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師生關系
1. 宋代,晏殊與歐陽修,本是一對師生,為何師生情開始的早,結束的也早
晏殊與歐陽修的師生緣,始於才華,感於命途,終於人品,沒有一個完滿的結局也許正是殊途不同歸,是兩人命運,性格,身份,主張等多方面因素決定的。
一,歐陽修以出眾才華博得青睞。
自唐宋以來,有才學有志向,但又還未博得功名的讀書人 往往會在科舉前後拜訪達官貴族或是已成名的大儒,以此來為以後的仕途鋪平道路,而那些有名氣的文人學者也不吝引薦和指導,比如唐時王維拜見公主,孟浩然拜謁張九齡,而宋代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蘇,曾鞏,王安石等人正是由歐陽修培養和提拔的。可見真正的大家是極為愛才,惜才的。
後來即使歐陽修致書信與晏殊,言辭懇切真誠,晏殊卻不願再以真心來對這一片真心,他回信相當草率,有人問他在寫什麼,晏殊面色平靜,「答一知舉時門生,已過矣」。
2. 你認為在師德建設中,應該建立怎樣的師生關系
老師是一個高尚的職業,早在唐代的韓愈《師說》中就曾經給老師下過定義,原文是“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在知識一代又一代的傳遞過程中,老師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但是,最近的近期新聞上報道出一些師德敗壞的老師,讓很多民眾大呼教師荼毒學生,摧殘祖國的花朵。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的,被新聞報道出的壞老師僅僅是老師這個群體中的一小部分,並不能代表所有的為學生嘔心瀝血的好老師。絕大多數的老師都有著良好的師德,懂得建立起正確的師生關系。那麼怎樣的師生關系才是正確的呢,下面給大家分析一下這個問題。
(三)在師生關系中最重要的一點是老師要能夠做到言傳身教。
在韓愈的師說中就已經給出了老師的明確定義,哪怕老師不擅長處理與學生的矛盾,不善於與學生溝通,但是底線是一定要做好一個老師的本職工作,那就是傳道授業。如果一個老師連最基本的傳道授業都無法做好,那麼也就遑論什麼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了。
當然,以上僅僅說的是在老師的角度如何建立起正確師生關系,如果想要真正建立起良好的師生關系,學生也需要做到很多事情。師生關系是兩方共同努力的結果,如果只是老師一味的付出,而學生卻總是添亂的話,也很難建立起良好的師生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