「玉帶林中掛,金釵雪裡埋」,「玉帶林中掛」倒過來念,就是林黛玉,寫妙玉「可憐金玉質,終陷泥草中,」把妙玉比為金玉質。在小說中,與寶玉同輩的賈府的男人中,都是以玉字偏旁的字命名的,如賈璉、賈珍、賈環、賈瑞、賈琮、賈琉等等。
小說描寫賈府時說到:「賈不假,白玉為堂金做馬」。其他描寫玉的詩句有「珠玉自應傳盛世,神仙可幸下瑤台」,在「世外仙源」中有「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的句子,在「有鳳來儀」中有「秀玉初誠實,堪宜待鳳凰」的句子,林黛玉題帕詩中有「拋珠滾玉只偷衫,鎮日無心鎮日閑」的句子,還有「半卷湘簾半掩門,碾冰為土玉為盆」的句子,探春有「玉是精神難比潔,雪為肌骨易消魂」的句子,賈寶玉有「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為魂」的句子,薛寶釵有「淡極始知花更艷,愁多焉得玉無痕」的句子,史湘雲有「神仙昨日降都門,種得藍田玉一盆」的句子。在海棠詩社中,用玉的風骨、玉的精神、玉的美麗來比喻白海棠。同時也顯示每個人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徵。4、以中國傳統玉文化的研究為起點,結合作者對通靈寶玉的誕生與歷劫的描述的研究,是進行紅學研究的一個重要的有效的途徑。由於《紅樓夢》博大精深,歷史、文學、政治價值巨大,國際上成立了許多紅學研究的學術組織,但這些組織的研究者大都是文學、歷史、政治和社會科學的學者,較少有玉學專家來參與這項研究。筆者認為這可能正是紅學取得新的進展的途徑。 「玉」字始於我國最古老的文字,商代甲骨文和鍾鼎文中。漢字曾造出從玉的字近500個,而用玉組詞更是無計其數,漢字中的珍寶等都與玉有關,後世流傳的「寶」字,是「玉」和「家」的合字,這是以「玉」被私有而顯示出玉文化中的不可替代的價值。
「玉」字在古人心目中是一個美好、高尚的字眼,在古代詩文中,常用玉來比喻和形容一切美好的人或事物。如:以玉喻人的詞有玉容、玉面、玉女、亭亭玉立等;以玉喻物的詞有玉膳、玉食、玉泉等;以玉組成的成語有金玉良緣、金科玉律、珠圓玉潤、拋磚引玉等,有關玉的民間傳說和故事如《和氏之壁》、《鴻門宴》、《弄玉吹簫》、《女媧補天》等,更有多少人把自己心愛的兒女以玉來起名,如賈寶玉、林黛玉,還有多少年讀不厭一部感人至深的《紅樓夢》,是曹雪芹把人生的理想寄託在這塊玩石美玉里了,對玉的愛在中國人的心目中紮下了深深的根。
古人雲:玉入其國則為國之重器,玉入其家則為傳世之寶。岫岩玉,產於中國遼寧省岫岩,岫岩縣是一個山清水秀、物產豐富、藏家聚氣的風水寶地。經過千萬年的自然演化,凝聚了千萬年的日月山川之精華,從而蘊育產生了聞名於世的國寶珍品---岫岩玉。 岫玉是產於地靈充足的地脈之下,在千萬年的形成過程中吸收了天地之精華、自然之靈氣,所以除了本身具有的可收藏價值之外,更有著風水上的重大價值。
玉是一種天然礦產,礦物是中葯中的一類極具特色的組成部分,也是傳統文化里具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玉文化。近幾年來岫玉通過能工巧匠的精心設計,製成的工藝品、保健品及各種玉桑拿板材、建築板材等玉產品,不但國內市場極為認可和暢銷,而且已打入韓國、美國、日本、波蘭等國際市場。

⑤ 我國的玉文化

(一)玉文化點滴

礦物學定義中的玉亦即狹義的玉只有兩種,硬玉和軟玉。硬玉也即翡翠,它是鈉鋁透輝石中隱晶透輝石集合體,其中紅的為翡,綠的為翠,合稱翡翠。其名稱來源於紅色及綠色鳥類的名字,所以名稱中的翡翠二字均含有「羽」字旁。而軟玉則是微晶透閃石集合體,比如和田玉系列。

廣義上的玉五花八門,一般把質地堅硬、光澤明亮、色澤喜人的岩石均稱玉,東陵玉(透輝石英岩)、黃龍玉(細晶石英)、梅花玉(含杏仁安山岩)。也有綠色柔和的岩石稱玉,如岫岩玉(蛇紋石)、藍田玉(蛇紋石)等,它們硬度均較低,但也稱玉。此外還有硬度較大的獨山玉(斜長石),更有硬度最小的酸性火山岩蝕變的葉蠟石型和超基性岩變質的滑石型、蛇紋石型玉石,如青田石、壽山石等印章石。

時至今日,我國商界對玉尚無統一的定義,如滇西的黃龍玉就是20世紀末提出,到21世紀初又再次炒熱的細晶石英脈。有的風化染色,有的含少量鐵錳質而發紅、發黃,故取名黃龍玉,把原來幾十元/千克的岩石炒成幾萬—幾十萬元/千克,僅由幾個名家所著的3~5本書,一夜間就產生了一群富裕的石商。

玉在我國文化中,有相當高的地位,所以成語「堅貞似玉」、「美玉無瑕」、「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玉石俱毀」、「守身如玉」。引申開去後,出現「玉女」、「美人似玉」,把女孩體膚描寫成玉,「玉體玲瓏」、「光滑如玉」等等。幼輩對長輩的問候也以「玉體安康」來代替。反正玉都屬於褒義詞,頌揚其珍貴、堅貞、崇高等品質。

玉龍 

新石器時代有遼西紅山文化中的玉龍、河姆渡文化中的玉片。殷商祭禮中有玉斧、玉璜、玉琮。春秋戰國時期有了帝王專用的玉璽,漢唐時期出現金縷玉衣,明清時期有了玉如意,到慈禧時期出現翡翠白菜和翡翠西瓜,這件件種種都揭示了國人對玉的重視。還有著名寺廟中的玉佛,它們都由白色的翡翠雕琢而成。

至於小說中西王母住「玉宮」、仙界藍田美玉為食、賈寶玉含玉而生、主席詩詞「飛起玉龍三百萬」、「玉宇澄清萬里埃」都是對玉的崇拜。

(二)玉的主要礦物成分

我國正宗的玉石應該是新疆的和田玉,後來才有了藍田玉,後續的應該為岫岩玉、獨山玉。

(1)和田玉。又稱軟玉,屬透閃石型玉,其成因可能屬於熱液交代型,是低溫熱液注入白雲岩層,反應生成微晶透閃石脈(從電視片中認識)。這種由透閃石細長的微晶交織而成的岩石具有一定的韌性。而在區域變質作用低溫綠片岩相環境條件下形成的透閃石,一般屬鎂鈣硅酸鹽,而軟玉成分與透閃石相同,只是軟玉中含微量的鐵,因而有紅色、綠色、雜色等。它們結晶成放射狀、花朵狀,而未見交織結構。所以山西的古元古界滹沱系地層中,雖普遍含白雲岩沉積地層,但經變質只能形成透閃大理岩,而未見具微晶交織結構的透閃岩。

商業上將產於山中和田玉的原生礦稱為「山料」,而被河流侵蝕沖刷堆積到河床中則形成「仔玉」。玉石界認為久經風化水蝕,會改變岩石的面貌和內部結構,使其更加溫潤細膩,因此仔玉的價格高於山料。

《和田玉論壇》里說,中國博大精深的玉知識、玉文化,從古到今都有記載。古書中對於和田玉知識介紹有以下說法,《千字文》有「金生麗水,玉出昆岡」之說。昆岡玉就是指和田玉。《新疆圖志》載,和田玉有「紺」(紅青)、黃、青、碧、玄(黑)、白數色」。和田白玉名聞中外,西漢文學家東方朔的《海內十洲記》曾譽其為「白玉之精」。歷代進貢皇帝的新疆玉石,多是這種和田白玉之最上品。由於這種白玉質地細膩,純潔渾白,色如羊脂,故又名羊脂玉。羊脂玉是和田玉中的佼佼者,價格也遠遠高於其他品種。這些古書留下的玉文化都說明了和田玉代表著高貴。

和田玉除新疆和田縣一帶產出外,青海昆侖山上也見產出。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金牌「金包玉」中的玉就采自青海昆侖玉。當時青海的昆侖玉價格遠低於和田玉,經奧運會獎牌製作選用後,其價格直逼和田玉,它也是以克論價。

(2)藍田玉。產於藍田縣城南,元古界陶灣群白雲岩與基性侵入岩接觸形成,屬蛇紋岩玉。玉色深綠色,色雜而透明性差,極少數為正常綠色、半透明、透明性強。礦石按噸計價,其檔次遠低於岫岩玉。藍田玉之所以名氣很大,是因為藍田縣瀕臨西安市,是秦漢唐的首都所在,文人墨客聚集於此,藍田所產之玉雖資質不高也被喧嚷上去。尤其近代武俠小說大師還珠樓主(本名李善基)的《蜀山劍俠傳》中多處宣揚而使藍田玉名聲大振。小說家把石鍾乳的「乳」當成仙人飲料,玉當成食品。藍田玉名聲之高還與它臨近終南山有關,終南山海拔近4000米,是我國中東部(除西部以外)的最高峰,其高度近雪線。歷來有道家隱居,仙道一體。藍田與之相鄰,所以名氣隨之增大。

(3)岫岩玉。其礦物成分為蛇紋石,遼東古元古界遼河群中的白雲岩與基性侵入岩接觸變質形成。它產自岫岩縣。改革開放前,岫岩主要開采半透明膠凍狀的綠色蛇紋岩,以噸論價,火車發往全國各地,為民間藝人雕刻的石料。那時在各處工藝美術廠中,邊角料可隨意撿,撿上千克蛇紋石亦無人過問,可任意歸私人帶出。而今這類石料中的優質品,至少按斤論價,稍經雕琢,價格成百上千,大件運往外地銷售。今天綠色蛇紋石含量僅佔20%~30%的岩石,就以玉石之價出售,地質上定名為蛇紋大理岩的石料琢成的佛像也稱玉佛。正宗的玉佛應該是翡翠(白色)磨製,如今佛界也濫竽充數。五台山東台頂上寺廟中的玉佛,據廟里的和尚說是從緬甸運來,其實是粗晶大理岩製成(太行山、呂梁山均出產)。

(4)獨山玉。又稱南陽玉。產於河南南陽縣北山,為黝簾石化斜長石構成,脈狀產出於輝長岩之內,有的呈團塊石,不均勻分布。硬度可達6~7,質底細膩,以綠色為基色,也有黃色、紫色、青色、白色、橙色、棕色等各種色調。

(三)山西也產玉

1.蛇紋石玉—岫岩型玉石

正宗的軟玉、硬玉,山西未見報道,而蛇紋石型玉相當於岫岩玉卻出產頗豐。呂梁山主峰東南,長數山村(屬交城縣管轄)是山西產蛇紋石玉最富之地。該大理岩層中太古界界河口群長數山岩組分布普遍,海拔2600米高的大山,一半為粗晶大理岩。它與南邊關帝山混合花崗岩接觸處受熱力烘烤,造就一處處蛇紋石大理岩及含石棉的蛇紋石大理岩。其中少部分不均勻塊狀蛇紋石大理岩即岫岩玉,以淺綠色為主,半透明,凍膠狀,少部分為紅褐色,塊度不大,僅幾厘米至二三十厘米大小。那裡如今主采蛇紋石石棉,此石棉在岩石中呈條帶狀產出,圍岩多為灰白色到淺綠色蛇紋石大理岩。此地蛇紋石由於形不成足夠的塊度,且非成層產出,屬不均勻小塊產出,所以很難達到工業要求,作為工藝石雕原石,如今仍無人問津。

2.超基性岩型滑石

五台山、太行山(靈丘南山)、呂梁山、中條山均有超基性岩成群分布,它們很可能屬太古宙大洋殘片,經區域變質而成超基性「岩體」。此類超基性岩往往具有環帶構造,外帶為透閃片岩,向中心滑石增多,變成透閃滑石片岩,中心為滑石岩。五台山區有三條超基性岩帶產出,東帶李福海超基性岩帶即屬此型。該區超基性岩個體小,一般幾米到幾十米厚,長數十米到近百米,此帶向東北延伸入繁峙南山,直到靈丘南山的下關一帶。五台山中帶超基性綠青岩帶,超基性岩帶外帶為白雲片岩,中間為灰綠色—綠色片岩、透閃片岩,中心為滑石蛇紋岩。

五台山北帶稱大木瓜岩帶,西起代縣峨口東山,向東延伸過繁峙寺子,到靈丘南山。此帶蛇紋岩不多,岩體多呈扁豆狀,長可達數百米到數千米,厚僅一二十米,在繁峙砂河鎮南山寺子一帶形成滑石礦。

恆山主峰區,超基性岩體規模巨大,長幾千米,寬上百米,經勘探,獲得蛇紋石礦一處、金紅石礦一處,但開采後蛇紋石含量極低,根本構不成蛇紋石礦。那裡超基性岩含金紅石頗豐,亦含少量磁鐵礦,當地把金紅石礦、蛇紋石礦都以磁鐵礦礦床開采,有的將石榴直閃岩以飾面石材開采。

總之,時至今日,山西沒有一處達工業要求的岫岩玉型蛇紋石礦床,只能說礦化而已。

3.透閃石型的和田玉線索

山西的滹沱系,在五台山、太行山、中條山、呂梁山均有分布,呈巨厚層白雲大理岩,有的為透閃大理岩,有的為透閃岩。但其結晶太大而無法成為和田玉。其中以中條山的西南段解州南山透閃岩最佳,屬中條群余家山組白雲大理岩與呂梁期岩體呈侵入接觸,重結晶形成透閃石岩,透閃石形成直徑5~20厘米大花朵狀(放射狀排列構成)的透閃岩,結晶小的也在2~3厘米大小的「花朵」,不見細晶—微晶透閃岩。

呂梁山北段,方山的開府村北、寶塔山下也產嵐河群透閃大理岩,並形成透閃石石棉。靈丘南山的超基性岩、中條山夏縣泗交的超基性岩均產透閃石石棉,當地叫「刺老堯」,石棉粉碎後透閃石呈細纖維針狀,撒入脖頸處刺入皮膚後奇癢難忍,乃當地鬧房時捉弄新娘子之用。

在那些地段的滹沱系大理岩中,有無細晶透閃岩,未作詳細的岩石學調查,因為一般地質路線觀察,只粗略地將其定名為大理岩式透閃大理岩即可,沒有細微到每個露頭、每一岩石均打開作詳細觀察,所以難免有遺漏的可能,只有作和田玉專題研究(找礦)時,才會不放過每一個露頭。

⑥ 運用文化生活的知識概括中國玉文化的特點與作用

玉文化呢?自古就有我古代呢就嗯,包含著非常廣博的玉文化嗯,玉石呢?是雖然是石頭做的,但是玉石呢,帶著人顯的雍容華貴,而且尤其新疆和田玉呢,非常有名,現在的價格已經非常昂貴,很多人分不清真玉假玉,所以我們這還需要專家來辨別一下

⑦ 要寫關於中國玉文化的論文,1500~2000字,能幫忙給個大概的提綱么謝謝

我給你個大概 給你個參考

一、玉文化與中華文明史二、玉、玉器、古玉器的定義三、古玉器的價值和功能四、主要文化遺址
一、玉文化與中華文明史
中國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她有著七千多年的文明史。中華文明起源的
主要特徵之一就是玉器,玉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基石之一,這是區別於世界上其
他文明起源的一個重要標志。
在中國人的文化中,玉是文化構成的一個重要基因。
1、玉器伴隨中華民族走過了七千多年的歷程,在這么悠久的歲月中,罕有一件
器物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幾經興衰,再度繁榮時卻更加輝煌。
2、中國玉和玉器在世界享有盛譽。世界上許多國家和民族一看到玉就想到中國
3、玉從很早就成為中華民族的集體潛意識的內在性格的一個組成部分。數千年
來,人們對玉的崇敬和熱愛始終未變,其傳統綿延不斷,傳承至今。
4、玉器具有無窮的魅力,她能為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時代的人們所接受

二、玉、玉器、古玉器的定義
1、古人對玉的認識
▲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中定義:"玉,石之美者,有五德。"
▲舊石器時代,玉與石不分;新石器時代,區分了玉與石。
▲甲骨文中出現了"寶、玉"的概念。
▲古代,寶石與玉是不分的,如水晶水玉,紅寶石紅玉、牙烏、雅姑、雅琥都
是波斯語的"寶石",如紫牙烏。
▲1863年Alexis Damour將和田玉稱為軟玉,將翡翠稱為硬玉。
2、現代定義
天然玉石:指自然界地質作用形成的,具有美觀、稀少、耐久性和工藝價值的礦
物集合體。玉就是特殊的岩石。
玉器:用玉石雕琢成的器物。
古玉:自雕琢成器算起100年以上的玉器稱為古玉或古玉器。
即清末及以前的玉器屬古玉器。又分為傳世古和出土古。參考資料:http://course.cug.e.cn/cugFirst/jade_culture/main1.htm

⑧ 中國玉文化的完整歷史

沒有對玉的知曉,就不可能有對中華文明的真正了解;解開世界文化發展之謎的金鑰匙就是和闐玉。
一、君子無故,玉不去身
1863年,法國地質礦物學家德莫爾,根據傳到歐洲的中國清代乾隆朝玉器,進行物理化學實驗,結果表明,玉材有兩種,即角閃石和輝石類。
角閃石亦稱軟玉,硬度為莫氏6-6.5度,比重2. 55-2.65,其主要成分是硅酸鈣的纖維礦物,屬於角閃石的一種。角閃石的色澤較近於油脂的凝脂美,純者色白,俗稱羊脂玉,細膩溫潤,非常名貴,經濟價值極高。又因角閃石含有少量氧化金屬離子而呈現青、綠、黑、黃等色或雜色。輝石類亦稱硬玉,因翠綠者質地最佳,在中國又有翡翠之雅稱。硬度為6.75-7度,比重3.2-3.3。輝石類則以硅酸鈉和硅酸鋁為主,有隱約的水晶狀結構,質地堅硬,密度較高,具有玻璃的光澤,清澈晶瑩。翠綠色、蘋果綠、雪花白、嬌嫩的淡紫色,都是輝石類的典型色澤。輝石類(硬玉,如翡翠)18世紀後方被中國玉匠大量採用。
因此,中國古代玉器絕大部分為角閃石(軟玉,如和闐玉)製品。和田玉的礦物組成以透閃石——陽起石為主,並含蛇紋石、石墨、磁鐵等礦物質,形成白色、青綠色、黑色黃色等不同色澤。多數為單色玉,少數有雜色。玉質為半透明,拋光後呈脂狀光澤,硬度為5.5度至6.4度。這是礦物學上的玉。
中國文化學上的玉,內涵較寬。漢代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玉,石之美兼五德者。所謂五德,即指玉的五個特性。凡具堅韌的質地,晶潤的光澤,絢麗的色彩,緻密而透明的組織,舒揚致遠的聲音的美石,都被認為是玉。按此標准,古人心目中的玉,不僅包括真玉(角閃石)還包括蛇紋石、綠松石、孔雀石、瑪瑙、水晶、琥珀、紅綠寶石等彩石玉。因此,在鑒賞古玉時,我們不能只用現代科學知識來甄別優劣,還必須要有歷史眼光。
中國是世界上主要產玉國,不僅開采歷史悠久,而且分布地域極廣,蘊量豐富。據《山海經》記載,中國產玉的地點有兩百餘處。經過數千年的開采利用,有的玉礦已枯竭,但一些著名玉礦至今仍在大量開采,為中國玉雕藝術的向前發展,提供源源不盡的原料。中國最著名的產玉地是新疆和田。和田玉蘊量最富,色澤最艷,品質最優,價格最昂,是中國古代玉器原料的重要來源,歷代皇室都愛用和田玉碾器。除和田玉外,甘肅的酒泉玉,陝西的藍田玉,河南的獨山玉和密縣玉,遼寧的岫岩玉等,也是中國玉器的常用原料。 中國有句至理名言,叫「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這道出了琢玉的真諦。事實上,巧奪天工的玉器,不是雕刻出來的,而是利用硬度高於玉的金剛砂、石英、柘榴石等「解玉砂」,輔以水來研磨玉石,琢製成所設計的成品。所以,用行話來說,制玉不叫雕玉,而稱治玉,或是琢玉、碾玉、碾琢玉。琢玉的技巧是高超的,而治玉工具卻是簡陋的。
直到近代,中國人一直使用傳統工具,如線鋸、鋼和熟鐵製成的圓盤、圓輪、鑽床、半圓盤和架以木製的車床來製作玉器。在鐵器發明之前的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大部分工具甚至只是以木竹器、骨器和砂岩配製而成。如此原始的工具,能琢磨出如此精彩的玉器,真是人間奇跡。
好的玉器,鍾林先生歸納為四要素:材質、造型、工藝、主題,這四要素使玉超越了其「山嶽精英」的自然屬性,而包蘊了人的精神:山川之精英,人文之精美。山川之精英,講的是材質美,每件玉器必須弄清它是角閃石還是翠玉,或是綠松石、瑪瑙、蛇紋石、水晶等彩石玉,進一步還要探討它的產地。
人文之精美,指的是玉器的造型美、雕琢美和主題內容,以及影響造型美雕琢美的工藝、社會諸因素。由於歷代玉材的不同,琢玉工具和琢玉技巧的不同,加上審美情趣和風俗習慣的不同,玉器的用途和所扮演的角色不同,每個時期玉器的造型及主題風格也是各不相同的,千姿百態,競相爭艷。 <一>中國玉器源遠流長,已有七千年的輝煌歷史。
七千年前的先民們,在選石制器過程中,有意識地把揀到的美石製成裝飾品,打扮自己,美化生活,揭開了中國玉文化的序幕。在距今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晚期,中國玉文化的曙光到處閃耀。當時琢玉已從制石行業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手工業部門。以太湖流域良渚文化、遼河流域紅山文化的出土玉器,最為引人注目。
玉禮器是王權和等級的象徵,用玉斂葬,是祈求永生的手段。
良渚文化玉器種類較多,典型器有玉琮、玉璧、玉鉞、三叉形玉器及成串玉項飾等。良渚玉器以體大自居,顯得深沉嚴謹,對稱均衡得到了充分的應用,尤以淺浮雕的裝飾手法見長,特別是線刻技藝達到了後世也幾乎望塵莫及的地步。最能反映良渚琢玉水平的是型式多樣,數量眾多,又使人高深莫測的玉琮和獸面羽人紋的刻畫。
與良渚玉器相比,紅山文化少見呆板的方形玉器,而以動物形玉器和圓形玉器為特色。典型器有玉龍、玉獸形飾、玉箍形器等。紅山文化琢玉技藝最大的特點是,玉匠能巧妙地運用玉材,把握住物體的造型特點,寥寥數刀,把器物的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十分傳神。「神似」是紅山古玉最大的特色。紅山古玉,不以大取勝,而以精巧見長。
從良渚、紅山古玉多出自大中型墓葬分析,新石器時代玉器除祭天祀地,陪葬殮屍等幾種用途外,還有辟邪,象徵著權力、財富、貴賤等。中國玉器一開始,就帶有神秘的色彩。
傳說中的夏代,是中國第一個階級社會。隨著考古資料的不斷積累,傳說逐步變為現實,夏代文化正在不斷揭示出來。夏代玉器的風格,應是良渚文化、龍山文化、紅山文化玉器向殷商玉器的過渡形態,這可從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玉器窺其一斑。二里頭出土的七孔玉刀,造型源出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多孔石刀,而刻紋又帶有商代玉器雙線勾勒的濫觴,應是夏代玉器。 <二>商代是我國第一個有書寫文字的奴隸制國家。商代文明不僅以莊重的青銅器聞名,也以眾多的玉器著稱。
商代早期玉器發現不多,琢制也較粗糙。商代晚期玉器以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玉器為代表,共出玉器755件,按用途可分為禮器、儀仗、工具、生活用具、裝飾品和雜器六大類。商代玉匠使用和田玉數量較多。商代出現了仿青銅彝(yi夷)器的碧玉簋(gui鬼)、青玉簋等實用器皿。動物、人物玉器大大超過幾何形玉器,玉龍、玉鳳、玉鸚鵡,神態各異,形神畢肖。玉人,或站,或跪,或坐,姿態多樣;是主人,還是奴僕、俘虜,難以辨明。商代已出現了我國最早的俏色玉器--玉鱉。最令人嘆服和最為成功的是,商代已開始有了大量的圓雕作品,此外玉匠還運用雙線並列的陰刻線條(俗稱雙勾線),有意識地將一條陽紋呈現在兩條陰線中間,使陰陽線同時發揮剛勁有力的作用,而把整個圖案變化得曲盡其妙。既消除了完全使用陰線的單調感,又增強了圖案花紋線條的立體感。
西周玉器在繼承殷商玉器雙線勾勒技藝的同時,獨創一面坡粗線或細陰線鏤刻的琢玉技藝,這在鳥形玉刀和獸面紋玉飾上大放異彩。但從總體上看,西周玉器沒有商代玉器活潑多樣,而顯得有點呆板,過於規矩。這與西周嚴格的宗法、禮俗制度也不無關系。
春秋戰國時期,政治上諸侯爭霸,學術上百家爭鳴,文化藝術上百花齊放,玉雕藝術光輝燦爛,它可與當時地中海流域的希臘、羅馬石雕藝術相媲美。
東周王室和各路諸侯,
為了各自的利益,都把玉當作自己(君子)的化身。他們佩掛玉飾,以標榜自己是有「德」的仁人君子。「君子無故,玉不去身。」每一位士大夫,從頭到腳,都有一系列的玉佩飾,尤其腰下的玉佩系列更加復雜化。所以當時佩玉特別發達。能體現時代精神的是大量龍、鳳、虎形玉佩,造型呈富有動態美的S形,具有濃厚的中國氣派和民族特色。飾紋出現了隱起的谷紋,附以鏤空技法,地子上施以單陰線勾連紋或雙勾陰線葉紋,顯得飽和而又和諧。人首蛇身玉飾、鸚鵡首拱形玉飾,反映了春秋諸侯國琢玉水平和佩玉情形。
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多節玉佩,河南輝縣固圍村出土的大玉璜佩,都用若干節玉片組成一完整玉佩,是戰國玉佩中工藝難度最大的。玉帶鉤和玉劍飾(玉具劍),是這時新出現的玉器。 <三>春秋戰國時期,和田玉大量輸入中原,王室諸侯競相選用和田玉,故宮珍藏的勾連紋玉燈,是標準的和田玉,此時儒生們把禮學與和田玉結合起來研究,用和田玉來體現禮學思想。
為適應統治者喜愛和田玉的心理,便以儒家的仁、智、義、禮、樂、忠、信、天、地、德等傳統觀念,比附在和田玉物理化學性能上的各種特點,隨之「君子比德於玉」,玉有五德、九德、十一德等學說應運而生。「抽繹玉之屬性,賦以哲學思想而道德化;排列玉之形制,賦以陰陽思想而宗教化;比較玉之尺度,賦以爵位等級而政治化。」(郭寶鈞《古玉新詮》)是當時禮學與玉器研究的高度理論概括。這是中國玉雕藝術經久不衰的理論依據,是中國人七千年愛玉風尚的精神支柱。
中國有著7000年的用玉歷史,2500年的玉器研究歷史,這使中國贏得了「玉器之國」的美譽。
中國古代玉器歷史之早,延續時間之長,分布之廣,器形之眾,作工之精,影響之深,為其他任何國家所不能及。中國人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全民尊玉,愛玉的民族心理,玉的神化和靈物概念、特殊權力觀點都植根於此,而玉文化本身則作為中國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幾千年文明史中有著無法估量的深遠影響。著名學者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更是說到:
「對玉的愛好,可以說是中國的文化特色之一,啟迪著雕刻家、詩人、畫家的無限靈感。」 二、和闐玉相關文化背景和歷史沿革 山料又名山玉,指產於山上的原生礦。山料的特點是塊度的大小不一,呈稜角狀,質量常不如籽玉。山流水是指原生礦石經風化崩落,並由河水搬運至河流中上游的玉石。其特點是距原生礦近,塊度較大,稜角稍有磨圓,表面較光滑。籽玉是指原生礦經剝蝕被流水搬運至河流中的玉石。其特點是塊度較小,常為卵形,表面光滑。因為長期搬運、沖刷、分選,所以籽玉一般質量較好。現已發現的用和田玉製作的時代最早的玉器,出自殷墟婦好墓。春秋戰國以後,和田玉逐漸成為主要玉才,均為採集材料,至清代始開采山料。清代乾隆時期琢制的大禹治水玉山,青玉才重一萬零七百餘斤,即采自密勒塔山中。
特等的羊脂白玉籽玉就是,僅出產在玉龍喀什河(白玉河)和喀拉喀什河(墨玉河)。以前每年可產羊脂玉毛料數百公斤,近年雖引入大型機械採挖,但僅年產數百公斤,已瀕臨絕產。因為羊脂白玉首先是經過風化、搬運再歷經千百年的水流沖刷,糟粕雜質被盪滌,內核精華被凝聚,實際上保留下來的是非常精華的東西所以它在顏色上就白如羊脂在光澤上就像月亮一樣皎潔,而且結構成分都非常的純凈。
現在我國並無白玉的質量分級標准(因為玉的成分、白度和結構細膩程度可以測量,而油潤度和溫潤度都沒有量化指標可以界定),所以造成市場的混luan,有些人就乘機混水mo魚。
『羊脂玉』只是舊時對新疆和闐優質白玉的一種稱呼(晶瑩油潤,質若凝脂)同時也代表著中國和闐軟白玉中的較高等級!無論什麼料種只要夠白就稱為羊脂白玉,這是不負責任的。按現今的等級區分(以透閃石為主要生成物質的和闐籽料)其密度,色度,油潤度,純凈度均達到一級的才可以稱為『羊脂』白玉。此外,羊脂級白玉可不是特別特別白的,而是略微有一點隱隱發黃!羊脂白玉子玉屬玉中極品,時價20幾w一公斤,遠勝黃金,佩帶價值也遠勝鑽石! 中國古籍中稱和闐玉的出產地昆侖山為"群玉之山"、"萬山之祖"。
《千字文》中也有"金生麗水,玉石昆侖之"之說。新疆和闐玉有7000餘年的開發利用歷史,早在新石器時代之前,昆侖山的先民就發現了和闐玉,製成生產用具及裝飾物品。自殷商時代起,和闐玉大舉東進,成為宮庭權貴用玉主體,統治者視其為寶物,商代已形成規模開發,秦代以後成為中國玉雕業的主要玉材,並逐漸成為伴隨中國歷史進程的皇室玉。歷朝歷代的王公貴族、達官貴人們均以和闐玉為尊、為正宗。
1、和闐玉——玉材中的精英。 2、加工性能良好。
和闐玉的加工主要根據玉質和玉色等進行精心設計,一般分為選料、設計、琢磨、拋光四個階段。由於和闐玉所獨有的質地特性,尤其是其韌性大的特點,使其在製作產品過程中,可以盡可能地施以細工工藝,使其形准,規矩、利落、流暢。因而,和闐玉加工性能良好,和闐玉的細部精加工是精美玉器的一個重要標志,用和闐玉製作薄胎,更能反映出玉器的天地造化之美。 3、聲名遠播,享譽海內外。
在寶玉石界,和闐玉被公認為世界軟玉之首,從古至今,幾千年來涌現了大量優秀的、數量眾多的藝術珍品。殷商的玉飾,周朝的禮器、秦朝的玉璽、漢朝的玉衣,唐代的玉蓮花、宋朝的玉觀音、元代的瀆山大玉海、明朝的子岡牌、清代大禹治水圖山子……這些稀世珍寶,無一不是大量採用和闐玉雕琢的藝術珍品,閃耀著動人的光芒。用和闐玉琢制的中國玉器被譽為"東方藝術",因具有濃厚的中國氣魄和鮮明的民族特色,在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被視為最為耀眼的珍貴遺產和藝術瑰寶。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由於和闐玉的輸出,早在6000多年前便形成一條"玉石之路",而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僅有1600多年歷史,作為這兩條文化通衢上的重要驛站--玉門關,究其命名本源應是因和闐玉的緣故而命名的。
"玉石之路"的文化、z治、經濟和歷史意義遠遠勝於所謂的"絲綢之路","玉石之路"的重要載體和闐玉比所謂"絲綢之路"上的載體絲綢更為重要,是一種極其珍貴的商品和文化媒介物,跨越著時空及地域的局限,聯結著西域與中原、東方古國與西方世界,為中國內部自身、中國和外部世界的文化交流作出了無法估量的歷史和人文貢獻。 三、和闐玉是中國玉文化精神財富的傑出代表
1、儒家文化對和闐玉的精神升華和文化創造。
和闐玉之所以歷久不衰,歷久彌篤,除了其自身具備其它玉種不具備的物質屬性和優勢外,還有一個深刻原因,這就是附加於和闐玉之上的文化及精神價值。和闐玉是中國文化精神和價值的重要物質載體。由於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儒家文化具有主流意識形態的政治地位,故而儒家文化對玉文化的影響力最為深遠和巨大。
在殷商時期,玉的道德化、宗教化、政治化過程業已初步完成,和闐玉成為道德、習俗、神靈、權力和財富的象徵物。在道德方面,儒家學派為進一步宣傳他們的學說,需要用一些物質的載體,故而總結了殷商時代開始使用和闐玉的經驗,尤其注意到統治階層喜愛和闐玉的感性經驗,用儒家的道德觀念去比附於和闐玉物理性質的各種特徵,進行從物質到精神、感性到理性的理論創造,賦予玉以德行,即所謂玉"十一德"、"五德"之說。
《禮記》中孔子賦予玉"十一德",即仁、知、義、禮、樂、忠、信、天、地、德、道。此十一德,實乃儒家道德規范的大全。其相對應的是和闐玉的物質屬性,如溫潤而澤、縝密而粟、清越以長等。作為中國傳統思想核心的儒家思想認為君子應「比德於玉」,玉佩光潔溫潤,可謂之「仁」;不易折斷,且斷後不會割傷肌膚,可謂之「義」;佩掛起來整齊有序,可謂之「禮」;擊其聲音清越優美,可謂之「樂」;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可謂之「忠」,人人皆珍之愛之,可謂之「道」,等等,這些美德作為君子的必備條件,因而佩玉以潔身明志,「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守身如玉」亦是必然。 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提出玉有五德,"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專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撓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忮,潔之方也。"實際上指的是玉的色澤、紋理、質地、硬度、韌性五個特性。
因此,有關玉德的儒家學說,均以和闐玉為依據,並始終以和闐玉為尊,為正宗。和闐玉因此成為君子德行操守的化身和社會道德的象徵物,君子比德於玉"。"言念君子,溫潤如玉"、"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等。同時,在宗教方面用玉製作禮儀祭祀之器,成為溝通世俗人間與祖先神靈的法物。在政治方面嚴格規定從天子到各級官吏的用玉要求,《周禮》中規定,"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國。王執鎮圭,公執桓圭,侯執信圭,伯執躬圭、子執穀圭,男執蒲壁。"這一切,為人們尊玉、崇玉、愛玉、敬玉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支柱,並直接影響到民間的廣大基層群眾視玉為物質生活精神生活的最高標准,以及美的參照物,這可從成語中窺見一斑,如,錦衣玉食、金玉滿堂、瓊樓玉宇、亭亭玉立、玉潔冰清等120個與玉有關的成語。
2、其他文化意識形態對和闐玉文化的影響。
在中國文明及歷史的進程中,長期以來儒、釋、道三教並立。除儒教以外,其它兩種宗教中的文化因素也加入了玉文化的建設和營造過程中。道教以玉為靈物,視為神葯,葛洪《抱朴子.仙葯篇》中,"玉亦仙葯,但難求耳",《玉經》日:"服玉者,壽如玉也",期望"登昆侖兮食玉英,與天地兮比壽,與日月兮齊光"。佛教對玉文化亦產生了重要影響,《法華經》更將玉列為"七寶"之一。從傳統玉器中的觀音、佛擺件、小而精的掛件、如意等手把件到數量眾多的博物館館藏珍品,佛教文化和佛教題材成為玉器產品系列中一個重要的表現主題。
在這里需要強調一點,中國佛教文化不但在玉器作品上與和闐玉發生著物質聯系,更從歷史沿革上與和闐玉的產地和闐地區發生著一定的精神聯系。因為在歷史上,於闐一度曾是大乘佛教的中心,在中國中原地區傳播的佛教,並不是直接從印度傳入的,而是通過西域主要是於闐為中介。漢語中"和尚"一詞借自於闐語,"沙門"一詞則借自龜茲語。由此可見中國佛教文化與和闐玉通過物質產品和精神淵源的結緣,達成了一種冥冥中天賜的文化姻緣。 四、更多有關和闐玉文化的知識
「玉」字的起源:
「玉」字始於我國最古的文字,商代甲骨文和鍾鼎文中。
漢字曾造出從玉的字近500個,而用玉組詞更是無計其數,漢字中的珍寶等都與玉有關,後世流傳的「寶」字,是「玉」和「家」的合字,這是以「玉」被私有而顯示出它的不可替代的價值。
「玉」字在古人心目中是一個美好、高尚的字眼,在古代詩文中,常用玉來比喻和形容一切美好的人或事物。如:以玉喻人的詞有玉容、玉面、玉女、亭亭玉立等;以玉喻物的詞有玉膳、玉食、玉泉等;以玉組成的成語有金玉良緣、金科玉律、珠圓玉潤、拋磚引玉等,有關玉的民間傳說和故事如《和氏之壁》、《鴻門宴》、《弄玉吹簫》、《女媧補天》等,更有多少人把自己心愛的兒女以玉來起名,如賈寶玉、林黛玉,還有多少年讀不厭一部感人至深的《紅樓夢》,是曹雪芹把人生的理想寄託在這塊玩石美玉里了,對玉的愛在中國人的心目中紮下了深深的根。
漢代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對玉的解釋是:「玉、石之美者。」這一註解從物質上(石)和藝術上(美)兩個方面科學地闡述了「玉」字的概念。還有「象三玉之連/其貫也」,即玉象形字初意是三塊美玉用一根絲繩貫穿起來,是豐型,也喻意古人用玉象徵萬物,「三玉之連」代表天地人參通。
形容玉的種類豐富多彩,可謂之「千樣瑪瑙萬樣玉」。
說明玉的天然美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可謂之「美玉可遇而不可求,可一不可再」。

⑨ 對中國玉文化有何認識和感想。 談談自己的感受就好,不要太范范。

首先他是一種文化這是肯定的,給我的感覺是高尚、高貴一類的不是什麼水晶能比的。如果是好的玉石工藝品與鑽石比的話話跟過的我會要玉石,他有更多的東西在裡面。是象徵

熱點內容
引產疼多久 發布:2025-05-03 12:26:50 瀏覽:207
廣州燕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發布:2025-05-03 12:21:42 瀏覽:962
歷史上衛英 發布:2025-05-03 12:20:22 瀏覽:787
硅油的化學式 發布:2025-05-03 12:13:46 瀏覽:740
我的老師下載 發布:2025-05-03 11:41:55 瀏覽:899
武漢第二十五中學 發布:2025-05-03 11:06:10 瀏覽:934
實習老師評語 發布:2025-05-03 10:53:27 瀏覽:445
初一期中考試數學 發布:2025-05-03 10:38:14 瀏覽:641
旅行箱歷史 發布:2025-05-03 10:12:05 瀏覽:857
考教師補員 發布:2025-05-03 10:09:45 瀏覽: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