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師生師德 » 師德永昭

師德永昭

發布時間: 2021-01-24 09:56:32

『壹』 李昭德 婁師德

李昭德,京兆長安人也。父乾佑,貞觀初為殿中侍御史。時有鄃令裴仁軌私役門夫,太宗欲斬之。乾佑奏曰:「法令者,陛下制之於上,率土尊之於下,與天下共之,非陛下獨有也。仁軌犯輕罪而致極刑,是乖畫一之理。刑罰不中,則人無所措手足。臣忝憲司,不敢奉制。」太宗意解,仁軌竟免。乾佑尋遷侍御史。母卒,廬於墓側,負土成墳,太宗遣使就墓吊之,仍旌表其門。後歷長安令、治書御史,皆有能名,擢拜御史大夫。乾佑與中書令褚遂良不協,竟為遂良所構。永徽初,繼受邢、魏等州刺史。乾佑雖強直有器干,而昵於小人,既典外郡,與令史結友,書疏往返,令伺朝廷之事。俄為友人所發,坐流愛州。乾封中,起為桂州都督,歷拜司刑太常伯。舉京兆功曹參軍崔擢為尚書郎,事既不果,私以告擢。後擢有犯,乃告乾佑泄禁中語以贖罪,乾佑復坐免官。尋卒。

昭德,即乾佑之孽子也。強干有父風。少舉明經,累遷至鳳閣侍郎。長壽二年,增置夏官侍郎三員,時選昭德與婁師德、侯知一為之。是歲,又遷鳳閣鸞台平章事,尋加檢校內史。長壽中,神都改作文昌台及定鼎、上東諸門,又城外郭,皆昭德創其制度,時人以為能。初,都城洛水天津之東,立德坊西南隅,有中橋及利涉橋,以通行李。上元中,司農卿韋機始移中橋置於安眾坊之左街,當長夏門,都人甚以為便,因廢利涉橋,所省萬計。然歲為洛水沖注,常勞治葺。昭德創意積石為腳,銳其前以分水勢,自是竟無漂損。

時則天以武承嗣為文昌左相,昭德密奏曰:「承嗣,陛下之侄,又是親王,不宜更在機權,以惑眾庶。且自古帝王,父子之間猶相篡奪,況在姑侄,豈得委權與之?脫若乘便,寶位寧可安乎?」則天矍然曰:「我未之思也。」承嗣亦嘗返譖昭德,則天曰:「自我任昭德,每獲高卧,是代我勞苦,非汝所及也。」承嗣俄轉太子少保,罷知政事。延載初,鳳閣舍人張嘉福令洛陽人王慶之率輕薄惡少數百人詣闕上表,請立武承嗣為皇太子。則天不許,慶之固請不已,則天令昭德詰責之,令散。昭德便杖殺慶之,余眾乃息。昭德因奏曰:「臣聞文武之道,布在方策,民有侄為天子而為姑立廟乎!以親親言之,則天皇是陛下夫也,皇嗣是陛下子也,陛下正合傳之子孫,為萬代計。況陛下承天皇顧托而有天下,若立承嗣,臣恐天皇不血食矣。」則天寤之,乃止。

時朝廷諛佞者多獲進用,故幸恩者,事無大小,但近諂諛,皆獲進見。有人於洛水中獲白石數點赤,詣闕輒進。諸宰相詰之,對雲:「此石赤心,所以來進。」昭德叱之曰:「此石赤心,洛水中余石豈能盡反耶?」左右皆笑。是時,來俊臣、侯思止等枉撓刑法,誣陷忠良,人皆懾懼,昭德每廷奏其狀,由是俊臣黨與少自摧屈。來俊臣又嘗棄故妻而娶太原王慶詵女,侯思止亦奏娶趙郡李自挹女,敕政事堂共商量。昭德撫掌謂諸宰相曰:「大可笑!往年俊臣賊劫王慶詵女,已大辱國。今日此奴又請索李自挹女,無乃復辱國耶!」尋奏寢之。侯思止後竟為昭德所繩,搒殺之。

既而昭德專權用事,頗為朝野所惡。前魯王府功曹參軍丘愔上疏言其罪狀曰:

臣聞百王之失,皆由權歸於下。宰臣持政,常以勢盛為殃。魏冉誅庶族以安秦,非不忠也。弱諸候以強國,亦有功也。然以出入自專,擊斷無忌,威震人主,不聞有王,張祿一進深言,卒用憂死。向使昭王不即覺悟,魏冉果以專權,則秦之霸業,或不傳其子孫。陛下創業興王,撥亂英主,總權收柄,司契握圖。天授已前,萬機獨斷,發命皆中,舉事無遺,公卿百僚,具職而已。自長壽已來,厭怠細政,委任昭德,使掌機權。然其干濟小才,不堪軍國大用。直以性好凌轢,氣負剛強,盲聾下人,芻狗同列,刻薄慶賞,矯枉憲章,國家所賴者微,所妨者大。天下杜口,莫敢一言,聲威翕赫,日已熾盛。臣近於南台見敕日,諸處奏事,陛下已依,昭德請不依,陛下便不依。如此改張,不可勝數。昭德參奉機密,獻可替否,事有便利,不預諮謀,要待畫旨將行,方始別生駁異。揚露專擅,顯示於人,歸美引愆,義不如此。州縣列位,台寺庶官,入謁出辭,望塵習氣。一切奏讞,與奪事宜,皆承旨意,附會上言。今有秩之吏,多為昭德之人。陛下勿謂昭德小心,是我手臂。臣觀其膽,乃大於身,鼻息所沖,上拂雲漢。近者新陷來、張兩族,兼挫侯、王二仇,鋒銳理不可當,方寸良難窺測。書曰:知人亦未易,人亦未易知。漢光武將寵龐萌,可以託孤,卒為戎首。魏明帝期司馬懿以安國,竟肆奸回。夫小家治生,有千百之資,將以託人,尚憂失授。況兼天下之重,而可輕忽委任者乎!今昭德作福專威,橫絕朝野,愛憎與奪,旁若無人。陛下恩遇至深,蔽過甚厚。臣聞蟻穴壞堤,針芒寫氣,涓涓不絕,必成江河。履霜堅冰,須防其漸,權重一去,收之極難。臣又聞輕議近臣,犯顏深諫,明君聖主,亦有不容。臣熟知今日言之於前,明日伏誅於後。但使國安身死,臣實不悔。陛下深覽臣言,為萬姓自愛。」

時長上果毅鄧注又著《碩論》數千言,備述昭德專權之狀,鳳閣舍人逢弘敏遽奏其論。則天乃惡昭德,謂納言姚璹曰:「昭德身為內史,備荷殊榮,誠如所言,實負於國。」延載初,左遷欽州南賓尉,數日,又命免死配流。尋又召拜監察御史。時太僕少卿來俊臣與昭德素不協,乃誣構昭德有逆謀,因被下獄,與來俊臣同日而誅。是日大雨,士庶莫不痛昭德而慶俊臣也。相謂曰:「今日天雨,可謂一悲一喜矣。」神龍中,降制曰:「故李昭德勤恪在公,強直自達。立朝正色,不吐剛以茹柔;當軸勵詞,必抗情以歷詆。墉隍府寺,樹績良多,變更規模,歿而不朽。道淪福善,業虧嫉惡,名級不追,風流將沫。式旌壞樹,光被幽明,可贈左御史大夫。」德宗建中三年,加贈司空。

史臣曰:裴炎位居相輔,時屬艱難,歷覽前蹤,非無忠節。但見遲而慮淺,又遭命以會時。何者,當是時,高宗晏駕尚新,武氏革命未見,炎也唯慮中宗之過失,是其淺也;不見太後之苞藏。是其遲也。及乎承嗣請封祖禰,三思勸殺宗親,然後徒有諫章,何嘗濟事,是辜遺托,豈痛伏誅。時論則然,遲淺須信。況聞睹構逆則示其閑暇,俾殺降則彰彼猜嫌,小數有餘,大度何足,又其驗也。

禕之名父之子,諒知其才,著述頗精,履歷無愧。師范王府,秉執相權,咸有能名,固愜群議。何乃失言於大隱,取金於萬榮,潛見內人,私通嬖妾,使濁跡玷其清譽,淫行污於貞名。若言俗困濫刑,公行誣告,即又自昧周防之道,人非盡戮之冤。賜死於家,猶為多幸,臨終不撓,抑又徒勞。

玄同富於詞學,公任權衡,當為典選之時,備疏擇才之理。但以高宗棄代之後,則天居位之間,革命是懷,附己為愛,苟一言之不順,則赤族以難逃。是以唐之名臣,難忘中興之計;周之酷吏,常謀並進之讒。玄同欲復皇儲,固宜難免,死而無過,人殺何妨。

昭德強干為臣,機巧蒞事,凡所制置,動有規模。武承嗣方持左相權,將立為皇太子,尋更所任,復寢其謀,咸由昭德之言,能拒則天之旨。又觀其誅侯思止,法王慶之,挫來俊臣,致朋黨漸衰,諛佞稍退。又則天謂承嗣曰:「我任昭德,每獲高卧,代我勞苦,非汝所及也。」此則強干機巧之驗焉。公忠之道,亦在其中矣。不然,則何以致是哉!若使昭德用謙御下,以柔守剛,不恃專權,常能寡過,則復皇嗣而非晚,保臣節而必終。蓋由道乏弘持,器難苞貯,純剛是失,卷智不全。所以丘愔抗陳,鄧注深論,瓦解而固難收拾,風摧而豈易扶持。自取誅夷,人誰怨懟?

贊曰:政無刑法,時屬艱危。裴炎之智,慮淺見遲。禕之履行,貸色自欺。昭德強猛,何由不虧?死無令譽,孰謂非宜。玄同不幸,顛殞亦隨。

--------------------------------------------------------------------------------------------------
婁師德
婁師德(630—699年),字宗仁,鄭州原武(今河南原武西)人,唐朝大臣、名將。

婁師德自幼才思敏捷,弱冠便以進士及第授江都(今江蘇揚州)縣尉。婁師德的才能很快便使揚州(治江都縣,今江蘇揚州市)長史盧承業感到驚異。為此,盧承業對他說:「吾子台輔之器,當以子孫相托,豈可以官屬常禮待也?」(《舊唐書·婁師德傳》)
上元初年,婁師德又累補監察御史。

儀鳳二年(677年),唐高宗李治鑒於來自吐蕃的威脅,頒發《舉猛士詔》,在全國范圍內招募勇士,以便進行軍事反攻。婁師德雖身為文臣,卻也應召入伍。唐高宗對婁師德的行為大為贊賞,特意讓他假朝散大夫。

儀鳳三年(678年),唐高宗以中書令李敬玄替其為洮河道行軍大總管、西河鎮撫大使、鄯州都督,工部尚書、左(一說右)衛大將軍劉審禮為洮河道行軍司馬,統軍出擊(參見青海之戰)。唐軍各路兵馬計達18萬,實謂空前。吐蕃聞訊後,以大論噶爾·欽陵督兵,嚴陣以待。七月,雙方在龍支(今青海樂都南)交戰。但唐軍進展不順,劉審禮於九月兵敗被俘。而身為唐軍主帥的李敬玄起初怯懦畏戰,後來又消極防守,使唐軍處處被動挨打。當李敬玄即率唐軍奔逃至承鳳嶺(今青海西寧西南干戶庄)時,被噶爾·欽陵率軍包圍。幸得左領軍員外將軍黑齒常之率500名敢死之士乘夜偷襲吐蕃兵營,擊敗吐蕃軍,李敬玄才得以率軍退回鄯州(治西都,今青海樂都),但唐軍已損兵過半。

此時的唐軍已是兵無鬥志,如果吐蕃再次發兵攻打,唐軍會有全軍覆沒的危險。危急時刻,婁師德挺身而出,收集散亡將士,使唐軍士氣得以復振。隨後,婁師德又奉命出使吐蕃,與吐蕃將論贊婆會於赤嶺(今青海日月山)。婁師德在會談中,極為宣揚唐廷休戰求和之意,以此穩住吐蕃,並趁機鞏固河隴一帶的防線。論贊婆見唐軍求和,也表示贊同。隨後,雙方立即罷兵,吐蕃此後數年不再犯邊,邊境稍寧。唐高宗以婁師德之功,遷殿中侍御史,兼河源軍(今青海西寧一帶)司馬,並知營田事。從此,婁師德成唐朝為抵抗吐蕃入侵的著名將領。

經過青海之戰,唐在河隴一帶採取守勢,屯田備邊。吐蕃在則穩扎穩打,逐步擴大其佔領區域。吐蕃雖然不大舉深入唐朝腹地,但卻經常騷擾邊境地區。這引起了唐廷的極大關注,唐高宗決意再次對吐蕃用兵。開耀元年(681年)五月二十一日,河源軍經略大使黑齒常之奉命出擊,在良非川(今青海共和西南)大敗吐蕃軍。

永淳元年(682年)五月,噶爾·欽陵率眾進犯柘(州治在今四川黑水南)、松、翼(州治在今四川黑水東)等州。十月,吐蕃又入寇河源軍。面對吐蕃的不斷進范,婁師德率兵進行反擊,雙方在白水澗(今青海湟源南)相遇。由於婁師德指揮有方,使唐軍八戰八捷。這次輝煌的勝利,使吐蕃的攻勢受到遏制,連後來《幼學》上都有「婁師德八戰八捷」的句子。戰後,婁師德受封為比部員外郎、左驍衛郎將、河源軍經略副使,與河源軍經略大使黑齒常之於河源一帶共御吐蕃。為了不讓婁師德推辭,武則天特意說:「卿有文武材,勿辭也!」(《資治通鑒·卷第二百七》)

武周天授初年(690年),婁師德又升任左金吾將軍、檢校豐州都督,依舊知營田事。武則天在位期間,非常重視儲糧備戰,所以婁師德在主管北方營田十餘年間,「衣皮袴,率士屯田」(《新唐書·婁師德傳》),取得儲備糧食數萬斛的巨大成績。邊鎮兵土,糧食充足,免去了轉運糧草的大事。武周時期其所以能夠取得收復安西四鎮(參見安西之戰)等重大軍事勝利,與此不無關系。武則天對婁師德的表現非常欣慰,並親下詔書嘉獎婁師德:「卿素積忠勤,兼懷武略,朕所以寄之襟要,授以甲兵。自卿受委北陲,總司軍任,往還靈、夏,檢校屯田,收率既多,京坻遽積。不煩和糴之費,無復轉輸之艱,兩軍及北鎮兵數年鹹得支給。勤勞之誠,久而彌著,覽以嘉尚,欣悅良深。」(《舊唐書·婁師德傳》)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長壽元年(692年),婁師德被召回朝廷,封為夏官侍郎判、判尚書事;長壽二年(693年)一月初十,又進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不久,武則天考慮到營田關繫到邊鎮軍糧的供應,非常重要,所以對婁師德說:「王師外鎮,必藉邊境營田,卿須不憚劬勞,更充使檢校。」(《舊唐書·婁師德傳》)遂於延載元年(694年)一月任命婁師德為河源、積石(今青海貴德西)、懷遠(今寧夏銀川)等軍及河(治袍罕,今甘肅臨夏)、蘭(治子城,今甘肅蘭州)、鄯(治西都,今青海樂都)、廓(治化成,今青海化隆西)等州檢校營田大使。唐代西北和北部邊鎮軍事屯田非常興盛,其中婁帥德主管時最為輝煌。
不久,婁師德再次被召回朝廷,遷秋官尚書、原武縣男。

此時吐蕃贊普器弩悉弄為加強君權,除掉權重一時的噶爾家族,即以「反叛」之罪,殺重臣噶爾·贊輾恭頓。大論噶爾·欽陵十分恐慌,即思再建戰功,以求保身。並與其弟贊婆率大軍取道臨洮(今屬甘肅),進攻河西,以切斷唐朝與西域的聯系通道。唐廷於萬歲登封元年(696年)一月十一日以王孝傑為肅邊道行軍大總管,婁師德為副總管,率軍迎戰。二十六日,又以婁師德為左肅政御史大夫,並知政事。同年三月,唐蕃兩軍在素羅汗山(今甘肅臨洮界)交戰(參見素羅汗山之戰)。噶爾·欽陵因內外雙重矛盾,所以督軍做決死之戰,結果唐軍大敗,傷亡慘重。經此大敗,唐軍元氣大傷,朝野為之震動。婁師德被貶為原州(治高平,今寧夏固原)員外司馬,王孝傑則被削官為民。一次,婁師德在簽署官府文書時,吃驚地說:「官爵盡無邪!」接著又說:「亦善,亦善。」便不再把這事情放在心上。
神功元年(697年)正月二十六日,武則天任命婁師德為鳳閣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

這時,武則天鑒於契丹對唐的威脅逐漸加大,便於同年四月十八日,命右金吾衛大將軍武懿宗為神兵道行軍大總管,與右豹韜衛將軍何迦密率軍增援河北唐軍;五月初八,又派同平章事婁師德為清邊道副大總管、右武威衛將軍沙吒忠義為前鋒總管,率軍20萬進攻契丹,力圖挽回不利的局面。在突厥的配合下,唐軍進展順利,很快便取得了勝利。由於契丹初平,所以武則天制命婁師德與河內王武懿宗以及、魏州刺史狄仁傑分道安撫河北,對鞏固這一地區起了重要作用。
九月十七日,婁師德代理納言一職,累封譙縣子。
聖歷元年(698年)四月二十日,婁師德充隴右諸軍大使,仍檢校河西營田事。

不久,吐蕃發生內亂,贊普器弩悉弄率軍攻打噶爾·欽陵,噶爾·欽陵兵敗自殺,其弟噶爾·贊婆率子論·弓仁等投唐。為此,武則天於聖歷二年(699年)四月,派熟悉吐蕃的婁師德為天兵軍副大總管,仍充隴右諸軍大使,負責招撫吐蕃的一切事。經此內亂後,吐蕃的兵勢大為削弱。

婁師德身長八尺,方口博唇,為人寬厚,深沉有度量,即使冒犯他也不計較。一次他與李昭德一同入朝,婁師德因身體肥胖而行動緩慢,李昭德久等他也不來,便怒罵他:「為田舍子所留。」婁師德卻笑著說:「吾不田舍,復在何人?」(《新唐書·婁師德傳》)

據《朝野僉載》記載,婁師德升為納言平章政事後,一次巡察屯田。出行的日子已經定了,部下隨行人員已先起程。婁師德因腳有毛病,便坐在光政門外的大木頭上等馬。不一會兒,有一個縣令不知道他是納言,自我介紹後,跟婁師德並坐在大木頭上。縣令的手下人遠遠瞧見,趕忙走過來告訴縣令,說:「納言也。」縣令大驚,趕忙站起來賠不是,並稱:「死罪。」婁師德說:「人有不相識,法有何死罪。」縣令說:「有左嶷,以其年老眼暗奏解,某夜書表狀亦得,眼實不暗。」婁師德取笑他說:「道是夜書表狀,何故白日里不識宰相。」縣令慚愧不已,說:「願納言莫說向宰相。納言南無佛不說。」左右聞後,都大笑不已。

到靈州(治回樂,今寧夏靈武西南)後,婁師德在驛站吃完飯,便讓人牽來馬。婁師德的判官這時說:「意家漿水亦索不得,全不只承。」婁師德說:「師德已上馬,與公料理。」便叫來驛長批評他:「判官與納言何別?不與供給?索杖來。」嚇得驛長連忙叩頭。婁師德說:「我欲打汝一頓,大使打驛將,細碎事,徒涴卻名聲。若向你州縣道,你即不存生命,且放卻。」驛長叩頭流汗,狼狽而去。婁師德望著他的背影,對判官說:「與公躓頓之矣。」眾人見狀,都嘆息不已。而婁師德做事,大致上都是如此。浮休子說:司馬徽、劉寬,無以加也。

婁師德的忍讓在歷史上也是非常出名的。後來其弟授任代州(治雁門,今山西代縣)刺史,將要赴任時,婁師德問他他:「吾備位宰相,汝復為州牧,榮寵過盛,人所疾也,將何以自免?」其弟跪下說:「自今雖有人唾某面,某拭之而已,庶不為兄憂。」婁師德神色憂慮地說:「此所以為吾憂也!人唾汝面,怒汝也;汝拭之,乃逆其意,所以重其怒。夫唾,不拭自干,當笑而受之。」(《資治通鑒·卷第二百五》)這就是成語受唾自乾的來歷。正因如此,婁師德才在武則天執政時,始終受到武則天的信任。

此外,婁師德為官清廉,雖官至納言,但生活仍很清貧。據《朝野僉載》記載,婁師德在揚州期間,曾與都尉馮元常一起去拜見張冏藏。張冏藏見到二人後說道:「二君俱貴,馮位不如婁。馮唯取錢多,官益進。婁若取一錢,官即敗。」後來,馮元常任凌儀(今河南開封市)縣尉。行為放肆暴虐殘忍,巡察卻認為他辦事能力強,上奏皇上任命為雲(今陝西三原西)陽尉,又因為他搜刮錢財的事得到平反,任命他做了清強監察。而婁師德為官數十年也未收取一文錢,後雖官至台輔,但家裡仍非常窮。馮元常一直做到尚書左丞,後來犯了罪,被處自盡而死。

婁師德任監察御史時,遭遇旱災,因求雨要表示誠心,所以按例是禁止屠宰的。婁師德到陝縣視察,當地的官吏為了奉承他,還是做羊肉給他吃。為此,婁師德責問道:「你們為啥要殺羊?」廚子答道:「不是殺的,是豺狼咬死的。」婁師德明知是羊廚子所殺,但事已至此,多說無益,只好笑笑說:「這只豺狼倒蠻懂得禮節的。」一會,廚子又端上了紅燒魚。婁師德又問,廚子故意說:「它也是被豺狼咬死的。」婁師德大笑道:「你這傻瓜!為啥不說是被水獺咬死的呢?這就不會露出馬腳來了。」從此,豺狼咬魚的典故便流傳下來。

據《朝野僉載》記載,婁師德任兵部尚書時,曾巡視並州(治晉陽,今山西太原市西南)。入境後,近處的縣員都來迎接並且隨行。中午到了驛站,婁師德恐怕人多打擾,就讓大家在一起吃飯。婁師德見自己吃的是精細的白米飯,而別人吃的卻是粗糙的黑米飯。便把驛長叫來,責備說:「汝何為兩種待客?」驛長很惶恐,回答說:「邂逅浙米不得,死罪。」婁師德說:「卒客無卒主人,亦復何損。」便換了黑米飯和大家一起吃。

隨後,婁師德到梁州(治南鄭,今陝西漢中市)去考查屯田。和他同鄉同姓的一個人因犯罪,都督許欽明准備殺他以儆效尤。那人便來見婁師德,請他說情。婁師德說:「犯國法,師德當家兒子。亦不能舍,何況渠。」第二天宴會上,許欽明對婁師德說:「犯國法俱坐。」婁師德說:「聞有一人犯國法,雲是師德鄉里,師德實不識,但與其父為小兒時共牧牛耳,都督莫以師德寬國家法。」許欽明立即讓人給那個人去了刑具,帶到大廳。婁師德見狀,嚴厲地訓斥道:「汝辭父娘,求覓官職,不能謹潔,知復奈何。」拿了一盤餅給他,並說:「噇卻,作個飽死鬼去!」許欽明於是開釋了那個人。

婁師德除了上述的優點外,還善於舉諫人才。狄仁傑當宰相之前,婁師德曾在武則天面前竭力推薦他,但狄仁傑對此事卻一無所知。他認為婁師德不過是個普通武將,很瞧不起他,一再排擠他到外地。武則天察覺此事後,便問狄仁傑:「師德賢乎?」狄仁傑說:「為將謹守,賢則不知也。」武則天又問:「知人乎?」狄仁傑說:「臣嘗同僚,未聞其知人也。」武則天笑著說:「朕用卿,師德薦也,誠知人矣。」並隨手拿出以往婁師德推薦狄仁傑的奏章,讓狄仁傑觀看。狄仁傑看後,十分慚愧,嘆息道:「婁公盛德,我為所容乃不知,吾不逮遠矣!」(《新唐書·婁師德傳》)後來,狄仁傑也努力物色人才,隨時向武則天推薦。
同年八月,婁師德於會州(今甘肅靖遠)去世,終年七十歲。唐廷追贈他為涼州(治姑臧,今甘肅武威)都督,謚曰貞。

點評:史書稱婁師德「頗有學涉,器量寬厚,喜怒不形於色」,出將入相共達三十餘年,「恭勤接下,孜孜不怠」(《舊唐書·婁師德傳》)在當時酷吏橫行的時代,很多文武大臣都身遭不幸,唯獨婁師德能「深懷畏避」,以功名始終,與郝處俊相亞,世稱「婁、郝」。

『貳』 急求老人過世對聯

1、松根扎土歸天地,柏樹成蔭賴自然。

2、一世辛勤留美德,終生儉朴樹廉風。

3、芳名正氣人間在,美譽良操鄰里傳。

4、慈母先凋恩未報,家嚴新逝淚長流。

5、心因父逝心流血,淚以母亡淚濕巾。

6、慈萱謝世星光暗,孝子痛心淚雨寒。

7、教壇悲悼師尊,桃李有書誰作序,學界痛失旗手,字詞無匹我詰天。

8、憶德挽先生,尤知鳳藻堪傳世,承恩催後起,更信遺風可育人。

9、奉獻一生,盡把安康留梓里,光揚百代,猶將德義勵兒孫。

10、大地煥生機,痛君撒手離塵世,純心書正道,幸汝留香繞故園。

11、茹苦家慈留德范,傷心哀子哭萱堂。
12、屋折柱樑天地陷,風加霜雪斗星寒。

13、悲淚長流斑竹上,哭聲哀繞白雲間。

14、德韻仁風昭日月,慈懷清范炳乾坤。

15、教子情深趨孟母,待人德厚有慈懷。

16、悲聲難挽流雲駐,哀樂相隨老鶴飛。

17、生前有口碑,大德流芳感天地,去後留操節,高風仰止惠子孫。

18、生我養我,一世操勞心傾盡,思親念親,三更驚醒淚難干。

19、懿範長傳村寨里,慈容永憶子孫間。

20、立身操德堪稱范,辭世親鄰最感恩。

21、勤儉一生,相夫教子,賢誠八秩,濟困睦鄰。

22、英靈雖為蓬萊客,德望乃昭梓里人。

23、冷月寒光,一片悲涼傷學子,凄風苦雨,滿門桃李哭恩師。(挽老師

24、永別凡塵,留取英名傳後世,長眠樂土,未泯壯志展來生。(挽老師)

25、生前劬勞傳佳話,逝後劭德播美名。

26、疾病煎熬,禍從天降,慈萱閃失,悲自心生。

27、一生為善芳聲遠,千古遺風後裔賢。

28、德雨滋園桃李笑,福星沉海桂菊哀。

29、憶祖父恩德,永記言傳銘遺訓,思親人撫愛,泣懷悲痛寄哀思。
橫批:
高風亮節、名留千古、瑞氣長存、兩袖清風、一身正氣、追念慈母、悲泣萬分
風范永昭、天地同悲、典範長存、父嚴母愛、仙屆風清、淑德常昭、風范長存
音容若昔、慈顏永駐、懿範長存、懿德永昭、善訓永聆、教誨銘心、三載無改
淚潰天河、星月齊慟、芳流我心、痛感天地、良德佳操、母愛長存、余香霽月
遺志不忘、一別千古、杜鵑聲寂、青史永垂、光昭日月、永垂後范、親人永別
音容不朽、陰陽兩隔、萬古流芳、慈竹風凄、香消玉隕、慈恩永銘、師德示範
哀痛無極、遺訓不忘、母儀千古、抱恨終天、遺志永昭、山哀水泣、聲名遠播
承前啟後、深切懷念、恩孝未盡、德恩並重、芳名永在、思親心切、日夜思親

『叄』 曹錫華的後世評價

愛國家、愛人民、愛學校、愛學生,把自己畢生的精力全部獻給了祖國的數學專發展事業,屬獻給了華東師范,愛學校的教育事業。 曹錫華先生作為學者,是把中國代數群研究引向世界前沿的帶路人,他從教50餘年,著書立說、碩果累累、弟子數千、桃李滿園。
他幾十年如一日,嘔心瀝血、壯心不已,為中華教育事業的振興做出了不朽的貢獻。
曹錫華先生以身作則、團結同志、處事公道、為人正直、淡泊名利、平易近人、甘為人梯、德高望重,「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樹立了一代師德風范,為數學系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敦大閎深,承前啟後,尚賢才,明師汲汲,推無為而治。未求功德,然功德無量澤後人,寬和諒直,樂業安居,教晚輩,慈父殷殷,盼有志竟成,長抱良知,獨良知永存昭千古。

『肆』 甌北鎮的風景名勝

羅浮雙塔位於甌北鎮龜、蛇二山之巔。於西晉元康五年(295)建造,宋元豐七年(1084)重建。溫州古塔,以西晉浮雙塔為最早。現塔為明代當地人林祥(號壺峰)重建。因年久失修,塔基傾毀,1991年,甌北鎮委、鎮府在縣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支持下,撥款將羅浮雙塔進行大規模的修葺,同年10月25日竣工。雙塔形式和結構大致相同,平面六角形,磚木結構,閣樓式。塔磚上印有「羅浮林氏塔磚」6號。塔基用塊石鋪成,鋪面用條石做成平座。塔身呈錐形,逐層收縮,每層砌出券門,間或做出壁龕供奉佛像。倚柱六角形,(木兼)柱與(外門內東)額、普柏枋為扁方形。柱頭以上施磚制斗拱,腰檐用置磚做出椽子與飛子,翼角成龍狀,仔角梁起翹。羅浮雙塔與江心塔遙相輝映,分外生色。
地以人著,景以人傳。歷代文人韻士為之吟詠贊誦。清永嘉教諭陳遇春《羅浮雙塔》詩雲:「把麾何所往,海上有名山。潮落漁堪拾,雲低雁可攀。一城仙島外,雙塔畫圖間。當路誰知已,天應踢我閑。」 康樂樓,建於民國24(1935),七層,位於甌北鎮清水埠。1989年重建。是年春,谷尚寶、戴岩梁撰《康樂樓序》曰:
清水埠為兩江咽喉,康樂樓乃永嘉華表。舊亭民國廿四年修建,殘椽剩柱,難敝風雨。欣值國運興隆,萬象更新,當地耆老,集資伍萬余元,鑄鐵為基,分三期工程,造此七疊高樓,等六和塔之俯錢塘,如滕王閣之臨贛川,鼎足而立,不亦盛歟!亭臨井傍埠,井泉清冽而埠頭鬧;樓枕山面江,山色蒼翠而江濤涌。汽車穿梭,商旅接踵。登樓眺望:龜蛇並峙,環山林立新舍,僻壤變富邦;謝公像前,大橋橫跨楠江,天塹成通途。華蓋恍若玉簪,楊府如同螺髻。孤嶼中川,雙塔高聳叢林之表;望江大廈,霓虹劃破鹿城夜空。楠港春早,晨曦薄同朝霞自海外升起;大江東去,巨輪逐浪與鷗鳥從天際飛來。物美景佳,令人心曠神怡。行見永嘉建設,步武溫州,昔之武漢,正方來之東甌。此樓矗立江岸,永昭青史而大放其光芒! 樂史《太平寰宇記》引《永嘉記》:「此山(羅浮山)秦時從海中浮來」。《永嘉縣地名志》:「羅浮山,在江北岸,去城五里,一名密羅山,今名山平頭」。此山在甌江和楠溪江匯合處的西北側,有兩座小山,相距180餘公尺。早年,兩山猶如兩艘巨艦,浮在江中,四周水波粼粼,顛簸搖曳 。歲月流逝,滄海桑田,這里形成一片沖積平原,將兩山連在一起,遂成今日狀況。
北面的山稱章山,海拔51米。山呈長形,酷似一條自東向西爬行的蛇,故又名蛇山。據明萬曆《溫州府志》載,章山上原有一亭,名「襟江亭」,以唐王勃《滕王閣序》中「襟三江而帶五湖」一句而取名。襟江亭踞山俯江,氣勢雄偉,因年代久遠,早已盪然無存。南面的山稱羅山,又名合山,海拔66.4米。因山形極像一隻自西向東爬行的龜,故又稱龜山。山北側半腰有楊府廟,稍遠處有黿亭和將軍殿遺址。山北麓有一口井,清泉終年不涸。 唐張又新《羅浮山》詩雲:「江北重巒積翠濃,綺霞遙映碧芙蓉。不知來後滄溟上,減卻瀛洲第幾峰。」 晉書法家王羲之《法帖》中記:「近代華嚴石硯,頗佳。」明嘉靖《溫州府志》載:「羅浮山,去城五里,有石可為硯。」光緒戊子年出版的《永嘉聞見錄》(孫同元著)中說:「舊志雲:有華嚴洞,花木繁麗,自成佳境。有石可為硯。」可見,羅浮山及屏立於北面的華嚴山,昔以盛產硯石著稱。
清《岐海瑣譚》記載: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永嘉周永岱陛任主事,盡取羅浮石鑲嵌會器等物,滿載而歸。夏仲魚詩雲:「秋峰尚不載江山,止寫臨行入畫間。今日江山移得去,羅浮石山水中山。」 羅浮中學是一所具有悠久文化底蘊、教育教學質量優異的縣直屬高級中學,2004年3月順利通過省三級重點中學評估驗收,晉升為省重點中學,成為永嘉縣第二所省重點中學。
學校坐落於素有溫州「小浦東」之稱的甌北鎮,是全縣硬體設施最好的一所學校,是莘莘學子勤奮求學的理想場所。除擁有兩幢教學大樓外,還擁有綜合辦公樓、實驗樓、科技樓各一幢;學校擁有圖書館,配備有物理化學生物以及電化教室、語音室、多媒體教室、校園網路系統、校園廣播系統等現代教育設施;擁有同時容納1200多人就餐的學生食堂,建有一個300米環型標准運動場及容納1400多學生住宿的學生公寓兩幢。
學校師資力量雄厚,教學風氣良好。現有專任教師138人,其中高級、中級教師共77人。省級名師培養對象、名優教師、優秀教育工作者等4人;市級名師培養對象4人,市教壇新秀2人;縣級名師培養對象10人,縣學科帶頭人、教學能手、教壇新秀共37人。
學校現為浙江省綠色學校,溫州市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達標學校,市、縣教科研先進單位,市、縣尊老先進單位;學校黨總支被評為先進黨支部,校團委被評為市先進團組織;學校還是浙江師范大學和新溫州大學教育實習基地。
學校自創建以來,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一貫堅持「安全第一,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堅持改革,發展自我,服務社會」的辦學宗旨,樹立「依法治教,質量立校,科研興校」的辦學思想,確立「以學生為本,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為學生的健康持續發展打下基礎,為學生今後的成功人生做好一切准備」的辦學思想,努力把學校辦成一所「省一級重點高中」。我們時刻牢記「勵精圖強,追求卓越」的校訓,形成了「文明、務實、勤奮、創新」的良好校風,走出了一條具有羅中特色的辦學道路。辦學48年來,學校為社會輸送了一大批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羅中學子遍布海內外,其中許多人成為國家黨政軍幹部、科技人才、企業家和文學家等,他們為社會的發展做出貢獻。
學校堅持三個面向的方針,堅持改革發展的原則,開拓創新,與時俱進,樹立安全第一、德育為先、教學為中心的意識,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切實實施「科研興校」戰略計劃,強化教學管理,完善管理制度,健全競爭評價機制,注重人文精神的培養,創造良好的育人環境,使學校的辦學條件不斷改善,辦學水平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取得了豐碩成果,受到了社會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和充分肯定。如高考成績顯著,連續11年榮獲「溫州市高考成績優勝學校」的稱號,2004年高考取得歷史性突破,重點上線31人,本科以上302人,本科上線56.4%,高考上線達97%;學科競賽成績捷報頻傳,僅2002年學生競賽獲獎達146人次,2003年學生競賽獲獎達120人次;教科研成果可喜可賀,2001年學校申報成功的省級課題《研究性學習的實踐研究》已取得階段性成果,省級刊物出版的教師學科專著共8本,榮獲市級三等獎以上及省、市級刊物發表的教師論文達120篇,2001年、2002年連續兩年被評為縣教科研先進單位。
學校始終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思想和黨的十六大精神為指針,認真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全國基礎教育工作會議及十六大會議精神,以深化改革、加快發展為主題,更新教育教學觀念,以德為先,狠抓師資隊伍建設,立足課堂教學改革,優化課堂教學結構,全面鞏固、提高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 永嘉縣甌北鎮中學位於甌江北岸,羅浮龜蛇山麓。環境清幽,交通便利,是莘莘學子成長的搖籃.甌北鎮中學的前身為清水埠中學,創辦於1983年,89年更名為甌北鎮中學,她以先進的辦學理念,超前的教育意識,完善的硬體設施,雄厚的師資隊伍,嚴謹的學校管理,優良的學業成績,贏得了學生、家長及社會的認可和稱贊。
學校佔地面積34194.6平方米,總建築面積15752.6平方米,現有1幢教學樓、1幢辦公樓、1幢實驗樓、1幢食堂、1幢體育館。配有省一類標准生、物、化實驗室;電教室、儀器室、圖書室、閱覽室、微機室、課件製作中心、音樂室、閉路電視監控室一應俱全;配有先進的電教設備,設有一個多媒體階梯教室,每一教室配有多媒體操作小平台,基本實現了教學裝備初始化;體育場地較為齊全,有較齊全的體育器材,有供師生活動的環形300米塑膠跑道的運動場,設有籃球場、排球場、羽毛球場、乒乓室、游泳池、健身房;學校綠化面積為6872.2 m2,校園環境翠綠清幽,潔凈美麗,是師生學習活動的理想場所。
甌北鎮中具有一支師德高尚,教藝精湛的教師隊伍,現有教職工121人,專任教師學歷全格率100%。其中本科72人,高級教師24人,中級60人,市教壇中堅、市縣教壇新秀、縣學科帶頭人、教學能手、達36人。
該校堅持德育為首,全面發展,全面提高教育質量,按照「高標准、嚴要求、創特色、爭一流」的工作要求,堅持「團結嚴謹、奮勉創新」為校訓,堅持「德明德格致、溫故知新、博學篤行、至大至剛」的辦學理念,嚴謹辦學,育人求真,經過二十年的教育實踐;逐步形式了「勤勞、進取、求實,創新」的校風,「敬業、愛生、嚴謹、求素」的教風,「奮進、好學、文明、守紀」的學風,以新課程改革為契機,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在教育教學上體現了「以人為本,發揮特長,全面發展」的原則,不僅在教學質量上名揚縣內外,而且在學生素質、特長、能力、個性的發展上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經過鎮中人不懈努力,該校的各項工作,取得了優異的成績。曾獲得多項殊榮:溫州市示範初中學校、溫州市數學家搖籃工程活動基地、溫州市行規達標學校、永嘉縣文明單位、永嘉縣綠色學校、永嘉縣新課程試點學校、永嘉縣校本試驗學校、永嘉縣教育科研工作先進單位、溫州市群眾體育先進單位等。

『伍』 求八十多歲孤寡單身老人過世對聯

1、松根扎土歸天地,柏樹成蔭賴自然。
2、一世辛勤留美德,終生儉朴樹廉風。
3、芳名正氣人間在,美譽良操鄰里傳。
4、慈母先凋恩未報,家嚴新逝淚長流。
5、心因父逝心流血,淚以母亡淚濕巾。
6、慈萱謝世星光暗,孝子痛心淚雨寒。
7、教壇悲悼師尊,桃李有書誰作序,學界痛失旗手,字詞無匹我詰天。
8、憶德挽先生,尤知鳳藻堪傳世,承恩催後起,更信遺風可育人。
9、奉獻一生,盡把安康留梓里,光揚百代,猶將德義勵兒孫。
10、大地煥生機,痛君撒手離塵世,純心書正道,幸汝留香繞故園。
11、茹苦家慈留德范,傷心哀子哭萱堂。
12、屋折柱樑天地陷,風加霜雪斗星寒。
13、悲淚長流斑竹上,哭聲哀繞白雲間。
14、德韻仁風昭日月,慈懷清范炳乾坤。
15、教子情深趨孟母,待人德厚有慈懷。
16、悲聲難挽流雲駐,哀樂相隨老鶴飛。
17、生前有口碑,大德流芳感天地,去後留操節,高風仰止惠子孫。
18、生我養我,一世操勞心傾盡,思親念親,三更驚醒淚難干。
19、懿範長傳村寨里,慈容永憶子孫間。
20、立身操德堪稱范,辭世親鄰最感恩。
21、勤儉一生,相夫教子,賢誠八秩,濟困睦鄰。
22、英靈雖為蓬萊客,德望乃昭梓里人。
23、冷月寒光,一片悲涼傷學子,凄風苦雨,滿門桃李哭恩師。(挽老師)
24、永別凡塵,留取英名傳後世,長眠樂土,未泯壯志展來生。(挽老師)
25、生前劬勞傳佳話,逝後劭德播美名。
26、疾病煎熬,禍從天降,慈萱閃失,悲自心生。
27、一生為善芳聲遠,千古遺風後裔賢。
28、德雨滋園桃李笑,福星沉海桂菊哀。
29、憶祖父恩德,永記言傳銘遺訓,思親人撫愛,泣懷悲痛寄哀思。
橫批:
高風亮節、名留千古、瑞氣長存、兩袖清風、一身正氣、追念慈母、悲泣萬分
風范永昭、天地同悲、典範長存、父嚴母愛、仙屆風清、淑德常昭、風范長存
音容若昔、慈顏永駐、懿範長存、懿德永昭、善訓永聆、教誨銘心、三載無改
淚潰天河、星月齊慟、芳流我心、痛感天地、良德佳操、母愛長存、余香霽月
遺志不忘、一別千古、杜鵑聲寂、青史永垂、光昭日月、永垂後范、親人永別
音容不朽、陰陽兩隔、萬古流芳、慈竹風凄、香消玉隕、慈恩永銘、師德示範
哀痛無極、遺訓不忘、母儀千古、抱恨終天、遺志永昭、山哀水泣、聲名遠播
承前啟後、深切懷念、恩孝未盡、德恩並重、芳名永在、思親心切、日夜思親

熱點內容
中學師德培訓總結 發布:2025-08-18 18:26:55 瀏覽:634
恥辱2教學 發布:2025-08-18 17:44:56 瀏覽:612
教師德能勤績廉考核內容 發布:2025-08-18 16:13:14 瀏覽:594
哪裡有買床 發布:2025-08-18 13:17:51 瀏覽:388
老師配圖 發布:2025-08-18 13:16:58 瀏覽:748
故宮的地理位置 發布:2025-08-18 12:15:42 瀏覽:435
籃球裁判視頻教學視頻 發布:2025-08-18 11:42:44 瀏覽:660
野外生物起義 發布:2025-08-18 11:26:41 瀏覽:230
初一數學全冊 發布:2025-08-18 10:50:16 瀏覽:379
漫畫分鏡教學 發布:2025-08-18 10:24:23 瀏覽: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