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師生師德 » 孔孟師生關系

孔孟師生關系

發布時間: 2021-09-24 02:36:03

① 論語關於師生關系的句子和它的解析。

1、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譯文解析:子夏說:「一個人能夠看重賢德而不以女色為重;侍奉父母,竭盡全力;服侍君主,忠於職守;與朋友交往,講求信譽。這樣的人,盡管他自己說沒有學習過,我一定說他已經有學問了。」
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譯文解析: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善的品德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為借鑒,改掉自己的缺點。
3、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
譯文解析:孔子說:「同學們,你們以為我對你們有什麼隱瞞的嗎?我是絲毫沒有隱瞞的。我沒有什麼事不是和你們一起乾的。我孔丘就是這樣的人。」
4、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譯文解析:子貢說:「老師講授的禮、樂、詩、書的知識,依靠耳聞是能夠學到的;老師講授的人性和天道的理論,依靠耳聞是不能夠學到的。」
5、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譯文解析:顏淵感嘆地說:「我的老師啊,他的學問道德,抬頭仰望,越望越覺得高;努力鑽研,越鑽研越覺得深。看著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後面了。老師善於有步驟地引導我們,用各種文獻來豐富我們的知識,用禮來約束我們的行為,我們想要停止學習都不可能。
我已經用盡自己的才力,似乎有一個高高的東西立在我的前面。雖然我想要追隨上去,卻找不到可循的路徑。」
6、叔孫武叔毀仲尼,子貢曰:「無以為也,仲尼不可毀也。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人雖欲自絕,其何傷於日月乎?多見其不知量也。」
譯文解析:叔孫武叔詆毀仲尼。子貢說:「不要這樣做!仲尼是不可詆毀的。他人的賢能,好比丘陵,還可以逾越;仲尼,就好比是日月,是無法逾越的。一個人即使想自絕於日月,對日月又有什麼傷害呢?只顯出他不自量力罷了。」
7、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譯文解析:孔子說:「小孩子在父母跟前要孝順,出外要敬愛師長,說話要謹慎,言而有信,和所有人都友愛相處,親近那些具有仁愛之心的人。做到這些以後,如果還有剩餘的精力,就用來學習文化知識。」
8、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譯文解析:孔子說:「把所見所聞默默地記在心上,努力學習而從不滿足,教導別人而不知疲倦,這些事我做到了多少呢?」
9、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譯文解析:孔子說:「教導學生,不到他冥思苦想仍不得其解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卻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給他指出一個方面,如果他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個方面,就不再教他了。」
10、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譯文解析:孔子說:「不擔心別人不知道自己,只擔心自己沒有能力。」

② 孔子怎麼評論孟子,孔子與孟子是師生關系,那孔子是怎麼評論他的呢

樓主,您把歷史時間搞錯了!孔子是春秋時期的,孟子是戰國時期的。前後相差幾百年啊!而且孔子不是孟子的老師,只是孟子繼承並發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而已。孔子怎麼能評價幾百年以後的未來人呢?!

③ 孔子和老子到底是不是師生關系,為什麼老子名氣小

孔子和老子都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大思想家,但是他們所主張的思想不同。雖他們並非師生關系,但孔子卻經常向老子請教,畢竟老子較孔子而言,是長者,其道家思想也頗具道理。老子的思想確也讓孔子對自己儒家思想有了新的認識,使得孔子開創了新儒家思想。因為孔子的儒家思想中的尊師重道、尊老愛幼等更適合教化眾人,所以在之後兩千年的歷史歲月變遷中,老子的名氣就越來越小了。隨小編一起來了解下吧。

因孔子的儒家思想,更適合教化民眾,所以為各朝各代主推文化思想,所以老子的名氣較孔子而言,要小一些。以上為小編愚見,歡迎點評。

④ 孔子跟學生的關系是怎樣的

《論語》記述孔子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是平等友愛的關系。

孔子先後有三千學生,他不分貴賤貧富、親疏遠近,一視同仁,平等相待。

他的學生中只有少數是貴族,大多是平民。平民學生中有富有貧。子貢家庭富有,而顏回、曾參、仲弓、子路、原憲、閔子騫等都是窮學生;顏回窮到買不起碗,用竹筒盛飯,用瓢飲水,而孔子對他的贊許最多。無論貴賤貧富,孔子都誨人不倦,有問必答,嚴格要求,細心引導。經他教育的這些出身不等的學生,都成為當時社會傑出的人才,分別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面做出貢獻。如果孔子嫌貧愛富,那些出色的出身貧寒的學生就不可能脫穎而出。如果孔子對富家子弟不嚴格要求,子貢不可能成長為著名的政治家和一代儒商。

孔子的兒子伯魚(名鯉)與學生一同受業,《論語》中有一章記載:

陳亢問於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這里有問號)」

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這里有問號)』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這里有問號)』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斯二者。」

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季氏》第十三章)(學生陳亢向孔子的兒子伯魚問:「你從老師那裡聽到與眾生不同的教導嗎?(這里有問號)」

伯魚回答說:「沒有。有一天他一個人站在庭院里,我快步從庭院經過。他問:『學過《詩》嗎?』我回答:『沒有。』他說:『不學《詩》,不能用它來表達情志。』我回去學《詩》。又一天,他又一個人站在庭院里,我快步從庭院經過。他問:『學過禮嗎?(這里有問號)』我回答:『沒有。』他說:『不學禮,不能在社會立身。』我回去學禮。我聽他說過這兩件事。」

陳亢回去高興地說:「問一件事得到三個收獲,知道學《詩》的意義,知道學禮的意義,又知道君子對自己的兒子不偏私。」)孔子親近和愛護每一個學生,沒有好惡和親疏厚薄之分,對自己的兒子也不偏私,傳授同樣的知識,要求同樣嚴格。學生子貢說自己的老師「學而不厭,智也;誨人不倦,仁也」。孔子正是以智者的睿智和仁者的愛心,不知疲倦地教育學生。他愛護學生,有的學生遭遇不幸,他極為悲痛,《論語》有以下三章:

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雍也》第十章)(學生伯牛有病,孔子去探望他,從窗戶外握著他的手,說:「沒救了,這是命吧!這樣的人怎麼會得這個病呢!這樣的人怎麼會得這個病呢!」)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先進》第九章)(顏回死了,孔子說:「咳!老天要我的命啊!老天要我的命啊!」)顏淵死,子哭之慟。從者曰:「子慟矣。」曰:「有慟乎?(這里有問號)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這里有問號)」(《先進》第十章)(顏回死了,孔子哭得面色改變。跟隨的人說:「老先生太傷痛了。」孔子說:「有這么傷痛嗎?(這里有問號)不為這樣的人傷痛,還為誰呢?(這里有問號)」)孔子的學生伯牛,即冉耕;患的是麻風病,與探望者是隔離的,孔子還是去探望了,而且不怕傳染,隔窗握著患者的手。顏回是學習最用功又能身體力行的學生,經常受孔子誇獎。「慟」字,鄭玄注為「變動容貌」

,意為傷痛至極。孔子是主張「哀而不傷」的,因顏回之死,他也情不自禁地痛哭到傷痛的地步。他的學生中有一些是父子兩代先後來受業的,如曾參及其父、顏回及其父。他的學生視他為父兄,他視學生如子弟。

孔子對學生既慈愛和溫和,又嚴格和嚴厲。他也對學生發過脾氣。一次是學生宰予在大白天睡覺,他予以嚴厲的批評:

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於予與何誅?(這里有問號)」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公冶長》第十章)(宰予白天睡覺。孔子說:「朽木不可雕刻,糞土堆的牆不能去抹平;對宰予這個人何必去責備呢?」過了幾天,又說:「最初我對人,聽他的話便相信他的行為;現今我對人,聽他的話還要觀察他的行為。從宰予這件事以後我改變了態度。」)這一章有兩段話,前一段以「朽木不可雕,糞土之牆不可圬(抹牆工具,這里代作動詞)」,批評宰予不可造就;後一段批評宰予言行不一,都是絲毫不留情面的非常嚴厲的批評。這是由愛護產生的氣話,因為愛之深,所以責之切。話是如此說,孔子並沒有開除這個學生,還是繼續教育。後世把孔子這句話通俗化,成為流傳的名言:「朽木不可雕,糞土之牆不可圬。」《論語》記錄孔子還有一次對學生大為生氣,那是因為學生冉求的錯誤行為:

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先進》第十七章)(季氏比周公還富有,而冉求還在為他向民眾搜刮來增加財富。孔子說:「他不是我的門徒,弟子們可以大張旗鼓去聲討他!」)據《左傳》哀公二十一年和二十二年,魯國執政者季氏新訂田賦制度,向農民增加賦稅。冉求在季氏下面做官,季氏讓冉求徵求孔子的意見,孔子主張「薄賦斂」,不同意增賦。但冉求頂不住季氏的壓力,在他管理的地方仍實行季氏的增賦制度。這違反了孔子的政治原則,孔子對冉求作出最嚴厲的批評。這位曾幫助季氏聚斂的冉求,經過批評,改正了錯誤,他們師生關系仍然很好。孔子六十八歲時,是這位冉求說服魯國國君,把孔子接回魯國的。

從這一章以及其他幾章記錄,我們可以看到,孔子和他的學生保持著終生的師生關系。孔子曾經推薦一些學生從政去做官,學生們做了官以後,仍常來向他請教,他也仍然關心他們,始終誨人不倦,有成績給予表揚,有缺點錯誤給予批評指正,不像現代社會,有的學生畢業出了校門,連老師的姓名都忘了,在街上相遇等同路人。

為什麼孔子和學生之間有這樣良好的關系呢?(這里有問號)可以用八個字來概括:尊師愛生,平等友愛。尊師,如前面所引錄的學生所言,老師「博我以聞,約我以禮」,充實我們的知識,培養我們的品德,使我們成長為人才。這也是現代人常說的,父母給我們生命,而老師培育我們成為有益於社會的人。明白這個道理,必然會自覺地尊師。愛生,如上文所講的,誨人不倦,視學生如子弟,時刻關懷教導學生的成長,這出於為社會培育人才的責任心和使命感,出於對學生愛護和負責的愛心。尊師愛生的關系是相對的,沒有出自社會責任心和使命感以及對學生的愛心,又何談學生尊師?(這里有問號)尊師愛生必須建立在師生平等友好的基礎之上。孔子是怎樣做的呢?

孔子對學生襟懷坦白,事無不可對人言。

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這里有問號)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述而》第二十四章)(孔子說:你們學生以為我有什麼隱瞞嗎?(這里有問號)我對你們沒有隱瞞的。我沒有什麼活動不向你們公開,這就是我孔丘的為人。)孔子常年與學生生活在一起,尤其是周遊列國十四年,一批批學生緊緊相隨,朝夕相處,患難與共,彼此的思想性格、優點、缺點以及活動,都非常了解。孔子用淵博的學識來吸引學生,用高尚的品德來感化學生,用一顆愛心來團結學生。他平易近人,溫良恭儉讓,尊重學生,不擺「師道尊嚴」的架子,不自以為高出一等而居高臨下、盛氣凌人,實現與學生人格平等。

師生人格平等,首先是在真理面前、在社會正義面前平等。

子曰:當仁,不讓於師。(《衛靈公》第三十六章)(孔子說:面臨仁德的事,對老師也不謙讓。)孔子拜見衛國第一夫人南子,本來違背當時的婦女不幹政的原則,而且拜會這位被認為作風不好的女人,也有損名聲,為此學生子路表示不滿。孔子為了證明自己沒犯錯誤,急得賭咒發誓,連說:「天厭予!天厭予!

」(老天懲罰我吧!)為了能夠從政一展抱負,孔子曾經先後打算應召去公山弗擾和佛肸那裡去,子路都提出批評性的意見。孔子並不以權威自居,儼然不可侵犯,老虎屁股摸不得,聽不得不同意見。相反,顏回是他多次贊揚的學生,他對顏回也有批評: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無所不說(悅)。(《先進》第四章)(孔子說:顏回呀,不是對我有幫助的人,他對我的話沒有不贊同的。)他認為學生對老師不必完全信從,要有「當仁,不讓於師」的精神,老師的話,說錯了,可以幫助改正;說的不圓滿,可以予以補充,這樣才對老師有幫助。

全部《論語》,基本上是他們師生的問答或互相討論的記錄。《先進》篇第二十六章可以題名「侍坐」,是孔子與弟子們座談個人志願的記錄。《公冶長》第二十六章也有同一主題的座談記錄,其中孔子也談了個人的志向。他經常與學生在一起討論切磋,《八佾》篇有以下記錄: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這里有問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這里有問號)」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八佾》第八章)(子夏問道:「《詩》里的『笑時臉上的酒窩多美啊,眼睛黑白分明流轉得多俏啊,潔白的絹上畫著花啊。』這三句是什麼意思?(這里有問號)」孔子說:「先有素絹才能繪花。」子夏說:「禮要在後面吧?(這里有問號)」孔子說:「你是給我啟發的人,卜商呀,可以開始同你討論《詩》了。」)這段記錄子夏問《詩經碩人》中的三句詩(今本《詩經》無第三句)如何理解,孔子做了回答,子夏據孔子的回答又推進一步,提出美還需要以禮規范。孔子對子夏這樣發揮《詩》的義理大加贊賞,認為子夏的發揮給了他啟發和幫助。這段記錄反映了師生間互相切磋,教學相長。

平時,孔子與學生相處不拘形式,談話比較隨便,有時說說笑笑,親密無間,絕無高高在上、儼然不可冒犯的態度。《史記孔子世家》記:孔子在鄭國與學生失散,子貢到處尋找老師,有人告知東門外有個人「累累若喪家之犬」,子貢找到孔子後把這句話相告,孔子聽後並不惱怒,笑著幽默地說:說我「似喪家之犬,然哉!然哉!」可見他們師生在一起說話不受拘束。

「師道尊嚴」那一套,是後來人搞的,與孔夫子無關。孔子與學生親密無間,靠的是尊師愛生、師生平等、團結友愛、教學相長。孔子周遊列國,一茬茬學生相隨,除了趕車的,學生一律步行,最多時曾達到二百名學生。他們在匡地被圍,在陳、蔡絕糧,有的學生餓得下不了床,但始終團結在老師周圍,沖不垮,餓不散。孔子與學生的師生關系,應當是我們的典範。孔子視學生如子弟,學生視孔子如父兄;他視學生如朋友,學生報他以友愛。他不擺權威架子,學生對他無限愛戴、無限崇拜。當聽到有人詆毀自己的老師,學生子貢就出來說:

無以為也!仲尼不可毀也。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焉;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人雖欲自絕,其何傷於日月乎?(這里有問號)多見其不自量也。(《子張》第二十四章)(不要這樣啊!仲尼是毀謗不了的。別人的賢能,好比丘陵,還可以超越過去;仲尼,是太陽和月亮,是不可能超越的。有人雖然要自絕於太陽和月亮,那對太陽和月亮有什麼損害呢?(這里有問號)只表示他不自量罷了。)學生們看孔子,是偉人中不可超越的人物,像日月一樣,任何詆毀都無傷於日月的光輝。孔子死後,子貢自動到孔子墓旁結草廬,守墓六年。今曲阜孔林遺跡猶存。

孔子學說中最可貴的是教育思想,其中的教學原則和方法,反映了教育和教學的本質和規律,是中華民族和整個人類寶貴的教育思想財富,永遠不會過時。

⑤ 孔子與其弟子的師徒關系,與現在師生關系相比,前者有哪些值得我們學習

答--古代的師徒的關系是倫理敬孝的關系。如今的師生關系是培養互助的關系。兩者相輔相成。

⑥ 《師生關系》譯文

傅佩榮說孔孟論人生 作 者: 傅佩榮
I S B N: 9787224080452
頁 數: 270
開 本: 大16開
封面形式: 簡裝本
出 版 社: 陝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7-6-25
內容簡介
作為國學啟蒙讀物,本書分為孔孟兩卷,主要通過解讀《論語》和《孟子》來介紹孔孟的思想。每篇基本按照其經歷、師生關系、創立格言、核心思想等分為若幹部分,具體闡述孔孟思想的精華所在。每篇援引部分原文,通過淺顯的白話講述其生平和思想,理清思想的來源和背景,並對存有爭議的解讀表明合理的見地,文末附有通俗的白話譯文方便讀者對照。 本書屬於其中的國學入門書,淺顯通俗,自成體系,獨立成短篇適合輕松閱讀,非常適合初學者;作者傅佩榮對國學有自己獨特的見地和解讀;彩色裝幀,風格大氣清雅,讓人閱讀的同時悠遊在美麗的畫卷中。
本書目錄
孔子卷
第一篇 在考驗中成長
輯一 走在成長路上
貧困的幼年
初號的學習
古代的教育
向師襄習樂
向老子問禮
老子的教訓
早期的職業
長期的工作
活潑的教學
耐心的開導
鼓勵年輕人
艱辛成長路
輯二 生活中的修養
情感要真摯
以唱歌自娛
正當的休閑
可食可不食
喝酒有節制
對自己要約
不與人談論
不主動談起
最謹慎的事
自我的修煉
每日的憂慮
情緒的調節
輯三 師生相得之樂
豪爽的性格
有勇與有謀
忠誠的朋友
好學的真諦
德行最重要
名師與高徒
先要求自己
人才的表現
得其門而入
人生的目標
百善孝為允
誠心最重要
有心與有力
教學的快樂
輯四 論語生活示範
從小所學的
好學的表現
要成為君子
性格與過失
學與思並用
言與行之間
改過的秘方
舉一要反三
才華與修養
主動的精神
待人要真誠
上進的青年
第二篇 肯定群我關系
輯一 親情出於人性
不要擺臉色
孝與敬配合
要愛惜身體
心中的牽掛
父母的年紀
委婉的態度
大家都欣賞
孝川頁與心安
政治的根本
對祖先孝順
輯二 友誼值得珍惜
志趣要相似
隨時在學習
有益的朋友
有害的朋友
交友四階段
理想的朋友
說話有分寸
越來越敬重
真誠的交往
交友的方法
子路的志向
朋友的情久
生死見交情
輯三 積極參與社會
忘記的藝術
口才不善巧
做人要直爽
就業的考量
先充實自己
富貴與貧賤
為社會服務
手段要正當
不輕易判斷
君子的條件
君子的風度
孔子的志向
己立而立人
輯四 論語生活示範
入世的情懷
入世的責任
人生不留白
知人的方法
好學的重要
適當的規范
生動的抉擇
以道義結交
處世的原則
樊遲三問仁
君子有三戒
有益的快樂
有害的快樂
孔子的金律
第三篇 展現人文之美
輯一 詩是教化之始
詩教的效果
真實的情感
從詩教開始
溫和的情感
學詩與說話
學詩與做人
學詩與從政
學詩與人生
讀詩見人品
切磋與琢磨
要自我期許
一切都不遠
輯二 樂與生活趣味
樂教的效果
禮樂的失序
孔子談音樂
關感的力量
盡美與盡善
治國與音樂
音樂的危機
禮樂與情感
教化的上策
子路學音樂
以不教為教
樂曲傳心聲
輯三 人生需要信仰
理想的天子
對天的信仰
天賦的使命
只有天了解
由天來決定
不可得罪丈
孔子的誓言
不可欺瞞天
要敬而遠之
不諂媚鬼神
祭祀要虔誠
先珍惜此生
貴在一念間
犧牲與成全
輯四 論語生活示範
自信而從容
發而皆中節
動靜皆有時
君子坦盪盪
知者與仁者
曾點的志向
長幼的禮節
虔誠的心態
信仰的兩面
文化的進展
完整的人生
孔子的三忘
孟子卷
第一篇 做個說話高手
輯一 善於使用比喻
一暴十寒
良知良能
眾楚人咻之
何待來年
緣木求魚
杯水車薪
遷於喬木
五十步笑百步
見牛未見羊
魚與熊掌
重做馮婦
大旱之望雲霓
三年之艾
輯二 創造新的格言
事半功倍
綽綽有餘
反求諸己
取友必端
與人為善
出爾反爾
自暴自棄
流連忘返
守望相助
有為者亦若是
不為與不能
心悅誠服
手舞足蹈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兼善天下
輯三 充實基本學識
愛好勇敢
愛好財物
愛好笑色
未雨綢繆
憂心悄悄
殷鑒不遠
播惡於眾
心意最重要
趙盂之所貴
孟子談詩
盡信書不如無書
輯四 展現核心思想
人性與善
心之四端
順逆人性
水向下流
食色問題
求則得之
聖人與我
牛山之木
觀其眸子
人禽之辨
效法堯舜
第二篇 勇於擇善固執
輯一 修養功夫示範
勇於對抗
勇於無懼
勇於自反
浩然之氣
揠苗助長
善於知言
學習孔子
天降大任
節制慾望
為人處世
求其放心
關於羞恥
考察心思
左右逢源
真誠為上
輯二 堅持人生正途
不是好辯
追隨三聖
援之以道
不見諸侯
民貴君輕
君臣相待
不畏權貴
有志之士
豪傑之士
肯定狂狷
批判鄉願
三種快樂
輯三 效法聖賢典型
聖之清者
聖之任者
聖之和者
聖之時者
孔子從政
大人風范
為政之道
舜之大孝
人飢己飢
士的尊嚴
孔門弟子
養志為要
真誠相待
輯四 辨析義理之樂
修養六境
善是什麼
信是什麼
美是什麼
大的意義
聖的意義
神的意義
天的功能
命的限制
樂莫大焉

⑦ 老子於孔子的關系是師生關系嗎

不是師生關系,不過孔子曾經問禮於老子。
史記記載:孔子去,謂弟子曰回:「鳥,吾知其能答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⑧ 孔子與老子是師生關系么

不應該算是,孔子只是向老子請教過問題。

⑨ 結合《論語》結合孔子師生關系,談談當今師生之現狀,如何繼承與發展

《論語》記載了不少孔子關於教育問題的言論,比如「有教無類」;「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等。過高的要求就不說了,但「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恐怕是做老師的底線,當今的老師們能夠做到這點就不錯了。至於學生方面,家長們首先應當懂得尊重他人,進而尊師重教,這樣才能讓自己的孩子真正尊敬老師。

熱點內容
越南歷史書 發布:2025-05-02 16:10:22 瀏覽:734
100圖庫彩圖全年歷史圖庫 發布:2025-05-02 16:02:11 瀏覽:116
微生物保健品 發布:2025-05-02 15:38:39 瀏覽:746
期末考化學 發布:2025-05-02 15:32:53 瀏覽:630
生物海報 發布:2025-05-02 14:57:09 瀏覽:187
南開大學漢語國際教育 發布:2025-05-02 14:54:05 瀏覽:927
什麼豬飼料好 發布:2025-05-02 14:50:34 瀏覽:412
我的世界物理掉落 發布:2025-05-02 14:46:45 瀏覽:286
生物圖畫 發布:2025-05-02 14:46:39 瀏覽:477
2017甘肅高考語文題 發布:2025-05-02 14:35:43 瀏覽: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