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師生師德 » 現代的師生觀

現代的師生觀

發布時間: 2021-02-09 22:43:02

師生關系的現代特點是哪些

尊師愛生、民主平等、教學相長、心理相容

② 簡述現代學生觀的主要內容

1、學生是發展中的人。首先,學生的身心發展是有規律的。例如,學生的身心發展具內有一定的順序性容,是一個由低到高,有簡單到復雜,由量變到質變的發展過程,具有不可逆、不可越的特點,因而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的順序性,循序漸進的方法對學生進行施教。

2、學生具有獨立意義的人。每個學生都是獨立於教師的頭腦之外,不以教師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是責權的主體。

3、學生是獨特的人。第一,學生是完整的人,第二每個學生都有自身的獨特性,第三學生與成人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2)現代的師生觀擴展閱讀:

鼓勵學生的方法:

1、學生成績取得了進步要鼓勵。學生的成績只要取得了任何一點進步,都應該進行鼓勵,名次上升了可以鼓勵,單科分數提升了可以鼓勵。鼓勵的同時還需要分析學生的不足,對學生提出改進的建議。

2、老師要發現每個學生身上的優點,不能只盯著他們的缺點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不能用唯一的標准來衡量每個孩子。作為一個老師,責任很重,我們要讓學生成長的道路上多一些鼓勵,少一些冷漠和批評。

③ 現代學生觀的基本觀點是什麼

現代學生觀則認為學生是積極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是正在成長著的人,教內育的容目的就是育人。

④ 現代教學觀有哪些基本觀點

現代學生觀則認為學生是積極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是正在成長著的人,教育的目的就是育人。
在實施新課程中,學生是核心,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我們的老師需要主動地、自覺地拋棄傳統的師生觀,而建立一種積極的、有效的新型師生關系,具體說來,應該是以下幾個方面:
把學生當做學生
在傳統的教學理念中,教師將學生看作是學習的機器,對於學生總是有各種各樣的要求,但從來不考慮學生的要求,是將學生看作機器,而不是看作為一個人。因而,在新課程理念下,教師首先要將學生看作學生,看作為一個人,一個活生生的人。學生的首要任務是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以及培養自己的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學生要以學為主,這種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是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而不是教師的強行灌輸。只有「把學生當做學生」,教師才能更好地履行「教書育人」的神聖職責,義不容辭地對學生施以「引導」、「指導」、「誘導」、「輔導」、「教導」乃至「訓導」才有可能「導」出新課程的成功。
把學生當作朋友
教師要敢於打破「師道尊嚴」的傳統觀念,不再強調「學生必須服從教師」,而要堅持把自己放在與學生平等的地位,建立一種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把學生當做朋友,意味著要和學生在一起生活、在一起交流自己的思想情感、人生觀、世界觀,要對學生平等和信任。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於和學生交朋友,以平等的朋友身份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使之在平等的地位、民主的氛圍中自覺自願地、樂此不疲地參與教育過程以及教育活動,形成良性發展。
把學生當做老師
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知識的更新已經是日新月異。教師,已不再是「唯一的知識擁有者」;學生,也不再是「期望的知識接受器」,其中有些學生某些方面的知識(包括計算機、現代科技等方面)已超過了部分教師,由於獲取知識的渠道之多,即使在教師所執教的本學科上,也有不少信息——學生已經掌握了,而教師卻還毫不知曉。這沒什麼關系,「師不必賢於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問題在於:我們教師是否應該虛懷若谷,不恥下問,心悅誠服地把學生當做老師,向他們學習自己所不知的東西,並以此舉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做學習的主人?去聽聽他們的解釋,他們的討論。
把學生當做同學
新課程、新教材給教師和學生帶來了全新的面貌,一切都得從頭開始。學生固然需要教師的教學與引導,但教師也同樣需要接受一定程度的培訓與指導(其實,一些教師平時所依據的《教學參考書》、《教案設計》等等,均如同一位「不說話的老師」)。這在某種意義上,便讓教師與學生具有了相同之處。因此,我們教師可把學生當做同學,主動地與學生密切合作,共同探究,給學生創造一種寬松和諧的對話環境,教師與學生在一起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在彼此交流、互相溝通及坦誠的碰撞中,成為深受學生歡迎的「學習上的好夥伴」。
把學生當作兒童
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明確指出:「兒童是指18歲以下的任何人,除非對其適用之法律規定成年年齡低於18歲」。從聯合國的定義來看,我們的學生都應該屬於兒童的范圍。作為兒童的學生應該有自己的童心,有作為兒童的特有的性格和愛好。作為教師就應該將學生看作兒童,對於兒童的要求應該符合兒童的身心特點。
把學生當作教育的主體
教育的主體是學生,教育的過程、方法、手段都應緊緊圍繞這個主體進行。
首先,人的主體性是指人作為活動主體的能動性。能動性側重於主體能力,表現為主體活動的自覺選擇和創造。它包含多方面的涵義:一是主體對於主客體關系的自覺性。馬克思指出:人是「有意識的存在物」、「人則使自己的生命活動本身變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識的對象。」人的這種自覺意識是一種人的自我意識、主體意識,是人的自覺能動性的標志。正是人的自覺能動性,產生了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與我」的主客體關系;產生了人與自身的「主體我與客體我」的主客體關系;產生了人與他人之間的「自我與非我」的主客體關系(註:袁貴仁《馬克思的人學思想》, 104頁,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1996 年版。);二是主體的選擇性。馬克思認為人的活動是根據「物種的尺度」,即客體的規律和人的「內在的尺度」,即主體的需要、目的來實現選擇的。人類社會歷史是合乎規律的自然歷史過程,也就是人的能動選擇過程;三是主體的創造性。馬克思說:「勞動是積極的、創造性的活動」;列寧認為,人的意識不僅反映世界,而且創造世界。創造性是能動性的最高表現。所謂「人化自然」是主體所創造的客觀世界。
其次,人的主體性是指人作為活動主體的自主性。自主性側重於主體權利,表現為主體對活動諸因素的佔有和支配。真正的主體必然是具有主體性的主體,他既有能力又有權利支配和控制活動的諸因素。
最後,人的主體性是指人作為活動主體的自為性。自為性側重於主體目的,表現為主體活動的內在尺度和根據。人類活動具有目的性,這個目的是超越現實的觀念性的存在。這便是馬克思的思想:人的勞動是自為的,這是動物和人的根本區別。主客體對象性關系的確立是主體從「為我」的角度進行選擇的。

⑤ 現代教師的學生觀是什麼

學生就是上帝的觀念。說的是我們要從學生的角度出來,以最好的態度讓學生和家長滿意,以此來提高我們的業績,實現我們的利潤。
學生就是上帝是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下。

⑥ 現代教師應具備什麼樣的學生觀

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變化和發展,傳統教育受到挑戰,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方法不斷出現,隨之而產生了一系列新的問題。在新的條件下應怎樣看待受教育者或教育對象,尤其是作為教育者的教師應樹立怎樣的學生觀,已成為重要的教育問題之一。所謂學生觀就是用什麼樣的觀點、方法去對待學生,是教師的世界觀、教育觀在學生問題上的具體體現。對教師而言,科學正確的學生觀,小到關乎自己的工作利益,大到關乎民族的未來、國家的明天。「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我們應該摒棄過去那種單純把學生當作被動的、單向的知識接受者的理念,而應該把學生看作是平等的、能動的、活生生的人。一、學生是獨立完整的人1.學生是獨立於教師、家長、同學頭腦之外的客觀存在。學生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他不是包括家長、老師、同學在內的任何一個人的依附。無論哪個年齡階段,每個學生都是獨立於別人的頭腦之外、不依他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無論你是否喜歡、是否願意,他(她)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決非老師想讓學生怎樣學生就會怎樣,學生既不是教師的四肢可由教師隨意支配;也不是泥土或石膏,可由教師任意捏塑」。

⑦ 教師觀是什麼

教師觀即教師的教育觀念,是教師對教師職業的特點、責任、教師的角色以及科學履行職責所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等方面的認識。它直接影響著教師的知覺、判斷,進而影響其教學行為。

本節旨在通過對現代教師觀的論述,使教師了解現代教師職責和特點,明確現代社會對教師的期望和要求,提高教師的現代意識,是教師樹立正確的現代教師觀,實現教師角色的准確定位。提高教師的素質,以便全面的履行教師的職責,作一位符合新世紀素質要求的教師。

(7)現代的師生觀擴展閱讀:

《教師法》第七條對教師的基本權利作了明確的規定,共有六個方面:

(一) 進行教育教學活動,開展教育教學改革和實驗;

(二) 從事學術交流,參加專業的學術團體,在學術活動中充分發表意見;

(三) 指導學生的學習和發展,評定學生的學業成績;

(四) 按時獲取工資報酬,享受國家規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帶薪休假;

(五) 對學校教育教學、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門的工作提出意見和建議,通過教職工代表大會或者其他形式,參與學校的民主管理;

(六) 參加進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訓。

如何正確看待師生觀,學生觀和教育觀

樹立正確的學生觀,首先教師應該樹立正確的育人意識。 傳統的教育觀念把教師的職責概括為「傳道、授業、解惑者也」,這里的「傳道」本質上就是培養人的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更多關注的是學生學習的成績,而忽略了學生身心健康的全面成長,這樣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實際上,不論是教育機構,還是教育工作者本身,都應該放下功利心,從學生終身發展的角度出發,不僅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技巧;更重要的還是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如何處世;讓每個學生懂得感恩,學會感恩,懂得為他人著想,做一個受歡迎的人和對社會有用的人。只有這樣,他們才知道尊重老師,團結同學,孝敬父母,回報社會。我認為:成才比成績重要,而成人比成才更重要! 其次, 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平等觀
平等是現代師生關系的基礎,沒有平等、民主,就沒有現代教育。教師不僅是學生的導師,還應該是他們生活中的益友,是他們人生成長道路上的引路人。教育的角度是水平的,而不是居高臨下的,在國外的課堂上,教師為了使自己的視角能和學生保持在一個水平面上,直接面對面地和學生交流,有時他們會跪在地上,由此也可以看到平等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教師和學生其實是先知和後知的關系,或者說是在某一領域比別人先知而已。孔子也說:「三人行,必有我師。」在科技日益發達、信息手段不斷進步的今天,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是多方面的,在很多領域也許我們真的還沒有學生知道的多。因此互相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也是今天新課標理念的基本要求。
作為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更要重視學生情感的發展與人格的完善。既要小心地保護學生的自尊,又要尊重學生的情感、個性,應在有效的溝通中,使自己成為學生可信賴的朋友和夥伴。這樣,才會有師生交往的愉快、健康,才會有師生的共同進步和教育所本應擁有的那份快樂。 2.個性觀
個性觀就是教師要承認和尊重學生的個性。一個班級就像一棵大樹,每一片葉子都需要陽光雨露,更重要的是,樹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學生的差異狀況是客觀存在的,從學生個人身上體現出不同的發展方向、不同的發展水平和不同的個性特長。教師要正視學生的差異、尊重學生的差異,不要把差異簡單地認為是學習成績的好壞,要有「綠葉紅花皆春色」的育人思想。蘇聯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教師的「基本原則永遠是盡量地要求一個人,也盡可能地尊重一個人。」只有在孩子的個性得到承認和尊重的前提下,我們的教育才能最大的發揮應有的作用。 3.發展觀
發展觀就是要求教師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每個學生。世上任何事物都是在變化中不斷提

高、進步的,教育也是如此。現代社會提倡以人為本,確立以學生發展為核心的教育思想,把教書育人作為教師工作的基本導向,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這是現代教育理念的基本內涵。在我們的教育中,樹立「生本」發展觀,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也是時代的要求。教師切忌用靜止的眼光評價學生,好學生固然會繼續進步,但後進生也並不是都是一成不變的。我們不僅要承認後進生可以進步,而且還要理解學生在進步中出現的反復。反復是正常的,學生反復100次,作為教師,仍然可以做101次的轉化工作。教育雖然不是萬能的,但教育的本質在於使每個受教育者都擁有平等的發展機會。
4.矛盾觀
「人是廣闊的世界,心靈是復雜的宇宙。」每個人都是「真善美」與「假丑惡」兩個自我的統一體。因此,作為教師,教育的任務就是不斷把學生內心的「真善美」啟發、誘導出來,善於挑動學生進行兩個自我的斗爭,在兩個自我的斗爭中不斷滌除「假丑惡」,樹立高尚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另一方面,教師和學生的關系也是矛盾對立和統一的集合體。學生是幫助教師不斷提高教育水平和教學能力的人,也正是學生的不斷促進,教師才能在思想上經常感覺到學習的緊迫感和危機感,我們所說的教學相長大抵即是如此。 我們說以前是以知識傳授為主,而忽視了對學生全面能力的培養。現在的教育是綜合素質的教育,學問高深固然可敬,素質全面同樣令人欽佩。教育不是使學生獲得各種知識量的疊加、累積和現有知識的再現,更重要的是在教育教學的各個細小環節注重培養孩子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
隨著新一輪的課改,尊重孩子的獨立性,發展孩子的個性,健全孩子的人格,促進學生身心的全面健康成長,使孩子在平等、愉悅的環境中受到教育,越來越成為時代的呼喚。我真心的希望大家真正行動起來,使我們的孩子能真正感覺到來自各界的關心,使他們在受教育的同時,學會做人,懂得感恩,真正體會到並享受學習帶給他們的快樂和幸福。

熱點內容
天然氣燃燒化學方程式 發布:2025-07-27 19:47:48 瀏覽:900
江蘇教師資格證報名入口 發布:2025-07-27 18:07:32 瀏覽:939
穿越火線在哪裡下載 發布:2025-07-27 17:57:32 瀏覽:27
iu教學設計 發布:2025-07-27 17:49:09 瀏覽:146
鋼琴和弦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27 16:15:03 瀏覽:51
六年級下冊數學易錯題 發布:2025-07-27 09:15:32 瀏覽:603
師德演講稿小學 發布:2025-07-27 08:20:38 瀏覽:83
教師大家訪記錄 發布:2025-07-27 07:30:13 瀏覽:336
幼兒園教師德能勤績 發布:2025-07-27 07:25:38 瀏覽:765
外研版六年級英語 發布:2025-07-27 05:30:33 瀏覽: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