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學師生關系
1、要記住,你不僅是教課的教師,也是學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導師和道德的引路人。——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
2、一位真正的老師,一位真正的授武者,從來就不應是一位真理的施捨者,他應該是一位領路人,一位通向真理之路的引導者,而真理則必須由學生們自己來發現。——美籍華人,武術宗師,功夫影帝導演李小龍
3、做老師的只要有一次向學生撒謊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從此為之毀滅。——法國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盧梭
4、一個好學生能夠發現自己老師的錯誤,但是恭恭敬敬的保持沉默,因為正是這些錯誤對他有所裨益,使他走上大道。——俄國19世紀小說家屠格涅夫
5、沒有不好的學生,只有不好的老師。——前蘇聯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
6、一個人的智慧不是一個器具,等待老師去填滿;而是一塊可以燃燒的煤,有待於老師去點燃。——考留達克
Ⅱ 如何構件和諧的師生關系 楊帆門事件的反思
媒體報道中國政法大學教授、知名經濟學家楊帆和女學生在課堂上發生沖突事件:「學生大量缺席老師鎖門」,「聞訊趕來的一男生猛踹大門」,「老師沖出教室大罵」,「課堂上女學生拂袖而去」……這一幕發生在中國政法大學楊帆教授的課堂上。「楊帆門事件」把大學愈演愈烈的師生關系再次推到風口浪尖!聯想到在許多學校部分師生之間公開對立,學生對老師出言不遜、甚至動粗報復,這樣的事情時有發生,讓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師生關系這一新的話題。我們必然想到和諧的師生關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構建和諧校園的必須要求。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對教育者提出的最為基本的要求、同時也是教育改革發展的必然趨勢。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搞好教育教學的基礎,也是實施大學教育的重要條件之一。構建新型師生關系,是推動課堂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的必然要求。在優化的教學過程中,師生關系處於一種平等、信任、理解的狀態,和諧、愉悅的教育氛圍能夠產生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師能否搞好教育教學工作,學生能否全面發展,愉快地完成學習任務,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師生關系。現代教育思想更注重「以人為本」,更注重培養學生能力和開發學生的智力,教育的過程是雙方互動、共同促進和提高的過程。師生關系作為學校環境中最重要的人際關系貫穿整個教育教學過程,這一關系處理的好壞直接關繫到教育教學的效果、學校培養目標的實現,關繫到學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發展。
二、如何有效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
我們需要傾心構建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楊帆門事件」讓我們反思當前許多教師都普遍反映「學生難教,老師難做」的苦衷,如何解決當前校園師生關系所面臨的矛盾與困境,有效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這是需要迫切關注與解決教育問題。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但是,中國走向市場經濟社會和高等教育的普及化、產業化、就業社會化里,構件和諧的師生關系面臨的新挑戰。師生關系不和諧是社會關系不和諧的一種反應和體現!也是市場經濟的趨利性和教育產業化的功利性的反應,許多大學生思想的功利性也給和諧師生關系蒙上了灰塵,帶來了新的難題,給我們教育工作者帶來了新的考驗和挑戰,這也大給大學生的思想教育課程帶來了新的難題和教改的機遇!
建立科學、民主、平等、和睦的新型的和諧師生關系需要教師和師生共同努力。要構件和諧的師生關系,師生相互尊愛,才能真正諧和。尊其尊者,親其親者。
首先應該從教師做起,因為老師佔主導地位,教師需真心熱愛和關懷學生。教師要具有愛心,熱愛學生、理解學生、關心學生、呵護學生,關心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教師一句關心的話,一句溫暖的問候,一個鼓勵或獎勵,都會讓學生難以忘懷。
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但不是縱容學生)。
同時老師具有無私奉獻的精神,立德、立身、立言;教書育人,為人師表。
老師要熱心耐心教育學生,愛護學生,呵護學生,關心學生的成長和發展,作到教書育人,為人師表!老師理解和了解學生。學生畢竟不很成熟,缺少社會歷練,也容易感情沖動,說話和做事情緒化,因此老師應該更有靜氣有耐心。才能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教師面對的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和尚顯稚嫩的心靈,只有充分尊重他們的個性、想法,以及尊重他們的主體地位,對教育的忠誠與熱愛,靠一顆對學生真誠、真摯的心慢慢去解讀。
老師應該加強師德修養,提高內心涵養,有一種平等的態度和平和的心態對待學生,放下架子,具有一種親和力,最好語言有一定的幽默感。《呂氏春秋勸學》「事師之猶事父也。」和元朝關漢卿的「一日之師,終身為父。」理念在今天難以行得通。
愛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動力,也築起了師生之間心心相印的橋梁,連接了師生的友情。
Ⅲ 荀子教師觀
荀子的教師觀:
在先秦諸子中,荀子最提倡尊師,對教師問題的論述也最系統、詳明。
Ⅳ 求一些關於和諧師生關系的古文,寫作文要用. 作文題目是「怎樣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
《勸學》 《送東陽馬生序》 親其師 信其道
Ⅳ 找一個關於尊敬老師,建立新型師生關系的事例
LS魂淡(原諒我爆粗口- -)
例子(好想和新型師生關系沒多大關系,不過可以作為舊型的事例,湊合看。。):
《禮記·學記》中指出:「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之敬學。」意為:教師受到社會普遍尊敬之後,教育才能得到重視,教育得到重視後人們才懂得努力學習。三者的關系互為前提。教師受到尊重意味著人們重視教育,人們接受教育就會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為懂得更多的道理就會重視學習,尊敬老師。如此良性循環,古人對其認識是相當深刻的。
《呂氏春秋·勸學》中講道:「疾學在於尊師。」戊戌四君子譚嗣同在《瀏陽算學館增訂章程》中也曾告誡世人:「為學莫貴於尊師。」《荀子·大略》中說:「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國將衰,必賤師而輕傅。」深刻地闡明了國家興衰與重視知識、尊敬教師的關系。
《禮記·學記》中還指出:「凡學之道,嚴師為難。」意為:在所有做學問的道理中,尊敬老師可謂難事。尊敬老師是學生的本分,然而尊師難以持之以恆。初學尊師並不難,但是學生逐漸學有所成,甚至超過老師時,尊師就很勉強了。這也是有些人終不能成大氣候的根本原因。古今中外,無數事例告訴我們應該尊敬老師。我們只有通過自身的實際行動來弘揚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才能在社會上樹立良好的學風,有力地推動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
程門立雪
尊師重教是我國傳統的禮儀美德。自古以來就流傳著許多尊師的動人故事。北宋時,河南洛陽的程顥、程頤倆兄弟既是著名的理學家,又是著名的教育家。他們是宋明理學的奠基人,長期在洛陽講學傳道,開創了宋代四大學派之一的洛學。
當時,福建將東縣有個叫楊時的進士,特別喜好鑽研學問,到處尋師訪友,曾就學於洛陽著名學者程顥門下。程顥死後,楊時又被推薦到其弟程頤門下,在洛陽伊川所建的伊川書院中求學。楊時那時已四十多歲,學問也相當高,但他仍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尊師敬友,深得程頤的喜愛,被程頤視為得意門生,得其真傳。
一天,楊時同一起學習的同窗向程頤請教學問,卻不巧趕上老師正在屋中打盹兒。為了不驚醒老師,兩個人靜立門口等老師醒來。一會兒,天上飄起鵝毛大雪,越下越急,楊時和同窗卻還立在雪中。
直到程頤一覺醒來,才赫然發現門外的兩個雪人。從此,程頤深受感動,更加盡心盡力教楊時,楊時不負眾望,終於學到了老師的全部學問。之後,楊時回到南方傳播程氏理學,且形成獨家學派,世稱「龜山先生」。後人便用「程門立雪」這個典故,來贊揚那些求學師門,誠心專志,尊師重道的學子。
Ⅵ 求一些關於和諧師生關系的古文,寫作文要用。謝謝大家了!
《勸學》 《送東陽馬生序》 親其師 信其道
Ⅶ 論語關於師生關系的句子和它的解析。
1、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譯文解析:子夏說:「一個人能夠看重賢德而不以女色為重;侍奉父母,竭盡全力;服侍君主,忠於職守;與朋友交往,講求信譽。這樣的人,盡管他自己說沒有學習過,我一定說他已經有學問了。」
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譯文解析: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善的品德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為借鑒,改掉自己的缺點。
3、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
譯文解析:孔子說:「同學們,你們以為我對你們有什麼隱瞞的嗎?我是絲毫沒有隱瞞的。我沒有什麼事不是和你們一起乾的。我孔丘就是這樣的人。」
4、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譯文解析:子貢說:「老師講授的禮、樂、詩、書的知識,依靠耳聞是能夠學到的;老師講授的人性和天道的理論,依靠耳聞是不能夠學到的。」
5、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譯文解析:顏淵感嘆地說:「我的老師啊,他的學問道德,抬頭仰望,越望越覺得高;努力鑽研,越鑽研越覺得深。看著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後面了。老師善於有步驟地引導我們,用各種文獻來豐富我們的知識,用禮來約束我們的行為,我們想要停止學習都不可能。
我已經用盡自己的才力,似乎有一個高高的東西立在我的前面。雖然我想要追隨上去,卻找不到可循的路徑。」
6、叔孫武叔毀仲尼,子貢曰:「無以為也,仲尼不可毀也。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人雖欲自絕,其何傷於日月乎?多見其不知量也。」
譯文解析:叔孫武叔詆毀仲尼。子貢說:「不要這樣做!仲尼是不可詆毀的。他人的賢能,好比丘陵,還可以逾越;仲尼,就好比是日月,是無法逾越的。一個人即使想自絕於日月,對日月又有什麼傷害呢?只顯出他不自量力罷了。」
7、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譯文解析:孔子說:「小孩子在父母跟前要孝順,出外要敬愛師長,說話要謹慎,言而有信,和所有人都友愛相處,親近那些具有仁愛之心的人。做到這些以後,如果還有剩餘的精力,就用來學習文化知識。」
8、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譯文解析:孔子說:「把所見所聞默默地記在心上,努力學習而從不滿足,教導別人而不知疲倦,這些事我做到了多少呢?」
9、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譯文解析:孔子說:「教導學生,不到他冥思苦想仍不得其解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卻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給他指出一個方面,如果他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個方面,就不再教他了。」
10、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譯文解析:孔子說:「不擔心別人不知道自己,只擔心自己沒有能力。」
Ⅷ 急求《勸學》、《師說》兩篇古文的有關判斷 被動 倒裝 省略句的句子 還有詞性活用。
《勸學》
青,取之於藍(狀語後置,譯為:於藍取之)
木直中繩,輮(煣)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又)槁暴(曝),不復挺者,輮(煣)使之然也(判斷句)。
吾嘗跂(名作動,躋意為腳尖,這里意為踮起腳尖)而望矣
不如登高之博見也(賓語前置,意為不如等高之見博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判斷句)
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判斷句)
君子生(性)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判斷句)。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判斷句)。
《師說》
古之學者必有師(判斷句)。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判斷句)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名作動:師意為老師,在這里意為拜師);
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名作動:師意為老師,在這里意為拜師)。
吾師道也(名作動,師意為老師,在此意為學習),
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意動,恥,意為羞恥,在這里意為以……為恥)。
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判斷句)。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否)焉,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余(狀語後置,於余學,在我這學習)。
Ⅸ 中國政法大學弒師案反思師生關系怎麼了
媒體報道中國政法大學教授、知名經濟學家楊帆和女學生在課堂上發生沖突事件:「學生大量缺席老師鎖門」,「聞訊趕來的一男生猛踹大門」,「老師沖出教室大罵」,「課堂上女學生拂袖而去」……這一幕發生在中國政法大學楊帆教授的課堂上。「楊帆門事件」把大學愈演愈烈的師生關系再次推到風口浪尖!聯想到在許多學校部分師生之間公開對立,學生對老師出言不遜、甚至動粗報復,這樣的事情時有發生,讓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師生關系這一新的話題。我們必然想到和諧的師生關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構建和諧校園的必須要求。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對教育者提出的最為基本的要求、同時也是教育改革發展的必然趨勢。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搞好教育教學的基礎,也是實施大學教育的重要條件之一。構建新型師生關系,是推動課堂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的必然要求。在優化的教學過程中,師生關系處於一種平等、信任、理解的狀態,和諧、愉悅的教育氛圍能夠產生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師能否搞好教育教學工作,學生能否全面發展,愉快地完成學習任務,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師生關系。現代教育思想更注重「以人為本」,更注重培養學生能力和開發學生的智力,教育的過程是雙方互動、共同促進和提高的過程。師生關系作為學校環境中最重要的人際關系貫穿整個教育教學過程,這一關系處理的好壞直接關繫到教育教學的效果、學校培養目標的實現,關繫到學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發展。二、如何有效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我們需要傾心構建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楊帆門事件」讓我們反思當前許多教師都普遍反映「學生難教,老師難做」的苦衷,如何解決當前校園師生關系所面臨的矛盾與困境,有效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這是需要迫切關注與解決教育問題。「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但是,中國走向市場經濟社會和高等教育的普及化、產業化、就業社會化里,構件和諧的師生關系面臨的新挑戰。師生關系不和諧是社會關系不和諧的一種反應和體現!也是市場經濟的趨利性和教育產業化的功利性的反應,許多大學生思想的功利性也給和諧師生關系蒙上了灰塵,帶來了新的難題,給我們教育工作者帶來了新的考驗和挑戰,這也大給大學生的思想教育課程帶來了新的難題和教改的機遇!建立科學、民主、平等、和睦的新型的和諧師生關系需要教師和師生共同努力。要構件和諧的師生關系,師生相互尊愛,才能真正諧和。尊其尊者,親其親者。首先應該從教師做起,因為老師佔主導地位,教師需真心熱愛和關懷學生。教師要具有愛心,熱愛學生、理解學生、關心學生、呵護學生,關心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教師一句關心的話,一句溫暖的問候,一個鼓勵或獎勵,都會讓學生難以忘懷。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但不是縱容學生)。同時老師具有無私奉獻的精神,立德、立身、立言;教書育人,為人師表。老師要熱心耐心教育學生,愛護學生,呵護學生,關心學生的成長和發展,作到教書育人,為人師表!老師理解和了解學生。學生畢竟不很成熟,缺少社會歷練,也容易感情沖動,說話和做事情緒化,因此老師應該更有靜氣有耐心。才能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面對的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和尚顯稚嫩的心靈,只有充分尊重他們的個性、想法,以及尊重他們的主體地位,對教育的忠誠與熱愛,靠一顆對學生真誠、真摯的心慢慢去解讀。老師應該加強師德修養,提高內心涵養,有一種平等的態度和平和的心態對待學生,放下架子,具有一種親和力,最好語言有一定的幽默感。《呂氏春秋勸學》「事師之猶事父也。」和元朝關漢卿的「一日之師,終身為父。」理念在今天難以行得通。愛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動力,也築起了師生之間心心相印的橋梁,連接了師生的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