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的師德
1. 關於師德師風的三字經,或論語
《論語.述而》記載,孔子說過「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孔子開辦的有償教育,不是義務教育,收費是無可厚非的。但是,收了費就得盡責,不能收了錢不做事兒。孔子之所以說這樣的話,恐怕是對自己盡心盡力施教後,卻不能讓大部分弟子成器的感慨。但與此同時,咱們也可以從這段記載看出孔子的師德師風。
2. 《論語》中的道德(句子)
【原文】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譯文】 孔子說:「早晨得知了道,就是當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評析】 這一段話常常被人們所引用。孔子所說的道究竟指什麼,這在學術界是有爭論的。我們的認識是,孔子這里所講的「道」,系指社會、政治的最高原則和做人的最高准則,這主要是從倫理學意義上說的 【原文】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1),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2),知者利仁。」 【注釋】 (1)約:窮困、困窘。 (2)安仁、利仁:安仁是安於仁道;利仁,認為仁有利自己才去行仁。 【譯文】 孔子說:「沒有仁德的人不能長久地處在貧困中,也不能長久地處在安樂中。仁人是安於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則是知道仁對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評析】 在這章中,孔子認為,沒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長久地處在貧困或安樂之中,否則,他們就會為非作亂或者驕奢淫逸。只有仁者安於仁,智者也會行仁。這種思想是希望人們注意個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環境下都做到矢志不移,保持氣節。 【原文】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譯文】 孔子說:「富裕和顯貴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就不會去享受的;貧窮與低賤是人人都厭惡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去擺脫它,就不會擺脫的。君子如果離開了仁德,又怎麼能叫君子呢?君子沒有一頓飯的時間背離仁德的,就是在最緊迫的時刻也必須按照仁德辦事,就是在顛沛流離的時候,也一定會按仁德去辦事的。」 【評析】 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觀。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這一段內容,似乎孔子主張人們只要仁、義,不要利、欲。事實上並非如此。任何人都不會甘願過貧窮困頓、流離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貴安逸。但這必須通過正當的手段和途徑去獲取。否則寧守清貧而不去享受富貴。這種觀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價值。這一章值得研究者們仔細推敲。 【原文】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譯文】 孔子說:「士有志於(學習和實行聖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為恥辱,對這種人,是不值得與他談論道的。」 【評析】 本章所講「道」的含義與前章大致相同。這里,孔子認為,一個人斤斤計較個人的吃穿等生活瑣事,他是不會有遠大志向的,因此,根本就不必與這樣的人去討論什麼道的問題。 【原文】 子曰:「君子懷(1)德,小人懷土(2);君子懷刑(3),小人懷惠。」 【注釋】 (1)懷:思念。 (2)土:鄉土。 (3)刑:法制懲罰。 【譯文】 孔子說:「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鄉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評析】 本章再次提到君子與小人這兩個不同類型的人格形態,認為君子有高尚的道德,他們胸懷遠大,視野開闊,考慮的是國家和社會的事情,而小人則只知道思戀鄉土、小恩小惠,考慮的只有個人和家庭的生計。這是君子與小人之間的區別點之一。 【原文】 子曰:「道(1)之以政,齊(2)之以刑,民免(3)而無恥(4),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5)。」 【注釋】 (1)道:有兩種解釋:一為「引導」;二為「治理」。前者較為妥貼。 (2)齊:整齊、約束。 (3)免:避免、躲避。 (4)恥:羞恥之心。 (5)格:有兩種解釋:一為「至」;二為「正」。 【譯文】 孔子說:「用法制禁令去引導百姓,使用刑法來約束他們,老百姓只是求得免於犯罪受懲,卻失去了廉恥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導百姓,使用禮制去統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僅會有羞恥之心,而且也就守規矩了。」 【評析】 在本章中,孔子舉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治國方針。孔子認為,刑罰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恥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罰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規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恥之心。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國家時有不同於法制的特點。但也應指出:孔子的「為政以德」思想,重視道德是應該的,但卻忽視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國家中的作用。
《論語》中,贊揚老師盡職盡責的句子:
1.仰之彌高,鑽之彌堅。——《論語•子罕》
2.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
3.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論語·憲問》
4.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論語·憲問》
5. 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論語·子張》
6.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
7.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論語·公冶長》。
8. 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論語·公冶長》
9.子曰:「當仁,不讓於師。」——《論語·衛靈公》
4. 孔子的師德觀有哪些
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愛護學生,無私無私。講究教法,循循善誘。
孔子強調立志在道德修養中的重要作用。教師不僅要自身,還要教育學生確立崇高志向,樹立人生理想,作為個人努力的方向。孔子的道德修養過程,帶給我們啟示:人的道德修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擊,要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和鍛煉,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覺地遵守道德規范,而不是勉強去做。
(4)論語中的師德擴展閱讀:
孔子認為教師要講究教學方法,善於啟發學生的心智。教師必須自己經常溫習故業,融會貫通,做到有新的領悟、新的體會、新的發現,才能勝任教學工作。教師不僅給學生以知識,還要使學生獨立求知,獨立思考,並能做一個有道德修養的人,這樣才算是好的教師。
在《論語》中,經常出現師生平等研討問題的場景,有時候,師生之間還相互爭論,甚至學生嚴厲地批評老師,而孔子也能接受學生的批評,這些都說明了孔子平等的師生觀。
5. 《論語》有關教師師德的句子嗎
郭敦顒回答: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子不語怪、力、亂、神。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子曰:「有教無類。」
(摘自《論語》)
6. 《論語》中關於道德的有什麼
春秋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的《論語》中關於道德的有:
1、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出自:《論語·里仁》。
譯文:孔子說:「沒有仁德的人不能長久地處在貧困中,也不能長久地處在安樂中。仁人是安於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則是知道仁對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2、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出自:《論語·衛靈公》。
譯文:孔子說:「花言巧語能敗壞德行。小事不能忍耐就會敗壞大事情。」
3、子曰:「士志於,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出自:《論語·里仁》。
譯文:孔子說:「讀書人立志於追求真埋,但又以穿破衣、吃粗糙的飯食為恥,這種人就不值得和他談論真理了。」
4、子曰:「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
出自:《論語·陽貨》。
譯文:孔子說:「在路上聽到傳言就到處去傳播,這是道德所唾棄的。」
5、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出自:《論語·里仁》。
譯文:孔子說:「君子心中懷有的是道德仁義,小人心中懷有的是詩書禮儀;君子心中懷著對刑罰的畏懼,小人心中懷著對小恩小惠的喜愛。」
6、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出自:《論語·為政》。
譯文:孔子說:」用政令來治理百姓,用刑法來整頓他們,老百姓只求能免於犯罪受懲罰,卻沒有廉恥之心;用道德引導百姓,用禮制去同化他們,百姓不僅會有羞恥之心,而且有歸服之心。」
7. 論語中,贊揚老師盡職盡責的句子有哪些
贊揚老師的句子:
1、仰之彌高,鑽之彌堅。――《論語•子罕》
2、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
3、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論語·憲問》
4、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論語·憲問》
5、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論語·子張》
8. 論語中表示尊師重道的句子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 (《學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wú)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學而》)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
孔子說:"仲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聰明(的做法)."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泰伯》)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子罕》)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衛靈公》)
9. 論語中關於老師的名句
(1)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論語·學而》
孔子眼中的「學」內涵是很豐富的。看來並不是單指「作文」,首要的其實是「做人」,有了「做人」的基礎,「作文」情真意切自是不難。
(2)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論語·為政》
求學需先立志,即先解決動機問題,才能使學習有內在驅動力,不致半途而廢。
(3)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論語·公冶長》
教育中的人文不一定是要像政治課那樣說教的,於「文」中滲透,方是正法。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論語·雍也》
在這里,孔子已認識到學習的內驅力不僅與動機有關,還與意志和情感有關,並且按內驅力大小把學習的心理境界分成三個層次:想學、好學、樂學。其中「樂學」是最高層次,可以產生最大的內驅力。
(5)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論語·述而》
孔子發現,「憤」和「悱」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疑難問題時必然要出現的兩種心理狀態。並指出,學生處於這兩種狀態的時刻就是教師進行啟發式教學的最佳時機。
(6)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論語·述而》
高高在上的權威並不是唯一的老師,當然也就不是唯一的真理。真理可以隨處存在,所以學習中要抱著所有的人都是老師,都有可學習處的想法,但又要清醒地認識到質疑的必要性。
(7)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
——《論語·述而》
從這里可以看出孔子與學生的坦誠相待。正因為孔子對他的學生有著無限熱愛之情,才使得他在教學過程中不知疲倦,真誠無私,因而贏得了學生的信賴和尊敬。
(8)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論語·泰伯》
道德精神的培育,工作能力的鍛煉,知識內蘊的充實,學術精神的涵泳,都必須依靠一種鍥而不舍的自持力。
(9)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
——《論語·子罕》
要想使學生產生學習的慾望,教師的魅力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有了教師魅力的引領,學生的學習自然會「欲罷不能」,何患不「自主」?
(10)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論語·憲問》
告誡其弟子,首先要充實自己,要有真才實學,才能談得上遇到伯樂。
(11)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論語·憲問》
古時候的人大多為了完善自己而學,今天的人求學大多是為了沽名釣譽。所以學習者要努力加強修省躬行的自覺性,才可以得到真正的學問。
(12)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論語·衛靈公》
孔子說他曾經廢寢忘食地去冥思苦想,以期得到什麼徹悟或頓悟,結果一無所獲。因此,孔子得出結論:與其空想,不如老老實實地去學習。
(13)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盪;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論語·陽貨》
一個人有仁、有知、有信、有直、有勇、能剛當然非常好,但如果不好學,都是有致命的短處。這里強調了知識修養對於一個人的重要,倡導積極學習,主動探求知識。
(14)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論語·子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