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之道看法
⑴ 談談孔子是如何論述為師之道和從師之道的,結合具體語句進行分析。拜託各位了 3Q
談談我對這個問題的理解吧。師道,我理解為「孔子的教育觀」和「孔子所提倡的教育方法」,從師之道,我理解為「接受教育的態度」。在教育觀上,1、孔子提出人的天賦素質相近,個性差異主要是因為後天教育與社會環境影響(「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應該受教育。2、他提倡「有教無類」,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把受教育的范圍擴大到平民,進一步引申可以推及到每一個。3、他主張「學而優則仕」,學習了還有餘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養從政的君子,綜合孔子其他言論,我的看法是不能單純理解為做官為統治階級服務,而是教育的目的是要培養出有社會責任感、能承擔社會職責的有才能的人。4、孔子強調學校教育必須將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道德教育主要內容是「禮」和「仁」。「禮」為道德規范,「仁」為最高道德准則在道德修養方面,他提出樹立志向、克己、踐履躬行、內省、勇於改過等方法。上述內容,可以理解成孔子的教育觀和教師職業道德觀。在教育方法和接受教育的態度上(孔子的思想中,明確的一個觀念就是沒有絕對的知,所以每為師者也同時應該是一個好的求學者,因此我把這兩個內容合起來表述了):1、「學而知之」是孔子教學思想的主導思想。在主張不恥下問、虛心好學的同時,他強調學習與思考相結合(「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2、孔子主張必須「學以致用」,將學到的知識運用於社會實踐。3、啟發式教學。他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意謂教師應該在學生認真思考,並已達到一定程度時恰到好處地進行啟發和開導。4、孔子在教學實踐中最早採用因材施教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學生的個性特徵,根據各個學生的具體情況,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養出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多方面的人才。5、孔子認為師者必須熱愛教育事業,畢生從事教育活動。 他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不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範行為感化學生。他愛護學生,學生也很尊敬他,師生關系非常融洽。6、為師者努力從事教育事業的同時不能自滿,而應認識到自己的不足,「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 7、在從師觀念上,提倡廣泛學習,以求知為目標,不以身份或者地位而放棄學習。提倡「學無常師」,誰有知識,誰那裡有他所不知道的東西,他就拜誰為師,並提倡不僅僅學習別人的長處,也要從別人的短處總結,吸取教訓、提高自己。因此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⑵ 學了《師說》這篇課文你對從師之道有什麼看法
從師之道指尊重老師,虛心向老師學習。
《師說》寫的本意是為了專抨擊當時「士大夫之屬族」恥於從師的錯誤觀念,倡導從師而學的風氣。對現代尊師重道有很大借鑒意義。比如現代社會的教師節,體現了人們對老師的尊重和對老師教誨的感謝。還有現代社會老師社會地位的提高也體現了人們對教師職業的重視與崇敬。
⑶ 如何正確看待師生觀,學生觀和教育觀
樹立正確的學生觀,首先教師應該樹立正確的育人意識。 傳統的教育觀念把教師的職責概括為「傳道、授業、解惑者也」,這里的「傳道」本質上就是培養人的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更多關注的是學生學習的成績,而忽略了學生身心健康的全面成長,這樣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實際上,不論是教育機構,還是教育工作者本身,都應該放下功利心,從學生終身發展的角度出發,不僅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技巧;更重要的還是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如何處世;讓每個學生懂得感恩,學會感恩,懂得為他人著想,做一個受歡迎的人和對社會有用的人。只有這樣,他們才知道尊重老師,團結同學,孝敬父母,回報社會。我認為:成才比成績重要,而成人比成才更重要! 其次, 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平等觀
平等是現代師生關系的基礎,沒有平等、民主,就沒有現代教育。教師不僅是學生的導師,還應該是他們生活中的益友,是他們人生成長道路上的引路人。教育的角度是水平的,而不是居高臨下的,在國外的課堂上,教師為了使自己的視角能和學生保持在一個水平面上,直接面對面地和學生交流,有時他們會跪在地上,由此也可以看到平等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教師和學生其實是先知和後知的關系,或者說是在某一領域比別人先知而已。孔子也說:「三人行,必有我師。」在科技日益發達、信息手段不斷進步的今天,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是多方面的,在很多領域也許我們真的還沒有學生知道的多。因此互相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也是今天新課標理念的基本要求。
作為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更要重視學生情感的發展與人格的完善。既要小心地保護學生的自尊,又要尊重學生的情感、個性,應在有效的溝通中,使自己成為學生可信賴的朋友和夥伴。這樣,才會有師生交往的愉快、健康,才會有師生的共同進步和教育所本應擁有的那份快樂。 2.個性觀
個性觀就是教師要承認和尊重學生的個性。一個班級就像一棵大樹,每一片葉子都需要陽光雨露,更重要的是,樹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學生的差異狀況是客觀存在的,從學生個人身上體現出不同的發展方向、不同的發展水平和不同的個性特長。教師要正視學生的差異、尊重學生的差異,不要把差異簡單地認為是學習成績的好壞,要有「綠葉紅花皆春色」的育人思想。蘇聯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教師的「基本原則永遠是盡量地要求一個人,也盡可能地尊重一個人。」只有在孩子的個性得到承認和尊重的前提下,我們的教育才能最大的發揮應有的作用。 3.發展觀
發展觀就是要求教師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每個學生。世上任何事物都是在變化中不斷提
高、進步的,教育也是如此。現代社會提倡以人為本,確立以學生發展為核心的教育思想,把教書育人作為教師工作的基本導向,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這是現代教育理念的基本內涵。在我們的教育中,樹立「生本」發展觀,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也是時代的要求。教師切忌用靜止的眼光評價學生,好學生固然會繼續進步,但後進生也並不是都是一成不變的。我們不僅要承認後進生可以進步,而且還要理解學生在進步中出現的反復。反復是正常的,學生反復100次,作為教師,仍然可以做101次的轉化工作。教育雖然不是萬能的,但教育的本質在於使每個受教育者都擁有平等的發展機會。
4.矛盾觀
「人是廣闊的世界,心靈是復雜的宇宙。」每個人都是「真善美」與「假丑惡」兩個自我的統一體。因此,作為教師,教育的任務就是不斷把學生內心的「真善美」啟發、誘導出來,善於挑動學生進行兩個自我的斗爭,在兩個自我的斗爭中不斷滌除「假丑惡」,樹立高尚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另一方面,教師和學生的關系也是矛盾對立和統一的集合體。學生是幫助教師不斷提高教育水平和教學能力的人,也正是學生的不斷促進,教師才能在思想上經常感覺到學習的緊迫感和危機感,我們所說的教學相長大抵即是如此。 我們說以前是以知識傳授為主,而忽視了對學生全面能力的培養。現在的教育是綜合素質的教育,學問高深固然可敬,素質全面同樣令人欽佩。教育不是使學生獲得各種知識量的疊加、累積和現有知識的再現,更重要的是在教育教學的各個細小環節注重培養孩子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
隨著新一輪的課改,尊重孩子的獨立性,發展孩子的個性,健全孩子的人格,促進學生身心的全面健康成長,使孩子在平等、愉悅的環境中受到教育,越來越成為時代的呼喚。我真心的希望大家真正行動起來,使我們的孩子能真正感覺到來自各界的關心,使他們在受教育的同時,學會做人,懂得感恩,真正體會到並享受學習帶給他們的快樂和幸福。
⑷ 師生之間應該怎麼相處
1、不用問也要尊師敬道。
2、同樣也要愛護學生。
3、相互尊重還是需要的,這是現代社會的標准。
4、完成學習任務和教學義務是必要的條件。
⑸ 怎樣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談談自己的看法
首先,「抄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襲",「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可見教師這個職業多麼重要,多麼值得尊重。不管是學生還是家長,都要以這個為前提看待師生關系,問題就好辦多了。
其次,老師要時刻感到自己的責任重大,
努力鑽研,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以能力服人,以品德服人,樹立自己的威信。
再次,老師要摸索出一套適合自己學生的工作方法,這個也很重要。比如,建立檔案,將每個學生的特點記錄下來,有針對性地做好思想工作,以情感人。
以前曾有學生成績不好,貪玩,老師批評了還頂撞,老師了解到,學生家長工作忙,無暇顧及,看學生平時生活馬馬虎虎,就做了好吃的給他送去,這個學生很感動,從此學習認真起來。
還有個學生愛看球賽,老師託人給他買來球票,這個學生也變好了。
這些例子說明什麼?說明老師也尊重學生,關心學生,支持學生發展自己的愛好,並用實際行動感動學生。不一而足。
所以,我覺得以上兩方面做好了,師生關系就好相處多了。
⑹ 關於「師生是否平等」辯詞!急
這個要看從什麼角度`
如果是從個人觀點來看的話,師生之間的平等關系是對立的`
如當老師的利益大於你的時,他所做的一些事情.會讓你覺得他在針對你,而你自己又會因此感到自卑. 這是自然現在,畢竟老師是人,都會有為自己的利益而付出.
如果說像中華5000多年的歷史, 在長河中, 也有好的老師, 如孔子,孟子,
他們的教育方式就和我們現代的老師不一樣,會不管有沒有利益,都會付出許多,讓自己的學生能有前途.
當然我也不是針對現在的老師的教育方式有問題.不過老師有點偏激的想法,有時候不想著學生的想法也很正常,畢竟人都有缺點,自於師生的關系問題.是否想你所說的平等,要看你自己的觀點了,如果你覺得老師和你之間的關系不平等,那麼你何不嘗試著和老師多溝通,交流,甚至向校長提出你的一些看法和建議來消除你和老師之間的隔膜呢?
一、 師和生的關系存在著二個方面
教師和學生的關系是學校生活中最為普遍和主要的人際關系,在這種關系中,客觀地存在著二個不同的方面,即社會學屬性和教育學屬性。
從社會學角度看,人生存於特定的社會之中,在其活動的各個范疇中總是要與其它人發生各種各樣的聯系,從而結成各種各樣的人際關系,而師生關系無非是其中的一種而已。作為社會學屬性的教師和學生,構成的師和生的人際關系,毫無疑問地受著社會主流人際關系的制約。隨著社會的發展,在現代社會中,民主平等已經基本否定和取代了封建社會的等級性,而成為人際關系的主流。因此,在社會活動的各個范疇中的教師和學生的關系,應當自覺地以社會發展趨勢為取向,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也就是說,作為社會活動中的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信仰、尊嚴、愛好、追求真理、政治生活等等各方面都應當且必須是民主平等的。
但是,教師和學生的關系還存在著另外一個方面,即在學校教育環境中,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和完成各種教育教學活動,在活動中發生各種各樣的互動和交往,由此構成的教育學屬性的人際關系——師生關系。我們通常所說的師生關系大多數情況下所指的應該是這種師生關系。從教育學角度考察,在這種人際關系中,雙方的角色和身份均有獨特的色彩,而且這種人際關系是存在於特定的活動——教育教學活動之中的。這種活動是構成師生關系的基礎和核心,沒有教育教學活動,也就沒有所謂的教育學屬性的師生關系。可見,社會學屬性的師和生的關系與教育學屬性的師生關系是不同的概念。比如說學生畢業以後,作為教育學屬性的師生關系就不復存在,而作為社會學屬性的師生關系卻依然存在。
師生關系的二重性其實是人際關系二重性的一個正常而普遍的現象,本來應當是清楚明晰的。就象軍隊中的官兵關系,在現代社會中,作為社會學屬性的官兵關系當然應該且必須是民主平等的。但是在戰場上的官兵關系則必須且絕對是命令與服從的,這是毫無疑問且從不爭議的。然而在師生關繫上,由於二個方面在現實和具體的教育教學活動中總是存在著一定的統一性,導致了人們常常不會特別對其加以區分,甚至經常忘記這二個方面的存在。自覺地意識到這二種關系的存在與區別,對於我們認識和把握師生關系是十分重要的。
二、 教育活動中的教師主導不容置疑
在師和生的關繫上,從社會學屬性上看,師生是民主平等的。然而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師生二方面的地位恰恰是不平等的。
從教育本質上看,教育,主要指學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通過學校教育工作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促使他們朝著所期望的方向變化的活動。說白了也就是統治階級意志的灌輸。在這里教師是為統治階級服務,代表著統治階級利益,來灌輸統治階級的意志的。所以在這里是不存在民主平等的。舉例來說,小孩子都有貪玩的天性,小男孩大都喜歡上網吧、打游戲,那麼老師能和他們民主協商、平等對話,然後少數服從多數,就別學什麼數理化了,天天上網吧吧,行嗎?所以,即使是西方民主教育的鼻祖——杜威,也認為「教育即指導」。
從教學過程看教學是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認知過程,是師生間知識傳遞、轉化、互相影響、互相促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學認識的方向、認識的課題、認識的途徑、認識的結果和質量等等都主要取決於教師並由教師負責。也就是說,不管怎樣看待教學過程,它總也改變不了教師教學生的本質。就總體而言,教師在知識、能力、經驗等諸多方面必須在水平和熟練程度上高於學生。在這一方面二者不可能平等,也不應當平等,而且正是這種不平等才是教育教學活動產生和存在的根源。教師主導正是對這種不平等關系的概括。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學生無論是知識的獲得,還是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都需要身為教師者的啟發、指導和幫助。放棄了教師主導,教學活動的正常進行就失去了保證,因為處於發展中的學生是無法憑借自身完成所需的教育的。
正是由於師生關系中這種不平等的存在,師道尊嚴就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中國人講了二千多年的師道尊嚴,可近幾十年卻一直在批判師道尊嚴。批判者的依據大都從師道尊嚴的出處,即《禮記·學記》中的「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後道尊」,理解為每一個為師者,在學生面前,無論如何都要保持自己的尊貴與庄嚴,這樣會使學生產生敬畏之心。敬則服,畏則從:如此為師,便是得道。並由此想當然的推出師道尊嚴是建立在「師尊生卑」的等級基礎之上的,當然十惡不釋,該當批判。
然而,此種理解未免有些片面。師道尊嚴這個概念,經過千年的演化,其內涵和外延都有所變化,並不僅僅意味著教師相對於學生無論如何都要保持自己的尊貴與庄嚴,而是有其更深刻的內涵和寬廣的外延。師道尊嚴,從其俗解,可理解為「為師之道,尊嚴而已」。但這為師之道,尊嚴而已,不僅僅是指作為教師需要尊嚴。它更多地意味著學校的尊嚴、教育的尊嚴。這尊嚴是指相對於權力、金錢等社會外部力量的尊嚴,正是這種尊嚴,才能夠保證老師和學生盡可能少地受外部力量的影響、沖擊,而保存、傳承人類最精粹的知識、最偉大的觀念、最珍貴的價值、最美好的情感。這種尊嚴正是教育的真正價值所在,也是師生關系中不平等的體現。
換個角度說,批判師道尊嚴,是不是可以說為師可以不尊?教師在課堂上可以瞎胡鬧、扯胡話?顯然沒有師道尊嚴,教師何以傳道,何以授業。所以師道尊嚴不僅要求學生尊重教師,也意味著教師的自尊自律,更是師生雙方對教育這種人類文明傳承的尊重。可見,師道尊嚴應該是教育活動中對應於師生關系中不平等性的一條基本准則。
三、 全面認識和正確把握師生關系是教育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明晰師生關系的二重性,從而全面認識和正確把握師生關系,是教育發展、教育現代化的必然要求。而在師生關系的建設過程中,教師是占據主動和決定的方面,因此,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教育管理者和教師首先要在這一范疇內理清模糊和誤解。既要不遺餘力地追求和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因為它代表了社會發展的主流趨勢;又要毫不動搖地堅持老師主導,因為這是教育教學活動獲得意義和價值的最基本條件。
教育從本質上來說是通過師生關系來構成的。在構建新型的師生關系時,首先要弘揚民主、平等、合作的大旗。由於學校不僅僅是獲取知識的場所,而是個體社會化過程中的最重要的環節,因此師生關系是對學生最具影響力的人際關系。在師生的交往和互動中,特定的教育教學活動和普通的社會化影響是互相交織,密不可分的,它們沒有明確的界線。學生在學校正是通過教育教學活動來經歷民主的過程,體驗平等合作,樹立起民主平等的意識,才能成為民主社會的合格人才。所以教師必須全面認識和正確把握師生關系,充分認識到師和生的關系決不僅僅是單純的知識、技能的教與學的關系,而是交織著社會學與教育學的雙重屬性。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為造就大批能適應知識經濟時代要求的創新型人才,必須自覺努力地追求構建新型的和諧的師生關系。這種師生關系應是民主、平等、合作的師生關系,即師生在知識、人格、精神、道德等各層面展開交流,通過師生在知識、情感、道德、靈魂等各層面的廣泛、深入的交流與共鳴,最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不能因為師生關系在教育學層面上存在不平等性而否認民主平等,唯師道尊嚴;也不能因為師生關系在社會學層面上具有平等性而否認教與學的獨特性,批師道尊嚴。在教育管理和教學實踐中,我們應該實事求是,敢於承認師生關系不平等性的客觀存在。不至於人雲亦雲,別人說民主,我們就不能批評學生;別人說平等,我們就要教師跪著上課。也不至於稀里糊塗,讓學生評價教師的學識水平、教學能力——學生評價教師的人格魅力、親和力、態度好壞等是合理的,因為在社會學屬性上,師生平等;如果學生能知道教師的學識水平、教學能力那他就不要做學生了,可以做教師了,也能當校長了。更不至於喊出「學生是上帝」的昏話,要知道上帝是不需要教育,也無法教育的。我們還應該敢於堅持和維護師道尊嚴,堅持建立在民主平等之上的師道尊嚴,維護為師之道——教育——人類文明傳承的神聖和尊嚴,而不是讓學生唯師是從,師尊生卑。只有這樣全面認識和正確把握師生關系,才能保證我們教育教學活動正常健康地進行,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促進教育事業和諧科學地向前發展。
⑺ 師生之道作文 300
,母親總是有太多的叮嚀,長大了,母親還是有那麼多的叮嚀,就連大學的時候,每次往家裡掛電話,母親總會把從小就囑咐過的很多話一遍遍重來重去:晚上睡覺時要注意蓋好肚子,小心著涼;這幾天天氣很熱,出了汗不要用涼水洗臉……
說實在,這些話我真是聽得膩煩了,也就隨便答應著,掛掉了電話,唉!母親總是這樣子,有時候我就想不通:難道她就一點兒也不厭煩嗎?她怎麼老是有那麼多的不放心,她不知道我已經長大了嗎?
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是在自己有了兒子之後。因為他跟著婆婆在老家,不在自己的身邊,所以總有些不放心。經常一天打兩三個電話詢問情況,叮囑婆婆一些小細節,可惜我每次想到的婆婆早已做了。丈夫說:「有母看著,你就放一百個心好了。」是啊!母親是那麼細心的呵護、疼愛著他,我還有什麼不放心的呢?可是,我就是不放心。比如:那天夜裡我好像聽見了蚊子聲了,可是回家卻看到婆婆還沒有撐起蚊帳,我就會擔心兒子身上是不是被蚊子咬起了疙瘩;天氣突然變冷,我就會忍不住打電話「檢查」一下,是否給兒子添加了衣服,順便再叮嚀一下,中午如果熱了,要給兒子換下厚衣服來……
其實,我也知道每次都是畫蛇添足,多此一舉,可是如果不這樣,這心裡就老不放心,老為踏實。
做了孩子的媽媽,也繼承了母親的嘮叨和叮嚀;做了孩子的媽媽了,還在被年邁的母親牽掛著,叮嚀著,但是心裡除了幸福,還有感動。
⑻ 如何正確看待師生觀,學生觀和教育觀
樹立正確的學生觀,首先教師應該樹立正確的育人意識。
傳統的教育觀念把教師的職責概括為「傳道、授業、解惑者也」,這里的「傳道」本質上就是培養人的問題。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更多關注的是學生學習的成績,而忽略了學生身心健康的全面成長,這樣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
實際上,不論是教育機構,還是教育工作者本身,都應該放下功利心,從學生終身發展的角度出發,不僅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技巧;更重要的還是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如何處世;讓每個學生懂得感恩,學會感恩,懂得為他人著想,做一個受歡迎的人和對社會有用的人。
只有這樣,他們才知道尊重老師,團結同學,孝敬父母,回報社會。
全面了解每個孩子,不能憑表面現象主觀臆斷,要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有發展的可能,要用變化的、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和研究學生,要看到學生的長處,看到學生的未來。
為學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機會,創設寬松、平等、民主的學習氛圍和良好的心理環境,讓他們在相互交流、相互協作、相互幫助、相互激勵中不斷總結自我,反省自我,從而認識自我,鞭策和激勵自我。
古羅馬有則諺語:所見所聞雖好,但我仍按壞樣子做。學生可以懂得善惡,並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和推理,但未必能夠把它轉化成自覺行為。
⑼ 你對師生的看法
老師和同學,相互尊重,也可是相互學習,在適當的情況下也可以成為朋友的哦
⑽ 怎麼看待師生關系
究竟師生之間應該是一種什麼關系?如何處理好這種關系?這個問題不搞清楚,對我們教學質量的提高,對學生的升學都有一定的影響。
首先,師生的距離要適度。教師和學生之間關系不能太好也不能太僵。太好了,教師的威嚴會盪然無存,不能造成「嚴師出高徒」的效應;太民主了,教師在學生面前沒有一點「專制」,這對部分習慣屈服於權力的學生沒有多大效果;距離太近,達到親密無間的程度,教師就有可能像家長一樣,對學生比較溺愛和遷就,那家長解決不了的問題老師也無能為力。但也不要太壞,太僵了,學生不能親其師,也就不能信其道。太僵了,師生無法形成一股合力,師生之間不可能就某個問題形成共識,不能做到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教學就不可能達到目的;距離太遠了,師生之間形如路人,或者互為仇敵,給學生造成一種心理障礙,不利於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會給社會留下一個巨大的隱患。所以,要適當把握好師生關系的度,不能太甘也不能太澀。
其次,過程要曲折。師生之間關系的形成不能一帆風順。要想最後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必須首先經過一個不好的關系的過程。一開始關系太好了,讓學生感到關系發展太容易,學生就不會珍惜,即有可能師生關系也會鬧僵,太好的結果只會朝太壞的方向發展。如果從頭到尾關系太平淡,沒有曲折,這給學生的印象不深,這也不是教師和學生所期待的。所以,最好的就是先讓學生恨老師,要不斷製造出這個效果。學生對教師的恨是建立在教師對學生的嚴加管束上的,教師對學生的缺點和壞習慣要大肆批評,要敢於激化師生之間的矛盾,不要掩蓋矛盾和迴避矛盾。一定要讓學生真正地恨你起來,但恨不是尖銳對立,不是對抗,學生會把恨轉化成對學習的一絲不苟和不能絲毫馬虎。這樣必然出現一個學生成績有很大的進步這種狀態。這時候,你再施以愛心,用表揚、鼓勵、愛護、偏袒等織起來的光環把學生包圍起來,這時候學生對你有一個感激涕零的好感,你再順利地實現你的愛心教育,在這個良好的師生氛圍中教學效果一定非常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