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德久為將相
『壹』 婁師德為相的譯文
婁師德,字宗仁,鄭州原武人。第進士,調江都尉。揚州長史盧承業異之,曰:「子,台輔器也,當以子孫相諉,詎論僚吏哉?」上元初,為監察御史。會吐蕃盜邊,劉審禮戰沒,師德奉使收敗亡於洮河,因使吐蕃。其首領論贊婆等自赤嶺操牛酒迎勞,師德喻國威信,開陳利害,虜為畏悅。後募猛士討吐蕃,乃自奮,戴紅抹額來應詔,高宗假朝散大夫,使從軍。有功,遷殿中侍御史,兼河源軍司馬,並知營田事。與虜戰白水潤,八遇八克。天授初,為左金吾將軍,檢校豐州都督。衣皮袴,率士屯田,積谷數百萬,兵以饒給,無轉餉和糴之費。武後降書勞之。長壽元年,召授夏官侍郎,判尚書事,進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後嘗謂師德:「師在邊,必待營田,公不可以劬勞憚也。」乃復以為河源、積石、懷遠軍及河、蘭、鄯、廓州檢校營田大使。入遷秋官尚書、原武縣男,改左肅政御史大夫,並知政事。證聖中,與王孝傑拒吐蕃於洮州,戰素羅汗山,敗績,貶原州員外司馬。萬歲通天二年,入為鳳閣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後與武懿宗、狄仁傑分道撫定河北,進納言,更封譙縣子、隴右諸軍大使,復領營田。聖歷三年,突厥入寇,詔檢校並州長史、天兵軍大總管。九月,卒於會州,年七十。贈幽州都督,謚曰貞,葬給往還儀仗。師德長八尺,方口博唇。深沉有度量,人有忤己,輒遜以自免,不見容色。嘗與李昭德偕行,師德素豐碩,不能遽步,昭德遲之,恚曰:「為田舍子所留。」師德笑曰:「吾不田舍,復在何人?」其弟守代州,辭之官,教之耐事。弟曰:「人有唾面,潔之乃已。」師德曰:「未也。潔之,是違其怒,正使自干耳。」在夏官注選,選者就按閱簿。師德曰:「容我擇之可乎?」選者不去,乃灑筆曰:「墨污爾!」*****************狄仁傑未輔政,師德薦之,及同列,數擠令外使。武後覺,問仁傑曰:「師德賢乎?」對曰:「為將謹守,賢則不知也。」又問:「知人乎?」對曰:「臣嘗同僚,未聞其知人也。」後曰:「朕用卿,師德薦也,誠知人矣。」出其奏,仁傑慚,已而嘆曰:「婁公盛德,我為所容乃不知,吾不逮遠矣!」總邊要、為將相者三十年,恭勤樸忠,心無適莫,方酷吏殘鷙,人多不免,獨能以功名始終,與郝處俊相亞,世之言長者,稱婁、郝。贊曰:「仁軌等以兵開定四夷,其勇無前,至奉上則瞿瞿若不及,行儉臨下以恕,師德寬厚,其能以功名始終者,蓋近乎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者邪!***************************88婁師德身長八尺,方口博唇,為人寬厚,深沉有度量,即使冒犯他也不計較。一次他與李昭德一同入朝,婁師德因身體肥胖而行動緩慢,李昭德久等他也不來,便怒罵他:「為田舍子所留。」婁師德卻笑著說:「吾不田舍,復在何人?」 婁師德的忍讓在歷史上也是非常出名的。後來其弟授任代州(治雁門,今山西代縣)刺史,將要赴任時,婁師德問他他:「吾備位宰相,汝復為州牧,榮寵過盛,人所疾也,將何以自免?」其弟跪下說:「自今雖有人唾某面,某拭之而已,庶不為兄憂。」婁師德神色憂慮地說:「此所以為吾憂也!人唾汝面,怒汝也;汝拭之,乃逆其意,所以重其怒。夫唾,不拭自干,當笑而受之。」 這就是成語受唾自乾的來歷。正因如此,婁師德才在武則天執政時,始終受到武則天的信任。 婁師德除了上述的優點外,還善於舉諫人才。***********************狄仁傑當宰相之前,婁師德曾在武則天面前竭力推薦他,但狄仁傑對此事卻一無所知。他認為婁師德不過是個普通武將,很瞧不起他,一再排擠他到外地。武則天察覺此事後,便問狄仁傑:「師德賢乎?」狄仁傑說:「為將謹守,賢則不知也。」武則天又問:「知人乎?」狄仁傑說:「臣嘗同僚,未聞其知人也。」武則天笑著說:「朕用卿,師德薦也,誠知人矣。」並隨手拿出以往婁師德推薦狄仁傑的奏章,讓狄仁傑觀看。狄仁傑看後,十分慚愧,嘆息道:「婁公盛德,我為所容乃不知,吾不逮遠矣!
『貳』 [轉載]婁師德怎樣推薦狄仁傑
一個「唾面自乾」的典故,幾乎使婁師德成了「犯而不校」的典範,或褒或貶,千古流傳。其實,「唾面自乾」也好,「犯而不校」也罷,我是很不以為然的,人總得有自己的人格尊嚴,做人做到這步田地,實在也未免太乏。而且,根據「厚黑」專家李宗吾的剖析,對於此類人物也不得不存有一點戒心。 與婁師德同時代的狄仁傑,是由婁師德向武則天推薦而當上宰相的。狄仁傑是一代名相,可謂傑出人才,稱之為「千里馬」並不過分,婁師德自然也堪稱為「伯樂」。但他從不以「伯樂」自居,從不向人(包括狄仁傑本人)透露他就是推薦「千里馬」的「伯樂」,即使當了宰相的狄仁傑對他頗為輕慢,他也不介意。有一天,武則天問狄仁傑:「婁師德能知人識人嗎?」狄仁傑眼睛也不眨地說:「我與他同朝為官,沒聽說他有這樣的長處。」武則天告訴狄仁傑:「我之所以知道你狄仁傑,就是他婁師德推薦的,也可以稱得上是慧眼識人才了。」狄仁傑這才感慨萬分,說:「我為婁公的盛德包容已久,竟然看不出一點蛛絲馬跡啊!」 確實,不僅是當時的狄仁傑為此而感慨萬分,就是今天的人們也會由衷地贊賞婁師德的寬厚與大度,並為此肅然起敬。我想,古往今來,不少正牌冒牌的「伯樂」,或許就做不到這一點。不要說是推薦別人當宰相,就是推薦別人當科長、處長,也是事情尚未有定局,就先去吹風了,而且總少不了這句話:「是我推薦的」,甚至壓根兒就沒有推薦過,也會厚著臉皮去跟當事人說這類話的。不知是出於何種心態,或許是要人感恩戴德,知恩必報吧!倘若對方不領這個情,或者,甚至像狄仁傑對婁師德那樣的還頗有些輕慢,恐怕就更會憤憤不平。然而,婁師德當伯樂,卻全然不是如此。他之所以推薦狄仁傑當宰相,只是因為狄仁傑有當宰相的才幹,並不摻雜任何個人的好惡,也沒有自己的小旮旯。因而,他根本沒有想過要當了宰相的狄仁傑對他感恩戴德,投桃報李,或者至少是另眼相看。兩相比較,婁師德的格調,自然是高出一籌的。 婁師德當伯樂的故事,與他的「唾面自乾」之間有沒有內在聯系呢?有的。因他推薦而當上宰相的狄仁傑輕慢於他,這就很容易使人有被「唾面」之感,而他泰然處之,沒有因此而對狄仁傑嚷嚷「你當宰相還是我推薦的呢」,這就很有「不拭自干」的味道了。於是我想,「唾面自乾」也是有其兩重性的。為了自己能夠陞官發財而甘願承受各種侮辱,這種人自是狗也不如。然而,為了顧全大局而不屑與人計較短長;因為心中坦盪而讓吐在臉上的唾液,潑在身上的臟水「不拭自干」,卻也是難得的寬厚和大度。按照史家的評說,在「羅識紛紜」的武周時期,婁師德「久為將相,獨能以功名終」,就是因為人們看重他的這種品格。這結論或許過於絕對,因為有這種品格的未必都「能以功名終」,但說這是重要原因之一,大概不算為過。 順便說說,武則天不因為狄仁傑是自己的得力助手而聽任他輕慢婁師德,也不因為看不慣狄仁傑而嚴詞訓斥狄仁傑,只用寥寥數語,在褒揚婁師德的同時,委婉含蓄地批評了狄仁傑,使狄仁傑自察自省,這思想工作也可以算是做得及時而又得體的了。
『叄』 婁師德為相到識者多之的這篇文言文的翻譯
狄梁公與婁師德一同作相國。狄仁傑一直排斥婁師德,武則天問他說:「朕重用你,你知道原因嗎?」狄仁傑回答說:「我因為文章出色和品行端正而受到重用,並不是無所作為而依靠別人。」過了一會,武則天對他說:「我曾經不了解你,你作了高官,全仗婁師德提拔。」於是令侍從拿來文件箱,拿了十幾篇推薦狄仁傑的奏摺給狄仁傑。狄仁傑讀了之後,害怕得連忙認錯,武則天沒有指責他。狄仁傑走出去後說:「我沒想到竟一直被婁大人容忍!」而婁公從來沒有驕矜的表現。
『肆』 資治通鑒中的一段文字我翻譯不好,大家幫幫我謝謝
翻譯:
婁師德在河隴,前後四十多年,謙恭勤奮,毫不懈怠,百姓和夷族都安定。他秉性朴實穩重,寬洪大量,狄仁傑入朝任宰相,實際上是他推薦的;而狄仁傑不知道,心裡很輕視婁師德,一再排擠他到外地。太後發覺後,曾問狄仁傑:「婁師德有道德才能嗎?」回答說:「作為將領能謹慎守衛邊疆,是否有道德才能我不知道。」太後又說:「婁師德善於識別人才嗎?」回答說:「我曾經與他同事,沒有聽說他善於識別人才。」太後說:「朕所以知道你,便是由於婁師德的推薦,他也可以稱得上是善於識別人才了。」狄仁傑退出後,感嘆說:「婁公有盛德,我受到他的包涵寬容已經很久了,我看不到他盛德的邊際。」當時羅織罪名的風氣很盛,婁師德長期擔任將領和宰相,卻能以功成名就告終,人們因此敬重他。
『伍』 唐朝宰相婁師德曾教訓弟弟唾面自乾,最後是什麼結局
成語是中國漢字語言詞彙中定型的詞。大多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的成語。成語是中國語言文學的一大特色,是中華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有的成語豪情萬丈,有的成語引人深思,有的成語平靜安謐……。
今天要說的這則成語,讓人憋氣!足以讓人把肚子憋的鼓鼓的!這則成語就是"唾面自乾"。
下面先看看這則成語的出處。
在唐朝武則天時期,大臣婁師德曾與愛憎分明、鋒芒畢露的宰相李昭德同朝為相。由於婁師德身體肥胖,行動遲緩笨拙,他每天上朝的時候都走得慢慢吞吞的,而且占滿了通道,走路快的李昭德偶爾跟在他後面,被堵著半天過不去,不禁恨恨地罵道:"田舍夫!"
田舍夫的意思就是農民,含義應該是"俗人""鄉下人"等。在唐代,這估計是一句官場的國罵,因為當年太宗李世民被諍臣魏徵氣得夠嗆的時候,也曾經狠狠地罵他田舍夫。如今婁師德無緣無故招來這句國罵,換成其他有火性的人,估計一回頭就跟李昭德干起來,"憑什麼出言不遜罵人?"。可是婁師德卻慢慢地回過頭來,笑容可掬地說:"師德不為田舍夫,誰當為之?"(《資治通鑒》卷二〇五)
武則天最後微笑著告訴狄仁傑:"朕之所以能了解重用你狄卿,正是因為婁師德的引薦。就此而言,他也算是有知人之明吧。"狄仁傑聞言,頓時慚悚不已。過後他時常感嘆,並屢屢對人說:"婁公可謂盛德之人,我被他包容了這么久,竟然從未看出他有如此博大的胸懷!"
《舊唐書》對婁師德有一段非常中肯的評價:"師德頗有學涉,器量寬厚,喜怒不形於色。自專綜邊任,前後三十餘年,恭勤接下,孜孜不怠。雖參知政事,深懷畏避,竟能以功名始終,甚為識者所重。"《資治通鑒》也說:"師德在河隴(今甘肅及青海東部)……恭勤不怠,民夷安之。性沉厚寬恕……是時羅織紛紜,師德久為將相,獨能以功名終,人以是重之。"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文韜武略、智勇雙全之人,卻不得不在武周朝堂上以一副圓滑世故、苟且偷生的模樣自保,足見當時的政治環境之苛酷與恐怖!
這就是"唾面自乾"成語的出處背景,不禁令人唏噓不已啊!
『陸』 帶領軍隊多次抵禦吐蕃入侵,維護唐朝統治的是何人
婁師德,唐朝唐高宗時期的著名宰相,也是一位名將。與其他人並沒有什麼不同,他也是通過科舉考試才得以進入朝堂為官。最開始被皇帝任命為江都縣尉,這也是他人生的轉折點,從此有了機會報效祖國。後來慢慢地,憑借著突出的政績,他被皇帝所看重,最後官至監察御史。
宋朝的文學家司馬光曾經在《資治通鑒》中這樣評價婁師德:師德在河隴,前後四十年,恭勤不怠,民夷安之。是時羅織紛紜,師德久為將相,獨能以功名終,人以是重之。這婁師德也可以說是一個例外,在身居高位之時仍然能夠放下身段主動參軍,這種魄力又有幾人能有?
『柒』 翻譯下面一篇文言文『婁師德,字宗仁,鄭州原武人。第進士,調江都尉第進士,。。。。。』 謝謝!
譯文:
婁師德,字宗仁,是鄭州原武人。考中進士科,調任江都尉。揚州長史盧承業認為他(與眾不同)才能出眾,說:「你,宰相之器,我應該把子孫託付給你,怎能以下屬官吏來對待你呢?」
上元初年,任監察御史。恰逢吐蕃侵略邊境,劉審禮戰敗而死,婁師德接受使命到洮河招收敗亡之人,於是出使吐蕃。吐蕃首領論贊婆等人在赤嶺准備了牛酒迎接慰勞,婁師德宣論唐朝國威和信義,說明利害關系,敵虜害怕並心悅誠服。後來朝廷招募猛士討伐吐蕃,他就自告奮勇,戴紅抹額前來應招,高宗暫且受任他為朝散大夫,讓他隨軍出征。立功,升任殿中侍御史,兼任河源軍司馬,並主持營田事物。與敵虜在白水澗交戰,八戰八勝。
天授初年,擔任左金吾將軍,撿校豐州都督。他穿著皮褲,帶領士兵屯田,積蓄糧谷數百萬,軍隊因此供給充足,沒有轉運購買的損費。武後頒降詔書慰勞他。長壽元年,詔入朝廷授任夏官侍郎,主管尚書事,進職同鳳閣鸞台平章事。武後曾對婁師德說:「軍隊在邊疆,必須依賴經營屯田,公不可因辛勞而畏縮。」於是又任命他為河源、積石、懷遠軍及河、蘭、鄯、廓州撿校營田大使。召入朝廷升任秋官尚書、豐原武縣男,改任左肅正御史大夫,並主持政事。證聖年間,和王孝傑在洮州抵抗吐蕃,戰於素羅汗山,大敗,貶官任原州員外司馬。萬歲通天二年,召入朝廷任鳳閣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後來和武懿宗、狄仁傑分道安撫平定河北,晉升納言,改封譙縣子、隴右諸軍大使,又統領營田。
聖歷三年,突厥入侵,朝廷下詔任命婁師德為檢校並州長史、天兵軍大總管。九月,在會州去世,享年七十歲。朝廷追授他幽州都督,謚號是貞,安葬時朝廷給予往還的儀仗禮遇。
婁師德身高八尺,方口唇厚。為人深沉寬宏大量,有人冒犯自己,就遜讓來自免,不露神色。曾和李昭德同行,婁師德素來體胖,行走不快,李昭德怪他走得太慢,生氣地說:「我被鄉巴佬耽誤了。」婁師德笑著說:「我不是鄉巴佬,又是何人?」他的弟弟人代州刺史,向他辭行將要赴任,婁師德教他遇事要忍耐。弟弟說:「有人將唾沫吐到臉上,我擦掉就是了。」婁師德說:「不對。擦掉唾沫,是沒有順從他的怒氣,應讓唾沫自然幹掉。」任夏官侍郎注擬選官時,候補官員擠到桌案前查看名單。婁師德說:「讓我來選擇好嗎?」候補官員仍不離開,他於是掄起筆說:「墨水要弄污你們了!」
狄仁傑沒有輔政時,婁師德薦舉他,等二人同列(平級)後,狄仁傑幾次排擠他任外使。武後發覺了,問狄仁傑道:「婁師德賢明嗎?」狄仁傑回答說:「做將帥謹於職守,是否賢明我卻不知道。」武後又問:「他知人嗎?」狄仁傑答道:「臣曾和他同僚,沒聽說他知人。」武後說:「朕任用卿,是由於婁師德的推薦,他確實知人。」拿出婁師德的奏章,狄仁傑感到慚愧,事後感嘆道:「婁公大德,我被他寬容卻不知道,我不及他遠了!」負責邊地要塞、擔任將相三十年,恭謹勤懇質朴忠誠,不偏不倚,當時酷吏殘忍,很多人不能倖免,只有他能以功名善始善終,與郝處俊不相上下,世人談論忠厚長者,並稱婁、郝。
『捌』 「是時羅織紛紜,師德久為將相,獨能以功名終,人以示重之。」(婁公盛德)中的「紛紜」是什麼意思
當時虛構罪名陷害無辜的情況很多,婁師德長久擔任將相,單單能在功名任上老死,人們因此(很)看重他。
紛紜應該是「很多」的意思,
羅織:酷吏相互勾結,共同誣陷忠臣、無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