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師德
為深入學習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精神,進一步推動以教師回職業道德教育為核心答的教師隊伍建設,倡導良好的校風、教風和學風,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激勵全體教師熱愛高等教育事業,增強使命感、責任感和緊迫感。
師德師風,就是教師的職業道德修養及其表現出來的思想和工作作風,包括對政治的關心和了解、對職業的熱愛和投入、對同事的團結和合作、對學生的尊重和愛護、對學術的嚴謹和進取、以及對自己的要求和自律等各個方面的綜合狀況。重師德、講師風是學校強校之本,更是學校的精魂所在。
師德師風建設不僅是教職工隊伍建設一個十分重要的內容,而且是學校作風建設和道德建設的主要方面,對於一個學校的科研能力的提升、社會影響的擴大、人文精神的培育、文化品味的形成以及學科建設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② 教師為什麼要注重師德修養
其基本原則 :堅持 以人為本 、堅持繼續與創新相結合、堅持廣泛性與先進性相結合、倡導性要求與禁行性規定相結合、他律與自律相結合.作為教師自身應對師徳有較深刻的認識,才能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自己的師徳修養.
一、愛國守法是師德修養的基礎
愛國守法是師德修養的基礎,是教師職業道德教育的永恆主題.熱愛祖國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崇高的思想道德,教師要樹立愛國主義思想,確立為社會主義祖國教育而獻身的崇高理想.教師要講法律,用法律來規范自己的行為,不做法律禁止的事情.獻身教育事業正是體現了教師熱愛社會主義祖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責任.能否自覺把黨和國家的利益、社會主義的利益放在首位,堅定忠誠於黨的教育事業的信念,是衡量教師道德水準高低的重要標准.二、愛崗敬業是師德修養的出發點
愛崗敬業是師德修養的出發點,是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的基礎.教師愛崗敬業是教師對待本質工作的基本品質,是教師從思想上認識到自己職業的神聖使命,從而發自內心地熱愛自己所從事的職業,並且願意為自己從事的職業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做出貢獻.教師只有對自己所從事的職業特點、社會意義和道德價值有更深刻的理解,才能產生對本職工作的熱愛,自豪感和樂於奉獻的精神,不為名、不為利,在教學實踐中實現人生價值、升華人生價值,把培養好下一代當作自己義不容辭的天職.
三、關愛學生是師德修養的靈魂
關愛學生是教師所特有的一種職業情感,是良好的師生關系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搞好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師應具備的道德行為.尊重學生是現代教育人道性的一個重要特徵.學生是由一個個鮮活的個體組成的,教師在施教過程中,要了解學生、關心學生、信任學生、熱愛學生.師生心理相通、感情相融,學生也會親其師,信其道,學其理,使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對事業的熱愛就是通過傾注在對學生的熱愛上,教師對民族、對人民的感情融匯於對學生的培養上,教師對社會的責任與對學生健康成長的關注是息息相關的,教師把自己的才智、精力、熱情獻給社會是從獻給學生開始的,又落實在桃李滿天下的偉業中.
四、教書育人是師德修養的核心
教書又育人是教育的本質要求,也是師德的基本要求,更是教師的責任和義務.教師要投身教育創新實踐,積極探索教育教學規律,更新教育觀念,改革教學內容、方法、手段,注重培育學生的主動精神,鼓勵學生的創新思維,引導學生在發揚興趣和潛能的基礎上全面發展,努力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一代新人.
五、為人師表是師德修養的關鍵
以身作則、為人師表是社會對師徳的根本要求,也是師徳的重要特徵和優良傳統.它要求教師品德高尚,才能卓越,既重言傳,也重身教.葉聖陶先生說:教師的全部工作就是為人師表.學生在校學習,往往把教師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化為自己學習的內容、仿效的板樣.教師不僅處處事事都應嚴於做到身正為范,以自己的良好形象來教育和感化學生.為人師表作為一種教師職業德性的基本內涵,蘊含著豐富而深刻的道德內容,最突出的就是體現了教師對真善美理想人格的追求.教師要做到為人師表,使自己的人格完滿,就要不斷的加強自我修養.
六、終身學習是師德修養的時代要求
新的教育觀念認為,終身學習是當代教師成長和發展的必由之路.新世紀的教師必須道德高尚,知識淵博,具備扎實的教學基本功,有終身學習和創新教育能力.教師應確立終身學習和終身教育的理念:教師是人類永恆的職業,但社會對教師條件的選擇並不永恆,時代對教師的要求越來越高.教師良好的素質並非與生俱來,而是通過學習才能獲得的.終身學習的能力既是社會發展對人的要求,也是教育變革對教師職業角色提出的要求.教師要勇於探索創新,讓職業生命充滿活力,也就是要學會四個不停:不停地實踐、不停地閱讀、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創新.
③ 師德為什麼是教師素質的核心
在當前進行素質教育的過程中,要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要實施創新教育,其關鍵是提高教師的素質。那麼,關繫到整個國家前途、影響整個民族精神風貌的師德在教師素質中的地位怎樣呢? 師德是教師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
教師勞動的知識性、專業性、藝術性、復雜性、長期性、示範性與創造性的特點決定了教師素質構成的特殊性。經過大量理論研究和實驗研究,我們認為教師素質是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培養人所必須具有的身心的相對穩定的潛在的基本品質。其本質特點是指教師自身的質量,即教師身心發展的總水平。其構成要素主要是教師的機體素質、文化知識素質、道德素質與心理素質等。
教師道德是一種職業道德。教師的職業道德,簡稱「師德」,它是教師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從事教育活動中必須遵守的道德規范和行為准則,以及與之相適應的道德觀念、情操和品質。我們所認為的教師的道德素質並不是指規范、准則本身,而是教師把這些規范、准則逐步內化,成為教師從事教育事業的准則。作為教師基本上都知道教師道德,但許多教師並沒有把道德規范、准則內化,因此,他們在實際教學中表現出言行不一致性。例如,在我們的調查中發現,如果你問老師,「你體罰學生嗎?」95%的老師的回答是:「沒有!」,但在實際教學中,有些老師就有體罰學生的行為,說明這些老師並沒有把道德准則內化,表現出言行不一致。由於教師所從事的職業是教育人、塑造人的事業,因此,教師道德素質比教師文化素質更為重要。教師道德是教師的靈魂,簡稱「師魂」。 師德是教師人格特徵的直接體現
在教育中,一切師德要求都基於教師的人格,因為師德的魅力主要從人格特徵中顯示出來,歷代的教育家提出的「為人師表」、「以身作則」、「循循善誘」、「誨人不倦」、「躬行實踐」等,既是師德的規范,又是教師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徵的體現。在學生心目中,教師是社會的規范、道德的化身、人類的楷模、父母的替身。他們都把師德高尚的教師作為學習的榜樣,模仿其態度、情趣、品行、乃至行為舉止、音容笑貌、板書筆跡等。
兒童、青少年接受知識的過程中,正是個性與品德形成時期。盡管社會環境、家庭等因素對兒童、青少年的個性形成和品德發展具有一定的影響,但許多研究表明,教師的作用最大。教師的影響主要通過兩方面進行。一方面是教師通過一定的教育內容、教育方法對學生的影響。另一方面是通過教師本人的人格特徵、言行舉止等對學生的影響。在兒童眼裡,教師是正確的,教師的話都是對的。由於兒童好模仿,因此,教師的言行就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兒童的個性、品德的發展。例如,在我們研究觀察中發現,在小學階段,如果這位班主任連續帶了兩年,那麼,這個班的學生的說話的語氣、語調,辦事風格在很多方面與班主任有類似之處。
從社會的角度看,一個民族的群體都是一個一個的個體所組成。每個個體的道德風貌反應出整個民族的發展水平。一個個體的許多道德習慣、道德品質都是從小形成,每一個人從兒童開始所形成的道德觀念、行為習慣、世界觀等教師起了決定性的作用。盡管社會風氣、家庭環境對兒童的道德品質形成有一定影響,但無法代替教師教育的優秀。因為,教師的教育具有長期性和系統性,無論是德育內容、德育方法,甚至德育手段等都是長期而系統地對學生產生影響。其次,教師的教育具有科學性。兒童的許多行為習慣的培養,教師都是根據兒童成長的規律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的。最後,人生最初的二十幾年是決定和影響人的一生的發展,是道德觀念、行為習慣形成的關鍵期,而教師是影響的關鍵因素。教師的主要職能是培養未來的人才。這些人才畢業後分布在全國各條戰線上,對整個國家的文明建設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所以,把教師提到推進社會向前發展的高度來認識,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師愛是師德的靈魂
教師對學生的愛,簡稱為「師愛」,是師德的核心,即「師魂」。在一定程度上,熱愛學生就是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學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讓學生體會到教師的愛更困難。我們在教師人格特徵的研究中,涉及到教師的師愛問題。我們在5所學校,隨機抽取120名教師,問:「您熱愛學生嗎?」90%以上的被試者回答「是」;然後向這120名教師所教學生進行調查:「你體會到老師對你的愛嗎?」回答「體會到」的僅佔10%。這說明要讓學生體會到老師對他們的愛並非易事。林崇德教授認為,「疼愛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熱愛別人的孩子是神聖!」因為教師對學生的愛「在性質上是一種只講付出不記回報的、無私的、廣泛的且沒有血緣關系的愛,在原則上是一種嚴慈相濟的愛。這種愛是神聖的。這種愛是教師教育學生的感情基礎,學生一旦體會到這種感情,就會『親其師』,從而『信其道』,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教育實現了其根本的功能。因此,師愛就是師魂。」其實,林崇德教授就是師愛的典範。之所以如此,他今年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
我們有的老師,就沒有讓學生體會到老師對他們的愛。例如,有一位中學老師,他從初一開始接了一個班,班中有一位學生,上課從來不舉手,即使老師點名,她也不發言,已經到了初二第二個學期了,她還是如此,有一天,老師為了讓她發言,就想出一絕招。老師首先叫這個學生站起來回答問題,而這位學生站起來,可是頭是低下的。老師說:「請你抬起頭來,往前看,看見了什麼?」這位學生輕輕地回答說:「我沒有看見什麼?」「你再仔細看,看見了什麼?」學生還是搖搖頭,老師就指著黑板問:「這是什麼?」「哦,這是黑板,」「對,你的前途就像黑板一樣黑!」老師回答說。老師從他的出發點來說,他是為了關心學生的學習,可是,一句話,不僅傷害了那位學生,而且,傷害了全班學生的自尊心。 師德是教師職業理想的翅膀
教師的心理素質是在教學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心理特點。它由四大系統構成,即,動力系統,人格特徵系統,操作系統和監控系統。每一大系統既有各自的特點和作用,又是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相互制約,相互影響。教師的動力系統包括教師職業的興趣、動機、信念、理想等。因此,理想是教師動力系統的重要內容。
理想是一個人的奮斗目標,是個體所嚮往的或所要模仿的事物或人的主觀形象。教師的理想具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和層次。有的把個人發展作為奮斗目標,有的為多培養出優秀人才作為奮斗目標等。由於理想的層次不同,因此在教學工作中產生的動力也不同。那些具有為社會的發展與進步而努力奮斗的教師、具有高尚師德的教師,才具有長遠而高尚的理想,由此產生的動力就巨大。他們不為眼前利益所困惑,嘔心瀝血,對教育事業執著追求,貢獻出自己的全部。
④ 為什麼現在老師的師德都這么差
也不是沒有好的老師,我小孩在讀書可偏偏碰到的這么差的,不是沒師得是人品的問題,哎哎哎,希望中央早點掃一下這個風氣,至少我孫子可以有個好老師
⑤ 為什麼師德被人們如此看重
言傳身教,孩子們都是從模仿成年人開始學做人的。
⑥ .為什麼教師師德問題如此受社會關注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加強師德修養,師風建設,永遠在路上。以良好的師德影響學生,熏陶學生,引領學生,對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鑄造師魂,為人師表,應成為每個為師者的自覺要求。這樣,學生才能「親其師,信其道。」沐浴陽光雨露,快樂健康地茁壯成長!
⑦ 教師為什麼要有高尚師德
教師是教書育人的。如果教師本身的素質比較低,請問他能交出怎樣的學生呢。教師必須以身作則,這樣才能交出好學生
⑧ 為什麼現在的教師普遍沒有師德
工資太高,剛參加工作就1W多,沒DEX、玩手機、玩王者榮耀。太年輕,當老師太容易,教育局該管管了。
⑨ 為什麼要學習師德師風建設
師德師風是教育工作者的靈魂。國家的興衰,取決於教育;教育的興衰,取決於教師。 教師是立校之本,而師德師風則是教育之魂。從古至今,在人們心目中,似乎很難找出比教師更受敬重的職業。只要用真誠的心去感化學生,用真誠的愛去引導學生,只有真的愛學生才能當之無愧地說愛教育事業。著名教育家斯霞曾經說過:「要使學生的品德高尚,教師自己首先應該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教師是學生的一面鏡子,言談舉止,為人處世,衣著穿戴……都是學生私下議論的話題。為人師表不能說一套做一套,應嚴以律己,言行一致,表裡如一,成為學生的表率。孔子說得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教書育人是師德師風的關鍵。教師要把自己的學生培養成為有用的人才,就必須把書教好。這就要求教師要具淵博知識。在知識的海洋里,宇宙間的任何事物都只有其中的一朵浪花,一粒泥沙,而教師如同一葉扁舟,常年累月航行於其中,將一批又一批渴望成才的求知者送達理想的彼岸,風雨無阻,無怨無悔。浪頭上行舟,難免驚心動魄,但也有欣慰與歡暢,誰說不是呢?選擇了教師職業就選擇了艱辛和挑戰。胸無點墨,混跡社會,腰纏萬貫者大有人在,但我們無法想像,更不能容忍一個濫竽充數的教師堂而皇之立於那些求知若渴者目光聚焦的神聖講壇。 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教師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自己不單單是為教書而教書的「教書匠」,而應是通過教學活動在學生心靈上精心施工的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