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師師德禁行行為紅七條
1. "紅七條"禁令 能不能守住師德底線
高校教師不得抄襲剽竊、篡改侵吞他人學術成果,不得索要或收取學生及家長的禮品、禮金,不得對學生實施性騷擾或與學生發生不正當關系。10月9日下午,教育部新聞發言人續梅向新京報記者介紹,針對近來暴露出的高校教師師德突出問題,教育部已首次劃出針對高校教師的師德禁行行為「紅七條」。
學術抄襲,利用教學和論文指導機會「潛規則」女大學生,把科研經費當成個人消費「錢包」,索要學生或家長的財物,在招生、考試、推優和保研中徇私舞弊等等,這些高校師德問題,使得高校風氣每況愈下,原本風清氣正的高校變成了名利場、物質與慾望的交易所,令人焦慮。
對高校的師德問題,過去放得太鬆了,現在抓緊一下,很有必要。故而,教育部發布高校師德「紅七條」,正當其時,而且,配套「紅七條」,還將建立懲罰和問責機制,一方面,給「紅七條」通上高壓電,對違反「紅七條」的教師嚴懲不貸;另一方面,對教師嚴重違反師德行為監管不力、拒不處分、拖延處分或推諉隱瞞,造成不良影響或嚴重後果的,要追究高校主要負責人的責任,給高校負責人也套上了「緊箍咒」。
不論將來執行效果如何,教育部終於出手了,就此而言,值得點贊,更值得期待。因為,凡事管總比不管要好,有規則比沒有規則要強。相信,有教育部的「紅七條」這把利劍懸在高校教師和負責人的頭上,過去那種隨心所欲的時代將不復存在。加之網路時代,人人都是麥克風,輿論監督相對比較給力,若有高校教師踩「紅線」,將難逃「天網」。
不過,在問責機制威懾下,高校負責人擔心「家醜外揚」之後影響其本人前途,極可能會把教師違反「紅七條」的行為進行「內部處理」,從而捂住「家醜」的蓋子,導致教師被從輕處理,問責高校負責人落空。所以,教育部還要建立和暢通舉報違反「紅七條」行為的渠道,及時發現問題,把高校「敗類」清除出去,較好地扭轉高校的風氣。
因此,要使「紅七條」真正發揮威力,接下來的任務還非常繁重,只有起點,沒有終點,將是一個常態化的過程,能否一以貫之地把整治高校師德風氣進行到底,防止人易事移,變成「昨日黃花」,考驗著教育主管部門的管理智慧。而且,整治高校師德,也需要與高校治理法制化和「去行政化」同步。
2. 怎麼看教育部關於建立健全中小學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意見
違反師德建設的懲處機制的主要內容有哪些?教師司負責人介紹說,《意見》劃出對高校教師具有警示教育意義的師德禁行行為「紅七條」:一是損害國家利益,損害學生和學校合法權益的行為;二是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有違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言行;三是在科研工作中弄虛作假、抄襲剽竊、篡改侵吞他人學術成果、違規使用科研經費以及濫用學術資源和學術影響;四是影響正常教育教學工作的兼職兼薪行為;五是在招生、考試、學生推優、保研等工作中徇私舞弊;六是索要或收受學生及家長的禮品、禮金、有價證券、支付憑證等財物;七是對學生實施性騷擾或與學生發生不正當關系,以及其他違反高校教師職業道德的行為。對高校教師有違反「紅七條」情形的,將依法依規分別給予相應處分。同時,建立問責機制,對教師嚴重違反師德行為造成不良影響或嚴重後果的,追究高校主要負責人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