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論師德
『壹』 雙主題的申論作文該怎麼寫
標題是申論文章的靈魂細談申論標題選取技巧申論及範文
標題是申論文章的靈魂,確定標題是寫申論文章的第一步,也是必須的,
一、擬題的要求
凡是成功的標題,基本上要做到貼切、鮮明、精練、具體、生動。
(一)、貼切貼切標題貼切有三層含義:第一層是題文一致,即標題對論題范圍的概括、對中心論點的提煉、對態度傾向的表述應與評論的內容或思想相符。第二層是詞語的運用正確恰當,即標題製作譴詞用字時,不可望文生義,也不可濫用辭藻。第三層是題意確切妥帖,不會產生歧解或誤解。
(二)、鮮明標題應當鮮明,提倡什麼、反對什麼、褒揚什麼、針砭什麼,都應當在題目中有所反映,也就是說,標題應該有立場、有觀點、有態度、有傾向,切忌鈍刀子割肉,不痛不癢。
(三)、精煉要做到精煉這一點,一是要結構簡單,多用單行題;二是要文字簡約,要言不煩。
(四)、生動生動標題形象生動發現重要。生動的標題能夠先聲奪人,賦予文章以新意和活力,既能抓住受眾,又讓人過目難忘。使標題生動的方法有多種:一是變換標題句式通過把陳述句變為假設句、疑問句或感嘆句等,使評論標題具有濃郁的感情色彩。「清山綠水」離我們遠去誰之過?;"致富路"緣何成了"民怨路;教育(醫療)亂收費應向誰問責;"獻禮工程"當休矣活用成語、諺語、俗語。把成語諺語俗語等引入標題,直接引用或變化引用,既可以使標題言簡意賅,還可以使標題別有新意。一是直接引用,即把成語、諺語、俗語直接引入標題,藉助於受眾,認識評論所要分析的事物或問題;二是變化引用即在引用成語、諺語、俗語時,對文字進行一些細微的改動,使詞義發生一定的變化,賦予詞語以新的內涵。莫要"亡羊"才"補牢" 三是巧用修辭手法 現代漢語的修辭手法有多種,常用的有比喻、比擬、借代、雙關、對照、連珠等,這些手法都可以用於評論標題的製作。再塑園丁形象----淺談加強師德建設;書包在憤怒;「養命錢」不能亂用;「房蟲兒」還能活多久
二、擬標題時應注意的事項
(一)、議論文的標題要反映文章的主要內容擬題目不要太大,即論述的內容不要太多。一般議論文,往往需要集中論述一個問題,提出一個論點,題目就要反映文章論述的范圍。如果題目很大,論述的事物或者問題卻很小,就會文不對題。
(二)、議論文的標題要醒目醒目的標題既要抓住內容要點,又要見解明了有時,為了使標題吸引人,可以摘取文中有代表性的片言只語或文中觸及的某些引人注目的事實作標題,再用副標題介紹文章的主要內容或寫作緣由,如:抓好民生之本貴在和衷共濟-正確看待下崗失業現象;人類智慧的一座「燈塔」------深刻認識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生死抉擇的考驗-我們黨有決心有能力解決腐敗問題;安得廣廈千萬間-----加強經濟適用房建設與管理;「救死扶傷」白衣天使的天責-----淺談加強醫德建設;再塑園丁形象----淺談加強師德建設;還老百姓知情權-----淺談價格聽證制度的完善;變暗補為名算--------淺談公務員住房貨幣化改革;公立醫院的公益性不容改變-----淺談醫療體制改革等。
(三)、比喻,俗稱打比方,是指在描寫某一事物或說明某一道理時用與它有相似點的事物或道理來說明,在各種修辭格中它是最為常見的一種。比喻的主要作用在於用具體的描繪抽象的,以淺顯的闡釋深奧的,以熟悉的說明陌生的。它利用形象思維的形式,使譴詞造句含蓄委婉、意味無窮,能讓人們藉助使用者營造的意境,展開想像的翅膀,去形象而又深刻地體會使用者所表述的意思。〈〈機遇就像一條河〉〉。機遇之所以像一條河,是因為機遇就如同河一樣不停的在你身邊流淌著,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關鍵在於你能否有眼力識別它,有沒有能力抓住它。這種比喻意在說明機遇是常見的,就看你能不能發現它,利用它。〈〈莫要"亡羊"才"補牢"〉〉、〈〈別把百姓當「白鼠」〉〉、〈〈別把學生(病人)當「人質」〉〉、生產安全拒絕"帶血的「GDP"
『貳』 積累申論素材
申論素材積累一般來說,從以下三點出發,進行積累,可以參考:
一、 平時多留意身邊平凡小事
(1)身邊經常發生的事情,都是社會現象,反映著社會問題,不一定要非常具體,只要有一個大致的概念即可,均能夠成為寫作素材。
(2)例如主題為「教育」。我們從身邊發生的平凡小事去入手。包括:「學校中的好學生與差學生」、「教育歧視」、「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師德問題」、「學校加班補課費」、「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理」等。
(3)這些事件並不一定要說的非常具體,不一定要選取的非常具有代表性,它們可以是反映宏觀現象的詞彙,也可以作為論據。而且,選取來自與生活,難度會更小。
二、多積累社會新聞熱點事例
(1)社會新聞熱點事例較之於身邊平凡小事,要更加具體一些,更有針對性一些。
(2)例如主題為「創新」,我們就可以從具有創新性的新聞熱點事例作為作文素材。包括:「央視《我愛發明節目》」、「蘋果手機不斷更新換代」、「事業單位合同制」、「劃片就近入學政策」 、「校長教師論證制度」、「綠色信貸政策」等。
(3)這些內容可以通過手機新聞客戶端、人民網、人民日報、半月談、地方報紙等多種方式積累。尤其是現代年青人依賴手機,我們就可以下載新聞手機客戶端,既方便有全面的積累素材。
三、多了解原理效應
(1)原理效應反映社會客觀規律,往往具有普遍性,可能適合很多不同主題的作文寫作。
例如:「木桶效應」告訴我們解決問題關鍵在於解決最短板,大多數的作文寫作都可以使用它。
(2)「破窗效應」告訴我們問題要及時解決,否則容易帶來更大的負面影響。一般可以用在政府解決貪腐問題、企業自律加強職業道德、個人完善自身修養等。
(3)「超限效應」告訴我們任何事物都要把握好一個度,否則容易物極必反。一般用在政府要傾聽民意不要過度壓制、企業要關愛員工不要過度壓榨、學校和家長要愛護學生不要過大壓迫、個人要適當勞逸結合不要過度奔波等。
我們會發現原理效應的使用很靈活,且適用主題很多,建議考生可以多積累些熱門的原理效應。
四、適當背誦名言警句
(1)名言警句是非常高端的論證素材,可以提高文章的文采與內涵。但是,其難度在於:(1)記憶難;(2)內容多;(3)針對性難以把握。
往往考生背誦了很多名言警句,但是寫作文的主題稍稍有所變化,這些素材可能就無法使用了。
(2)這里,建議大家可以多背誦「創新、改革」「愛國」「民生」「良好心態」「官民關系」等方面的名言警句,寫作文用到的幾率會大一些。
『叄』 申論三大段兩小段的具體解釋,內容,具體範文,
【範文】
三方用心 還孩子美好明天
——解決教師失德行為
師德是一個社會良知的重要標志,是一個國家道德水平的重要標桿。從浙江溫嶺幼師虐童案引起網路熱議,一樁樁虐童事件不斷地觸動著萬千家長的心:男童被幼師用利器刮傷多處,血滲衣衫;老師一腳踢飛男孩,孩子的笑聲自此消失。孩子的天真與歡樂逐漸消失,學校不再是孩子學習娛樂的天堂,震驚與憤怒成為公眾一致的表情,「師德」一詞開始被公眾質疑,社會良知遭到威脅,國家的道德水平遭遇失衡。扭轉失德行為,需要政府用心,需要社會用心,需要學校用心,三方齊努力,才能治癒孩子心靈的創傷。
政府用心,立法和執法是關鍵。立法是解決問題的基礎,沒有完善的法律來界定虐童行為的標准和處罰方法,就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教師虐童的現象。浙江溫嶺的一名幼師因為覺得「好玩」而將孩子倒放在垃圾桶里,最終卻無罪釋放。這個結果不僅難以讓公眾接受,也體現出法律漏洞在惡劣行為面前的無奈和羞愧,更無法起到根治教師失德的行為。只有通過嚴格的立法,明確教師虐待兒童的相關行為標准,比如《中小學教師違反職業道德行為處理辦法》就對虐待兒童的行為有明確界定。當然,除了完善法律法規外,政府相關部門還需要根據規定嚴格執法,發現不良行為要進行嚴肅處理和懲罰,從根源治理失德行為。
社會用心,輿論引導和民眾監督是保障。所謂「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學為人師,行為世范」,正是在宏觀的社會意義上對教師價值的判斷,是由衷的贊美,更是深沉的希望。「最美教師」的代表張麗莉和張緒芬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生動地、深刻地、完美地詮釋了師德的內涵,踐行了教師的操守,彰顯了教師的光榮,給冷漠無情的失德行為上了生動的一課。我們還需要更多典範來引導和帶動教師隊伍樹立正確的師德;同時還需要公眾參與監督,通過網路等多種途徑對失德行為進行舉報,進一步保障失德行為的治理和解決。
學校用心,關注教師心理是要求。對於一起起虐童事件,有學校曾解釋「正常人不會做出如此舉動」。這確實應該引起我們的思考和關注,「正常人不會這么做」,那做了這些事情的教師又是什麼問題呢?如果不是精神疾病,就是有嚴重的心理問題。這個問題不應該被我們忽視的,但卻在屢次爆發的虐童案處理中被學校漠視了。今年河北省兩會的一份提案指出,近一半的教師存在心理問題。因此,學校應該加強對老師的心理輔導,定期組織心理疏導工作,建立心理調節機制,豐富教師業餘生活,減輕教師工作壓力,關注教師心理變化。
師以德為先,德張則師范顯。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起著關鍵的作用。只有政府完善法律法規並嚴格執法,社會公眾典範引導輿論並參與監督,學校關注教師心理變化,才能減少並清除教師失德行為,還孩子們美麗的天空,讓孩子健康成長,社會良知得到回歸,國家道德水平進一步提高,正所謂「少年強則國強」。
【解析】
許多考生在初次接觸申論寫作時,都會出現結構混亂、內容空洞等問題。此範文為常規結構——「五段三分」式。以策論文為例,「五段三分」即第一段:引出話題並進行分析論證;第二段——第四段:提出分論點,即對策;第五段:結尾,收束全文。
本文以近年引起熱議的一系列教師虐童事件為背景,文體為策論型議論文,各位考生可參考此文章仔細揣摩「五段三分」結構的文章特點,並多加練習。
『肆』 申論大作文怎麼備考
一、三大技巧
(一)首尾句
大量的實踐經驗告訴我們,一段文句的中心意思往往體現在開頭和結尾的若干句話。對於申論材料的閱讀,其方法與普通的材料並無不同。因此,廣大考生要格外關注段落的首尾句。
(二)標志性詞彙
對於重要信息的把握,考生還需要通過一些標志性詞彙法尋找。這些標志性詞彙用於引出重要信息。
表明觀點的:某某說、指出、認為、強調、建議……
表示重點的:然而、但是、可是……
作出結論的':因此、所以、言而總之、總體上來看……
表示問題的:遠未、僅是……
(三)邏輯關系分析法
命題人在命制材料的時候,會有自己明確的邏輯。這種邏輯通常是:問題+影響+原因+對策。考生要能夠梳理出材料的邏輯,這是作答申論必經的一個環節。因為,作答要求通常會圍繞常規邏輯命制題目。另外,這也是寫作文的最起碼要求。這些邏輯要求廣大考生務必要牢固掌握,活學活用。
1、並列關系
申論材料里的並列通常見於問題並列和對策並列,此外還有原因並列等。例如,2012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真題,材料中談到了道德建設中存在問題,醫療領域個別醫生不講良心,亂開提成,收受回扣;師德領域個別教師不講師德,借補課家訪名義收取學生好處費;領導幹部借政績工程形象工程換取個人升遷。這屬於明顯的並列關系。
2、總分關系
總分關系通常見於總對策和分對策。
3、遞進關系
遞進關系常見於影響遞進和對策遞進。例如,「保護傳統文化 從我做起」,這句話是總對策,接下來,第一我要熱愛傳統文化,第二我要學習傳統文化,第三我要捍衛傳統文化。這三個層面屬於明顯的遞進關系。
4、因果關系
圍繞問題,可以先有結果,再有原因;也可以先有原因,在描述結果。例如,食品安全信息成了「不能說的秘密」,其原因在於……。
『伍』 申論大作文素材怎麼積累
申論大作文素材的積累需要靠平時。
平時需要多關注新聞,多關注各種熱點。
『陸』 申論作文例證法如何選例子
大作文在申論考試中佔分極高,如國考申論中的大作文佔40分。很多考生對大作文寫作有畏難心理,導致大作文寫作平均分數並不是很高。
一、何為大作文例證法
例證法,是論說文章中亮明觀點後舉出具體實例證明觀點的論證方法。一般而言,申論中常用的例證法包含:熱點例證法、典故例證法、自身經歷(感受)三方面。
熱點例證法:可以列舉社會熱點事件、社會現象、熱議政策等。
典故例證法:可以列舉指關於歷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傳說等。
自身經歷(感受):可以列舉自己的經歷、自身的感受等。
二、如何選例
首先,必須明確觀點,從而確定具有代表性的例子。
【例題】
「給定資料3」引用了《論語》中的話:「不學禮,無以立。」請以這句話為中心議題,聯系社會現實,自擬題目,寫一篇文章。(35分)(2016年國考副省級申論真題)
要求:
(1)自選角度,見解深刻;
(2)參考「給定資料」,但不拘泥於「給定資料」;
(3)思路清晰,語言流暢;
(4)總字數1000~1200字。
總論點:學禮以促進中華民族的復興大業。
分論點一:學禮以促進公民意識的自覺;
分論點二:學禮以促進民族素質的提高;
分論點三:學禮以促進民族文化精神的弘揚。
以分論點一展開論證。具體如下:
禮:學禮儀、懂禮貌、守規矩等。
公民意識:是指公民個人對自己在國家中地位的自我認識。公民意識是社會意識的一種存在形式,是一種現代意識,是在現代法治下形成的民眾意識,它表現為人們對「公民」作為國家政治、經濟、法律等活動主體的一種心理認同與理性自覺,又體現為保障與促進公民權利,合理配置國家權力資源的各種理論思想。具體有:參與意識、責任意識、監督意識、法律意識等。
根據這道題目,我們明確了論證的觀點。因此,可以據此選擇適合的案例進行論證。
其次,從材料外選取恰當的例子,從而避免千篇一律。
符合分論點一的案例:
熱點:學習法律交規,文明公民選舉、文明交通協管員、環保志願行動等體現參與意識;
學習傳統文化,文明旅遊、官德、醫德、師德、社會最美事件體現責任意識;
學習政策文件,市場信箱、官方熱線體現監督意識;
學習法律文件具備法律意識。
典故:魯迅棄醫從文用文字點化民眾革命意識;馬丁路德金用詩歌《我有一個夢想》點醒民眾種族平等意識等。
自身經歷(感受):往往不具備說服力,可以不使用。
『柒』 申論大作文如何積累材料
一、 平時多留意身邊平凡小事
身邊經常發生的事情,都是社會現象,反映著社會問題,不一定要非常具體,只要有一個大致的概念即可,均能夠成為寫作素材。
例如主題為「教育」。我們從身邊發生的平凡小事去入手。包括:「學校中的好學生與差學生」、「教育歧視」、「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師德問題」、「學校加班補課費」、「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理」等。
這些事件並不一定要說的非常具體,不一定要選取的非常具有代表性,它們可以是反映宏觀現象的詞彙,也可以作為論據。而且,選取來自與生活,難度會更小。
二、多積累社會新聞熱點事例
社會新聞熱點事例較之於身邊平凡小事,要更加具體一些,更有針對性一些。
例如主題為「創新」,我們就可以從具有創新性的新聞熱點事例作為作文素材。包括:「央視《我愛發明節目》」、「蘋果手機不斷更新換代」、「事業單位合同制」、「劃片就近入學政策」 、「校長教師論證制度」、「綠色信貸政策」等。
這些內容可以通過手機新聞客戶端、人民網、人民日報、半月談、地方報紙等多種方式積累。尤其是現代年青人依賴手機,我們就可以下載新聞手機客戶端,既方便有全面的積累素材。
三、多了解原理效應
原理效應反映社會客觀規律,往往具有普遍性,可能適合很多不同主題的作文寫作。
例如:
「木桶效應」告訴我們解決問題關鍵在於解決最短板,大多數的作文寫作都可以使用它。
「破窗效應」告訴我們問題要及時解決,否則容易帶來更大的負面影響。一般可以用在政府解決貪腐問題、企業自律加強職業道德、個人完善自身修養等。
「超限效應」告訴我們任何事物都要把握好一個度,否則容易物極需反。一般用在政府要傾聽民意不要過度壓制、企業要關愛員工不要過度壓榨、學校和家長要愛護學生不要過大壓迫、個人要適當勞逸結合不要過度奔波等。
我們會發現原理效應的使用很靈活,且適用主題很多,建議考生可以多積累些熱門的原理效應。
四、適當背誦名言警句
名言警句是非常高端的論證素材,可以提高文章的文采與內涵。但是,其難度在於:(1)記憶難;(2)內容多;(3)針對性難以把握。
往往考生背誦了很多名言警句,但是寫作文的主題稍稍有所變化,這些素材可能就無法使用了。
這里,建議大家可以多背誦「創新、改革」「愛國」「民生」「良好心態」「官民關系」等方面的名言警句,寫作文用到的幾率會大一些。
『捌』 申論作用例證法如何選例子
要想弄明白例證法如何選出合適的例子,首先要清楚何為大作文例證法:例證法,是論說文章中亮明觀點後舉出具體實例證明觀點的論證方法。一般而言,申論中常用的例證法包含:熱點例證法、典故例證法、自身經歷(感受)三方面。
熱點例證法:可以列舉社會熱點事件、社會現象、熱議政策等。
典故例證法:可以列舉指關於歷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傳說等。
自身經歷(感受):可以列舉自己的經歷、自身的感受等。
其次,才是如何選例:
必須明確觀點,從而確定具有代表性的例子。
總論點:學禮以促進中華民族的復興大業。
分論點一:學禮以促進公民意識的自覺;
分論點二:學禮以促進民族素質的提高;
分論點三:學禮以促進民族文化精神的弘揚。
以分論點一展開論證。具體如下:
禮:學禮儀、懂禮貌、守規矩等。
公民意識:是指公民個人對自己在國家中地位的自我認識。公民意識是社會意識的一種存在形式,是一種現代意識,是在現代法治下形成的民眾意識,它表現為人們對「公民」作為國家政治、經濟、法律等活動主體的一種心理認同與理性自覺,又體現為保障與促進公民權利,合理配置國家權力資源的各種理論思想。具體有:參與意識、責任意識、監督意識、法律意識等。
根據這道題目,我們明確了論證的觀點。因此,可以據此選擇適合的案例進行論證。
從材料外選取恰當的例子,從而避免千篇一律。
符合分論點一的案例:
熱點:學習法律交規,文明公民選舉、文明交通協管員、環保志願行動等體現參與意識;
學習傳統文化,文明旅遊、官德、醫德、師德、社會最美事件體現責任意識;
學習政策文件,市場信箱、官方熱線體現監督意識;
學習法律文件具備法律意識。
典故:魯迅棄醫從文用文字點化民眾革命意識;馬丁路德金用詩歌《我有一個夢想》點醒民眾種族平等意識等。
自身經歷(感受):往往不具備說服力,可以不使用。
範文:
學禮以促進公民意識的自覺。我們可以通過學禮儀、懂禮貌、講規矩,從而促進公民具備良好的參與意識、責任意識、監督意識和法律意識。正如:我們學習法律交規,讓公民文明參與選舉、文明擔當交通協管員、文明參與環保志願行動等,讓他們的參與意識更好;學習傳統文化,促進民眾文明旅遊、講官德、守醫德、有師德,對國家與人民的責任意識更強烈;學習政策文件,可以讓公民通過市場信箱、官方熱線體現監督政府工作,正是監督意識的集成;學習法律文件具備良好的遵法、守法、不犯法的意識。因此,我們需要通過學習禮以、規矩、法律等「禮」,讓公民知書達理,具備良好的公民意識。
材料外找熱點案例具備一定難度。因此,需要考生平時多積累熱點案例、熱點政策、典故事例、自身經歷(感受)等。具體方法:每日查閱人民日報APP新聞版、手機新聞客戶端、央視新聞頻道等。
最後,材料內轉化案例
材料一第一段:航海家達伽馬,在到達非洲大陸時樹起了旗幟,標示葡萄牙王室的主權。(公民意識缺乏的體現,反面案例)
材料一第一段:鄭和並沒有樹立標示大明主權的旗幟,而是樹立了一座豐碑,一座友好而和平的豐碑。拒絕侵略,傳遞友好,這就是我中華氣度,我們的『中國范兒』」。(公民意識良好的體現,正面案例)
材料一第五段:一位在埃及旅遊的中國網友發布了一條微博,微博里盧克索神廟浮雕上赫然刻著中文「某某到此一游」。實際上,個別中國遊客在境外不文明舉動引發的爭議一直不斷。(民意識缺乏的體現,反面案例)
在使用中注意不要原話摘抄,進行合理轉化後使用。
範例:
學禮以促進公民意識的自覺。我們可以通過學禮儀、懂禮貌、講規矩,從而促進公民具備良好的參與意識、責任意識、監督意識和法律意識。就像航海家達伽馬在達非洲樹起葡萄牙旗幟,給世界傳遞侵略信號,反而為國蒙羞,這是愛國意識不夠、責任意識狹隘的體現。而我國旅遊文明法律法規、道德素養教育不到位,導致在世界旅遊中出現不文明現象,讓世界認為中國人素質不高、文化不好等,這也是我國個別人對於國家形象維護的責任意識不到位的體現。反觀,鄭和下西洋中,建立豐碑,傳遞友好與和平,彰顯了我中華氣度,這是他高度自覺的公民意識體現,具備對國家無盡的愛與責任。因此,我們需要通過學習禮以、規矩、法律等「禮」,讓公民知書達理,具備良好的公民意識。
『玖』 2012年6月聯考申論大作文範文
還孩子美好明天
師德是一個社會良知的重要標志,是一個國家道德水平的重要標桿。從浙江溫嶺幼師虐童案引起網路熱議,一樁樁虐童事件不斷地觸動著萬千家長的心:
男童被幼師用利器刮傷多處,血滲衣衫;老師一腳踢飛男孩,孩子的笑聲自此消失。孩子的天真與歡樂逐漸消失,學校不再是孩子學習娛樂的天堂,震驚與憤怒成為
公眾一致的表情,「師德」一詞開始被公眾質疑,社會良知遭到威脅,國家的道德水平遭遇失衡。扭轉失德行為,需要政府用心,需要社會用心,需要學校用心,三
方齊努力,才能治癒孩子心靈的創傷。
政府用心,立法和執法是關鍵。立法是解決問題的基礎,沒有完善的法律來界定虐童行為的標准和處罰方法,就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教師虐
童的現象。浙江溫嶺的一名幼師因為覺得「好玩」而將孩子倒放在垃圾桶里,最終卻無罪釋放。這個結果不僅難以讓公眾接受,也體現出法律漏洞在惡劣行為面前的
無奈和羞愧,更無法起到根治教師失德的行為。只有通過嚴格的立法,明確教師虐待兒童的相關行為標准,比如《中小學教師違反職業道德行為處理辦法》就對虐待
兒童的行為有明確界定。當然,除了完善法律法規外,政府相關部門還需要根據規定嚴格執法,發現不良行為要進行嚴肅處理和懲罰,從根源治理失德行為。
社會用心,輿論引導和民眾監督是保障。所謂「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學為人師,行為世范」,正是在宏觀的社會意義上對教師價值的判斷,是由衷
的贊美,更是深沉的希望。「最美教師」的代表張麗莉和張緒芬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生動地、深刻地、完美地詮釋了師德的內涵,踐行了教師的操守,彰顯了教師的
光榮,給冷漠無情的失德行為上了生動的一課。我們還需要更多典範來引導和帶動教師隊伍樹立正確的師德;同時還需要公眾參與監督,通過網路等多種途徑對失德
行為進行舉報 ,進一步保障失德行為的治理和解決。
學校用心,關注教師心理是
要求。對於一起起虐童事件,有學校曾解釋「正常人不會做出如此舉動」。這確實應該引起我們的思考和關注,「正常人不會這么做」,那做了這些事情的教師又是
什麼問題呢?如果不是精神疾病,就是有嚴重的心理問題。這個問題不應該被我們忽視的,但卻在屢次爆發的虐童案處理中被學校漠視了。今年河北省兩會的一份提
案指出,近一半的教師存在心理問題。因此,學校應該加強對老師的心理輔導,定期組織心理疏導工作,建立心理調節機制,豐富教師業餘生活,減輕教師工作壓
力,關注教師心理變化。
師以德為先,德張則師范顯。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起著關鍵的作用。只有政府完善法律法規並嚴格執法,社會公眾典範引導輿論並參與
監督,學校關注教師心理變化,才能減少並清除教師失德行為,還孩子們美麗的天空,讓孩子健康成長,社會良知得到回歸,國家道德水平進一步提高,正所謂「少
年強則國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