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師生師德 » 師德一般本質簡答

師德一般本質簡答

發布時間: 2021-02-06 21:11:57

1. 道德的本質是什麼

道德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式,歸根到底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是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

首先,社會經濟關系的性質決定著各種道德體系的性質。其次,社會經濟關系所表現出來的利益決定著各種道德的基本原則和主要規范。

再次,在階級社會中,社會經濟關系主要表現為階級關系,因此,道德也必然帶有階級屬性。最後,社會經濟關系的變化必然引起道德的變化。

道德對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不是消極被動的,而是以能動的方式來把握世界,引導和規范人們的社會實踐活動。

拓展資料

道德,是由思想行為所表現的,有一定標準的,社會、風俗,習慣。美德,美就是美的事物;德,古稱之為得;合起來解釋就是,美的事物可以吸引和得到社會中的一切。

道德是道和德的合成詞,道是方向、方法、技術的總稱;德是素養、品性、品質。道德雙修是人生的哲學。

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與規范。道德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起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道德是指以善惡為標准,通過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來評價人的行為,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的行動規范的總和。

道德作用的發揮有待於道德功能的全面實施。道德具有調節、認識、教育、導向等功能。與政治、法律、藝術等意識形式有密切的關系。中華傳統文化中,形成了以仁義為基礎的道德。

2. 個人道德的本質

道德本質就是指道德作為道德而區別於他事物的根本性質,是道德基本要素的內在聯系和道德內部所包含的一系列必然性、規律性的總和。
一、道德的一般本質是一種社會意識
道德是在一定社會經濟基礎之上產生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道德反映著社會和人類發展的要求,反映著特定階級的利益。道德的內容、特徵、發展和演變都是受經濟關系制約的,具有人類精神的一般特徵。道德作為社會上層建築和意識形態,既具有相對獨立的發展過程,又受制於現實社會的經濟生活和政治生活,從而表現出與其他社會現象不同的一般本質。
二、道德的特殊本質是特殊的規范調節方式
道德不同於其他社會意識的根本特徵,就在於它的特殊的規范性
1、道德規范是一種非制度化的規范。它是處於同一社會或同一生活環境的人們長期的共同生活過程中逐漸積累形成的要求、秩序和理想;
2、道德規范並沒有也不使用強制性手段為自己開辟道路。它主要是藉助於傳統習慣、社會輿論和內心信念來實現的;
3、道德規范是一種內化的規范。內化的規范也稱為良心,良心是人們思想、言行的標准、尺度和檢查官,良心形成特定的動機、意圖、目的,良心促使人去遵守社會規范。
三、道德的深層本質是一種實踐精神
馬克思在《 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曾經把人類把握世界的方式分為四種:理論的、藝術的、宗教的和實踐精神的。
由於道德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貫徹於人類生活發展的全過程,因而對於產生它的經濟基礎,對於整個社會生活,表現出巨大能動作用:使人們從倫理關繫上去認識和把握社會經濟關系和其他社會關系;以倫理觀念給人們的經濟活動和其他社會活動以巨大影響,調節和引導著這些活動,以維持一定的社會生活秩序。

3. 如何理解道德的特殊本質和一般本質

社會主義道德的本質
社會主義道德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除了和政治、法律、藝術等意識形態一樣具有一般的社會本質外,還有它自己的特殊本質.我們應從一般本質和特殊本質兩個層次來考察社會主義的道德的本質.
(一)社會主義道德的一般本質
1、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基礎決定社會主義道德,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社會主義道德的產生、性質、發展是受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基礎決定的.當代,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是我國現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這適合當代中國生產力狀況並有利於促進生產力發展.佔主體地位的公有制生產關系決定了當代中國經濟制度的社會主義性質.與這種經濟制度相適應,社會主義道德在我國處於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與一部分個體經濟和私營經濟相適應的小生產道德和資產階級道德處於從屬的地位.
第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制度所表現出來的利益,直接決定社會主義道德的基本原則和主要規范.正如恩格斯所指出:「每一個社會經濟關系首先是作為利益表現出來.」(《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537頁)我國現階段經濟制度的社會主義性質為社會整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的統一創造條件,也為我國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要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階級斗爭已從主導地位變為從屬地位,但階級斗爭在一定范圍內仍然長期存在,因此,道德的階級屬性在一定范圍內仍然長期存在.
第三,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機制的積極作用的發揮,將不斷增強人們的自立意識、競爭意識、效率意識、民主法制意識和開拓創新精神.同時,市場經濟講物質利益,容易誘發拜金主義、唯利是圖、見利忘義.
2、社會主義道德根源於經濟基礎,但有相對獨立性,並具有特殊的功能.
第一、社會主義道德觀念與社會存在發展變化的不完全同步性.這有二種情況:一是道德觀念落後於社會存在,並妨礙其發展.我國已從根本上鏟除了封建道德賴以存在的封建主義經濟基礎,但封建主義的道德觀念,如宗法觀念、特權思想、專製作風、男尊女卑等,在有些地方、有些人身上,仍表現十分突出.一種是道德觀念超越社會存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出現不少大公無私的先進人物,如雷鋒、王進喜、焦裕祿、蔣築英等具有共產主義道德品質的英雄.
第二、社會主義道德發展具有歷史的繼承性.任何道德觀念歸根結底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但它的創立卻需要前人的道德思想資料.社會主義道德歸根到底是由社會主義經濟基礎決定,但它的創立卻是以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和建設形成的優良傳統道德的思想資料為前提.社會主義道德總是依據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關系以及表現這種關系的利益,對過去道德文化進行「揚棄」,「推陳出新」,「古為今用」,從而形成社會主義道德體系.繼承中華民族的優秀道德傳統,如重義輕利,顧全大局的行為規范,崇尚和諧統一的價值取向,利民、富民、「民為貴」的民本思想,堅韌不拔、自強不息的主體精神,重視道德修養,塑造道德人格等,使社會主義道德具有中華民族的特色.同時,又積極借鑒世界各國道德建設的成功經驗和先進文明成果,「洋為中用」,大力弘揚時代精神,使社會主義道德既體現優良傳統,又反映時代特點.
第三、社會主義道德能獨立地直接與其它意識形態相互聯系相互影響,一方面,程度不同地受到政治、法律、科學、藝術、宗教、哲學等的影響,其中政治和法律對它的直接影響最大.中共中央印發《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本身就說明政治對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有巨大的作用.另一方面.道德又不同程度地影響政治、法律、科學、藝術、宗教、哲學等意識形態,這種相互影響,對社會主義道德的發展有很大的作用.
(二)社會主義道德的特殊本質
比較其它社會意識形態,社會主義道德有其特殊本質.
1、社會主義道德是一種特殊的規范體系
第一、道德規范是他律和自律的統一,這是道德與其他意識形式的不同點.社會主義道德規范作為他律和自律的統一,與階級社會在對他律和自律的性質和原因的理解看,有很大區別.在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看來,社會主義道德規范的他律性根源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基礎;從社會主義社會個人和集體辯證統一的關繫上,具有明顯的合理性;是把他律性理解為理性,即首先要把國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追求正當的個人利益.社會主義道德規范轉換為自律,轉換為主體自己意識的約束,表現為對社會主義道德規范他律性的認可,轉化為心中的道德法則,並以此把握好自己的愛好和慾望.
第二,社會主義道德所要解決的主要是個人利益和整體利益之間的矛盾,其實施與法律的實施不同.它不像法律必須以強制手段強迫人們執行,主要訴諸輿論褒貶和內心信念等,尤其是培養人們的道義責任感,一般不帶有國家強制性質.教育、宣傳、大眾媒介等常是道德規范轉化為人們實際行動的重要手段.
2.按照社會主義道德規范來把握世界
第一、對社會主義社會進行道德評價.評價是道德把握世界的基本手段.所謂進行道德評價,就是指根據社會主義道德原則和規范,對社會中的個體或群體的道德活動作出善或惡、正與邪、道德或不道德的價值判斷,以達到「褒善貶惡」、「揚善抑惡」的目的.道德評價有兩種基本的方式,即自我評價和社會評價.道德的自我評價,是個體或群體對自己行為所作的善惡上的自我認識.道德的社會評價是道德調解人們之間關系的一種力量,是通過社會輿論來完成的.自我評價和社會評價的統一,對個人品質的形成,對群體社會道德風尚的改善,具有重要作用.
第二、用社會主義道德對待世界.不是隨波逐流,而是在善與惡、高尚和卑劣的斗爭中,有堅定而高尚的社會主義的道德.這就是說,有高尚品德的人,不因權利而屈服,不因不正確社會輿論而動搖意志,不因見利而忘義,在任何情況下,矢志不移,堅貞不渝.在對外開放中,有崇高的民族氣節,強烈民族的自尊心,堅決反對一切有損國格的錯誤思想行為.真正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為社會主義社會作貢獻.
3、社會主義道德具有更大滲透性和穩定性.
第一、社會主義的各個階段,都存在著人與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都需要社會主義道德來調節,以促進社會穩定和持續發展.從縱向看,社會主義發展的各個歷史階段,社會主義道德持續存在,隨著社會主義經濟和政治的變化而變化,並與社會主義社會共始終.從橫向看,它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貫穿於每個社會群體和個體.它比政治、法律規范的范圍更廣,滲透到政治、法律、藝術等規范.
第二、道德比起其它社會意識形式,具有更大的穩定性.中華民族的傳統道德,在漫長歲月里,變成了人們的傳統習慣和風尚,將長期存在.社會主義道德規范具有人民性,當它為人們真心誠意地接受,轉化為人的情感、意識和信念,並轉化為社會廣泛的習俗和傳統,與民族社會心理結合在一起,就具有更大的穩定性,將在社會主義社會長期存在、發揚光大.

4. 什麼是道德道德的本質是什麼

道德,是由思想行為所表現的,有一定標準的,社會、風俗,習慣。美德,美就是美的事物;德,古稱之為得;合起來解釋就是,美的事物可以吸引和得到社會中的一切。
道德是道和德的合成詞,道是方向、方法、技術的總稱;德是素養、品性、品質。道德雙修是人生的哲學。
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與規范。道德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起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道德是指以善惡為標准,通過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來評價人的行為,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的行動規范的總和。
道德作用的發揮有待於道德功能的全面實施。道德具有調節、認識、教育、導向等功能。與政治、法律、藝術等意識形式有密切的關系。中華傳統文化中,形成了以仁義為基礎的道德。

道德本質
道德本質就是指道德作為道德而區別於他事物的根本性質,是道德基本要素的內在聯系和道德內部所包含的一系列必然性、規律性的總和。
一、道德的一般本質是一種社會意識 道德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式,歸根到底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是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
首先,社會經濟關系的性質決定著各種道德體系的性質。其次,社會經濟關系所表現出來的利益決定著各種道德的基本原則和主要規范。再次,在階級社會中,社會經濟關系主要表現為階級關系,因此,道德也必然帶有階級屬性。最後,社會經濟關系的變化必然引起道德的變化。
道德對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不是消極被動的,而是以能動的方式來把握世界,引導和規范人們的社會實踐活動。

5. 師德規范的核心內容

新《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共六條,體現了教師職業特點對師德的本質要求和時代特徵,「愛」與「責任」是貫穿其中的核心和靈魂。

1、「愛國守法」——教師職業的基本要求。

熱愛祖國是每個公民,也是每個教師的神聖職責和義務。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要實現這一目標,需要每個社會成員知法守法,用法律來規范自己的行為,不做法律禁止的事情。

2、「愛崗敬業」——教師職業的本質要求。

沒有責任就辦不好教育,沒有感情就做不好教育工作。教師應始終牢記自己的神聖職責,志存高遠,把個人的成長進步同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同祖國的繁榮富強緊密聯系在一起,並在深刻的社會變革和豐富的教育實踐中履行自己的光榮職責。

3、「關愛學生」——師德的靈魂。

親其師,信其道。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師必須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尊重學生人格,平等公正對待學生。對學生嚴慈相濟,做學生良師益友。保護學生安全,關心學生健康,維護學生權益。

4、「教書育人」——教師的天職。

教師必須遵循教育規律,實施素質教育。循循善誘,誨人不倦,因材施教。培養學生良好品行,激發學生創新精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不以分數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准。

5、「為人師表」——教師職業的內在要求。

教師要堅守高尚情操,知榮明恥,嚴於律己,以身作則,在各個方面率先垂範,做學生的榜樣,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學識魅力教育影響學生。要關心集體,團結協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長。作風正派,廉潔奉公。自覺抵制有償家教,不利用職務之便謀取私利。

6、「終身學習」——教師專業發展不竭的動力。

終身學習是時代發展的要求,也是教師職業特點所決定的。教師必須樹立終身學習理念,拓寬知識視野,更新知識結構。潛心鑽研業務,勇於探索創新,不斷提高專業素養和教育教學水平。

6. 道德是怎樣產生的,道德的本質是什麼

道德的一般本質: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道德的特殊本質:道德是一種特殊的回調節規范體系;道德是一種實踐答精神。

道德的本質

倫理學是研究道德的科學。一個比較完整的倫理學體系,一般都應該包含兩大部分:規范道德和理論倫理(道德哲學)。前者所要解決的問題是:人應當怎樣做。後者則是人為什麼要這樣做。一般說來,道德信條體現在一定的風尚習俗之中,幾乎每一個人都能說出幾條道德箴言,從現實生活中將它們整理歸類並不難,問題在於這些箴言和信條的依據。所以後者才為研究的主要對象,人們不僅需要了解人的行為怎樣才符合道德,而且還要進一步了解道德何以成為道德。

7. 道德的科學內涵是什麼如何理解道德的本質

道德的一般本質: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道德的特殊本質:道德是一種特殊的調節規范體系;道德是一種實踐精神.
道德的本質
倫理學是研究道德的科學.一個比較完整的倫理學體系,一般都應該包含兩大部分:規范道德和理論倫理(道德哲學).前者所要解決的問題是:人應當怎樣做.後者則是人為什麼要這樣做.一般說來,道德信條體現在一定的風尚習俗之中,幾乎每一個人都能說出幾條道德箴言,從現實生活中將它們整理歸類並不難,問題在於這些箴言和信條的依據.所以後者才為研究的主要對象,人們不僅需要了解人的行為怎樣才符合道德,而且還要進一步了解道德何以成為道德.
具體的道德規范是多種多樣的,判斷一個人的行為可以用這些規范作為准繩;可是要判斷已知的道德規范何以就是一定道德的,就不能以道德本身作為標准,應當尋找道德以外的淮繩,即道德的目的性.
約翰.密爾的功利主義認為,功利乃是道德的目的,人的本性就是追求快樂,趨樂避苦的.密爾認為這是一個公理,是經驗事實.他說:「只有人真正見到這個東西才能夠證明這個東西是見得到的,只有人聽到這個聲音才能夠證明這個聲音是聽得見的,同理,我覺得只有人真正慾望這個東西才是這個東西是可欲的那個意見所可有的證明.」這就是說,快樂之所以是人的最終目的就是因為人們在事實上是以此為目的的.對於快樂的可欲性,密爾說:「不是極樂狂喜的生活,而是痛苦少而暫,快樂多而有變化,並且主動的快樂比被動的斷然佔多數的生活,全部生活中間有一些片刻的極樂.」人追求的快樂本質上乃是精神上的.所以密爾反駁責難者道,如果說快樂論是豬的主義,不是功利論者把人降格到豬的水平,而是那些攻擊者把人與豬等同起來了,因為在他們看來,人除了享受豬的快樂之外.好象就沒有別的快樂可享受似的.
密爾認為,道德之所以必需,就在於乃是追求快樂的工具.而公道與否的外在標准則是功利.人們認為不公正的行為往往是人的自由權利受到侵犯,或者財產受到侵犯,或者阻止別得到他應得的東西,或者一個人得到了他不應得的東西以失信等等.公道的行為恰好反過來:留重別人的自由和財權,獲得自己應得的一份,守約等等.另外,道德之所以成為必需,還在於人們需要互相幫助,建立友誼,制訂契約.社會生活關系決定了建立一定的道德就在於確保這種關系.只有無損他人,共同生活才能保證.
那麼,既然人人追求快樂,道德的普遍約束力又從何而來呢?這要靠理性的利害權衡,靠人類以往的全部經驗.——這是密爾的所謂「聯想原理」.「人類由經驗知道各種行為的趨勢;人生的一切利害上打算並一切道德上規律都是依據於這種經驗的.」通過以經驗為依據的理性權衡,我們就能知道獲得功用的最佳方式,而這個最佳方式是道德方式.道德歸根到底不過是對最好的行為方式的認識和規定.我不說謊,因為我的理性告訴我,人與人之間相互信任比說謊帶來的好處大得多;我不偷竊,因為我知道,偷竊是要受到懲罰的,況且我也有自己的財產要保護;我反對某些個入侵害公氮因為我明白,公益中也有我的一分.總之,目的論使我知道我該追求什麼,理性讓我知道我該怎樣追求,由此產生道德.
就此把功利主義理解為利己主義,那就錯了.功利主義的道德原則是追求「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密爾說:「功利主義認為行為上是非標準的幸福並不是行為者一己的幸福,乃是一切與這行為有關的人的幸福.例如,功用主義需要行為者對於自己的與別人的幸福嚴格地看作平等,象一個與事無關而仁慈的旁觀者一樣.從拿撒勒的耶穌的黃金律內,我們見到功用倫理學的全部精神.待人象期望人待你一樣,愛你的鄰人象愛你自己.做到了這兩件,那就是功用主義的道德做到理論的完備」.根據聯想原理,外在事物與人本性的某種願望有著真實的聯系.密爾認為這一自然基礎就是人類的社會感情,「人是天然的社會動物」,人的社會性深入人的情感就形成人的社會感情.這是產生利他主義的心理基礎.
人與人之間是需要合作的.既有合作,就會產生出公共利益為他們的共同目標.共同目標的形成使「他們自己的目的和別人的目的變成同一了;至少他們暫時覺得別人的利益就是他們自己的利益.一切對社會的聯系的加強,並社會的一切健康的發展,使人人覺得在實際上顧到他人福利於自己更為有利.這種加強與發展也使人人越把自己的感情與別人的福利化為一體或是至少自己感情越變越對別人利益加以實際上的重視.他後來就覺得自己是一個自然重視別人的人」.社會產生合作,合作產生共同利益,繼而產生共同的追求目標.這是利他主義產生的社會基礎.由此,利己和利他得到了統一.
因此,密爾主張要盡可能地保證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合諧一致.他說,要使人們將最大幸福主義作為自己的實踐道德,「功利主義有兩個訓令:第一,法律與社會組織應該使個個人的幸福或利益,盡量與全體利益調合.第二,教育與輿論對於人的品格是有極大的影響力的,在達兩方面應該利用這種影響在人心中把他一已的幸福與全體的幸福緊密聯結.尤其是,為關顧全體幸福而應有的那種種積極的與消極的行為,應該與他自己的幸福相聯系.」
那麼,道德規范和道德原則該如何實施呢?密爾認為道德習慣的形成有兩條途徑:第一是利用外部制裁,造成苦與樂同道德之間的倫理聯想,從而使遵循道德成為習慣.第二,廣泛的社會生活、共同的利益把人們聯系在一起,久而久之,在個人身上培養一種社會感情即在個人的心目中既有自己的分量,亦有他人的位置.
功利主義由邊沁創立,密爾發揚廣大,成為體系.盡管今天功利主義作為學派早已不復存在,然而,功利主義的思想影響是深遠的,也是極有參考價值的.尤其是在約翰.密爾的這本著作中,功利主義倫理觀發揮的淋漓盡致,其銳利的論戰筆調和完備的理論體系,更令人倍加嘆服.

8. 道德的本質、功能和作用是什麼【簡答題】

道德的本質
一、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一般本質)
二、道德是一種特殊的規范調節體系(特內殊本質容)
三、道德是一種實踐精神(深層本質)
一、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一般本質)
1、社會經濟結構的性質直接決定各種道德體系的性質。
2、社會經濟關系所表現出來的利益,直接決定著道德的基本原則和主要規范。
3、在階級社會中,人們在同一經濟結構中的不同地位和不同利益,也決定著各種道德體系的階級屬性、社會地位和彼此間的矛盾斗爭。
4、經濟關系的變化必然引起道德的變化。
二、道德是一種特殊的規范調節體系(特殊本質)
1、道德規范是一種非制度化的規范。
2、道德規范沒有也不使用強制性手段為自己開辟道路。
3、道德規范是一種內化的規范。
三、道德是一種實踐精神 (深層本質)
1.道德需要促使人類結成相互滿足的價值關系,調節人與人的交往、協作,完善人的人格,形成人類特有的實踐精神。
2.道德是有目的的活動。目的性是人類活動的最基本特徵,也是人類精神能夠進入實踐的主要依據。

9. 道德的本質由什麼決定

道德的本質由經濟基礎決定的,是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

道德,是由思想行為所表現的,有一定標準的,社會、風俗,習慣。美德,美就是美的事物;德,古稱之為得;合起來解釋就是,美的事物可以吸引和得到社會中的一切。

首先,社會經濟關系的性質決定著各種道德體系的性質。其次,社會經濟關系所表現出來的利益決定著各種道德的基本原則和主要規范。

再次,在階級社會中,社會經濟關系主要表現為階級關系,因此,道德也必然帶有階級屬性。最後,社會經濟關系的變化必然引起道德的變化。

道德對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不是消極被動的,而是以能動的方式來把握世界,引導和規范人們的社會實踐活動。

「道」指的是萬事萬物運行的規律,大自然的次序關系,這個很容易理解,春種秋收,這就是道;蘋果熟了自然落地,也是道;白天太陽升起,晚上月亮出來,這也是道。

「德」者「得」也,既然明白了宇宙萬物的運行規律,那就要隨順大自然的規律,按照自然規律去做人做事,這就叫做德,比如父母慈愛兒女,這就叫德;兒女孝順父母,也叫德;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也是德。

(9)師德一般本質簡答擴展閱讀:

道德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起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道德是指以善惡為標准,通過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來評價人的行為,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的行動規范的總和。

道德作用的發揮有待於道德功能的全面實施。道德具有調節、認識、教育、導向等功能。與政治、法律、藝術等意識形式有密切的關系。中華傳統文化中,形成了以仁義為基礎的道德。

道德是催人奮進的引路人。它培養人們良好的道德意識、道德品質和道德行為,樹立正確的義務、榮譽、正義和幸福等觀念,使受教育者成為道德純潔、理想高尚的人。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道德觀念,沒有任何一種道德是永恆不變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的宣傳教育及社會輿論的長期影響而逐漸形成的。這是一種道德相對主義,與之相反的主張則稱為道德絕對主義。道德很多時候跟良心一起談及,良心是指自覺遵從主流道德規范的心理意識。

熱點內容
師德教育活動總結 發布:2025-07-29 05:26:30 瀏覽:579
愛崗敬業師德學習體會 發布:2025-07-29 05:16:21 瀏覽:409
teva是什麼牌子 發布:2025-07-29 04:04:00 瀏覽:109
小學生一年級下冊語文 發布:2025-07-29 03:32:34 瀏覽:262
無錫耐思生物科技 發布:2025-07-29 02:00:24 瀏覽:194
暑期沖天 發布:2025-07-29 01:19:21 瀏覽:730
趣味物理故事 發布:2025-07-29 01:04:57 瀏覽:551
爽英語 發布:2025-07-28 22:26:23 瀏覽:168
2017學科評估土木 發布:2025-07-28 22:06:54 瀏覽:379
教學q次方 發布:2025-07-28 22:05:18 瀏覽: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