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師生關系
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教師與學生共同的心願。教育家加里指出:「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是一種特殊的人際關系,區別於父子和母女,區別於兄弟姐妹,區別於朋友同事,在教育活動中不可忽視。」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說過:「課堂的一切困惑和失敗的根子,在絕大多數場合下都在於教師忘記了上課是兒童和教師的共同勞動;這種勞動的成功,首先是由師生之間的相互關系來決定的。」無數的教育教學實踐證明,師生關系越良好,教學效果就越好;反之,則越差。因此,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在教育教學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良好的師生關系有利於調動教師教學的積極性。良好的師生關系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它也是調動教師教學積極性的原動力。當師生關系良好、融洽時,學生就會對老師持肯定的態度,欣賞老師,從而對學習產生積極的態度和興趣。教學是教與學的過程,教學是相長的。學生的這種強烈的學習願望也會對老師產生巨大的感染力,給老師的教學產生推動力,激發老師對教學的熱情和積極性。這種良好的教學氣氛,能使課堂生動活躍,氣氛濃郁,教學效果好,並不斷激發教師更新教學觀念,形成獨特的教學風格,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2.良好的師生關系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生理學研究表明,當師生之間產生融洽、親密的情感時,這種積極的情感往往能使學生的大腦皮層處於興奮狀態,從而使學生能更好地接受新知識,提高學習活動的效果。反之,如果師生之間情感對立,相互持敵視的態度,那麼,就會抑制大腦皮層活動的積極性,從而對學生的學習造成消極的影響。一方面,人的認識活動是情感產生的基礎,另一方面,情感反過來也能調節人的認識活動。實踐證明,積極的情感常常能推動人的認識活動積極進行,消極的情感則會阻礙人的認識活動順利進行。
3.良好的師生關系有利於教學「雙邊」活動的開展和教學效果的提高。教學是一種雙邊活動,應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在「導」著學生學的同時,學生必須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導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學生能動性發揮程度而定。美國教育家布盧姆認為,決定教學效果的主要變數有三個:認知、情感和教學質量。其中,情感是影響教學效果的主要變數之一。布盧姆認為,那些帶著興趣和熱情進入學習任務的學生比那些沒有興趣和熱情的學生學習更容易,速度更快,達到的成績水平更高,這就說明了良好的師生關系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提供了「能源」,是教學活動得以順利進行的重要條件。
4.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學生身心得以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教學過程是提高學生認識能力的過程,也是促進學生身心發展的過程。心理的發展包括認知、情感和意志的發展。學生情感的發展不是自發的,它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其中最重要的方面就是教師要給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情感環境,師生之間要建立良好的關系。著名教育家贊可夫指出:「學生在課堂上應過著一種積極的、有血有肉的,甚至可以是說是沸騰的生活。否則,學生就會終日處於冷漠、驚恐的環境下,常受到無端的指責與呵斥,他們就不可能正常的發展。」由此可見,良好的師生關系有助於學生的健康發展。
㈡ 如何在課堂上正確處理好師生關系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人們越來越關注「課堂上的有效教學」這一問題。而影響教學效果的主要原因是師生關系。融洽、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礎。強化師生關系的和諧不僅是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和教師主導作用的需要,也是課堂教學過程中教與學之間的信息傳遞與反饋、思維碰撞和雙向交流、實行最佳控製成為可能。下面,結合教學經驗談一點粗淺認識。
㈢ 課堂之外,師生關系如何走心
這位朋友,您好!
高效課堂應該建立一種怎樣的師生關系?高效課堂上教師的角色如何定位?這種定位和教師專業化發展之間有什麼關系?
高效課堂下師生關系應該不同於傳統課堂中的老師講、學生聽的單一知識傳遞關系,而是應該建立多元化、全方位、廣角度的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教師的角色應該定位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策劃者
在課堂教學的整個過程中,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策劃者.這表現在:
1. 上課前,教師在備課過程中都要仔細研究了解教材,把自己對教材的深入理解和體會用教案的形式表達出來,作為講授這節或這堂課內容的依據.這是教師策劃者角色的體現.
2.上課時,教師根據教案中設計好的學習氛圍,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激情,組織學生以最快的速度投入到學習中去.這個時間段教師的角色就是組織協調者,有效地組織課堂教學的各虛跡個環節.
作為組織協調者的教師要根據課堂教學的要求,結合學生實際,把握課堂進度,組織教學活動,為學生創造一種有助於探索交流的情景,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使學生在師生、生生關系良好、民主、和諧的氣氛中快樂學習.
二、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引導者學生學習的過程,是一個求知、探究、合作的過程.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參與到學習中去,自己動腦、動口、動手去探究、發現新知.教師幫助學生克服思維的盲目性,避免學生的思路誤入歧途,使學生在思考問題時思維能指向所要解決的問題,引導學生尋求知識、吸取知識、運用知識.
顯而易見,這就要求教師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無法解決時,教師及時加以指導、點撥,引導學生自己思考探討,想出辦法、找出途徑,從而達到解決問題的的目的.
三、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參與者、合作者
課堂上,教師隨著教學的進行,融入到學生中去,成為學生各個學習環節的合作者.教師作為教學活動中普通的一員,走進學生中間,成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了解他們探究的情況、欣賞他們獨到的見解、鼓勵他們別出心裁的創新.
俯下身子,和學生一起探究新知、研究問題,共同分享學生求知的快樂,成為深刻理解學生的觀點、想法和情感特徵的參與者,以建立一種相互理解、互相尊重、相互信任的新型師生關系——夥伴型關系.既有利於教師及時掌握學情,又有利於師生情感的交流和溝通.
四、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
學生學習的過程,是一個不斷生疑、解疑的過程,一個不斷生成的過程,漫長而煩瑣.
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起到了一個促進者的作用.
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是新課標下教師角色的根本變化,是教師角色轉變的一個飛躍與突變.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從傳授知識的角色向教育促進者的角色轉變,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各種便
利,形成全方位的服務:
首先,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多元的學習策略和認知能力;其次,創設一個寬容的課堂氛圍、豐富的教學情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再次,幫助學生確定一個適合於學生本身的學習目標,並確認和協調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
教師作為促進者的的關鍵在於如何採用發現式來進行教學,發揮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作用,從而使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主角,不拘泥於課本,獨立思考、大膽探索、標新立異,積極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觀點、新問題、新方法等等.
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入,教師走進差談並新角色,將變得更加自主、自尊、自信、自豪、從容,為學生的明天鋪路架橋;使學生在平等、寬容、合作、民主的學習氛圍中愉悅學習、求知、快樂成長.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合作者.
在新課程改革的今天,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也日益成為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
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指教師與學生在整個教育活動中雙方民主平等交往、和睦相處、互相關心、尊重、理解、信任、教學相長而呈現出來的一種狀態.
1.更新教學理念,相信學生.
教師的信任是師生間感情交流的入口,是促進學生學習的動力,是建立新型師生關系的思想基礎.因此,教師必須相信學生,以朋友的身份去相信每一個學生,尤其是要相信那些侍漏有失誤的學生,不戴」有色眼鏡」去看他們,而是給予他們信任和期待,拉他們一把,相信會喚醒他們內心深處的進步因素,產生自信,產生力量,從而能消除不足,更新自我,創造成績.
2.教師要嚴格要求自己,形成高度負責的工作作風.
首先要有高度的責任心.要加強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學藝術水平.教學上,必須認真鑽研教材,備好課,上好課,對學生要嚴格要求,加強個別輔導、教育,促使每一個學生不斷進步.
以自己對所教學科的熱愛激發學生對學科知識的熱愛,以自己嚴謹認真,一絲不苟的工作態度去影響學生,學生自然會看出來「老師多麼認真地工作,這都是為了我們好.」
其次,要以身作則.在行為上做學生的模範.要求學生不遲到,教師應先提前到達教室.要求學生按時完成作業,老師批改作業、試卷就要及時;要求學生熱愛勞動,勞動時老師也應帶頭參加;甚至老師自己有過失時,也要勇於承認錯誤……
3.用高效的課堂吸引學生教師應注意用生動活潑、知識淵博、充滿情趣的課堂教學來吸引學.
在課堂上,探究一個知識點時,巧妙地聯系現實生活,讓學生結合真切的生活經歷理解知識;將知識點歸納成順口溜,既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又激起學生學習上的興趣.其次是恰當分配時間,優化課堂結構,實施當堂作業及檢測.課後做作業,學生雖然完成了,但有一部分學生是抄抄了事.
教師批改後不能了解到真實信息,學生也沒有起到鞏固練習的作用,課後作業成了一道虛設的工程,費時費力無效果,且形成惡性循環,逃學、厭學者應運而生.
現在為了真正地能反饋到學生掌握和應用知識的程度,同時為了真正地減負增效,盡量留一些課堂時間(一般5~10分鍾)給學生用來完成作業.教師同時巡視、察看學生當堂的作業情況,獲得正確反饋並可及時糾正學生錯誤的認識,學生也會最大限度的自己開動腦筋考慮問題,獨立完成作業,真正做到「做有成效」.課堂上作業後,課外可以少布置或布置一些思考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理論聯系實踐的能力,讓學生沒有那種課業負擔的心理.
在輕松活潑的氛圍理學生將知識的鞏固了,情趣盎然的教學使學生陶醉其中,師生關系趨向和諧,課堂效率得到提高.
4.要熱愛學生「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育是愛的共鳴,是心與心的呼喚.它需要教師從情
感上熱愛學生,從生活學習的細微處關愛學生,處處想學生之所想,幫學生之所難.
尤其對那些身處逆境的孩子,教師更要用自己的熱情去溫暖他們,不失時機地給他們一個微笑,
一句安慰,讓他們時刻感到你是他們的貼心人.
要讓學生總跟著你學,與其總是給他講大道理,不如耐心細致的給他講一道題.
在他學習遇到困難時,及時給予幫助就不會形成惡性循環,讓每個學生都有學習的信心,他
自然就會喜歡上這位教師.只有師生關系處在一種關愛、平等的和諧氣氛之中.學生才能直言面對教師,大膽投入到學習之中,去體驗、去完成學習任務.
5.教師要寬容理解學生「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學生是未成年人,犯錯誤是難免的.在學生出現錯誤時,應少加些指責,批評,多一些循循善誘.
切忌與學生計較,粗暴地訓斥學生,這樣將導致學生疏遠你,敵視你.
寬容不是無能的表現,而是教師人格美的體現.寬容有時比聲色俱厲的」嚴格」更有力量.寬容作為一種教育態度,既不是消極的放任自流,也不是有意迴避矛盾,它和嚴肅批評一樣,最終目的還是為了讓學生冷靜反省,認識缺點,從而改正錯誤.既然批評和寬容的最終目的一樣,而經
常批評易挫傷學生的自尊心,用寬容對待學生卻能保護學生的自尊,那麼,我們對學生少進行些批評,多給予寬容不是更容易與學生建立一種融洽的關系嗎?
和諧師生關系能使學生進步、教師開心,校園處處充滿生機.我們何樂而不為,關鍵是找到合適的方法,處處留心,真正做全方位關心、幫助、愛護學生,切實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
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師生關系就象一面鏡子,當你真誠地對它笑時,它也會呈現給你一張溫暖的笑臉.
希望以上回答能夠幫助到您,祝好!
㈣ 如何改善課堂交往中的師生關系
交往是指人在社會生活中交流信息、溝通情感、相互知覺和相互作用的過程.師生交往是教師與學生之間進行信息交流、情感交流的交往過程.學校一切教育教學活動都是要通過師生之間的相互交流、相互作用來實現.所以,師生交往在學校內部的人際交往中居核心地位,起主導作用.良好的師生交往,可以促進師生健康心理的發展;反之,會給教育教學活動和師生情感交流帶來不利的影響.因此,搞好師生交往是現代教育中不可忽視的一個問題.
一、青春期師生交往的新特點
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獨立性的增強,青春期的少年不象兒童時期那樣對教師唯命是從,開始反抗教師的管教,師生之間的摩擦增多,關系緊張.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權威性降低,有些學生對教師產生失望和悵惘,更多地去挑剔老師的缺點毛病,看不到老師身上的優點,使師生關系出現不和諧.具體表現為:
? 不輕易向教師坦露內心世界,自我封閉;
? 不主動接觸老師,消極觀望;
? 對老師的話置若罔聞,不予理睬;
? 產生失望心理,對抗情緒;
? 躲避老師,感情淡漠;
? 對老師百般挑剔,拿老師的缺點做笑談;
? 懼怕老師,不敢與教師交換意見等.
二、青春期師生交往問題的成因
(一)青春期學生的心理特點
青春期的學生正處於人生成長的關鍵時期.專家們認為,人的一生沒有一個時期比青春期更令人操心的.這一時期的學生既充滿著生機與活力,同時又充滿著各種心理矛盾和沖突.他們表現出了強烈的獨立自主的需要,希望擺脫成人的約束,要求自己的事由自己拿主意,但由於這一時期學生的心理發展還處在不穩定的時期,其情感意志、個性發展還不成熟,其承受挫折的能力還比較低,易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偶爾成功便盲目驕傲,一旦受挫,就垂頭喪氣,信心動搖.因此,了解正處在青春期的青春期學生的心理特點,根據不同學生心理特點,制定相應的教育措施,因材施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青春期學生的身心發展極不平衡.
青春期學生正處於青春成長的關鍵時期,生理上的顯著變化,心理上的急劇發展,自我意識的進一步增強,都給同學們帶來了諸多新的思想困惑和不適應.特別是性發育日漸成熟,而心理的發展又相對滯後,容易使他們感到緊張、迷亂、甚至不知所措.正是這種身心發展的不平衡,造成了青春期學生情緒不夠穩定,好感情用事,考慮問題也不夠周全,容易出現行為偏差.
2、青春期學生有旺盛的求知慾.
青春期學生的另一個顯著特點是求知慾旺盛.他們對周圍的新事物非常好奇,有較強的探究意識,喜歡批判舊事物,崇尚新事物,愛標新立異,對人或事容易理想化並盲從,這也是部分青春期學生「追星族」產生的思想基礎.我們經常會發現這樣一個現象:某些學生對學習不感興趣,而對體壇名將、賽場風雲、影視明星、歌壇新秀、青春偶像、奇聞迭事等常常滔滔不絕.
3、青春期學生渴望尊重與理解.
尊重與理解的需要也是青春期學生這一年齡開始刻意追求的.這是他們的心理發展到一定程度,社會適應能力提高的表現.學生要求尊重和理解,在集體生活中,他們渴望有顯示自己才能的機會,有適合自己「角色」的位置.在課堂上,他們希望教師喜歡並關注自己的一言一行,回答問題即使錯了不受到歧視和譏笑.這些都是自尊心強的表現.自尊心是一種尊重自己人格,不容別人歧視侮辱,希望受到別人尊重的自我態度.隨著年齡的增大,學生的自尊心會越來越強,到了高年級它成了自我意識中最敏感、最不容別人褻瀆、侵犯的部分.這時學生最怕別人看不起,為了得到別人的承認和重視,他們喜歡爭強斗勝,以各種方式表現自己,一旦學生感受不到這種尊重,覺得自己被老師所忽視,或覺得自己在集體中處於可有可無的位置,自尊心就會受到挫傷,就會以不當的方式,如打架斗毆、尋釁滋事、搞惡作劇等去尋求滿足.久而久之,就會產生自卑感.正是由於自尊心較強,青少年也容易出現自卑感,因為他們非常注意別人怎樣看待自己,重視自己在集體中的地位,常常把這方面遭受到的微不足道的小事,看成是莫大屈辱,甚至一些在成人眼裡根本算不了什麼的問題,如自己的衣著不如同學時,自己的個頭不高,不如別人漂亮等,都會產生自卑感.如果自尊心長期得不到滿足,就會破灌子破摔,不求進取.
4、值得一提的還有青春期學生交友與友誼的需要.
青春期學生心理發展到一定階段,與同齡夥伴交往並建立友誼的需要日趨強烈.他們渴望多交友,有了心裡話願意找同齡人訴說,若這種感情得不到滿足,交友處處受到老師、家長的限制,不但對其自我意識的發展極為不利,也容易引發孤獨、抑鬱、偏執等心理障礙.
處於青春期的青春期學生的這些心理特點,導致了他們易出現心理偏差及行為問題.如苦悶、厭學、出走、自殺、犯罪等.事情發生在學生身上,卻反映了學校和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即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不重視,教育方式、方法的簡化等.當前,廣大青春期學生升學、考試壓力過大,有的老師又不善於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對性格內向、情緒失調、有各種心理困擾的學生不注重情感的交流與引導,往往把有些學生的性格內向說成是學習態度問題,把男女同學之間的交往與建立友誼說成是「早戀」苗頭.其結果往往使教育不甚得法,錯過教育的有利時機,導致不良後果.
(二)教師方面的原因
當然問題在於不僅僅是在學生身上,目前的教育普遍存在"虛假交往現象".我們可以做一個假設,比如有一學生平時學習不但不認真,而且經常給老師同學製造麻煩.他的任課、班主任老師都對他失去了信心.這是前提,假如.(設想情景)
我們可以發現以下幾種:一是交往的形式性."誰叫你去上課了"、"誰叫你遲到了"等責問除了激發對抗情緒,其內容已遠離交往所應當承載的文化意義.二是交往的造作性.教師以自我感覺為中心,猜測學生因思想不重視而遲到,忽略了學生不同的內心感受,交往已在一定程度上背離真實性.三是交往的壟斷性.教師當眾把丁丁從開學至今的過錯一一具體羅列出來,這種只關注缺點的教育,對個體來說常常是以埋沒優點和特長為成本的,對全體而言則往往是以犧牲大多數學生的發展為代價的;四是交往的獨裁性.教師要求丁丁設身處地為其他聽課的學生著想,自己卻可以當眾訓人,"你整整遲到了二十分鍾,你還有理?",並以向家長告狀威脅,教師在交往中不自覺地扮演著"法官"的角色,學生只是消極的受動者.
(三)導致師生沖突的潛在心理因素分析
1、教師方面的潛在的心理因素
教師對一般「問題學生」存有偏見,導致教育行為失當.許多教師認為管束「問題學生」的惟一辦法就是要「狠」,必須壓服他們,務必把他們的銳氣「磨平」.由此,教師在師生矛盾發生時往往不能對學生一視同仁,甚至拿某個「問題學生」開刀,以便「殺一儆百」.教師對「問題學生」的偏見,也成為師生沖突的重要誘因,在所有案例中佔了近五成.
2、學生方面的潛在的心理因素
處於青春期的青春期學生對成人、對與之發生沖突的教師、對家長普遍抱有成見,主要以逆反心理的形式呈現.但很多教師卻對青春期學生這一年齡階段的特殊心理現象認識不足,不能客觀看待,更缺乏預設的應對策略.
由於雙方成見的存在,造成了師生間的隔閡;又由於缺乏必要、及時的溝通,一旦遇到誘因,沖突就容易即時爆發.
三、良好師生交往關系的建立
教師在與學生交往中,不斷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用健康的心理去影響學生,用良好的師德去塑造心靈.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學會尊重、學會理解、學會寬容,產生積極的道德認識,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在師生交往中健康成長.那麼怎樣才能建立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平等和諧和師生關系,促進師生素質的提高呢?
1、要轉變教育觀念,樹立正確的交往觀.
要在與學生交往中,關愛、尊重、理解學生.當學生學習上有困難時,教師及時家訪,個別輔導;當學生生活有困難時,教師熱情幫助,體貼入微;當學生犯了錯誤時,教師耐心引導,循循善誘;孩子沒有人接,老師要把學生送到家中,這樣才能建立起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平等和諧和師生關系,正是有了這樣的師生關系,在課堂上,學生才能敢於置疑,敢於對老師講授的內容發表不同的見解,課堂教學氣氛活躍;課下,學生對老師工作中的疏漏敢於提出自己的意見,教師要積極聽取學生的意見,善於採納學生的建議,由此師生之間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另一方面,在教師與學生交往中還要注意克服三種不符合現代教育觀念和素質教育要求的交往類型.
第一類是親密型.這種類型主要是指師生交往中教師偏愛那些學習好、守紀律、聽老師話的學生.如班幹部、三好生等.老師對這樣的學生經常表揚、鼓勵,樹其威信.而忽略了這些學生身上存在的問題,不能及時給予教育和指導.漸漸地,使他們產生一種優越感,在與同學交往時自驕自滿,不能平等與夥伴相處.影響了學生的自我認識和自我發展.
第二類型是緊張型.這種類型是指發生在個別教師與後進生或所謂「個別生」之間的交往方式.有的教師對學習較差的學生或行為習慣不良的學生表現得不夠耐心,出現問題不是怨學生、就是怨家長,導致方法生硬態度不好,心理沖突頻繁,從而造成師生之間感情疏遠,甚至緊張、對立.
第三種是冷漠型.這是指個別教師對大多數中間學生所採取的交往方式.個別教師將注意力主要集中在部分尖子生和後進生的身上,有意無意地忽略了對中等生的關心和親近,由於教師與中間學生交往較少,聽不到學生渴望溝通和親近的心聲,長此下去這部分學生便會在心理上產生被漠視、被忽略的感覺,這種感覺將直接影響著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嚴重的還會導致心理障礙.
因此,在師生交往中教師要面向每一個學生,牢記:一切為了學生 ,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教師心中要真正樹立起正確的教育觀、學生觀、質量觀.在與學生交往中平等、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學生.為了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師必須認真學習教育學、心理學,學習素質教育理論,轉變教育觀念,遵照教育方針,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學生觀、質量觀,從素質教育的角度、從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來認識師生交往的重要性,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2、改善教育行為,促進學生身心健康.
(1)師愛是師生交往的基礎.
兒童教育家孫敬修說過:「教師要熱愛學生,應把學生看成自己的兒女手足,對他們的關系、熱愛和責任感還應超過自己的兒女,有了這種感情,才能把每一個學生培育好.」因此,師愛是師生交往的基礎.特殊家庭孩子的生活很不完美,孩子身上容易出現一些問題,這就需要老師多給他們一點愛.
(2)尊重是師生交往的前提.
尊重學生就是尊重學生的人格和自尊心.知識,教師與學生在道德人格上是平等,要用平等、誠摯、友善的態度對待學生,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類有許多高尚的品格,但有一高尚的品格是人性的頂峰,這就是人的自尊心.」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青少年的自尊心是具有強烈性,而且是敏感的、脆弱的.這就要求老師們在與學生交往中,注意尊重、愛護和培養學生要求上進的自尊心.
(3)心理教育是師生交往的新途徑.
現代學校教育以關注學生身心健康為顯著特徵,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認識,解開心中的疑問,指導他們遇到困難如何處理,教給他們一些解除心理緊張和學習疲勞的小竅門,從而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
3、架起心橋是師生交往的延伸.
在素質教育中,家庭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教育力量,家庭教育的成敗,關繫到少年兒童的健康成長,良好的家庭教育,溫馨的家庭環境,和諧的親子關系,有助於孩子身心發展,反之,會對孩子產生不良影響,因此,教師要發揮「橋梁和紐帶」的作用,促進家長與孩子的情感溝通,使每一個孩子都能愉快地成長.
四、提高教師素質,有效運用交往策略.
眾所周知,「教育是一門藝術」.既然是藝術,就不可能隨意的粗製濫造,而是需要藝術家潛心鑽研,精心雕琢,在時間和精力上肯付出代價,才能獲取藝術上的成功.也就是說,學習交往策略對於現代教師來說絕不是過高的奢求,也不是無稽之談,而是現代教師所要努力具備的基本素質之一.這主要是因為,隨著現代社會的日新月異的高速發展,不少家庭都承受社會大環境的種種沖擊波的洗禮,因而造成了學生們生活環境、教育環境的差異,進而造成兒童心理發展的不平衡.在與性格孤僻、任性、多疑、信心不足的兒童交往時,則需求教育者要學會運用不同的方法和策略,開展教育活動.所以說,作為現代社會的教師,必須要學習交往策略,要會運用心理學的理論來開展教育工作,只有這樣,才能將師生關系拉近,成為學生的知心人.教師在學生心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學生往往把教師的一切都當做自己學習的榜樣:道德、品德、情感,意志、氣質、性格等,教師在與學生交往時,要以自身良好的道德情操、健康的情緒情感、文雅的言行舉止、豐富的興趣愛好去感染學生,使學生能在教師身上汲取營養、健康成長.
1、教師在與學生交往時,要隨時把握住自己可能產生的情感和心境,學會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感需要,並設身處地從學生的角度出發,體察學生的情緒感受,尊重學生,在人格上把自己放在與學生平等的位置,用教師良好的師德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這樣,才能真正密切師生關系,提高教育教學結果.
2、教師還要主動與學生進行交往,並選擇好交往方式.
因為在師生交往中,學生常常是喜歡主動親近老師,與老師溝通的.但教師卻常常因為工作中的種種問題,在有意和無意中忽略了與學生的溝通和交流,因而多數造成了一種「課上忙學習,課下忙補課」的師生關系.而長此下去,師生交往是很難發展的.所以說,老師必須重視與學生的主動交往,且老師在與學生交往時所採取的態度又是決定師生關系發展的關鍵.教師對學生作業指導幫助,尊重行為會引發學生的尊敬、服從、信任等相互行為;教師對學生的攻擊、拒絕、懲罰會引起學生的拒絕,反抗和仇恨等相應行為;教因此教師從第一次與學生交往時就必須明確自己應該和學生建立什麼樣的相互行為模式,要求學生對自己抱有什麼樣的態度和採取什麼樣的行為,教師自己就要有什麼樣的態度和採取什麼樣的行為.
3、教師要善於變換角色.
教師角色與其它行業的人相比較有其特殊性,這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教師每天頻繁接觸、打交道的對象是一群心理尚不成熟且具有思想認識和主觀能動性的孩子;二是教師擔負著培養和教育學生的社會責任.因此,就教師的職業特點來說,對其角色意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絕不能在學生出現不良行為時與不成熟的學生一般見識,也不能像對待成人那樣正常的發火,而是要在理智中控制好情緒,客觀地去處理學生問題,去幫助學生進步,要時時處處做學生們的朋友,站在學生的角度去分析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老師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不斷強化角色意識,優化教育行為,完善自我.
4、教師要做到寬嚴結合.
一位班主任講到過這樣一件事:在一次觀摩中隊會上,中隊長由於緊張,把唱隊歌這一重要議程丟掉了.當她意識到自己的失誤後,高漲的情緒一下子低落了許多.會後同學議論紛紛,她的壓力很大,她在日記中寫到:老師,我沒有完成好您交給的任務,您還會信任我嗎?知道了學生的想法,班主任一邊找中隊長談心,鼓勵她主持的隊會很精彩,沒因一點失誤影響全過程.希望她要充滿信心,勇於鍛煉自己.一邊教育全體學生,啟發他們站在中隊長的角度分析失誤的原因和體會失誤後的心情,引導學生學會理解與寬容.中隊長再一次站起來向大學道歉,表示今後要認真細致地工作,彌補這次失誤.此時,全班響起了一陣陣熱烈的掌聲.教師的工作不僅體現了對待小幹部的信任、培養和嚴格要求,同時也引導學生學會理解他人、尊重他人.
綜上所述,重新認識師生交往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建立新型交往關系,是素質教育提出的要求,是作為現代教師所必須要努力明確和做到的.師生交往是一門藝術.教育工作者要真正擔負起學生心理的「保健醫生」的職責,把握人際交往,特別是師生交往的藝術,就必須審時度勢,察微知著,這樣才能促使師生關系不斷得到改善和加強,促進學生心理健康和全面發展.
㈤ 如何在課堂中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一、為人師表展現人格魅力
師生關系是對立統一的,教師處於矛盾的主要方面,在運動變化中起著主導作用。因此,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關鍵在於教師。「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為人師表是師愛的重要體現,一位高素質的教師,必然是一個具有淵博知識和良好修養的人。教師樹立自身美好形象非常重要,用美的形象、美的人格、美的知識去感染學生,引導學生,這是創建和諧師生關系的一個重要條件。
教師只有以身立教,為人師表,才能確立自己在教育中的地位。因此,凡是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應該首先做到。無數經驗證明,身教重於言教,「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其身正,不令其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師只有自己具備了良好的道德修養,才能有力地說服學生、感染學生,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教師要想得到學生的愛戴,就要利用內在的人格魅力,努力完善自己的個性。使自己擁有熱情、真誠、寬容、負責等優秀品質,這是優化教師情感關系的重要保證。為此,教師要自覺提高自身修養,擴展知識視野,提高敬業精神,提升教育藝術,努力成為富有個性魅力的人。
二、尊重、信任學生,從內心深處作學生的良師益友
尊重和信任是溝通師生情感的橋梁。給學生以尊重,學生才能感受到師生的平等,才能感受到自尊的存在。著名教育家愛默森說:「教育成功的秘訣在於尊重學生。」優秀的教師不會高高在上,不會威脅或懲罰學生,他尊重學生勝過學生尊重他。教師只有尊重學生,保證每個學生在班級里有自己的位置,才能培養學生良好的情感和品德。教師尊重學生,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努力創設平等、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
1、尊重學生的人格
教師必須把每一個學生都看成是獨特而有價值的人,要知道他們能夠自己思考和表達,要相信他們能夠積極地去改善自己的行為。因此,我在平時也很重視建立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從不壓抑、束縛學生,而是喚醒和養護學生,在自己的心中時刻有每個學生的歡樂和苦惱,把自己放在與學生平等的位置上,經常與學生談心,和學生一起感受和體驗,以學生的眼光去看「學生的世界」,體驗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困難、期待和泄氣時的心情,及時給學生以關心、幫助、鼓勵和啟迪,去感受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經歷的挫折、渴望,真正去體會學生作為一個活生生的人的需要、情感、態度和發展意向,及其發展過程中的自由創造和選擇,以平等、寬容的態度積極調動每一個學生的情緒,鼓勵和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中來,時刻注意師生交往的質量,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做學生的諍友,把學生看成是「發展中的人,能發展好的人」。這樣學生對我就比較尊重和信賴,就會用勤奮學習來回答我對他們的關心與期待,從而營造出一種「平等、寬松,富於和諧、真誠、溫馨」的教育教學氛圍。只有尊重學生的人格,讓學生感覺到自己和教師是平等的人,這樣才能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2、與學生平等相處
在課堂上,教師和學生分別扮演特定的角色,承擔不同的責任,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職責、學識、經驗和抱負,但就人的價值和尊嚴而言,所有的學生與老師的地位是平等的。作為教師,我們要擺脫絕對權威的觀念,以平等的心態看待學生,要知道教師的職責是培養人才,是要為學生服務。教師在實際工作中應切實當好學生的向導,做好學生的助手,成為學生真誠、無話不說的「朋友和知己」。
教師尊重學生,學生才會尊重教師;教師剝奪了學生的尊嚴,學生也會想方設法消除教師的尊嚴,這是師生關系中的黃金法則。只有人與人之間心靈的對話,完整人格的交流,學生才會體驗到做人的全部尊嚴,才會享受到被人尊重的生命快樂,才會使師生關系具有教育意義。
三、逐步加深師生感情。
中學生對班主任的第一印象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隨著師生交往的不斷加深繼續保持和發展,也會逐漸淡化以至轉化,關鍵在於班主任的思想、心理品質和工作水平。
班主任要得到學生的信任,就要悉心深入地了解學生,盡可能與他們打成一片,年輕教師更可以充分利用與學生年齡差距小的優勢,與他們交心,做他們的「知心朋友」。
四、學會寬容學生
寬容是一種智慧,一種美德,又是一種教育方式。蘇霍姆林斯基說:「有時寬容所引起的道德震動比懲罰更強烈。」作為一名教師,以寬恕包容之心對待學生,不僅維護了學生的自尊心,給了學生反思自己行為的時間和悔改的餘地,而且能表現出教師的寬大胸襟和巨大智慧,也必然會贏得學生的信任和擁戴。
寬容不是放任自流,也不是無能的表現,而是一種教育手段。寬容的核心是以加強學生的自我約束、自我管理為原則,從而達到自我教育、自我發展為目的。在日常工作中,寬容表現為「三不」,即「不責學生之小過,不揭學生之隱私,不念學生之舊錯。」學生的成長是一個嘗試前進和不斷糾錯的過程,他們是一個在錯誤中學習成長的人群。學生偶有違紀、犯錯誤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學生犯錯誤時,教師切忌與學生計較,當自己的情緒激動時一定要剋制,不要沖動,待情緒穩定時再處理,千萬不要跟學生「過不去」,一味地訓斥、責怪學生,這樣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使學生對教師充滿怨恨,甚至明目張膽地與教師作對。不僅教育的目的難以達到,師生關系僵持,反而還容易使學生從教師身上學會了責怪,對學生德行的養成也極為不利,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
寬容應以理解、尊重和信任學生為基礎。教師寬容學生的過錯,實際上是把一種信任、一種責任交給學生,而學生得到信任和責任,也會盡最大的努力去改正自己的過錯,從而不斷提高自身的修養。
同時教師在課堂上應多些微笑,多說鼓勵的話語,多與學生進行溝通,多讓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和主張,創造活躍的課堂氣氛,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形成教師樂教、學生樂學的教學場面。從而拉近師生的距離,使學生在輕松愉快之中獲得知識,接受知識,也使師生情感在自覺或不自覺中得以溝通,進一步促進了師生關系和諧的發展,最終達到建立和諧師生關系的目的。
和諧社會需要和諧的校園環境,而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其中最活躍的因素,直接影響著教學質量的提高、學校的和諧人際關系和學生的健康成長。這種良性師生關系的建立有賴於我們每一位教育者為之不懈地努力奮斗。
㈥ 課堂教學中如何構建新型師生關系
在我市教育局職社處組織的職業學校教師「洋思三日行」活動中,我對洋思初中課堂教學中構建的新型師生關系感觸頗深,洋思人摒棄了「填鴨式」的教學模式,真正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在洋思人的課堂上,教師圍繞學生轉,片言只語,或畫龍點睛,或點鐵成金,學生滔滔不絕,呈現主動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熱烈氣氛。過去那種以教師講授為主的「課堂」現在真正成了學生自發主動求知的「學堂」。洋思人課堂教學改革的成功之處,除了改革課堂教學模式外,我認為另一成功之處在於構建一種新型的師生關系,這種新型師生關系的確立有助於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是達成課堂教學「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共處、學會做人(生存)」這一整體目標的重要措施。新形勢下,課堂教學轉向以學生為中心已成共識。然而這種新型師生關系的確定要想從傳統教育體制中突圍,還需要一個接觸、了解、認可、效仿、靈活運用的過程。西方一些國家在90年代初期將教育全面質量管理引入學校管理,其目的就是為了樹立「消費者中心」的觀點,即視學生為學校教育主要「消費者」,這有助於「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目標實現,有助於形成一種新型師生關系。那麼,如何構建課堂教學中的新型師生關系?筆者以為,可以從下幾個方面著手,積極構建課堂教學中新型師生關系:1、營造寬松型的課堂氛圍寬松的課堂氛圍是構建新型師生關系的基礎,只有形成和諧、愉悅的課堂教學氛圍,才能激發學生的童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慾和心理驅動心,也才能激發每個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形成課堂教學的凝聚力。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臉上的笑容無疑會像春風一般輕拂每個學生的心胸,緩解了學生的緊張心情,消除了學生的厭煩情緒,使學生在心理上從接受老師、認可老師到期待老師,形成一個飛躍,進而達到想學、樂學的境界。其次,教師要以平等的地位出現在課堂,把寬容與愛心化作無聲的語言——眼神,教師眼中流露的期望與鼓勵將時刻提醒著學生:老師在注意我,老師相信我,進而達到不能辜負老師的期望,努力學習的效果。2、使用激勵性的課堂語言一開始,激勵性語言的使用是構建新型師生關系的一種技巧,它有利於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有利於調整學生的學習心理,有利於創造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的效果,促使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因此,課堂教學中教者要尊重學生,巧妙設疑鼓勵思考,營造學生主動提問、概括、假設和陳述的課堂氛圍,杜絕「這個問題都不會,怎麼搞的?」此類打擊性的語言,多使用「好好想想」、「再思考一下」、「下次可要答對哦」、「你這個問題提的很好」等鼓勵啟發性語言,形成學生之間及師生之間的相互合作關系,多討論、多提問、多辯論、精講授。3、培養自由討論式的課堂風氣教者培養學生在課堂上自由討論,是構建新型師生關系的關鍵,也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重要切口。放手讓學生在課堂討論說起來容易,但做起來很難,這里有一個長期培養的過程。要達到這種效果,教者需從三方面入手,一是根據教材,結合學生基礎實情,提出科學的討論題,既讓學生有話可說,又要完成實際教學任務,不影響教學進度;其次要有教學機智,在學生討論中要及時把握、及時引導,教者不但要思維敏捷,而且要引導得時,信息吸收要迅速,這就要求教者備課時要備到學生。再次,為了保證一個「面」,教者要在課前、課後做好每個基礎較差同學的思想工作,鼓勵他們積極參與,也可事先進行適當引導,防止課堂討論中產生「死角」。4、提供多重式的成功體驗讓學生獲得成功是構建新型師生關系的鞏固手段,也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有效措施。在日常課堂教學中,比比皆是的現象是:老師講授時學生抬頭目視老師,老師提出問題時,他們立即低下頭。糾其原因,不是此類學生不想學、害怕學,而是此類學生長期處在課堂教學的失敗氣氛之中進行,他們害怕嘲笑和懲罰,不敢正視老師,更不要說主動提問了。事實表明,傳統的強制性方法並不能釋放學生的潛能,張揚學生的個性。只有為學生搭建多重式的成功平台,才能使每個學生對知識產生如飢如渴的追求。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創建一個成功導向的課堂,營造一個「持續的支持性環境」。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必須從三方面入手,首先是更新教育理念,什麼是人才?我們的教育對象都是人才,因此,必須讓每一個學生都要獲得成功。其次,要在大班授課制中實施分層次教學,使不同層次的學生獲得多層面、多角度的成功及愉悅,這僅僅靠一些激勵性語言和高頻率互動是不夠的,需要教師用各種方法使一些學生獲得比其他同學更多的支持,課前預習、課內外輔導等等;再次讓學生合作學習,組織優生與差生建立幫學小組,燕落到實處,這樣做,使差生及時獲得支持,掃清知識障礙,容易感受進步,從而感到自豪,如此,「持續的支持性環境」才會建立,所有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才能形成,班級內競爭與合作並存的新局面才能逐步形成。5、樹立研究型的學習楷模研究型教師將是學生探究型學習的持續動力,我們教師為人師表,不僅表現在師德上,更多的應體現在教學方法、教學藝術的探討和追求上。教師要不斷地學習新知識,探索新教法,研究新教材,努力改進和提高課堂教學藝術。制定好個人專業發展計劃,研究專業領域新動態,收集各類資料,教師對於新知識的渴望,對於學習的熱情,會潛移默化地感染著每個學生,從而對學生的探究學習心理和能力的培養大有裨益,學生將更加崇敬老師,可以加速構建和鞏固新型的師生關系。 當然,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良好新型師生關系的建立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師必須持之以恆,全面地投入。一旦這種新型師生關系建立,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體,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目標,也就能實現。
㈦ 如何處理好課堂的師生關系
一、以生為本,多一點尊重和信任
1、學生對教師的尊重。在學生眼裡,理想的教師應是能維持秩序又不過分嚴厲、公正無偏私、講課清晰有趣、能給學生以實際的幫助、友好而又有耐心。公平、公正、公開是教師獲得學生尊重的基本條件之一。由此可見,教師權威的確立,有助於贏得學生的尊重。
2、.教師對學生的尊重。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尊重是相互的。師生之間的緊密聯系是指作為獨立個體的師生之間達成的相互理解、相互支持與合作,它的形成有賴於教師、學生間相互交流等因素。(1)關心學生的進步。每個學生現階段的點滴進步都是他未來人生發展的積累,教師要善於發現,並適當給予肯定,教師哪怕是只言片語的表揚、激勵都是對學生莫大的鼓舞,都是對他們的一種尊重,今天的一小步,可能是明天的一大步。(2)尊重學生作為「學習者」的角色。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的權威目的是有效的教學,而不是強制高壓的讓學生服從。 (3)視學生為獨立的「個體」。學生是自由的個體,有自己的意志,在教學過程中與「權威」的教師是平等的關系。
二、激發興趣,多一點幽默和創新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對學生獲取知識、發展能力是很重要的。在課堂教學中,興趣的培養固然有多種方法,但幽默和創新不失是一種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作為課堂教學的幽默,我們可以這樣來理解:它是用含蓄精煉、極富情趣、寓意深刻、回味無窮的表現手段進行教學,以使學生獲取知識、發展能力、鍛造智慧、培養思維和樂觀主義人生觀的教學藝術形式。幽默應用恰當既能減少師生間的摩擦、化解無謂的矛盾,而且能增進師生間的情感,展現教師個人魅力。
老師若要具備這樣的素質,首先,要不斷的創新。幽默本身就是一種創新,除此之外,對課堂教學策略、教學方法、教學技巧都得進行創新,讓學生覺得上課就像觀賞趙本山的小品,觀看張藝謀執導的影片,從而達到高效課堂教學之目的;其次,要提升自己的文化修養。作為新課程背景下的新型教師,要讓自己成為幽默大師,不僅要在橫坐標上貫通東西,而且要在縱坐標上知天文、曉地理。只有這樣對幽默的駕馭才能運用自如,恰到好處。再次,要注重觀察,搜集好的素材。培養幽默這種特殊的細胞,關鍵一點是要注重觀察發現,善於捕捉幽默源。教師的幽默源:一是生活中的幽默,如一些趣聞軼事,俏皮話等;二是藝術中的幽默,例如,漫畫、相聲、小品、雙簧、順口溜、歇後語等;三是教師的創造。
三、 注重個性,多一點欣賞和贊譽
關注學生的個性要注意三點。一是個性的發展性。嬰兒出生以後並沒有形成自己的個性,隨著其成長,其心理不斷豐富、發展和完善,逐步形成個性。由此,我們得出結論:個性不是預成的,而是心理發展的產物。二是個性的積極性。個性是個動力傾向系統的結構,不是被客觀環境任意擺布的消極個體。個性具有積極性、能動性,並統帥全部心理活動去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三是個性的社會性。個性是有一定社會地位和起一定社會作用的有意識的個體,個體是社會關系的客體,同時它又是一定社會關系的主體,個性是一個處於一定社會關系中的活生生的人和這個人所具有的意識。據此,作為課堂教學的主導者——老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個性,最大限度地創造個性展示的平台,讓個性的主體不斷走向輝煌。
總之,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民主的、平等的,這種和諧的關系是學生產生不竭動力的源泉。只這樣,教師的職業生活才會綻放出耀眼的光彩,這便是有效課堂教學中的師生關系。
㈧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實現師生關系融洽
這是一門學問,要想班級師生融洽,必須有一種氛圍,從老師到每個學生都有愛專心,知道班級就是屬大家的第二家庭,想自己家人那樣互相關心和愛護,這需要從心靈教育開始,同時還需要眾多的骨幹多做表率作用,老師的心交個每個學生,這樣才能心靈交融。
㈨ 《如何構建新型課堂師生關系》實施方案
構建新型課堂師生關系需要從教師和學生兩方面入手。師生關系形成的有多種途徑。因此,師生關系建立良好的關系主要在課拿教學活動中在校外意識到自已的積量角色和社會地位,增強教育的立體效果。教師是教育過程的組織者,在全部數度活動中起主導作用。
從根本上說,良好的師生關系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了解和研究學生。教師要與學生取得共同語言,使教育影響深入學生的內心世果、A教師。為此,教師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究學生,了部和研究學生主要包括三個方面:①了解和研究學生個人,如學生個體的思美、需要、知識水平、個性特點、身體狀況:②了解學生的群體關系,如班集體的特點及其形研究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環境,如學習態度和方法。
(2)樹立正確的學生觀。現代學生觀我們在前面已經提到。教師應做到:既要把學生當要把學生看作學習的主人;既要霜心細致地做好各項指導工作,又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
(3)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教師的道素養、知識素養和能力素養是學生尊重教師的高教育影響力的保證。教師以其高商的品德、淵博的知識、高超的教育教學藝術來為的服務,也必然會得學生的尊重和愛戴。
(4)熱愛、重學生,公平對待學生。熱愛學生包括熱愛所有學生,對學生充滿愛心三挖苦、朝、粗暴對待學生。尊重學生特別要尊重學生的人格,6保護學生的自尊心避免師生對立。教師處理問題必須公正無私,使學生心悅誠服。
5)發揚教育民主。民主平等是現代師生倫理關系的核心要求。教師要以平等的權威」自居。教育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的看法,鼓勵學生質疑,發表不同意見,營造一個民主的氛圍。
㈩ 如何理解新課堂的師生關系
和諧師生關系
古人雲:「親其師,信其道。」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在教學和育人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不僅如此,和諧的師生關系也是構建和諧課堂,構建和諧校園、和諧社會的需要。面對新時代師生關系的種種變化,我們不僅應當追問其背後的價值和行為模式結構,更應當探索建立和諧師生關系,構建和諧課堂的途徑。
什麼是和諧的師生關系呢?和諧的師生關系是一種融洽、真誠和關懷的心理氛圍,指教師與學生在人際交往中,能夠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師生共處於和諧的統一體中。它既能為學生的生命成長提供優越的環境,又能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使他們順利實現教書育人的重任和自身的專業發展。只有在這樣的課堂里,師生才能全身心投入;只有在這樣的課堂上,教師才能感受到主體生命的涌動和成長;也只有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才能獲得多方面的滿足和發展,教師的勞動才會閃爍出創造的光輝和人性的魅力。。如何營造積極、和諧的師生關系,構建和諧課堂呢?
1.營造和諧課堂氛圍是「形成積極和諧的師生關系,構建和諧課堂」的條件
積極和諧的師生關系,和諧的課堂氛圍,能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在和諧的課堂氛圍中,師生的大腦處於興奮狀態,情緒是高漲的,思維是活躍的。師生在和諧的課堂中,能獲得更好的發展。因此,形成積極和諧的師生關系,構建和諧的課堂首要的是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夯實和諧根基。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自己當成學生的朋友,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去感受學生的喜怒哀樂,融洽師生關系。教師要注重用各種方式與學生聯絡感情,課堂上,教師一張真誠的笑臉、一個信任的眼神、一句鼓勵的話語、一次平等的交流……都會從心靈深處感染學生,激發學生求知的慾望、學習的興趣,使教與學互相交融,從而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2.改進課堂教學評價是「形成積極和諧的師生關系,構建和諧課堂」的關鍵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課堂教學評價語言使用得當,有利於融洽師生關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因評價而和諧,因和諧而煥發生機。因此,「形成積極和諧的師生關系,構建和諧課堂」需要教師改進課堂教學評價。
新課程要求用激勵性的評價觀評價學生。激勵性評價是促進學生成長發展的催化劑,能促進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的生成。評價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這就要求教師的評價語言必須真實、准確。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針對學生的不同情況,抓住點滴的閃光點,如學習的態度、思考問題的角度方式、或發言中的語言表達等方面,不斷採用多元的激勵評價方法及時點評,使學生有信心參與到整個教學的活動中,積極主動地進入學習的狀態,促進學生學習興趣的形成、個性的張揚和發展、技能和方法的提高,從中激發學生的信心和勇氣。
教師還要優化評價的語言,優美的評價語言有時會像一首詩,像一縷溫暖的陽光,能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共鳴,引發美感享受。精心錘煉的評價語言能為課堂注入新鮮的氣息,顯示教師的教學睿智。
3.尊重學生人格是「形成積極和諧的師生關系,構建和諧課堂,」的根基
課堂上師生關系的融洽主要是藉助於語言,通過師生之間的對話實現的。對話意味著師生之間精神上平等的相遇,意味著師生心靈的自由,意味著平等的師生關系。尤其是思想政治課,要體現其德育性,要讓學生能正確地認識世界、認識社會,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如果僅靠教師的權威,靠自上而下的灌輸,是不能真正實現這些教學目標的,學生不會從心底信服教師所講的內容。教學語言是傳道授業的載體,是教師培養和發展學生思維能力、融洽師生關系的工具,因此教師在教學語言上要講究藝術性。例如:教師要態度端莊、和藹,感情充沛、熱情。要使語言生動,就要注意語氣語調的運用,做到快慢得當、抑揚頓挫;要使語言形象,就要言之有物,論之有據。語言藝術也是表達藝術。表達藝術是通過面部表情和體態動作來實現的。要盡量用完美的藝術表達,使抽象的內容形象化、具體化,以增強感染力。
4.優化教學設計是「形成積極和諧的師生關系,構建和諧課堂,」的橋梁
教學設計是教學過程實施的依據,是落實教學目標、體現教學理念的載體。思想政治課積極和諧的師生關系的形成,和諧課堂的構建,,旨在深化學生的思想認識、升華學生的情感覺悟。因此,把握好,積極和諧的師生關系,形成和諧課堂的構建的切入點尤為重要。教師要善於創設教與學的情境,信任學生的學習能力,通過一些富有啟發性的問題激活學生的思維活動,從而使和諧課堂的構建,積極和諧的師生關系的形成圍繞著教學內容有效地進行;教師應當深入把握教材的內涵,包括結構體系、知識脈絡、編排規律、內容特點以及教學的切入點,然後制訂出具有個性和特色的教學方案,充分發揮教材的潛能,實現教師與教材的一體化;教師更要善於了解學生的生活實際、思想實際、心理實際,在他們的困惑點上設置情真意切的師生互動,使思想政治課的教育更有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