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師德
教師職業道德,又稱「教師道德」或「師德」,是教師在從事教育勞動中所遵循的行為准則和必備的道德品質;它是社會職業道德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教師行業特殊的道德要求;它從道義上規定了教師在教育勞動過程中以什麼樣的思想,感情,態度和作風去待人接物,處理問題,做好工作,為社會盡職盡責。他是教師行業的特殊道德要求,是調整教師與教師,教師與學生,教師與學校領導,教師與學生家長以及教師與社會其他方面關系的行為准則,是一般社會道德在教師職業中的特殊體現。
教師職業道德的特點是:
1、教師職業道德的教育專門性。
2、教師職業道德體現教書和育人要求的一致性。
3、教師職業道德的全面性。
4、教師職業道德功能的多樣性。
Ⅱ 五常市三中的語文老師何為師德呢讓上你家補課的老師就有師德,不讓的就沒有對嗎
師德個人感覺不是這個意思,以前的老師像蠟燭,燃燒自己,照亮孩子們的前途,現在的老實則像白眼狼一樣盯著孩子們,逢年過節家長如果給老師送點壽衣錢,老師則把孩子的座位以各種理由往前調整一兩排,如果不送禮則以各種理由給孩子往後調整幾排,沒送禮的孩子和送禮的孩子吵架不管責任在誰,老師都毫不猶豫的批評沒送禮的孩子,現在的老師都是家長慣的。本無師德,何談師德!
Ⅲ 何為師德
師德,好傳統的說法
現在的老師要是還關心學生的學習,關注學生生活
不開口就談錢 談家庭背景 就算很不錯了
作為學生,都願意與有道德的人接近和交往,當然也願意接近有道德的教師。
作為教師,也都願意與有道德的人接近和交往,當然也願意接近有道德的學生。
所以,要做一個讓教師和同學都願意接近的學生,或者要做一個讓教師和學生都願意接近的教師,你本身就應當是一個有道德的人。學生在學校里學習,既受同學的影響也受教師的影響,而主要是受教師的影響、學生願意接近的教師,比學生不願意接近的教師,對學生的影響要大。
由此推斷,作為教師,你要把學生培養成大家都願意接近的人,你就要注意培養學生的道德,而你要使學生成為有道德的人,就要讓學生願意和你接近,以便對學生施加史大的影響。因此,你自己就首先要成為有道德的人。
二
學生接近教師有很多原因。除了道德,教師的學識、權力、外表等都會成為促使學生接近的因素。
但學識只能滿足學生一時的求知願望,權力只能維系短暫的順從與親近,外表只能吸引膚淺的注意。真正打動學生內心的,是人格和道德的力量。這力量才是長久的,它將影響學生的一生,是學生未來的立身之本。
因此,就對學生一生的影響來講,學識、權力、外表等加在一起,也遠不如道德重要。
三
對教師來說,最好的回報就是得到學生的真心擁戴。但對一位教師師德師風的真實准確的評價,往往是在其失去一切外表的吸引力、學術和行政的種種權力,以及對學生所能構成影響的所有因素之後,才能真正得到。
史學界有「蓋棺論定」之說,是有一定道理的。教師在位,特別是對那些地位高、權力大的教師,大家的評價常常言不由衷。因此,一個教師只有當他(或她)已不在人世,或者已失去對學生構成影響的所有因素,其在學生心目中的真實情感才會真實地顯露出來,對其師德師風的評價才最可信。就這一點而言,在三百六十行中,只有教師職業才可以用「蠟燭」來加以形容,道理就在於此。這也正是這個職業的崇高之處。
四
好的師德師風的一個具體表現,就是師生之間保持一種人格上的平等。相互學習、相互尊重。
封建社會里老百姓稱當官的為「父母官」,是期待這些官能為民辦事,也是對好官的一種尊稱。其實真正的衣食父母是老百姓。封建社會把這個關系顛倒了。
當教師也有同樣的道理。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是學生對老師的尊敬之言。既然做「父親」,就要關心愛護學生,對學生負責。教師切勿將此言理解為可以用「家長」的身份來干涉學生、指使學生甚至利用學生。有句古話說,「人有德於爾,爾不可忘。爾有德於人,爾不可不忘也」。學生尊你為父,你自己千萬不要把這當成對學生有恩,在學生畢業之後,還念念不忘自己的「德」與「恩」。真正有師德的教師即使有恩於學生,也不會牢記不忘的。
在我看來,「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是告誡教師:一是即使只當了一天的教師,對學生也要負責任。既然為「父」,就要遵循「子不教,父之過」的古訓。二是當學生有了成績或成了氣候,不要借「父」名抬高自己或去借學生的「光」。三是當學生犯了錯,應主動承擔起「子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之責任。做到了這三條,才是理解了「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真正的含義,也才算具有師德。
五
師德師風不像其他有些事情,可以「一俊遮百丑」。特別是在大學,越是有才能的教師,越是學術地位高的教師,越需要在這方面自勉。因為你有影響力,從正面說,人家都敬重你,從反面說,人家不敢得罪你。但你有才能,有成就,大家承認你,只是承認你的才能和成就。不能用才能和成就來代替你的道德,或者說,不能用才能上的「俊」去遮德行上的「丑」。學生看老師既看才,也看德.無才無德,學生厭惡你;有才無德,學生敬畏你;有德無才,學生同情你;德才兼備,學生才會真心擁戴你。
Ⅳ 初三500字的日記:何為師德
今天,媽媽不在家。我看見樓梯上蒙著許多灰塵,就想把樓梯擦一擦。當一回「清潔工」,做一件家務,給媽媽一個驚喜。說干就干,我准備了一隻盛有清水的水桶和一塊干凈的布。我先把水桶拎到樓上,把布擰干,弓著腰,順著樓梯一級一級地往下擦。把樓梯角落和表面上的灰塵一擦而光。漸漸地,我感到有點吃力,腰很酸,像壓了一塊十斤重的大石頭,壓得我喘不過氣來。我自言自語地說:「這家務本來就是大人們做的,我才不自討苦吃呢,不做了。」可我轉眼又想到媽媽每天要上班,又要料理許多家務,真是太辛苦了。我咬了咬牙,對自已說:「沒關系,再忍一忍,反正馬上就要擦好了。」我只好硬著頭皮接著擦。「啊!終於擦好了。「我直起身子,看著被我擦乾凈的樓梯整潔又明亮,舒心地笑了,心裡別提有多高興。通過這次家務勞動,我體會到做家務勞動的辛苦。我平時應該多幫媽媽做家務,減輕媽媽的負擔,同時也鍛煉了我的生活能力,真是一舉兩得呀!
Ⅳ 則天禁屠頗切.御史婁師德至陝,廚人進肉,師德曰"敕禁屠殺,何為有此
武則天曾頒布禁屠令,禁止屠宰禽畜。當時婁師德擔任御史大夫,到陝西公幹,吃飯時廚子送上一盤羊肉。婁師德道:「皇帝嚴禁屠殺,怎麼會有羊肉?」廚子道:「這只羊是豺咬死的。」婁師德笑道:「這只豺太懂事了。」於是吃了羊肉。廚子又端上一盤魚膾,婁師德又問。廚子又道:「這只魚是豺咬死的。」婁師德斥罵道:「你這個蠢貨,豺怎麼能咬死魚呢,你應該說是水獺咬死的。」
Ⅵ 何為教師職業道德其特點是什麼
教師職業道德又稱為「師德」 ,是職業道德的一種表現形式,是教師從事教育活動過程中,所應遵循的調節教師與學生、教師與集體、教師與社會之間關系的比較穩定的行為規范和所應具備的道德品質。它體現出社會教師職業行為的基本要求,規定了教師以什麼樣的思想感情、態度作風、行為准則去調節教育過程中的各種關系、完成教育工作,為社會盡職盡責。它具體表現為教師職業理想、教師職業態度、教師職業義務、教師職業技能、教師職業紀律、教師職業良心、教師職業信譽和教師職業作風等方面。
教師職業道德除了具有一般職業道德的共性外,還有著自己的特點,這些特點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意識水平高層性
二、道德境界高尚性
三、道德意識自覺性
四、行為舉止示範性
五、道德影響深廣性
六、道德內容先進性
Ⅶ 什麼叫師德
教師的師德要在愛中體現。教師對學生的是一種特殊的情感,是一種無私的愛。教師要具有無私的愛,必須高度重視個人修養,端正教學思想,更新知識結構,以高尚的人格、淵博的常識、博大無私的愛去感染學生,成為學生心中的楷模。教師的師德要在深化課堂教學改革,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中體現。一個人在校學習的時間和記憶力是有限的,教師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識都教給學生,所以教學的立足點應由「知識灌輸」轉向「能力培養」,逐步使學生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較多,由學會知識到會學知識,主動地把學到的知識化成能力和素質。
教師的師德要在身教中體現。教師榜樣像一面旗幟,樹立在學生面前。教師要對學生一生負責,必須正視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則,才能為人師表。教師要求學生做的,自己必須率先垂範,才能使學生感到可敬、可佩,形成制約力
師德,不是長篇大論的大道理。它是教師生涯中的一點一滴,折射出每個教師人性的光輝,讓滿天下的桃李如沐春風。
Ⅷ 何為溝通,何為表達作文
所謂「理解」,意即諒解對方的「無知與無禮」,原諒他人的「不善與不尊」,寬容別人的「落後與不足」。著名學者殷鼎先生在他的《理解的命運》一書中,對理解的重要性做了非常形象的詮釋:「離開了理解,人生頓時成為一片思想的荒原,沒有任何的人生意義會在這片荒原上生長起來。」所以,對我們而言,理解可以說是人生的基本存在方式,它可以促使我們個體文化知識和社會文化傳統的發展和更新。
所謂「溝通」就是一種交流,更是一種感悟,探求和期望。恰當的理解促成有效的溝通,有效的溝通換回可貴的理解,並在相當程度上改良個人的性格和價值、信仰與渴望。
學校的屬性註定了校園里的師生關系必定是一個永久的話題,師生關系的融洽與否肯定也會成為人們飯後的談資。有鑒於此,作為有著優秀文化傳統積淀的一中的師生們,我們更是不可忽視師生之間的溝通和理解,我們應該努力增進理解,加強溝通,譜寫精緻校園的和諧音符。
我們不會懷疑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天理,我們一貫追求你來我往、投桃報李的情懷。我們如何對待他人,勢必終將得到同樣的回報。你對別人禮貌,別人也會有禮於你;你體諒他人,他人也會為你著想;你尊敬別人,回報的自然是尊敬;你真誠待人,得到的應該也是真誠。師生間的交往概莫能外。要實現融洽的師生關系,理解是關鍵,溝通是橋梁。
作為教師,傳授知識是完成工作,教育學生是寄託理想。高考當前,教師理應促成學生學業上的長進;放眼未來,我們更應注重他們思想上的修養,以謀求給莘莘學子們留下一些一生均能受益的精神財富。教師理解學生,貴在視之為一個精神整體,了解其心理特徵,理解其思想情感,在尊重其人格的前題下用理智的心態與之進行平等自由的溝通,實施積極有效的教育,用無形的人格的力量去扶持鼓勵他們,感召引導他們。
科技的力量正讓世界變得越來越小,而心靈間的距離卻必須靠我們自己去縮短。眾所周知,人的心理復雜多變,五彩繽紛。我們有必要學會不因藍天白雲、陽光明媚而情緒高漲,也應學會不因待遇不公、處境艱難而心情沮喪。在心靈間的溝通中,我們應努力在「不恭敬中去培育恭敬,在不友好中孕育友好,在輕視中產生重視。」
恩格斯說過,「人的心靈是地球上最美麗的花朵」,「理解與溝通是美好生活的保障」。我們有理由相信,通過理解與溝通,我們可以錘煉愛心,知己知彼,發展友情;通過理解與溝通,我們定會融化寒冰,唇齒相依,水乳交融;通過理解與溝通,我們必將共建一個和諧的班級、和諧的校園。
三、班級管理的道德問題
德為立教之本。師德對於班級管理水平的高低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法國作家雨果說:「道德是真理之花」。班級管理的所有問題,均與師德最直接且密不可分的關系。班級管理具有特殊性,其特殊性主要有其育人功能所決定,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垂範性。班級管理首先要體現以師德為基礎,體現尊重與平等,教師在管理中要為人師表,率先垂範。
二是育人性。班級管理要突出以學生成長為基礎,體現關愛,做到厚積薄發,重育輕罰,服務學生成長。
三是民主性。體現自警自律,潛移默化,強調學生的參與性和民主性,促進學生發展。從以上看出,班級管理道德是以德治班的核心問題。
班級管理的道德問題包括管理思想的道德問題、管理者的道德問題和管理行為的道德問題。
1、管理思想的道德問題
班級管理中突出以師德為核心的思想道德觀念,應重點體現以下幾方面:
(1)摒棄歧視思想,樹立教育服務觀念
尊重與平等是班級管理思想的道德基礎。但是,在班級管理中,不平等和歧視現象這類管理道德問題仍然比較普遍存在。如一是採取歧視性分類,對待後進生的態度問題等;二是過分強調陳舊的師道尊嚴,師生間難以形成新型的教學相長的平等關系;三是以陳舊的價值觀看待現代學生的價值取向,用同一標准去衡量不同學生的進步,忽視對學生個性興趣特長的培養。
(2)堅持師德垂範、服務育人的原則
在制定班規制度時,應遵守以德育為首位,以育人為核心,以師德為基礎,培養學生自律意識的原則。這一原則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師德表率作用;二是全面育人作用;三是管理與教育相結合。因而班級管理是師德在育人上的全方位體現。
(3)堅持「三本」,突出「三性」,建設「二風」是班級管理中最能體現道德內涵的根本方針與內容
「三本」:以生為本、以情為本、以仁為本。即班級管理要從關愛出發,以育人為本,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充分體現師德上的人本思想和人性化情操。
「三性」:教育性、民主性和開放性。即班級管理要從教育出發,體現平等、民主、開放的時代特徵。建立管理上師生真正平等的關系實現師道尊嚴理念上的創新,使管理在重教育、重過程、重養成、重自律等上更能體現師德內涵。
「二風」:班風、學風。班級管理重點以良好的師德師風帶動良好的班風、學風建設。班風、學風建設是實行以德治班的永恆課題,教師的作風是師德的外在、表象。它是一種無形的管理力量,對班級管理能起到實質性的作用。
2、管理者的道德問題
班級管理要求班主任應該成為學生健康成長的引路人。因而班主任應具備以下素質修養:一是正確管理的思想基礎。管理的一切都是以人為對象和主要內容的。「以人為本,以仁為本,以情為本」的師德標准應成為管理者管理思想的道德基礎和核心;二是科學管理的基本能力。要求管理與教育相結合、建設性管理與引導性管理相結合、精神支柱培育和自律意識的培養相結合。形成教師與學生「雙主體」有機互動的能力;三是先進管理的人格魅力即教師自身的道德魅力。班主任自身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風尚是最具影響力的管理力量。在意志品格上,要求班主任教師具有先進的師德魅力,執著、誠信、公正、民主、寬容,做到先正己身、以德服人。這是管理之道的精髓,是班主任的人格魅力之所在。
3、管理行為的道德問題
管理行為是管理工作成敗的觀念因素。管理行為是班主任將管理規范和學生實際整合的一種創造性活動。管理行為的道德原則主要應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道之以德、施之以仁。這是管理行為的出發點和歸宿。要求以做人的根本即道德規范為准繩,把關愛之心落實到管理行為上。管理行為上的或嚴或寬,都必須遵循以上行為道德原則。
二是以身作則,身先垂範。正人先正己,這是管理行為效率的試金石。這就要求在管理行為中做到身先垂範,「德行優於知識,行為先於語言」,這就是施管的真諦。
三是以理服人、以情動人。「理服」與「情動」是管理行為的道德依據和主要行為方式,在管理行為的實踐中,必須真正做到「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四是循循善誘,舉一反三。「善誘」與「反三」是方法,「反三」也是結果,二者都是師德在育人和管理行為藝術水平上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