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德建設與傳統文化
⑴ 新時期師德修養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
文明古國的中國,蘊育了悠久燦爛的傳統文化,這些文化已經與中華民族的思想意識和行為規范融合為一體,並滲透到社會政治、經濟,特別是精神生活的多個領域,成為影響人們的思想形成和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強師德修養必須重視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吸取營養。
⑵ 如何讓研修提高素養
一、學習傳統文化
隨著課堂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角色的轉變要求教師的素養應有多方位、多層次的提高,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提升教師的人文修養,而人文修養主要來源於對傳統文化的學習。如今,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已在各中小學全面展開,並取得了一定成果。傳統文化進校園不僅是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同時也是對教師進行精神的洗滌。教師學習傳統文化,能夠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使他們懂得如何關愛學生。
例如,傳統文化經典《弟子規》能讓我們學會應該怎樣做人,這不僅是個人修養的提高,同時也能促進社會的健康發展。《弟子規》的精髓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文化,是優良的傳統道德,它值得每一位教師和學生去深入學習。再如,教育家王��的「傳統文化教育」公益演講,他用實際行動踐行傳統文化教育,弘揚「中華優良傳統,做有道德的中國人」,其演講是把傳統文化和當今社會現實結合起來,讓我們從中體會到孝道、誠信、仁義、博愛,這是教師隊伍所需要的精神食糧。其演講告訴我們,學習傳統文化關鍵在於實踐,在理論的指導下與自己的專業相結合,對教師而言,就是要把學生培養成品學兼優和對社會有用的人。人們常說:「教師似蠟燭,點亮別人,犧牲自己」,這其中也包含著傳統文化的精髓,教師正是在這樣的傳統文化的感召下,充滿熱情地投入到工作中,為教育事業奮斗終生。
二、加強師德建設
1.以「四項活動」為師德建設的有力抓手
在師德建設中,要堅持以師為本,重點抓好「四項活動」,促進教師專業的全面發展:一是「師表活動」,開展「四高」(高品味、高質量、高境界、高風格)和「五雅」(雅道、雅言、雅觀、雅趣、雅量)活動,細化師德規范和行為准則,把這些要求貫徹到教師的日常行為當中,增強教師的進取心和凝聚力;二是「名師活動」,學校出台「名師評選辦法」,將師德作為考核的首要條件,通過強化名師意識,增強名師效應,從而發揮名師的引領和示範作用,促進整個教師隊伍素質的提升;三是「青藍活動」,學校堅持開展「校長帶年級、中層帶學科、高師帶青師」的青藍活動,幫助青年教師熟悉師德規范,提升教師的師德和業務能力;四是「提高互動」,學校應多購買有關師德修養方面及學科教學方面的書籍,定期開展讀書、教學的交流活動,促進教師共同進步。通過開展「四項活動」,鼓勵教師修師德、正師風、育師智、鑄師魂,提升工作熱情,從而促進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
2.抑制職業倦怠,為師德建設注入新的活力
當教師進入職業生涯的高原期時,常常會出現職業倦怠現象。如何幫助教師盡快走出高原期,是學校師德建設面臨的新問題。教師之所以出現職業倦怠,其原因在於沒有及時設定和更新發展的目標,尤其是評上高級職稱的教師。因此,為教師設計發展規劃書,幫助每個教師不斷成長,是師德建設的重要任務。為此,我們制定了「四個一」要求:要擁有一位自己崇拜的教育家,系統地學習其教育思想;要選擇一本教育名著,精心研讀,做到常讀常新;要訂一份高質量的教育期刊,博採眾長,努力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要有一個經常瀏覽的教育網站,廣泛交流教育思想,了解最新信息。通過開展「四個一」活動,不僅能幫助教師不斷進步,而且也能有效開展教學工作。
三、完善理論學習
研讀教育理論是教師專業發展的主要途徑之一。充分學習和利用教育理論,能夠更新教師的教育理念,豐富專業知識,從而提升教學能力。
1.確立不斷學習的理念
首先,廣泛閱讀。教師應及時補充新知識,可以通過閱讀專業書籍、報刊學習新思想,了解新動態,還可以通過電視和互聯網了解最新的教育信息,汲取更多的教育理念。其次,勤於思考。孔子雲:「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習時要善於思考,通過思考悟出更多有價值的知識。最後,善於總結。教師要及時總結學習的新知和感悟的經驗,並記錄下來,長此以往,這將成為教師獨有的資源和財富。
2.拓展教學理論學習,提高課堂掌控能力
高效的教學取決於成功的課堂管理,因此,教師若想提高教學效率,就要加強課堂管理。那麼,怎樣才能加強課堂管理呢?筆者認為,教師應通過學習教學理論來拓展和更新觀念。新的教學理論認為高效課堂要以學生為中心,特別強調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要求在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時,教師既要兼顧全局,又要張揚學生的個性,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成長,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較高水平的課堂掌控能力是在鼓勵學生個性張揚的基礎上追求整體的進步發展,因此,教師要拓展教學理論的學習,系統研究「參與式」教學理論,從而提高課堂掌控能力。
四、拓展研修渠道
鼓勵教師進修是提高教師素養的重要方式。教學的研修渠道不能只局限於短暫的集中培訓,更要注重進修的深度和廣度。學校應根據教學的實際,採取多樣的研修方式,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拓展研修渠道,大致有鼓勵青年教師攻讀教育碩士,號召全體教師參加國培、省培、縣培等各項培訓。
1.鼓勵青年教師進修教育碩士
青年教師是教師隊伍的生力軍,他們能快速接受新的思想和理念,並能將先進的教學理念融入課堂教學,在提升個人能力的同時也有利於提升教學質量。學校應設置專項經費鼓勵青年教師攻讀教育碩士,並在返校後,創設有利條件幫助其將新理念付諸實踐,從而促進學校教育的良好發展。
2.認真落實國培計劃
學校要認真落實國培計劃,幫助教師認識到培訓的重要性,認真接受培訓。具體應做到:第一,指導教師要加強對培訓學員的監管和指導,仔細審閱提交的作業和論文,進行准確、合理的評價;第二,指導教師要及時解答學員提出的問題,並組織好學員之間的溝通與交流;第三,針對國培等集中性培訓,教育主管部門要督促各學校及時參與,督促教師按時參加,杜絕缺席現象;第四,要求教師在培訓結束後撰寫心得,反思教學,指導實踐;第五,要求接受培訓的教師作匯報演講、上匯報課、上展示課,檢驗培訓成果。
3.培養教師的教育技術水平
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已融入各個領域,包括教育領域。教育技術日益在各學科發揮作用,促進了教育的革新,因此,培養教師的教育技術也是提升教師素養的一部分。具體要做到:第一,由縣(區)級的培訓機構對所轄范圍內的中小學教師的教育技術進行輪訓,一般安排在寒暑假和周末,培訓後參加教育技術等級考試;第二,有能力的學校可利用學校的信息技術資源,進一步加強教育技術應用能力的培訓,力爭讓每個教師都能將教育技術融入到學科教學之中。
總之,提升中小學教師隊伍的專業素養是一項艱巨而復雜的任務,這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國家要加大對教育事業的投入,教育管理部門、教師培訓部門要加強對教師的全方位培訓,並進行監督和指導,讓培訓落實到位,提升培訓的有效性。同時,教師要樹立職業理想,樂於奉獻,熱愛教育事業,主動學習,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⑶ 在師德師風建設與中國傳統文化課中,認為知識儲蓄處於師德師風建設中的什麼地位
師德師風的建設最重要的是個人的品德修養,它是成功與否的基礎,知識儲備在其次,一個人即使再聰明,再有知識,沒有好的品德也是一點用處都沒有的。
⑷ 中國傳統文化對師德培養的作用
(一)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是指教師自身要努力學習、永不滿足,同時在教育學生
時要勤奮教導、永不疲倦,即「學不厭,智也;教不倦,仁也」。大教育家孔子
在《禮記·學記》中說「雖有佳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
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
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也就是說只有在學習的過程中才能知道不足,知
道不足才能努力學習。西漢著名教育家董仲舒也特別強調「學而不厭」的重要性,他說:「強勉學問,則聞見博而知益明;強勉行道,則德日起而大有功。」
也就是說,教師學習上勤奮努力,就會學識廣博、智慧明達;道義上刻苦努力,
品德就會與日俱增,日有長進的。此外,在學而不厭的基礎上教育者更要要誨人不倦。柳宗元根據自己的親身體會和切身感受,曾強調到「誨人不倦」是教師道德的重要內容。他說:「若言道講古窮文辭,有來問我者,吾豈嘗嗔目閉口耶?」也就是說,若說講道理和古代文辭,我是從來不對向我請教的人緘默不言的。
(二)以身作則,為人師表
以身作則,為人師表突出強調教師的行動教育,指教師的一言一行、言談舉止都會對學生產生重要影響。教師要時時、事事、處處都要通過自己的模範行為做學生的楷模和表率。孔子曾經說過:「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也就是說如果教師道德高尚、作風正派、行為端正,不需要相應的命令,學生也會按照教師的行為模式而行為,如果教師本身道德有問題,那麼教師的命令學生是不會服從的。孟子繼承並發展了這一思想,指出「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其身正天下歸之」,主張「教者必以正」。西漢學者揚雄更是明確指出:「務學不如務求師。師者,人之模範也。」可謂言簡意賅、一語中的。可以說,以身作則,為人師表的這種巨大教育力量,
是來源於教育者的自我對象化的嚴格律己性和通過平等交往而耳濡目染、潛移默
化的真實感受,因此,它最容易激發學生的敬仰、信任、共鳴、嚮往和模仿,從
而增強了教育的實效性。
(三)學習之道,有教無類
孔子在《論語·衛靈公》中提出「學習之道,有教無類」的卓越思想,主張不論其貴賤、貧富、長幼、華夷、智愚,均應享有受教育的權利。在那之前,「學在官府」,也就是說只有貴族才有權接受教育,也就意味著只有貴族子弟才有當官的資格。為了改變這一現象,孔子創辦了私學,他希望通過興辦教育來培養「賢才」和官吏,以實現其政治報復。他的弟子不分貴族,不分國界,不分種族,只要有心向學,都可以在他創辦的學校接受教育。可以說「有教無類」思想的提出是教育思想的一次重大革新,並由此形成了平等、公平的對待每一個學生的基本師德倫理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