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風貌有了
① 作為一名在校學生,你將用怎樣的話語展示學習師生的風采呢
我們學校就像地獄一樣,老師布置的作業猶如山丘一樣高,體育課的訓練猶如訓練國家運動員一樣的,地獄般的讓人難受,老師上課就像念經一樣的催眠,這就是我們的學校,魔鬼地獄學校!
② 描寫師生風貌的詞語
描寫師生風貌的詞語 :
和風細雨、
春風化雨、
風平浪靜、
風和日麗、
山清水秀、
百花齊放、
滿面春風、
喝西北風、
名勝古跡、
風餐露宿、
呼風喚雨、
乘風破浪
③ 代表師生精神面貌表現在哪些方面
比如說學生老師的儀容儀表是否符合相關的標准,還有就是學生和老師在課堂上的一些表現都是可以體現的。
④ 通過這次校運會,增強了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展示了我校師生的風采病句修改
這句話正確的應該是:這次校運會,增強了學生們的集體榮譽感,展示了我校全體師生的不服輸的精神風貌。
豐富校園文化 展現師生風采
為了豐富校園文化,陶冶師生情操,展現師生的藝術才能,提升學校的藝術氛圍,白寨中心小學在2010年11月5日舉辦了主題為「豐富校園文化,展現師生風采」書畫展。
這次書畫展學生作品描繪的大都是學習生活、校園趣事、未來世界等。學生的書法作品清秀美觀,繪畫作品突出了兒童的特點,童趣昂然,表達出了孩子們對生活的熱愛,對藝術的追求。從藝術的角度來看,這些書畫色彩鮮明,構圖飽滿,線條流暢,有的清新淡雅,有的艷麗明快。學生的作品表現的形式也比較新穎多樣,有兒童畫、粘貼畫、書法、國畫、剪紙、手工等。老師們的書畫作品,在這次書畫展中起到了錦上添花的作用。教師的書畫作品展現了教師的神采和風貌,透露出老師們對教育的執著和對學生的熱愛。
這些作品吸引了眾多學生和老師參觀,是學校校園文化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白寨鎮中心小學校長陳會雲也和師生們一起,興致勃勃的觀看了師生們的作品,並對師生付出的勞動和取得的成果給予高度評價。
下面放一些圖片
⑥ 師生門風是什麼意思
師生門風是什麼意思?就是他們都是有規定的,不不準喝酒啊,不準打架了,不準怎麼都是這些?蒙楓,你親自到那裡去看一下,他就會把這個門縫給你看
⑦ 現代師生的風貌是指什麼
貌似是
現在老師學生的精神面貌吧
⑧ 形容師生風貌的詞語
良師益友
尊師重教
師恩難忘
舐犢之愛
春風化雨
嚴師高徒
⑨ 關於表現學校師生精神面貌的對聯
抗日
佟麟閣: 誓死堅守陣地的抗敵英雄
英勇抗日的愛國將領——趙登禹
威震敵膽的抗日英雄——馬本齋
戰斗在日寇鐵蹄下的女共產黨員——張宗蘭
智勇雙全喪敵膽——包森
抗聯英豪——李兆麟
抗日虎將盪氣回腸——葉成煥
抗日怒火燃赤心——馬耀南
冀中平原的「呂司令」:呂正操
陝西抗日名將許權中
「絕不給中華民族丟臉!」——劉老莊連
堅如磐石抗日心——魏大光
抗日赤心日月可鑒——許亨植
「打仗數第一」——陳錫聯
抗日壯士英氣沖天——董天知
俠肝義膽破「圍剿」——曹亞范
「對中國革命有大功的人」——徐海東
鐵骨錚錚抗日到底——夏雲傑
出奇制勝大將風范——粟裕
爆破英雄馬立訓
夜襲戰斗常勝英雄——桂干生
寧死不屈的八女投江
冉庄地道戰組織者——張森林
寧死不屈的抗日英雄——趙尚志
文武兼備一代英才——彭雪楓
「太行浩氣傳千古」——左權
鋼鐵戰士——楊靖宇
「甘將熱血沃中華」——趙一曼
墨翟
對墨翟的贊譽來自他的論敵。孟子說:「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孟子雖然指責他的說教使人無父無子,過著禽獸般的生活,卻又說他不辭勞苦,不顧身體,百挫而無反顧,以拯時世之陸沉。莊子亦反對墨翟學說,說:「其生也游,其死也薄。其道大觳。使人憂,使人悲,其行難為也。恐其不可以為聖人之道,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墨子雖能獨任,奈天下何?」卻由衷地贊嘆墨翟其人:「雖然,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將求之不得也,雖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莊子看破功名,不屑利祿,他上窮碧落下黃泉,嬉笑怒罵,說盡天下英雄,皆以「眾人皆醉我獨醒」的超邁者形象出現,唯獨在墨翟面前失去了自信,只是說他此等苦行,惟有你墨翟自己能踐之,不能責望於人。莊子的預言倒是沒錯。墨翟其人其學均成為中國文化的絕響。想到兩千多年來一以貫之的「外儒內法」牧民之術,造就了中國政治的虛偽和殘酷;庄禪文化進退自如的人生哲學,造就了中國人心理的自私和麻木,我們一定會為這個民族不能讓 「 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這樣具有宗教情懷的思想種子生根發芽並長成參天大樹而遺憾。《聖經》上稱,種子撒出去,會落在四種不同的土地上。墨翟的思想應該是落在荊棘里了。胡適說:「墨子也許是中國出現過的最偉大人物。」在我的心目中,墨翟急人之難,勇人之事,雖殺身成仁,而足不旋踵,乃我國第一位大俠。
顏真卿
誰都知道這是一位創造了漢文字藝術巔峰的書法大家,卻鮮有人知道他刀光劍影的一生,知道他是出入十萬敵軍如履平地的一條鐵血漢子,知道他是風雨飄搖、烽煙四起的中唐時代之忠臣烈士。剛正耿直的人格和瑰麗雄渾的藝術在他身上達到了完美的結合,這是我們這個民族文化的巨大驕傲,也是其歷盡苦難仍然生生不息的根由。每次感受顏體厚重雄強、大氣磅礴的書風,我就覺得自己回到了漢唐,那個創造經典的時代,也是人格偉岸的時代。在平定安史叛亂中,顏真卿湊集河北二十萬大軍拖住叛軍,打贏了平定安史之亂的第一場大仗。叛軍勢盛時,河北各郡大都被攻陷,只有他固守的平原城沒有陷落。後來,為了平息李希烈叛亂,他以七十七歲高齡獨闖虎狼之地,面對土匪們明晃晃的尖刀,毫不畏懼,面不改色,在被李希烈扣留一年多後自縊殉國。身為朝廷重臣,他為官廉潔自持,絕不貪枉苟取,以致鬧到了「舉家食粥來以數月,今又罄竭」的地步,不得不寫信向同事求告「惠及少米,實濟艱勤」,這就是書法史上奇特的《乞米貼》的來歷。寥寥數言,但研讀起來卻覺浩然正氣,撲面而來。著名藝術家黃裳說:「予觀魯公『乞米帖』,知其不以貧賤為愧,故能守道,雖犯難不可屈。剛正之氣,發於誠心,與其字體無異也。」
辛棄疾
我一直以為辛棄疾是中國歷史上真實的蕭峰蕭大俠式的人物,其人格魅力和武功修為均冠絕當世,而文彩風流更是千古一人。你了解了他的一生,然後再去讀他的詞,便一定會驚異於我中華青史竟有這樣光明俊偉的人傑。他會讓我們看到的所有西方大片中的孤膽英雄黯然失色:比得上他的勇猛剽悍比不上他的奇志大勇,比得上他的卓絕功業比不上他的忠義之心,比得上他的風流瀟灑比不上他怒瀾排空的滔滔文才。青年時,辛棄疾獻身民族救亡,起兵於已經淪陷敵國十多年的山東。他親率五十騎兵,奇襲金營,生擒叛徒,連夜弄馳千里押回建康,譜寫了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的傳奇,其「壯聲英概,懦士為之興起,聖天子一見三嘆息」。後在湖南主持軍事,創置「飛虎軍」,「軍成,雄鎮一方,為江上諸軍之冠。」但觀其一生,多遭朝廷誤解,投散置散於鄉里數十年之久,與蕭大俠一樣受盡冤屈。英雄報國無門,橫戈躍馬、恢復中原的豪情壯志郁積為滿腔忠憤,盡托於如椽大筆而自鑄偉詞,造就了中國詩歌史上罕見的硬派抒情風格。「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舉頭西北浮雲,倚天萬里須長劍」、「夜半狂歌悲風起,聽錚錚陣馬檐間鐵」、「我最憐君中宵舞,道男兒到死心如鐵」、「將軍百戰聲名裂,向河梁,回頭萬里,故人長絕」。中國文人的傳統是「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辛棄疾一生卻有進無退,始終沒有忘記收復故國,復我文邦,真大英雄也!
文天祥
去年過吉安,去了一趟文天祥紀念館。在裡面參觀的一個多小時內,未能見到一名其他遊客。館內陳列物有文物價值的不多,只有於佑任老先生的一幅字印象深刻。於先生病逝台灣後,遺囑要求面北立墓,並賦《望大陸》一詩:「葬我於高山上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惟有慟哭。」這讓我想起當年文丞相伏首就刑前,要求面朝南方故國的情景。「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江南死不休。」真是千古英雄同一心啊!我中華歷經浩劫而至今屹立,皆因為這些忠貞烈士的存在。公元十三世紀,蒙古人橫空出世,從東亞打到西亞,再打到歐洲,無人能攖其鋒,其殘暴酷虐更令天下人不寒而慄。歐洲人在飽受毀滅性打擊而無可奈何後,把罪責歸因於自己犯錯太多,上帝用鞭子來教訓自己,稱蒙古人為「上帝之鞭」。征服歐洲人後,他們開始攻擊中原諸國,用22年時間滅掉西夏王國,用23年時間滅掉當時看起來最強大的金帝國。然後開始包抄南宋。在蒙古人看來,南宋將是最容易解決的一個對手。然而沒想到的是,這一仗打了近半個世紀,大汗蒙哥還在攻擊合州釣魚城的戰斗中斃命。他們不明白只會吟詩作畫、體格瘦弱的南人何以能抵抗這么久?在見到文天祥後,才發現這個民族身上蘊藏著一種很神秘很強大的力量。征服了大好江山,卻征不服人心。蒙元統治中原近百年,如同過客,沒有留下什麼痕跡。而文丞相一曲《正氣歌》,卻以滿腔精忠之氣,千年萬世,讓人們感受到一個偉大民族悲壯雄烈的人格力量。
王陽明
少時讀《三國》、《大明英烈》,覺得諸葛孔明、劉伯溫天上之事知道一半,地上之事全部知道,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真乃神人;後來沉迷金庸武俠世界,對那些在人跡罕至的山洞突然悟得武學真諦,然後橫行天下無敵手的神奇際遇心馳神往。再後來,明白這一切都是傳說和虛構,是自以為懷才不遇的知識分子的白日夢。但讀過陽明先生的傳記後,我才明白中華歷史上還真存在過這樣的牛人。這個人集偉大的思想家、軍事家、政治家、教育家和武術大師於一身,千古之下,無人可比。想當年,他站在貴州龍場那個小小的驛站門前,獨對如血殘陽,驚天一悟,「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就是宇宙。」從此中國的思想河流發生了巨大的轉向,這與武俠小說中的大俠突然悟出武學秘笈具有同樣的浪漫主義色彩,而且在他人生的每一個轉折時刻,確實都有僧人、道士、方外異人出現。他斷言:「心是天地萬物之主」,「心即理,心外無理,心外無物。」這不僅徹底瓦解了宋明理學,而且直抵西方哲學中的理性主義和存在主義思想境域,更為要緊的是,讓匍匐了數千年的中國知識分子突然明白了主觀能動性的巨大能量,「仰首攀南斗,翻身倚北辰,舉頭天外望,無我這般人!」從此中國的歷史由帝王史變成為名臣史、知識分子史。王陽明的個人氣質近於古人所謂「豪雄」,或者說他根本就是一個武林高手。他青年時任俠騎射,留情兵武,足跡踏遍江南塞北之地。在江西比武時,他以九矢全中的成績震懾向他挑畔的內侍高手。正德十四年,寧藩朱宸濠在南昌發動叛亂,以十萬大軍,兵下南京,震動朝野。王陽明手無寸兵,卻義無反顧,在強弱懸殊得不可思議的情況下,35天就生俘了朱宸濠,表現出了驚人的軍事謀略和政治技巧。他的事業功績不僅在古今讀書人中絕無僅有,在兩千年的文臣武將中也十分突出。所以有人說:彪炳顯赫,自明之後,唯此一人而已。而我以為,為往聖續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孔子之後唯陽明先生可當此論。
夏完淳
中國詩歌自唐宋之後,淪落為文人吟風弄月,賞花佐酒的小道,步入江河日下的狀態,特別是有明一代,時世鉗口禁聲,詩人低軫輕弦,幾無大家。然而,至南明時期,時局板盪,山崩地裂,明詩詞竟在謝幕之際重回高音區:悲歌擊築,不讓荊軻《易水》;穿雲裂石,可比東坡《大江》。在四海狼煙中,有一翩翩美少年成為我心目中千年才可一見的卓然英豪,他就是《別雲間》的作者夏完淳:「三年羈旅客,今日又南冠。無限河山淚,誰言天地寬!」他出生在一個忠烈之家。十五歲,即隨父親和老師起兵抗清,其父其師兵敗後均投水殉國,自己也在回家探母時被捕,八十天後英勇就義,時年17歲。在南京受審時痛罵大漢奸洪承疇的情形成為那個山河破碎的時代著名的歷史細節。「萬里飛騰仍有路,莫愁四海正風塵」,一個17歲的少年在那樣艱難的時世尚能如此力挺狂瀾,知不可為而為之,乃我數千年禮義廉恥之邦屹立不倒的精髓。
譚嗣同
慷慨赴死易,從容就義難。他無疑屬於後者。但人們心中也一直有疑問,譚本來有時間有條件像康梁一樣脫身,為什麼一定要決絕赴死,以33歲的大好頭顱拋擲京華街頭?這個疑問只能從譚嗣同的精神氣質尋找答案。「吾自少至壯,偏遭綱倫之厄,涵泳其苦,殆非生人所能任受,瀕死累矣而卒不死;由是益輕其生命,以為塊然軀殼,除利人之外,復何足惜。深念高望,私懷墨子摩頂放踵之志矣。」這是譚嗣同在《仁學自敘》中的一段話,聯繫到後來名垂青史的壯舉,可見他是個以自己的行為實踐自己思想的烈士。在那個新舊交替而前路不明、國家又危機四伏的時代,覺醒者的內心大都懷著極度的悲憤和焦慮,甚至絕望。譚嗣同的選擇除了不屈不撓的勇氣外,還有著「抵抗絕望」的悲情,而決不是「文死諫,武死戰」儒家的忠君道德所能規范的。一百多年後,我讀到《聖經》里的話:「一粒麥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愛惜自己生命的,就失喪生命;在這世上恨惡自己生命的,就要保守生命到永生。」這總讓我想起譚的錚錚誓言:「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
張自忠
關於張自忠的事跡網上書籍中到處都能看到,我並不比別人了解得更多。我的家鄉,抗戰時屬第九戰區,是中日兩軍搏殺的主戰場。我小時念書的學校不遠有座梧桐嶺,當年就發生過激烈的戰斗。山上至今有戰壕和彈坑遺跡,我們還在嶺上拾過彈殼。在一個名石溪的山鄉,我見過一座合葬的抗戰烈士墓。那是人跡罕至的山間,就一塊平常的墓碑,刻著當時縣長題的碑文,字跡已不太清楚。細看方知是國民黨軍李天霞部曾在此與敵寇激戰數晝夜,為長沙會戰的一部分。不久前讀到薩蘇先生《國破山河在》,這本書是作者在日本翻閱了大量史料寫成的,真實而感人。他在書的《後記》中說:「在這些資料中,我看到的分明是一個個當年的中國人,他們或剛烈、或勇猛、或聰穎、或機變,用他們的脊樑扛起那個時代中國的命運。」八年抗戰,那一代中國人為保護自己的家園和尊嚴而英勇赴死,以簡陋的武器和兇殘的敵人展開殊死搏鬥,他們是真正的民族英雄,是中國的國魂。張自忠將軍只是他們中的一員。
趙一曼
最後兩位英雄我選了兩位女性。中國歷史舞台給女性提供的機會不多,或者即使有也被男人們編寫的史籍所埋沒。只是到了近現代,國運多舛,加上五四啟蒙,女性的覺醒成為民族精神覺醒的重要內容和成果,於是我們能看到一大批有血有肉的女性英雄。趙一曼,一個生於四川宜賓的美麗姑娘,在民族存亡之秋勇蹈絕地,與凶惡的敵人展開了刀槍相見的生死搏鬥,「紅衣白馬」的英姿令日寇聞風喪膽。後因戰場負傷被捕受盡常人難以想像的酷刑。窮凶極惡的日寇最後對趙一曼動用了電刑,企圖通過破壞神經達到讓她開口的目的。殘忍的電刑下,趙一曼終於發出了撕心裂肺的呼喊,因為她的幻覺中,出現了她至愛的兒子、祖國和人民……在走上刑場的前夕,她給兒子寫了一封遺書:我的親愛的可憐的寧兒,媽媽已經到了犧牲的前夕。什麼是犧牲?就是在今天以前,你一直在媽媽的懷抱里;而在今天以後,媽媽卻只能留在你的記憶里了。我親愛的兒子,媽媽對的起你,因為媽媽是慷慨赴死的;我的苦命的兒子,媽媽又對不起你,因為你還要艱難地活著。趕快長大成人吧,我的寧兒,長大成人之後,你要自豪地告訴所有的人,你的母親叫趙一曼。
李九蓮
在贛南這塊曾經風雲際會而又終於被遺忘的貧瘠之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竟出了個剛烈女子,再次讓我久難釋懷。幾千年專制暴虐的政治文化,造就了這個古老民族根子里無邊無際的黑暗,種種殘忍乖僻的邪氣,凝結充塞於民族心理的深溝大壑之中。偶爾風盪,四處漫延,即成劫世。文革就是這樣的劫世。吾生雖晚,記事時值七十年代中期,那個瘋狂的年代卻深印腦海:居住的老屋裡滿牆雪白的大字報,民兵們在批鬥會上用梭標捅打四類分子的雙腿。更有一位眉目清秀的老太太,因為丈夫是逃往台灣的國軍軍官,隔一斷時間就要在村子前的谷場跪上一兩個小時。老太太在寒風中或烈日下的滿頭白發,成為我關於人生的最次記憶,那時候的我還不知道其中會有凄婉的情緒影響自己的一生。後來,在看到報告文學《歷史沉思錄》時,內心的震撼難以言喻。主人公之一的李九蓮——一個平平常常的中國女子的名字,二十年來讓我無法忘記。這個女子短暫一生的故事我甚至不忍在這里復述,那需要很大的勇氣。她無疑是一個真正的英雄,但一個童養媳、一個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小城女性,在那個瘋狂血腥的年代用鮮血擔負起一個民族最後一絲理智和尊嚴,卻是沉重的悲劇。想起從省城到北京那麼多大人物要置她於九死不生之地,我就感到無比的羞恥,他們比那個在她槍殺後凌害她身體的變態之徒更不可饒恕,盡管他們中還有很多人仍然活在這個國度里享受榮華富貴。最後,請記住她喋血的日子:1977年12月14日(這時文革已結束,這位文革最激烈的批評者也被殘殺);請記住她臨終前寫下的話:「我就是像一隻杜鵑一樣啼出血來,又有何用?我向冰冷的牆壁喊一聲,還會得到迴音,而向活人呼喊千萬遍,恰似呼喚一個死人!」
⑩ 修改病句。學校加強了思想教育後,師生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改變。
學校加強了思想教育後,師生的道德品質有了很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