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家鄉的旅遊資源的暑期社會實踐調查報告
『壹』 關於家鄉的社會實踐調查報告最好是諸暨地區的
呃。。。。。王老師就是要你們的一個題材,具體的差不多都要她自己寫過。內。。。。因為調容查報告的格式我們不知道。。。。。你可以去找找看前幾年諸暨市獲獎的幾篇社會調查報告。。。。。。。回答完畢。。。。。。。。。給分啦。。。。。。。
『貳』 急求大學生暑假社會實踐調查報告2000字
關於我在採油隊的實踐報告
通過這幾天的接觸,我對媽媽的工作更加了解。
我實踐的第一天:巡井,為了減少媽媽的負擔,我特意把變速車帶到媽媽的隊上,以下班車媽媽立刻到宿舍換上工服就帶我去巡井,她教我 巡井時必需帶上管鉗,你們知道管鉗是用來干什麼的嗎?媽媽告訴我是用來緊井口(盤根盒)用的工具,這時我才明白,還告訴我到化驗室門前拿上樣桶取樣,取樣就是在井口把取樣閥門打開往樣桶里放些原油用來化驗含水用的。我跟著媽媽一路顛簸來到一口抽油機旁,媽媽教我檢查各部位的標識線,檢查點、和各部位的螺絲是否有松動現象。檢查完抽油機,我從自行車上拿下管鉗,媽媽教我怎樣用管鉗緊井口。接下來的工作就是取 樣,那一個六棱扳手使勁擰開放出新鮮油用樣桶接著。這才巡了一口井 。接下來還要巡七口抽油機。就這樣跟著媽媽巡完為止。這只是一遍,一天要巡四遍,中午也在巡不休息。媽媽無論是滴水成冰的寒冬還是驕陽似火的盛夏他們都能堅持完成工作。媽媽的工作太辛苦了,我跟了一趟都閑累了。就這樣一天過去了。 我實踐的第二天 ,我跟著媽媽來到工作站,這次的任務就是拍井場,媽媽和我每人拿一把鐵杴,來到河146-斜35井上,媽媽教我怎樣拍井場,首先把井台從側面鏟直,鏟去多餘的干土,然後再從旁邊的新土堆一杴一杴往井場台上均勻地散開,然後再鏟平然後再用鐵杴的背面拍結實、拍平整。而且拍的還很直我只能往上一杴一杴的端土,偶爾也拍上一段,但是拍不好,拍井台太累了,都是在彎著腰拍,不到半小時我也覺著有點累了就跟媽媽說:「咱們休息一下吧,你也很累了,歇歇在干吧」。我們兩個到一邊坐了一會兒。又繼續幹了起來直到幹完一個井台為止。井台太長、太寬、太高了。媽媽 他們一年四季都在野外幹活,真的好辛苦,我想天底下沒有一個 職業比他們更辛苦了吧 。 我實踐的第三天:媽媽站上接到通知,明天領導要到他們站上檢查,時間緊任務中,我跟他們一起來到井場,媽媽的班長太能幹了,一把拿起鐵杴,二話沒說就帶頭干起來,我們一起給他打下手。他先一杴一杴地往井場上端土,每一杴都又重又穩 ,他步子很大很急 ,不一會兒呼吸就重起來 但他的速度並沒減下來 ,我也搶著往上鏟土,又見班長深彎下腰 仔細地把井台上的土一點一點鏟平,修理整齊,甚至乾脆用手去抓土,最後他用杴背使勁拍結實 。今天的天氣太熱了,我們都已汗流浹背了,更不用說班長了 他滿臉通紅,衣服緊貼在身上,汗珠順著脖子往下直流 。但他來不及擦一把汗,喝一口水。在大家的努力下,一口井很快拍完了,看著那又直又亮有稜有角的井場,班長深吐一口氣抹了把臉上的汗,高興地對我們說「不錯、走 在拍下一口去。」井上幹活的每位工作者你們辛苦了。
我實踐的第四天,墊污染,有口油井 被老百姓破壞漏了好多石油,污染面積比較大 ,老遠一看黑黝黝的一片污染。我和媽媽扛著杴來到現場,從旁邊的地上鏟土往石油上撒,就是把它蓋起來,就這樣你一杴我一杴的干起來。石油厚的地方還得用杴鏟到溝里,再用土埋上,一不小心就會踩上石油,媽媽不停地囑咐我別踩了石油 但是盡管這樣,我也踩得到處都是 。媽媽還得給我擦鞋。又讓媽媽受累了。
我實踐的第五天,百姓破壞嚴重,媽媽中午上班不停的巡井,剛巡過去百姓就去放油,或者在管線上打眼放油,我跟媽媽巡了好幾趟,也知道巡什麼地方,媽媽忙的時候,我為了讓媽媽休息一會,我就去給媽媽巡井,巡管線,每次我巡迴來媽媽都給我擦汗,說我能幫媽媽幹活了,我聽了以後心裡十分高興。在我的幫助下這一中午百姓沒破壞成功。其他的兩天我都在幫媽媽巡井、巡管線。
通過這次暑假實踐活動我覺著很有意義,因為我有長了不少見識,學到了一些沒學過的東西,增長了見識,也幫助了媽媽。更了解了媽媽的工作非常辛苦,不管嚴寒酷暑,不管刮風下雨,一出去就是一天 。我再不好好學習怎樣對得起她
『叄』 「喜看家鄉新變化」暑期社會實踐調查活動的情況小結
今年,是2011年,是共和國成立62周年,隨著現代生活的發展,我的家鄉,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人們逐漸走向了小康社會,錢江新城的建設、南宋御街的開展……這些都為我的家鄉增添了幾分色彩,以前,我家住的是小平房,只有在過年才能吃上雞鴨魚肉,穿上新衣服,每個月的家庭收入也只有幾百元錢,而現在,我家住上了高樓大廈,每天都可以吃上雞鴨魚肉,家裡彩電,電腦,電視機樣樣俱全,人們逐漸富裕起來了,國家也逐漸走向了繁榮富強,這正是我們想要的。現在,每天坐公車上班,上學已不能滿足現代人的需要,「家家都有新車子」這句話便成為了現實。每家每戶都有一輛車,平常上班、上學、出去自駕游,只要有車,什麼都解決了,那多方便呀!平常,我們一日三餐,都需要買菜,那買菜到哪裡去買呢?如果你在街頭隨便問一位老奶奶,她的回答肯定是「菜市場」,那如果你去問一位年輕的阿姨,她的回答肯定是「超市」,這就是年齡和物質之間的區別,從不同年代過來的人,她們生活中的需求也就不一樣啦!到菜市場買菜,它最大的缺點就是——臟!走到菜市場裡面,一股臭味撲面而來,地上還有很多臟水,可想而之,那菜肯定不衛生,相對來講,那還是超市更好一些。逛超市,對於很多時尚潮人來講,是再平常不過的事了,超市裡的食品又干凈,又衛生,有些食品甚至還用保鮮膜包起來,這樣既保證了產品的質量,又干凈衛生,是很多時尚潮人的選擇,我想,隨著時代不同,人們對時代的需求也不同吧!我愛我的家鄉,愛我的祖國,我希望我的家鄉越來越富裕,祖國越來越富強!
『肆』 求「反映家鄉改革開放巨大變化的社會實踐調查報告」。不少於2000字。
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家鄉的發展變化調研報告
調查時間:年暑假
調查地點:梅州市五華縣安流鎮
調查對象:安流鎮居民
調查方式:查閱資料、走訪調查
調查人:
一、安流鎮的簡介
安流鎮隸屬於廣東省梅州市五華縣,位於五華縣南部,東與棉洋鎮相接,南與梅林鎮接壤,西與周江鎮相連,北與橫陂鎮交界。距縣城33公里,總面積109.95平方公里。省道惠水線、安浦線在安流圩交匯,琴江河貫穿全鎮。是五華通往紫金、珠三角和揭西、陸河等沿海地區的咽喉。轄42個村民委員會、4個社區居委會。2017年年末,有34851戶、171645人,其中農業人口159180人,非農業人口12465人;全鎮有耕地面積4353.13公頃。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實現12億元,對比上年增長9.1%。【1】
安流鎮是坐落在琴江河旁邊的一座小鎮,小鎮依河而建,小鎮的人民安居樂業,勤勞善良。在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我的家鄉在不斷地發展著,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鎮里的一切發展都是在安流鎮共產黨人領導下不斷繁榮富強,日新月異。介於對家鄉基本情況有了更加細致的了解,我採用了走訪調查及查閱相關資料的方式進行了我的調查之旅。
二、安流鎮的歷史
在暑期時,我查閱一些關於安流鎮的建立的背景,和新中國成立70年來歷代鎮上各個領導人對振興小鎮實行的一些發展政策,以便於更好的了解鎮上的發展歷史。
安流鎮,原名橫流渡,因地處琴江河畔,河流湍急,用木船當橋,故稱橫流渡。1911年,當時的文人學士將不祥之兆的"洪水橫渡",改為吉祥之兆的"安流"地名就由此而來。【2】
長樂初建設鄉,清末設橫流約,民國初年始稱安流。
三、安流鎮建國70周年來的變化發展
1947年3月設安流鎮。1950年後曾為區、鄉、鎮建制。1958年成立安流公社。1961年增設鯉江公社,1963年合並為安流公社。1972年分出大都公社(原鯉江公社河東部分和雙華公社上布大隊),1978年分出萬龍公社。1983年11月撤社設安流區,同時撤銷萬龍公社,其所轄的葵樟、文葵、福嶺3個大隊劃歸為文葵區。1986年11月改設鎮。2003年11月,文葵鎮並入安流鎮。2004年10月,大都鎮並入安流鎮。成為廣東省政府批準的五華三大中心鎮之一。
3.1梅州市的經濟建設政策
新中國建立70周年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安流鎮各個村通過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實興科技興農戰略,大力發展種養殖業,建立起了一批專業的蔬菜基地、經果林示範基地和畜禽品種改良點,成立養殖協會。樹立典型,以點帶面,帶動廣大村民發展經濟,實現共同致富的目標。
在以《梅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15-2030年)》為總路線、總方針的指引下,安流鎮的全鎮居民,齊心協力,為了實現城市總體發展總目標:"實現全面振興,發展經濟,綠色崛起,建設富庶美麗和諧幸福梅州"。
3.2安流鎮的經濟建設
新中國成立70周年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之後,安流鎮在梅州市總路線為發展方針的前提下,經濟建設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2017年,安流鎮以科技興農為抓手,農村農業穩步發展,全年糧食種植達到4333.33公頃,煙草種植達到166.2公頃,同時,大力推廣綠色有機特色農業產品和豬、肉牛、水產品集約規模化生產,交售煙葉349噸。
2017年,安流中心鎮「六個一」項目建設成效顯著。一是工業園(五華縣安流工業園)規劃征地順利推進,已征地53.33多公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已有15家企業有意落戶安流工業園,其中廣東華普太陽能工業製造有限公司一期項目已落戶原安流楓林中學,佔地約3.33公頃,投資約1億元,正在安裝和調試設備。二是擴容提質成效明顯。圍繞建設可容納25萬人口縣域副中心城鎮目標,重點抓好佔地10公頃,集住宅樓、購物中心、物流商貿、賓館酒家、文化娛樂、居民小區等多功能的青江新城建設,帶動周邊發展,擴大城區面積。城鎮提質方面,重點抓好惠天地加油站至藍田橋頭段道路升級改造、惠天地加油站至半徑大道段升級改造、琴江西岸沿江大道建設、萬塘村長塘堤大道建設、司前街至新興街升級改造、大都圩鎮升級改造、安流老戲院綜合市場改造、親水公園建設等重點工程。重點抓好琴江河低坑村村通自來水工程、大都片區村村通自來水、安順大橋、長江大橋、徐華清紀念大橋、華陸高速等重點項目建設。抓好安流中心衛生院(五華縣第二人民醫院)擴建、安流第一小學擴建工程。
五華縣安流鎮是有名的「工藝品之鄉」,傳統工藝品的生產已有數百年歷史。近年來,該鎮工藝品不斷推陳出新,竹、木、藤、草、麻絲、仿古雕刻等工藝品熱銷海外。2016年,全鎮特色產業工藝品生產企業達225家,規模以上企業3家,從業人員6900多人,專業技術人員310人,年產值達2.5億元。【3】
3.3安流鎮的旅遊資源
安流鎮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既有綠色自然風光,又有歷史古跡遺址,比較有名的有,燕子岩、高石下登高勝地、東靈寺、平安寺、永和寺、文昌祠、王老仙師宮、法清宮、祖師宮、徐華清故居"樹德堂"、青龍寨、秋前湖義冢、李江慕等。民俗活動有逐步恢復的"扮古事"(走古事)。
李江墓
李江墓位於安流鎮低坑小學背後右側山坡上,形喝猛虎過江。築於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秋。 墓用灰沙砌築,座西北向東南。呈交椅形,設四層墓圍,內設祭祀台和拜壇。墓長24米,寬14米,佔地面積約340平方米。是五華縣現存規模最大的清代灰沙石寶墓葬。現保存完好。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秋前湖義冢
秋前湖義冢,位於安流鎮三江村秋前湖義冢角,築於清光緒二年(1876年)。由長樂縣(今五華縣)知縣彭光祖倡建。冢內埋葬屍骨1400多俱,均為當地無主墳骨骸,其中不少是清咸豐年間廣東天地會起義軍與清軍戰斗時雙方陣亡將士的無主墓。冢由墓群組成,共計1449座,外觀呈扇形,均用灰沙砌築,通長30.5米,通寬40米,佔地面積近1300平方米。主墓在中央為交椅形墓,子墓圍在主墓左右和後邊,為封土堆墓,弧度不等地圍成33層,甚為壯觀。
總結
最後經過這次實踐調查活動,我在實踐中學到書本上沒有的知識,增加社會實踐能力,讓我們具備了更強的學習能力,改善了自身的不足,挑戰了如何與人交流溝通和自己的耐心,和做好一件事的意志和勇氣,讓我有了努力做好每一件事的決心。我相信這些東西,對我以後的學習生活工作都有很大的幫助,這次實踐最重要的是讓我知道了新中國成立70周年以來家鄉發展的變化,這正是此次實踐目地的所在。當然,這次實踐活動還是存在一些缺陷,由於條件限制無法擴大,我的調查范圍不能更完善調查,由於調查范圍小得出的材料,結果可能不能十分精確的表現當前的現狀和問題,但是得出的結果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我所調查新中國成立70周年來家鄉發展的變化問題。這次的社會實踐調查活動讓我得到了很大的收獲,也讓我知道了自身的不足,給了我自我提高的方向和動力。
參考文獻:
【1】安流鎮,五華縣人民政府,2019年10月23日;
【2】網路,梅州市安流鎮;
【3】《依託傳統工藝積極轉型升級"工藝品之鄉"迎來春天》,五華縣人民政府,2019年10月24日。
『伍』 大學生寒假社會實踐報告(關於家鄉風俗特點)
兄弟,哥幫你找了一篇,希望能幫到你,不過建議你動筆寫寫,別太懶了!
寒假社會實踐調查報告
睜眼看家鄉農業
——寒假社會實踐調查報告
摘要:近年來,「三農」問題一直是眾人關注的焦點。趁寒假在本村進行了一些調查。本文就農業產業化中的主要問題提出了一些新的觀點。
隨著新年鍾聲的敲響,2007年溫暖的春風已經悄然吹過我們的臉龐,過去的一年,黨和國家繼續推行了一系列政策,切實減輕了農民負擔,推進了農村經濟、教育、醫療等各項事業的發展,促進了農業結構的優化調整,全社會對於「三農」問題的關注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乘此東風,寒假期間我針對家鄉農村農民的生產生活狀況做了一次深入細致的調查,通過走訪農戶及其他一些機構,了解了農村農民的收入、支出結構以及農村的醫療衛生和教育等的狀況。通過調查走訪,取得了一些寶貴的實踐經驗.
二 現狀及問題
1. 農民對於增收狀況普遍不樂觀,增收的偶然性、風險性過大。
2. 教育投資成為一般農民家庭的最大支出。
我縣通過農村稅費改革,已於XX開始全部免除了農業稅、農業特產稅等以及其他大部分的農村行政事業性收費;我縣已從XX年起逐步推行九年義務教育免收學雜費制度。過去,按一般的農民家庭來算,大部分家庭有兩個或兩個以上孩子,倘若是上小學或者初中,依賴家裡的省吃儉用尚能基本維持,到了高中階段則不然,在農村地區,一個高中生每年的學費和日常花費需要10000元(調查所得數據)左右。一般農民家庭的經濟狀況能承擔的最多隻能是一個孩子上高中的費用,並且倍感拮據;倘若孩子上了大學,便有很多家庭能經不起(在城市人看來並不算什麼的)重負,
3. 因病返貧的情況較為普遍,農村醫療保險制度以及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待加強。
農村醫療保險制度在我縣已經實施一年,一般要求在縣鄉級以上醫院就醫方可憑有效證件報銷一定數額以上部分金額的一定比例。對於多數農民來說,一般小病就是靠土方或者買些常用葯,捨不得上醫院。醫療保險對他們來說形同虛設。而真正去醫院的農民,一般花費一兩千的,按照規定只能得到一兩百的保險金,只能算是杯水車薪。
4.農村信用社金融信貸事業發展滯後。
調查中,70%(調查所得數據)以上的農民認為「去銀行信用社借款」麻煩或很麻煩。事實上,在全國大部分農村地區,普通商業銀行考慮到向農民貸款數額小、難以集中、償還困難等因素為避免風險根本不向農民個人發放貸款,基本上是「只收存款,不放貸款」的狀況,而傳統的農村信用社由於管理體制落後,沒有有效的針對農民的貸款機制,對農民來說也是「貸款難」,雖然近兩年國家針對這種狀況進行了農村金融體制改革,採取了很多新的措施,實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但看來收效不大。在農民資金短缺的時候,大部分農民選擇「向親戚朋友借款」或「其他門路自籌」。農民由於「借錢難」,家庭產業化經營發展不起來,致富之路隨之變得曲折坎坷,這也日漸成為制約農村農民家庭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瓶頸。
我村茶葉情況調查
農民增收、農村發展、農業現代化是一個系統工程,農村稅費改革、鄉鎮財政體制改革、鄉鎮機構改革、農村金融體制改革、農村醫療及教育體系改革、農村民主政治建設、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新型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建設以及我省以改善農民生活環境為目標的"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這一切構成了一個有機整體,牽一發而動全身!
1.本村茶葉產業化經營的現狀
我村經過幾年的農業結構調整和篩選培育,形成了以茶葉為主的具有特色優勢的農業主導產業。已有茶葉基地兩千多畝,產值0.1億元.全村90%以上農戶均從事茶葉產業,其中有10%左右的農戶辦起了茶葉加工企業,而手工作坊式的加工戶更是遍地開花。品牌意識逐漸深入人心,規模較大的企業普遍重視品牌建設,努力樹立本企業品牌。而在這方面,政府也給予大力扶持,連續幾年投入大量資金打造品牌。農村專業合作組織從XX年開始起步,運作還比較鬆散。通過茶葉產業的經營,我村農民人均收入較之傳統農業有很大提高,達6000多元.
2.存在的主要問題
(1) 土地問題
全村上千畝茶葉基地中,除部分由企業主開發的農業基地外,絕大多數是由農戶自主開發「一畝三分地」而連接而成的「百衲衣」。農戶分散經營,既給標准化無公害生產帶來了巨大困難,也嚴重製約了科技推廣和機械化生產,增加了勞動成本。如人工一項開支往往佔一畝綠茶產值的四分之一,而機械採茶則可以提高功效4-5倍。而且分散經營使大多數農戶一戶獨立完成產供銷,無力影響市場供求和價格,導致產業的高風險。而大多數專業合作組織為「公司+農戶」式運作,還未與農戶結成真正的利益共同體,經常出現價高時農戶自行銷售,價低時企業又不願按協議價格收購的矛盾。這些也是農業產業化發展,農民增收亟需解決的問題。
(2)產業鏈問題
我村目前的茶葉加工企業由於自身基地有限,與農戶之間的利益聯結機制不完善,產供銷、農工貿聯結不緊密,導致本身無法擴大規模。其他手工作坊衛生條件差,管理鬆散,導致農產品質量問題突出。由於規模的限制,使得我村的茶葉加工能力受到了很大限制,許多農戶種植的茶葉均以鮮銷為主,結果把加工環節的巨大利潤送給了外地的茶葉加工產業。而且大多數加工企業由於資金,技術等原因,僅限於初級加工,缺乏精細加工和深度開發,沒有自己的品牌,產業鏈難以延長。
(3)品牌問題
打造品牌僅僅依靠政府是不夠的,品牌需要規模化生產,專業化銷售,需要政府、企業、農戶的聯手來打造。大多數企業的規模實力都不到要求,又缺少一支強大的農民茶葉營銷隊伍,使得我們的品牌無法很好的統領全縣的茶葉產業,形成群龍無首的局面。
三 對策建議
政府除了使用有限的財政力量加大對農村發展農民生活的支持外,更重要的是為做好規劃引導,為農業發展提供體制創新上的指導與規范,提高農業產業合作經營的組織化程度,為農戶提供有效的信息,一方面鼓勵農戶轉向二三產業以解決土地分散經營的不足,另一方面又要引導二三產業的從業人員投資本縣第一產業或提供服務,以實現產業之間的聯動,形成完整的產業鏈結構。將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加快勞動力轉移以減少農村人口以解決土地不足問題這兩大解決農民增收致富的法寶結合起來。
農業產業化還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與「科技興農」、「生態農業」緊密結合,不斷提高農產品的科(轉載自第一範文網http://www.diyifanwen.com,請保留此標記。)技含量,提高資源利用率。比如可以藉助農業科技工作者的力量,在全村茶葉產量總量擴大的同時進行茶葉產品的深度開發,利用生物科技提取茶葉中的特有成分,製成保健品、化妝品及其他相關產品。還應適時調整茶葉種植規劃,實行標准化茶葉基地建設,推廣機械化採摘作業,提高工效節約成本。
四 總結
調查的意義在於過程!調查的第一天,父親就對我說。
的確,農村的問題非常復雜,而我所了解的僅僅是一些皮毛,而調查的結果對於農村問題本身是毫無意義的,但調查的過程對於我,卻是一種社會的歷練,人生的展拓!
中國目前有13億人口,其中9億農民,在我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現代化進程中,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是必然的,「三農」問題的根本解決也需要全社會長期的共同的努力。
我堅信,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在全中華民族萬眾一心促農業發展的環境中,雖然中國農業發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但中國農村、中國農民的未來是無限光明的。
『陸』 關於家鄉環境的社會實踐調查表
前言:今年暑 假,為了比較深入地了解社會,鍛煉自己,我和鄰里幾個玩伴組建了一個環保實踐隊,現將活動過程做如下說明。 因為今年來家鄉的環境持續惡化,自然環境日趨嚴重,這些都給家鄉的群眾的生活帶來了嚴重的影響,我們幾個提議創建一支環保隊。 主要目的: 1;對家鄉的生態環境開展調查 2;找出家鄉環境持續惡化的原因 3;在周圍鄰里間宣傳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4;為環保提一些可行性建議,希望對家鄉環境改善起到力所能及的作用。 7月20日——25日衛生情況調查: (1);首先 ,我們在家鄉的城鎮大街——「三牌路」觀察了過往行人亂丟垃圾的行為且進行了適當的記錄。我們發現大部分人都沒及時把垃圾投放到指定的垃圾箱內,隨手亂扔的現象隨處可見。因此,在我們家鄉能真正愛護環境又能了解物品回收利[轉自*]用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因為這樣,容易導致家鄉主街道的環境衛生惡化,影響市容。 (2);然後,對「南門河」——市主河流深入實地調查。我們發現由於人們環境意識的薄弱,把不少的生活垃圾倒入了河裡,河邊,使得主河流被眾多生活垃圾所污染。其中大多是一些廢棄塑料,生活廢品,污水,嚴重影響了河道衛生與清潔。我們也調查了解到由於家周邊沒有較大型的處理生活垃圾的場所,所以一些居民為了貪圖方便,便把垃圾丟到河裡,使河中許多地方淤塞,河水也變色了。 7月26日——27日:在街區我們製作了一部分傳單,對居民進行一些環保問卷調查。 1;調查針對人群:15——65歲街區居民 2;調查方法:隨機調查 調查如下:選擇題 (1)你認為環保的目的是什麼? a.愛惜每一個生命(62%) b.保護生物多樣性(10%) c.與動植物和睦相處(10%) d.改善人類的生存環境,滿足發展需要(18%) (2)你最關心的問題是什麼? a.飲用水,空氣質量(10%) b.森林,土地保護,防止水土流失(34%) c.環境改善(16%) d.糧食蔬菜安全(14%) e.脫貧致富(16%) (3)你對亂丟垃圾行為有何看法? a.無所謂(5%) b.值得批評(89%) c.不關我事(6%) (4)您覺得您周圍環境怎樣? 在收回的答卷中,我們發現家鄉居民的環境意識相對薄弱,對環境問題不是很關心。與此同時,我們向其講述了此次活動的目的,目標,讓他們認識到一些環境保護對自身及自己周邊的人,事的重要性,得到他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