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禮儀師生
❶ 中國古代師生禮儀有那些
1、拜師
先請中人向師傅說合,再擇吉日設宴,寫拜師貼,行拜師禮。
2、拜師禮
拜師禮為三、六數,意為「三十六行,行行出狀元」。學徒期間不付工資,師傅管吃、住及制冬夏衣各一套。一般第一年打雜,第二年始學藝,三年滿師。
3、六禮
弟子需要向老師贈送六禮。古時六禮包括:芹菜,寓意為勤奮好學,業精於勤;蓮子心苦,寓意為苦心教育;紅豆,寓意為紅運高照;棗子,寓意為早早高中;桂圓,寓意為功得圓滿。
4、硃砂開智
硃砂開智也叫硃砂啟智或硃砂點痣。是先生手持蘸著硃砂的毛筆,在學生眉心處點上像「痣」一樣的紅點。因為「痣」與「智」諧音,硃砂點痣,取的其實是「智」的意思,意為開啟智慧,目明心亮,希望學生日後的學習能一點就通。
(1)中華禮儀師生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禮儀:
1、朝儀
古代帝王臨朝的典禮。按規定: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以東為上,孤面向東以北為上,卿大夫面向西以北為上,王族在路門右側,面向南以東為上,大仆大右及大仆的屬官在路門左側,面向南以西為上。朝儀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禮,禮畢退朝。後世也稱人臣朝君之禮儀為「朝儀」。
2、家祭
古人在家廟內祭祀祖先或家族守護神的禮儀。唐代即有專人制訂家祭禮儀,相沿施行。宋代陸游《示兒》詩中有這么兩句:「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3、朝聘
古代賓禮之一。為諸侯定期朝見天子的禮制。諸侯朝見天子有三種形式:每年派大夫朝見天子稱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見天子為「大聘」;每隔五年親自朝見天子為「朝」。
4、朝覲
古代賓禮之一。為周代諸侯朝見天子的禮制。諸侯朝見天子,「春見曰朝,秋見曰覲」,此為定期朝見。春秋兩季朝見天子,合稱為朝覲。
5、揖讓
一指古代賓主相見的禮節。揖讓之禮按尊卑分為三種,稱為三揖:一為土揖,專用於沒有婚姻關系的異姓,行禮時推手微向下;二為時揖,專用於有婚姻關系的異姓,行禮時推手平而致於前;三為天揖,專用於同姓賓客,行禮時推手微向上。一指禪讓,即讓位於比自己更賢能的人。
❷ 禮儀師生強調試介紹
(1)對父母長輩不能直呼姓名,更不能以不禮貌言詞代稱,要用准確的稱呼,如爸爸、奶奶、老師、叔叔等。
❸ 古代對老師四大禮儀
一、拱手禮
在胸前攏手,由前向後收,呈拱手形。向前推,不躬身。視距離遠近,可高,不能低於胸。日常相見禮,送別禮。
二、揖禮
在胸前抱手,輕於抱拳,重於拱手。略躬身或不躬身。
用於日常行禮,敬長上,同學朋友互敬。
三、叩首禮
古人因為席地坐在小腿和腳後跟上,叫「踞」、「正坐」,行這個大禮很方便。
只用於特定大禮,如敬天敬地敬祖先,特定場合敬先師,特定場合敬親生父母輩祖輩,結婚那一天夫妻對拜。不可以隨便行。隨便行是褻瀆禮儀,褻瀆對方。
四、交手禮
僅用於生向孔夫子行拜師禮時,師代孔夫子還禮。孔子像上,孔夫子用的是這個還禮動作。雙手在胸前交叉疊並,推出,平示。師不能隨便還這個禮。
(3)中華禮儀師生擴展閱讀:
「九賓之禮」。這是我國古代最隆重的禮節。它原是周朝天子專門用來接待天下諸侯的重典。周朝有八百個諸侯國,周天子按其親疏,分別賜給各諸侯王不同的爵位,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各諸侯國內的官職又分為三等:卿、大夫、士,諸侯國國君則自稱為「孤」。
這「公、侯、伯、子、男、孤、卿、大夫、士」合起來稱為「九儀」或稱「九賓」。周天子朝會「九賓」時所用的禮節,就叫「九賓之禮」。「九賓之禮」是很隆重的:先是從殿內向外依次排列。
❹ 古代師生禮儀有哪些
鞠躬90度
拜師禮就是下跪磕頭
❺ 如何看待師生之間的禮儀
要有適當的禮儀,因該是朋友關系。
❻ 關於師生禮儀的詩句,誰能幫幫忙呀急急急
文明禮儀詩歌
1、《禮儀是什麼》
禮儀是恭謙,行為要規范;
禮儀是束縛,日久成習慣;
禮儀是形式,互敬成自然;
禮儀是約定,照做成經典;
禮儀是程序,活動有規律;
禮儀是律已,時時被激勵。
禮儀是約定,照做成經典;
禮儀是程序,活動有規律;
禮儀是律已,時時被激勵。
2、《禮是人的魂》
禮是人的魂,無魂在世腳無根;
禮是一桿秤,無秤難知輕與重;
禮是世間理,無理萬事難說起;
禮是文之精,有文有化有人生;
禮是道之法,各行其路無關卡;
禮是德之形,大家相處情意濃。
家庭是個小集體,
人人都要講禮儀,
家庭和睦鄰里好,
共同建設新社區。
為人父母要慈愛,
教育責任要擔起,
以身作則育後代,
傾盡心血教子女。
教他們,樹立完美的理想和品格,
教他們,心裡播下無私和正義。
父慈子要孝,養育之恩莫忘記,
傾聽長輩的教誨,不頂撞,不偏激,
不同意見多溝通,平心又靜氣,
平日里,體貼父母勤做家務,
維護長輩的尊嚴與名譽。
夫妻之間多恩愛,
相敬如賓,和睦共處莫猜疑。
尊重對方的隱私,
孝敬雙方父母,不偏也不倚。
事業上多支持,生活上,多體恤。
多寬容,多諒解,
做一對白頭偕老的好夫妻。
兄弟姐妹要謙讓,
互相幫助多聯系。
兄要慈,弟要恭,
心胸博大,受點委屈別在意,
做事光明又磊落,
切莫薄情又寡意。
鄰里之間多互助,寬以待人嚴律己。
長久相見要問候,熱情謙恭不失禮。
千萬不要揭人短,談東道西不相宜。
公益之事搶在先,不為瑣事傷和氣
不誇富,不攀比,
互相幫助,相互體諒是正理。
學禮儀,講禮儀,
家庭和睦,鄰里團結,
共同建設文明新社區!
3、《文明禮儀伴我行》
文明是一朵花,
一朵永久芳香的花。
我們用真誠去澆灌,
用熱情來哺育,
讓禮儀之詩永久珍藏在彼此的心裡。
禮儀是一首詩,
一首淡雅清晰的詩。
我們用理解去融化,
用關愛來撫慰,
讓禮儀之詩永久珍藏在彼此的心裡。
我們是跨世紀的少年,
我們要做新時代文明的代言。
雨露下,我們播撒文明的種子;
陽光里,我們裝扮心中的春天。
帶給別人一個微笑,
別人給你快樂無限。
帶給別人一個溫暖,
別人給你燦爛心情。
帶給別人一片真誠,
別人給你深深思念。
送給別人一份謙讓,
別人給你敬重萬千。
讓我們把春雷藏進隊鼓,
敲響時代的鼓點。
告訴祖國,告訴媽媽,
文明禮儀伴我長大。
讓我們插上文明的翅膀,
飛向藍天,飛向未來告訴太陽,
告訴月亮,我們是新世紀即將展翅的雄鷹。
做文明的使者,讓我們用微笑鋪設文明路;
做禮儀的少年,
讓我們用真心搭建禮儀橋。
文明禮儀伴我行,中華美德放光芒。
文明禮儀伴我行,到處盛開文明花。
4、《文明禮貌》
學習爭先雖重要,文明禮貌也要好。
學校規定都遵守,見到老師有禮貌。
同學之間相友愛,友誼小手牽的牢。
愛護公物放心上,樹立新風我做到。
❼ 請問誰可以告訴我,中國古代師生禮儀,要有師生之間的稱謂,行禮,和當今可利用的師生禮儀。謝謝啦!急!
古代學生拜師要對老師要行跪拜大禮,要像尊重長輩一樣尊總老師。老師直接稱呼學生字。
❽ 師生之間的禮儀
與學生談話:
(1)提前通知,有所准備。談話最好提前與學生打招呼,讓學生有一個思想准備,這既是一種禮貌,又是對學生的尊重。
(2)熱情迎候,設置平等氣氛。舉止端正,行為有度。談話時,語氣要平和,要有耐心,不要高音量、不反唇相譏,應表現出良好的道德修養。
(3)分清場合,入情入理。在與人談話時,老師的表情要與談話對象、內容協調一致。不要言過其實,故意誇大事實,也不應傳播不利團結或道聽途說的事情。
學生在校園內進出或上下樓梯與老師相遇時,應主動向老師行禮問好。學生進老師的辦公室時,應先敲門,經老師允許後方可進入。在老師的工作、生活場所,不能隨便翻動老師的物品。學生對老師的相貌和衣著不應指指點點,評頭論足,要尊重老師的習慣和人格。
❾ 孔子的師生禮儀
早在兩千五百多年前, 就把「禮」看作是既是治國安邦、平定天下的基礎, 也是個人追求德性崇高所必須的修養環節與修養過程。他在教授學生的知識中, 將禮儀作為必修的課程, 其所授「六藝」( 禮、樂、射、御、書、數) 之禮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禮儀的內容。他的「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 文質彬彬, 然後君子」的思想, 教導人們惟有修養上注重禮節儀表與質朴品格有機結合的人, 才能成為真正有道德的人。孔子說:「興於詩, 立於禮, 成於樂」, 就是說一個人想自立, 必先有禮的修養。戰國後期的荀子也明確指出:「人無禮則不生, 事無禮則不成, 國家無禮則不寧」, 並把禮與法相提並論,「禮儀者, 治之始也」,「禮儀制而製法度」。管子則把禮儀視為立國的精神之本, 指出:「禮義廉恥, 國之四維, 四維不張, 國乃滅亡」。在以儒家文化為主流的中國傳統文化中,「禮」一直佔有著相當重要的位置。先人們對於「禮」的精闢論述把傳統禮儀的精神內涵揭示得淋漓盡致。
儒家有專說明《儀禮》的,如《冠義》、《昏義》、《鄉飲灑義》、《射義》、《燕義》、《聘義》、《喪服四制》。它們是份別解釋《儀禮》中《士冠禮》、《昏禮》、《鄉飲酒禮》、《鄉射禮》、《大射儀》、《燕禮》、《喪服》各篇的,跟《儀札》關系最為密切。
❿ 師生之間禮儀規范有哪些
師生之間的禮儀規范呢?很多就是建立在師生見面兒的時候,要互相問候,同學見到老師呢要敬禮,老師見了同學呢也要回禮。同學和老師見面的時候要說您好,同時呢老師也要關愛學相關的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