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雕塑
① 韓國一部關於師生戀的電影,女的跳舞。男的雕塑
是韓國電影,叫 我的野蠻女教師。男主是權相佑飾演,女主是劉荷娜飾演,是男主的家教英語老師。男主超帥的!
② 急求 現代雕塑 勝利渡長江 簡介
建國初期,我院雕塑系師生參與創作了全國多處大型城雕的設計與創作。1953年,北京興建人民英雄紀念碑,我院院長劉開渠帶領雕塑系部分師生赴京,參與紀念碑雕塑創作。劉開渠任設計處處長兼雕塑組組長,並創作了《勝利渡長江,解放全中國》、《支援前線》和《歡迎解放軍》三塊主浮雕。1954年,雕塑系盧鴻基等師生赴大連創作蘇軍陣亡將士紀念碑塑像。同年,上海興建中蘇友好大廈,雕塑系程曼叔等師生參加該大廈的雕塑工作。1955年學院派雕塑系畢業生承擔一江山烈士塔的雕塑製作工作。1958年,蕭傳玖參與《八一南昌起義》紀念碑的浮雕創作。這些大型公共戶外雕塑大都已成為我國現代雕塑史上的經典之作。
---------------------------------------------
相關背景資料:現實主義雕塑。它起源於西方, 其形式被俄羅斯和中國完整地吸收,我國著名雕塑家劉開渠就是這一風格的代表,在天安門人民英雄紀念碑的雕塑里,他創作的《勝利渡長江、解放全中國》、《支援前線》、《歡迎人民解放軍》3塊大型浮雕,為億萬人民群眾所矚目,他的名言「人生是可以雕塑的」也折射出現實主義藝術立場的特徵,對現實世界的真誠關注,對人類生存處境和生活命運的熱烈關切與同情。
----------------------------------------------
作品表現了解放軍橫渡長江,登上長江南岸的瞬間,表現了「百萬雄師過大江」的壯觀場面。
作品中人物多而不亂,布局很有次序和節奏感,眾多的人物表現統一中有變化,能在有限的空間內表現出千軍萬馬的宏大場面,十分生動地表現了中國革命中的重要畫面。
---------------------------------------------
浮雕圖片網址:http://beijing.qianlong.com/3825/2005/01/18/[email protected]
③ 武漢理工大學東院教一前面的雕塑是什麼
奮斗雕塑位於武漢理工大學馬房山校區東院教學主樓前面,那裡是武漢理工大學師生休閑的重要場所。該雕塑寓意武漢理工大學師生永遠朝氣蓬勃、活力四射,時刻用最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工作和學習中去,為了學校和自己的發展目標而不斷努力奮斗。
④ 描寫雕塑的作文800字
例文今天,我們學校全體師生游覽了美麗的月湖雕塑公園,觀賞了那裡的美好風光。到了月湖雕塑公約的大門,就看見那裡有著四處噴灑的噴泉,嘩啦嘩啦,嘩啦嘩啦,真是好聽!他們好幾個排在一塊兒,形成了好幾個小洞,想在招呼人們「鑽龍洞」呢!真是美麗而又壯觀!我們沿著一道寬敞的路走著。便來到了月湖之間它彎彎的,遠處看,還真像一輪小船型的月亮怪不得被稱之為「月湖」。波光粼粼的湖面在陽光的照耀下,閃閃發亮,變得更加光彩奪目。湖上的幾艘小船在湖面上輕輕地滑過,幾乎不留一點痕跡。向東遠眺,隱隱約約可以望見幾座小山。從月湖過去,我們便來到了美術館。一進去,我們就看見牆上都掛著許許多多五彩的畫:有的畫用獨特的剪貼藝術和自己的想像構成了一幅完美的藝術品;有的用自己的巧手一筆如揮,不僅能供人欣賞,而且簡單利索;還有的是畫人,不管是上還是下,都刻畫得非常逼真,明暗度清晰,真是幅「傑作」!經過這次游覽,我不僅擴大了知識面,而且看到了自然界的美好風光,宛如身臨其境,我美麗的月湖雕塑公園,我永遠愛您!
⑤ 廣州雕塑公園里的雕塑什麼意思
廣州雕塑公園:廣州雕塑公園位於白雲山飛鵝嶺西側,佔地面積為46萬平方米,是廣州市人民政府於1996年為隆重慶祝廣州建城2210年建造的一個主題公園。公園是按照雕塑與園林、觀賞與教育、藝術與歷史相結合的原則而進行規劃建設。建造廣州雕塑公園的目的有三:一是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與愛國主義精神;二是提升廣州現代化國際大都市藝術品位的需要;三是保護自然資源、美化城市環境的需要,也是一項造福子孫後代的文化藝術工程和社會公益事業。廣州雕塑公園是廣州市唯一以雕塑為主題的公園,主要作品有:華夏柱、雕塑大廣場、古城輝煌、抗非典紀念標志、南州風采、平衡小廣場、雕塑展覽館、廣州風情街、森林浴、雲溪、山石溪澗、大草坪等,待會兒大家在參觀的過程中都可以逐一看到。
如果說白雲山風景名勝區是廣東的品牌、全國的品牌,那麼廣州雕塑公園則是品牌中的品牌,是廣州市173間公園,名列前十位的廣州市文明公園之一。雕塑公園環境優雅、雕塑作品令人回味無窮。
(1)華夏柱(花崗岩群雕)
華夏柱(花崗岩群雕):作品創作於1996年,設計者:唐大禧。位於雕塑公園正門旁,五根花崗岩巨柱上鐫刻的文字元號和圖案濃縮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燦爛文化,象徵著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史。右邊一塊重五十噸的花崗岩巨石上刻著「廣州雕塑公園」字樣,連同五根巨柱在寬闊的廣場背景和花草的襯托下,構成了一幅宏觀壯麗的圖畫,寓意華夏庄嚴雄偉,堅不可摧;中華民族文化被發揚光大,子子孫孫永保享用。
第一根華夏柱:正面從上往下看,分別刻著中國最早的仰韶文化的文字;「八卦圖」;戰國時銅壺上的「水陸攻戰圖」;青銅器上的「雙龍」花紋。左側:最上面的是陶器刻劃符號;往下依次是青銅器上面的花紋、甲骨文、「水陸攻戰圖」。右側:刻著一對古代作戰令「虎符」,上書「中兵之符,左在皇帝,右在陽明」。背面刻著雙人習武圖案,上刻「藝」字。
第二根華夏柱:正面從上往下,分別刻著「劍」圖案;「中」字;戰國、漢代時期狩獵的生活圖;象形字「車」。左側的圓印上刻著「千秋萬歲」。右側:從上至下分別是商周時期的銅器上的花紋;綠色「鳥」字;春秋時期銅器銘文。
第三根華夏柱:正面上刻「眾人協田」收割圖;新石器時代馬家窯的陶罐;古畫「五牛圖」里的一頭牛。左側:從上往下依次是「雲彩圖」;「武士出巡(征)」圖;漢代甘肅的「馬踏飛燕」,這是全國的旅遊標志;漢代壁畫「漁獵圖」;辟邪神獸。右側從上至下是「雲彩圖」;「龍」字;「龍雲圖」;「來」字;收割圖「打麥子」、「魚」字圖。背面:有辟邪神獸;「文行忠信」的楷書。
第四根華夏柱:正面有仿照南越王墓出土 「文帝行璽」 的印章;左側是秦始皇統一文字時,宰相李期所寫的「嶧山碑」。背面是齊國錢幣中的「刀幣」和「六駿圖」中的一匹駿馬圖案。
第五根華夏柱:正面上有「青龍圖」;佛「捻花手印」;最下面的圖是「一帆風順」;它的中間是我國四大發明的「造紙」圖,在它的左側有「印刷圖」、「造船」圖,還有「鹿」、「龜」圖案等。背面:李時珍熬中葯圖案等。
華夏柱右側,重五十噸的花崗岩石上橫刻著「廣州雕塑公園」字樣。這塊巨石的左上角刻著象形文字五個「羊」的圖案,代表吉祥、如意;右上角刻甲骨文「子子孫孫永寶用享」右下方落一個圓印:「吉月登昭」。
(2)古城輝煌
古城輝煌:群雕,作者:「首屆廣東省優秀中青年文藝家」、時任廣州美術學院現副院長黎明等新的一代雕塑家,於1996年創作。1983年在廣州市解放北路象崗上挖掘出南越國第二代國王「文帝」趙昧的陵墓,距今有2100多年的歷史,是嶺南地區規模最大,陪葬品最多的一座西漢彩繪壁畫石室墓。作品反映秦統一嶺南,廣州建城時之盛世,再現各族人民共同開發、建設嶺南,促進多民族統一國家的形成和發展的情景。古城上四武士肩負金印,象徵當時威嚴的封建統治政治。城門洞四組雕塑分別為農業、手工業、商業、漁業,象徵著當時的經濟繁榮。古城廣場四周的二十件雕塑,均以出土文物造型為基礎進行創作,象徵當時的嶺南文化及軍事。整組群雕由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四方面折射出兩千多年前古城之輝煌。
(3)抗非典紀念標志
抗非典紀念標志:是由我市著名的雕塑大師潘鶴、唐大禧、梁明誠及雕塑家俞暢、鍾志源等集體創作的,負責這項工程的是廣州美術學院、雕塑院等。
當我們站在「抗非典紀念標志」前的時候,我們的思緒很快就回到了2003年的春天。一場史無前例、突如其來的災難降臨在這個城市,考驗著這個城市和這個城市中的每一個人。在這兩百多天的抗非日子裡,我們面前的這些抗非典英雄葉欣、鄧練賢、范信德、陳洪光,他們為了國家的安全、人民的利益、人民的生命安全,在這場沒有硝煙的站場上,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在他們中間戰斗在一線的還有許多無名英雄,同樣獻出了他們寶貴的生命。是他們用生命譜寫了民族新的贊歌,是他們用生命光大了民族的精神,同時,也用生命創新了「抗非精神」。這是一種無私無畏的精神,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精神浩大,體現了黨的好兒女為實現人民的利益不怕犧牲自己的偉大精神,同樣也是體現甘為奉獻的「廣州人精神」。
這是一道浮雕牆,牆兩側是葉欣和鄧練賢的人頭雕像,是英雄的代表,牆僻的浮雕是張積慧《護士長日記》的縮寫,不同的畫面都是反映那場沒有硝煙的戰斗場面,這里的每一個畫面都很生動,他們精益求精的工作,令我們想到一種偉大的精神,一種博大的動力。今天,我們參觀這座「抗非典紀念標志」,就是告誡我們每個活著的人,都要學習他們的精神,弘揚中華民族的精神,用生命捍衛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為社會的繁榮文明進步做出貢獻。
(4)南州風采(百米浮雕)
南州風采(百米浮雕):廣州美術學院集體創作。作品位於湖邊岩壁,長100米的浮雕群,反映秦漢以來,廣州為我國海上貿易的最早口岸,與東南亞、中東各國有著頻繁的貿易交往,以廣州為起點,千帆競發走向世界,形成中國的海上絲綢之路,促進了中國與世界各地的友好交往和貿易發展,一直延續到科技革命突飛猛進的今天,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與世界各國的貿易發展絡繹不絕,形成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5)平衡小廣場
《平衡小廣場》:兩只寬大的手,左右全抱,在圓形的小廣場中央保持著平衡,《平衡》寓意廣泛,一是:心態平衡、生理平衡、陰陽平衡、人與人之間的平衡,自然界中的萬物生態平衡。二是:讓我們從小養成保護環境、保護大自然就是保護我們人類生存這種觀念。
《平衡小廣場》的四周,還有雕塑小作品《盲童跳水》、《二妹子》(作者:林彬)、《小礦工》(作者:蔡修齊)、《志》(作者:俞暢)、《獨生女》(作者:景明誠)、《新花》(作者:林毓豪)、《兒子》(作者:曹國昌)、《當我長大的時候》(作者:潘鶴)、《屙尿》(作者:俞暢)、《掛鑰匙》(作者:俞暢)。以兒童為題材雕塑品與雕塑廣場的作品恰好是一個鮮明的比較,寓意人類對社會進步,對美好希望的追求,表現出人類為保護自然界所做出的貢獻。
(6)「廣州風情」街
「廣州風情」街:這一組雕塑作品是廣東民間藝術家萬兆泉先生的力作。作品把民間藝術和雕塑藝術融化為一體,是十九世紀初期南粵羊城荔灣人衣、食、住、行的生活寫照。作品「戲無益」、「勤用功」、「扇中情」、「箍盆」、「甩背帶」、「吮田螺」、「量衣」、「書在肚裡」、「荔枝」、「一家之主」、「今年水仙開得好」、「雞公欖」、「近鄰」、「後生可畏」、「曬臘肉」、「心中有數」、「將軍」、「後生可畏」、「知音」等,惟妙惟肖,生動形象地反映了西關人昔日的風情習俗。這種通俗的民間藝術,走近了百姓的生活,縮少了生活與藝術之間的距離。欣賞這組鄉味十足的作品,會讓您甘受到昔日西關大屋木屐聲聲,挑擔叫賣的情景。
(7)雕塑展覽館
雕塑展覽館:位於風景秀麗的雲液湖畔,館內陳列著雕塑家的作品及其藝術精品,它是藝術界人士進行藝術展覽、學術交流、聚會的場所。展館內不定期地展出廣州雕塑界人士的優秀作品和廣州美術院、廣州雕塑院師生的作品以及書畫家的優秀書畫作品。展品從不同角度通過藝術造型反映我們生活的人物型像。雕塑館門外的浮雕,主要反映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歷史,再一次展現偉大的民族精神。
(8)森林浴
森林浴:現代大多數城市空氣污染較大,「森林浴」成為久居城市人們最貼心的旅遊目的場所,清晨起來吸一吸「負離子大氧」不僅能給人帶來心情的愉悅,也以被醫學界專家證明具有顯著的保健作用。空氣負離子濃度達700個/立方厘米以上時,人就會感覺舒適。濃度達1000個/立方厘米以上時,就有保健作用,並且能很有效治療哮喘、慢性支氣管炎、冠心病、高血壓等多種疾病。步入景區,映入眼簾的是滿目青山綠草,置身於人工林中,閉目養神,做做深呼吸,只覺一股股清新空氣沁入心脾,頓時感到神清氣爽,氣血通暢。經過「森林浴」的洗禮,你會更加體驗到樹木、花草給你帶來的益處。
(9)其他雕塑作品
《民族魂》:鑄銅雕塑,作者:林揚,創作於1984年,作品反映中華民族不屈不撓、英勇抗爭的英雄氣魄和偉大的民族精神。作品曾入選第六屆(1984年)全國美展。
《解放廣州紀念像》:花崗岩石雕,作者:尹積昌。創作於1958年—1959年,1996年重塑。作品表現一位解放軍戰士手抱著人民獻給的鮮花,右手緊握鋼槍,捍衛著祖國南疆。創作過程得到原廣州市長朱光、郭沫若同志和周恩來總理的審議和關懷,原作小樣發表於1958年8月1日《人民日報》。創作完成後,雕像矗立在廣州海珠廣場,是解放後第一個紀念像(文化大革命期間塑像受到破壞,如今又恢復原貌),1963年以「珠海丹心」為題被評為「羊城八景」之一。
《珠江岸邊》:花崗岩石雕,作者:李漢儀,於1964年創作,1996年重塑。作品以兩位少女形象,象徵美麗富饒的珠江三角洲,刻畫了人和自然的和諧關系,也表達了珠江三角洲人民的戀鄉之情。原作為木雕,曾參加1964年全國美展,現由中國美術館收藏。
《歐陽海》:鑄銅雕塑,作者:唐大禧,創作於1964年,1996年重塑。作品反映六十年代,解放軍戰士歐陽海在一次行軍途中,為保護列車和旅客安全奮不顧身地把在鐵軌上受驚的戰馬推開而獻出了年輕的生命。作品再現了當時的壯麗情景,歌頌了歐陽海英勇獻身的崇高品格和偉大的共產主義精神。原作入選1964年建國十五周年全國美展,被中國美術館收藏。
《海天》:鑄銅雕塑,作者:梁明誠,創作於1990年,1996年重塑。作品表現在茫茫大海與藍天之間,人顯得多麼的渺小,但又多麼的偉大。讓我們敞開心胸,包容整個世界!作品曾在國內外多次展出。
《自我完善》:漢白玉雕塑,作者:潘鶴,創作於1982—1996年。作品反映的是宇宙萬物,凡是有生命可以生存的東西,都是在自我完善中求得完美,永遠不完善卻永遠追求完善,這就是生存與發展的真諦。
《崛起》:不銹鋼雕塑,作者:黎明,創作於1990年。作品通過中國、日本、尼泊爾三國登山運動員團結一心登上珠穆朗瑪峰一瞬,反映了人類戰勝自然、征服自然的氣概。作品曾獲得1990年第二屆全國體育美展特等獎,原作品為國際奧林匹克運動委員會收藏。
《吹風》:鑄銅雕塑,作者:曾新泉,創作於1956年。作品表現工人階級意氣風發,為改變貧窮落後的鋼鐵工業忘我勞動、揮汗拼搏的自豪感,贊頌我們的民族精神。作品曾獲當年湖北省美術作品展覽一等獎。此件是作者的學生及同事們於1996年重新復制的。
《艱苦歲月》:鑄銅雕塑,作者:潘鶴,創作於1956——1996年。作品反映革命戰爭時期的艱苦歲月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紅軍戰士為了革命勝利,艱苦奮斗,展望未來,表現了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原作收藏於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燭光》:漢白玉雕塑,作者:李仕儒,創作於1991年,1994年重新完成。作品反映一位年輕教師為了教好自己的學生,使他們將來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材,而獻出自己的智慧和愛心。就像一根蠟燭,點燃自己,照亮別人,默默做出奉獻,象徵人類具有的崇高品格。原作入選中國共產黨建黨70周年廣東省美展。
《香蕉女》:花崗岩石雕,作者:關偉顯,創作於1979年,1996年重塑。作品表現珠江三角洲的少女肩負碩果累累的香蕉,含情脈脈,竊竊而喜的心情。
《挑戰》:鑄銅雕塑,作者:俞暢,創作於1988年,1996年重塑。作品塑造了一位身殘志堅的勇士,堅韌不拔,向命運宣戰,捍衛了人的尊嚴的感人形象。作品曾獲第七屆全國美展銀質獎、劉開渠雕塑藝術基金獎及廣東省第四屆魯迅文藝獎。
《設郡建城》:花崗岩石雕,作者:蔡文星,創作於1996年。作品反映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命大將任囂、趙佗率部討伐嶺南,設南海郡於蕃禺(廣州古城),與當地民眾合力建城,開發嶺南的歷史。
《向左轉、向右轉》:作者:許鴻飛。作品以方向、大小、高低反映出不同角度的思維方法。
《大地》:大理石雕塑。作者:章永浩,作品表現了偉大的母愛精神。
《母子愛》:白漢玉雕塑,作者曹崇恩,捐贈者為彭先生,作品為日本廣島中日紀念。
《愛和平》:鑄銅雕塑,作者王克慶。
《盎特萊蓬號》:鑄銅雕塑,作者王衛寧。作品是青年時期的鄧小平站在「盎特萊蓬號」船桿邊,目視遠方,思索如何改變中國現有貧窮生活,又以什麼樣形式去改變這種貧窮,才能使中華民族不在受外國人的侵略,從此走向國富民強的社會主義小康之路。反映了當時鄧小平為救國救民、尋求革命真理,遠度重洋,赴法勤工儉學的情景。
《山祖》:花崗石雕塑,作者盛楊。
《一統》:鑄銅雕塑,作者周炳基。
《走向世界》:鑄銅雕塑,作者田金鐸。
《古馬》:鑄銅雕塑,作者程允賢,該作品原件在國家軍事博物館。
《母子》:漢白玉雕塑。
《突破》:鑄銅雕塑,作者:唐頌武 創作於2003年11月28日,捐贈者:廣州市政協委員容律慰。
《競走》:鑄銅雕塑。
《解放》:鑄銅雕塑,作者黎明。作品由18匹疾馳的駿馬組成,一是表現中國人民政治上和思想上的兩次大解放的波瀾壯闊的歷史。反映了1949年毛澤東同志領導中國人民推翻「三座大山」,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1978年鄧小平同志領導的改革開放,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中去,思想上得到了真正的「解放」。二是我們把它放置地大草坪中映,時刻提示我們這代青年人要像一匹疾馳的駿馬,在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大潮中發揮自己的光和熱。
《大道》:不銹鋼雕塑,作者鍾志源。作品塑造了我國人民團結在黨中央周圍,走經濟建設的道路。寓意改革開放使中國經濟建設迅速奔向富國強民的康莊大道。
《鑄造煌煌》:鑄銅雕塑,作者葉軍。作品獲當年美術獎銀質獎,為最高獎項,作品反映廣州煉鋼工人熱情、勤奮的工作形象。
《意想》:該雕塑位於公園東門,為黑石和漢白玉石兩座,作者李莉。作品藝術性較強。
(10)相關介紹
羊柱:作者:梁明誠、黎明、李漢儀,創作於1996年。以嶺南特有的紅沙石為材料,柱頭為羊頭形,柱身刻滿從古到今各式各樣的「羊」字形狀的字體,共計128個羊字,也記載著廣州(羊城)這段時間的滄桑歷史;如:石柱上這種「¥」字,代表著當時的錢幣來使用,由於沒有統一的錢幣,農民只有牽一頭羊到市場上換取同時價值的物品,所以這個「¥」羊至今還在人民幣中使用。寓意廣州(羊城)在當今改革開放的浪潮中,與時俱進、務實創新。堅挺的柱狀造型猶如羊城豐碑屹立在南粵大地。
雲溪:位於雕塑展館東側後方,涓涓細流自山澗而下,匯成一條清澈的小溪,歡快的流過一簇簇蒲草叢、方石,故名雲溪。溪中生長著各種各類的植物,有水葵草、蒲草、井邊茜等灌木植物。
山石溪澗:潺潺流水順山勢而下,被一塊塊突兀的山石分成多個層次,流水拍打著山石,激起點點浪花,猶如跳躍的音符,演奏出一曲動人的心弦樂章。獨成景觀的山石與一叢叢翠竹、花葉艷山姜等植物在山澗組成自然美景。
賽龍舟:作者:唐大禧。坐落於公園雲液湖邊,參賽者在鼓手的指揮下,全力以赴,奮力劃槳,體現賽龍舟者那種團結協作,步調一致的進取精神。廣東音樂就有賽龍奪錦的曲牌。
西華井:又稱雞扒井。它位「廣州風情」街西側,泉水自石縫中流出,水質極度佳,有「嶺南第一泉」之稱。相傳很早以前,城內缺淡水,荔灣人與三元里一帶的農民都是挑用西華井的水作飲用。明代《廣州水記》著者黃諫言:嘗廣州的名井,此井名列為第一泉。泉岩上刻有「西華井」三個字。如今西華井已用岩石砌圍以作保護,石邊我們清楚地見到「西華井」三個字。
其他介紹:
羅漢松:在雕塑展館門前有一棵據稱已有700多年歷史的羅漢松樹(未經專家測定)。樹胸徑53cm,高10米。羅漢松樹頑強的生命力和挺拔向上的精神,在當今社會的改革大潮中給我們的啟示,應該不僅僅是怎樣站著做人,而是應該怎樣在當今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大潮中求得生存和發展,從此站穩步。
細葉紫薇:花期一般在35天左右,而我們雕塑公園的小葉紫薇的花期可達120天以上。能保持這么長時間的花期,主要是因為我們有園藝專家,他們用特別的園藝手法處理(比如修剪,施肥、噴葯等)使其取得很好的園林景觀效果。對於勒杜鵑、毛杜鵑等,我們根據植物的生長特點進行精管、巧管,也能使其花開燦爛,花期延長。
針葉松林:在二期工程山坡上有一片生態松林,這些松樹是50年代飛機播種的,據廣州市林業局提供的最新信息,這是廣州地區僅剩下唯一的一片針葉生態松林。
⑥ 國外校園景觀雕塑設計的分析與比較
大學是人才的搖籃,是科學、技術、知識的薈萃之地,其校園景觀就是它品格最直接的表達載體。由於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我國的高等教育推行的是專才教育,過分重視大學生狹窄的專業素質教育而忽視綜合素質教育,這種教育理念通過不斷的校園建設反映在校園面貌上則往往過於強調理性而缺乏人文氣息的體現,過於強調人工的元素而缺乏自然生態的景觀,校園景觀單調刻板。
人與環境的認知整合作用是相輔相成的,雖然說校園規劃與景觀的好壞未必能直接導致學生的成才,但一座景色宜人、充滿自然與生態氣息的校園肯定可以給學生健康全面的成長提供正面的影響,本文正是探討雕塑這種藝術應用手法在大學校園景觀設計中的運用。
一、雕塑的概念
雕塑藝術是人類最古老的藝術活動之一。《辭海雕塑條》是這樣給雕塑定義的:「雕塑以各種可塑(如粘土)或可雕可刻的(如金屬、石、木等)材料,製作出各具有實在體積的形象。」 人類最早的雕塑活動是把人自身的形象作為表現的中心。這種對於人的關注,一直貫穿於整個雕塑藝術的歷史,並在不同的時期里加入了各自豐富多彩的時代特徵。
隨著表現手法的多樣化、材料的豐富化、空間意識的轉變以及技術的不斷發展,現代雕塑的內涵和外延得到極大的擴展。現代雕塑被給予了新的定義,即是用雕、刻、塑以及堆、焊、敲擊、編制等手段製作三維空間形象的藝術,雕塑不再僅僅是環境的裝飾與點綴,而是與現代園林景觀融合在一起,其本身就是一個嶄新的「景觀」。
景觀學的發展促使了雕塑必須與環境相融合,這種「文化景觀」「的發展使景觀雕塑也就應運而生。隨著大學校園景觀設計水平不斷的提高,景觀雕塑作為新的發展方向,在校園環境建設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二、大學校園景觀特點
建立在一定社會、經濟、文化基礎上的大學校園,是通過外在物質構成要素的形態來反映這些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的,如社會、經濟、民族宗教、文化、自然環境、工程技術水準以及不同時期藝術風格等。概括起來,這些影響因素可分為自然、人文和社會三大類。這三類影響因素中的各因子相互制約、相輔相成,最終決定了大學校園的環境景觀形態。
1、自然環境
對校園環境而言,除了學術性是各個校園的共同點之外,各大學都十分注重形成自己的校園特色。在制約校園景觀特色的諸多因素中,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充分利用當地獨有的自然條件,創造適宜的校園環境。
談到自然條件,我們不難想到自然界中包含的四種基本物質:木、水、岩石和土壤,它們在一起能夠形成豐富多彩、變化萬千的合成物。這些合成物體的種類是如此之多,以至難以用言語來形容。對景觀設計師來說,復雜的自然條件是設計根基,無論做何種設計都必須考慮建築及其環境、地形、方位、道路和植物之間的關系;同時還必須注意氣候強加給環境的諸多影響,以及土地、植被、水和建築材料等等彼此間的聯系,只有這樣才能創造一個自然與人共相協調的校園環境景觀。
2、人文因素
校園環境景觀設計的根本目的是為人而用、為師生服務。這里的人文因素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校園環境景觀的設計者,另一方面是校園環境景觀的使用者。人文因素可以說是對校園空間環境的塑造影響最大的方面。
大學是知識與文化傳播的殿堂,文化背景對校園環境景觀的影響是深遠而又含蓄的,不同的文化背景總會在世界各大學校園的環境景觀形態上留有痕跡。從中國古代傳統的「禮制」到近代美國對「自由、民主」的崇尚,從建國初期的「高、大、全」到當代的「開放、效率、集約」,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種種觀念成為了定位校園環境景觀形態的參照系,也為大學校園的景觀設計定下了基調。
3、社會因素
我國建國初期,大學校園建設受政治、經濟影響仍然很大。校園規劃、建築單體和環境景觀形態都有著清晰的時代烙印。前蘇聯曾是我國各行業發展的楷模,在校園建設方面也不例外,莫斯科大學成為了我國50年代興建的大學校園的範本。在那個特殊的歷史時期,許多大學校園環境景觀形態都十分雷同。
隨著國家中央權利的下放與分散,高校條塊分割的隸屬關系逐漸得到「松綁」,學校的自主權日益增大。因此校園規劃設計應具有更大的彈性。在校園環境景觀設計中,既要充分考慮用地性質和景觀結構的生長與變化,在景觀設計上又要具備適用性、靈活性和可持續發展性。
三、雕塑藝術手法的運用
雕塑及各類藝術小品是建築外環境中的重要藝術景觀設施。對於點綴和烘托氣氛,增添場所的文化氣息和時代風格能起到重要的作用。校園中的雕塑,猶如玉盤上的珍珠,往往是校園中最豐富生氣的景點,重要的雕塑可以成為校園文化最凝練的標志,是大學校園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雕塑常常作為某一空間環境的視覺中心,在一定范圍內吸引人群休息,交往,在吸引的交往空間中它又常常作為教育的手段,增加校園文化韻味。雕塑在設計上從如下幾個方面主要方面入手:
1、選題
校園雕塑主題的選定是由多種因素決定的,主題的選擇須視設置的目的,環境的特點,校園的歷史及人們的審美習慣等因素綜合考慮。 雕塑內容很多,它們功能簡明、體量小巧、造型新穎。既與廣大師生生活、學習密切相關,又對美化環境、提高校園景觀品質有重要意義。它們一方面作為被觀賞的對象,另一方面又是人們觀賞景觀的所在。
設計校園雕塑的主題時,要考慮其自身的造型的藝術性;同時還要尊重校園的歷史文脈,反映出每個校園獨特的文化內涵。除此之外,還應處理好它們與周圍環境的關系,與建築的關系以及與植物的配置關系。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它們在校園中「畫龍點睛」的作用,充分體現其藝術價值,形成美好的意境。在我國很多具有歷史傳統的老校都有獨特的景觀小品來體現其深厚的文化與悠久的歷史。例如:北京大學一些體現北大景觀風格的雕塑,使得北大景觀風格與北大人文精神珠聯璧合、相得益彰,營造出了一個具有深厚東方文化底蘊又具豐富現代感的生態校園;南京大學在逸夫樓前的空地上安置了「孺子牛」雕塑,激勵學生們努力學習知識,並懂得奉獻於人民的精神。一些新建的學校也很注重雕塑體現其獨特的校園文化,如中央美術學院把雕塑放置在教學建築樓前既體現了一種時代精神,又使現代與歷史水乳交融。在這種藝術環境當中,各種景觀小品與建築、庭院、綠地有機的融合在一起,營造出濃郁的藝術氣氛;真正地做到了使學生們的身心受到熏陶。
2、形式
形式有抽象與具象之分,具象的雕塑較易為人們所接受理解,而抽象的雕塑常常會比具象的雕塑寓意更為深刻,更能激發人們的聯想,啟發人們的思維,成功的雕塑往往與環境或是協調或是對比,或是呼應,除了自身比例關系,色調關系,材質工藝關系的協調外,應力求與校園環境統一和諧,力求與大學的歷史和未來聯系,力求與校園環境的主流精神的所有者溝通,並為之服務。一方面在形式上應避免單一和空泛,在表現手法上力求創新,在空間處理上應保持與周圍環境和諧統一,在風格上應應體現各校特色。另一方面,校園雕塑的坐落位置也要有選擇,使之適得其所,尤其要慎重考慮校慶紀念物的性質,位置,不能見縫插針,否則,會流於淺薄,庸俗。
總之,雕塑與其他環境藝術品一樣,與環境的關系不能只著眼於個別作品的美,必須充分考慮這個環境層面中所有建築和物品的空間形式,隨著主體的活動在時間序列展開構成的總的形象和節奉,創造整體環境的美。
3、材料
歷史每次對材料的變化和新材料的應用都將雕塑的發展向前推進一大步。當前由於人文主義對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重新認識,新的觀點得以顯出,布朗庫西的雕塑創作發現了材質美的獨立的審美內涵,為現代雕塑開辟了一個新的環境,特別是受海德格爾哲學的影響,塑雕家更加重視雕塑的「物」的意義,在傳統雕塑中、題材、形式決定材料的選擇。在現代景觀雕塑中,材質肌理誘導形式的產生。材質可以作為表現的主題,材質是激發雕塑家靈感的契機,隨著雕塑家對材質表現可能性的探索不斷深化,材質表現也具有了豐富的審美內涵,如果說傳統藝術的美感來源於造型和色彩的表現,那麼現代雕塑的美感更多的源於材質的表現。從最原始的石材、木頭、陶瓷等硬質材料,到現在各種金屬、玻璃等各種高科技材料,無不體現了雕塑水平的提高和審美的變化。大學校園作為社會思想的前沿,針對不同院校的特點,創新性的運用材料,往往會起到事半工倍的效果。
4、照明
隨著社會的開放發展,大學校園的夜生活日益活躍,夜間的大學景觀己成為校園面貌的重要組成方面。景觀雕塑的風采如何能從白晝延伸到夜晚,便是景觀雕塑照明所要解決的問題。對雕塑來說,不能要求每個部分都平均照亮,而要對正、側、背面,分別為主光和輔助光的不同亮度,分出體面的立體感。如能有附近的高層建築上的投射光,以側頂光為主光最好,對人物雕塑尤為如些,浮雕作品的照明最忌正面投射。需用斜側光,才能強調出起伏的體積感。
景觀雕塑的不同材質和色澤,需要用不同的照射方法和不同的光源。不銹鋼或欽合金材質有強烈的反光性能,更多地是反射出環境的光線和色澤,可隨季節和時辰的變化而變化。如用強烈燈光從四面直接投射,到處都是輝點而顯得凌亂,又容易暴露表面的任何微小疵點和不平整。應在環境照明的基礎上,有重點的投射。對於灰褐色的材質如砂岩、花崗岩等,宜用橙黃調的高壓鈉燈。而用於紅藍綠色系的銅、著色鋼則必須用顯色性好的復金屬燈。某些特定情況下,也可以把背景牆面照亮,使雕塑顯出剪影輪廓的裝飾效果。
四、結語
綜上所述,大學校園景觀設計中雕塑運用可以提高大學校園本身的育人環境和文化品味,也可以提高大學所在城市的景觀品質和文化內涵,培養大學生對大學校園形成歸屬感、認同感、自豪感和責任感。
我們應敏感地意識到,雕塑是如此緊緊地把校園環境與建設、文化、藝術結合在一起,因此如何利用雕塑來記錄大學的人文歷史和塑造環境,來反映當代文明的成果,來展示美好的理想,就成為我們每一個景觀設計者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和應承擔的重任。
⑦ 為了弘揚雷鋒精神,某中學准備在校園內建造一座高2m的雷鋒人體雕像,向全體師生徵集設計方案。
雷鋒,原名雷正興,(1940年12月18日-1962年8月15日),入伍不到3年,榮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三次。享年22歲,雷鋒出生在湖南省長沙望城縣簡家塘一個貧苦農民家裡。因為這一年是農歷「庚辰」年,所以給他取了個小名叫「庚伢子」。
雷鋒出生的時候,正是抗日戰爭時期,人民生活於水深火熱之中。雷鋒曾在一篇日記中寫道:「我家裡很窮,父、母、哥、弟,都死在民族敵人和階級敵人的手裡,這血海深仇,我永遠銘記在心。」雷鋒小時候就特別愛幫他人
雷鋒的爺爺叫雷新庭,以租種地主田地謀生,整年辛苦勞作,但仍無法維持家人的生計,最後身染重病,卧床不起。到年關,地主前來逼債,要雷家在年前還清租債,雷新庭無力償還,悲憤交集,在過年的鞭炮聲中被活活逼死。
父親雷明亮,參加過毛主席領導的湖南農民運動,當過自衛隊長。一九三八年被抓去,遭到國民黨的毒打,造成內傷和殘疾,回到家鄉後邊養病邊種地勉強度日。一九四四年又遭到日寇毒打,傷勢更加嚴重,翌年秋天終於死去。哥哥雷正德,十二歲時外出當了童工,在繁重勞動的折磨下得了童子癆(肺結核)。一天,他突然昏倒在機器旁,軋傷了胳膊和手指。被解僱後又到一家印染作坊當了童工,由於勞累過度,肺病加重,又無錢醫治,沒幾天就死去了。 弟弟也因為飢餓而死去。雷鋒6歲的時候,家裡只剩下了他和媽媽兩個人。雷鋒的媽媽也是一個受盡折磨的苦命的人。她是鐵匠的女兒,生下來幾天,由於過於貧窮,父母沒能力撫養,就把她送進長沙一家育嬰堂,簡家塘一個姓楊的婦女把她抱回家撫養,6歲時把她送給雷家做了童養媳。後來,雷鋒的母親被地主唐四滾凌辱而自盡。
雷鋒在不滿七歲時就成了孤兒。鄰居家的六叔奶奶收養了他。他為了幫助六叔奶奶家,常常上山砍柴,可是,當地的柴山全都被地主婆霸佔了,不許窮人去砍柴。有一天雷鋒到蛇形山砍柴,被徐家地主婆看見了,這個地主婆指著雷鋒破口大罵,要雷鋒把柴運到她家,並搶走了柴刀,雷鋒哭喊著要奪回砍柴刀,可那地主婆竟舉起柴刀在雷鋒的左手背上連砍三刀,鮮血順著手指滴落在山路上。雷鋒趕忙捂住傷口,忍住疼,兩眼瞪著地主婆,雷鋒嚷道:「總有一天,我要報仇!」從此,雷鋒手背上留下三條傷疤。 1949年8月,湖南解放時,小雷鋒便找到路過的解放軍連長要求當兵。連長沒同意,但把一支鋼筆送給他。1950年,雷鋒當了兒童團團長,積極參加土改。同年夏,鄉政府的黨支書供他免費讀書,1954年加入中國少年少先隊,在入伍不到三年的時間里,榮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三次,並榮獲「節約標兵」和「模範共青團員」稱號。
1956年夏天,他小學畢業後在鄉政府當了通信員,不久調到望城縣委當公務員,被評為機關模範工作者,並於1957年加入共青團。1958年春,雷鋒到團山湖農場,只用了一周的時間就學會了開拖拉機。同年9月,雷鋒響應支援鞍鋼的號召,到遼寧鞍山做了一名推土機手。翌年8月,他又來到條件艱苦的弓長嶺焦化廠參加基礎建設,曾帶領夥伴們冒雨奮戰保住了7200袋水泥免受損失,當時的《遼陽日報》報道了這一事跡。在鞍山和焦化廠工作期間,他曾3次被評為先進工作者,5次被評為標兵,18次被評為紅旗手,並榮獲「青年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的光榮稱號。
1959年12月徵兵開始,雷鋒迫切要求參軍,焦化廠領導捨不得放他走。雷鋒跑了幾十里路來到遼陽市兵役局(現人民武裝部)表明參軍的決心。他身高只有1.54米,體重不足55公斤,均不符合徵兵條件,但因政治素質過硬和有經驗技術,最後被破例批准入伍。參加人民解放軍後,編入工程兵某部運輸連四班,任班長。他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只要是對人民有利的事,他都心甘情願地去做。他曾多次立功,被評為節約標兵和模範共青團員。1960年11月入黨,並被選為撫順市人民代表。1962年8月因公殉職。
因公殉職後,1963年1月7日,國防部命名他生前所在班為「雷鋒班」。1963年3月1日, 朱德題詞:「學習雷鋒做毛主席的好戰士。」1963年3月5日,毛澤東同志親筆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 劉少奇題詞:「學習雷鋒同志平凡而偉大的共產主義精神。」周恩來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憎愛分明的階級立場,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產主義風格,奮不顧身的無產階級鬥志。」此後,掀起全國人民特別是青少年向雷鋒學習的熱潮。此後,每年三月五日便成了全民學雷鋒的日子。雷鋒是一位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楷模。
⑧ 杭州路第一小學橘燈雕像的意義是什麼
杭州路第一小學橘燈雕像的意義:
巨大的不銹鋼「橘瓣「向空中舒展,則透出張揚的個性,象徵學校的「小橘燈」詩歌特色是建立在整個學校教育的基礎上,並且不斷地追逐夢想,追求超越。
橘瓣中間那一點秀麗的紅如同閃耀的燈芯,那是杭一人對詩對美的追求之心永遠閃耀。底座大理石上,刻著杭一小學的辦學理念:「用心靈點亮詩燈,讓生活充滿詩意」。
雕塑含義雖然深刻,但寫實的手法令學生一看就懂,且坐落在花園之中,充滿美感,充滿詩意。
雕塑由著名兒童詩人聖野揭幕,揭幕以來成為學校的標志性景觀和詩歌特色的最好詮釋,深受師生喜愛。
⑨ 師生情詩歌
現代詩歌:《師生情誼別樣紅》贊美夕陽紅贊美師生情
作者:劉興勝
六十花甲憶人生,精彩人生啟於蒙.蒙師領吾入學路,吾愛蒙師火樣紅.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艇.既然自幼立大志,千難萬險勇攀登.
求知路遙如摘星,萬水千山道不平.披荊斬棘沖謎霧,滿眉滄桑吾不停.
功夫不負恆心重,千錘百煉造就成.二零零五謎霧散,金屬拒導建方程.
超導拒導是孿兄,孿生兄弟對稱銘.實驗物理新發現,百年物理又震驚.
物理謎團一百種,六成難題含其中.地磁倒轉實驗證,天體磁性有方程.
基礎科學來推動,理論模型來驗證.只恨弱身齡非青,眾多實驗難完成,
四方無助求群英,天下英豪能響應.拒導論文先發表,重復實驗全球行.
全球大師一起動,分支學科得革命.量子理論得擴充,何恐弱身齡已重.
自古晚情吟悲景,吾比秋意看春生.目闊心寬千萬丈,波瀾壯闊夕陽紅.
六十花甲看人生,美麗人生源於蒙.感謝蒙師指學路,師生情誼別樣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