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講師德
師德問題其實是整個社會職業道德體系缺失的一個縮影,諸如不法商人置人民生命不顧製造出有損健康的食品,到醫院看病面對醫生的冷漠和讓人生畏的醫葯費,到職能部門辦事遇到工作人員的敷衍和冷淡等等。可以說整個社會意識形態出現了問題,價值觀異化,利益主義至上,這是社會矛盾頻發的根本,是黨和國家領導人著力解決的問題。就如當前黨中央所提的轉變作風和厲行勤儉節約,制約的是行為,真正要改變的人們意識形態的一些東西,社會要回歸理性,人要回歸理性,教師也要回歸理性。幾千年的傳統,教師的職業定義為傳道授業解惑,教師就應該是春蠶、是蠟燭形象。
師德師風建設是教師隊伍建設的核心,提高教師隊伍素質關鍵在師德師風。真正把「愛」和「責任」融進了職業生命的教師,不愁他的專業不能成長,不愁他的教育質量不高。
但是師德師風建設卻是教師隊伍建設的難點,特別是在中小學:一是社會發展期人們價值觀的異化帶給教師隊伍沖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進一步確立,廣大教師同其它各行各業的人一樣,在價值觀、金錢觀、利益觀方面發生深刻變化,原有思想認識的平衡被打破,春蠶、蠟燭等高尚的教師形象不再被認同。特別是近幾年,社會腐敗現象增加,收入差距擴大,物價快速上漲,教師的心理負擔和生活負擔加重,自然產生了利益主義傾向。二是潛在的市場需求對教師產生巨大誘惑力。人們對優質教育的追求與優質教育資源不足存在矛盾,普通百姓分數至上的教育觀念催生了家長的「拼師」心理。很多家長認為,學生多做題,教師多輔導,學生就能多得分;也有家長認為,把孩子委託給教師,孩子就不會變壞。這其中不乏有極少數教師對家長的誤導,但是絕大部分家長都是努力給孩子營造最佳的教育環境,在對孩子教育的投入上是不吝花費的,所以大到新東方、小到私人培訓機構都異常紅火。社會上都在分學生碗里的羹,作為近水樓台的教師自然難得抵擋住這份誘惑。三是基礎教育教師隊伍素質日漸低下。重視教育提高教師待遇的聲音每年都有,對比社會的快速發展,教師地地位待遇不僅沒有提高,反而一年不及一年。優秀的高中畢業生很少選擇師范專業,優秀的師范畢業生又很難選擇到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任教。加之近十年中小學生數量驟減,教師的相對數量飽和,少有補充,農村學校教師老化現象嚴重。教師隊伍中缺少新鮮血液,少數教師處於一種過日子等退休的狀態,自然影響到教育教學行為。四是僵硬的教師管理體制。不合格的教師不能將其退出教師隊伍,違規違紀的教師不能給其有效的制約,和諧穩定的工作要求又束縛了很多管理職能,滋生出少數教師「奈我如何」的心理,產生了教師中的「老油條」。
要解決當前教師師德師風問題,學校體現出三點難處:一是引導無力。解決師德師風問題的根本在於引導教師把握主流的價值觀,增強教師教書育人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在浮躁的社會和功利化的教育環境里,教師只有擁有一顆平常心,才能榮辱不驚,愛撒桃李。但是,這種引導僅僅依靠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領導的說教往往顯得蒼白無力,即使有極少的師德典型出現,他們往往以犧牲家庭幸福或者生命健康為代價,精神令人欽佩,行為並不被廣大教師接受。意識形態的東西根植於一定的土壤和環境,在學校不能解決教師實際難處的情況下,空洞的說教很難影響到教師的價值觀。二是解決無方。存在即合理,師德師風問題固然有教師本身問題,有些問題如教師責任感不夠、體罰或者變相體罰學生等可以通過學校強化管理來解決。但是諸如教師辦班補課等與利益相關的問題,一門子的禁堵並不是辦法。我們看到一面是各級主管部門三令五申,一面是教師暗地下我行我素,在城市學校尤甚,在優質學校尤甚。有被查辦的往往也只是些小蝦米,最後是讓規范制度喪失公信力。面對家長的需求,如何疏導,把市場的行為變得合符規范,上級管理部門需直面問題,而不是一味地執行著永遠執行不到位的規范。三是制約無能。面對師德違規的教師,學校能如何?調離教學崗位,求之不得;停崗,可以鬧得學校不得安寧。就算一所學校處分了幾個教師,整個社會都是如此,又該如何交代?所以在師德違規面前,很多教師都表現出理所當然,少數被查辦的教師還覺得委屈。改革創新需要有壯士斷臂的勇氣,需要流血犧牲的代價。只有把師德規范作為教師從教的紅線,踩線必糾,過線必罰,讓違反師德的教師付出一定代價,把屢犯不改、嚴重違反者堅決清除出教師隊伍。如此,師德建設才不是一項虛功。
市教育局出台了師德建設的系列規范和活動方案,並召開座談會徵求意見,對師德師風建設工作的重視可見一般。我想,這是抓住了教師隊伍建設的根本。但願,在新的風向下,我們的教師能夠認真反思自己的從教行為,守住底線,善待工作,善待學生,美麗人生。
『貳』 關於師德師風的演講
當然是要有真實性呀。你是准備什麼階段的演講?小學?中學?還是高中呢??
『叄』 關於師德教育
教師的師德是靠著教師自己對自己工作的樂趣所培養的。在古代,教師通常是那些比常人對精神層面的知識熱情更大的人,通常他們就是那些通向永恆知識的門徑;而學生也是那些對此極為仰慕的人。總之,教師和學生都不是普通人,都是那些對知識(非權力和金錢)極度渴望的人。
現在呢,人們認為知識服務生活,老師和學生都是對權力和金錢極為渴望的人。老師想著名銜和薪水,學也想著未來能有同樣的事。這種師生關系實際上就是假造的。
在這種條件下,從師教師職業的人,總認為憑著教師的頭銜應該多受到一些尊敬,不至於像演員一樣,如果演出失敗就遭觀眾唾棄。實際上,教師幾乎就是演員,也應該安然接受這一待遇。因為時代不同了,雖然名稱相同,但也已經是名不副實了。教師教授的不再是稀有的神聖知識,而是普通甚至下賤的數理常識,那些死記硬背的東西,那些與精神和高層追求毫無瓜葛的東西。
現代教師就是偽裝的演員、推銷員和保姆。當然,也不要指望他們對顧客有多敬業。現代教學已經不允許學生自由提出他們對教學的渴求了,目標一開始就定義了,內容也定義了。留給少數虔誠的、單純地想做好教師這一工作的人,自由發揮的空間只是不足為道的戲份。學生、家長、校方,沒有一方是真的希望教學能夠按照其既定的科學效果進行的,不過都是維持原有的觀念。
對於教師而言,傳授學生真實的知識,就是師德。而不是關注教學的手段、工具和規則。教師為什麼要去學心理學,這簡直就是荒誕。教師不應只是單純地幻想,學生能夠圍上來殷勤地詢問問題,哪怕是出於刁難而說出的疑問,教師不能再一廂情願地寄希望於那些老舊的思想畫面了。限制在舊的教學框架里的老師這一角色,新上任的人應該理解,這不是令人愉悅的顯現,而是又一俗套的重演。
在擁有細致的科技工具和革命性的觀念加以傳播的時代,為什麼一個學生要寄希望於一個機僵硬地反射觀念的老師,老師只要提出目標和具體的數據就好。一個站在古老客套的教室里的教師,他首先要打破所有環境的舊習,哪怕要學生自由聯想都比讓他們聽自己說話要強。那就是——讓學生嘗試扮演教師這一角色。為什麼我們的課堂「不敢」讓學生「思考」,為什麼課堂的進展不能建立在學生自己的思考里……
像提問者問的問題,為何要關心家長,為何要關心學生的出勤率,為何要關心紀律、人情世故和講義?WHY CARE ABOUT THAT ?WHY SOMEBODY SHOULD CARE ABOUT THAT?!
『肆』 談談自己在師德方面還存在哪些欠缺的地方今後將如何改進
人們常形容育人職業是「園丁」,那是很貼切的,可以這樣說,什麼樣的教師就培養什麼樣的學生,育人之本,關鍵在於師德。如果把學校比喻成企業的話,我們培育的我想產品就是人,教師所要關注的就是那一個個靈活生動的生命。在教育中,我們也應該抱著「以人為本」的思想去教育我們的孩子,擺正角色位置,正確認識教師與幼兒的關系,從孩子的道德發展需要出發,我們的道德建設不能只停留在「五要五嚴禁」上,不能只停留的外顯中,而更應該注重一些內在的東西。幼兒園的孩子年齡小,可他們渴望溝通、渴望交流,我常常覺得每次進班都非常的累,但是如果換一個角度想「今天我進班是去和孩子們玩了」,這樣的心理調適下,即便是累,那也是快樂的;當看到孩子畢業,在幼兒園中長高、長大,從連吃飯也不會到什麼事情都能自己做,從進園的哭哭啼啼到與老師的難舍難分,在陪伴他成長的每個階段中所付出的辛苦都已顯得不再重要。通過培訓我學到了很多東西:對學業有困難、行為有偏差學生的轉化工作,作為教師要做到有愛心、有耐心、有細心、有恆心。 要全心全意投入教書育人的事業,做為人民服務,讓人民滿意的教師,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通過這次培訓,使我對師德的建設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我深知,師德建設是一個永恆的主題,它任重而道遠。在當前落實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的戰略中,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推進課程改革,全社會加強公民道德建設,大力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新形式下,教師職業道德建設要常抓不懈,以教師隊伍的職業道德的全面提升,為教育的改革與發展保駕護航。 經過聽報告、觀看影片、學習和討論,可以說我們在師德認識上有了很大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在理論上使我愛崗敬業有了具體內容和明確目標。從而,我對自己所擔負的教育教學工作也有了新的認識一個具有良好師德的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不僅要「專」,而且要「博」,不僅專業知識扎實,而且要興趣廣泛,一專多能。要注重積累、陶冶、培養高雅的審美情趣,在日常生活中應加強學習,開闊視野,不斷豐富,充實自己,提高自己的藝術修養,調動各種教學要素及兒童各種感官參與學習,還必須要了解現代信息技術及使用方法,並運用於教學,以潛移默化地提高自己的內在素養。 此外,教師的愛必須升華成一種一視同仁、不偏不依的愛,做到對每一位幼兒負責,善於發掘每一位幼兒的個人潛能。記得陶行知先生曾說:「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裡發出來的,才能達到心的深處。」 我們必須用心來對待每一位孩子。
這次培訓讓我悟到了許多,但更為重要的是,必須要把領悟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在學習中認識,在實踐中進步。
師德是教師職業理想的翅膀,加強教師職業道德修養,是當今時代發展的需要,是實現素質教育的需要。二十一世紀的發展給當今教師展開了一個全新的舞台,我們必須不斷提高自己的職業道德修養,跟上時代步伐,並發揮自己的全部光和熱。
『伍』 一個沒有師德的老師
哈哈,大家來都是啊。每個班上自都會有這么一兩個老師,我們班主任那SB也是,我們一政治課上有人在垃圾桶燒火,他曉得後,二話不說罰我一朋友(他因為以前說了幾句真心話頂撞我們老班,又離垃圾桶進)以後別出現在班上,其實是令一個成績好的人燒的,我們兄弟都想替天行道殺了她,而我那朋友又是個老好人,甘願背黑鍋。可更可氣的是,我們逼著那成績好的同學給老班講明情況,可你猜老班咋講,他在班上宣布,讓我那朋友走是因為他不叫作業,分明是狡辯。而我那朋友現在在幹嘛?飯店裡洗碗,就這樣被那SB害的前途..........現在說這些也沒用,大家學習好點,將來做了國家領導人,把這些不和諧的全和諧掉,別再出現這種SB了
『陸』 師德的典故
孔子既注重禮貌,又很強調要有真情實感。他很富有同情心。本來孔子好唱歌,但是遇到人家辦喪事的時候,這一天他就不再唱歌了。在死了親屬的人旁邊吃飯,他不曾吃飽過。他看見盲人、穿孝服的人,即使對方年輕,也一定站起來;路上碰到的也趕快迎上前去。一天,有位盲人樂師來見孔子,孔子趕緊迎上去。樂師走到台階邊的時候,孔子就告訴他:「這是台階」。當走到席子邊的時候,孔子就告訴他:「這是席子」。等樂師坐下以後,孔子又向他一一介紹屋子裡的人,說:「某某坐在這里,某某坐在那裡」。送走樂師以後,學生子張便問道:「這樣不是太麻煩嗎?」孔子回答說:「接待盲人就應該 ..........
『柒』 為什麼現在的老師課堂不講,課下講,學校不教,辦班教,師德是什麼
現在是抄金錢至上了,國家襲三令五申不準補課,但是實際情況呢?現在還在搞教育產業化,這簡直是將老師往邪路上推。而且現在這些老師一遍遍長工資,還不知足。究其根本原因,就是教育資源分配不公。而且這情況不只國內有,日本、韓國這些國家都這種情況。美國小孩為什麼沒補課,因為人家教育資源多,學校雖然市場化,但有嚴謹的董事會監督。遇到這種師德有問題的老師,絕對打掉其飯碗。
『捌』 都在說「師德」,為何沒有人提「生德」呢
強調“師德”而非“生德”其實這是一個很好理解的事情。因為老師和學生在傳道授業解惑上的地位是不平等的。老師比學生的人生閱歷、知識儲備和所見所聞都要豐富的多,所以老師總是能在方方面面影響到學生。
師德,即作為老師應該具備的品行。強調師德是因為老師是處在教育的主導地位的,老師的一舉一動都會影響學生,所以師德是所有老師都應該具備的。
最後,我想說,我們雖然不會強調“生德”,但我們應該強調對老師的敬重、敬愛。體會老師的辛苦耕耘。作為學生,更應該努力學習,發奮圖強,用自己的學習成果來回饋老師的教學成果,這就是對老師最大的尊重。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願所有老師都能桃李滿天下。
『玖』 關於幼教師風師德的分享,不要講得像演講一樣,普通一點就好,能說個四分鍾的就好了,大家幫幫忙阿。急急
-----把美留給孩子
你是一個好教師嗎?聽聽學生們怎麼說吧!"
這不是什麼名人說的話,這是我在一個學校校園牆報上看到的,是一個普通教師留下的師德格言。
中國最著名的大學,復旦大學研究生院4000名左右的研究生從全校457名教授中評選自己心目中的「十大傑出教授」。調查發現,師德教風是學生評選自己心目中的傑出教授的首要標准。
復旦大學的校園BBS上有的學生坦誠地道出自己的觀點,他說:「我們心目中的好教授必須有高尚的師德教風,而不是世俗的成功」。
這次評選給天下所有的教師都提了個醒,師德教風仍然是教師們最重要的品德。
教師是立校之本。師德是教育之魂.
教師是社會道德傳統的繼承者和傳遞者,教師不僅把前人長期積累起來的生產經驗和科學文化知識傳遞給學生,而且把前人確定的道德價值觀傳遞給學生。教師還是社會道德新風尚的倡導者和先行者。在我國新文化運動時期,正是由一批進步教師在反封建的斗爭中首先提倡新道德的。可見,教師職業道德對社會道德的發展和社會風氣的轉變具有促進作用.
據有關部門不久前進行的民意調查,教師在所調查的二十一種全民所有制的行業中,被認為是社會形象最佳的;也就是說,其職業道德狀況是最好的,這也是不爭的事實。但是否就沒有問題了呢?有,而且相當普遍,有的問題還相當嚴重,曾經被人們稱之為"最後一片凈土"的教育界,如今也不那麼干凈了。
最近我國揭露的多起老師毆打、侮辱、摧殘學生的暴力事件,就性質而言,我認為沒有比這種現象更深刻地揭露出教師素質的變異和教育品質的惡化。
人們常說: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只有具備了良好的道德品質,才能有資格為人師表,才能更好地教育和影響學生。在家裡,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者;在學校,教師是孩子的表率,其言行舉止,甚至興趣愛好等,都會對年幼純潔的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像那些打罵並侮辱學生的老師,自己為師不尊,又怎能教育好學生呢?
教育與師德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有什麼樣的師德,就有什麼樣的教育。教書不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教人.
《學習的革命》這本書中有這么一段話,很發人深省: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批評之中,他就學會了譴責。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諷刺之中,他就學會了害羞。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鼓勵之中,他就學會了自信。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表揚之中,他就學會了感激。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真誠之中,他就會頭腦平靜地生活。
有時我總是這樣問自己:"我教的學生們生活在什麼之中呢?"
用語言來播種、用粉筆來耕耘、用汗水來澆灌、用心血來滋潤。對學生充滿愛的教師的每一堂課,都彷彿在為學生打開一扇扇窗戶,讓學生看到一個色彩斑斕的新世界,並且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博大胸懷和崇高精神境界。
站在三尺講台,日復一日地講授知識,似乎十分平淡,也十分平凡,然而崇高的風范,正是在這平凡的本職工作中體現出來。
最後,允許我引用著名文字家莎士比亞說過的一句話:「生命短促,只有美德能將它傳到遙遠的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