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師風師德
所謂師德,就是教師具備的最基本的道德素養;師風,是教師這個行業的風尚風氣。愛崗敬業,教書育人,為人師表,誨人不倦,有教無類,這都是師德師風。對教師來說,最好的回報就是得到孩子的真心擁戴。好的師德師風的一個具體表現,就是師生之間保持一種人格上的平等。相互學習、相互尊重。
對於師德師風問題,不少教育家及國家領導人曾有過精闢的論述。
孔子提出:躬自厚而薄責於人,以身立教,為人師表等;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過: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是為人師表。教師都是必須具有高尚道德品質和崇高的精神境界的人。
教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不僅要教好書,還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為人師表。人民教師,肩負著培養人和塑造人的神聖使命。毫不誇張的說,一個民族的希望,是通過教師托起的。教師不但教人以知識,使人從無知到文明,教師更重要的是教人以德,使人學會如何做一個高尚的人。
(1)傳統文化師風師德擴展閱讀:
師德:中華民族是最重視師德的民族。教師道德是一種職業道德。教師的職業道德,簡稱「師德」,它是教師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從事教育活動中必須遵守的道德規范和行為准則,以及與之相適應的道德觀念、情操和品質。2013年5月印發《關於加強和改進高校青年教師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見》,就加強和改進高校青年教師思想政治工作作出部署,將建立師德考核檔案。
道德意識的自覺性、道德行為的示範性、道德結果的深遠性。自覺性是指每個教師都應自覺遵守教師職業道德,不能去違背它;示範性是指優秀的教師的言行會給周圍的個體主要是學生帶來很好的引導和示範作用,從而影響這些人的言行;道德結果的深遠性主要是指老師的道德行為的影響力對接受教育的學生來說是持久的、深遠的,老師優良的道德行為結果會對學生的一生都產生積極的影響。
B. 在師德師風建設與中國傳統文化課中,認為知識儲蓄處於師德師風建設中的什麼地位
師德師風的建設最重要的是個人的品德修養,它是成功與否的基礎,知識儲備在其次,一個人即使再聰明,再有知識,沒有好的品德也是一點用處都沒有的。
C. 什麼是師德師風
D. 中國傳統文化對師德培養的作用
(一)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是指教師自身要努力學習、永不滿足,同時在教育學生
時要勤奮教導、永不疲倦,即「學不厭,智也;教不倦,仁也」。大教育家孔子
在《禮記·學記》中說「雖有佳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
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
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也就是說只有在學習的過程中才能知道不足,知
道不足才能努力學習。西漢著名教育家董仲舒也特別強調「學而不厭」的重要性,他說:「強勉學問,則聞見博而知益明;強勉行道,則德日起而大有功。」
也就是說,教師學習上勤奮努力,就會學識廣博、智慧明達;道義上刻苦努力,
品德就會與日俱增,日有長進的。此外,在學而不厭的基礎上教育者更要要誨人不倦。柳宗元根據自己的親身體會和切身感受,曾強調到「誨人不倦」是教師道德的重要內容。他說:「若言道講古窮文辭,有來問我者,吾豈嘗嗔目閉口耶?」也就是說,若說講道理和古代文辭,我是從來不對向我請教的人緘默不言的。
(二)以身作則,為人師表
以身作則,為人師表突出強調教師的行動教育,指教師的一言一行、言談舉止都會對學生產生重要影響。教師要時時、事事、處處都要通過自己的模範行為做學生的楷模和表率。孔子曾經說過:「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也就是說如果教師道德高尚、作風正派、行為端正,不需要相應的命令,學生也會按照教師的行為模式而行為,如果教師本身道德有問題,那麼教師的命令學生是不會服從的。孟子繼承並發展了這一思想,指出「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其身正天下歸之」,主張「教者必以正」。西漢學者揚雄更是明確指出:「務學不如務求師。師者,人之模範也。」可謂言簡意賅、一語中的。可以說,以身作則,為人師表的這種巨大教育力量,
是來源於教育者的自我對象化的嚴格律己性和通過平等交往而耳濡目染、潛移默
化的真實感受,因此,它最容易激發學生的敬仰、信任、共鳴、嚮往和模仿,從
而增強了教育的實效性。
(三)學習之道,有教無類
孔子在《論語·衛靈公》中提出「學習之道,有教無類」的卓越思想,主張不論其貴賤、貧富、長幼、華夷、智愚,均應享有受教育的權利。在那之前,「學在官府」,也就是說只有貴族才有權接受教育,也就意味著只有貴族子弟才有當官的資格。為了改變這一現象,孔子創辦了私學,他希望通過興辦教育來培養「賢才」和官吏,以實現其政治報復。他的弟子不分貴族,不分國界,不分種族,只要有心向學,都可以在他創辦的學校接受教育。可以說「有教無類」思想的提出是教育思想的一次重大革新,並由此形成了平等、公平的對待每一個學生的基本師德倫理思想。
E. 新時期師德修養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
文明古國的中國,蘊育了悠久燦爛的傳統文化,這些文化已經與中華民族的思想意識和行為規范融合為一體,並滲透到社會政治、經濟,特別是精神生活的多個領域,成為影響人們的思想形成和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強師德修養必須重視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吸取營養。
F. 師德師風有哪些
所謂師德,就是教師具備的最基本的道德素養;師風,是教師這個行業的風尚風氣。愛崗敬業,教書育人,為人師表,誨人不倦,有教無類,這都是師德師風。
對教師來說,最好的回報就是得到孩子的真心擁戴。好的師德師風的一個具體表現,就是師生之間保持一種人格上的平等。相互學習、相互尊重。
G. 師德風尚丨中國古代的師德師風,你了解多少
師德就是教師的道德,教師道德是一種職業道德。教師的職業道德,是教師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從事教育活動中必須遵守的道德規范和行為准則,以及與之相適應的道德觀念、情操和品質。
H. 在師德師風建設與中國傳統文化課中師德師風建設是建築什麼的長城
搜一下:在師德師風建設與中國傳統文化課中師德師風建設是建築什麼的長城
I. 師德師風有哪些內容
1、師德,就是教師具備的最基本的道德素養;師風,是教師這個行業的風尚風氣。愛崗敬業,教書育人,為人師表,誨人不倦,有教無類,這都是師德師風。
2、對教師來說,最好的回報就是得到孩子的真心擁戴。好的師德師風的一個具體表現,就是師生之間保持一種人格上的平等。相互學習、相互尊重。
3、教學生知識的人,尊稱傳授文化、技術的人,泛指在某方面值得學習的人。老師一詞最初指年老資深的學者,後來把教學生的人也稱為「老師」。《師說》中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老師,是學生的學習引路人,是生活的指導者,人生的方向標。
4、「德高為范,技高為師」,從這個標准衡量,老師要先正己身,方可施教於人,「老師「兩字可分解來看,中國歷來推崇老子的思想和哲學,而老子尤其注重德行的修養,而這個「老」就代表了「德」,師者就不必細言了。
5、所謂師德,就是教師的職業道德,教師應該具備的最基本的道德素養,愛崗敬業,教書育人,為人師表,誨人不倦,等等,這都是師德;師風,即教師的行為作風。熱愛學生,尊重學生,關心學生等等,這都是師風。
(9)傳統文化師風師德擴展閱讀
師德:中華民族是最重視師德的民族。教師道德是一種職業道德。教師的職業道德,簡稱「師德」,它是教師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從事教育活動中必須遵守的道德規范和行為准則,以及與之相適應的道德觀念、情操和品質。
2013年5月印發《關於加強和改進高校青年教師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見》,就加強和改進高校青年教師思想政治工作作出部署,將建立師德考核檔案。
師德准確地說應該是教師公德,是教師為了維護社會公共利益應該遵守的社會公共道德。
教師道德是一種職業道德。教師的職業道德,簡稱「師德」,它是教師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從事教育活動中必須遵守的道德規范和行為准則,以及與之相適應的道德觀念、情操和品質。
師德,是教師應有的道德和行為規范,是全社會道德體系的組成部分,是青少年學生道德修養的楷模之一。從實踐的角度看,具有高尚情操、淵博學識和人格魅力的教師,會對其學生產生一輩子的影響。
教師職業道德,是教師從事教師勞動所應當遵循的行為規范和必須具備的道德素質。
教師道德認識、教師道德情感、教師道德意志、教師道德信念、教師道德行為、教師道德習慣。
師德,是教師工作的精髓,可以用「師愛為魂,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概括其內涵。
師愛為魂。「師愛」是教師對學生無私的愛,它是師德的核心,即「師魂」。從愛學生的角度講,就是教師要做學生的良師益友。好師德培養好教師,好教師造就好學生,好學生譜寫好未來,可見師德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