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師生師德 » 師生之間閱讀答案

師生之間閱讀答案

發布時間: 2021-01-28 12:35:19

Ⅰ 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傳統師生關系中的學生角色和老師角色: 材料二:新型師生

(1)①老師由權威者變成了合作者、引導者、參與者,學生由接受者變成了探索者、合作者、參與者,師生關系由不平等的關系變成了平等的關系。 ②原因有老師教育思想的轉變、平等交流的成長氛圍、學生獲取知識渠道的多元化、不斷深化的教育改革等。
(2)老師和學生都應轉變觀念,適應新型的師生關系,只有這樣,才能拓寬師生交往的空間。

Ⅱ 師生共同閱讀朗閱讀活動的一個重要步驟,這個步驟不包含哪幾個階段

教學過程是實現教育目標,實施課程的核心活動。只有優化的教學活動過程,才能充分實現教育目標。要全面實現教育目標,必須認真研究教學過程,弄清它的基本要素,基本規律和基本階段,進而為科學地制定教學原則,確定教學方法,全面組織教學活動提供理論依據和認識基礎。

二、教學過程的基本階段
(一)心理准備階段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習需要有心理上的准備。如果學生頭腦中的興奮中心還沒有向將要進行的教學活動轉移或接近,或者學生對即將學習的課題毫無興趣,似乎是強加於他的苦差使,則學生還沒有作好心理准備,那麼在沒有心理准備的情況下進行的教學活動是不會有好的教學效果的。故心理准備階段是教學過程的一個必要的階段。
心理准備主要是引起學生對即將進行的教學活動的興趣和求知慾,創設一種教學氛圍,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和濃厚的認知興趣。
(二)感知知識階段
感知知識即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事物(物體、現象等)進行觀看、觸摸等,從而獲得必要的感性經驗,為進一步學習打下良的基礎。這個階段教師可以盡量出示實物、呈現事情發生發展過程,模擬有關現場,為學生感知創造機會與條件。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獲得感性知識的途徑和形式是多方面的,可概括為如下兩個方面:(1)直接途徑。即讓學生直接知覺和觀察,如利用教學參觀、做與實際條件相類似的實驗,以及對從自然界中取回的材料進行直接感知。教師要注意指導學生的觀察方法,讓他們盡可能地發揮多種感官的作用,使知覺活動成為自覺積極的心理過程,這不僅使感知更完善、確切,而且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觀察力。(2)間接途徑。是指教師利用語言文字及各科形象化的直觀教具,對學生所要學的教材進行生動的敘述和描繪,啟發學生聯想,使學的記憶表象得以重現,並按照語言的描繪加以改組,從而形成新事物的表象,這同樣具有直觀作用。有經驗的教師,總是要通過自己的講述,幫助學生閱讀課本,獲得語言感知,同時又使學生通過課本的文字和插圖獲得感知。通過多種感官的感知,能提高感知效果。這種間接途徑有它的作用,但畢竟不是對現實的知覺,因而所引起的表象不夠真切、完整和穩定。所以,教學應該把直接感知和間接感知結合起來,互相補充,效果更好。
表象在學生意識中的發展不是單獨進行的,常常與思維加工聯系在一起,而且學生的認識不應該停留在感性認識的階段,需要上升到概念。
(三)理解知識階段
學生怎樣才能形成科學的概念,真正理解教材呢?概念的形成是學生認識上的飛躍,是個復雜的過程,包括了從具體到抽象,又從抽象到具體的思維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善於動腦,勤於思考,開展思維活動。進行思維活動經常運用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歸納、演繹等思維方法,基本的是分析、綜合和判斷、推理。分析就是將對象的各種因素進行區分,從而分出它的各個組成因素,加以認識;綜合是對組成客體的各種因素之間聯結成整體的各種關系的研究。概念的形成需要感性材料做基礎,但也離不開過去已有的經驗和概念。教師要根據教學大綱和學生的年齡特徵精選典型材料。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舊經驗,往往不科學,如「0」就是沒有意義了,要注意改造,使學生形成科學的概念。理解教材,形成概念,是個積極思維過程,也是發展學生思維的過程。教師要注意指導學生的思維活動方法,培養獨立思考能力,以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四)鞏固知識階段
鞏固是學生把所學的知識牢固地保持在記憶中,這是由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認識特點所決定的。學生學習書本知識,間接經驗,易受遺忘規律所制約,因為鞏固知識是大腦皮層上暫時神經聯系的不斷強化,如果不抓鞏固工作,暫時聯系得不到強化,就會產生遺忘。學生對已學過的知識不鞏固,就不能進一步領會和掌握新知識,而且只有當學生鞏固了所學的知識,今後才能將知識應用於實踐,因此,鞏固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是必要的。
(五)運用知識階段
即把所學的知識應用於各種課業中,用實踐檢驗知識,通過反復的練習活動使所學的知識形成技能技巧。這個階段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必要的練習素材,練習題目不要過難,也不要過易,過難不利於學生建立學習信心,過易會使學生感到沒意思。練習的數量也不要過大,避免學生產生厭煩情緒。
在教學過程中,要努力使學生將所學的知識用於實踐,轉化為技能,技巧,使其獲得比較完全的知識,加深對所學教材的理解和記憶。運用知識,也是認識上的一次更重要、更高一級的飛躍。因為這是在各種條件下,要求學生再現、重新組合、靈活運用知識,特別有利於鍛煉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創造性,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六)檢查和評價學習效果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以下幾種形式來獲得反饋信息:(1)通過學生的表現獲得反饋信息。教師的每一活動,都會引起學生的反應,通過他們的表情、精神狀態或其他活動,教師可以了解他們對講課的態度,判斷效果,發現問題,及時採取控制措施,改進教學;(2)通過提問獲得反饋信息。學生提出的問題可以反映他們對知識接受、理解和應用的情況,也是反饋的一種形式;(3)通過檢查書面作業,測驗和考試獲得反饋信息。通過學生學習結果的反饋,能有效地反映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學生智力發展的水平和學習態度。因此,必須要求學生能堅持進行自我檢查,獲得反饋,反饋愈及時,反饋的信息愈多,就愈能使教和學及時得到改進。
評定,是以學生的作業、測驗和考試為根據的,及時、公正的評定,可以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激發學習上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也是教師教學效果的檢查,以便改進教師的教和指導學生的學;通過師生雙方對學習效果的評定,還可以培養學生自我評價的能力。這樣,師生共同努力,就能提高教學質量。

Ⅲ 營造書香校園,引導師生讀書,用詩怎麼表達

著名學者朱永新這樣談讀書:「一個崇尚讀書的民族一定是一個理性的優秀的民族,一個崇尚讀書的社會一定是一個充滿希望的社會,而一個崇尚讀書的校園一定是一個健康而充滿生機的校園。」近年來,學校在「以人為本——營造書香校園,為師生幸福成長奠基」這一辦學理念的引領下,以讀書打造特色,以讀書追求卓越,有效地促進了師生成長,使得學校走上了內涵發展的快車道。
一、什麼是書香校園
什麼是書香校園,各人理解不盡相同。我們對書香校園的理解,是創設一種氛圍,以活動為載體,引領師生讀書。通過閱讀凈化人心,接納自我肯定自我;通過讀書教化人性,超脫自我,享受人生;通過閱讀開化人生,靜心立世,智慧處世。
讓書的香氣能像花香一樣彌散在校園的各個角落,讓讀好書成為教師、學生生活中最自然的事,讓師生從書本中汲取陽光和水分。營造書香校園的切入口應該是讀好書,倡導學生教師把讀書作為學習與從教的基礎,簡單地說就是用讀書來提升師生閱讀品味,提升師生的素質和個人修養,引領師生營造自己豐富的精神家園,從而建立一個充滿智慧和生機的校園。我們建設「書香校園」,旨在通過倡導師生讀書,把師生培養成為「書香校園」里的具有書卷氣、學者氣的文化人,讓師生沐浴在書香里,浸潤在文化中,為師生的幸福成長奠基。
二、為什麼說書香校園可以成為學校內涵發展的動力
一所學校有無發展後勁,關鍵在於是否構建了學習型的組織,學校是否成為學習的團體,師生的學習習慣是否養成。通過調研和反思,我們深刻認識到:教師的理論素養和文化素養的缺失,是制約學校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提高教師素質和教學質量的「瓶頸」。先進學校的發展經驗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通過學習型團隊建設提升學校層次,喚醒學校的發展活力和教師的教育激情,直抵教師專業發展的內核,讓師生煥發成長的動力。為此,我校以營造書香校園建設作為推進學校內涵發展的動力。
營造書香校園,是我們全校師生美好的追求,是我們創建學習型校園的重要抓手。一個充滿幸福和諧的校園,離不開濃郁的書香氣。因此,我們圍繞「建設書香校園」這一主題,有計劃、有目的、有指導性地開展了全校性的讀書活動,營造了勤奮讀書、努力學習、奮發向上的校園文化環境,培養學生熱愛書籍,博覽群書的好習慣,在校內形成了熱愛讀書的良好風氣。通過讀書活動,激發師生尤其是全體學生的閱讀熱情,開闊視野,增長知識,發展智力,陶冶情操,充實學生文化底蘊,提高學生綜合素質。通過讀書活動,大幅度提高學生的閱讀量,使學生在閱讀中提高興趣,逐步養成閱讀習慣。通過活動,師生一起體驗生命的活力,提高生命境界,逐步形成我校特有的書香校園特色,不斷提升我校的辦學品位。
三、怎麼樣營造書香校園
怎樣將書香校園建設放到學校層面上推進,我們的思考是:指向學生的成長,指向教師的專業發展,指向學校的特色建構。
一創設物態環境,營造書香氛圍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句名言同樣適用於讀書。我們可以從歷史長河中名人發展的軌跡來看,他們的成長得益於淵源的家庭文化,離不開父母的言行熏陶。如果我們時時浸潤在濃濃的書香氛圍中,如果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都在開卷而誦,掩卷而思,我們也會情不自禁地翻開讀本,從幾行到幾頁,到愛上讀書如痴如醉。所以,讀書的氛圍很重要。
作為學校,應該讓校園內的每一堵牆、每一塊草坪都會說話,讓我們學校的每一間教室都飄滿書香,讓每個人都深刻地感受到讀書是一種享受。為了讓學生能更好地走進「閱讀」中去,我們充分開發和挖掘各種閱讀資源,改善學生的閱讀環境,讓每一個孩子都能走進書中去。走進我們的校園,「同名著為伴,以經典為友」的讀書口號異常醒目,各樓層走廊立柱上經典詩詞圖文並茂,教室外的「校園讀書之星」、對話中外文學大師、古今勤學風采展示等等,處處都讓人感受到書的魅力,勾勒出一幅具有濃濃書香氣息的校園風韻。班級圖書角是學生課外閱讀最方便、快捷的圖書源。每個班級都設立專門的圖書角,各班通過向學生徵集圖書,讓孩子們將自己心愛的讀物帶到教室,一來可以方便學生自己課余閱讀,二來可以互相交換著看。建立陽光、開放、簡易、實用的「我愛書吧」,讓學生喜愛的書在校園隨處可閱,提高書的利用率,實現資源共享,克服學校閱覽室面積不足的實際困難。為了引導學生從小樹立藏書意識,我們還積極倡導每個學生建立家庭圖書架,讓書香飄進每一個家庭。作為學校和老師,我們定期向學生推薦藏書目錄,了解他們的藏書情況和使用情況,對家庭藏書量大的學生進行宣傳和表揚。這樣,讓我們的老師和孩子時時刻刻感受到文字的存在,每時每刻享受語言帶給我們的奇妙的心靈感悟,不讀書,我們還能做什麼?
二以身立教,率先垂範,讓教師讀書成為習慣
1.精心挑選,讓教師有書可讀。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全體教師身居教學第一線,在教育教學的實踐過程中共識到:教師的天職是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義不容辭,教師理所應當成為學生心目中是一本活生生的大書、好書,成為閱讀的旗艦、知識的海洋、生活的楷模、精神的支柱、理想的火炬。因此,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首先要做到。「台上一堂課,台下千日功」,「好書伴群側,居高聲自遠」。為了激勵全體教師做與書為伴的教師,學校為教師免費訂閱書報、購買教育理論書籍,要求教師讀好四類書:讀經典名著,增文化底蘊;讀理論專著,強教學實踐;讀兒童文學,悟童心童真;讀報紙雜志,解世事風情。學校還實行「以書代獎」制度——各類教學比武以書籍替代獎金;校長」薦讀」制度——校長在全體教職工大會上進行好書導讀。大家感到多讀一本好書,多得一份經驗,多增一份智慧,多添一份力量,多享一份幸福;大家在讀中學、讀中教,與書為友,童心永存、激情永葆,為學生的成長、為學校的發展注入了鮮活的生機。
2.做好筆記,讓教師讀有所得。
在讀書的基礎上大力提倡教師進行個人的讀書摘記、寫教學隨筆活動,意在吸收並採納百家學問,為自己的成長厚實基礎。學校統一發放《讀書筆記》、《教學隨筆》,要求教師每學期選讀三本有利於提高教育教學理論素養的書籍,其中一本精讀,認真做好名著名言的摘抄,每月寫好一篇讀書心得;在讀書基礎上養成寫隨筆好習慣,每月至少寫4篇教育教學隨筆,月末檢查,期中、期末評比。
3.開展研究,讓教師讀有所思。
在教師隊伍建設中,做好省級課題《夏衍母校開展文學導讀活動的實踐與研究》的實施工作,把此課題作為整個學校的中心課題來進行研究與實施,在校園中營造濃厚的教科研氛圍,研究讀與寫結合,以讀促寫,以寫促思,促進學生閱讀、寫作和思維能力的融合與提升,逐漸地讓讀書成為我校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師生的生存方式之一。通過提高教科獎勵和度,激勵、督促廣大教職工積極撰寫教育隨筆、經驗總結、教學案例等,樹立科研意識,培養更多教師成為科研型、專家型教師和市縣學科帶頭人。
三開展讀書活動,共賞書香風景
1.推薦閱讀書目,保證閱讀品味。
學生要閱讀,讀什麼?怎麼讀?老師們在思考。於是學校的語文老師認真學習課標,明確了我國《語文課程標准》中對學生閱讀能力的要求:培養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能出不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規定閱讀量標准,在校學生課外閱讀文字總量應該不少於145萬字(1-2年級不少於5萬字;3-4年級不少於40萬字;5-6年級不少於100萬字。)教師們根據課標要求,在校本課程教材中進行調整,閱讀方法的教學和推薦書目有機結合,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學校圖書館的資源及區推薦書目,進行篩選,對學生進行閱讀方面的指導。
2.設置閱讀課,保證閱讀時間。
設置閱讀課,保證閱讀時間,在課程表中明確每周一節文學導讀課為全校閱讀時間,主要是學方法、誦經典、品名著等等。老師們從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方法和習慣出發,積極指導學生的閱讀。
3.提出閱讀要求,保證閱讀積累。
低年級:熟讀背誦教材以外易理解的詩詞,每學期不少於10首(篇),在教師指導下說出大概意思。中年級:熟讀背誦教材以外經典詩詞每學期不少於20首(篇),並能說出詩詞的意思及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嘗試體驗誦讀價值的創生性——引用詩文、仿寫詩文、詩文創造等。高年級:熟讀背誦教材以外有一定難度的經典古詩文,每學期不少於20首(篇),並能說出其意思及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體驗誦讀價值的創生性——引用古詩文、仿寫詩文、詩文創造等。根據學校推薦書目,開展大閱讀活動。閱讀量要求:低年級每學期1-3本。中年級每學期3-6本。高年級每學期5-8本。
4.倡導三個「共讀」,激發閱讀興趣。
「同伴共讀」:以漂流書的形式,讓學生將自己喜歡的書籍「漂」給同伴,閱讀後寫下自己的真實感言,然後繼續漂流,將好書閱讀到底。讓所有參與閱讀的學生在讀書中開闊視野,在讀書中感悟人生,在讀書中學會思考,在讀書中快樂成長。
「師生共讀」:我們提出每個教師都是學生讀書的組織者、參與者、引導者、合作者。積極開展與學生「同讀一本書」「同背一首詩」「同過一個節」活動。利用晨讀晨背課、讀書課為學生朗讀經典書籍。營造「師生同讀」的書香氛圍。
「親子共讀」:在家庭開展「親子共讀」活動,充分發揮社會、家長的作用,使其成為學校讀書活動的支持者、宣傳者和參與者、建設者。要求家長將每天晚飯後半小時的時間定為「讀書時間」,和孩子共同閱讀,共同提高。有條件的家庭,經經常帶孩子到書店購書,到圖書館借書,拓寬讀書渠道。倡導家長在孩子過生日時以書為禮品;過春節的時候,送好書壓歲。
5.搭建交流平台,享受閱讀樂趣。
一是每年舉辦讀書節。在讀書節中,我們舉行文學少年評比、書香班級和書香家庭評比、讀書小報展評、讀書徵文評比、兒童文學作家報告會、「閱讀童書、親近文學」教學研討、書香論壇、詩文誦讀成果、「徵集名言,製作書簽」展示會等活動。在「讀書節」期間,我們邀請家長參加學校的活動,向家長宣傳學校書香校園建設的階段性成果。另外,我們還邀請了社會各界人士召開專題研討會,共話書香校園建設。
二是開展形式多樣的主題閱讀活動。以年級或班級為單位,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閱讀關注點有組織地開展主題閱讀活動。如三年級在去年下半年,開展了以「我們在童話中成長」為主題的童話節活動,通過讀童話、送童話、繪童話、集童話、寫童話、演童話等形式引導學生多形式的親近童話內容,多角度的感悟童話故事,從而愛讀書的習慣。
三是豐富多彩的讀書會活動。班級讀書會:顧名思義就是以班級為單位,有計劃地開展讀書活動、進行多種形式的閱讀、討論和交流,讓學生在讀書會上交流讀書的心得,暢談讀書的體會。教師讀書會:「身教勝於言教。」在極力打造學生精神世界的同時,我們教師更要通過閱讀來為自己打一點精神的底氣。學校由教科室負責組織成立「青年教師讀書會」,開展教師讀書沙龍,在交流中不斷形成教師讀書的文化氛圍,實現教師的人文素養與專業技能的有效提高。親子讀書會:學校定期舉辦親子讀書會,通過向家庭分發倡議書,開展「親子共讀、家家書香」活動,將「孩子最早的老師」動員起來,讓家長與孩子一起讀書,營造良好的家庭讀書氛圍,引領孩子們走進書的世界。
朱永新先生曾說:「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實質上就是一個人的閱讀史;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全民族的閱讀水平。學校亦然,一所學校的精神品質,體現為校園的文化氛圍、文化建設,有賴於構建一種良性的閱讀生態。」。當我們以精神成長的視角看「讀書」的時候,建設「書香校園」,其實就是營造精神家園。我們感到建設「書香校園」,既是落實構建「學習型學校」的具體實踐,也是深化學校辦學特色有益探索。今後,我們將更加振奮精神,堅定信念,闊步前進,用自己的方式詮釋著「書香校園」的獨特魅力與深刻內涵,用才能和智慧繼續書寫書香的人生,讓書香校園成為學校內涵發展的不竭動力。

Ⅳ 師生情深的閱讀題的答案

1.慈祥、看望、溫和、關心
2.兇狠、緩慢、寒冷、分開
3.(1)指學生;(2)指師生感情。
4.第一段(第1自然段):雨中,學生向老師家走去。第二段(第2-4自然段):學生看望老師的情景。第三段(第5自然段);雨中聯想到老師關懷學生的情景。
5.中心句:「就是這淅淅瀝瀝的雨水,……流進老師和同學們的心窩里。」
6.中心思想:本文記敘了在雨中,同學們去看望病中的老師這件事,歌頌了老師關懷學生,學生熱愛老師的真摯感情。
7.首尾呼應或前後照應。

Ⅳ 雪枕邊上亦可畫的閱讀答案題目是,包括右邊的師生互動,求答案

文章第⑥段畫線的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
「做一個像人的人,這便是豐子愷一生的版追求。」聯系文意,談談一個權人究竟怎樣做才能是「一個像人的人」

這句話形象地描繪了豐子愷在文革期間艱難處境,突顯其不忘對恩師的承諾繼續作畫的頑強品格,照應題目,點明題意。
.要懂得報恩,有承諾就要付諸行動;有頑強堅韌的品格,為了理想而不向任何困難屈服;具有悲憫仁愛之情和高尚的人格。

Ⅵ 《師生情深》閱讀答案 師生情深 雨,淅淅瀝瀝地下著,幾把小傘匆匆地消失在街的盡頭。傘下,一隊

答案源
1.慈祥、看望、溫和、關心
2.兇狠、緩慢、寒冷、分開
3.(1)指學生;(2)指師生感情。
4.第一段(第1自然段):雨中,學生向老師家走去。第二段(第2-4自然段):學生看望老師的情景。第三段(第5自然段);雨中聯想到老師關懷學生的情景。
5.中心句:「就是這淅淅瀝瀝的雨水,……流進老師和同學們的心窩里。」

Ⅶ 根據閱讀是對話的認識,師生雙方在教學中如何定位

新課程背景下,「對話」已經成為語文教學的重要理念之一。課標對於閱讀教學是這樣表述的:「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可見,閱讀教學的本質就是對話。這就意味著閱讀教學要精心設計並組織好不同對象、多種形式的對話活動,讓學生實實在在經歷對話的過程,在對話的場景中,展開思與思的碰撞、心與心的接納、情與情的交融。對話的基礎是平等,對話的有效途徑是同學之間的合作學習。對話是在人格平等基礎上的心靈的相約,是相互信賴氛圍中的精神交融,也是教學相長情境下的學生之間的切磋和探討。閱讀教學的對話涉及以下四對關系。
1.學生與教師的對話
2.學生與學生的對話
3.學生與文本的對話
4.學生與教科書編者的對話
對話具有多元性和開放性,閱讀過程是「三顆心一起跳動」。所謂「三顆心」,一個是文本作者那一顆心,因為文學作品也好,一般的文章也好,都有作者的思想觀念、觀點和感情的顯現。再一個是教師的一顆心,教師為了教學的需要要鑽研文本,他也有一個跟文本對話的過程。最後是學生的一顆心,教師帶領學生一起進行閱讀的對話過程。閱讀過程的最好境界,就是文本作者和我們的師生的三顆心一起跳動。西方有一句名言,「閱讀是什麼呢,閱讀是在你中發現我」,這個「你」可以是教科書,可以是老師,也可以是學習共同體裡面的其他的同學。

熱點內容
懷孕多久有胎心胎芽 發布:2025-08-13 02:14:32 瀏覽:857
蒙古舞胸背組合教學 發布:2025-08-13 01:57:20 瀏覽:780
美國數學差 發布:2025-08-13 01:33:36 瀏覽:302
道德與法治教學 發布:2025-08-13 01:19:59 瀏覽:971
小輝老師 發布:2025-08-12 23:58:59 瀏覽:86
阿膠泡多久 發布:2025-08-12 23:46:50 瀏覽:316
深圳到珠海開車要多久 發布:2025-08-12 22:34:21 瀏覽:605
教授和教師 發布:2025-08-12 20:21:24 瀏覽:208
數學劉凱 發布:2025-08-12 20:03:53 瀏覽:27
廈門大學有哪些專業 發布:2025-08-12 17:44:52 瀏覽: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