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美術教師德育論文
一、新課改下初中班主任的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課程改革的目標」明確指出:「新課程的培養目標應體現時代要求。要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具有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國家和社會公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壯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課改總體目標的界定,彰顯了「新課改」不僅是對學科教學和教材的改革,更是超越學科體系的全方位的教育改革,其源動力是對國民素質提高和民族復興的企盼。
二、新課改下的初中班主任的德育工作的實施策略
1、德育工作要全員化、民主化和科學化。
在每門學科的課程標准中,課程目標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三個方面相互滲透,融為一體。情感不僅指學習興趣、學習熱情、學習動機,更是指內心體驗和心靈世界的豐富。態度不僅指學習態度、學習責任、更是指樂觀的生活態度、求實的科學態度、寬容的人生態度。價值觀不僅強調個人的價值,更強調社會價值與人類價值、科學價值與人文價值。
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是人生的兩條支柱。文、史、政等學科具有較高的人文教育含金量。「道德文章」、「文以載道」是古有良訓,「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也被寫入現頒《語文課程標准》。語文學科開設的電影藝術欣賞課、開放式閱讀課,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在閱讀欣賞中,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如同春雨般「潤物細無聲」。歷史、政治或以史為鑒、或直面人生,發人深思,結人啟迪。音樂、美術欣賞課陶冶性情,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一部部好電影、一篇篇好文章、一首首好歌曲,都發揮著教人求真向善的作用。與人文學科相呼應,理科教學隱含著四嚴:嚴密的邏輯、嚴謹的作風、嚴格的標准、嚴肅的態度,這是科學精神的集中體現。實驗中的合作、應用例題的取捨,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著師生的人文價值觀。
新課程理念倡導師生互動共同發展,倡導培養學生的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因此學校必須強化全員育人意識,讓每一個老師既教書又育人,自覺發揮課堂教學的主陣地作用,自主開發學科的育人功能。
2、寓教於樂,建立正確的認知取向
新課改加強對德育工作的重視,各個學科教材內容的編制和教學活動的組織中都可見其端倪。因此,班主任在日常教學和工作中,應當加強各個學科的聯系,多與各個學科教師進行溝通和交流,使教師在各個學科教學中都能滲透德育思想,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深受影響。另一方面,在教學工作中,還要看到初中階段學生的性格特點,結合其興趣愛好組織教學活動,為學生積極主動學習創造良好的環境。同時,在教學過程中還要教、引、樂相結合,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能夠接受正確的引導,動手實踐能力得以提高,正確的認知取向得以建立。我在工作中,經常組織學生進行各種競賽,並對競賽中為贏得比賽鑽空子、耍手段等行為設置嚴厲的懲罰措施,向學生灌輸「你可以輸但是你不能惡性競爭」的思想,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促進學生間的良性競爭。
3、以身作則,樹立自身良好形象
作為經常與學生打交道的班主任,我的一言一行都受學生的關注和監督,也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學生性格和價值取向的形成。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嚴格要求自己的言行舉止,做到嚴於律己、以身作則。教學活動中,我對後進生也經常給以關心和幫助,在態度上保持一視同仁,不以學生成績劃分層次;生活中,我經常走進學生的圈子,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使師生問像朋友一樣相處;在知識層次上,為了解答學生各方面的疑問,我經常增進自身各方面知識的學習,同時注意對體育、娛樂、時尚等也有所涉獵,緊跟學生步伐。同時,在工作過程中我還經常注重自我反思和批評,對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及時予以補充和修正,在學生面前樹立樂觀、積極、勤勞的形象,幫助塑造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
4、必要的社會生活的參與是提高學生道德水平的重要環節
班主任要充分發掘現有的社會資源,積極開展各項活動。例如組織學生參與募捐活動、照顧孤寡老人、做環保倡議等等。最後根據每周一次的班主任主題班會上學生們的發言討論做出科學的德育評估,以便教師能合理地安排接下來的德育工作。每學期組織一次大型社會實踐活動。主要形式有:走進福利院,慰問孤寡老人;走進蔬菜大棚,接受勞動教育;走進大自然,感受大自然魅力;祭掃烈士陵園,接受革命傳統教育。這些活動的開展拓展了德育教育空間,深化了德育教育的內涵,將學校與家庭、社會緊密地系起來,充分發揮了德育網路的教育功能。
B. 小學美術教師競聘副高論文寫德育方面的行嗎
最好是美術方面 美術教育 類的 具體你可以問一下單位負責這一塊的 確定一下 -- 晴帆 期刊
C. 德育作文500字 急呀(根據自己的生活實際寫一篇德育作文)
德育
說真話為什麼這樣難
劉珊珊
我本來是一個很喜歡寫作文的初中學生,在小學時,老師常常在作文講評課上讓我給全班同學朗讀自己的作文,因為我寫的作文好,也常常贏得同學們的陣陣掌聲。但上了中學以後,情況就變了,一到寫作文時,心裡就發怵,經常為該寫什麼不該寫什麼而犯愁。
事情緣起於上學期的期末考試,這次考試的作文題是「我印象深刻的一位老師」。看到這個題目,我迅速在腦子里把給我們上課的幾位老師「濾」了一遍,覺得印象深刻的只有我們的班主任。她給我們上數學課。這位老師在我們心目中,實在無法讓我們說出「尊重」兩個字,但印象太深刻了。她有一個BP機,上課時,只要BP機一響,她就把我們丟下,慌慌張張跑出去打電話,耽誤十幾分鍾是常事。更可氣的是,她常常把那些遊走於校園內的書販手中的盜版書推銷給我們,我們從書販那時買一本同樣的書,價格至少可便宜一半。這些復習資料成了我沉重的負擔,由於書中錯誤很多,很多題根本無法做,但不做不行,老師要檢查。她很少給我們批作業,一般是在作業後面寫個「閱」字和年月日了事……一看到這個作文題,這些事湧上心頭,於是她就成了我作文中寫的「印象深刻的老師」。為了不讓批卷老師反感,在文章結尾還特意寫了一句贊美老師的話。考試成績公布以後,我發現我的作文成績是全班最低的,只得了18分(滿分40分)。後來我找語文老師詢問原因,語文老師甩給了我一句冷冰冰的話:「你的作文思想內容不健康。」
我真不明白,難道寫老師就非得寫老師像春蠶、像蠟燭嗎?非得無中生有地去編一些冒雨送學生回家、帶病給學生上課的故事才「思想內容健康」嗎?多年來老師一直教導我們要在作文中寫真話,抒發真情實感,為什麼我寫的真話就只能得18分呢?多虧這次期末考試還是不太重要的考試,如果是日後的中考,我真不敢想,如果寫了類似的真話的文章,會有怎樣的結局。
剛學過的語文第一冊中的第一次作文訓練范圍就是「說自己想說的話」,但說自己想說的話為什麼這樣難?
(《語文報》初中版編者按語:編發了這篇稿件後,心中頗感沉重。文中牽涉到話題很多,僅就考試而言,就說出了目前考試中作文評卷的一個重要流弊。本版將繼續就作文考試改革的內容展開討論,歡迎廣大讀者積極參與。)
劉珊珊的文章,引起了我們對中國傳統教育思想和作文教學的沉重思索。
葉姍姍的作文錯在哪裡?她有沒有所謂的「走題」?老師這樣打分是正確的嗎?老師為什麼會給她打上不及格?什麼叫做思想健康或者不健康?無中生有地編一些好人好事來歌頌老師是對的嗎?可以實事求是地寫老師的行為舉止嗎?……
多少年來,在教授學生作文的時候,我們經常以「學作文就是學做人」、「教作文就是教做人」為宗旨,而這種帶有方向性的道德判斷,也成了多年來作文教育中的德育標識。
我們許多教師正是以德育的目標來教導學生作文的。在這樣的目標指導下,作文教學的具體體現就是一些道德化選題的屢屢出現,如:「一件有意義的事」、「責任」、「一屋不掃焉能掃天下」、「我心目中的三好學生」、「一個高尚的人」以及採摘一些古書中忠孝節義的故事作為作文的材料。
至於學生在生活中是否碰到了「一件有意義的事」,是否已經具有了高度的「責任」感,心理是否已經成熟到了具有「一掃天下」的抱負和雄心,是否對傳統的封建道德具有了批判繼承的能力,或者說,學生是否有可能寫得出、寫得好這樣的文章,這些選題對學生的作文學習是否具有誘導作用,則沒有考慮或者考慮不周。
學生是無辜的,由於沒有激情、沒有體驗、沒有材料、沒有生活,學生要寫出這樣的題材或許有困難,沒有辦法。於是只好抄抄「好詞好句」,背背相似文章,編造「好人好事」,翻看一些所謂的《議論文論據選》以及堆砌出一些「假大空」的東西來應付交差—— 某些語文教師也正是這樣教導學生作文的。
這樣,作文開始走向了異化——不是「以我手寫我口」,而是以我的手證明一些什麼,附和一些什麼,附會一些什麼,編造一些什麼。而在證明、附和、附會、編造的過程中,教師以及教師出的選題,就成了主宰一切的東西,指導一切的東西 —— 升學考試的題目就是如此。我們平時所提倡的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在此已經盪然無存。
此外,還有一個我們可能沒有意識到的問題,就是以上的德育口號還可能帶來一些意想不到的認識偏差。
在此,「做人」,作為學生,當然就是做一個好學生,好學生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必須尊重老師,而中國傳統思想中對於「尊重」的一個重要含義,就是「為尊者諱」——不能批評你所尊重的人。於是,一個作文評估中的邏輯就這樣形成了:不能說批評老師的話,否則就沒有做到「為尊者諱」,就是不尊重老師,就是沒有好好做人,就是道德有問題,就是沒有寫好文章,就應該打低分或者給不及格。
說劉珊珊「思想不健康」的語文老師,正是以這樣的邏輯給她的文章打上不及格的。
其實,在以德育為核心的「素質教育」中,德育本身也有著「應試教育」的德育和「素質教育」的德育之分。我們在單純以政治考試的考分和背出了多少政治試題來衡量學生的道德品質的時候,那就只能是「應試教育」的德育;只有在讀了政治課本的同時,通過我們平時的思想品德教育,這位學生的實際表現也是優秀的時候,才能說是道德品質教育的素質性和實踐性的成功。
這位語文老師給劉珊珊的教育,也許正是「應試教育」的德育,或者說得更為嚴肅一點,是一種封建的「應試教育」的德育。因為老師通過分數的壓力,教育學生一個今天看來已經不正確的道德標准——「為尊者諱」!而與劉珊珊同班的所有同學,也都會受到這種錯誤的「應試教育」的「德育」暗示 —— 劉珊珊的作文講了真話,所以才不及格!
看來,這種類似的「德育」教育於作文教學中恐怕還不在少數。
今天,我們決不能把「做人」的內涵單純地理解為就是教學生做一個道德品質高尚的人就夠了。
在21世紀的今天,「做人」應該還有豐富得多的意義,教育單位所進行的教育也有著復雜得多的內容。那就是,除去培養學生有高尚的道德品質外,還必須把學生培養成為一個具有現代科學思維頭腦並且掌握了現代科學技術的人,或者甚至可以說,21世紀的「做人」的道德標准本身就包含了現代科學思維方法的具備和現代科學技術的掌握這樣兩條具體的內容。
在信息爆炸、科技發達的21世紀,忽視教給孩子們現代科學思維方式的灌輸和現代科學技術的培養是不道德的教育!作為一個現代社會的人,不學會現代的科學思維方式和不掌握現代的科學技術也是不道德的行為!
也許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年前有新聞報道披露,某人阻撓自己的孩子接受9年制義務教育,於是受到了罰款若乾的懲罰。
是的,學生在學習作文的時候,確實是在「學做人」,但是,我們不能否認,他們在學習語文、數學、自然、地理、歷史、物理、化學,甚至在學習唱歌、跳舞、美術、製作的時候,也都是在「學做人」。或者我們可以進一步說,我們教育部門所設置的一切的課程,都是在為著塑造一個完美的現代人的崇高人格而設置的。
因此,國家教育部設置的一切課程都是「素質教育」的必要組成部分,都是教授學生學習「做人」的手段、方法和內容。(目前不少人誤以為只有「唱歌」、「跳舞」才是「素質教育」,是皮相的認識)這樣看來,教作文的老師,還沒有那麼大的能耐去包打「教學生學做人」的天下,作文課也沒有那麼大的魔力可以獨攬「教學生做人」的大權。作文,只是教育學生「做人」的一個方面而已。
如果我們把作文還原為一門普通的「素質教育」課程或者說是整個「素質教育」的一個部分、一個環節,如果我們真正將作文作為了解學生思想動態的窗口,那麼,我們就應該允許孩子們在作文中發表不同的見解和意見,歡迎孩子們有不同的視角和觀點,就好像2000年高考全國卷的作文試題所提示的「答案是豐富多彩的」一樣;也好像我們的數學老師鼓勵不同數學題的多種解法一樣。
說到這里,不得不令人想起,本來應該十分豐富生動的議論文教學目前卻那麼乾巴枯燥,議論文題目都是那麼「公理」化、同一化、社會定論化,大概也與以上的傳統教育思想有關。
在此忽然想到作文的評估。
作文的評估,既是對作文的評定,又是一種對學生寫作情緒的誘導,是很慎重的工作。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找到一種十分公平、公正的方法來評估作文,因此,一篇文章,教師看法各不相同,以至於上下有數分之差的情況是完全可能發生的。雖然作文的標准很多,也很復雜,但是提倡說真話、說實話,反對「假大空」,卻不能不是一個重要的評分標准。如果把這條標准也提高到教「做人」的高度,則這正是教孩子們學做一個正直的人、一個誠實的人的德育手段之一。
與以上所論述的問題相似,在2001年某地某中學初三語文期中考卷上,又發現了有關德育教育的給材料作文。在這份材料中,再一次暴露了我們出題教師們在德育問題上嚴重的思想混亂。這種混亂的存在,是作文教學始終不能走向科學化的絆腳石之一。
D. 如何讓自己的批評更有藝術 德育論文
1、企業工商登記營業執照、組織機構代碼證和稅務登記復印件(蓋單位公章);
2、企業職工培訓制度的相關文件;
3、《企業自行組織開展職工培訓計劃》;
4、《企業自行組織開展職工培訓經費補貼申請表》(審核系統上有,包括承諾書,法人需簽字);
5、企業職工代表大會通過的上年度職工職業培訓計劃和上年度經費使用情況的決議分為兩張詳見樣張(工會需2015年底之前組建完成);
6、組班式培訓:教案或課程安排表,學員簽到名冊、鑒定成績冊等記錄培訓的過程性資料;
7、講座類培訓:學員名單、授課者信息、講座內容;
註:6、7的補貼標准詳見《閔行區人民政府印發關於使用地方教育附加專項資金開展職工職業培訓工作實施意見的通知》(閔府發﹝2015﹞34號 )
8、企業委託具備教育培訓資質的相關單位實施培訓的,提供培訓合同(協議)、培訓實施單位營業執照復印件、合法支付憑證、受訓人員名單;
9、職工參加繼續教育、行業特有培訓、特種作業認證培訓、資格證初、復審等社會化培訓等提供合法支付憑證;購買網路課程的,提供實際受惠人員名單和合法支付憑證;
10、職工參加非全日制的中專、大專、本科層次學歷教育的,提供歷年學費發票和畢業證書(2016年度頒發的畢業證書)。
E. 教育畢業論文 將美術教育活動游戲化
一、中小學美術教育的審美誤導
1.研究緣起。隨著社會物質與精神文明的迅速發展,美術教育也日慚趨於包括整個社會和人的整個一生的方向,其本質也轉向培養受教育者的藝術審美和創造能力,促進其全面和諧地發展。但是,當前的中學美術教育卻多置美術之美育功能與任務於不順,只施以臨摹寫生的純技能訓練的應試教育;而小學美術教育又多是片面誇大稚拙童趣的藝術性,忽視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教授,使「稚美」思想壟斷整個小學發展階段,造成兒童的審美素質與創造能力的長期「低幼化」。
2.現狀略析。以上所述的「有術無美」的功利主義教育與「有美無術」的自然主義教育其本質都是一種與全面發展相背的、殘缺偏窄的、停滯孤立的審美誤導,在實踐中產生了諸多矛盾。(1)與教的矛盾首先,普通中小學的美術教育區別於專業學校的美術教育就是其具有普及性、基礎性、綜合性並有一定建立於興趣之上的應用性,皆著眼於螺旋上升的發展。而對技能的片面強化與對拙美的靜態依重均割裂了知識技能與情意美感內容的有機聯系,形成小學與中學間的智能斷層和中學畢業生審美素質的嚴重匱乏,影響教學任務的完成和教學質量的提高。其次,美術教學必須遵循以審美教育為主線、精講多練講練結合、循序漸進等原則,遵循思想性與藝術性相結合、情感體驗與道德判斷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自覺性相結合的美育原則,在教學中也需要採用直觀、形象、情感與動作相結合的方法,而前述兩種顧此失彼的誤導都與此相去甚遠。(2)與學的矛盾美術學習是一種促進主體美術知識、審美情感和表現技能逐漸准確和不斷發展的過程,是一種比其它學科學習還要復雜的生理和心理現象。技能教育忽視了動機與興趣、情感與審美的心理基礎,忽視了學生身心發展的平衡性;小學誇張稚美的教育則忽視了學生在右腦神經系能控制與其它神經系統密切配合下的操作性,忽視了發展的生理基矗兩者都違背了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另外,美術學習又是學生眼、腦、手和材料密切配合的智能、情感與操作活動,美術教學任務實現的具體表現也是促使學生的眼、腦、手協調並用,因而學習呈現著「觀察→思維(感受)→表現(創作)→觀察……」的循環漸進過程。而前述兩種教育均切斷了這個螺旋型過程,不能實現視有所惑、腦有所思、手有所政、料有所用的最佳結合,也違背了學習規律。(3)與個體完善和社會需要的矛盾美術教育作為學校美育的主要課程之一,除了對受教育者的審美結構的美育功能之外,還具有倫理結構的德育功能、智力結構的智育功能以及身心結構的健康功能。只有這些功能的全面發揮,方能培養出德智體美勞各方面健康發展的完善個體。而且,隨著文化科技的進步,藝術與生產、生活日趨融合,社會要求勞動者具有高層次的綜合素質,其中包括豐沛的藝術情趣與創造意識。而前途美育的欠缺與片面都是美術教育功能的畸型發揮,都將造成個體心靈、精神和行動能力的巨大失衡,使人格和個性平面化,使再生產勞動力的感官運動與審美創造相分離,從而影響民族綜合素質的提高,影響社會的順利發展。二、中小學美術教育與發展的審美定位
1.美術的教育目的與發展中小學美術教育的目的可簡單概括為審美教育、智力開發與美術知識技能培養三項。目的總是依賴於過程。如果說美術表現與創造活動是一種行為藝術的話,那麼這種行為本身就是智能、情緒、道德、知覺、美感、社會感與創造性等不斷成長提高的過程,而中小學美術教材也正從形式與內容上整體地表現出了這種發展性,並要求通過繪畫、欣賞、圖案、手工等課題予以實施。2.美術的學科特點與發展作為視覺化的造型藝術學科,美術具有其自身的特點,即教學的直觀性、形象的審美性、美術的創造性及製作的技能性。教學必須以直觀性前提,以技能性為條件,運用審美性方法,追求創造性目的。故而要求不斷為學生創設感受環境、提供審美對象、教授表現與創作方法,提高其美術的創造能力(美化生活的能力、美化環境的能力及藝術的綜合創造力),這就體現了美術審美教育功能的特殊性--通過形體、色彩、材質、空間等方面直接感性的視覺審美能力的提高,發展學生對視覺對象的欣賞、表現與創造能力。3.美術教育的現代化與發展隨著國家素質教育體制的完善與對藝術教育的不斷重視,現代美術教育已突破了學校教育的范疇,成為一種以美術智能和審美素質教育為核心的社會活動,旨在培養人高度的創造性,這就要求中小學美術教育首先要強化美術教育意識,轉變以往囿於學科內的美育思想,放眼整個社會生活空間,發掘並利用藝術、自然和社會中的一切審美因素進行全面的審美教育。其次要加強美術教育的改革與研究,以適應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要求,適應二十一世紀對人才、素質的要求。再次,在新知識、新技術不斷涌現的今天,傳統的教學內容、方法與手段已不能適應時代要求,故而引進新的教學內容、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也是美術教育的基本要求。4.美術的素質教育與發展作為普及型立體型的美術素質教育,圍繞發展的核心表現出以下特徵:①科學性--基礎性與系統性的統一,即向學生實施具有輔德、益智、健體(心)的美術「雙基」,具有全面整體的、優化結構的、層次遞進的、有序發展過程的教育,②實效性--因材施教與以點帶面的統一,即以因材施教為根本,通過針對性的教學活動,達到以點帶面的全局性教育效應;③創造性--主體性與適應性的統一,即充分發揮教學雙方的主體能動性,做好相互間的合作與配合、促進教學活動從不適應向適應方面發展;④規范性--有一定的教育評量體系與活動,即對學校美術教育實施綜合評估並納入教育、管理常規,根據甘一世紀學生美術素質的綜合要求與表現,建立健全一整套過程與結果並重的美術活動的評量規則,並使之在實踐中應用化;⑤發展性--以人為全面發展和「教育是基礎生產力」的統一為宗旨,即確立了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方向,使未來的勞動者具有審美方面的生產能力和美化生活的能力的教育任務,以及培養學生具有一定審美能力並能運用美術語言手段去感受、理解和創造美的教育目的。三、發展的審美教育的實施
1.樹立「大美術」觀念,將審美教育融注於一切美術教育活動之中。採用開放式的素質教育,以廣義的美育思想指導學校、家庭和社會的美育活動,發揮多種美術教育要素、形態和范圍的綜合作用,形成美育的總體效應。2.加強美術教研,促進美術教改。面向未來和世界,著眼於全面發展,廣泛深入地研究中小學美術教育的內外因素,結合時代與學生主體特徵因材施教;加大教改力度,探索出一條適應個體與社會、有特色的中小學美育新路。3.優化內容,改進方法,注重過程。首先以基儲應用和審美為前提,刪縮一些功能單一、難度不適的重復、生僻的教學內容,發揮地方教材優勢,增設一些作用顯著、有時代特色的新內容。其次,教學方法力忌盲目隨意的純技術教育與純欣賞教育,而求講練結合、欣賞與創作結合、理論與實踐結合,提倡現代化教學手段的綜合運用。另外,要使整個教學活動有美有術,使學生的眼、手、腦都協調運用,對美術行為過程和結果(作品)都感興趣,培養其綜合素質。4.建立並完善中小學美術教育過程和結果的評量標准與展賽機制。教育過程與結果的評量與展賽,是衡量教育成效的重要手段,並能由此促進教育目標的實現。不能僅僅採用忽略主體創造和審美情意表現的、強調美術學科智能的外在的規范性評量規則,也不能只注重片面合混的、強調自我表現的內在的感覺式評量規則,而應建立一套以學生全面均衡發展為價值取向並兼顧形式、內容、思想、藝術與主體因素的,從自覺性、審美能力與造型能力三方面進行評量的標准與實施機制,以促進美術之審美教育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