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讀經典
Ⅰ 「悅讀經典,收獲未來」暑期讀後感徵文活動咋寫
首先,樓主我不知道要讀什麼書籍,所以不知道對不對昂。
《三國演義》
在短短的暑假中,我讀了好多書,其中,我覺得最有意義的是《三國演義》
這部書內容主要講的是蜀、魏、吳三國紛爭的故事。它敘述了從漢靈帝中平元年黃巾起義到西晉太康元年三國統一為止。描寫了近百年的重大歷史事件及歷史人物的活動,展示了三國興亡的歷史畫卷。在書中,我知道了有像諸葛亮一樣足智多謀的人,也有像董卓一樣惡貫滿盈的人,更有像周瑜一樣小心眼的人。在《三國演義》的人物中我最欣賞的要數諸葛亮了,他通天文、知地理,不管別人有什麼計謀都瞞不了他。他能利用自然環境及氣候變化來完成用兵之計。而且,他還是一個大度惜才的人,曾經七次生擒孟獲,而每次都因孟獲不服而放走他,直到第七次才使孟獲心服口服而最終投靠了諸葛亮
在書中,我覺得最精彩的故事是《草船借箭》。由於諸葛亮聰明博學,用兵如神,這便使周瑜非常的嫉妒,心懷詭計,他把諸葛亮看作是東吳一患,要找借口害他,於是對諸葛亮說在水上打仗最好的兵器是箭,這當時沒有造箭的條件下卻要他在三天之內造出十萬支弓箭,如果完不成就要嚴懲。但諸葛亮卻胸有成竹憑他的智慧和學識,在三天內向曹操「借」了十萬余支箭¬¬,出色的完成了任務。
讀完《三國演義》之後,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勤奮和努力成為一個能像諸葛亮一樣博學多才、聰明能幹將來對社會有用的人。
篇六:
《三國演義》是四大名著之一,為羅貫中所編寫。這本書已家喻戶曉,但是我初次拿著到這本書,看著看著,被裡面的情節、人物深深吸引著,打動著,令我愛不釋手。
孔明一生鋪佐明君,為國家著想,任勞任怨,從來沒有過什麼要求。他常常協助使自己的國家打了勝仗,是一個出色而又盡心盡力的軍師。可孔明真是不幸,偏偏遇上了一個軟弱無能的阿斗皇帝,才到54歲就活活的累死了。這個名副其實的無能阿斗皇帝,還把人害死了,真是不應該呀!
劉備、關羽、張飛是在桃園結義的生死兄弟。他們在討伐黃巾起義軍勝利後,卻只得了一個小小的芝麻官,真是老天無眼哪!後來,靠公孫瓚大人他們才任平原縣的縣令。他們三個人都是英雄豪傑。劉備是皇室後代,父親是中山靖王,他有心去投軍,為天下百姓著想;關羽也是英雄,他因為憤憤不平,而殺了家鄉的解良惡霸,所以也來投軍;張飛雖然說是個急性子,但是他從不向無能的人投靠,對自己的結義大哥二哥聽命是從,也為百姓著想。所以,他們三人就像現代中人們的公僕,為人民服務。
其實,《三國演義》中的大人物、大豪傑、大英雄還有很多很多,多得觸手可及。這些人物很值得我們學習。
平時,我不太喜歡幫助別人,如果別人遇到了難題,我就不太喜歡幫助別人,但是我看了《三國演義》這本書之後,就不這么做了,好像自己變得開朗大方起來。我覺得我們應該像英雄人物一樣,全心全意幫助別人,保家衛國,無私奉獻,具有大無畏的精神,做一個全面發展的好孩子。
《於丹論語心得》讀後感
讀完《於丹〈論語〉心得》這本書,心靈有所觸動:它使我重新認識了孔子,讓我領略到了一種獨特的智慧,一種正確的心態,一種融入到當今社會中理性的道德。
《論語》是一本記錄著兩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學和生活的語錄。記得讀中學時,我在語文課上機械地背誦著「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其實並未真正讀懂。而今,於丹教授用自己獨到的視角,將這樣一本古老的書籍,用現代的眼光進行系統的解讀和闡釋,拉近了我們普通人和聖賢之間的距離。
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離我們很遙遠的古代聖賢。可是現在,於丹教授將一般人艱澀難懂的《論語》和現在這個繽紛的世界聯系起來,通過心得的方式來解讀,用深入淺出的語言,結合現代實際生活娓娓道來,闡述其深刻內涵。其中,她的許多獨到見解,彷彿讓人欣賞到了一個個曲徑通幽的勝地,宛如久閉的心門打開了一扇窗,絲絲縷縷的陽光透進來,心裡明亮了許多;又如涓涓細流注入心田,沁人心脾而美不勝收。
於丹教授筆下的孔子沒有聖賢的架勢,樸素平和、平易近人,時時傳遞出一種樸素、溫暖的生活態度。正如易中天所說:「孔子只有溫度,沒有色彩」。《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說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於丹〈論語〉心得》分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等七大篇章,並運用講故事的形式告訴我們許多為人處事的哲理。下面,我從五個方面來談談《於丹〈論語〉心得》詮釋的「為人處事」:
(一)為人之道。在物質生活豐富的今天,因為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競爭激烈等問題,人們顯得越來越浮躁,精神世界十分空虛,很多人心態不平衡,怨聲載道。其實人的生命是短暫的,如何讓自己的人生有意義,做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於丹〈論語〉心得》告訴我們,要想讓自己有限的生命變得有意義,做一個有意義的人,要做到:精神富足、心理健康、積極生活、和他人和睦相處,愛崗敬業、安於本職,獻於社會。
(二)處世之道。在社會交往中,無論是工作還是處世,人們都想找到一個法則,既對自己負責任,又要對他人負責任。《於丹〈論語〉心得》中提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意思就是說,一個人不要越俎代庖,你在什麼位置上,就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不要越過你的職位,去做不該你做的事,不在其位,就不要謀其政。在工作上如此,在與人相處方面也要如此。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可以說人與人是近了,但也可以說人與人更遠了。因為通訊和交通工具的使用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但是在鋼筋混泥土的城市中,對門的鄰居卻往往成了陌路人。記得顧城寫的一首詩《遠和近》:「你\一會看我\一會看雲\我覺得\你看我時很遠\看雲時很近。」這首詩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講述得非常形象、非常微妙。人與人之間,即便走得再近,也還是會有可能產生距離。如何與人和諧相處,於丹在《<論語>心得》中借用《論語》之語總結了與人相處的幾點原則:第一、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第二、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第三、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從三點原則中我們可以悟出,相處之道的確是一門藝術,其前提是要保持一個樂觀和積極的心態,其關鍵是要把握好相處的尺度。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做到與人和諧相處。
(三)交友之道。在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會有很多的朋友,但究竟有幾個真正屬於自己的朋友呢?究竟有誰會在自己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手來幫一把呢?《於丹〈論語〉心得》中說,對待朋友要有一定的尺度,要保持一定的距離,要保留一條界限,這樣朋友也才能夠交往得長久。可見,通過《於丹〈論語〉心得》,《論語》告訴我們的是一種交友方式:怎樣交朋友,交怎樣的朋友並要怎樣維護友情。
(四)理想之道。一個人應該有理想。中國傳統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做好一切事情的根本是修身,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為:外在能力完善,懂得變通,與時俱進,內在心靈完美、富足。因為只有內心修為提升了,自身能力提高了才能更好地去處事。通過《於丹〈論語〉心得》,我們知道了這是孔子對人生理想的總結,這也被後人奉為人生理想的指南。
(五)人生之道。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自道的人生軌跡,卻也成了後人的人生坐標和價值體系。它就像一面鏡子,人們可以通過它比照自己的人生軌跡。當然,人的年齡有生理年齡、心理年齡和社會年齡,但如果我們能在二三十歲時就能提前感悟到四五十歲的境界,並在內心建立起明晰的人生價值體系,做到淡定從容,那這樣的生命一定是有效率、有意義的生命。從《於丹〈論語〉心得》中,我讀到了這份人生的價值體系。
於丹教授對《論語》的感悟是快樂的、豐富的、給人啟發的。通過讀《於丹〈論語〉心得》,我學會了修身養性,品味人生的生活道理。只有以淡泊的襟懷,曠達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閑適的心態去生活,並將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到自然的狀態中,才能尋找到自己內心的那份安寧,也才能如孔子教導我們的那樣:快樂地生活!
Ⅱ 適合暑假看的書
菜根譚》 [明]洪應明 著
俗語雲:「咬得菜根,百事可作」,這是這本書得名的由來。這不是一部邏輯嚴密的學術著作,而是一部談論修身、處世、待人、接物的格言集。
「棲守道德者,寂寞一時;依阿權勢者,凄涼萬古,達人觀物外之物,思身後之身,寧受一時寂寞,毋取萬古之凄涼。」在一個浮躁的年代,讀一讀這樣的句子有好處。
《蘇菲的世界》[挪威]喬德坦·賈德 著
作者曾在高中擔任哲學教師多年,精通哲學、文學與教育學等多種學科,使他的這本哲學史也格外適合青少年作為哲學的入門書。
評論認為,這本書「有助於使讀者以閱讀偵探小說般的心情游覽從柏拉圖以前一直到20世紀的世界哲學史,而絲毫不產生任何枯燥厭煩的感覺。
(我看過這本書,也許剛開始的情節會有一點點模糊,可是繼續看下去就會逐漸明晰起來。看完這本書,你對哲學的認識會加深很多。)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德]尼采 著
尼采不是一個邏輯很嚴密的哲學家,他本身還是個詩人,他的哲學被稱為是詩化哲學,這反倒讓他的書比別的哲學家的好讀的多。聽聽他說:「上帝死了!」、「我的虛榮就是,有十句話說出別人一本書所說出的話,所沒有說出的話。」
尼採的書中包含著巨大的激情,像火,像電。雖然我們在中學接觸過魯迅對於尼採的批判,但以魯迅而言,他本人也受了尼採的巨大影響。
以尼采作為研究哲學的入門書也許是不錯的。
另附
一,西方的:
1,《蘇菲的世界》,喬斯坦·賈德/著,蕭寳森/譯,作家出版社。
這是一部小說,也是一本西方哲學的啟蒙書。
2,《西方哲學史》,羅素/著,商務印書館。
這是一部學術著作,你可以在看完《蘇菲的世界》之後看這本。
3,接下來你可以找上面作品中提到的重要的、或者你感興趣的哲學家的作品來看。
Ⅲ 暑假可以讀哪些有意義精彩的書
1《文化苦旅》余秋雨的書,看似枯燥,但定心看是很有收獲的,這也是我補課老師推薦的,將這類書中文筆,思想吃透對高考作文很有幫助,類似的還有《藝海拾貝》
2《名人名言錄》這類書能幫助平時積累較少的同學臨時抱佛腳,從書中總結出一些好記憶並且內容深刻的名人名言,對寫作文時的例證會更有說服力。
類似的還有:《世界名著大全》(對於課外閱讀知識幫助很大,並且還可以從其中選一些自己有興趣的名著出來閱讀,可謂一舉多得) 以上是我高中總結的讀書心得,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Ⅳ 暑假讀一本好書
1981年,加西亞·馬爾克斯發表了新作《一樁事先張揚的兇殺案》。小說一經推出,就引起了西班牙語文學界的一場地震。一是因為,這部小說是作家沉寂五年之後發表的第一部作品。1976年9月11日,在智利軍事政變三周年之際,作家為了抗議皮諾切特政府宣布了「文學罷工」,皮諾切特不倒台就不發表小說。五年的空白給讀者造成了巨大的閱讀期待。其二,1981年,傳聞這位《百年孤獨》的作者只要再發表一部新作,就將問鼎諾貝爾文學獎,這傳聞本身就是足以激動整個世界。第三,這本小說本身就引起了極大的爭議,它能否與准諾獎得主的身份匹配,成了當務之急的問題。
和作家過去的優秀之作相比,這部新作沒有獲得一致的好評,而是各執其詞,莫衷一是。褒揚者認為小說毫無疑問是部傑作,是作家五年來韜光養晦的結晶,它與馬爾克斯過去的小說長相截然不同,而這恰恰證明了作家的非凡的創造力,它的特色是作家其他小說不可替代的,它的獨特的存在也是不可忽略和抹殺的。批評者則認為,這小說完全是個非驢非馬四不像的東西,甚至根本就不是小說,而是新聞報道,作家在這部作品裡,一轉身又回到了他的記者時代。這種批評理由看起來十分充分,小說採用的是新聞報道式的寫法,用中國的文學概念來說,就是「報告文學」。缺乏體現小說特色的一些張揚的要素,虛構的痕跡、細節的渲染、矛盾的沖突、高潮的設置,這些小說必要的要素在這部小說不同程度地被壓抑乃至撤銷了。同時,馬爾克斯作為「魔幻現實主義」最重要的代表,這個小說里的魔幻特色難以為繼。等等。這些都讓批評者很不高興。
但是馬爾克斯本人卻說:「我最喜歡的是我的最近一本書,即《一樁事先張揚的兇殺案》」。
二
在解釋原因的時候,馬爾克斯說:「《一樁事先張揚的兇殺案》之所以是我的最好的作品,是因為我所希望寫的東西百分之百地、准確無誤地達到了。在我的其他作品中,我是被書中的人物和所要表達的主題牽著鼻子走的。然而在《一樁事先張揚的兇殺案》中,我一切都寫得得心應手。」這就是說,這個小說首先對作家本人有重大的意義。它的意義在於:准確。
這個「准確」,首先應該是敘事學意義上的准確。
小說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是無理性的,作家對小說寫作的控制常常是無力的,小說里的故事、人物常常會逃出作家的掌控,使得小說最終完全走向了構思的另一面。最為經典的例子大概要算《安娜·卡列尼娜》了,托爾斯泰自己都沒料到,女主人公安娜在小說結束時,完全變成了另外一個人。當然,跟著小說走常常並非壞事,但是對一個作家來說,想表達和達到的無法實現,與初衷相悖甚遠,也不是一件值得慶賀的事。作家需要精確地把握自己的作品,以便時時體會到創造者的樂趣和信心。這種准確對作家來說,不僅意味著誕生完美作品的可能性,更關繫到作家對自身能力的自信和肯定。說到底,這個東西才是支撐作家堅持不懈地創作的最根本的動力。馬爾克斯認為自己在《兇殺案》里達到了。他在1982年5月間發表的文學談話錄《番石榴飄香》中說:「在《一樁事先張揚的兇殺案》中,我著力發現和表述一系列幾乎是無法用數字計算的大大小小的巧合事件。我描繪了那樁慘案應該是可以避免的,可同時我又設計了許許多多的巧合,使那件慘案得以發生。」
毫無疑問,作家在表達這個意思時是非常自豪的,他對自己像上帝一樣精確地描述一場兇殺案感到滿意。
正如作家所說,小說里充滿了大大小小的巧合事件。一件十分簡單的事,一場可以輕易就避免的兇殺案,在作家的操作下竟然如願以償地發生了。這種如願以償,來自於作家對小說事件的每一個小角落的精確地拿捏,稍稍錯過一個關節或者拖延上一兩分鍾,小說就將前功盡棄。因為小說里充滿了各種巧合事件,每一個巧合都足以讓聖地亞哥·納賽爾死而復生。這就是精確的意義所在。當然,這也成了批評者詬病這部小說的重要借口。因為小說過於精確,以致失之理性,失掉了小說本該有的豐富、飽滿和無數的不確定性。就像一輛有條不紊的賽車,剛出發我們就知道它必將勝利抵達終點。過於明晰的目的和事實,導致了表面上的機械,限制了小說理解上的諸多可能性。事實也是如此,小說沒有常規意義上的兇殺案的驚險,也沒有明顯的高潮,從頭到底波瀾不驚,沒有小說家通常熱衷的曲折離奇的生發,所以很多人更願意把它稱為一個長篇的紀實報道。
但是,這種詬病恰恰是作家的用力所在,也是匠心獨運的表現。馬爾克斯從開篇就對傳統的偵探小說進行了解構,第一句話明確地交待了主人公的被殺。緊接著在第一節里,就把整個兇殺事件簡單扼要地介紹出來,涉及到的重要人物也幾乎都在第一節里出了場。這種寫法顯然犯了偵探小說的大忌,即使是一般的小說,也沒有膽量這么寫。馬爾克斯這樣寫了。他的目光不在最可能出彩的「兇殺案」上,而是在「事先張揚」這四個字上。他打算在這幾個字上把文章做大。拋棄懸念和峰迴路轉的故事情節就已經是冒了大險了,再把精力放到「事先張揚」這種吃力不討好的經營上,足見其氣魄之大。他靠著控制一個個平淡無奇的巧合,絲絲入扣的精確安排製造了邏輯上的張力,終於於無聲處響起了驚雷,這種化腐朽為神奇的能力,將馬爾克斯的大手筆表現無遺。這里,我們發現,除了作家敘事才能的精確外,小說在內容上也體現了極大的精確性,這種精確保證了聖地亞哥。納賽爾分秒不差地被安赫拉。維卡略的兩個哥哥像豬一樣地殺死。
小說在敘事學上的另外一個意義是,馬爾克斯提供了一種現代小說的重要結構形式,即環形結構。且看小說的開頭和結尾:
開頭第一句:「聖地亞哥·納賽爾在被殺的那天,清晨5點半就起床了,因為主教將乘船到來,他要前去迎候。」
結尾最後一句:「後來聖地亞哥·納賽爾從那扇打6點鍾起就開著的後門進了家,一下子撲倒在廚房裡。」
第一句就交待聖地亞哥·納賽爾的死。他在被殺死的早上5點半起床,然後出門,最後從外面回來時,在家門口被殺死。開頭和結尾在中間漫長的調查和敘述之後,又緊密地銜接在一起,重新處在了一個不間斷的故事發展的序列里。這看起來有點像傳統的倒敘結構,事實上完全不是,傳統的倒敘結構缺少一個首尾呼應的包容性,更不要說能夠將首尾和諧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了。人們談論馬爾克斯的小說結構,往往熱衷於《百年孤獨》的經典性的開頭:「多年以後,奧雷連諾上校站在行刑隊面前,准會想起父親帶他去參觀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一致認為這句話搭建了整個小說框架,在時間的將來、現在和過去三個向度上結構了小說。這種分析十分精當。現在把這個開頭和《一樁事先張揚的兇殺案》的開頭比較一下,可以發現,後者的開頭同樣起到了結構整個小說的作用。後者的開頭,時間是從兩個向度上展開的:
1、 現在:「被殺」。
2、 過去:從「起床」去「迎候」主教開始。
而兩者之間則是馬爾克斯想要精雕細刻的部分,就是聖地亞哥·納賽爾是如何從出門迎候主教直至被殺。整個時間是從現在出發,走向過去,再從過去一直走向現在,直到與現在重合。這種結構的方式顯然有別於傳統的簡單的倒敘手法。它像一個圓圈,轉了一圈又回到開始。「現在」與「現在」之間,作家通過紀實,在很多人的眼睛和回憶里再現了這樁事先張揚的兇殺案。
這種類似封閉的結構,對於處理類似案件一類的小說是有效且科學的。既是案件,在結果上就只能有一個確定無疑作案現場,作案的過程其實是一個封閉的、確定的過程,具有唯一性,封閉的敘述結構恰恰在形式上契合了這一要求。這也不能不說馬爾克斯的這個環形結構的高妙。
三
在馬爾克斯的小說里,《一樁事先張揚的兇殺案》無疑是個異數,最為顯著的就是它不像小說。不像小說的原因,就在於過於冷靜的紀實報道筆法。馬爾克斯曾就自己的敘述做過解釋:「事物並非僅僅由於它是真實事物而像是真實的,還要憑借表現它的形式……必須像我外祖父母講故事那樣老老實實地講述。也就是說,用一種無所畏懼的語調,用一種遇到任何情況、哪怕天塌下來也不改變的冷靜態度。」這種說法適合作家的其他小說,作家強調冷靜的敘述,但事實上這種冷靜是有分寸的,並非不帶任何感情色彩。到了《一樁事先張揚的兇殺案里》,馬爾克斯幾乎徹底地實現了他的冷靜。講述者「我」是聖地亞哥。納賽爾的好朋友,但是在調查和講述中,「我」一直是不動聲色的,看不出一個朋友可能出現的感情傾向。這種近似於「零度敘述」的報道式的簡潔行文,把這個小說和作家的其他小說區別了開來。
異數的原因之二,這部小說似乎很難置入作家的小說序列里,和形成一個互文性的文本。馬爾克斯向來以揭示「孤獨」的主題見長,《百年孤獨》里作為整體隱喻的拉丁美洲的孤獨,《家長的沒落》種至高無上的權力的孤獨,《沒有人給他寫信的上校》中被遺棄的老人的孤獨,即便是紀實報道《一個海上遇難者的故事》,也濃墨重彩地刻畫了一個人面臨絕境求生的孤獨。但是《一樁事先張揚的兇殺案》里,除了一樁絲絲入扣的兇殺案,我們還看到了什麼?這大約也是很多人指責這部小說的重要論點。這種結論是否成立,需要對小說進行認真的解讀。
一個完全可以避免的兇殺案,最終還是發生了,這其中就顯出了巨大的荒誕意味。為什麼人人都知道,卻最終不能逃脫悲劇的結局?我以為,最根本的原因也許並非作家本人所說的那樣,「許許多多的巧合,使那件慘案得以發生」,而是小說里的每一個人,每一個人骨子裡所具有的深刻的孤獨。這么說,其實就已經認定這部小說同樣從屬於作家的小說序列,可以在「孤獨」的主題上與其他小說構成互文關系。
在閱讀小說的時候,我一直有種模糊的感覺,就是小說里的人物之間總是處於游離的關系之中,所有人都自以為是,所有人都活在自己的身體里和周圍,人與人之間隔了一層霧,使得相互不離也不即,一個人很難看清對方,更難到達對方。小說里所有的人物幾乎都是孤立的形象,因為孤立而顯得茫然無助,總也使不上力氣。
聖地亞哥·納賽爾古怪的夢境,一個人在林中飛翔。他在得到消息以後陷入了茫然和恐懼,竟沒有想到要藉助他人來避禍,而是孤身一人回家,被殺死在自家門前。他的母親一向以釋夢而著名,偏偏對自己兒子的夢無能為力。兒子死了以後若干年,她依然活在過去的時光里,孤立的一個人,彷彿在懷念兒子,卻與兒子相隔迢遙。新娘子安赫拉·維卡略的孤獨深植於心,莫名其妙地失去貞操,莫名其妙地嫁禍聖地亞哥·納賽爾,又莫名其妙地在被休後堅持不懈地相思,拚命地寄出永遠也不可能被閱讀的情書。她自己都弄不明白她需要什麼,整個人陷入了一場漫無邊際地飄忽中。新郎巴亞多·聖·羅曼來到這個村子的理由簡直不可思議,就是為了找一個姑娘結婚。他第一次見到安赫拉·維卡略就決定和她結婚。小說里這樣寫道:
「她的名字起得真好,」他說。
然後,他把頭靠在搖椅的靠背上,重新閉上了眼睛。
「等我醒來時,」他囑咐說,「請提醒我,我要和她結婚。」
這個尋覓了半生的將軍的兒子就這樣決定結婚了。然後因為在新婚之夜發現新娘子不是處女,立刻將她打發回家,自己借酒消愁,差點醉死。若干年後,他拎著滿滿一箱子的未曾開封的情書又找到了安赫拉·維卡略。他們迎來了一生的又一次相會的時刻,但誰也不知道他們能維持多久。
最受孤獨折磨的大約要數安赫拉·維卡略的兩個復仇的哥哥了。他們一直在張揚即將到來的兇殺,原因很簡單,他們並非真正想殺掉聖地亞哥·納賽爾,而是想藉此來表明一下維卡略一家的立場,減輕因為妹妹被休的恥辱。他們多麼希望能夠有人出面做實質性的阻止,可是他們最終失望了。沒有人理解他們的孤獨,進行有效地的阻止。所以他們越發恐懼,只好相互鼓勵,甚至通過嘲笑對方來獲得戰勝孤獨和恐懼的力量。當他們騎虎難下,不得不把屠刀刺向聖地亞哥·納賽爾的時候,同樣是孤獨感激發了他們的瘋狂。而當他們舉起屠刀的時候,他們內心的孤獨一定是有生以來最為巨大的,除了把刀子送出去,別無解決的方法。
即使小說中最能溫暖人心的人物,老闆娘克羅迪爾德·阿爾門塔、「我」的母親和妓女馬利亞·阿萊漢德里娜·塞萬提斯,也不可避免地深陷孤獨不能自拔。老闆娘希望別人能夠阻止維卡略家的兄弟倆,但是沒有人真正把她的提醒當回事,而她自己卻又不得不局限在她的小店裡。也許她已經看到了結果,卻沒法幫上一把,一個人內心的孤獨感讓她忘記還可以把店門鎖上全力以赴地幫助另外一個人。 「我」母親路易莎·聖地亞加向來是村子裡消息最為靈通的人,然而那天早上卻意外地失聰了,當她得到消息時,兇殺已經結束了。妓女馬利亞·阿萊漢德里娜·塞萬提斯只能是作為一個妓女,茫然地接收外面世界的消息,她的能力僅限於給那些她喜歡和不喜歡的男人提供溫暖的身體,然後一個人坐在大床上悲傷,為死去的情人流一把淚。她們的孤獨在於,這些深居簡出的女人永遠不能有效地和外界發生關系,她們的任務就是等待,像安赫拉·維卡略等待被休一樣,等待者房子之外的世界送給她們該承受的東西,當她們企圖把手伸向窗外,世界已經變了,她們依然無能為力。
四
關於這部小說的爭論當然還會層出不窮,關於它的解讀也會更加深入乃至花樣百出。我以為,不論如何解讀,都不能改變這是一部偉大的小說的事實,它的意義將在眾多的有效解讀中更充分地顯現出來,這些解讀將會使它更加接近它的藝術真實,使它更貼近文學、人和世界。在1981年的爭論之後,第二年,加西亞·馬爾克斯果然被授予了諾貝爾文學獎,這本身也應該說明,作為馬爾克斯的小說之一,《一樁事先張揚的兇殺案》是無愧於這一獎項的。
Ⅳ 暑期讀好書中有哪幾本書
我最喜歡的是《金薔薇》吧,所以推薦一下,這是一本寫作筆記,由一個個感人的小故事組成,對提高寫作很有用。
《時間簡史》對科學方面的知識解析由淺入深,對提高科學知識很有幫助。
《蘇菲的世界》哲學的入門作,即使不懂哲學的也能看得懂。被成為史上最容易看得懂的哲學作品。
最後介紹一本:《網游之少爺天下》,小明教主的打臉作(打編輯臉),看過這本書,完全讓人有寫作方面的慾望(就是覺得寫書不過如此)。另外,這本書既能特別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也能殘害祖國花朵,為免發生血案,心臟有問題者嚴禁觀看。
Ⅵ 暑期經典閱讀我的讀後感50字
現在可以閉上眼,聽梨樹林從山凹傳來顫抖
密語
嘩嘩——嘩嘩嘩——
一夜之間,它們篤定要和我共白頭
這是春天推出的一場盛宴
一匹匹小白駒怯怯地出場
擠滿十里長的山凹
這漫無邊際的洶涌,無助的洶涌
捷克詩人塞弗爾特說:詩首先應該具有某種直覺的成分,能觸及人類情感最深奧的部位和他們生活中最微妙之處,閱讀經典讀後感。林莉的這首詩讀完,我想,我情感里最隱秘的部分,我敏感的神經,被觸動了,並開始微微疼痛了。
很多時候,詩歌帶來的這種疼痛感讓我迷戀,讓我深深地陷入其中。我相信在我目前的世界裡,只有詩歌,可以這樣地喚起我對生活的愛,對那未知的、一切神秘生存的事物的愛。
這首詩的前半部分,詩人用她的敏銳,聽到了那神秘的事物-----山凹里梨樹林的顫抖和密語。開篇讓人的心,緊緊地,小心翼翼地懸起來,並側起耳朵,跟著一同聆聽,讀後感《閱讀經典讀後感》。這樣開頭很扣人心弦,也將視角敞開來。一首好的詩,我覺得它不僅僅是對事物的完美的呈現,它應該在呈現的同時,融入自己的情感,那種內斂的,深沉的,飽滿的情感,而且在銜接和轉換上做得自然,天衣無縫。本詩的作者這一點做得很好。在後面的幾句里,她運用隱喻,形象地展開了對山凹中的梨花開放的描述:共白頭,盛宴,小白駒出場,擠滿山凹,在她的敘述里,我感覺到了欣喜,熱愛,這些如同梨花,不斷地擴展,蔓延,無邊無際。不得不說,詩人對抽象事物的把握能力,令人驚訝。詩歌讀到這里,作者筆下那神秘的事物,也令人深深地熱愛和嚮往。
詩如果到這里打住,我們可能只會停留在這種欣喜里,並在讀完之後很快忘掉它。因為所有的文字,只有悲劇,只有遺憾,只有絕望,才會打動人心。而詩歌,當它藝術地表現出純粹的慾望,動人的憂郁和高貴的絕望,它才會令我們的心,深深地眷戀,和隱隱地疼痛。本詩的作者深諳此理,在最後一句,她筆鋒一轉,「這漫無邊際的洶涌,無助的洶涌」,一下子把我們的心,再次緊緊地揪了起來。這個無助,是花開得爛漫的無助,是生命一往直前的無助,還是詩人對現實生活的無助?我們不得而知,我們只是捕捉到,這一句里,有真意,有大美,有無盡的聯想。
詩人藏隸說:現代詩人的基本任務之一,就是重新協調詩的秘密與現實的關系。我覺得,本詩的作者出色的完成了她的任務。
Ⅶ 推薦些外國經典小說,暑假讀的
《小公主》理由:自從看了小公主,我發現自己成熟了許多,對事物也有了全新的正確的看法了,遇事後,想到小公主,就勸誡自己要像她一樣沉著冷靜,結果,我成了一個有主見思想,且頭腦一直保持冷靜、沉著的人了。
《小王子》理由:淡淡的憂傷,對成年人對於工作瘋狂的態度無情的恥笑,也是叩擊我們靈魂深處的一部經典小說。
《少年維特之煩惱》理由:讓你在青春時期對事物過分幼稚看好的同時,冷靜下來,了解真正的可悲。
《羊脂球》理由:讓你明白什麼是社會!
《紅樓夢》是我最欣賞的中國小說了,記得在書上看到,毛主席有一次說:「沒看過紅樓夢就不能算是一個真正的中國人」,所以這本小說是很不錯的!
《簡愛》:如果你是女孩子的話,看簡愛就看對啦!跟著女主人公,你會慢慢得成為一個外柔內剛的成功女性的!而且,簡愛里的描寫及對話都是非常出色的,井井有條,而且也蠻深奧的,情節也是一環扣一環,到處可見鋪墊,可讀性無論是從文章的語句,或是文章的內涵來看,都是很強的哦!(不過剛開始讀,也許你會讀不太懂,或是覺得有些乏味,不妨試著把書放下,等有興趣了再讀,然後等你把書初步讀完後,再讀一遍,這樣,你就會品出它的價值了,畢竟,一本好書是要讀上幾遍,慢慢品味的嗎!^_^)
《巴黎聖母院》:這本書可是很好看的,文中的幾個主人公,從外表到內在,都形成了一種強烈的對比,非常明顯,從外表美到心靈美到心靈醜陋,及外表醜陋但心靈美和心靈醜陋的,這樣的人物在小說中非常明顯的被雨果用文字表達了出來,因此這篇小說,在人物塑造方面,是非常成功的,寓意也很深刻,值得一讀。
《茶花女》:這本書挺傷感的,不過很現實,文學價值也很高,如果你願意一讀的話,那麼它對於你的影響是很大的!
另外推薦:《悲慘世界》、《高老頭》、《紅與黑》、《復活》,還有很多到書店的外國名著櫃台一查便知!
Ⅷ 給我介紹一本特好看的書吧!作為我的暑期讀物!經典一些的···
是多大的學生呃
推薦你饒雪漫的書吧~~`
《左耳》《沙漏》《小妖的金色城堡》都很好看~`女生都會喜歡的~~·
暑假快樂哦^_^
Ⅸ 第七屆中小學生「品味書香,誦讀經典」暑期讀書徵文一篇,1200字左右 急!!!
品味書香
書的影子究竟是什麼時候飄進我的世界裡的,我也不大清楚,小時候?頂小頂小的時候?依稀記得那時,夕陽的余暉還未退去,外婆抱著我坐在夕陽的影子里,讀詩給我聽,她拿著一本頁邊都發黃了的小書,那詩的調子,直到現在我都還記得: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園。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時間流淌在生命的河流中。書的影子也就在我斑駁的記憶中繼續游移。閉起眼睛,總會有那麼幾片色彩斑讕的書角從記憶的角落中浮起,記不得是從那本書上扯下了。幼年的我被一本一本的童話故事充實的滿滿的,書上那些栩栩如生的形象成了我最好的玩伴,白雪公主,睡美人,丑小鴨,賣火柴的小女孩,都是我的好朋友,那時候最大的樂趣,就是把這些書上看來的故事講給小朋友們聽,做個故事大王。
一縷書香,就這樣在我的生命里,飄散開來。
閱讀似乎是我最想做也最喜歡做的事情。我本是不安於平靜的人,絕對外向的性格至使我耐不住一點寂寞,但若是給我一本書,我就會靜靜的坐上一天,因為對於我來說,書中的世界,就是我最熱鬧的暄囂。
我喜歡詩詞格律,喜歡古人的文言情調,喜歡柳永的深幽和蘇軾的豪放。韓如潮,蘇如海,柳如泉,歐如瀾。那些古詩文無不精妙。盪氣回腸,遐想萬千,樂作者之喜,哀作者之悲。他們的那種氣勢,那種深厚的底韻,即使在我這千載之後的人看來也頗為感慨,感慨精神,感慨文彩,感慨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也喜歡名著,名著之所以是名著,就是因為它透過故事情節,展現給世人思想的精魂。我喜歡笑談興亡成敗的《三國》,喜歡內涵深邃的《紅樓》。錢鍾書在《圍城》里對人性洞察與調侃;托爾斯泰在《復活》中展示精神探索的艱難歷程。感受《童年》里高爾基的成長之路,贊嘆喬納森,斯威夫特層層深入的絕妙諷刺。他們不斷為我的思想注入新的活力。我開始思考:思考真理,思考生命。一本本的書籍帶我進入了我從未涉足的聖地:人類思想和文明的金壁輝煌的殿堂。
一縷書香,就如此在我的生命里延續、擴散,踩著書的階梯,我走過了歡樂,走過了風雨。我感到了成長的責任,學會了堅強,學會了如何為人處事。對書,我有太多太多的感想,太多太多的話語。書籍,是我成長中最最重要的部分。
於是,我試著拿起筆,學著釋放自己的情感,高興或悲哀,快樂或憂傷,試著把從每本書中擷取來的精華,用自己的方式告訴每一個人。當思想的精魂從筆尖蹦出的時候,當優美的文字在白紙奔涌的流淌的時候,我總是意猶未盡的想起某書中的某個段落,某些感觸,總是隱約的看到,書本上我成長的足跡。我模仿魯迅的犀利;瓊瑤的柔婉。試著創造出屬於自己的人物,在文章中透視自己的生活。
我感謝書,我愛書,愛那一縷清幽的書香。
後來我接觸了另類的文學,另類的書。痞子蔡的書,郭敬明的書,韓寒的書,他們無不滲透著青春背後一點憂郁的影子。平時大部分的時間我都泡在書店裡,一本一本看,一遍一遍的想,一次一次在書的天空里放聲喊叫。它這樣高,我無法觸及卻早已深溺於這片沒有一絲破綻的藍,那麼一縷書香,晃啊晃的,變的漂渺了。讀書的目的不再是滿足好奇心或是感受一些什麼。透過書本,彷彿更深一層看到了社會和人性的本質。因而拚命的在書中汲取自己的所需。每讀一本書,我都會在深夜握著一支筆沒命的寫。我常覺得自己是一位帶著鋼盔的鐵甲武士。藉由外物來厚實自己的胸膛,提高獲勝的機率,可脆弱的骨子裡還是有些許懷疑,眼前勝利的戰袍不是憑自己的力量獲得的,所以,寧願穿著單薄的白布衣手持一把劍,擊潰我的敵人,哪怕是賠上自己的性命也不要緊,那才是我要的真實感。所以讀書,所以寫,所以要厚積而薄發。我有時甚至覺得自己就是那一縷裊娜的書香,書的精魂,要讓自己不斷的強大,只有讀書,養氣。去書寫一篇又一篇的文字。為自己打造一片天地,即使血隨時會染紅我的白布衣,也是驕傲的腥味。
一切都歸於平靜的時候,我依然坐在燈旁,凝視那經久不曾翻動過的書頁。
一縷書香,就這么在我的魂夢之中飄舞盪漾,而且越發的濃烈。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是人類思想的精魂.
Ⅹ 快樂暑假經典讀本內容是什麼
這個具體的不知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