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師生師德 » 果空禪師生平

果空禪師生平

發布時間: 2021-01-05 20:08:47

1. 天奇本瑞禪師的生平。包括出生/去世年代, 接法/傳法時間, 其法的特點, 以及有代表性的故事

關於境界公案的對話——天奇本瑞與絕學正聰精彩問答

黃夏年

《五燈全書》卷第六十載,無聞絕學正聰禪師,邵武人,父親姓奚,母親姓吳。十七歲出家。[1]二十歲受具足戒。出家後修習止觀、唯識論,頗通經論。一日,有一位僧人借住寺院住宿,兩人就佛教理論發生爭論,外來的僧人提問於正聰,他依照經典的文字回答。但是受到了這位借住僧的譏呵。正聰開始對師從此對書本有所懷疑,頓發疑情,坐卧不安。時間過了六年,正聰仍然不得其解。一日,聞馬嘶突然大悟,遂往見天奇本瑞禪師。天奇本瑞,南昌鍾陵江氏子,禮荊門州無說禪師披剃。後來離開無說,「遂往蜀中,謁楚山。問: 『某甲閑時看來瞭然明白,及至臨機,因甚茫然?』山曰:『毫釐有差,天地懸隔。』」[2]楚山是楚山紹奇,明初至中葉禪門一大家,念佛禪的倡導者。
正聰禪師禮天奇後,雙方之間有一段精彩的問答。 《宗鑒法林》舉「隨州關子嶺龍泉無聞絕學正聰禪師(天奇瑞嗣)」條雲:
參天奇,執侍久之。一日奇問: 「在世忘世時如何?」師曰: 「了物非物。」曰:「在念忘念時如何?」師曰: 「於心無心。」曰: 「心物俱忘時如何?」師曰:「華山高突兀,太行峰嵯峨。」奇乃付偈曰: 「破情情破破還情,絕跡無私精內精。知是個中今不惜,盡籝分付與仁行。」」』
天奇禪師與正聰禪師之間的對話,仍然是就禪宗的境界而發出議論。天奇禪師曾是寶峰禪師的弟子,他曾經向寶峰禪師咨詢禪的境界,寶峰問他: 「四川境界與此間如何?」天奇回答: 「江山雖異,風月一般」,這說明他並沒有超越認識,仍是起了分別心,所以寶峰進一步繼續追問,天奇仍然是圍繞自己要追求的境界來作答,認為自己的境界是「諸佛不能識,誰敢強定名?」執有境界之想,仍有有生的想法,這不符合佛教的「無生正理」,是執空為有的表現。寶峰只好專門指出他的「執空」表現,但是天奇還不同意,寶峰最後只能說天奇的想法是屬於外道的做法。天奇因為受到寶峰禪師的點撥,對境界的認識有了提升,但是他的關注點還是在境界的體會上面。天奇提出對正聰禪師的「在世忘世」、 「在念忘念」、「心物俱忘」等問題,都是談到的境界問題,這是勘驗正聰禪師的悟性。正聰禪師的「了物非物」、 「於心無心」、 「華山高突兀,太行峰嵯峨」回答,是有目的性的針對回應。禪宗的基本宗旨是「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所謂「教外別傳」,是說不像別的教派那樣,以經典教材作為傳授的手段,而是擺脫這種方式,另闢蹊境,開辟一種新的傳教方法: 「不立文字」是指在修習活動中不要執著於經典文字的書面東西,而是根據每人自己的特點和對象來把握修行活動; 「直指人心」是說在修行活動時,以開發,自心為主: 「見性成佛」指修行活動中只要開發了自見原本具有的成佛之性,達到了開悟的境界,也就修行成佛了。由此可見,禪宗所要強調的修行方法是一種不拘形式,靈活多樣的法門,最重要的是以開發出自己的成佛種子,調動自己的有利因素,使用能夠迅速達到成佛的一切手段。禪師在引導它人修行時並不是以身作則來講解坐禪的方法,而是根據修禪者的不同根機,使用有針對性的語言、手勢乃至動作等方法,來誘導啟悟學人,讓學人自己悟道。所以它的禪法與別的佛教宗派是明顯不同的,有其自己的特色。禪宗以覺悟眾生本有之佛性為目的, 自稱「傳佛心印」,故也名佛心宗。正聰禪師是通過了天奇禪師的勘驗,顯示了自己對禪宗認識論的正確理解。佛教的認識最重要的一點,是要看到事物的實質,因為佛教認為凡是表面的東西都是虛假不實的,其真實的一面是事物的空性。正聰禪師「了物非物」正是表現出這種認識特點,但是這只是一個最基本的認識境界。佛教又認為,不要執著,佛性就在自己中間,重要的是要開發自己的佛性。禪宗六祖慧能在黃梅雙峰寺,針對神秀禪師的偈而作的《菩提偈》雲: 「菩提本無樹,心境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既然人的本性、本心是清凈的,那麼只要認識本心或本性就可以獲得覺悟,是為頓悟。在無心之間就認識了本心,在無念之間,就有了新的感受,但這還不是最高的境界。正聰禪師回答「於心無心,」時,說明他有了一個更高的認識。然而,佛教認識的最高境界是超越一切,進入無所得的境界,在這個境界已經「心物兩忘」,是一個自由自在的境界,所以面對天奇禪師提出的「心物俱忘時如何」之認識時,正聰禪師做了一個精妙的回答,「華山高突兀,太行峰嵯峨」,這就說明到了這個境界,猶如站在華山之巔,太行之峰,超越了一切,不受束縛,一覽眾山小,所有的情見都被踩在了腳下,不受其左右了,剿絕了情識,也就得到解脫。正因為正聰禪師的精妙回答,得到了天奇禪師的認可,認為他已經將情識勘破,絕跡無私,知是個中的緣由,故付其法偈,收其為弟子。
對天奇與正聰之間的的問答,後人的評價亦非常高。雲漢滿禪師曾雲:「了物非物,好肉剜瘡。於心無心,眼中著楔。若非末後一句,幾乎喚作義學沙門。」[4]這是說,到了第一階段, 「了物非物」猶如剜肉之痛,因為要建立這種「非物」的認識,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難度很大。到了第二階段,「無心於心」還是眼中有物,還有執取,尚沒有建立最高的認識。只有到了第三階段後,才達到了超越的境界,真正從理論上解決了認識的問題,成為一名真正懂理論的義學沙門了。
進入清代以後,公案的使用非常普遍。在四明大地,有許多傑出的僧人,寧波七塔禪寺的拳石沃禪師就是其中的一位。 《宗鑒法林》載拳石沃對此對話的理解是:
相逢已是暗投機,盡把家私說向伊。心物俱忘天地外,華山豈逐四時移。「外[5]
前兩句是說天奇與正聰兩人之間因為相契,故在對晤公案時非常投機,雙方一點就通,不用費什麼力氣就達成了一致。後兩句是說他們已經達到了最高的超越境界,真正做到了「心物兩忘」,所有的天地都在此時不復再存了,就是高高聳立的華山也不在眼中了,它已經不能引起到了最高境界的禪師的注意。此正是天奇所強調的「破情情破破還情,絕跡無私精內精」之境界,只有到了「破還情」時,才能做到了「精內精」的認識。
史載拳石沃有弟子四人。他們是廣東凈業方中式禪師、明州補陀自天育禪師、明州隱學岸麟駿禪師、四明薜蘿尼慧空禪師。薜蘿尼慧空禪師是比丘尼,鄞縣,俗姓王,三十三歲出家。白天育禪師的生平,佛書沒有記載,但有他的語錄。雲: 「晚參。薄福住補陀,家常事事無,僧堂名不二。少(引者案,疑燒)炭漫開爐,不用暖處商量,貴在當陽(引者案,疑佯)拋出。且道:火種在甚麼處?驀舉拂子曰:喚作火燒殺你,不喚作火凍殺你。示眾,春回大地雪漫漫,莫作尋常景緻看。指出箬山頭已白,人間疑是玉龍皤。顧左右曰:莫受人瞞。退院示眾:千丈岩前浪潑天,三山雲接箬山連。海門風急潮回晚,收拾絲綸過別川。橫擔拄杖。下座」。自天育自述在補陀生活, 「家堂事事無」,看來他過的也是悠然自得的日子。佛法貴在當機,因此他指出,燒炭爐開暖人並不是主要的,因為這只是開悟的條件,重要的是當下能夠得悟,將疑情全部打掉。火種是一種形式,它存在可以燒死你,不存在卻要凍死你,關鍵是我們怎樣來看待這件事情?就像春天來到時,仍然大雪紛飛的時光,整個箬山頭還是白茫茫的,但這也只是事物的一個自然現象,不必大驚小怪。大海在千丈岩前掀起滔天大浪,眾山白雲纏繞接連,海邊風急潮水不退,我自巍然不動,不為種種現象所迷惑,依然往前跨越山川走自己的路。所以重要的是你自己的體會,不要被別人所左右(莫受人瞞)。

2. 上果下空禪師,打坐後額頭跳動正常嗎

這是正常的,因為這也是打坐的一種基本法則。

3. 上果下空禪師中脈不是傳說中的印度二脈嗎

這個說的不是傳說中的印度二脈

4. 釋來果的來果禪師

來果禪師,俗家姓劉名永理,字福庭。出家後法名妙樹,字來果,號凈如。湖北省黃岡縣人。
他宿具善根,三、四歲時,隨母親到寺院,指佛像問∶「這是什麼?」母答∶「菩薩。」他說∶「抱我到菩薩前看看。」母拒不肯。母親他去,他自行爬到蓮座上撫摸佛像,笑曰∶「咦!身是黃色,好看得很。」下蓮座倒身下拜,看到的人說∶「這孩子將來怕會做和尚。」
他母親聞之,心甚憂慮。此後,他喜歡用泥巴捏佛像。後來,他在田哽邊挖一土窟,當作小廟,其中供著泥佛,泥燭台、泥香爐齊全,每日往拜,到塾受學後始稍懈。 後來他在一座小土地廟中供上佛像,放學後到廟中拜佛打座。他父母怕他在外面打坐受涼,遂在家中收拾了一間房,內供佛像,供他禮拜。他每早用凈水一盂,內放香灰少許,供在佛前,晚間喝下去,禱告曰∶「求佛慈悲,開我智慧。」禮佛畢,盤膝誦《金剛經》、《心經》。年稍長,曾與外道辯論《心經》。
來果禪師與虛雲老和尚,同為近代宗門碩德,共負時望。虛雲老和尚年長於來果,弘化於南方;來果禪師的法緣在大江南北,而弘化於江南。來果具宿慧,乘願再來,幼年時即道心堅決,二十四歲出家,參訪普陀,駐足金山,潛修終南,承法高旻,為臨濟正宗法脈。繼主高旻後,整頓寺院,重建梵剎。他生平以弘法悟道為己任,宗說兼通,普接三根,棒喝雙舉,鍾鼓交參;領眾三十餘年,未嘗少懈。1953年在上海示寂,翌年四月初四入塔,安奉於高旻寺中,以踐其「生為高旻人,死為高旻鬼」的誓言。

5. 歷代高僧:來果禪師參千年話頭「念佛是誰

此問為禪門中的「參話頭」,參話頭是禪宗最具代表性的法門,自北宋末年的大慧宗皋禪師大力提倡以來,幾乎成為禪宗的代名詞。千年來,在話頭下參悟的祖師不計其數;而由於祖師的親身履踐,也使參話頭這一法,淬礪得更加善巧與精緻。以下摘錄夢參老和尚有關「念佛是誰」的講解。這是話頭!你問念佛是誰?參啊!到底是誰?誰在念?嘴巴在念,嘴巴還在,氣沒有了。這人死了,他怎麼不念,氣也不出了?是心在念?心在念,只是意念,意想也可以。但是是哪個心?是顛倒妄想心嗎?你找一找。念完了問:念佛是誰?這是無我觀的。念佛是誰?究竟是誰?參到一定的時候,破參了,第一步的功夫做到了。破參並不是到家了,破參不等於開悟。破參,第一個功夫入到了,懂得了念佛是誰,沒有能念的我,也沒有所念的佛,能所性空。念佛就是誰在念佛?能找到這一個,很不容易了。從哪兒學習話頭?照顧話頭,參活話頭,這是一個。你找話頭干什麼?念佛是誰不就是了嗎?這個本身就是個話頭!念佛是誰?這也是個話頭。不止這一個,誰在念佛?人家聽經,誰在聞法呀?哪個能夠聞呀?是我在聞嗎?是耳根在聞嗎?這就是達到前頭的反聞聞自性,都是一樣的,話頭你可以隨便的,不止「念佛是誰」。有人說:「父母未生我之前,誰是我?」「那生了我之後,我又是誰?活著的是我嗎?不是我呀!死了還有我沒有我?」這都是話頭。你所懷疑的東西,都是話頭。風從哪裡來?為何有水?火是怎麼樣生起的?不用教理,用教理就糟糕了,話都參不起來了。他問我緣起,一切諸法緣起。什麼是話頭?性空,那你話頭參不成。參就要起疑情,疑情越大,你所悟到的時候,你就越能夠理解。原先不明白的一些事物,突然間就明白了。也沒有經過誰說,你自己就明白,這也叫開悟。悟的大小、事情的深淺,才有種種層次不同。我以前聽不懂,我拜一拜;他再講,我忽然間懂了,怎麼懂得?說不出來,怎麼以前不懂,現在都懂了。怎麼懂的?這里都是話頭。當你以前不會,你以前不信佛。我問你:「什麼是佛?」你自己可以問:「什麼是佛?哪個是佛?」這就是話頭。知道丹霞祖師劈佛的故事嗎?他到一間廟里去度一位和尚,他到廟里去的時候天很冷,就把佛像劈開燒火了。兩人要打架了。丹霞祖師說:「我在找舍利。」「木頭里頭哪有舍利?」「好,木頭里沒有舍利,我再燒一個。」這都是話頭。這是丹霞祖師破他的執著!這位和尚拜佛拜的不可開交,丹霞祖師把他拜的東西,把他主觀的給奪了。奪相取智,奪他的那個相,取他那個智能。不過我們沒有這個手段,我們劈佛得下地獄。那是沒錯的。他劈沒有事,為什麼他沒事呢?他認識,這不但是木頭,連木頭也沒有。性空的得有那個本事,得有那個手段。

6. 佛教副會長凡空法師生

凡空法師 原名滕家倫 出生於1935年,15歲踏入佛門,求學於萬縣大學,因年幼多病與佛結下不解之緣,五九年到印度研習、經史、哲學。先後追隨一代高僧太虛大師及李炳南老居士,研究佛教經論及儒、釋、道、宗教學說,凡空法師 以弘揚「人間佛教」為宗風,樹立「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凈化人心」為宗旨,凡空法師修佛六十年, 參透佛教之精髓 佛教 乃 覺悟 智慧 教育 凡空法師曾多次出訪 新加波 馬來西亞 印度 加拿大等國家弘揚佛法 友善交流 為中國佛教史上寫下了光輝燦爛的一頁 。
個人經歷

凡空法師俗名藤家倫1935年12月15日出生,15歲出家於中土,出家後傾心於大乘佛教 勤修佛學,參透佛之精髓,在佛學上有高深的修養,追隨於達摩祖師境界 佛教人士都非常敬仰凡空法師,現四海眾生為本。他老人家說,他隨修佛60餘年一直有個心願,在他的家鄉重慶市梁平縣小峨眉山修建一座寺廟,寺廟要叫 慈航普度寺 寺廟建修好免費向各界人士開放。凡空法師參透許多做人的道理,他說做人就好比是一杯水 當你在晃動中你永遠看不清楚其中的雜物 只有把它放在一邊 等它完全平靜下來的時候 您才會發現裡面含有的雜物 說明我們每一個人啦 每天在我們忙碌完之後 一定要給自己留出幾分鍾的時間 讓自己靜靜地想一想 這一天當中 做過的所有的事 說過的所有話 想想那些做得對的 那些是不對的 對的把它發揚 錯的呢把它改掉 勿以善小而不為 勿以惡小而為之 這就是做人的道理

佛說 人世間一切都是苦難 每個人的一生都要經過八苦 生 老 病 死 求不得 怨憎 愛別離 五陰盛 窮人也是這樣 富人也是這樣 任何人都逃脫不了 一個人如果不能了解生命生命對他來說 就是一種懲罰 我們大家每天都非常忙碌 忙於工作 忙於生活 這一切忙碌 實際上都是在這具肉體而服務 給它吃 給它穿 它不美還要它更好看 所有的功名利祿患得患失 都是為了它 如果心一旦成了內體的奴隸 心也會就被淡淡的簡化和迷失了 佛說 要守本真心 才能自觀自在 就是要時刻保持頭腦的清醒 才能自由自在的生活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顧惹塵埃 。

是法師總結數幾十年學佛經驗,遵照經典,所提出的修行原則。
「佛」是覺悟、智慧的意思。最可貴的是,這圓滿的智慧覺悟,是一切眾生平等具有,人人都可證得;換言之,人人皆可成佛。此事無關言語文字,關鍵在於徹底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三千多年前在印度,釋迦牟尼佛為我們做最好證明,之後一千七百多年在中國,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也為我們示現最好榜樣。

釋迦牟尼佛開悟證道後,第一句話說:「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由此可知,佛陀所證得的圓滿智慧、德能、相好,是一切眾生;不僅是人類,包括最微細的螞蟻飛蟲,造極重惡業的地獄眾生,自性德能都是平等圓滿具足。釋迦牟尼佛不比我們多一分,螞蟻小蟲也不比我們少一分。但為什麼我們今天和佛菩薩的智慧、德行、相貌、享受等,相距這么遠呢?佛說了:問題就在於我們有嚴重的妄想、分別、執著,所以相貌、福報、智慧、德行遠遠比不上佛菩薩。螞蟻飛蟲、地獄眾生的妄想、分別、執著比我們還重,因此受用更不如人道眾生。

老和尚說,佛陀教育,是教我們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做個頂天立地大丈夫的真實教育。是教導眾生回歸自性,顯現真我本色的智慧教育。修行,是修正錯誤的思想行為,也就是放下分別執著的過程。證道,則是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恢復圓滿智慧德能的成果。

「儒釋道三家,在古代都不是宗教,而是教育。且三種教學早已融合為一體。儒家倫理的教育;道家因果的教育;佛家圓滿的教育,一般人自幼都奠定了基礎。根深蒂固,然後一門深入,十年熏修,古雲『十載寒窗,一舉成名』,這是事實,也是我們自己親眼所見的。教學首先肯定『人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以《論語》「學而篇」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為中心。分為五個部分,具體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范。後來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訓蒙文》,並改名《弟子規》,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份防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教育孺子的最佳讀物。

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廢經廢倫,治安敗壞根由。貪瞋痴慢,人心墮落原因,欲致天下太平,須從根本著手。圖挽犯罪狂瀾,唯有明倫教孝。誤根本為枝末,認枝末為根本。為求解決問題,反倒製造問題。君子唯有務本,本務邦國自寧。

俗雲:「」,兒童天性未染污前,善言易入;先入為主,及其長而不易變;故人之善心、信心,須在幼小時培養;凡為人父母者,在其子女幼小時,即當教以讀誦經典,以培養其根本智慧及定力;更曉以因果報應之理,敦倫盡分之道;若幼小時不教,待其長大,則習性已成,無能為力矣!

三字經曰:「。」;「。」,而非博與雜;故一部經典,宜讀誦百至千遍,蘇東坡雲:「」。現在教學,壞在博與雜,且不重因果道德及學生讀經、定力之培養,至有今日之苦果。企盼賢明父母師長,深體斯旨;此乃中華文化之命脈所系,中華子孫能否長享太平之關鍵,有慧眼者,當見於此。

幾百年來,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一直堅信這樣一個簡單的道理:小孩子在他年少時(0~13歲),記憶力非常好,應該把前輩的人生經驗、生活智慧記憶下來,牢牢地背記,並爛熟於心中。盡管此時他還不理解其深刻含義,但是先記住,好比牛先把草吃下去,有時機再反芻一樣,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理解能力也在成長,到了一定年齡自然醞釀發酵,必然有更深的理解和領悟。如果在孩子在記憶、記憶力強的時候,不給他一些經典的東西儲存到腦子里,沒有「厚積」,怎麼能「薄發」呢?怎麼能融會貫通、觸類旁通呢?

《弟子規》這本書,影響之大,讀誦之廣,僅次於《三字經》。「弟子」是指一切聖賢人的弟子,「規」「夫見」意思是大丈夫的見解。所以是每個人,每一個學習聖賢經典,效仿聖賢的人都應該學的。《弟子規》沒做到,學習別的經典就很難得到真智慧。《弟子規》共360句(1080字),概述簡介,以精練的語言對兒童進行早期啟蒙教育,灌輸儒家文化的精髓。

2011年正月十二湘潭佛教協會劉會長、妙音寺、釋空明法師隆重邀請凡空法師親臨正在建修的寺廟妙音寺、凡空法師現場書寫 和字佛字凡空法師把和字寫成是一個老者在教育兩個後人要 以和為貴 要和和美美魚水和諧

萬物通情、佛字寫成是一個非常虔誠的佛教徒在向佛祖默默地祈求平安吉祥。凡空法師用這樣的方式來弘揚佛法、來告訴大家這個世界需要和平、需要和諧社會、我們才能幸福、祖國也會更加繁榮富強。阿彌陀佛!

7. 空果禪師是正道嗎

空果禪師抄是正道與否需要教內判斷,在家人不要隨便評論。過去考查善知識一共有十種標准,比如說其中有持戒、禪定啊,還有解說,能翻譯多少經文,慈悲等等,一共具備十種才能成為善知識。現在末法時期,這么圓滿存在的善知識已經很少,騎馬找蒸一下3點:

  • 第一個是戒律,一定要持戒。

甚至他修得不好,還有很多的毛病,但一定是持戒的。不管說得再怎麼好,如果不持戒,不管怎麼令我們歡喜,甚至給我們很大的利益,甚至許諾了很多,說你這樣可以往生西方……這人絕非是善知識,他的話不可信。所以說第一點,看善知識首先看戒律。戒律是成佛的第一標准,如果不持戒是什麼呢?為外道,外道法。

  • 第二,慈悲

    一切都在原則下,不拿常住物送禮為慈悲。比如說有的人把常住的東西都拿到家裡去了,或送某個人交朋友了,這都是不慈悲。再一個,就是說不能愛護眾生。

  • 第三,正知正見。

    一個人如果沒有正知正見,他就把人引偏了。持戒很重要,但是正知正見更重要,有正知正見非常不容易,也非常難得。

8. 果空禪師在哪個寺院出家剃度師是哪個師傅

這個題都是是哪個師傅,我覺得應該是這裡面導航最深的,而且他們的技術很好的。

9. 上果下空禪師!昨晚打完坐睡下,一個晚上都感覺身體特別累,請問師父,這是什麼原因跟打坐有關系嗎

打坐之後要做好收功干梳頭,乾洗臉,拍頭,等動作,

10. 凈空法師的果位

「須菩抄提!於意雲何?須陀襲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須菩提!於意雲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須菩提!於意雲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來,是名阿那含。」「須菩提!於意雲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凈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金剛經)

熱點內容
幼兒師德演講稿一等獎 發布:2025-09-10 16:35:17 瀏覽:890
積家地理學家大師 發布:2025-09-10 15:50:53 瀏覽:825
調教學校 發布:2025-09-10 12:47:42 瀏覽:185
2013年山東高考語文答案 發布:2025-09-10 10:31:55 瀏覽:502
南寧市哪裡的 發布:2025-09-10 09:51:13 瀏覽:821
對日漢語教學 發布:2025-09-10 09:21:35 瀏覽:976
新沂教師面試 發布:2025-09-10 08:18:38 瀏覽:326
美術字秋 發布:2025-09-10 07:54:28 瀏覽:957
濟南天普教育 發布:2025-09-10 06:07:11 瀏覽:824
找老師相聲 發布:2025-09-10 05:05:20 瀏覽: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