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師生師德 » 老法師生平

老法師生平

發布時間: 2021-01-06 19:40:18

A. 凈空法師的生平事跡

凈空老法師俗名徐業鴻,1927年月15日生於安徽省廬江縣,幼居福建建甌。抗戰時,求學於貴州國立第三中學,勝利後就讀於南京市立第一中學。1949年赴台灣,服務於實踐學社,公餘之時研讀經史古文,先後追隨一代大哲方東美教授、藏傳高僧章嘉呼圖克圖及佛學大家李炳南老居士十三年,學習經史哲學以及佛法,獲得深刻啟發,不僅熟通佛教各派經論,對於儒學、道家和伊斯蘭教等其他宗教學說,也廣泛涉獵。於眾多典籍中,對佛教凈土宗著力最多,成就也最為輝煌。
曾任台北圓山臨濟寺書記,十普寺三藏學院教師,南普陀佛學院教師,中國佛教會設計委員,弘法委員,東方佛教學院學教授兼教務主任,松山寺大專佛學講座講師,中國內學院院長,中國文化學院教授,中國佛教會大專院校佛學講座總主講,天主教東亞精神生活研習所教授,華藏法施會會長,華藏精舍住持,華藏佛教圖書館導師,華藏凈宗學會會長暨佛陀教育基金會董事長,美國達拉斯佛教會會長,新加坡凈宗學會導師,澳洲格里菲斯大學,昆士蘭大學榮譽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客座教授,格里菲斯大學、南昆士蘭大學榮譽博士,印尼夏利悉達亞都拉回教大學榮譽博士,澳洲凈宗學院院長,香港佛陀教育協會董事主席。法師於海內外倡導促進成立「凈宗學會」,提倡專修凈業,專弘凈宗。

B. 凈空法師的簡介

凈空老法師,俗名徐業鴻,一九二七年生於中國安徽省廬江縣。一九四九年旅居台灣。先後追隨著名哲學家方東美教授、藏傳高僧章嘉呼圖克圖大師,以及佛儒大家李炳南老居士,學習經史哲學以及佛法十三年,而於佛教凈土宗著力最多。一九五九年於台北臨濟寺剃度,法名覺凈,字凈空,至今講經教學四十八年,從無間斷。首倡「佛教」乃「佛陀教育」正名之說,大開印贈經論善書及運用網際網路、衛星電視教學手段之風氣。

曾受聘於台灣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教授、中國內學院院長等職。並創辦過台北華藏佛教視聽圖書館、佛陀教育基金會、美國達拉斯佛教會、澳洲凈宗學院。曾指導新加坡凈宗學會創辦「弘法人才培訓班」。現今全球有百餘所的佛陀教育機構尊聘凈空老法師為永久導師,千百萬的聽眾通過遠程教學,跟凈空老法師學習佛教和接受倫理道德的教育。

除教學之外,凈空老法師致力於世界和平、宗教團結,普及仁愛和平的社會教育工作,足跡遍亞洲、美洲、澳洲、歐洲、非洲等地,貢獻卓越。先後榮獲澳洲、印尼各大學榮譽教授、博士學位以及英國女王頒贈之AM勛銜。並多次代表澳洲的大學出席國際和平會議,積極提倡建立「宗教大學」或「多元文化大學」,培育各宗教傳道師資,互通教義,以提升宗教徒素質。

二○○一年移民澳洲,次年成立澳洲凈宗學院於昆士蘭州圖文巴市。以培育弘法人才為宗旨,特別重視《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道》以及《沙彌律儀》的學習,奠定德行、倫理、因果、智慧、科學教育的基礎。學生們每日學習講經,時常應邀至當地各大學宣揚宗教教育與多元文化理念,以收教學相長之功。學院周六的溫馨晚宴、東西方節日慶典與多元文化論壇交流,於敦親睦鄰發揮了良好效果。並積極參與當地各項教育、醫葯、慈善活動。向全球高等學府贈送獎學金暨《乾隆大藏經》等珍貴法寶,供養有志於學習神聖教育的仁人志士。在凈空老法師的領導下,凈宗學院同學們立志以「和諧世界,從我心做起」、「修身為本,教學為先」的理念,永遠為聖賢教育事業而共同勉勵!

C. 釋印順的法師生

上印下順法師,俗姓張,名鹿芹,浙江省海寧縣人,生於清德宗光緒32年(西元1906年,歲次丙午)清明前1日。6歲(民前一年)六月,進私塾學習;民國元年(7歲),隨父親至新倉鎮,進小學堂就學。民國四年(10歲)冬天,小學畢業,處家中自修半年。民國五年(十一歲)秋天,往硤石鎮開智高等小學堂插班二年級進修,在高小第三學年,秀才張仲梧先生曾給導師的作文滿分再加二分的贊許。民國七年(13歲)夏天,完成高等小學堂學業。同年秋天,於鄰近之中醫師家裡讀書,直至16歲夏天。
1921年(16歲)—1930年 (25歲)任教於區立教會附設私立小學。此段期間,於民國十四年(20歲),讀馮夢禎的《莊子序》:「然則庄文郭注,其佛法之先驅耶」,引起了探究佛法 的動機。此後,於商務印書館之目錄中發現佛書目錄,因此購得《中論》等書。由於閱讀《中論》,使他領略到佛法之高深而嚮往不已!經四五年的閱讀思惟,他發現了佛法與現實佛教界間的距離,所理解到的佛法與現實佛教界差距太大,引起了內心之嚴重關切,因此發願雲:「為了佛法的信仰,真理的探求,我願意出家,到外地去修學。將來修學好了,宣揚純正的佛法。」
1930年(25歲)農歷十月十一日,於福泉庵禮上清下念老和尚為師,落發出家,法名印順,號盛正。出家前因曾受般若精舍老和尚昱山上人指引,出家後隨順普陀山之習俗,禮昱公為義師父。農歷十月底,印順至天童寺受戒,戒和尚為上圓下瑛法師。受戒後,得其恩師之同意與資助,於1931年(26歲)二月,至廈門南普陀寺閩南佛學院求法,插入甲班(第二學期)。八月初,受命至鼓山湧泉佛學院教課,在鼓山禮見了當代大德──虛雲與慈舟二位長老。
1932年(27歲)上學期,受大醒法師之命為同班同學講《十二門論》,數月後,於初秋之際,往佛頂山慧濟寺之閱藏樓閱藏。一年半後,為了閱覽三論宗之章疏,於1934(29歲)正月,到武昌佛學院(世界佛學苑圖書館)。在武昌佛學院半年,讀完了三論宗的章疏,之後又繼續回到佛頂山閱藏。於佛頂山閱藏共三年。
1936年(31歲),武昌佛學院開辦研究班,印順法師受太虛大師之命,至武昌佛學院指導「三論」的研究。1937年(32歲)國歷七月七日,蘆溝橋之抗日炮聲響起;國歷八月十三日,淞滬戰爭又起;至國歷十二月四日,南京亦宣告失守;至1938年(33歲)七月,武漢情勢逐漸緊張,印順法師與同學止安法師經宜昌而輾轉到了重慶,度過了抗戰八年。在四川最初的一年半中(1938年8月至1939年底),印順法師於北碚縉雲山之漢藏教理院與法尊法師共同修學。其間,為法尊法師新譯的《密宗道次第廣論》潤文,遇到文字不能了解之處便發問,因此對黃教之密乘見解與密乘特質有一番了解。法尊法師也應印順法師的請求,翻譯了龍樹的《七十空性論》。對於龍樹菩薩的空義思想,印順與法尊經常作法義的探討,假設問題以引起法尊之見解。如此的論辯,使印順有了更多與更深的理解,從此不再重視漢傳佛教的三論宗。印順自憶與法尊共同修學之因緣雲:「我出家以來,對佛法而能給予影響的, 虛大師而外,就是法尊法師,法尊法師是我修學中的殊勝因緣!」
1940年(35歲),至貴陽大覺精舍,於此撰寫完成《唯識學探源》,這是他撰寫出版的第一部著作。民國三十年(36歲),為演培、妙欽與文慧三位法師講《攝大乘論》,聽者非常歡喜,因此共同整 理筆記而成《攝大乘論講記》。民國三十年秋天,演培法師與幾位法師至合江法王寺辦法王學院,禮請印順任教,直至三十三年(39歲)夏天,三年圓滿。
於四川之八年中,長期為病所困,卻從來沒有中斷修學,不斷地講說,不斷地寫作。
1942年(37歲),將其《印度之佛教》第一章寄給太虛大師,請太虛法師作序,太虛大師當即撰寫《議<印度之佛教>》予以評論。在這篇不足1000字的評論中,太虛對於印順的佛教,乃內本釋尊之特見,外冶印度文明而創立的觀點予以肯定,雖然也提出了自己對這句話的不同解釋,但還是承認「雖說明不同,而大致可認為相差不遠。 太虛對於印順的印度佛教歷史發展分期提出了批評,指出印順「似因庄嚴'獨尊龍樹'之主見,將大乘時代揉成支離破碎,殊應矯正」,並提出了太虛心目中的公平看法。太虛後來還寫信給印順,進一步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後來印順法師在印出全書時附上了《敬答<議印度之佛教>》以回應批評。
內容主要包括三點:1. 論事推理之辨,主張自己的三期劃分的合理性。2. 先空後常之辨,主張真常唯心論系佛法出於性空唯名論之後。3. 空常取捨之辨,主張龍樹空宗才是菩薩精神的完美體現。太虛在看到了全書及印順的回應之後,批評的立場不僅沒有消除,反而更加強烈。在《再議<印度之佛教>》一文中收回了原先對於印順的佛教,乃內本釋尊之特見,外冶印度文明而創立觀點的肯定,強調彼此對於這句話解釋的差異,並進一步擴展了批評。不僅如此,還於1943年8月30日為漢藏教理學院師生做了公開講演。這場爭論上以印順法師的沉默而結束,實際上印順在太虛去世之後的著作中,仍然堅持並進一步發展了自己的立場,其所提倡的人間佛教的路線實際上已經取代了太虛法師人生佛教的路線,成為當代中國佛教的主流思想。因此太虛法師和印順法師在20世紀40年代的爭論,實際上是人生佛教與人間佛教兩條路線斗爭的前哨戰,值得我們關注。
1947年(42歲)正月,於杭州武林佛學院得到太虛大師逝世的消息,折了幾枝靈峰的梅花,與大家一起到上海,奉梅花為最後的供養。法事過後,印順被推舉擔任《太虛大師全書》主編,全書至第二年四月編集完成。
1948年冬天,性願法師在廈門南普陀寺舉行傳戒法會,印順法師應邀隨喜戒會。在戒期中,為戒子作了幾次開示。於戒會授具足戒時,與其師念公上人參加戒壇,為尊證。新年過後,1949年(44歲)正月,在廈門住了下來。在廈門期間,隨緣組辦「大覺講社」,並宣講了《佛法概論》。六月,法舫法師在香港一再催印順法師早日赴香港,並為其安排住處與生活,印順於是與學友一同前往香港避難。在香港的三年中,印順出版了《佛法概論》、《太虛大師年譜》等十五本書。
1952年(47歲)五月底,中國佛教會決議推請印順法師代表中華民國出席在日本召開的世界佛教友誼會第二屆大會,輾轉從香港來到了台灣。同年,接任《海潮音》雜志社社長,從1953年至1965年,前後共十三年。
1953年9月,於新竹觀音坪創建福嚴精舍,成立一獨立學團。來共住修學 者,有印海、妙峰、隆根、真華、幻生、正宗、修嚴、通妙等法師。民國四十六年秋,在壹同寺成立了「新竹女眾佛學院」,與演培法師任正、副院長;學院的 教師,由精舍法師們負責;住處及經濟生活,由壹同寺負責。
1954年(49歲)底,應邀至菲律賓弘法。正月中,曾在信願寺(7天)、居士林(3天)說法。圓滿後,居士林之施性統、劉梅生居士邀請他至南島弘法,在宿務──華僑中學操場的晚上說法(3晚)。於宿務弘法中,促成慧華與梅生居士共同發起創辦普賢學校。
1958年(53歲)夏天,為性願長老講經祝壽,再度至馬尼拉弘法。其間,被推舉為信願寺與華藏寺二寺的聯合上座(住持)。任二寺聯合上座後,促成能仁學校的成立。
1959年,周宣德、丘漢平居士推動成立大專獎學基金,以引導大專學生接近佛法。當時擔任中佛會「國際文教」主任委員,時值弘化菲律賓,因此周宣德居士寫信徵得他同意後,成立了「國際文教獎學基金會」。
1960年(55歲)秋,《成佛之道》出版。年底,於台北成立慧日講堂。在慧日講堂的三年多期間,開演數部經論,如《寶積經》〈普明菩薩會〉、《往生凈土論》、《辨法法性論》等。
1964年(59歲)的初夏,移住嘉義妙雲蘭若,恢復內修的生活,專心於自修與寫作。1955年從日本請回的日譯《南傳大藏經》,到這時才有閱讀的機會。掩關期間,撰寫了《論提婆達多之破僧》、《王舍城五百結集之研究》、《阿難過在何處》、《佛陀最後之教誡》、《論毘舍離七百結集》等。
1965年春,張澄基博士帶著中國文化學 院創辦人張曉峰先生的聘書,邀請正在掩關的印順任哲學系教授。印順受聘,在掩關期滿的五月十五日,結束一年的掩關生活,前往台北擔任教職,成為有史以來第一位進入大學任教的出家法師。
1968年(63歲)6月,《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出版。冬,演培法師在新加坡成立般若講堂,導師應邀主持落成開光典禮。 民國五十八年正月,新加坡佛教總會邀請導師於維多利亞大會堂作兩天的講演,講題為「佛法是救世之仁」。其後,本道法師邀請他至馬來西亞弘法,在竺摩法師的三慧講堂宣講《心經》。
1969年(64歲)冬,開始編集《妙雲集》,至六十二年秋末,經四年而全部出版,將過去的寫作與講錄,除大部的專書如《印度之佛教》等之外,匯編成集。全集分為三編:上編是經與論的講記,共七冊;中編是十萬字以上而獨立成書之作品,如《中觀今論》、《成佛之道》等,共六冊;下編是各種文字的類集,共十一冊。全集總共二十四冊。
1969年(64歲),中央日報有《壇經》是否六祖所說的討論,引起論諍的熱潮。印順當時並未參加討論,但覺得這是個大問題,認為「問題的解決,不能將問題孤立起來,要將有關神會的作品與《壇經》敦煌本,從歷史發展中去認識、考證。」因此參閱早期禪史,於1970年寫成了28萬字的《中國禪宗史──從印度禪到中華禪》,並附帶校出《精校敦煌本壇經》。1971年3月,《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出版。6月,《中國禪宗史》出版後, 因聖嚴法師的推介,受到日本佛教學者牛場真玄的高度重視,並發心將之譯成日文。譯文完成後,牛場先生主動推介此書至大正大學申請博士學位,並於1973年(68歲)獲日本大正大學授予博士學位。
1976年(71歲),因妙欽法師患有肝病,印順法師去菲律賓馬尼拉大乘信願寺探望,不久妙欽法師去世,印順為此寫了一篇《我所不能忘懷的人》,以為紀念。
1977年(72歲),本道法師於馬來西亞金馬侖三寶寺發起傳授三壇大戒,禮請印順任說戒和尚,於八月十六日開堂, 九月初四日圓滿。戒會圓滿後,導師至新加坡般若講堂弘法。在新加坡期間,促成演培法師編定《諦觀全集》,並為之作序。
1981年(76歲)5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出版,認為「大乘佛法」是從「對佛的永恆懷念」而開顯出來的,這即是暗含著大乘非佛說的意思,引發爭議。12月,《如來藏之研究》出版。
1983年(78歲)9月,將《雜阿含經》與《瑜伽師地論》〈攝事分〉匯編出版。另外又撰寫一篇《雜阿含經部類之整編》,附編在卷首。
1985年(80歲)3月,《游心法海六十年》出版。7月,《空之探究》出版。
1988年(八83歲)4月,《印度佛教思想史》出版。
1989年(84歲)3月,開始《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之寫作。
1990年(85歲)元月六日,身體違和;九日,經斷層掃描,發現腦部有瘀血,急送台大醫院,於10日凌晨2時手術。手術過程順利,休養約一個月後,於二月十日出院,移住大甲永光寺。
由於國外有學者否認《大智度論》為龍樹所造,或認為鳩摩羅什在翻譯時增入己見。為此,印順於1991年(86歲)寫出《大智度論之作者及其翻譯》。由昭慧法師代於「東方宗教研討會」上發表。
1991年(86歲),福嚴精舍由住持真華長老重建完成,於國歷十月中落成開光,並於精舍舉行在家菩薩戒會,由印順與演培、真華任三師。此次戒會,印順幾位弘化海外學友:演培、仁俊、妙峰、印海、唯慈等長老,都遠來參加盛會。
1993年(88歲)4月,將1971大病以前的作品、《妙雲集》出版以後的寫作,以及數篇尚未發表的作品,結集成五冊的《華雨集》出版。
1994年(89歲)7月,自傳《平凡的一生‧增訂本》出版。國歷九月六日至二十九日間,在弟子厚觀法師等人陪同下,游訪廈門、寧波、普陀等地。
2003年10月18日,福嚴精舍成立五十周年,印順法師應邀參加慶祝大會。
2004年4月30日(農歷三月十二日),福嚴精舍為導師慶祝百歲嵩壽。5月10日移住花蓮,並在慈濟醫院接受身體檢查,發現心包膜積水,進行心臟手術,出院後,就近於靜思精舍靜養。
2005年4月10日,發燒住進慈濟醫院,終因心臟衰竭,於2005年6月4日安詳舍報。
印順法師一生講學不輟,撰寫、編纂作品四十餘種,計八百萬言,陸續結集為《妙雲集》(24冊)、《華雨集》(5冊)及《印度佛教思想史》、《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等專著行世,其學術水準受到海內外佛教界、學術界肯定。
印順法師一生倡導和闡發「人間佛教」思想,對當代漢傳佛教界尤其是台灣佛教界的思想和實踐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遍布全球的慈善組織慈濟功德會創始人證嚴法師即出自印順門下。

D. 劉素雲居士說的老法師是誰

凈空老和尚啊

E. 普正法師的生平事跡

普正法師,字印寂,俗名錄寶印,1967年出生,甘肅武山人。 1984投華嚴庵妙達上人披剃出家,1985年在五台山受具足戒。1990年6月在中國佛學院南京棲霞山分院畢業。1994年中國佛學院本科畢業。1993年至1997兼任中國佛學院93級學僧班主任;1994年——1997年研究生學習並畢業,期間,還為本科班學僧講授天台教觀綱宗、天台止觀等課程。1995年當選為北京市第七屆學生聯合會代表,宣武區青年聯合會委員。1996年起任蘭州報恩寺住持。1997年12月赴韓國圓光大學留學,2001年2月在圓光大學獲得文學碩士學位。2001年2月回國後,在中國佛教協會國際部負責韓國和朝鮮兩國的交往聯絡工作。2002年10月當選為中國佛教協會第七屆理事會理事。中韓日三國佛教友好交流委員會聯絡委員。2003年3月起擔任中國佛教協會國際部副主任、港澳台聯絡辦公室副主任。2005年2月,考入韓國圓光大學大學院佛教學科博士班,2008年2月獲得哲學博士學位。 曾先後隨中國佛教協會代表團出訪過韓國、日本、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泰國、斯里蘭卡、越南及我國香港、澳門、台灣等地。 主要著作: 在《法音》、《佛教文化》、《中國宗教》、《法源》、《洛陽佛教》等刊物上發表過《 略述湛然大師的教學 》,《天台判教研究》、《 韓國佛教掠影 》,《韓國曹溪宗及名剎概況》,《韓國天台宗及主要寺院概覽》,《韓國佛教天台宗在家教育現況》,《義天入宋求法過程及開創高麗天台宗之研究》等數十篇論文。博士論文《關於義天佛教思想會通性格之研究》。現任職務:中國佛教協會國際部副主任、港澳台聯絡辦公室副主任、 蘭州市佛教協會副會長、蘭州報恩寺住持、蘭州佛教報恩寺慈善功德會會長。

F. 虛雲老和尚生平簡歷

【簡介】
虛雲老和尚(1840?~1959) 中國僧人。俗姓蕭,初名古岩,字德清,別號幻游。原籍湖南湘鄉,生於福建泉州。咸豐九年(1859)依福州鼓山湧泉寺妙蓮和尚受具足戒。曾遍參金山、高旻、天童、天寧諸名剎,巡禮佛教四大名山。後從天台華頂鏡清法師習天台教義。光緒二十六年去北京,適值八國聯軍入侵,即隨清朝帝後一行至西安。越二年,經終南山入川,轉赴西藏,折至雲南大理,重興雞足山迎禪寺。光緒三十年去泰國、檳城等地,考察東南亞佛教。1920年重興昆明西山華亭寺並改名雲棲寺。歷任福建鼓山、廣東南華、雲門諸大寺住持。1953年被推為中國佛教協會名譽會長。同年,應請復興江西雲居山真如寺。其禪功和苦行為人所重,為現代中國禪宗代表人物之一。著有《鼓山列祖聯芳集》、《校正星燈錄》、《具行禪人行業自化記》、《虛雲和尚法匯》等。

G. 攝影圈裡說的「老法師」是指什麼樣的人

所謂老法師,首先來就是要夠老源才行,年紀輕輕的根本沒有資格和他們對話的。說白了就是那些什麼都不懂每天就知道胡吹的老攝影家們。而「老法師集團」,就是攝協這些人。

他們拍攝水平停留在中學生入門階段,審美留在上個世紀,但牢牢把控的官方資源、社會資源,互相抱團,今天他的展覽大家都去,明天你的展覽互相吹捧,而想加入攝協,就不得不拍那些迎合他們審美的片子。



(7)老法師生平擴展閱讀

攝影師職業等級

本職業共分五個等級

初級(國家職業資格五級)

中級(國家職業資格四級)

高級(國家職業資格三級)

技師 (國家職業資格二級)

高級技師(國家職業資格一級)

參考資料網路-攝影

H. 凈空法師的人生經歷

1959年於台北市圓山臨濟寺剃度,法名覺凈字凈空。受具足戒後,在國內外,弘揚佛法,講述《華嚴經》、《法華經》、《楞嚴經》、《圓覺經》、《六祖壇經》、《金剛經》、《凈土五經》等大乘經論數十種,36年無間斷,現存音影帶三千數百卷。法師在國內先後創辦華藏法施會、華藏精舍、華藏佛教視聽圖書館、華藏講堂、及佛陀教育基金會。首開風氣之先,使用視聽教育之方法,弘揚佛法,大量製作佛法講經錄音帶、錄影帶,分送世界各地,以及倡印贈送《大藏經》暨各種經論善書逾千餘萬冊,佛菩薩像多種數百萬張流通全球。
個人經歷
(1)法師職位
法師曾任台北圓山臨濟寺書記,十普寺三藏學院教師,南普陀佛學院教師,中國佛教會設計委員,弘法委員,東方佛教學院學教授兼教務主任,松山寺大專佛學講座講師,中國內學院院長,中國文化學院教授,中國佛教會大專院校佛學講座總主講,天主教東亞精神生活研習所教授,華藏法施會會長,華藏精舍住持,華藏佛教圖書館導師,華藏凈宗學會會長暨佛陀教育基金會董事長,美國達拉斯佛教會會長,新加坡凈宗學會導師。法師於海內外倡導促進成立「凈宗學會」,提倡專修凈業,專弘凈宗。一九八五年移居美國後,曾獲頒美國德州榮譽公民及達拉斯榮譽市民。公元二千年移居澳洲,兩年後(二千零二年)即獲頒澳洲格里菲斯大學榮譽博士,並獲聘任榮譽教授。同年,圖文巴市長頒發榮譽市民。
次年(二千零三年),昆士蘭大學亦聘任法師為榮譽教授。
二千零四年,法師先後榮獲澳洲南昆士蘭大學及印尼伊斯蘭教州立大學頒發的榮譽博士學位。盡管,對於畢生淡泊名利的法師而言,世間的名聞利養猶如過眼雲煙,修道人絕無絲毫染著。但這些榮譽,卻顯示了世界各地的志士仁人,對於提倡多元文化教育以及重振倫理道德之刻不容緩,有著高度的共識。正是基於這份肯定與認知,法師在澳洲、印尼等地,與政、教各界人士都建立了真誠的友誼。
二千零三年七月,聯合國國際和平大學,在泰國曼谷舉辦國際研習會議,討論「宗教是沖突還是和平」;法師以澳洲格里菲斯大學教授身份,代表該校出席並講演。同年八月應邀參加「澳洲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發起的「西藏光明萬里情」義診活動,為西藏同胞捐助治療白內障的儀器與醫療基金。在世界災難頻傳、國際恐怖份子活躍與多種傳染病的襲擊之下,人們對於和平安定的渴望與日俱增,對於「宇宙和諧、世界一家」的理念,也產生更廣大的回響。
(2)法師足跡
二千零三年十一月,法師應印尼副總統罕扎哈茲之邀,至該國進行首次訪問,會見前總統瓦西德長老以及政府各部首長及宗教代表;談話中,再三強調應重視弘揚宗教教育,對印尼的種族和諧及安定和平做了極具建設性的提議。長老及各代表紛紛表示,熱烈歡迎法師常到印尼講經說法。
二千零四年四月,印尼國家宗教部部長塞德亞基先生,邀請法師再度訪問印尼。講演中,法師就「人道、愛、世界和平」的主題,諄諄說明社會安定、世界和平的大同理想,必須建立在恢復聖賢倫理道德教育的基礎上。
兩千零四年一月,法師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亞洲非政府機構資訊網組織會議之邀,出席於日本岡山所舉辦的「教育永續發展」之國際會議。在大會講演以及數天密集的訪問座談中,與世界各地的宗教領袖及學者專家共聚一堂,探討化解沖突之道。法師提出古聖先賢「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的思想,說明一切宗教都是仁慈博愛的教育,要想消除沖突、挽救劫難必須先從化解自己內心的沖突與不平做起。人人反求諸己,心地純凈純善,世界必定充滿光明。法師慈祥溫和的風范,懇切真誠的言論,加以深入淺出的說明,讓來自不同種族文化背景的宗教人士及學者們留下深刻印象,並表達了誠摯的敬仰之意。
(3)法師榮譽
過去十年,法師在中國所設立的華藏獎學金、孝廉獎學金,幫助莘莘學子完成學業。近年來,法師不僅資助澳洲格里菲斯大學及昆士蘭大學的多元文化和平工作,並提供南昆士蘭大學獎學金。二千零四年初,與印尼宗教部聯系,擬於印尼大學設立獎學金,面向具有宗教信仰並專修人文學系、神學或哲學的貧寒學生,每年得到資助的人數約可達3500人。法師近年來積極倡導:神聖仁慈博愛的教育、與各個宗教和睦相處、多元種族文化平等對待。希望結合更多的仁人志士,在這動亂的大時代中,實現消弭戰亂沖突、促進世界和諧安定的大同理想。
法師首倡「佛教」正名為「佛陀教育」。指出大乘教學方針在徹底破除迷信,啟發真智,使能明辨真、妄、正、邪、是、非、善、惡、利、害,建立理智、大覺、奮發、進取、樂觀、向上的慈悲濟世的人生宇宙觀,才能圓滿達成解決眾生一切苦難,獲得真實永恆幸福的教育目標。
1977年初,倡建「中華民族百姓宗祠」,凡中國民居留地,皆應興建。旨在教民誠信忠敬、繼孝思、篤人倫、醇風俗、隆國運\、開太平。又指出「文言文」是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共同語文,為中華文化獨具之異彩,是世界文化最偉大的發明,使數千年前人類智慧經驗的寶藏,與今人結晶成一體,因此必須提倡。文化復興,光被全球,惠及一切眾生,鹹得和平安樂,犟根固本在於此也。
法師於第六任 總統就職前,在台北市中國佛教會宣講《仁王護國般若經》以為祝賀,特別犟調教育救國,教育救世。尤望東亞各國發菩提心者,同心一德,攜手合作,為全人類謀求真正和平幸福繁榮的新時代。
法師雲:「今世亂極,人各望治。欲求普濟全球,救劫難於眉急,化乖戾於無形,務令一切眾生,人人存好心、做好事、說好話、做好人。欲達此目的,唯有極力提倡大覺教育,以古今中外聖哲之金言教訓為依歸,
以期建立共識。」佛曰:「見和同解,戒和同修也。」於是有匯集群書,采擷格言的想法。如:《佛教大藏經》、《中國四庫全書》、《薈要》、《史鑒》、群書等,皆可摘取編成菁華錄流通。務令一切眾生能讀、能解、能行,則不辜負古來聖哲垂化之婆心也。采擷要領:
一、取明白易曉之短句,不取長文。
二、取急切實用之教誨,不取不切實際之玄談。
三、必利於自身之修養,家庭幸福,事業成敗之教訓。社會和諧,國家富犟,世界和平,各民族,各學派,各宗教,共存共榮之諸目標為擷取之標准。
四、分類匯集編訂一冊,譯成各種文字流通世界。介紹中華文化精華,促進世界大同,為吾人理想之目標也。
五、他如西洋學術菁華:伊斯蘭、新舊約、金訓格言菁華,若能普遍流通全球,必能建立共識、共存、共榮、和睦大同、亘助亘惠的美滿世界。
編輯本段
重要理念

「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二十個字是老法師修學教化的基本理念。老法師誨人不倦地以此來勸化他人,自己亦終身奉行不渝。自一九五九年開始在台灣講經弘法以來,迄今已有四十年。自始至終,老法師不厭其煩地闡釋「佛教是佛陀對九法界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釋迦是一位義務的社會教育工作者;佛教非宗教、非哲學而為今世所必須」等思想,讓社會大眾重新認識佛教,並且也極力提倡孝道、師道和中華傳統文化。在四十餘年的弘法歷程中,法師的足跡遍布世界各地,尤其在美洲、澳洲和東南亞地區法緣非常殊盛,所到之處極受當地社團、學校及四眾弟子的尊敬和愛戴。凈空老法師的思想體系蘊含豐富,博大精深,現試從以下五個方面來對其加以說明,俾使我們能對老法師的思想有一個粗淺的認識∶(一)以教育弘揚佛法(二)以講學培養人才(三)以慈悲利益社會(四)以真誠增進交流(五)以專修求生凈土
(一)弘揚佛法
【1】、成立佛陀教育基金會 凈空老法師倡導下,一九六二年起便創設「華藏法施會」以印送佛經善書,無條件贈送給需要的人。一九八五年一月「佛陀教育基金會」正式在台北成立。基金會秉持「促進道德,推展佛慈,闡發倫理」的宗旨,多年來以贈送經書及佛教音像製品、舉辦佛學講座、捐助獎學金等為主要弘法方式。先後翻印《大藏經》及佛教歷代祖師大德著作、儒家《四書》、《五經》等善書及一切與提升善良品質、恢復心性、昌明道德、改善社會風氣、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有關的書籍。目前,佛陀教育基金會的經典及音像製品贈送范圍已由原來的亞洲、美洲地區擴展至澳洲、非洲和歐洲地區的許多國家。單單在一九九八年,世界各國接受佛陀教育基金會贈送法寶的團體就達到兩百多個,所贈送的經典總數達到兩萬八千多箱一百七十餘萬冊。數十年來,「華藏法施會」及佛陀教育基金會已累計贈送經典善書千餘萬冊,佛菩薩及祖師大德像數百萬張流通全球。 【2】、佛教是教育 按凈空老法師的指導思想,凡是新的凈宗學會成立,首先所要進行的會務重點便是印贈經書、流通音像製品,展開佛教的「正名」活動。凈空老法師經常說∶「佛教淪落為宗教,並且被納入低級的宗教(西方觀點中的多神教),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作為一名現代的佛教弟子,所首先應該明白的就是搞清楚我們和佛陀之間的關系。我們稱佛為「本師」,他老人家是我們根本的老師,他和我們之間是老師和學生的關系,是非常明顯的教與學的關系,而不像其他宗教那樣存在所謂的「父與子」的關系或「主與奴」的關系。佛教的教學是非常藝術化的教學,每一尊佛像,每一種儀式,每一個供養具都是非常好的教學工具,都有無限深廣的表法意趣。如果我們進入任何一座寺院,在天王殿首先所看到的是一尊袒胸露乳,笑容可掬的彌勒菩薩塑像,它代表的是──如果想學佛、如果想作菩薩,第一步便要從「歡喜大度」修起。要學會包容別人、體諒別人、時時笑面迎人,不生煩惱,對任何人都能平等看待,這樣,我們才有資格進入佛門薰修。由此看來,這「微笑運動」還是佛教首先提出的呢。另外,「四大天王」、「四大菩薩」、「十八羅漢」等所有塑像;供香、供花、供果等種種供奉儀式,各有其表法深意。如果我們現在只是把佛菩薩當成偶像加以崇拜,以為多燒幾支香,多磕幾個響頭,便能得到佛菩薩的保佑,便能陞官發財,這是迷信!這簡直是對佛菩薩教學的侮辱!任何事情是以因果而存在的,如果不明白因果的事實真相,不按照佛教導我們的理論方法去學習,只是一味的盲目崇拜,這完全與佛教化的宗旨相違背,也完全脫離了佛陀教育的本懷。 【3】、在祖國各地設立獎學金 在普通社會教育方面,凈空老法師也作出非常引人矚目的成績。一九九三年法師在北京大學、復旦大學、遼寧師范大學、南京師范大學及南京市第一中學(凈空法師早年母校)五校第
一次設立「華藏獎學金」。一九九八年老法師又在另外三十所學校設立「孝廉獎學金」。在這短短五年中,法師在中國各地大學、師范大學(學院)、中學所設立「華藏獎學金」及「孝廉獎學金」的學校共達八十八所(其中師范大學(學院)三十所,大學(學院)二十九所,民族及醫科學院(大學)兩所,中學二十四所,小學三所),每年單單用於頒發獎學金的款額就達二十萬美元。
(二)培養人才
【1】、人才是佛教發展的保證 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老居士,在一九九一年中國佛教教育工作(上海)座談會上,曾說過一句令國際佛教界至今不能忘懷的話,那就是∶「在當前和今後,中國佛教最重要的事情,第一是培養人才,第二是培養人才,第三還是培養人才」!其言之懇、語之切、心之真令在場者無不為之動容。自朴老的上海講話發表之後,舉國上下掀起了一股重視和培養佛教接班人的熱潮。這股熱潮至今仍然在神州大地上激盪著,發揮著不可思議的神奇作用。各類佛學院如雨後春筍般的在紅牆綠瓦中矗立起來,一批批的寺院管理和弘法人才,也被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大江南北大大小小的寺院中。毋庸置疑,這次會議為中國佛教的發展和法門中興奠定了十分深厚的基礎。尤其讓外界感到不可思議的是,自「文革」之後,中國佛教界在政府支持下,能在極短時間內,運用極其有限的師資和資金,在頗為艱苦的條件下培養出一大批頗有素質的佛教後繼人才。凈空老法師對於這個成果非常認同和贊嘆,於世界各地講經弘法時亦常常提到。 對於中國的佛教教育事業,凈空老法師一直以來寄予無限厚望和滿腔熱忱,老法師十分希望有朝一日能在祖國的大地上教書育人,課徒醒眾,但由於種種原因,這種美好的理想一時無法變成現實。於是,老法師遂走向國際弘法的道路,並於一九八五年移居美國。居住美國期間,由於在團結種族、祥和社會、提升道德方面貢獻卓著,一九九五年被美國德州州政府及達拉斯市政府分別贈予「榮譽州民」及「榮譽市民」的稱號。但「葉落歸根」的觀念仍然占據著老法師的思想,遺憾的是因緣一直不是那樣純熟和遂人所願罷了。 【2】、創辦「弘法人才培訓班」 一九七七年老法師應邀於香港弘法,八七年起應邀於新加坡弘法,於此兩處法緣深厚,每年幾乎是例行往返講經弘法。一九九五年五月,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和凈宗學會誠邀老法師來新講經,並主持「弘法人才培訓班」的日常教學工作。當老法師得知第一屆所有受訓法師都來自祖國大陸時,歡喜之情溢於言表。能為祖國佛教界培養一批講經弘法人才、能將自己所學奉獻給祖國佛教事業,是老法師多年來的心願。第一屆九位法師圓滿結業後,在老法師的殷切期望和鼓勵下歡喜而歸。「一石激起千層浪」,第一屆弘法人才培訓計劃的成就,在國內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要求赴新培訓的申請信雪片似的飛來,老法師和李木源居士商量後,遂決定將培訓名額大幅度增加。這樣,依來信先後錄取的原則,來自中國各省市的三十位法師,在一九九六年底參加了第二屆培訓班。緊接著第三屆和第四屆分別在九七年九月和九八年三月成功開辦。 截至目前,弘法人才培訓班共開辦四屆,接受了來自祖國大陸、美國、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地的法師居士七十餘位(其中來自國內的法師共六十八位),這些法師現已分別在各自的寺院或應邀至各地正法道場講經弘法。弘法人才培訓工作的順利進行,無疑為中國佛教注入一股強有力的新生力量,在一定層次上改善了佛教界說法人才奇缺的困境。 【3】、開辦「華嚴班」 【4】、籌辦「佛陀教育學院」
(三)利益社會
【1】、慈悲是佛教的基本教義 毋庸置疑,佛教是以推行和平和慈悲為其主導思想的特殊教育。凈空老法師經常教導弟子和學生們,要拓開心量,包容一切,並且時時提及佛教所要求的慈悲不僅僅是對家人、朋友、認識的人或不認識的人,它還包括了我們的對手、敵人、動物、植物和一切我們能看見或看不見的有情生命。佛教的慈悲觀主要是建立在「物我一體」,即「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的理論基礎上。它的立足點堅定精純,是佛弟子勇猛精進的推動力。佛教深明因果關系,不但坦然面對我們現前所報得的一切順逆境遇,還放眼在我們過去的造作和未來的果報上。佛門有一句「百年修得同船渡」的老話,假如我們能明了此事的真相,我們自然會善待和珍惜所遭遇的一切因緣,和言軟語,結歡喜緣,不再斤斤計較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也不會執著於個人的得失取捨,完完全全跳出「小我」的圈子,成就「大我」的功德。不但如此還要有一種「所有眾生皆是我過去父母、未來諸佛」的想法,尊敬愛護一切眾生,處處替他們著想,為他們謀福祉,這樣,佛教所要求的慈悲才算是做到了第一步。當然,在慈悲的表現方式上可以是多種多樣的。以自己的財力、物力、勞力在生活上幫助眾生,使他們重樹信心,度過難關,這是慈悲的基本形式;除此之外,如果能給予他們佛法的利益,讓他們明白今天所受苦報或善報的原因,並能告訴他們離苦得樂或獲得幸福快樂的方法,這是慈悲的深入和拓展。在這點上凈空老法師確實為我們樹立了一個極好的榜樣。 【2】、說法四十年慈悲利人天 凈空老法師自講經弘法以來,足跡已遍及亞洲、澳洲、美洲各地,四十餘年來老法師以講經弘法為唯一正業,橫說豎說無間斷說,教化勸導無以數記的東西方有緣眾生,使他們以積極正確的態度面對人生,超越瓶頸,滿懷信心,滿懷希望的迎接新的生活。 【3】、捐款捐物救災救心 九八年秋季,所有的中國人和全世界華人的眼睛都聚焦在祖國長江流域和東北松花江、嫩江流域。成千上萬的人民子弟兵和災區人民一道浸泡在百年不遇的洪水中,用自己的身體鑄起一道道「鋼鐵長城」來保護人民的家園和生命財產。「視眾生苦為己苦」的老法師在焦慮中徹夜難眠,雖然,他知道在祖國各族人民的同心協力下,一定可以戰勝水災,但身為華夏兒女又豈能袖手旁觀? 【4】、災區建校播種希望 在這次松嫩流域水災中,大片農田農作物被淹沒,房屋被毀壞,很多學校不能再復啟用,就連大慶油田也遭受無妄之災。凈空老法師認為災區重建和災民安居工程,中國政府已經做得非常圓滿,但是在學校重建方面他可以盡心盡力地予以協助。老法師認為學校是播種希望的地方,是現代文明和文化知識的搖籃,任何重建工程可以推遲,但學校的重建進度,一分也不能延誤。於是,老法師的案頭又擺上一份援助災區重建中小學校的計劃。 在老法師的親自督導下,為東北災區捐建十所慈光中學,二十所孝廉希望小學的計劃已經在井然有序地進行著。不久,我們即可看到,凝結著老法師無限悲心的一所所新學校,在東北廣袤的黑土地上逐個建成。 【5】、祖國結緣由來已久 其實,稍作回顧,我們便不難發現,凈空老法師對祖國各界的支持,尤其是對佛教界、文化教育界及各地災區的支持與資助,早在八十年代便已開始。一九八九年至一九九五年間老法師曾給國內各大寺院、佛學院居士林贈送《大藏經》達八百多部。一九九一年國內華東等地遭受特大水災,老法師傾全力與華藏佛教圖書館、華藏講堂共捐資二十五萬美元救災。一九九二年中國佛教文化教育基金會成立,老法師為基金會捐資四萬美元。一九九三年,老法師在南京金陵刻經處及上海佛學書局印贈《佛學大辭典》一萬部,與全國所有佛學院的學員結緣。同年,老法師還捐贈《四庫全書薈要》三十三套,每套五百巨冊,給北京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及各省市高校圖書館。一九九四年,老法師在新加坡捐資六萬新幣支持祖國「萬村書庫」工程。一九九七年法師返回闊別五十年的故鄉,給廬江中學贈送一百台586電腦,次年又為廬江中學新建圖書館捐資六人民幣十萬元……
(四)增進交流
【1】、多元世界多元文化 「世界是多元的,種族是多元的,文化、宗教也是多元的……」,這是凈空老法師多年來所提倡和推行的團體、族群、社會以及各類宗教、文化實體之間的相處、對話、交流的基本思想概念。「只有拓開心量,念念為別人著想,念念為遍法界一切眾生著想,念念不忘自己是義務社會教育工作者的身分。這樣,我們的視野才能日益擴展,我們的心胸才能日益擴大,我們起心動念才是真誠,才是正念;如果有絲毫的私心和不平等心,就不能與佛陀的教化相應,不能把多元文化、多元種族、多元宗教的理念落實。」又說∶「真覺了者,眾生即是自己;善知識者,法界即是家園。虛空法界與自己其實就是一個完美的整體。所以,佛陀才說出同體大悲,無緣大慈,慈悲是佛教導的中心理念」。這是老法師對出家弟子及學生們的要求。 【2】、真誠是相互交流的出發點 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不管人與人之間、團體與團體之間,還是宗教與宗教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相互的交流和往來已在所難免。對抗和猜疑,甚至採取暴力手段絕對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所以用什麼樣的心態?什麼樣的方式方法去和對方交流?這是老法師思考多年的問題。問題的產生看起來頗為復雜,也值得每個人去動腦筋思考,但老法師的答案卻簡單得讓人吃驚,他說解決問題的方法只有兩個字「真誠」。「以真誠心平等看待一切眾生,「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則種種難題會迎刃而解」。 【3】、求同存異共存共榮 在澳大利亞昆士蘭,每個月有一次由昆士蘭少數民族事務局尤里局長所主持的「多元文化論壇」,各個不同的族群、宗教、學術界的領袖們同聚一堂,閑話交流,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助合作,以共同創造和諧、繁榮、安樂、福祉的社會為目的,各各作出真誠的貢獻。凈空老法師在澳期間,應邀出席並就論壇所提出的問題發表看法,提出期望。在該論壇上,大家圍繞特定的主題展開辯論,交換意見,然後向政府提出解決宗教沖突或種族矛盾的方法。依老法師的觀點,每一種文化,每一種宗教,每一個族群都有其優良美好可取之處。雖然各種文化和宗教所產生的背景與發展不同,但如果細心觀察,我們會發現他們之間一定有相同點或相似之處。老法師提議我們完全可以將此作為出發點,在這個基礎上求同存異,共存共榮,共同發展。並且,彼此之間假若能夠互相幫助,互取所長,在真誠和尊重的基礎上展開交流,既不蠻橫相互干涉內部事物,又不運用一切非理性手段去解決問題,則我們的世界一定會和平無戰事,我們的社會一定會安定繁榮。以此因素,老法師深切期望能在澳洲創辦一間「多元文化大學」,或在當地大學內開辦「多元文化學院」、「多元文化學系」,來培育全球從事多元文化教學和推廣此一大事因緣的專業人才。 凈空法師 【4】、尊重傳統反對滲透 凈空老法師的交流理念其實與周恩來總理的外交思想不謀而合,頗有異曲同工之妙。周總理在一九五五年萬隆會議上曾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以開展國際交流。這五項原則(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在當今社會仍然閃爍出煜煜光華,被國際社會所遵從,甚至已成為聯合國憲章的基本條例。它們所表現出的是一種公正平等,不亢不卑的立場和崇尚和平的觀念。「我們如果以真誠心來踐履這五項原則,收到的效果則會更為顯著,種種矛盾也就不稱之為矛盾」老法師感嘆地說,「這種好的思想觀念,我們每一個種族、文化和宗教團體都有義務把它繼承下來,發揚光大」。 【5】、訪問伊斯蘭教中心 九八年底,在凈空老法師和李木源居士的率領下,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及凈宗學會六十多位法師和居士,首次對新加坡伊斯蘭教中心及所屬慈善福利機構進行了訪問,並向該中心老人院及孤兒院住眾結緣紅包、贈送禮品,另外發出五十份助學金申請表格供新加坡馬來族貧困學生申請。此舉立即在新加坡社會各階層產生了極大的反響,當地華文報《聯合早報》、《新民日報》及英文報《海峽時報》都做了詳細報導,並且報章評論及社會人士在訪問結束兩三個星期之後,還津津樂道地談論此事。看到政府及民眾如此珍視宗教融洽和種族交流,老法師和李木源居士已計劃在適當時候也對基督教、天主教和印度教等其它宗教團體進行友好訪問。期望能以此拋磚引玉,引導各宗教、各民族加強交流,鼎力維護社會安定,種族和諧。
(五)求生凈土
【1】、凈土修學以孝親報恩為基礎 在《觀無量壽佛經》中佛陀對修學凈土的人提出了三個基本條件,即我們通常所說的「觀經三福」,這三福第一條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也就是說,凈土宗的修學是以遵行孝道和師道為入門第一要求。凈空老法師經常說∶佛法是師道,但師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一個連父母都不孝養的人,我們怎能相信他對社會大眾的真誠;一個連老師都不尊敬的人,我們怎能相信他對有情眾生的誠敬。當然,孝道所要求的是,不但要「養父母之身」還要「養父母之志」,中華傳統文化的源泉也就是從這里開始的。但是,如果我們能以此為基礎再將它加以拓展,不但孝養自己的父母而且還孝養別人的父母,尊敬一切有情生命、愛護一切無情事物、慎重一切因緣際遇;除此之外,還尊敬我們過去世無量劫以來的父母眷屬,甚至珍惜我們生存和生息的環境,珍愛一草一木,這樣孝道才能做得徹底、做得圓滿。【2】、一門深入是最直截的解脫方法 凈空老法師在早年對禪宗、天台、華嚴、唯識、三論等佛教其他經教幾乎都有涉獵,當時由於所親近的老師都學養深厚且德高望重,所以老法師契入十分快捷,佛學基礎也打得非常扎實,研究極有心得。老法師經常說,在親近方東美先生時「我知道了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在追隨章嘉大師的年月里,「我明了了『看得破,放得下』這六個字的真諦」。所以,後來老法師親近李炳南老居士,按老師的要求把以前所學全部放下。老法師那時深深地體會到縱然千經萬論,部部皆能大開圓解;八萬法門,門門都能直趣般若,但學佛者在下手時一定要遵循一門、一條路而入,也只有這樣心才會專,心專一,自然定力日增,智慧日長。持之以恆,不管在佛學知識上,還是在修行見地上都會有明顯的成就。 【3】、凈土法門最切合現代社會
參考:http://ke..com/view/50711.htm

I. 凈慧法師的生平經歷

凈慧長老,俗姓黃,1933年古歷8月27日出生於湖北新洲,圓寂於2013年4月20日6點26分。享年81歲,僧臘67載,戒臘63夏。
長老因家庭貧困,一歲半即被父母送入尼庵,由海善、仁德二位尼師撫養,小名如意,後即在當地發蒙就學。長老(按:為敘述方便,後簡稱「凈慧長老」為「長老」)天性穎悟,喜好讀書,受寺院生活之耳濡目染,對常用佛經、早晚課誦以及楗槌法器頗為熟悉。十四歲由仁德尼師之師能慶長老尼攜至武昌卓刀泉寺禮宗樵上人為師,成為沙彌,法名宗道,號凈慧。旋至三佛寺,親近大鑫太老和尚,進念佛堂,學習規矩禮儀。解放後,即參加由寺院組織的毛巾廠勞動。勤奮好學,日有所進。
1951年,赴廣東乳源雲門山大覺禪寺,於虛雲老和尚座下受具足戒。1953年,虛老遷江西雲居,修復真如禪寺,長老奉虛老之命,留任雲門寺監院,時年20歲。1955年,長老因病前往雲居,仍任虛老侍者,並協助當年冬天的雲居傳戒法會。在兩度親侍虛老之數年間,長老得以朝夕親承虛老之耳提面命,獲益良多,並深得虛老的賞識和器重。承虛老之殷勤付囑,亦以一身而兼承禪宗五宗法脈,得賜法名:承續臨濟宗為第四十四世,凈慧本宗;承續曹洞宗為第四十八世,凈慧復性;承續溈仰宗為第九世,凈慧宣道;承續法眼宗為第九世,凈慧本性;承續雲門宗為第十三世,凈慧妙宗。
1956年中國佛學院成立,長老即被虛老送入深造,從本科一直讀到研究生班,為中國佛學院首批佛學研究生。長老勤奮好學,成績優良,對佛教的歷史、教義、教規等都有較為系統深入的了解,頗得當時的師長周叔迦居士、明真法師、正果法師、趙朴初居士等人的贊許。1962年,長老因編輯《虛雲和尚法匯續編》被錯劃為右派分子。1963年離開佛學院,輾轉於京、粵、鄂等地接受勞動改造。
直至1978年才被摘去右派的帽子。這期間,長老雖然精神上倍受歧視、生活上飽受磨難,但這段經歷,卻使他變得更加練達、堅韌和成熟。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開始逐步得到落實,在趙朴初居士和正果法師的關懷下,長老於1979年初得以重返北京,參與中國佛教協會的各項恢復工作。1981年《法音》雜志創刊,長老擔任主編一職。1982年,在中國佛教協會第四屆常務事理會第二次(擴大)會議上,長老被增補為中國佛協理事。
1987年在中國佛教協會第五屆代表大會上被選為常務理事。
1988年,長老應河北省民族宗教事務局之邀請,負責籌備組建河北省佛教協會,並在第一屆河北省佛代會上當選為會長,同時主持柏林禪寺的重建工作。1989年,創辦《禪》刊,並主編《禪宗燈錄大全》。1993年,在中國佛教協會第六屆代表會上當選為副會長。
住持柏林禪寺期間,長老大力倡導以「覺悟人生、奉獻人生」為宗旨的「生活禪」。為了廣泛地宣傳這一理念,從1993年起,柏林禪寺舉辦了一年一度的「生活禪夏令營」活動,迄今已連續舉辦了19屆,在教內外產生了廣泛影響。1998年,長老當選為第九屆全國政協委員。
從1988年開始,至2003年9月萬佛樓開光,長老不辭艱苦,宵旰用心,歷時十五年,趙州祖庭的復興工作始告大成。次年,長老乃退居,將方丈之位讓於弟子明海法師。
退居之後,長老又以年逾古稀之軀,應本煥老和尚之邀請,接管湖北黃梅四祖正覺禪寺。為重振東山法門,長老殫精竭力,整頓道風,恢復叢林傳統,除了繼續做好本老所創辦的《正覺》雜志的同時,還舉辦了一年一度的「禪文化夏令營」,創辦了雙峰講堂,與柏林禪寺遙相呼應。為了改善祖庭的生存和發展環境,長老提出了「大四祖」的理念,將四祖寺的建設與周圍環境的治理以及社會的和諧融為一體,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得到了當地政府和民眾的高度贊揚。
住持黃梅期間,長老還奮力重修湖北黃梅老祖寺、四祖寺下院蘆花庵、當陽玉泉寺、度門寺、河北邢台玉泉寺、大開元寺等古老道場。每修復好一處道場,長老即刻擇其有德之賢者而居之,自己則兩袖清風,一衲飄然。其為教之憂患意識,其老當益壯、為法忘軀之承擔精神,大有其先師虛雲老和尚之遺風。
長老自幼出家,親承虛雲老和尚之教誨,對虛雲和尚「四根(佛教這棵大樹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四條大根——修證之根、戒律之根、經教之根、現實之根)一本(以禪宗為振興中國佛教之根本)一樞紐(鞏固古老的傳統大叢林之樞紐地位,充分發揮它們的表率、輻射和引領功能)」的佛教振興理念心有領會,又得周叔迦、明真、正果、趙朴初等良師益友之提攜,在自身天賦極高及早年儒釋兼修的基礎上,又經過中國佛學院數年的系統學習和研究,佛學根底甚為扎實,對佛教典章制度非常熟悉。所以在恢復趙州祖庭的過程中,在寺廟建築、僧團管理、法務活動、僧才培養、文化建設、弘法理念,以及處理寺院與地方政府和民眾關系等等方面,長老皆能以超常、圓融的智慧處之,游刃有餘,得心應手,如理如法,並且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J. 釋凈慧的生平

釋凈慧法師,祖籍湖北新洲,生於1933年。1934冬(一歲半)由父母送入湖北黃岡縣的汪集仙姑廟,由海善、仁德二尼師撫養;1948年十五歲於武昌普度寺禮宗樵和尚正式披剃,法名妙宗,字凈慧。並依止武昌三佛講寺大鑫和尚學經。(曾師公武昌三佛閣大鑫和尚——師公武昌伏虎山卓刀泉寺宗鎰和尚——剃度師宗樵)。奠定超脫出世的宗教品格和獻身佛教的理想。
1951年十八歲時由剃度師宗樵和尚送往廣東雲門寺受比丘戒,得以親侍中國現代禪門泰斗虛雲老和尚,因敏悟過人,深受器重。
1952年即成為虛雲老和尚傳法弟子。1952年春隨侍虛雲老和尚離開雲門寺北上,經武昌往北京。冬朝禮五台山後,奉虛雲老和尚之命,回到雲門寺,擔任雲門寺的監院。
1953 年,佛源和尚升任雲門寺的住持後,協助管理雲門寺。
1954 年,因病前往雲居山看望虛雲老和尚,便留雲居山侍奉虛公。
1955 年冬,雲居山傳戒,為第三引禮,在虛雲老和尚的指導下完成傳戒活動,同年戒子傳印,慧通等。
1956年中國佛學院創立,即入學深造。在校期間與虛公書信往來甚密。
1956年到北京中國佛學院學習;
1963年被錯劃為右派,先後在北京、廣東、湖北參加勞動。
1978曾任教於賀橋太平中學
1979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摘帽、改正,奉命重返北京參與中國佛教協會的各項恢復工作。得以恢復僧裝再現僧相。
1981年《法音》創刊,任責任編輯, 1983年至2002年任主編;
1982年增補為中國佛協理事;
1987年當選為中國佛協常務理事;1988年受命籌建河北省佛教協會,並被選為會長;
1992年主持柏林寺重建工作;
1993年當選為中國佛協副會長;第九屆、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會委員;
2003年10月應湖北黃梅、當陽有關部門邀請,任四祖寺和玉泉寺方丈;
2004年10月辭去柏林寺住持職務。
2013年4月20日凌晨六時許,凈慧法師在湖北省黃梅縣四祖寺圓寂。

熱點內容
南寧市哪裡的 發布:2025-09-10 09:51:13 瀏覽:821
對日漢語教學 發布:2025-09-10 09:21:35 瀏覽:976
新沂教師面試 發布:2025-09-10 08:18:38 瀏覽:326
美術字秋 發布:2025-09-10 07:54:28 瀏覽:957
濟南天普教育 發布:2025-09-10 06:07:11 瀏覽:824
找老師相聲 發布:2025-09-10 05:05:20 瀏覽:675
肉色絲襪教師 發布:2025-09-10 04:21:16 瀏覽:581
教師個人教學特點 發布:2025-09-10 03:05:50 瀏覽:338
世界和平英語 發布:2025-09-10 02:10:53 瀏覽:422
便秘岳老師 發布:2025-09-10 02:09:26 瀏覽: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