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關系案例
⑴ 中國古代和西方近代師生關系的典範
中國:孔子在孔子和他的弟子身上最能體現他們關系的就是平等的相互促進。《論語·為政第二》:「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論語·公冶篇第五》: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顏回是孔子的得意門生,孔子在和他的學生談到顏回時,自己也說不如,他從顏回身上看到了很多值得學習的東西,孔子作為一位名師,但並不以聖人自居,和學生平等教學,在教過程中又能學,可謂教學相長。孔子一方面注意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另一方面注意向學生學習,做到己愈教人已愈多,已愈教人已愈高。他贊揚弟子子夏和子貢在學問上對自己的促進――「起予者商也」。「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他也批評過顏回「無所不說(悅)」 ①的態度,認為如此順從老師,是「非助予者也」②,這體現了師生之間教學相長的一種新關系。 尊師:1.、桓榮是漢明帝的老師,而明帝對老師一向非常尊教。有一次明帝到太常府去,在那裡放了老師的桌椅,就請老師坐在東邊的方位,又將文武百官都叫來,當場行師生之禮,親自拜桓榮為老師。明帝能放下自己尊貴的身份來恭敬老師,可見他的用心與風范,值得大家學習。 2、東漢時代,有一位名叫魏昭的人,當他還在童年求學的時候,看到郭林宗,心想這是一位難得的好老師,便對人說:「教念經書的老師是很容易請到的,但是要請到一位能教人成為老師的人,就不容易找到了。」所以他就拜郭林宗為老師,而且派奴婢侍奉老師。但是郭林宗體弱多病,有一次他要魏昭親自煮粥給他吃。當魏昭端著煮好的粥進來的時候,郭林宗便呵責他煮得不好,而魏昭就再煮一次。這樣一連三次,到了第四次,當魏昭再端粥來而又沒有不好的臉色時,郭林宗才笑著說:「我以前只看到你的外表,今天終於看到你的真心啦!」於是大喜,將畢生所學的都全部教給了魏昭,而魏昭也終成大器。
3、宋朝時,岳武穆王的老師周同的力氣很大,可以拉開三百斤的弓箭。當周同死了之後,每到初一、十五,岳武穆王一定到老師的墓前祭拜,並且痛哭一番。在痛哭後,必定會拿起老師所送的三百斤的弓發出三支箭才回去。他這份念念不忘師恩的真情,正是他日後精忠報國的忠心。
外國:悉心教導巴爾扎克成名後一度過於自信,處理事情有些輕率和武斷。後來一次他遇見了一位老人,老人請他看看手中的作文。他結果後,看著那個小學生的作文本,語氣肯定地說:「請讓我直言相告,看吧,書寫潦草,說明態度草率馬虎;文句欠通,可見學習很不用功。這孩子今後絕無成就。」之後才知道,眼前的老人正是他的老師,這作文正是他小時候的作文。從此,成了名的巴爾扎克無論寫作還是待人接物、處理日常小事都不再那麼輕率和武斷了。 教導與堅守 亞里士多德的父親是馬其頓王國的宮廷醫生。亞里士多德17歲起,就被父親送到當時著名的柏拉圖學園,在那裡他學習了20年。由於他勤奮刻苦,涉獵廣泛,很受老師柏拉圖看重。可是,柏拉圖又說:「要給亞里士多德戴上韁繩。」意思說,亞里士多德非常聰明,思想敏捷,不同於一般人;不加以管教,就不能成為柏拉圖期望的人。亞里士多德很尊敬他的老師,但是,在很多問題上,他又有著自己獨立的思考和見解。他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我愛我的老師,但是我更愛真理。」 繼承與發展德謨克利特和他的老師在繼承恩培多克勤的四根說和阿納薩格拉種子說的基礎上,根據當時已經積累的經驗科學知識提出了院子論哲學,原子論和柏拉圖的理論、亞里士多德的亞里士多德的哲學體系合成為希臘三大體系,同時他繼承和發展了他的老師愛奧尼亞學派的留基伯提出的物質構成的原子學說,第一個建立了原子的顆粒狀模型。
⑵ 《師生關系》作業 案例分析:要求指出案例表明的現象,提出分析的依據,分析案例的內容,解釋其原因。
最好的師生關系就是和諧相處,要做到師生平等。而案例中的老師便坐到了這些基本條件。在處理師生關系是需要冷靜分析,這樣才不會導致誤會等。
⑶ 舉例小學語文課怎樣融洽師生關系的案例
小學生現在的我不知道是什麼樣子
我只知道以前的
可以經常准備些禮物什麼的
比如大紅花啊,比如糖粒啊
上課提問回答的好的有獎勵
能提高積極性
也能拉近師生關系
⑷ 良好的師生關系有助於學習的例子
宋濂 的例子 送東陽馬生序余幼時即嗜[1]學。家貧,無從[2]致書[3]以觀,每假借[4]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5]。錄畢,走[6]送之,不敢稍逾約[7]。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8],益慕聖賢之道。又患[9]無碩師[10]名人與游,嘗[11]趨[12]百里外,從鄉之先達[13]執經叩問[14]。先達德隆望尊[15],門人弟子填其室[16],未嘗稍降辭色[17]。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18],俯身傾耳以請[19];或遇其叱咄[20],色愈恭,禮愈至[21],不敢出一言以復[22];俟[23]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⑸ 用師生關系分析作文教案
教學案例就是對一個教學過程中一個實際事件或情境的描述再加上作者的看法。
一般由案例背景、案例描述、案例分析三個部分組成。教學案例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教學的重點、難點、偶發事件、典型的教學事例的處理過程、以及對該案例記錄的剖析、反思、總結。因此,教學案例就是對課堂教學中真實發生的某種具體教學情景的記敘,不僅記敘教學行為,還記敘伴隨行為而產生的思想、情感及靈感,反映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遇到的問題、矛盾、困惑,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思想、思路、對策等。教學案例不是課堂實錄,也不是教師教案、教師個案。如果對教學事件做靜態的,缺少過程性的描述,沒有以客觀真實為基礎,缺乏典型意義的教學事件,都不能稱為教學案例。
撰寫案例分析的途徑
1、一種是精心研製的,主要是先確定研究的主題,再進行教學設計,把相關的理論或教學策略自覺地應用在教學設計中,並實施;然後根據課堂現實進行案例分析,這一類的案例,教師的課後反思,著重圍繞研究的主題針對教學設計與課堂現實之間的落差(或超越了預設的目標,或沒達成預設的目標),以及處理課堂偶發事件的方法與得失,分析原因,總結經驗,尋找對策或提出新的問題與困惑。 2、 一種是「無心栽花」,事先沒有確定研究主題,甚至也沒想到做案例分析,但所上的某節課的精彩片斷感動了自己,因此課後就把課堂發生的真實感 3、一種是「借雞生蛋」.利用現有的教學資源--教學錄像,針對某個教學熱點難點問題,選擇某些課題的教學片斷,來加工成教學案例.
教學案例的寫作
一般情況下,撰寫教學案例要寫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寫案例事實,二是寫案例分析。 撰寫案例事實,是「講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由於教師對教學事件比較熟悉,敘述的事實比較具體,加之教師對寫記敘文不會感到困難,所以描述教學事件也就得心應手。撰寫案例分析需要進行論述,但是這里的論述是就事論理,是針對具體問題發表自己有針對性的意見或建議,不涉及很多的人和事,不需要高度的抽象概括,難度不大。 只要我們認真研究,都有可能寫出有價值案例分析;只要認真地運用教學理論深入分析教學案例,都有可能提出獨到的見解。
⑹ 如何構建和諧師生關系的案例,新!要以學生的角度!謝謝
首先,我認為,在師生這一對關系中,教師處於主導地位,師生矛盾沖突的走向同樣也大都由教師的行為所決定。對教師來講,其實98%的矛盾沖突完全沒有必要,是可以被消除的。起因多緣於教師過激的、帶有侮辱性的語言或行為,也有很多是因為教師錯誤的、無原則的處理方式。從學生來講,和教師發生矛盾的經常有兩類人,一類是教師平常抓得過緊、承受教師壓力過重的學生,他們往往屬於教師在學習上方面一直比較關心、督促的人,教師對其要求非常嚴格,期望很高。正因為教師過多地限制、干預了他本屬於自己的行為和心理領域,而正處於青春期的學生卻渴望擺脫這種束縛和控制,因此有時就會突然爆發出比較強烈的不滿、不服等抵觸情緒。另一類是教師平常抓得過松、經常被冷落忽視的學生。他們和教師發生矛盾,一般是有意而為,想通過這種不恰當的形式來引起老師和同學的注意,獲得自我表現的滿足。
兩個學生談戀愛時,老師應
是大發雷霆、當頭棒喝嗎?是叫來家長、弄得滿城風雨嗎?是不敢處理、推到學校嗎?我想,有經驗的班主任決不會如此!因為這樣無分析、無准備的處理,往往會導致師生間激烈的矛盾沖突;很多時候因為小題大做或方法粗暴武斷,而造成非常尷尬甚至非常危險的結果。正確的方法是巧妙調查、靜觀事變,等待一個更有利的時機,找准一個最佳的介入點,選擇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方式,採取一個和緩而真誠感人的態度。我們所要做的是什麼?不是批評、訓斥,不應造成心靈的創傷,而是平心靜氣地「賞析」:要想到這是青少年成長中再也尋常不過的現象,要研究事件形成的原委和趨勢,要根據學生的特點採取恰當措施去充實學生的心靈、轉移或升華這種情感。無論怎樣,都必須以保護學生的自尊心為前提,讓甜澀的玫瑰羞答答地開、靜悄悄地落。
⑺ 找一個關於尊敬老師,建立新型師生關系的事例
LS魂淡(原諒我爆粗口- -)
例子(好想和新型師生關系沒多大關系,不過可以作為舊型的事例,湊合看。。):
《禮記·學記》中指出:「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之敬學。」意為:教師受到社會普遍尊敬之後,教育才能得到重視,教育得到重視後人們才懂得努力學習。三者的關系互為前提。教師受到尊重意味著人們重視教育,人們接受教育就會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為懂得更多的道理就會重視學習,尊敬老師。如此良性循環,古人對其認識是相當深刻的。
《呂氏春秋·勸學》中講道:「疾學在於尊師。」戊戌四君子譚嗣同在《瀏陽算學館增訂章程》中也曾告誡世人:「為學莫貴於尊師。」《荀子·大略》中說:「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國將衰,必賤師而輕傅。」深刻地闡明了國家興衰與重視知識、尊敬教師的關系。
《禮記·學記》中還指出:「凡學之道,嚴師為難。」意為:在所有做學問的道理中,尊敬老師可謂難事。尊敬老師是學生的本分,然而尊師難以持之以恆。初學尊師並不難,但是學生逐漸學有所成,甚至超過老師時,尊師就很勉強了。這也是有些人終不能成大氣候的根本原因。古今中外,無數事例告訴我們應該尊敬老師。我們只有通過自身的實際行動來弘揚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才能在社會上樹立良好的學風,有力地推動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
程門立雪
尊師重教是我國傳統的禮儀美德。自古以來就流傳著許多尊師的動人故事。北宋時,河南洛陽的程顥、程頤倆兄弟既是著名的理學家,又是著名的教育家。他們是宋明理學的奠基人,長期在洛陽講學傳道,開創了宋代四大學派之一的洛學。
當時,福建將東縣有個叫楊時的進士,特別喜好鑽研學問,到處尋師訪友,曾就學於洛陽著名學者程顥門下。程顥死後,楊時又被推薦到其弟程頤門下,在洛陽伊川所建的伊川書院中求學。楊時那時已四十多歲,學問也相當高,但他仍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尊師敬友,深得程頤的喜愛,被程頤視為得意門生,得其真傳。
一天,楊時同一起學習的同窗向程頤請教學問,卻不巧趕上老師正在屋中打盹兒。為了不驚醒老師,兩個人靜立門口等老師醒來。一會兒,天上飄起鵝毛大雪,越下越急,楊時和同窗卻還立在雪中。
直到程頤一覺醒來,才赫然發現門外的兩個雪人。從此,程頤深受感動,更加盡心盡力教楊時,楊時不負眾望,終於學到了老師的全部學問。之後,楊時回到南方傳播程氏理學,且形成獨家學派,世稱「龜山先生」。後人便用「程門立雪」這個典故,來贊揚那些求學師門,誠心專志,尊師重道的學子。
⑻ 用一個教學案例,談談你在教學中是如何建立親密和諧的師生關系的
案例
我兒子今年4周歲,上幼兒園小班,我們跟老師有過溝通,都認為他比較聰明、懂事、語言表達能力強、穩重、人緣還不錯,但是比較被動、不主動和別人溝通交流,我們感覺他比較愛哭,不願意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我們教訓他的時候他總是站在那裡不說話。玩的時候總是跟在別的小朋友後面,別人做什麼他就做什麼。還有就是膽子比較小,黑的地方不敢去,做什麼都要先問問大人。我們想請教各位,怎麼樣才能讓他膽子大起來,怎麼教他和其他人溝通,怎麼能讓他敢於表現自己。先謝謝各位了
問題補充:我們也經常帶他出去玩,但是他總是喜歡去他熟悉的地方,有時候去公園,他也總是自己一個人玩,有時候他跟大人玩的都比和小朋友玩的多。他平時在家裡喜歡和我玩打拳,但是昨天帶他去學空手道,一進去他就哭了,說不想來,估計是害怕的,我想經常帶他去看看,可以嗎?
謝謝幾位好心人的幫助!!真的謝謝你們!
答
聽你描述,你的孩子是個惹人疼的寶貝。
我認為你的孩子主要問題是安全感建立的不好。這里指的安全感不僅僅是生理上更重要的還是心理上的。因為不了解孩子的成長過程,具體原因不明。
首先, 一定不要教訓你的孩子,孩子應該在愛和自由的環境中成長,如果去一個新的地方,媽媽可以先帶他參觀包括各個房間,讓他熟悉環境,產生對環境的安全感。
其次,媽媽要學會傾聽,再孩子哭的時候,要讓他暢快的哭,不要給他時間限制,因為哭泣能癒合傷口。抱住他,不要流露不安不要給他忠告。當他哭完後和藹的請孩子告訴你他的煩惱。你會發現是因為很小的事情,但之前會有很多不快情緒的積壓,(其實成人也是這樣)。孩子在成人的幫助下痛快的哭過之後,會感到輕松,被愛。最初的狀態會隨著每一次的傾聽有明顯的改進。
一、造成兒童缺乏安全感的常見做法
1、對孩子實行過度保護
有的家長唯恐孩子有什麼意外,對孩子總是千叮嚀萬囑咐,強調這兒不能去,那兒不能到;提醒他們這個有危險,那個不安全;警告他們這個不能玩,那個不能碰。孩子不聽從他們的叮嚀,輕則被批評訓斥,重則遭到體罰。由於對孩子過度保護,過分誇大環境的不安全性,致使孩子不敢面對任何困難情景,即使在沒有任何危險和威脅的情況下,孩子也體驗到了不安全感,表現為退縮和迴避,嚴重者則出現社會適應困難。這種撫養和教育方式不僅存在於一些家庭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於幼兒園中。
2、對兒童濫施威脅和懲罰,是當代教育理論所極力反對的,然而,至今仍有許多家長和教師把它作為靈丹妙葯來對付孩子。
當成人威脅或懲罰兒童時,或許只是著眼於當前能夠控制他們,並沒有考慮這些懲罰或威脅會給兒童的未來發展產生什麼影響,它對有些兒童確實會產生消極的影響。
3、在影響嬰幼兒心理發展的因素中,家庭的影響是不可替代的。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尤其父母之間的關系,會對孩子的安全感產生直接影響。夫妻之間相互尊重、和睦相處,有利於孩子保持平和的心境,而夫妻之間經常吵架甚至拳腳相加,則會把家變成孩子煩惱的根源,使他經常處於惶恐不安之中,並進而影響兒童以後的正常發展。
4、不能為兒童提供安全的居住和活動環境
當意識到自己所處的環境不安全時,有的兒童就會產生畏懼心理;即使只有成人意識到了這種不安全性,那麼,在成人的影響下,兒童也會產生不安全感。在不安全感的干擾下,兒童極易縮手縮腳。
二、安全感的重要性
1、安全感是人與人進行交往、建立信任關系的前提。一般而言,當兒童擁有了安全感,他就敢接近別人,與人交往,並建立信任關系,從中體驗到交往的快樂,而這會進一步增強兒童與人交往的意願,提高他社交的能力;反之,如果兒童對人缺乏安全感,那麼他就不敢或不願與別人進行交往。從另外一種情況看,假如在與別人進行交往的過程中,兒童的安全感遭到了破壞,那麼,他的社交意願也會遭到阻抑。
2、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在其需要層次論中指出,當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得到滿足後,人就會產生歸屬的需要。顯然,嬰幼兒也有這種需要,而且,他們由於身體弱小,缺乏足夠的應付環境的能力,因而其歸屬需要往往顯得更為強烈,他們需要歸屬於一個或幾個群體。在群體中,他與其他人共同活動,一起娛樂,認識自己,也認識別人;體驗別人的關愛,也關愛別人。通過群體歸屬感的滿足,兒童的心理得到了發展。但是兒童是否願意歸屬於某個群體,在群體中他的歸屬需要是否能得到切實充分的滿足,這主要取決於兒童能否在群體中體驗到安全感。如果兒童在群體中感受到安全、穩定、有秩序、民主,受到尊重和關心,免受驚嚇、威脅和懲罰,那麼,他往往就會樂於參與群體生活;反之,則容易逃避群體,拒絕參與群體活動,甚至封閉自己。
三、如何增強安全感的建立
1、為兒童提供安全和諧的成長環境
成長環境,既包括物質環境又包括心理環境。學前兒童生活與學習的環境主要是家庭和幼兒園。因此,不論是家庭還是幼兒園,一方面,應為兒童提供一個安全舒適的物質環境,另一方面,要為兒童的發展創造和諧的心理氣氛。物質環境,要重視房屋的穩固,房間的設計布置,室內的採光照明,校園的美化,飲食衛生條件,各種器具和設備的安全等。和諧的心理氣氛,就家庭而言,家庭成員之間應和睦相處,互相體貼,互相關心,夫妻之間更應恩恩愛愛,這會給孩子以極大的安慰和輕松感,同時,也有利於兒童通過耳濡目染養成關心和幫助別人的優良品德;就幼兒園而言,幼兒教師應真誠地熱愛和關心每一個孩子,同時要教育他們和睦相處,不打架、不欺負人。父母或教師,都不應單純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威而對孩子濫施威脅和懲罰,更不應挖苦、辱罵、體罰孩子。積極關注孩子
父母和教師要為兒童提供和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無條件積極關注孩子。在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傑斯看來,無條件積極關注就是不求回報,不附加任何條件的關注,它是人格健全發展的條件。不論兒童的言行舉止是否令人滿意,父母和教師都應積極關注孩子,以避免兒童因為擔心失去父母和教師的愛而產生焦慮和不安。
3、鼓勵兒童的探索性行為
嬰幼兒的認知內驅力特別強烈,表現為好奇好問,樂於探究。家長和教師一方面要為他們創造安全的活動環境,另一方面還應允許和鼓勵他們對一定危險情境的探究,通過對危險情境的適應來培養其冒險精神,增強其安全感。如果僅僅因為怕出危險,就過多地限制兒童的探究行為,那是得不償失的,勢必會壓抑兒童的探究傾向,並可能形成退縮的性格。
4、心理輔導
人在生活過程中,需要更多的安全感,但這並不意味著人不能擁有不安全感。其實,有不安全感是正常的,而且在某些情況下也是必要的。但是,如果一個人擁有過多的不安全感,對什麼都怕,尤其對不該怕的對象也怕,那就可能影響心理的正常發展。這種兒童有必要通過心理輔導來增強其安全感,這些兒童的父母或教師也有必要向有關專家咨詢有關方面的知識,以幫助兒童發生改變。
總之,安全感在嬰幼兒的心理發展中具有非常突出的影響,不論家庭還是幼兒園都應該幫助兒童增加安全感。當兒童缺乏必需的安全感時,要分析其中的原因,採取適當的措施,排除其不應有的不安全感,培養或增加其安全感,從而使兒童的心理得到正常發展。
環境與孩子
生活在批評中的孩子,學會了譴責;生活在敵意中的孩子,學會了爭斗;
生活在恐懼中的孩子,學會了憂慮;生活在諷刺中的孩子,學會了害羞;
生活在鼓勵中的駭子,學會了自信;生活在表揚中的孩子,學會了感激;
生活在認可中的孩子,學會了自愛,生活在分享中的孩子,學會了糠慨;
生活在安全中的孩子;學會了相信,生活在友愛中的孩子,感受生活美好!
我寫的有點多,希望你能用心多讀幾邊。
如果你真的愛你的孩子請你不要教訓他,如果你愛你的孩子請認真讀讀《傾聽孩子》《愛和自由》(當當網上可以郵購)。
熱心人
⑼ 師生關系真的如貓和老鼠嗎
不會啊,為什麼,應該多和老師交流,多問問題,老師不可怕
⑽ 放任型師生關系案例分析情況
一般是教師對班級放棄管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