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無代溝
1. 師生間一定有代溝和距離嗎
不一定,只要用心相處就會消失代溝。我跟我歷史老師關系跟不錯,我把他放長輩尊重他,但自己有什麼心裡話都會大膽告訴他,他也會用心告訴我正確的方法。我們老師還要下次請我吃飯,給我過生日!我們之間沒代溝,其實代溝真的很好跨越,為什麼難?因為你不敢大膽把心裡話告訴長輩!
2. 師生之間的代溝在於學生還是老師
都有吧,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見解,就會形成代溝,並不是單個人
3. 有代溝和沒有代溝的區別
有代溝的表現就是對於由於年齡差異、教育水平等造成對同一事件的看法不一致。比如買股票版問題,權有些老人就覺得只有把錢放在銀行里才是最好的,但是現在好多人都不在局限於銀行了,可以選擇支付寶什麼的。還有對於有代溝的人你是不願意和他談心的。
沒有代溝就是無話不談,就像閨蜜,基友一類就是沒有代溝這一類的。你們可以深入的聊天,談心。
4. 如何解決師生之間的「代溝」
多去彼此接觸,了解。
關注TA們喜歡什麼,看什麼電視,書,玩什麼,尋找你們日後高效溝通的葯引子
學會理解、尊重他們這樣溝通起來才好。
5. 沒代溝的意思
沒代溝
就是指父母與孩子之間或者年輕人和長輩之間在生活情感上的交流沒有隔閡,沒有障礙.
代溝是指子女在走向世界的過程中,背棄父母原有的觀點,有了新的見解而造成的。代溝通常產生於青春期。環境的影響使當代青少年很少站在別人的立場考慮問題。認為父母思想陳舊,跟不上時代的步伐,所以,代溝的主要責任在子女。
一是沒有任何一個父母願意和子女產生代溝。子女從小不為生計擔憂,很少體味人間疾苦,時間長了導致自我中心傾向。而父母一直含辛茹苦、受苦受累卻又不被子女所理解。這種痛苦的心情,又有誰能體會?盡管父母在主客觀上都有消除代溝的意願,可同學們捫心自問,我們有幾個人真正給了父母機會呢?
二是我們常說,「熟悉的地方沒有風景。」子女長期處於父母的教育下,很容易產生抵觸情緒,代溝也因此形成。
三是父母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會有一定的影響,然而正所謂外因無法決定內因,根本問題還是在子女身上。子女受到社會上各種各樣思想的影響,思想又不成熟,很難正確地把握自己,而又對父母的話又不以為然,這是導致代溝產生的最主要的原因。
所以,代溝的主要責任在子女,正是由於代溝隨年齡的增長有不確定性,要父母來適應和消除它很不恰當。
同學們,我們常說與時俱進,其實真正做到這句話的不僅有我們,還有我們的父母啊!只是他們在接受新觀點之前總是要經過一番仔細的篩選,可這並沒有錯啊!
代溝的產生是由於父母一代和子女一代人不同的知識構成,使他們的思想不同,但是父母和我們處於同一時代,這個社會的主力軍還是我們的父母。因此,可以說我們的自以為是,使我們認為父母對新事物了解太少,用我們不成熟的觀點來評價父母這公平嗎?
代溝怎樣產生?
一是青少年身心狀態的劇變。劇變促使我們發現自我,追求獨立,對童年的觀念進行顛覆,對事業,友誼,愛情和人生價值開始選擇和追求。而現在的獨生子女家庭,父母在知識和經驗上的缺乏,使得他們對子女的變化准備不足,只能按照以前的方式應對。青少年只有讓父母明確這種突變,才能帶來他們觀念意識上的相應變化,才能消除誤解和隔膜。
二是時代的烙印。出生於五、六十年代的父母對今天世界大融合的觀念需要一個漸進的認識理解接受的過程。家庭中,思想文化更新最快的當然是子女,所以,引導父母接近,認識,理解和接受時代的任務,責無旁貸需要子女來承擔。
三是時代迅猛發展為父母帶來的緊張,疲憊,焦躁的情緒態度。緊張,疲憊和焦躁的情緒態度是子女反感父母,形成代溝的重要原因。不要讓父母在惡劣情緒下作決定,幫助父母消除惡劣情緒,本身是子女的義務。
四是子女的浮躁,賭氣和自以為是。見多識廣的父母當然不買賬了。
代溝解決的途徑在於雙方。父母應該努力學習文化知識,預先了解子女的特點並努力把握時代特點和時代觀念;不斷學習進步;同時調整好身心狀態,爭取以樂觀開朗和信任的面貌對待子女;子女要體諒,關心父母,採用合適的辦法引導父母了解自己,了解時代觀念;同時,對自己的年輕和膚淺需要有清醒深刻的認識。但是,父母首要責任是養家;而子女的社會任務是學習。在代溝問題上,父母和子女雙方都有責任;子女在關心父母,尊重愛戴父母,承擔家庭責任上做的遠遠不夠。所以,我方認為,代溝責任主要在於子女。
引經據典
孩子的世界,與成人截然不同,一昧蠻管,就大礙孩子的發展 —— 魯迅
年齡不等的人,生活圈子不同,接觸的事物、人物各異,故此思想方法和行為也有差別。如果這種差別不加以改善而讓它擴大,兩代人之間便會形成一堵無形的牆,誤會便容易產生。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世代隔閡,套用一句現代語言,即所謂「代溝」。
「代溝」一詞從英文generation gap直譯過來,由於譯法貼切而新穎,加上易於記憶,所以馬上成了常用語。從翻譯的角度上看,比起原來的用語「世代隔閡」,「代溝」確是優勝一些。現代翻譯的趨勢看來是以短語佔了上風,文縐縐的累贅譯法似乎是落伍了。
generation gap一詞的出現並不久,大約是六十年代後期的事吧。generation是一個總稱語,指同一代的人。它所指的一「代」,大約是二十五到三十年之間,但沒有定限,很可能年紀相差十年的人便會被認為是屬於另一代的。至於gap一字的原義,則是缺口、裂縫或鴻溝,抽象一點的意思是指個性、意見等方面的歧異。
對於generation gap的存在與否,西方學者有過很激烈的爭論。初期有些心理學家認為絕大多數的年輕人價值觀方面都是接受傳統的,所以不能承認「代溝」的存在。不過,最近幾年來,「代溝:的問題越來越顯著,越來越嚴重了,使得持反對意見的人也為得不正視這個問題。有人提出,要消減成年人與青少年之間的代溝,其實並非難事,只要「讀青年人的書報,看青年人的電影與電視節目,參加青年人的活動」便可以了。
6. 師生關系為什麼會有代溝
作為學生,我們天天要與老師相處,談到與老師相處,人人都有自己的經歷與想法,那麼又怎樣做到既自然又和諧地與老師相處呢?
隨著我們周圍環境的改變,我們與老師的關系不再僅僅是簡單的「教與學」 這個傳承了上千年的理念,如今的老師已不再是我們敬而遠之的長者而是和藹可親的與我們學生交流的師者。在創建和諧社會的氛圍下,我們學生就更願意在原有的基礎上與老師進一步的溝通。
一 共生(尊重)
校園是一個老師和同學共同搭建的平台,缺少了其中任意的一個要素,它就黯然失色。我們不僅在向書本學習,更多的是老師教我們如何學習。老師期望我們快快成熟起來,體諒那三尺講台上的兢兢業業。這時的我們就需要以尊重的態度與老師相處。
尊師對於大家來說已不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可是就在我們身邊,在校園內遇到老師不問好,形同路人;上課吃東西,看小說,玩手機游戲;與老師交談時,心不在焉,滿不在乎。也許你認為這是你的個性所在,可是我們有沒有站在老師的角度去思考呢?
面對熟識的面孔卻無人理睬,辛苦的付出卻得不到回應,與人真心交流卻換回冷漠~ ~如果諸如此類的問題發生在我們身上,我們還會像老師那樣站在理性的角度,一遍遍地告訴學生要互相尊重嗎?尊敬之心源於愛心,愛心源於人性,人性源於人之處境,如果我們不能設身處地為老師而著想,還怎麼談及老師對我們的尊重呢?老師是長者,當我們都能對陌路的長者施以尊敬時,更何況與我們朝夕相處,為我們傳道解惑的師者呢?
當老師一時不能接受我們的建議和觀點時,不要急於表明自己,而是冷靜下來,給老師和自己三分鍾的時間,創建一個交流的平台。去思考如何在尊重的城池上建起一座溝通之橋。這時的出言不遜,行為過躁都不是明智之舉,只會在已有的隔閡面前再建起一座難以翻越的山。不是所有人都可以適應你的個性,而是心悅誠服地讓每個人接受你的個性。
二 共建(理解)
理解萬歲,我們一次次地呼喊出學生的心聲,期待得到他人的重視。可是就在我們苦惱與不被人理解的同時,考慮過老師也需要被理解嗎?
「理解」二字它不等於了解,不等於同情,不等於同樣的經歷。理解應是人與人之間的一座心靈的橋梁:一座理性的橋梁、經驗與現實同存的橋梁!理性地去了解,理智地去認識,設身處地地去讀譯另外的心靈……理解萬歲喊之容易,做之難!
老師希望我們理解,理解他們首次站在講台上面對幾十雙渴望的眼神時的緊張;理解他們處理班級問題忘記了你個人利益時的顧全大局;理解同樣與你早出晚歸,挑燈夜戰時的辛勞~ ~ ~
就拿這次評選三好生來說,在我們每個人都辛苦付出一年後,理所當然地認為自己屬於榮耀的一部分。可是客觀的事實擺在那裡,名額只有那麼多,面對長長的候選人名單,老師真的很難去取捨,因為每個人都有長處,每個人都在班級建設中發揮著作用。老師要考慮的不僅僅是你個人的得與失,還是班級整體的團結。這時有些同學解不開自己心中對於榮譽的顧慮,一味埋怨老師的考慮不周,同學的相互妒嫉,而忘記了自己還是班級中的一員。那請你跳出自己的圈子站在老師的角度去思考,如果你遇到類似的問題,是滿足某些人的所求,還是承擔著一些人的不理解,繼續挑起班級團結的擔子。這時的班級幹部,就更應該發揮作用,不是說主動讓出名譽,而是去化解同學對於老師與班級的成見。
理解萬歲,也是老師的心聲啊!所以,當我們埋首於以自我為中心,忘情於自己所處的小環境時,也請想一想,老師那堅強的角色中,也要我們學生去理解,哪怕只是一個堅定的眼神,一個熱情的微笑。
理解是成熟的表現,既然我們要求老師成熟地去看待我們,那就作出成熟的行為,理解老師,成熟自我。
三 共長(寬容)
寬容是一種修養,是一種境界,是一種美德。寬容是原諒可容之言、饒恕可容之事、包涵可容之人。這里我想起了喬校長說過的一句話『以前普通生中的優秀生,到現在優秀生中的普通生』聽不到過多的溢美之詞,卻以為是老師對你有了偏見。殊不知,自己在新環境中角色的轉變和心理的適應都影響著我們的看法。年輕教師的果斷被認為是武斷,沒有採納同學民主的意見;代班多年的教師的師生談心是長輩的嘮叨,不尊重學生的選擇;太多的理由可以讓你去挑剔。但請將心比心地想一想,老師在繁忙的教學中一味遷就你的口味,是不是很孩子氣。理解老師吧,不僅會化解我們對老師的的誤解,也會為自己和同學營造一個輕松,和諧,融恰的環境去學習,我們何樂而不為呢?不是陽光沒有照到心靈,而是心靈冷落了陽光,邁出心中的陰影,其實陽光很燦爛。
然而有些同學在自我個性張揚後得不到他人的贊同,反而受到處罰時,寬容與理解之心就被年輕氣盛時的冒失,不服氣的莽撞沖散。過激的行為表明了他的態度,失禮的言語印證了他的心聲。原本的和諧被打破,已有的默契被沖淡。所以,不想去收拾一盤殘棋,就在落子前三思而行,讓寬容指引我們的行為。
以為老師只看重成績,他同時也在默默關注我們每個人的進步;以為老師只看到優秀生的表現,可在你的身後他同樣會喝彩!寬容老師一時的疏忽,因為他在顧全集體的利益;寬容他一時的疏忽,也許他沒有看到你對他是熱情洋溢。峰迴路轉間,也許你看到了那一雙雙在背後支持你的手。
四 共創
誠實,坦率。無一例外,所有的老師都希望學生是這樣。在交流過程中,帶著一顆誠摯的心,敲開老師與我們心中的大門。
每天的生活中,當自己的利益沖突了集體的利益,當自己的行為給他人造成麻煩時,老師看到得不希望是玩個性的我們,而僅希望一個誠懇的學生站在他面前;希望大朋友在幫小朋友處理難題。那就脫下那件你也許也穿著很累的外衣——不肯低頭的認輸的個性。畢竟個性求生存,共性才求發展。
校規不是制定出來限制我們個性的發展,而是規范我們在校園中的行為,它是引導我們的行為。無疑,它的約束力會讓我們中的一些人感到不適或是束縛,所以沖破校規,在有些人的眼中是爭取自由的做法。可就當你舉著勝利果實的時候,請顧及周圍人的感受。不是所有同學都喜歡這張揚的個性,不是所有同學都可接受這無所顧忌的行為。
那我們的老師呢?面對你的質疑,如你所願更改可以被大數人接受的規矩,還是殺一儆百擺出老師應有的威嚴。我想這兩種做法,都不是你所希望的,那麼請三思而行。不在老師和同學眼中做一個魯莽的人。
我們這初出茅廬,活潑卻又容易犯錯的孩子,坦誠地站在老師面前,讓他們掃除我們心中的陰霾。
上下一團和氣,是老師也是我們心中的和諧師生關系,課上是嚴師,課下是朋友。老師與我們在一起,永遠是一首和諧的樂章。
創建和諧的師生關系,舍棄我們個性中最自我的那一部分,我們拿出性格中最寬容的那一部分,理解我們的老師,做一個坦誠的大孩子。
7. 怎樣才能解決師生之間代溝
代溝,抄簡單地說就是不同年齡層次的人因思想觀念上的差距造成的心理距離。簡單地說,就是由於年齡和閱歷的差異而產生的思想和行為方式的差異。 代溝,的確象一道道溝壑,阻礙了家長與子女之間的交流,影響了兩代人之間的理解和溝通。而且,時至今日,代溝已經不僅存在於上一代與下一代之間,其年齡差正在逐漸縮小,甚至年齡相隔10年、8年的人之間,都會有令人驚嘆的明顯差異。
採納哦
8. 師生間一定會有代溝嗎師生能否做朋友
和藹可親是前提,善良友愛是重心,關心學生是必要.和老師成為好朋友並不是不可能內的事,實際在容生活中,老師就像我們的媽媽<朋友>一樣關心我們,給予我們更多的愛和幫助.當我們遇上難題時,是老師給我們支援;當我們生病時,是老師給予我們問候;當我們失敗時,是老師給予我們支持.實際,這時的老師已經成為了我們的朋友. 和學生溝通的老師是很容易成為學生喜歡的朋友,不僅能很好的教給學生知識,還能在生活和人生上教育學生道德修養,並且能給予學生鼓勵和照顧,讓學生更容易去接近,去交流.這樣的老師可以和我們成為朋友,並不斷幫助你!~加油. 有時代溝是因相互的不理解而產生的,如果學生和老師能在和諧,平等的基礎上建立朋友關系,並且互幫互助互愛,老師也就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職位嘞,但老師應該有一定的威信和親和力.互相溝通,互相傾訴,感悟彼此的心聲,學生是可以和老師成為無話不談的朋友的.
9. 師生一定要做」哥們」式的好朋友才能打成一片嗎
做老師的都願意而且期盼和自己的學生打成一片,有一種正常的,友好的甚至是親密,融洽的師生關系,但是師生成為」哥們」式的好朋友有一些無法逾越的障礙。
首先,幾年甚至十幾年幾十年的代溝,老師怎麼可能跟一個沒有共同話語的小毛孩成為」哥們」?
其次從目的看,與自己的學生無話不說是不現實的。除非老師有向學生「圖謀不軌」。
學生跟老師做朋友,其中大部分是謀求老師方面的資源,從而實現自身的某些追求,可見「動機不純」
再次師友分寸拿捏的好嗎?師生之間太近,那種尊重崇敬的感覺就會消弭許多。常見的毛病是交了朋友之後就沒大沒小了,成為了可以開玩笑一起吃飯一起喝酒的朋友,會將老師當做哥哥姐姐一樣的存在,在交流的小細節中,會因為感受到老師平凡的一面因而不夠尊崇,不聽老師的話。於是上課接話,請假隨便,作業不寫的情況屢屢發生,老師的威信毫無可言,顯然這也不利於學生的學習。
所以,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學生有學習、生活方面不解之處,就正兒八經像老師盡情吐露,不能嬉皮笑臉、沒大沒小。
傾訴的方式很多:在「班級微信群或者QQ群」內學生可以真心傾訴;
老師從學生的日誌中可以及時捕捉學生的真實思想動態,進而加以正確地引導或疏導;
作業本也可以成為師生溝通的工具和重要途徑,如學生可在作業本上寫道:「我英語單詞記不住,請老師指導」等等;
上課前教師早幾分鍾到教室,與學生進行溝通
下課後教師不急著離開教室,詢問一下學生還有什麼地方沒有聽懂等
如果有心裡話不好公開講,可以打老師的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