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同教研
淺談如何提高師生互動的有效性?
現代教學論指出: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就是師生間的互動。所謂師生互動,就是師生雙方在教與學的過程中,以平等對話為基礎,相互交流、溝通和共同發展,它是一個以教材為中介的生命交流和碰撞的過程。然而,在以往的思品課教學中,師生互動往往存在著許多偏差,主要表現為:
1、互動形式過於單調。機械互動多,教師提問、學生回答,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生成性交流比較少。
2、互動內容過於單一。認知互動多,情感互動和行為互動少,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缺少思想和心靈的深層互動。
3、互動作用過於失衡。教師主宰課堂,學生的思路受教師的教學思路控制,課堂教學缺少生命活力。
因此,我認為積極尋求解決策略,提高思品課中師生互動的有效性,顯得尤為重要。以下我通過課堂教學的兩個片段,談談自己在提高師生互動有效性方面的一些做法和體會。
一、創設形式多樣的教學情境,進行互動。
思品課,學生最不喜歡的就是講大道理,空洞說教讓學生覺得枯燥乏味,不想聽,入不了耳,又怎能入腦、入心?所以,教師要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創設形式多樣的學生參與學習、體驗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起學生內心的情感共鳴,使之在互動交流中獲得知識、陶冶情操,以達到知、情、行的統一。
六年級思品第二課第一框《個人成長離不開集體》,教學目標要求幫助學生認識「個人總是屬於一定的集體,集體建設離不開每個人的努力」。大家都知道,六年級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父母長輩寵愛有加,很少有集體生活的體驗,再加上年齡小的特點,要理解個人與集體的關系有點難度。所以在課堂教學一開始,我就創設了故事和問題結合的情境:「今天老師先講個故事,想不想聽?」一下子就抓住六年級小朋友的好奇心和注意力,大家興趣盎然。「想聽故事可以,但我有個要求,聽完以後要回答老師提的問題。」同學們頻頻點頭,表示同意。 師:在美國加州的海岸邊,有一個紅杉樹國家公園,那裡的紅杉樹長的都很高,
可以高達一百多米,樹齡也很長,長達一、二千年,有的甚至近三千年。公園的導游最喜歡問遊客一個問題就是——這么高的樹,你知道它的根能扎多深嗎? 大家七嘴八舌——
生1:一定很深的,估計也要一百多米吧。 生2:是啊,壽命這么長,肯定根深葉茂嘛。
生3:老師,美國夏天颶風很多的,紅杉樹又長在海邊,根扎的不深,肯定會被吹倒。 „„
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認為紅杉樹的根一定很深。
師:其實紅杉樹的根很淺,大多隻是生長在地層的表皮上。面對狂風暴雨,紅杉樹為什麼能安然無恙呢?
學生們驚訝得張大了嘴,教室里安靜不少。
師:原因就在於每一棵樹的根都與其他樹的根緊緊地結合在一起,相互扶持、相互支援。 學生恍然大悟。
師:你從紅杉樹的生存中得到了什麼啟示? 學生們踴躍發言——
生1:一棵紅杉樹力量單薄,只有團結起來才能抵抗狂風暴雨襲擊。 生2:每棵紅杉樹好比個人力量小,紅杉樹群好比集體力量大。 生3:集體的建設和發展離不開個人的支持。 „„
在我的引導、幫助下,同學們很快就理解了個人與集體關系原理,這個教學難點也就迎刃而解。
二、抓住內容豐富的生成資源,進行互動。
學生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他們帶著屬於自己的知識、經驗、情感、靈性,在課堂中和老師及其他同學對話、共享、碰撞。在這樣的情形下,教學不再是靜態的毫無生氣的教案執行過程,而是動態的生機活力的資源生成過程,所以教師要充分運用教學機智,抓住課堂生成的資源,進行有效的師生互動,以真正滿足學生作為學習主人的需要。
在上六年級思品第六課第一框《生活富裕,不忘儉朴》時,為了幫助學生認識到在不同歷史時期,儉朴的基本內容和表現形式會有所不同,但儉朴的基本含義還是一致的,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說一說老一輩人有哪些儉朴的習慣,你是否贊同這種習慣?為什麼?」。 學生們想了想,很快舉手的很多——
生1:爺爺從不買新衣服,襪子破了補補再穿。 生2:外婆剩飯剩菜不肯倒,下頓熱熱再吃。
生3:喝完的飲料罐牛奶盒、過期的報紙、商品的外包裝盒子,外公都要攢著賣錢。 „„
同學們的發言非常積極,有的還很精闢:「爺爺奶奶的儉朴習慣是跟他們生活的那個年代國家物資不足相關的,有些習慣在今天不宜提倡,如剩飯剩菜不能食用,應該倒掉„」,我馬上插嘴:「倒掉多浪費啊,有什麼解決的好方法嗎?」同學們七嘴八舌、議論紛紛,很快達成共識「做飯菜時,要根據吃飯的人數多少來定量,避免剩飯剩菜造成浪費」,我滿意的笑了。
這時,有個男孩舉手:「我奶奶把水龍頭調的很小,一滴一滴的,用桶接住,這樣水表上的字是不走的,可以節省水費錢」。話音剛落,班上有幾個女生抿嘴偷笑,我知道其實有不少家庭的老人就是這么乾的,只是男孩子單純,不知道這事不光彩,坦然說出來了。我愣了一下,心想怎樣既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念,又能保護好他那顆童真的心呢? 師:那你贊同這種做法嗎? 生:贊同,可以省下水費啊。
師:那你想一想,你家的水表不走了,那你接到的這些水從哪裡來呢? 男孩子想了想,有些不好意思了„我知道他已經意識到了這種貪小便宜的行為,坑害的是國家集體的利益。為了進一步幫助學生認識省水費的正確方法,我繼續追問——
師:要省水費,唯有節約用水,才能減少水費開支。節約用水,有哪些好方法呢? 學生紛紛舉起了手,發言踴躍。
生1:洗衣服的最後一遍水,攢在桶里,用來拖地板或者沖抽水馬桶。
2. 如何提高初中教育教學質量匯報總結
一、建立一支強有力的組織領導機構,創設和諧氛圍
學校的組織領導機構是實施學校管理的決策者、管理者,一支團結協作、廉潔自律的領導機構,有利於凝聚廣大教職工,有利於協調在學校管理中出現的各種矛盾,充分調動廣大教職工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創造和諧的工作氛圍。
二、完善制度保障,充分發揮教師的主人翁精神
學校要制定完善各種管理制度,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學校應根據國家有關政策和地方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質量管理制度。如備、教、輔、批、考、評、獎等教學過程各個環節制度,這些制度不僅使教學工作具體化,具有可操作性,而且還能使教學質量有機的滲透到各學科所有教學環節之中,體現於教師的一切教學活動之中。這些制度將整理匯編發至每位教師手中,使大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便於教師主動、自覺的將教學質量扎扎實實落到各自教學活動中去。以制度管人,實行民主管理,可增強學校管理的透明度,充分發揮教師的主人翁精神,積極參與學校管理,為學校的發展獻計獻策,提出合理性建議,對學校領導和辦學行為實行民主監督。
三、關注常態教研,提升教師素質
為了有效實施校本教研,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必須切合學校實際,實施「集體備課」制度。培訓、學習、管理,分年級、分學科進行集體備課,確定備課組長,由備課組長負責再組織學習,選定備課題目,定時間、定地點、定中心發言人,制訂出切實有效的實施方案,並認真組織實施。堅決克服集體備課中的「兩個誤區」(假備課和淺備課);建立「三種機制」(①明確目標,依章行事②現場研討,行政督導③跟蹤研究,層層打造);強化集體備課中的「六個流程」(①個人研讀,形成初案②集體研討,形成預案③個人品讀形成個案④做課聽課,教學實踐⑤集體評議,總結經驗⑥個人反思,形成理念);搞好「四個結合」(集體備課與日常備課相結合、文本教案與電子教案相結合、集體備課與業務培訓相結合、拿來與創新相結合);達到「五會效果」(會備課、會做課、會聽課、會評課、會反思課)。參與區域教研的教師必須思考:①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②如何加強現代教學思維運用的實效性?③如何根據本校的特點上好一堂完美的常態課?④如何縮短市縣教育教學的差距?⑤校本教研與外出培訓有何不同等問題,在實踐活動中不斷去思索、探究和解決。
四、抓好年級兩頭,形成良好學風
要在學生頭腦中牢固樹立「學習是一種樂趣」的思想,形成良好的學風。對初中新生而言,主要做好入學教育,引導學生熱愛新環境,盡快進入角色,駛向理想的彼岸;對於初中畢業班來說,一是狠抓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效率,向課堂要質量,逐漸走上精講精練、良性循環的發展之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精心備課,備足課標、備足學生,聯系好本單元、本章節中知識的系統性和各學科間知識的滲透性。三是用心上課,運用靈活的教學方法去突破知識的重點和難點,提煉考點,及時評析疑點,查缺補漏,不留死角,和學生一同備好豐盛大餐,教學有樂、樂有所得,用最少時間收獲最大效益。四是加強同學科教師的合作、交流、討論、互補;加強不同學科教師的合作,樹立責任意識和大局意識,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確保學科吻合度。五是認真組織學習好一年一度的中考備考會,反思討論,達到知彼知己,有的放矢,精講精練,歸類評講,舉一反三。六是分層教學,分類推進,團結協作,目標一致。
五、深入研究中考,深入研究學情
中考通過教材主幹知識考查學生的基本素質,通過設計貼近學生生活及社會實際的情境材料及問題考查學生的能力。由此,我們要真正弄清楚哪些是主幹知識,書面考試能考查學生哪些方面的素質,不僅是初三備課組,初一、初二老師也要研究中考試題,特別是近三年的試題,至少要認真做一遍,逐條分析,看每道題是怎樣出的,答案究竟是怎麼做的,平時練習題與中考題的差距何在。但目前多數老師處於滯後者與同行者之間,我們要通過深入研究中考,促使自己成為中考導向的同行者,直至成為引領者。老師對學生的了解有多深,學生與老師的配合就有多真。學生並不天然拒絕與老師的配合,而是天然具有配合的慾望。我們要真正把握學情、班情,就要了解、研究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過程、學習方法、知識水平能力、內在心理需求。只有適合學情的教學,才能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積極性,取得效益的最大化。學生的基礎起點水平存在差異是客觀的,無法避免的,我們要以積極的心態對待自己的學生,想方設法鼓動、發動、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鼓足學習的信心,確立積極可行的階段性目標,並為之而實實在在地去做。要努力總結出適合本校學情的教學目標、教學要求、教學方法、檢測方法等,以促進學生不斷認識自我、提升自我、超越自我,實現師生共同成長。
六、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激發師生教與學的熱情
教育局的評價體系是指揮棒。學校能充分調動師生教與學的積極性,是辦好學校的關鍵,也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使學校產生活力和效率的保證。要調動師生的積極性,就應建立起相應的激勵機制。重視思想政治工作與關心人、尊重人相結合。提倡奉獻精神與盡可能滿足師生的合理需要相結合。即要重視精神激勵,也要重視物質利益的激勵。隨著新課程的深入開展,學校必須逐步建立健全教育質量管理的組織系統,形成以學校管理系統為依託,以一線教師為主體,以評價為主要手段的教育質量活動體系,形成人人必須關注教育質量的校內組織環境,調動教職工尤其是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形成促進教育質量穩步提高的新機制。
當然,教育質量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總之,如何提高教學質量,看你的思想、行動是否到位,是否處理好教與學關系;教研形式是否多姿多彩。只有全力以赴,拼博創新,教學質量才能真正提高。
3. 想舉辦一次教研活動,關注點是課堂教學中有效的師生互動,活動名稱用什麼好
初中(高)課堂教學有效互動模式探究的實踐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