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秀大師生年
㈠ 神秀的禪法傳承
神秀禪師,繼承四祖道信、五祖弘忍的禪法,絲毫沒有變化。
《景德傳燈錄》記錄,神秀作偈示眾說:「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將心外求,舍父逃走。」
《壇經》記載惠能問神秀的弟子志誠,神秀如何示眾,志誠說:「常指誨大眾:住心觀凈,常坐不卧。」
武則天問90多歲的神秀禪師:「大師所弘法之長,是誰家的宗旨?」 神秀回答:「貧僧是秉乘的東山法門。」 武則天問:「東山法門所據何種經典?」 神秀禪師答:「《文殊般若經》一行三昧。」 神秀禪師的北漸禪法實質上就是自四祖道信以來「一依《楞伽經》以心法為宗,二依《文殊般若經》的一行三昧」的參「念佛者誰」的念佛禪。
自四祖道信以來「一依《楞伽經》以心法為宗,二依《文殊般若經》的一行三昧」的參「念佛者誰」的念佛禪。它的歷史使命就是把一個「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禪宗,通過有佛經文字,有修行模式,成了讓一般修行人能接受的禪宗法門。也就是從印度來的正宗禪門,倒成為被多種有相文化熏陶的中土人們能接受的中間跳板。 正因為這個跳板,才留下了一個東山法門。
神秀禪師弘揚四祖道信的念佛禪達80年之久,門人甚多,其中「入堂七十,味道三千」(要知道五祖弘忍親自認定得法者,也不過10人,當然有的記載13人)。
尤其神秀禪師滅寂後,嵩山普寂禪師(651—739年)、西京義福禪師(658—736年)兩大弟子在帝王的支援之下,繼續闡揚四祖道信的念佛禪的宗風,盛極一時,有「兩京之間,皆宗神秀」,「北宗門下,勢力連天」之感概。普寂的弟子道璇還把神秀的北宗禪法傳到了日本。
直到南禪馬祖道一出現後,北漸念佛禪的法門一統天下的地位才被動搖,直到唐末「安史之亂」還有人弘揚,但日後漸絕。
尤其當人們的根器漸漸變得粗重,這時出現了凈土法門,眾多臨終往生的榜樣,眼見彌陀現身,親聽天樂梵音……使得這個「不取相貌,心繫一佛,起大疑情,『念佛者誰』」的北漸念佛禪,更加失去了生存的空間。雖在元、明、清時期,偶見有禪師弘揚,但也如日月下的米珠之光了。
當時這段「南頓北漸」之爭的歷史,上至朝廷皇帝,下至平民百姓,縱橫幾百年,明爭暗鬥,空前絕後。慢慢的,眾生的因緣選擇了六祖惠能的頓教禪法,北漸念佛禪的禪法也就逐漸退出了這個時空程序舞台。
這里的退出,並不是斷絕,而是深深地埋在這個時空程序中、人們的心中,如蟄伏的金剛如來的種子,只要時機成熟,定會爆發,發揚光大,澤被末法眾生。
以上師承四祖道信、五祖弘忍、神秀禪師,及神秀門人等的北漸神秀法嗣,也就是主要講「不取相貌,心繫一佛,起大疑情,『念佛者誰』」的北漸念佛禪法門。 雖有變化,但這畢竟是老祖宗。
(以上「相關故事」、「禪法傳承」兩部分內容,摘自回家人著《如何修證念佛禪》)
㈡ 什麼時候有北宗神秀大師、南宗慧能大師
【禪宗】中國佛教宗派。主張修習禪定,故名。又因以參究的方法,徹見心性的本源為主旨,亦稱佛心宗。傳說創始人為菩提達摩,下傳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下分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時稱「南能北秀」。史略佛教傳入中國後,禪學或修禪思想一直獲得廣泛的流傳,在東漢至南北朝時曾譯出多種禪經,禪學成為相當重要的流派。相傳菩提達摩於六朝齊、梁間從印度渡海東來,梁普通(520~526)前後到洛陽弘揚禪法。因其禪法不為當時佛教界所重,乃入少林寺安心壁觀,以「二入四行」禪法教導弟子慧可、道育等。慧可從達摩6年,達摩授以《楞伽經》4卷。後隱居於舒州皖公山(今安徽潛山東北),傳法於僧璨。僧璨受法後又隱於舒州司空山(今安徽太湖北),蕭然靜坐,不出文記,秘不傳法。唯有道信侍璨9年,得其衣法。後至吉州(治所在今江西吉安)傳法,嘗勸道俗依《文殊說般若經》一行三昧,可見其除依《楞伽經》外,還以《般若經》為依據。後住湖北黃梅雙峰山(一名破頭山)30多年,主張「坐禪守一」,並傳法於弘忍。其另一弟子法融在金陵(今江蘇南京)牛頭山傳牛頭禪。弘忍得法後即至雙峰山東馮茂山(一作馮墓山)另建道場,名東山寺,時稱其禪學為「東山法門」。其「蕭然靜坐,不出文記,口說玄理,默授與人」的作風,開中國佛教特有的禪風,對後來禪宗發展影響甚大。著名弟子有神秀、慧能、惠安、智詵等。相傳弘忍為選嗣法弟子,命大家各作一偈,時神秀作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弘忍認為「未見本性」。慧能也作一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弘忍認可,並秘密傳以衣法,為第六代祖。慧能得法後南歸,隱居15年,繼至曹溪住寶林寺。後應請在韶州大梵寺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並傳授無相戒。嗣法弟子有行思、懷讓、神會、玄覺、慧忠、法海等40餘人。法海集其言行為《六祖壇經》,是為南宗。神秀於弘忍寂後至荊州當陽山玉泉寺弘禪,20餘年中門人雲集,是為北宗。神會先後在南陽、洛陽大弘禪法,南宗遂成禪宗正統,慧能宗風獨尊於天下。神秀北宗則門庭寂寞,傳不數代即衰亡。經典該宗所依經典,先是《楞伽經》,後為《金剛經》,《六祖壇經》是其代表作。理論提倡心性本凈,佛性本有,見性成佛。主要依據是達摩的「二入」、「四行」學說。「二入」指「理入」和「行入」。理入是憑借經教的啟示,深信眾生同一真如本性,但為客塵妄想所覆蓋,不能顯露,所以要令其舍妄歸真,修一種心如牆壁堅定不移的觀法,掃盪一切差別相,與真如本性之理相符,寂然無為。這是該宗的理論基礎。行入即「四行」:報怨行、隨緣行、無所求行與稱法行,屬於修行實踐部分。慧能繼承這一學說,在《六祖壇經》里主張舍離文字義解,直徹心源。認為「於自性中,萬法皆見;一切法自在性,名為清凈法身」。一切般若智慧,皆從自性而生,不從外入,若識自性,「一聞言下大悟,頓見真如本性」,提出了「即身成佛」的「頓悟」思想。其禪法以定慧為本。定慧即「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指「定」,「生其心」即「慧」。慧能從「無所住而生其心」的經文中,悟出了定慧等學微旨。禪宗的一切思想,皆從此義引申擴充而來。發展和演變慧能著名的弟子有南嶽懷讓、青原行思、荷澤神會、南陽慧忠、永嘉玄覺,形成禪宗的主流,其中以南嶽、青原兩家弘傳最盛。南嶽下數傳形成溈仰、臨濟兩宗;青原下數傳分為曹洞、雲門、法眼三宗;世稱「五家」。其中臨濟、曹洞兩宗流傳時間最長。臨濟宗在宋代形成黃龍、楊岐兩派。合稱「五家七宗」。溈仰宗。溈山靈祐及其弟子仰山慧寂創立。其修行理論繼承和發揚道一、懷海「理事如如」的精神,認為萬物有情皆有佛性,人若明心見性,即可成佛。臨濟宗。義玄創立。因義玄住鎮州(治所在今河北正定)臨濟院而得名。提出「三玄」(三種原則)、「三要」(三種要點)、「四料簡」(四種簡別)、「四照用」(四種方法)等接引學人。因其機鋒峭峻,別成一家。曹洞宗。洞山良價及其弟子曹山本寂創立。其教法「五位君臣」說,從理事、體用關繫上說明事理不二、體用無礙的道理。雲門宗。文偃創立。因文偃住韶州雲門山(在今廣東乳源縣北)光泰禪院而得名。其禪風被稱為雲門三句:「函蓋乾坤」,「截斷眾流」,「隨波逐浪」。常用「顧」、「鑒」、「咦」三種表示,接引學人,表現出「剛勁」的宗風。法眼宗。文益創立。南唐中主李璟賜謚其為「大法眼禪師」而得名。提出「理事不二,貴在圓融」和「不著他求,盡由心造」的主張。以「對病施葯,相身裁縫,隨其器量,掃除情解」,概括其宗風。黃龍派。慧南創立。因其住黃龍山(在今江西南昌市)而得名。法門為「道不假修,但莫污染;禪不假學,貴在息心」。楊岐派。創始人方會。因住楊岐山(治所在今江西萍鄉縣北)而得名。時人稱其兼百丈懷海、黃檗希運之長,得馬祖道一大機、大用,渾無圭角,宗風如龍。禪宗五派的思想,相差無幾,僅是門庭施設不同,接引學人方法有所區別,以致形成不同宗風。法眼宗文益在他所著《宗門十規論》中指出:「曹洞則敲唱為用,臨濟則互換為機,韶陽(指雲門──引者)則函蓋截流,溈仰則方圓默契」,指出四派不同之點。法眼宗的宗風則為「一切現成」。禪宗在五家七宗以後,禪風有所改變,有「頌古」、「評唱」等一類禪門偈頌行世。後有克勤作《碧岩集》,影響很大。從此禪宗機用變成逢場作戲。後克勤弟子大慧宗杲銷毀《碧岩集》刻版,想杜絕不明根本、專尚語言的禪病。但不久又有刻版重出,宗杲的預定目的未能達到。後來他提倡「看話頭禪」,將「敲門磚」給發心參禪者,深受士大夫們歡迎。這種佛儒合流傾向,影響到宋明理學的形成。宗杲又反對正覺所倡導的「默照禪」,稱之為「邪禪」,認為是不求妙語,只以默照。實際上看話頭禪應用慧能定慧等學中的「慧學」,默照禪應用其中的「定學」,兩家只是方法上的不同。這兩家禪學,自宋以後,經元明清三代,至今不絕。正值禪宗流弊嚴重,臨濟、曹洞互爭短長時,法眼宗延壽編《宗鏡錄》100卷,對各派宗旨分歧持調和態度,目的是扶衰救弊。但此書在100年後才刻版流通,不久又被增改,至明代才恢復舊觀。清雍正年間曾被推崇一時,但始終未在禪門中發揮應用。以後金元間有曹洞宗行秀,元有臨濟宗明本,明末清初有臨濟宗圓悟、曹洞宗元賢等宗師,繼續弘揚禪法,都未能挽回頹勢,並陸續出現三種情況:①宋初,不斷有人提倡禪凈合一;②為爭奪法統,臨濟宗後人歪曲雲門宗的傳承,把雲門、法眼兩宗歸屬於南嶽懷讓一系,而將青原行思一系說成只有曹洞一宗;③清帝雍正撰寫《揀魔辨異錄》,以政治威力干涉禪宗內部糾紛,迫使被壓制的派系所屬各大禪寺,如杭州靈隱寺等,改換門庭。禪宗至此奄奄一息。清代中葉後凈土信仰普遍,禪宗已成強弩之末,不穿魯縞。近代以來的禪寺,實際都已成為禪凈合一的寺院。影響禪宗在中國佛教各宗派中流傳時間最長,至今仍延綿不絕。它在中國哲學思想上也有著重要的影響。宋、明理學的代表人物如周敦頤、朱熹、程頤、程顥、陸九淵、王守仁都從禪宗中汲取營養。禪宗思想也是近代資產階級思想家如譚嗣同、章太炎建立他們思想體系的淵源之一。對外傳播亦甚廣。8世紀,新羅僧信行入唐從神秀受法,將北宗禪傳至朝鮮。道義從馬祖弟子智藏受法,回國傳入南宗禪,稱禪寂宗,後改稱曹溪宗,為朝鮮禪宗主流。12世紀末,日僧榮西入宋,受法於臨濟宗黃龍派虛庵懷敞,將此宗傳入日本,稱千光派。俊荷受楊岐派禪法,回國弘傳。南宋末年中國禪僧多人渡日,傳楊岐派禪法。13世紀初,日僧道元入宋,從洞山第十三代弟子天童如凈受法,將曹洞宗傳入日本。17世紀,福建黃檗山萬福寺隱元隆琦應邀赴日弘法,設壇傳授禪戒,成為與曹洞、臨濟並列的黃檗宗,至今不衰。
㈢ 慧能與神秀做的詩都是什麼意思
首先說一下這首詩的出處
在南北朝的時候,佛教禪宗傳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師,弘忍大師當時在湖北的黃梅開壇講學,手下有弟子五百餘人,其中翹楚者當屬大弟子神秀大師。神秀也是大家公認的禪宗衣缽的繼承人。弘忍漸漸的老去,於是他要在弟子中尋找一個繼承人,所以他就對徒弟們說,大家都做一首畿子(有禪意的詩),看誰做得好就傳衣缽給誰。這時神秀很想繼承衣缽,但又怕因為出於繼承衣缽的目的而去做這個畿子,違法了佛家的無為而作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來,在院牆上寫了一首畿子身是菩提樹,心為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這首畿子的意思是,要時時刻刻的去照顧自己的心靈和心境,通過不斷的修行來抗拒外面的誘惑,和種種邪魔。是一種入世的心態,強調修行的作用。而這種理解與禪宗大乘教派的頓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當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這個畿子的時候,都說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時候,弘忍看到了以後沒有做任何的評價。因為他知道神秀還沒有頓悟。
而這時,當廟里的和尚們都在談論這首畿子的時候,被廚房裡的一個火頭僧—慧能禪師聽到了。慧能當時就叫別人帶他去看這個畿子,這里需要說明的一點是,慧能是個文盲,他不識字。他聽別人說了這個畿子,當時就說這個人還沒有領悟到真諦啊。於是他自己又做了一個畿子,央求別人寫在了神秀的畿子的旁邊,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有這首畿子可以看出慧能是個有大智慧的人(後世有人說他是十世比丘轉世),他這個畿子很契合禪宗的頓悟的理念。是一種出世的態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來就是空的,看世間萬物無不是一個空字,心本來就是空的話,就無所謂抗拒外面的誘惑,任何事物從心而過,不留痕跡。這是禪宗的一種很高的境界,領略到這層境界的人,就是所謂的開悟了。
弘忍看到這個畿子以後,問身邊的人是誰寫的,邊上的人說是慧能寫的,於是他叫來了慧能,當著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說:寫得亂七八糟,胡言亂語,並親自擦掉了這個畿子。然後在慧能的頭上打了三下就走了。這時只有慧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於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時候去了弘忍的禪房,在那裡弘忍向他講解了《金剛經》這部佛教最重要的經典之一,並傳了衣缽給他。然後為了防止神秀的人傷害慧能,讓慧能連夜逃走。於是慧能連夜遠走南方,隱居10年之後在莆田少林寺創立了禪宗的南宗。而神秀在第二天知道了這件事以後,曾派人去追慧能,但沒有追到。後來神秀成為梁朝的護國法師,創立了禪宗的北宗。
㈣ 六祖慧能和神秀的偈語還有五祖大師的偈語
神秀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
翻譯:身體是菩提樹,心是鏡子。經常擦拭,不製造灰塵。
慧能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佛性常清凈,何處有塵埃!
翻譯:原本沒有菩提樹,鏡子不是心。佛性總是明凈的,哪裡有塵埃!
五祖大師偈: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既無種。無性亦無生。
翻譯:當愛播種時,大地的果實仍能結出果實。無情沒有種子。無性也不存在。
(4)神秀大師生年擴展閱讀:
禪宗故事——菩提本無樹
惠能少了寂寞和困難,在市場上賣柴火為生。讀了《金剛經》,心開了竅,便去五祖故里學習法律。
一天,五位爺爺把看門人叫到跟前說:「我告訴過你,這是所有男人的生死攸關的問題。你整天所要做的就是享受美好的生活,而不是忍受痛苦。如果你失去了本性,如何才能拯救幸福?你們都把自己心中的智慧用一節詩獻給我。如果你明白了,我就讓你當第六代。」
人們只等著山秀去賣票。山秀偷偷在牆上寫著:「身是一棵菩提樹,心是一面鏡子,永遠勤奮地擦拭,不製造灰塵。」
五位祖先做了一個大師燈芯和香背誦這個經文。但他對申秀說:「你沒有看到這詩里的自然。你只出門,不進門。這樣的洞見,要尋求至高的菩提,是不可能的。」
慧能雖然不識字,但聽到了這句話,並不知道自己的本性。一節說:「菩提本無樹,鏡不台,本無物,何處塵埃。」
人群震驚了。武祖加沙擦亮鞋子說:「我也沒見過性。」因為沒有地方可住,只能住在自己的心裡,既然心平氣和何必有千古,五祖的境界給人印象深刻,
㈤ 六祖和神秀的偈語
神秀大師:「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六祖慧能大師:「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從對我們的意義上來看:慧能的境界是高,與道家思想不謀而和,卻並不實用,神秀的境界雖然談不上高,卻完全符合中國人的思想,符合儒家的循序漸進的教育思想(如荀子與孟子的觀點相結合),基於現實的意義神秀的境界卻比慧能高。
拓展資料:
慧能不畏艱辛,長途拔涉到湖北五祖寺,拜見五祖弘忍。當五祖得知慧能是嶺南人,且無文化,不願收留他時,慧能以特有的善根,超常的悟性,過人的智慧回敬弘忍說「人有南北之分,佛性無南 北」。一語驚人。一下子改變了五祖對他的態度,同意收留當雜工、春米。
在 短短的八個月的苦行雜務,惠能勤勞精進。並以一首「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示法詩,贏得五祖的賞識。五祖把第六代祖師聖位托囑於他,並要他即時南歸,等待時機出山弘法。惠能時年僅有 24歲。
在既未削發又未受戒的情況下的作了佛門第六代宗師。之後,經歷16 年野人生涯,隱身不忘五祖重託,終於在唐儀風元年正月初八重出羊城。幸 遇光孝寺主持印宗法師,由印宗在光孝寺菩提樹下為40歲的六祖剃度受戒,始成為名正言順的佛門宗師,這就是先成祖後成佛之說。這是中外佛壇沙門 絕無僅有的先例。
㈥ 慧能歸嶺南途中,神秀派人追殺是真的嗎
神秀雖然沒有慧能的悟性好,但畢竟是個真正的修行人,所以後來才有「北宗神秀」的成就,他不嫉賢妒能,沒有追殺慧能。 一直以來,不少人認為神秀派人追殺慧能,所以南能北秀、南頓北漸是矛盾和對立的.這有失公允.其實,南北、頓漸的分野乃慧能、神秀身後之事,他們之間並無矛盾沖突.慧能是從人對佛性的理解和人的慧根秉賦來分別頓漸、從人的居住地域不同來分別對待。師兄神秀以佛教出家的「聲聞乘」理論為依據,寫出了修行人的修行觀念。師父見看,要寺內出家大眾都要依之而修,以後可以見道。但這個偈是描述過程,而非結論,所以師父告訴神秀未倘見道,要持之以恆。
師弟慧能以個人在寺中實踐的佛教「菩薩乘」心得為依據,寫出了自己求法心切的心,雖然也不是最高見地,但思路中顯現出一些出眾的慧根,後被師父授以《金剛經》法要,得到了未來出家的衣缽。
『菩提』是印度梵語對智慧的表達,佛陀曾對弟子們說過菩提智慧與人身的關系,就如樹葉與樹根的關聯一樣。所以智慧就是心,就是台上的明鏡,把它上面的非理智塵埃擦去,人身行為就在菩提中得到了把握。
這句偈的功能不是心得見地,而是師父曾傳授給大家的修行要領,所以並非是錯的,這是佛陀當年傳的法。
可是五祖不要大家復述佛法,而是要弟子們講個人修行心得。
慧能因為是才到寺院住下的在家居士,沒有機會聽到法堂的教學,他天天依菩薩道修行的指導在廚房干粗活。所以對身心的體會別有一番滋味,他認為人身又不是大樹,人心也不是鏡子,(這里是反駁神秀的比喻,也可看出他對神秀詩句結構有些誤解),慧能認為強把身心看做物件的心理,就是若上了塵埃。
慧能偈實是續上了神秀的意思,把如何去塵埃看清楚了,所以它是心得體會,這點是比照搬師授的神秀慧力要高。
由於反駁用辭激烈,以致師父怕慧能會被人打,所以暗中依慧能的根機教授了《金剛經》,然後送他逃寺而去。在半夜的教學中,以一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經文,慧能方才真正大悟!所以,慧能這句偈也不是最高見地,只是入門的敲門磚,讓五祖從中見到了他原有的佛學基礎。
慧能拿著師父給的衣缽逃往了廣東,路上有人追殺來搶衣缽,直到隱匿多年後才得以出家為僧,真正成為禪宗祖師。
㈦ 禪宗六祖是慧能還是神秀
六祖慧能大師
慧能
慧能,是中國禪宗的第六祖。俗姓盧,先世河北范陽(今涿縣)人,其父謫官至嶺南新州(今廣東新興縣東),唐貞觀十二年(638)生慧能,遂為廣東新州人。慧能幼年喪父,後移南海,家境貧困,靠賣柴養母。有一天,能在市中,聞客店有人誦《金剛經》,頗有領會,便問此經何處得來,客人告以從黃梅東馮茂山弘忍禪師受持此經。他因之有尋師之志。咸亨初(670),他把母親安頓後,即北行。到了韶州曹溪,遇村人劉志略,引其出家之姑無盡藏尼,持《涅盤經》來問字。慧能說:我雖不識字,但還了解其義。尼說:既不識字,如何解義?慧能說:諸佛妙理,非關文字。尼聞其言,深為驚異,遂告鄉里耆老,競來禮敬,即請慧能居於當地寶林古寺,稱他為盧行者。
詳細的你訪問:http://ke..com/view/22492.htm
㈧ 慧能大師的生日他屬啥生肖
慧能大師頓悟派代表: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物何處惹塵埃.主張受外界事物(時間回空間)干擾直接切入主題
神秀答大師漸悟派代表:身菩提樹心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主張漸次修行反復修行達理想境界
顯慧能大師更勝籌
㈨ 六祖時的神秀最後是什麼下場
神秀在江陵當陽山(今湖北當陽縣東南)玉泉寺,大開禪法,聲名遠播。四海僧俗聞風而至,聲譽甚高。武則天聞其盛名,於久視元年(700)遣使迎至洛陽,後召到長安內道場,時年90餘歲。深得武則天敬重,命於當陽山置度門寺,於尉氏置報恩寺,以旌其德。中宗即位,更加禮重。
中書令張說也向他問法,執弟子禮。神龍二年(706)在天宮寺逝世,中宗賜謚「大通禪師」。弟子普寂、義福(行思)繼續闡揚其宗風,盛極一時,時人稱之為「兩京法主,三帝門師」,兩京之間幾皆宗神秀。
(9)神秀大師生年擴展閱讀:
神秀和尚(公元606~706)唐代高僧,為禪宗五祖弘忍弟子,北宗禪創始人。俗姓李,汴州尉氏(今屬河南)人。少習經史,博學多聞。
年輕時博覽群書,隋朝末年出家當和尚。後來碰上蘄州雙峰山東山寺和尚弘忍,以每天定時靜坐、排除一切雜念、使得心神恬靜自在的「坐禪」為修行功課,就贊嘆佩服說:「這才真正是我的師父。」於是就去侍奉弘忍,專門用打柴挑水來自己磨煉自己,來學弘忍的佛法。
根據李邕、胡適等學者的研究,熟知的惠能與神秀根據禪悟而爭得禪宗六祖衣缽的故事很可能是不屬實的,根據《唐中嶽沙門釋法如禪師行狀》石碑等資料記載,神秀應是達摩弘忍正統的繼承人。「六祖壇經」里「五祖弘忍傳慧能法衣」的故事只是慧能的弟子神會和尚為了和北宗爭奪皇室的供養所編造出的神話。
佛教南宗慧能和北宗神秀的弟子們爭法統無果,最後因為慧能的弟子幫助朝廷募款成功,終於南宗勝利,而如今六祖地位是南北宗爭奪正統,重寫系譜的結果。
參考資料:網路:神秀
㈩ 神秀 是什麼意思,佛學如何解釋
神秀大師是當年和六祖慧能大師一個時代的人,同在禪宗五祖門下。曾寫一專首詩為」身是菩提屬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此詩犯了一個」作「病,認為煩惱必須時時掃去,實際上並未開悟,後被六祖慧能大師看到,將此詩改為」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佛學乃是斷除煩惱,脫離三界六道,致使一切眾生成佛的解脫道。凡夫不學佛無以出三界,死後必隨善、惡之業力隨六道遷轉。故此生當一心學佛,以凈土念佛法門為主,臨終得阿彌陀佛放光接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離苦得樂!建議參看:印光大師文抄,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