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閱讀潮
『壹』 暑假課外閱讀做手抄報都要寫些什麼內容
就看暑假想要閱讀什麼樣的讀物去做手抄報內容
以下手抄報給你參考
《繁星》是一部詩集,由164首小詩組成。有冰心寫成,冰心一生信奉「愛的哲學」,她認為「有了愛,便有了一切」。在《繁星》里,她不斷唱出了愛的贊歌。她最熱衷於贊頌的,是母愛。除了摯愛自己的雙親外,冰心也很珍重手足之情。她愛自己的三個弟弟。她在後來寫作的一篇散文《寄小讀者·通訊十三》里,還把三個弟弟比喻成三顆明亮的星星。冰心贊頌母愛,贊頌人類之愛,贊頌童心,同時她也贊頌大自然,尤其是贊頌她在童年時代就很熟悉的大海。歌頌自然,歌頌童心,歌頌母愛,成為冰心終生創作的永恆主題。 它的主題是:母愛,自然,童真
《繁星·春水》是人們公認的小詩最高成就,被茅盾稱為「繁星格」,「春水體」。它所體現的主題是:母愛,自然,童真,構築了冰心的思想內核「愛的哲學」。
《春水》是《繁星》的姊妹篇,由182首小詩組成。同樣是在《晨報副鐫》上最先發表,不過《春水》的問世要比《繁星》晚三個月。
在《春水》里,冰心雖然仍舊在歌頌母愛,歌頌親情,歌頌童心,歌頌大自然,但是,她卻用了更多的篇幅,來含蓄地表述她本人和她那一代青年知識分子的煩惱和苦悶。她用微帶著憂愁的溫柔的筆調,述說著心中的感受,同時也在探索著生命的意義和表達著要認知世界本相的願望。
冰心以其特有的女性纖柔,用清新秀麗的語言寫成了《繁星》、《春水》兩本詩集,並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 第一,哲理性強是《繁星》、《春水》的一大藝術特點。《繁星》、《春水》中,有許多詩都是蘊涵著深刻思想的哲理詩。這些深刻的思想往往都是和詩中描繪的具體形象以及詩人深沉的思緒揉合在一起的,因而仍然具備著詩的情緒,有著詩的美感。 第二,纖柔是冰心詩歌的另一個顯著特色。冰心的詩,無處不表現出一種女性的纖柔。以她「滿蘊著溫柔,帶著憂愁」的抒情風格,感情深沉濃烈地歌吟著純正的愛,描繪著大自然的美;同時也以獨特的方式表達了對某些社會丑惡現象的譴責。 第三,文字輕柔雅麗,韻律渾然天成,意境優美清麗。《繁星》、《春水》中詞句的運用彷彿信手拈來,處處透露著輕柔雅麗的風格。
「冰心體」小詩在詩人們的輾轉模仿之中,很盛行了幾年。劉大白、郭紹虞、葉紹均、徐玉諾、宗百華等,都創作了不少各具特色的小詩。這些小詩以真實簡練的文字,含蓄地表現了詩人們在霎那間對於平凡事物的獨特感興趣和情思的變遷。它們和冰心的小詩一起,形成了一片晶瑩而又遙遠的星群,永遠閃爍在新詩發展的路途上。
[編輯本段]背景
冰心作為五四時代的著名詩人,她的詩名是和《繁星》、《春水》連在一起的。《繁星》共164首,《春水》182首,主要發表於1922年的《晨報副刊》上,小詩均無單獨標題,只按序號編排。1923年兩組詩歌先後結集,分別由商務印書館和新潮社出版。在當時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冰心的小說和散文已經贏得了廣泛的讀者和眾多的贊譽,人們已經注意到,這個文壇新秀具有詩人的天份。而她自己立意做詩,還是因為受到了《晨報副刊》的記者孫伏園的鼓勵。他把冰心一篇饒有詩趣的雜感,分行放在詩欄里,使冰心受到極大鼓舞,決心打開自己心中文欄與詩欄的界線,專門做起了詩人,用詩的形式采探索人生。
冰心在後來回憶了自己當初寫詩時的情景。在她求知慾最旺盛的時候,課上課下貪婪地讀著各種書報,遇到自己喜歡的句子,就三言兩語歪歪斜斜地抄在筆記本的眉批上,這樣做慣了,有時也把自己隨時隨地的雜感和回憶寫上去,日子多了,數量也就相當可觀。雖然大致不過三五行,但這三五行背後,總有些與親身經歷有關的事,看到這些字,便想起很親切很真實的情景,捨不得丟掉。
這時她偶然在一本什麼雜志上,看到鄭振鐸譯的泰戈爾的《飛鳥集》連載,都是充滿詩意和哲理的三言兩語。她心裡一動,覺得自己記在筆記本眉批上的那些三言兩語,也可以整理一下,抄錄出來。在抄的時候,她選擇那些更有詩意的,更含蓄一些的,放在一起,因為是零碎的思想,就選了其中的一段,以繁星兩個字起頭的,放在第一部,命名為《繁星》。
當時的許多評論家也認為,冰心受了泰戈爾的影響。但也許說她在泰戈爾的啟示下,發現了自己的詩才更准確些,真正的源頭還在於她自己那些「零碎的思想」。
鄭振鐸的看法更全面一些,他認為,除了泰戈爾以外,冰心還受到了古典詩詞上絕句、小令的影響。冰心10歲的時候就讀了《論語》、唐詩,「發瘋似的愛了詩」,看詩韻,學對對聯,還在課外做了兩首七絕,執拗地送給先生「改削改削」,深厚的詩詞功底是她成功地創作小詩的原因之一。另外當年周作人翻譯的日本短歌俳句,流傳極廣,對冰心的影響也不少。
《繁星》和《春水》是冰心在探索人生的過程中靈光閃動的匯合,裡麵包含著她對生命真諦的認識和理解,包含著豐碩的哲理。捕捉靈感的閃光,凝成短詩,這就是《繁星》和《春水》。後來在《晨報》的「新文藝」欄發表,並結集為《繁星》和《春水》於1923年先後出版。這 300餘首無標題的格言式自由體小詩,以自然和諧的音調,抒寫作者對自然景物的感受和人生哲理的思索,歌頌母愛、人類之愛和大自然,篇幅短小,文筆清麗,意蘊雋永,顯示了女作家特有的思想感情和審美意識,在「五四」新詩壇上別具一格,很有影響。被矛盾稱為:「一片冰心安在,千秋童稚永存。」
中學階段是孩子價值觀和品格養成的重要階段,在這個時期孩子應該多看一些勵志類的、文學類的、歷史類的書籍,可以增加孩子的知識儲備,開闊孩子的眼光,豐富孩子的閱歷。
推薦的第一部作品就是《魯濱遜漂流記》,這部小說主要講的是魯濱遜非常熱愛環球旅行,尤其是環海旅行。在一次去非洲的途中遭遇了暴風雨,然後被甩到了一個小島上。一個人在島上開始了與世隔絕的生活,他憑著自己堅強的意志和韌勁在島上頑強的存活了28年,最終回到了家鄉。這部書可以讓孩子學習魯濱遜那種堅強的意志,以及面對困難不服輸、不放棄的追求。
以上這幾部作品橫跨了多個領域,可以讓孩子們從不同的方面去培養自己的高尚情操和文學素養,讓他們都能夠從中學到知識,啟迪人生,感悟智慧。
『叄』 為什麼獲獎會引發閱讀潮
諸如諾貝爾文學獎、茅盾文學獎所引發的閱讀熱潮一樣,這說明了獲獎引起了人們對於原著閱讀的興... 因此就產生了相應的閱讀潮.同時,電影這種形式,又使得原著的內容
『肆』 開潮閱讀答案
改革改革
『伍』 暑期閱讀計劃怎麼寫
1. 通讀課文。2. 將不懂抄的字或詞劃下並查明。3. 將不理解的句子通過各種方法弄懂。4.找到中心句,理解文章主旨。5. 找到細節描寫並體會其中的妙處。6. 將課後的習題認真完成。7.摘抄較好的詞句,並寫上自己的理解。註:每天必須完成。
PS:我就是這樣做的.不知道行不行。 以上全部手打,絕無抄襲!
『陸』 開心暑假五年級閱讀題:寒流來了 答案
1.因為抄在寒潮初襲的清晨,老襲王深深牽掛的是北風尚未抵達的武漢,卻忘了勻一些關切給北風起處的故鄉和已經年過七旬的母親。
2.含義是每個人都對自己的兒女與父母態度不同。表現了老王深深的自責。
3.用對話和環境描寫的方法。
4.我們總關心著自己想要關心的人,卻忘了年邁的父母正如我們一樣,在遠方惦記著我們。我們不應當這樣自私,應該懂得孝順父母。
『柒』 「讓網路閱讀成為潮流,讓潮流領導網路閱讀」 這是潮流原創文學網的宣傳語,很有新意,歡迎去看看。 http:
呃……沒鏈接……
『捌』 暑期讀好書徵文怎麼寫給個例子【400字左右】急!!!!!!!!!
一山一文人,一居一智士
-----讀山居筆記有感
當第一次看到這本書的封面時,我心中暗自想著:「應該是文人又一篇隱居生活的作品.」但是經過細讀之後,不僅推翻原先的刻板印象,更藉此書了解余秋雨這位大陸作家,他有滿腔文化熱忱,而且對廣大社會及中國歷史有深切認識.不過,我認為他最值得學習的長處有幾項,首先是對各項史料有敏銳的分析能力,不單只有將相關文獻統整,而是進一步將其思想層面作精闢的探討.第二部分是他也常將純粹的思議佐以實際的考察,就像他在此書談到故鄕餘姚,就將自己親身的經歷拿來對照驗證;另外追溯過去山西鼎盛的商業事跡,不單作足了功課,更親自前往.最後是成為好作家不可或缺的人文魅力,那種氛圍是由字里行間一絲一絲地飄岀,似乎有著現代的理性,又摻雜了傳統的感性,一種骨子裡有著中國文學的傳承,卻著了西方學術衣裳的驚艷.
我們在歷史課本所學的知識,哪怕只是一般的改制,抑或沿襲已久的舊規,只要仔細地檢視,就不難發現它對中國的影響,這正是山居筆記真正帶給讀者的文化禮物.舉例來說,光緒二十三年廢除科舉是課本所學,而書中呈現的是科舉考試導致的種種丑態,考生有伺機心態,考場與官場混雜糾纏,往往考官偏向政治那面,則人才選拔成了附屬品;此外,原意極佳的取才模式,因社會環境曲解與停滯不前的僵化,八股取士成了清代教育的「經典」,內容空洞無物,導致國家政策過時落伍.科舉就像雙不合腳的鞋,中國這位尋尋覓覓的老人,盡管鞋子帶給他壓迫的束縛感,但在這顛簸的路上,又不得不穿上,懷著這種矛盾心情,度過了一千三百多個風雨飄搖的冬天.然而,西方新式教育忽然佇立他之前.
我對「蘇東坡突圍」這個篇章有一些想法.原先只知道蘇軾有被貶謫的經歷,但一些名家像是柳宗元,歐陽修都有相同的歷練,所以視之為官場的失意.沒想到這殘酷的事實背後,充滿了暗潮洶涌的政治角力與悲情.一位傲視群倫的大文豪,不僅辭賦廣受稱道,民胞物與的胸懷,更展現名留青史的氣魄;不料羨嫉的小人,以曲解文辭的手段,團團圍住拙於「批鬥」的蘇軾.不過,真正令人肅然起敬的是他勇於面對自己,即使心中滿是受人冤枉的委屈,朋友的一一背棄,在偏僻的黃州檢視過去的自己:是否太過倚恃過人的文采 鋒芒一定要畢露嗎 前半生的錯誤,升華了心靈的境界,更造就念奴嬌與前後赤壁賦脫胎換骨的成熟,有著凜然脫俗的神韻.余秋雨用身為文化人的同感,體現了長久以來,中國文人所面臨的種種問題.
不要認為山居筆記中,只對准了中國文化中較不願張揚的部分.其實書中對嶽麓書院的贊揚,展露了傳統社會精華的美好.大家對嶽麓書院的認識多集中在朱熹身上;當然,這位文化大師為書院帶來無比光輝.但要讓它在一千多的年歲中,源源不絕地蘊育出當代的高階人才,則不單只有完備的體制,更要有對時代的責任感與抱負.回顧清末的曾國藩,左宗棠,魏源對國家的影響力,就說它是天下英才的薈萃之地也不為過.官辦民營的書院,提倡自由的學術風氣,提供名士揮灑才氣的處所,這乃是它成功的關鍵.余秋雨在一次與嶽麓書院的邂逅中,找到他文學的原郷,似乎比他出生的家鄉更具意義.一種心中的立足點,強化了他往後到各地文化旅行的意志.也許他生命的主幹就是文化,而嶽麓書院的那份文化傳承賦予了他使命.山居筆記正是用淡雅的方式,慢慢陳述多年來的思想結晶;就像一位步履在博大文化下的智者,不吝惜分享他認為值得省思的環節.
讀後感
近些日子突然莫名其妙地覺得心浮氣躁,以至於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在一種無所事事的狀態中度過的。百無聊賴之際便隨手翻閱了書桌上一本余秋雨的《山居筆記》,姑且不說是想從書中尋找些許心靈上的慰藉,但至少可以當作是來消遣無聊的一種方式吧!
以前自己也曾對書有著一種別樣的眷戀,可一段時間來在柴米油鹽的相伴下,看書,多半是走馬觀花、浮光掠影般的一覽而過,久而久之便留下了近乎囫圇吞棗式的劣根性---棗自然是被吞下肚了,口中卻依舊索然無味。因此,每次要寫諸如讀後感之類的文字時,便難免有些捉襟見肘的窘迫感。
但這次看完《山居筆記》之後,倒是自認為感覺有些奇怪,因為我竟然從那些揮灑自如的文字中嗅到了些許的味道。確切地說應該是透過字里行間,我找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感覺上的碰撞,或許這就是通常說的所謂心靈上的共鳴吧!
應該說全書沒有詩歌那樣唯美華麗的辭藻,也少了雜文那般犀利精闢的筆鋒,但正是由於這樣一種擯棄了浮華的隨性,給了人一種心靈深處的親切感---自然流露出來的文字往往能帶給人最深刻的印象。作為自述性筆記,初讀起來似乎有些凌亂瑣碎,但通讀全書,卻不難發現作者構思之精妙:那就是從平淡的話題中以小見大,通過質朴的語言風格直指社會現實,從而使得文章中所觸及到的問題與中國當前的現實遙相呼應---輕快中不乏沉重,從容中又不失理性的批判。由此把一個社會現實的剖面淋漓盡致地展現在讀者面前,無形中引發並啟迪人們的深思,從而點明了人類應該回歸自然、崇尚清雅淡泊的主題。
可能我對這些文字的理解很膚淺,而對作者文學心理的解讀也只是停留在很淺薄的層面上,但在某種程度上,我想自己或多或少地受到了一次心靈上的洗禮吧。的確,在這樣一個物慾橫流的時代里,我們多數人都熱衷於名與利的追逐,醉心於粗淺的感官上的享受,卻忽略了太多原本值得自己去關注去體味的東西。我們每天麻木地跟著緊張的社會節奏而躁動,卻在躁動的過程中不自覺地失去了自我,我們守住了眼前那些自以為珍貴的美麗,卻始終守不住一顆淡泊的心,直到有一天看到那個面目全非的自己,才猛然感覺到了疲憊……
還是看看作者在面對這個紛繁復雜的世界時所持的心態吧---即使喧囂聲中夾雜進了我的名字,我的心也只在遠處飄忽,煙雨渺渺。
或許從中我們可以讓自己的心靈找到一絲的寧靜。當鉛華褪盡,我們帶著蒼茫的心態回首走過的路,能夠很坦然地微笑著告訴自己---我曾經也是那麼充實過的!這其實就是給我們的心靈一個最完滿的交代。
.山居筆記讀後感
山居筆記是本關於歷史、文化、地理、美術的書。
跟隨著余秋雨思緒的腳步,他在山居中對中國五千年文化的省思,以一種閑散的方式將它用筆記錄下來。他彷彿對中國文化做出一次批判;將現實與歷史結合,用文字去剖析一個王朝的興衰,記錄著東北土地上的流放,站在走過歷史的這塊土地上,吟著蘇東坡的「赤壁賦」、「念奴嬌」,隱約聽到廣陵散已經響起…。
當我一走進,那已斑駁的碑文向我傾訴整個王朝的興衰,已無昔日「木蘭圍場」的風光,卧倒在這的只剩整座山林。這時我彷彿看見一個老人逐漸被歷史的洪溝吞沒,沒有什麼怨嘆,只留下一座承德山莊。凝視這已走進歷史的歷史,我內心一股無法言喻的悵然,悄悄化作淚從眼角溢了出來。感傷這段歷史的所摻雜的苦澀和凄涼,也感傷用生命來奠祭這段歷史的文人。
走向流放者的土地心中又是一種不同的悸動,在地理課本上讀到的它,是那麼樣的展現因工業,而發達的生命力;是那麼樣的展現因農業發達而擁有的豐饒,怎麼也無法聯想起它曾背負著流放者那份在心裡的高貴和不屈,孕育過流放的下一代。北大荒已不再是北大荒:流放者也已不是流放者,時間的遞嬗。將這段過往帶走,但流放者的精神及其意志帶不走,因為它已生根,而那脆弱的都城,雖已化作塵土,但那曾經的繁華,已被接承。
在十萬進士這一篇里也使我感觸不少,因為一個神聖的科舉制度,居然可以讓人搞到一片黑暗,原來是一個爭取人才來做官,變到一個大家都變成封閉的讀書人,只知道在那一些《四書》《五經》裡面打轉,而不知道要去讀一些實用的書,到頭來,我的中國傳統的科舉制度就只是培養出一些只知道反口仁義道德而骨子卻跟一個三歲小孩一樣(什麼都不知,什麼都不會),有的還更可惡的是靠關系就可以做官而不是靠自己的實力去爭取到的,還有包庇這些人的人也很可惡,如文中李實對權德輿說:「你可以照我排的名次一一錄取,否則,你就會貶到外地,到那是後悔莫及!」還好這一次李實沒有成功,可以算是不幸中的大幸了吧,但是並不是每一次都是那麼幸運的逃過的……。
我清楚的了解現在的我要去思索那五千年的文化,只能望洋興嘆,即使耗費一生去探索,也只有徒勞無功。也許去看看那千年書院,感嘆那已不再有的朗朗書聲;也許去走走那曾有許多商行的山西,體會那曾有的繁榮;也許背著行囊走向那未知的土地,才能感受那文化的沖擊….。參考資料:山居筆記
『玖』 暑期經典閱讀我的讀後感50字
現在可以閉上眼,聽梨樹林從山凹傳來顫抖
密語
嘩嘩——嘩嘩嘩——
一夜之間,它們篤定要和我共白頭
這是春天推出的一場盛宴
一匹匹小白駒怯怯地出場
擠滿十里長的山凹
這漫無邊際的洶涌,無助的洶涌
捷克詩人塞弗爾特說:詩首先應該具有某種直覺的成分,能觸及人類情感最深奧的部位和他們生活中最微妙之處,閱讀經典讀後感。林莉的這首詩讀完,我想,我情感里最隱秘的部分,我敏感的神經,被觸動了,並開始微微疼痛了。
很多時候,詩歌帶來的這種疼痛感讓我迷戀,讓我深深地陷入其中。我相信在我目前的世界裡,只有詩歌,可以這樣地喚起我對生活的愛,對那未知的、一切神秘生存的事物的愛。
這首詩的前半部分,詩人用她的敏銳,聽到了那神秘的事物-----山凹里梨樹林的顫抖和密語。開篇讓人的心,緊緊地,小心翼翼地懸起來,並側起耳朵,跟著一同聆聽,讀後感《閱讀經典讀後感》。這樣開頭很扣人心弦,也將視角敞開來。一首好的詩,我覺得它不僅僅是對事物的完美的呈現,它應該在呈現的同時,融入自己的情感,那種內斂的,深沉的,飽滿的情感,而且在銜接和轉換上做得自然,天衣無縫。本詩的作者這一點做得很好。在後面的幾句里,她運用隱喻,形象地展開了對山凹中的梨花開放的描述:共白頭,盛宴,小白駒出場,擠滿山凹,在她的敘述里,我感覺到了欣喜,熱愛,這些如同梨花,不斷地擴展,蔓延,無邊無際。不得不說,詩人對抽象事物的把握能力,令人驚訝。詩歌讀到這里,作者筆下那神秘的事物,也令人深深地熱愛和嚮往。
詩如果到這里打住,我們可能只會停留在這種欣喜里,並在讀完之後很快忘掉它。因為所有的文字,只有悲劇,只有遺憾,只有絕望,才會打動人心。而詩歌,當它藝術地表現出純粹的慾望,動人的憂郁和高貴的絕望,它才會令我們的心,深深地眷戀,和隱隱地疼痛。本詩的作者深諳此理,在最後一句,她筆鋒一轉,「這漫無邊際的洶涌,無助的洶涌」,一下子把我們的心,再次緊緊地揪了起來。這個無助,是花開得爛漫的無助,是生命一往直前的無助,還是詩人對現實生活的無助?我們不得而知,我們只是捕捉到,這一句里,有真意,有大美,有無盡的聯想。
詩人藏隸說:現代詩人的基本任務之一,就是重新協調詩的秘密與現實的關系。我覺得,本詩的作者出色的完成了她的任務。
『拾』 暑期讀好書中有哪幾本書
我最喜歡的是《金薔薇》吧,所以推薦一下,這是一本寫作筆記,由一個個感人的小故事組成,對提高寫作很有用。
《時間簡史》對科學方面的知識解析由淺入深,對提高科學知識很有幫助。
《蘇菲的世界》哲學的入門作,即使不懂哲學的也能看得懂。被成為史上最容易看得懂的哲學作品。
最後介紹一本:《網游之少爺天下》,小明教主的打臉作(打編輯臉),看過這本書,完全讓人有寫作方面的慾望(就是覺得寫書不過如此)。另外,這本書既能特別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也能殘害祖國花朵,為免發生血案,心臟有問題者嚴禁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