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師生師德 » 科學家訪談

科學家訪談

發布時間: 2020-11-19 08:12:59

⑴ 丁肇中訪談錄(有刪節)主持人:有一位科學家曾經作過一個比喻,他說人類就像是一些生活在海洋深處的深水魚


小題1:運用比喻(1分)引起話題,很自然,既表達了自己對被訪者的贊賞崇敬,又不像直接誇獎那樣俗套,這樣也可以使雙方關系更為融洽(2分);另外,比喻的運用,使文本更有情趣,進而吸引讀者。(1分)
小題2:主持人所提問題可以歸納為如下三個方面:
⑴科學研究的最初動因是什麼?(就是探究世界奧秘的好奇心)
如何理解科研中的自信與懷疑?(對研究方向是自信的,而研究過程中的懷疑是一種謹慎態度)
⑶怎樣看待科學研究中的「孤獨」(這個「孤獨」就是一種獨立思考,是一種學術合作的單純性)
小題3:對丁肇中的這樣行為,我以為,這既表現了他對獨立思考的學術個性的堅守,也表現了他對世俗功利可能對學術研究純粹性的破壞的高度警惕。但是如果把自己的全部生活全部納入學術活動中,又是我不贊同的,尤其是與學術合作夥伴,如果僅僅只是學術聯系,而拒絕友情的滲入,既不可能,也不必要。人是感情動物,豐富的感情生活,應該是人生幸福的重要內容。因此,我可以尊重丁先生那種只要學術合作夥伴而拒絕感情交流的朋友的處世方式,但我不會效仿他這樣的方式。

⑵ 你所在的班級要舉行一次「科學家訪談」活動,你積極參加了這次活動並完成了以

小題1:創辦以「青春隨想」為主題的專欄;張貼名人名言;舉辦演講比賽;舉行詩歌朗誦會、詩詞賞析會等。小題2:這則名言的寓意是:年輕人要珍惜生命和時間,要善於利用每分每秒不斷完善自己,鍛煉自己,取得成功,而不要等到年老體弱時,才懊悔自己年輕時的少不更事,虛度光陰。到那時再感到悲觀失望已經是悔之晚矣!小題3:①「光陰」 「時光」 ②「踏入」 「步入」 試題分析:小題1:聯系此次活動的主題,結合自己平時的積累回答。小題2:這則名言出自岳飛的《滿江紅》,原意為:好男兒,要抓緊時間為國建功立業,不要空空將青春消磨,等年老時徒自悲切。小題3:根據詞語意思仔細辨別,平時要加強對近義詞的學習積累。

⑶ 求有關現在一些頂級科學家的訪談節目視頻

貝克漢姆:從「賭局」中領悟父親的良苦用心 有誰統計過,貝克漢姆在球場上到底吸引過多少人的目光?每當這位世界頂級球星的身影出現在球場,無數的尖叫聲立刻響遍全場,相機快門也閃個不停。小貝從3歲就開始踢球,盡管那時還是「玩」球多於「練」球,但父親一直苦心培訓他,頑皮的他漸漸奠定了對足球事業的熱愛。 上小學時,小貝跟父親之間甚至還約定了一個常規「賭局」:如果小貝能站在禁區邊不助跑射門,每次把球踢中門柱,就能從父親那兒賺到50個便士。總是贏到零花錢的小貝很開心,直到長大成人後他才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 李政道(Tsung-Dal Lee 1926~)理論物理學家。1926年11月25日生於上海。1943~1944年在浙江大學物理學系學習;得到老師束星北的啟迪,而開始了他的學術生涯。1944年因翻車受傷停學。1945年轉學到昆明西南聯合大學物理學系。1946年受他的老師吳大猷的推薦,得國家獎學金,去美國深造,入芝加哥大學研究院,1948年春天,李政道通過了研究生資格考試,開始在美國物理學家恩利克?費米的指導下作博士論文研究。 1949年底,李政道完成了關於白矮星的博士論文,獲得博士學位。以後在該校天文學系半年和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萊)物理系一年任講師並從事研究工作。 1950年,李政道和來自上海的大學生秦惠君結婚。他們有兩個孩子,長子李中清,現任加州理工學院歷史教授;次子李中漢,現任密歇根大學化學系助理教授。1951年到普林斯頓高級研究院工作。1953年任哥倫比亞大學物理學助理教授,1955年任副教授,1956年任教授,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1960~1963年任普林斯頓高級研究院教授兼哥倫比亞大學教授。1963年任哥倫比亞大學物理學講座教授,1964年任該大學費米物理學講座教授,1983年任該大學全校講座教授。 7

⑷ 丁偉岳的人物訪談

盛會之際談數學
——訪丁偉岳院士
與那些在三四十歲時就做出矚目成就而獲得數學大獎的科學家們相比,丁偉岳的確是一個大器晚成的人。這位68級的北大數學系畢業生,在經歷了近10年的生活磨煉後,終於在「文革」結束後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中科院數學研究所的研究生,並於1986年獲得博士學位。丁院士現任北京大學數學研究所所長、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他在幾何分析這一基礎數學的前沿領域做出了令人
矚目的成果,並因此而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陳省身數學獎和求是傑出青年獎。由他指導的一個幾何分析青年研究中心集中了一批優秀青年數學家,並取得了豐碩成果。
記者:能被邀請在國際數學家大會上作45分鍾報告是一個很高的榮譽,因為這說明您的工作代表了近期數學科學中重大的成果與進展之一。您如何看待這份榮譽?
丁院士:說實話,我不希望被邀請。因為一方面,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我做的還不夠好;另一方面,我這個人不喜歡出頭露面。但是這次數學家大會是在我們國家舉行,我們要盡地主之宜,而且又有國際數學聯盟的推舉。
記者:通過您的個人生活經歷介紹,我知道您是在33歲時才讀的研究生,有人認為這個年齡似乎晚了點兒,您怎樣認為?
丁院士:我不認為這對我的工作有什麼太大的影響。因為上個世紀60年代的時候,人們普遍對科技不是很重視,當時環境很封閉,與外界無法交流,就算是你年輕、有能力,可是環境不利於科技的發展。在我33歲的時候,正值改革開放初期,可能是由於數學家陳景潤等人的影響,大家都傾向於考取數學專業。雖然晚了點兒,但是環境不一樣了;而且,從做人的角度來講,經過10多年的鍛煉,不光是才智,還有心理素質,都成熟了許多。做研究要靠綜合條件,關鍵是自己要踏實、認真、兢兢業業地去做每件事,不輕易追逐潮流。
記者:如今,在校的青少年學生普遍表現出對基礎數學科學的學習和研究不是很感興趣,還有的學生顯得性情浮躁,存在著急功近利的思想。請問對於這些人,您有什麼希望和忠告嗎?
丁院士:我認為這與當前社會的復雜情形有關,不全怪學生。現在的學生不像我們當時那樣經受過艱難的生活,他們看到的更多是成功的例子,這些都會或多或少地對年輕學生造成影響。做學問是項艱苦的勞動,准備期長,從讀研究生開始,沒有10年的苦讀很難取得成果,現在的年輕人很難經得起這樣的寂寞考驗。但是要切記的是,那些找到捷徑的只是個別例子,而且,這樣的例子也往往是成功得快,失敗得也快。
記者:您覺得我國的數學研究目前在世界處於怎樣一種水平?
丁院士:與一些一流國家相比,我們的綜合水平差距較明顯。我國有好的方面,但不全面。數學研究領域分為純粹數學和應用數學,我們在分析領域一向很好。現在,留學生們正發揮著重大作用,他們一方面在國外進行交流與合作,一方面還在國內幫忙帶學生。本世紀,中國有希望進入數學強國之列,這也是我們一代又一代數學研究者的奮斗目標。
記者:對於本次國際數學家大會在我國主辦,您作為一名基礎數學科學的研究者,此時懷有一種什麼樣的心情?
丁院士:這對於我國數學的發展很有意義。中國是第一個主辦國際數學家大會的發展中國家,這表現了國際數學界對中國數學研究成果的肯定。在這次大會的籌備過程中,全國從上到下都表現出極大的關心。希望通過本次大會,人們對數學的了解能夠多一些,對以後推進數學的普及與發展有好處,也對年輕人今後選擇數學作為自己的研究方向產生正面影響。

⑸ 高中生物必修一科學家訪談對象

鄒承魯院士

⑹ 閱讀下面的訪談 國外科普作品觀對我們的啟示①您若請一位中國讀者舉出科普作品的例子,他很可能想到《十


小題1:① 什麼是科普來佳作;② 科普作源品的作用;③ 怎樣才能產生優秀的科普作品。(1點2分,意思對即可)
小題2:①對比論證。將國人對科普作品功能的看法和發達國家人們對科普作品的看法進行對比,從而突出科普作品在激發讀者對科學的興趣和熱情上的作用。②舉例論證 。列舉美國科學家詹姆斯·沃森的例子,使「優秀科普作品對立志投身科學事業在專業方向選擇上具有啟迪作用」觀點更有說服力。(1點3分)
小題3:①作品能傳授科普知識;②更能喚起或激起人們對科學的興趣與熱情;③同時具有濃厚的人文(文學)色彩,能吸引讀者。(1點2分)

⑺ 下面是「諾貝爾獎」獲得者丁肇中教授的一段訪談記錄,請閱讀並按要求完成作文。主持人:有一位科學家曾經


好奇心
我們的童年大概是在「十萬個為什麼」里過完的。碰到一切新奇的、感興趣的事都喜歡用手指著奶聲奶氣地問上一句:「這個是什麼呀?」這完全是出於我們的好奇心。
何為好奇心?於我來說,不過三字而已:好,奇,心。
「好」,是一種慾望,求知慾學的願望。孔夫子早就回答過子貢「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好」是一種態度,一種實事求是的精神。陸游曾告誡後人「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好」也是對他人負責,面對別人的「好」,我們要「賢者以其昭昭而使人昭昭」。總之,「好」是認識一切事物的前提,有了「好」這種意識,才能去探求大千世界各種各樣令人著迷的「奇」。
何謂「奇」?不過是遇到「奇」發現「奇」使之不「奇」。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有人帶著「獵奇」的心態去看待世界。然而,「獵奇」的人常常把一些不好的落後的事物挖掘出來,這並不是真正的「奇」。
這里所指的「奇」是牛頓對於蘋果為什麼會掉在自己頭上的疑問;是伽俐略對於亞里士多德兩個鐵球為什麼不能同時落地的質問;是李四光對中國「貧油論」的反問。
對於未知,我們「奇」;對於書籍,我們發現的「奇」。人類在「奇」的帶領下更加了解我們所居住的美麗星球,更加知曉處在一片黑暗之中的宇宙太空。「奇」是我們必須擁有的探求品質。
「心即理也。」明代的王陽明是這樣解釋心與理的關系。雖有誇張和唯心主義的色彩,但卻能看出人們對於「心」的重要性的認識。
古人說過「心如止水」。由此可見一份安靜的心情是多麼重要。假如你帶著浮躁之心,尚不說研究學術,恐怕自己也會被這情緒所左右,再也無法發現和創造了。《禮記》有雲,「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放在第一位,修身即修心。當「心如止水」時,你的視野將擴大,你的思維將更加活躍。
好而不奇是庸才,奇而無心是蠢才,只有用心好之奇之,才會有所發現,有所收獲。人生憑「好奇心」而活,人類憑「好奇心」興旺發達,永續發展。

⑻ 科學家訪談能提煉出什麼

第一,提煉出科學家的核心思想觀點。

第二,提煉出科學家的主要思維方式。

第三,提煉出科學家的一些性格、信念和價值觀。

第四,提煉出科學家的研究方法、研究方向和研究特色。

⑼ 寫一篇演講稿,選擇一位偉大的科學家(霍金,牛頓,愛因斯坦的),寫兩三件的主要事例。最好說一說怎樣寫

愛因斯坦是當代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他熱愛物理學,把畢生獻給了物理學的理論研究。人們稱他為20世紀的哥白尼、20世紀的牛頓。
愛因斯坦生長在物理學急劇變革的時期,通過以他為代表的一代物理學家的努力,物理學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由伽利略和牛頓建立的古典物理學理論體系,經歷了將近200年的發展,到19世紀中葉,由於能量守恆和轉化定律的發現,熱力學和統計物理學的建立,特別是由於法拉第和麥克斯韋在電磁學上的發現,取得了輝煌的成就。這些成就,使得當時不少物理學家認為,物理學領域中原則性的理論問題都已經解決了,留給後人的,只是在細節方面的補充和發展。可是,歷史的進程恰恰相反,接踵而來的卻是一系列古典物理學無法解釋的新現象:以太漂移實驗、元素的放射性、電子運動、黑體輻射、光電效應等等。在這個新形勢面前,物理學家一般企圖以在舊理論框架內部進行修補的辦法來解決矛盾,但是,年輕的愛因斯坦則不為舊傳統所束縛,在洛倫茲等人研究工作的基礎上,對空間和時間這樣一些基本概念作了本質上的變革。這一理論上的根本性突破,開辟了物理學的新紀元。
愛因斯坦一生中最重要的貢獻是相對論。1905年他發表了題為《論動體的電動力學》的論文,提出了狹義相對性原理和光速不變原理,建立了狹義相對論。這一理論把牛頓力學作為低速運動理論的特殊情形包括在內。它揭示了作為物質存在形式的空間和時間在本質上的統一性,深刻揭露了力學運動和電磁運動在運動學上的統一性,而且還進一步揭示了物質和運動的統一性(質量和能量的相當性),發展了物質和運動不可分割原理,並且為原子能的利用奠定了理論基礎。隨後,經過多年的艱苦努力,1915年他又建立了廣義相對論,進一步揭示了四維空時同物質的統一關系,指出空時不可能離開物質而獨立存在,空間的結構和性質取決於物質的分布,它並不是平坦的歐幾里得空間,而是彎曲的黎曼空間。根據廣義相對論的引力論,他推斷光在引力場中不沿著直線而會沿著曲線傳播。這一理論預見,在1919年由英國天文學家在日蝕觀察中得到證實,當時全世界都為之轟動。1938年,他在廣義相對論的運動問題上取得重大進展,即從場方程推導出物體運動方程,由此更深一步地揭示了空時、物質、運動和引力之間的統一性。廣義相對論和引力論的研究,60年代以來,由於實驗技術和天文學的巨大發展受到重視。 另外,愛因斯坦對宇宙學、用引力和電磁的統一場論、量子論的研究都為物理學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愛因斯坦不僅是一個偉大的科學家,一個富有哲學探索精神的傑出的思想家,同時又是一個有高度社會責任感的正直的人。他先後生活在西方政治漩渦中心的德國和美國,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他深刻體會到一個科學工作者的勞動成果對社會會產生怎樣的影響,一個知識分子要對社會負怎樣的責任。
愛因斯坦一心希望科學造福於人類,但他卻目睹了科學技術在兩次世界大戰中所造成的巨大破壞,因此,他認為戰爭與和平的問題是當代的首要問題,他一生中發表得最多的也是這方面的言論。他對政治問題第一次公開表態,就是1914年簽署的一個反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聲明。他對政治問題的最後一次發言,即1955年4月簽署的「羅素—愛因斯坦宣言」,也仍然是呼籲人們團結起來,防止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
在20世紀思想家的畫廊中,愛因斯坦,就是公正、善良、真理的化身。他的品格與天地日月相爭輝,他的科學貢獻,人類將萬世景仰。
本書不僅以翔實的史實勾勒出愛因斯坦偉大的一生,而且也從人類文化的源頭上探尋著愛因斯坦思想、人格的精神底蘊。在書中,玄奧的物理學理論、傳奇般的故事,在讀者理喻20世紀歷史文化進程的視野中,或許會形成一個既有深度、又有趣味的立體畫面。同時,我們將在歷史氛圍中去理解愛因斯坦,也將在現實情境中去悄然接受愛因斯坦的精神感召。
愛因斯坦曾以理性之劍為當代物理學辟出一條新路,也曾以理性之劍揮斬人間的妖魔鬼怪,而今天,這把理性之劍在哪裡?我們是否該去尋找這把理性之劍?這是愛因斯坦留下的一個碩大問號。每一個走向21世紀的人都該在這個問號面前沉思默想,都應該接過愛因斯坦的理性之劍,為和諧、公正的21世紀而努力

史蒂芬.霍金,是本世紀享有國際盛譽的偉人之一,現年60歲,出生於伽利略逝世周年紀念日,劍橋大學應用數學及理論物理學系教授,當代最重要的廣義相對論和宇宙論家。70年代他與彭羅斯一道證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為此他們共同獲得了1988年的沃爾夫物理獎。他因此被譽為繼愛因斯坦之後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學思想家和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他還證明了黑洞的面積定理。霍金的生平是非常富有傳奇性的,在科學成就上,他是有史以來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他擔任的職務是劍橋大學有史以來最為崇高的教授職務,那是牛頓和狄拉克擔任過的盧卡遜數學教授。他擁有幾個榮譽學位,是皇家學會會員。他因患盧伽雷氏症(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禁錮在一張輪椅上達20年之久,他卻身殘志不殘,使之化為優勢,克服了殘廢之患而成為國際物理界的超新星。他不能寫,甚至口齒不清,但他超越了相對論、量子力學、大爆炸等理論而邁入創造宇宙的「幾何之舞」。盡管他那麼無助地坐在輪椅上,他的思想卻出色地遨遊到光袤的時空,解開了宇宙之謎。
霍金教授是現代科普小說家,他的代表作是1988年撰寫的《時間簡史》,這是一篇優秀的天文科普小說。作者想像豐富,構思奇妙,語言優美,字字珠璣,更讓人咋驚,世界之外,未來之變,是這樣的神奇和美妙。這本書至今累計發行量已達2500萬冊,被譯成近 40種語言。1992年耗資350萬英鎊的同名電影問世。霍金堅信關於宇宙的起源和生命的基本理念可以不用數學來表達,世人應當可以通過電影——這一視聽媒介來了解他那深奧莫測的學說。本書是關於探索時間本質和宇宙最前沿的通俗讀物,是一本當代有關宇宙科學思想最重要的經典著作,它改變了人類對宇宙的觀念。本書一出版 即在全世界引起巨大反響。《時間簡史》對我們這些喜用言語表達甚於方程表達的讀者而言是一本里程碑式的佳書。她長於一個對人類思想有接觸貢獻者之手,這是一本對知識無限追求之作,是對時空本質之謎不懈探討之作。
《時間簡史續編》 作為宇宙學無可爭議的權威,霍金的研究成就和生平一直吸引著廣大的讀者,《時間簡史續篇》是為想更多了解霍金教授生命及其學說的讀者而編的。該書以坦白真摯的私人訪談形式,敘述了霍金教授的生平歷程和研究工作,展現了在巨大的理論架構後面真實的「人」。該書不是一部尋常的口述歷史,而是對二十世紀人類最偉大的頭腦之一的極為感人又迷人的畫像和描述。對於非專業讀者,本書無疑是他們享受人類文明成果的機會和滋生寶貴靈感的源泉。
《霍金講演錄——黑洞、嬰兒宇宙及其他》,是由霍金1976-1992年間所寫文章和演講稿共13篇結集而成。討論了虛時間、有黑洞引起的嬰兒宇宙的誕生以及科學家尋求完全統一理論的努力,並對自由意志、生活價值和死亡作出了獨到的見解。
《時空本性》80年前廣義相對論就以完整的數學形式表達出來,量子理論的基本原理在70年前也已出現,然而這兩種整個物理學中最精確、最成功的理論能被統一在單獨的量子引力中嗎?世界上最著名的兩位物理學家就此問題展開一場辯論。本書是基於霍金和彭羅斯在劍橋大學的6次演講和最後辯論而成。
《未來的魅力》本書以斯蒂芬·霍金預測宇宙今後十億年前景開頭,以唐·庫比特最後的審判的領悟為結尾,介紹了預言的發展歷程,及我們今天預測未來的方法。該書文字通俗易懂,作者在闡述自己觀點的同時,還穿插解答了一些有趣的問題,讀來饒有趣味

⑽ 推薦一些名人訪談或名人傳記的節目或是論壇!!!

看看鳳凰台的節目吧,風雲對話采訪的都是大人物,而且不像CCAV的訪談做的這么主旋律。其實鳳凰的評論節目做的都挺不錯的,它的幾個評論員都很有名氣。

熱點內容
教師資格證考試真題庫 發布:2025-05-14 03:21:37 瀏覽:461
小學語文拍手歌 發布:2025-05-14 02:17:21 瀏覽:531
魔獸有哪些 發布:2025-05-14 01:45:05 瀏覽:911
微生物標本採集原則 發布:2025-05-14 01:41:26 瀏覽:769
泰益欣生物科技 發布:2025-05-13 23:45:47 瀏覽:206
好未來語文 發布:2025-05-13 23:30:47 瀏覽:798
胃有哪些 發布:2025-05-13 21:28:01 瀏覽:31
教學用琴 發布:2025-05-12 15:51:55 瀏覽:241
嘉美通教育 發布:2025-05-12 12:47:44 瀏覽:677
生物國家集訓隊 發布:2025-05-12 11:14:08 瀏覽: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