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德雅規
教育部師德十條禁令:
1、嚴禁傳播違背國家法律法規、教育方針和對學生有不良影響的言論;
2、嚴禁擅自辦班或在工作日參與有償補課和外出代課;
3、嚴禁收受學生或家長財物、謀取個人私利;
4、嚴禁向學生亂收費、亂發資料和推銷商品;
5、嚴禁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不得有對待學生不平等、不公正和譏諷、歧視和侮辱學生或者其他有辱人格尊嚴的言行;
6、嚴禁張榜公布學生的考試成績、名次;
7、嚴禁隨意停課和無計劃、無教案上課;
8、嚴禁以任何手段抄襲、剽竊和侵佔他人勞動成果,在招生、考試、職稱評審答辯等工作中,不得有弄虛作假等違規、違紀、違法行為;
9、嚴禁工作時間玩電子游戲、炒股,不得在課堂接、打手機和接待客人;
10、嚴禁指責和訓斥家長。
拓展資料
1、 為規范教師職業行為,保障教師、學生的合法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教師資格條例》等法律法規,制定本辦法。
2、 學校及學校主管教育部門發現教師可能存在第四條列舉行為的,應當及時組織調查,核實有關事實。作出處理決定前,應當聽取教師的陳述和申辯,聽取學生、其他教師、家長委員會或者家長代表意見,並告知教師有要求舉行聽證的權利。
2. 師德六大要求是什麼_
師德六大要求、標准復:
1,愛國守法。熱制愛祖國,熱愛人民,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擁護社會主義。全面貫徹國家教育方針,自覺遵守教育法律法規,依法履行教師職責權利。不得有違背黨和國家方針政策的言行。
2,愛崗敬業。忠誠於人民教育事業,志存高遠,勤懇敬業,甘為人梯,樂於奉獻。對工作高度負責,認真備課上課,認真批改作業,認真輔導學生。不得敷衍塞責。
3,關愛學生。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尊重學生人格,平等公正對待學生。對學生嚴慈相濟,做學生良師益友。保護學生安全,關心學生健康,維護學生權益。不諷刺、挖苦、歧視學生,不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
4,教書育人。遵循教育規律,實施素質教育。循循善誘,誨人不倦,因材施教。培養學生良好品行,激發學生創新精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不以分數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准。
5,為人師表。堅守高尚情操,知榮明恥,嚴於律己,以身作則。衣著得體,語言規范,舉止文明。關心集體,團結協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長。作風正派,廉潔奉公。自覺抵制有償家教,不利用職務之便謀取私利。
6,終身學習。崇尚科學精神,樹立終身學習理念,拓寬知識視野,更新知識結構。潛心鑽研業務,勇於探索創新,不斷提高專業素養和教育教學水平。
3. 師德的六條標準是什麼
師德的六條標準是:
1、愛國守法:熱愛祖國,熱愛人民,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擁護社會主義,全面貫徹國家教育方針,自覺遵守教育法律法規,依法履行教師職責權利,不得有違背黨和國家方針政策的言行;
2、愛崗敬業:忠誠於人民教育事業,志存高遠,勤懇敬業,甘為人梯,樂於奉獻,對工作高度負責,認真備課上課、批改作業、輔導學生,不得敷衍塞責;
3、關愛學生: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尊重學生人格,平等公正對待學生,保護學生安全,關心學生健康,維護學生權益,不歧視、不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
4、教書育人:遵循教育制度,因材施教,培養學生良好品行,激發學生創新精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不以分數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准。
5、為人師表:嚴於律己,以身作則,衣著得體,語言規范,舉止文明,尊重同事,尊重家長.作風正派,廉潔奉公,自覺抵制有償家教,不利用職務之便謀取私利;
6、終身學習:崇尚科學精神,樹立終身學習理念,拓寬知識視野,更新知識結構,潛心鑽研業務,勇於探索創新,不斷提高專業素養和教育教學水平。
4. 師德規范要求我怎麼做
新的師德規范核心理念是怎樣關注人,是為了每個學生的思想發展,這是當前新師德規范下教師們學習最多的理念;教育為學生服務,已成為每個學校的口號;教師的任務是為學生的成長服務,已基本成為教育界的共識。可同時,「不會做教師了!」也成為許多教師共同的困惑。是啊,高比例的學生厭學、馬加爵事件、青少年道德滑坡、「高分低能」和「低分低能」現象、素質教育的要求和考試指揮棒的格格不入……人們對教育的諸多問責,對教師角色越來越高的期待和要求,確實使我們困惑:「新師德規范下,該怎樣當老師?」每每看到家長、學生對教師壓制學生個性甚至傷害學生等教育失范行為批評以致控訴、親身體會到教師的委屈和在家長要應試與學生要素質的矛盾要求下困惑彷徨時,「該如何當好一名教師」的問題日夜縈繞於懷。 按照新師德規范要求和時代課改的要求,結合自己的工作體會和對當前基礎教育的觀察思考,筆者認為新師德規范要求下的中小學教師應從下列幾方面去做。
首先,摒棄功利心,找准教育的「真目的」。任何一所中小學,要在社會上和家長心目中有好地位,教育教學質量好壞是評價的唯一標准。就當前的情況看,最直接的標准便是各類統考的分數。由此引發社會對「好老師」的評價標准,便是看所教學生知識掌握的好壞,家長還看教師平時作業布置多少、對學習抓得是否緊……這便是各民辦學校及高收費學校「緊抓教學質量」(實際上單指知識學習)的原因。因為只有學生考試成績好了,家長才會選擇這所學校,學校才會保住生源。而且,家、校還有這樣「高瞻遠矚」的理由:如果小學放鬆了學習,學生如何面對中考、高考?如果考不到好學校,學生便失去了接受好教育的機會;就是將來步入社會,還是要參加各種考試考核才能贏得競爭呀!目前,教學評估的功利主義色彩也十分濃厚:各類檢查評比、競賽課公開課、教育科研課題、各種大小活動……在濃厚功利心作用下,「水分」大得驚人;許多老師也一邊學習著新師德規范理論,一邊仍以應試為目標,大作業量、占課拖堂、對學生拔高要求、方法簡單粗暴……用極濃厚的功利心實施著「虐待性」教育。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一項長期才能顯效的工程,怎能簡化為用分數或其他簡單方式來考評教育短期內的突出效果? 面對當前社會上許許多多這樣浮躁的、急功近利的思想和做法,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應深入地思考:我們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麼?教育到底要培養什麼樣的人才?學習的意義究竟是什麼?我們到底首先該教給學生什麼?--愛因斯坦曾說:「青年在離開學校時,是作為一個和諧的人,而不是作為一個專家……發展學生的思想道德行為、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一般能力及怎樣做一名社會有用的人,應當始終放在首位,而不應當把獲得專業知識放在首位。」著名學者費孝通在談到「德育的遺憾」時回憶:「潘光旦先生曾經明確提出:教育必須以每個人為目的,教育的最大目的,是為了促進個性發展,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受教育者完成自我,把自我推進到一個至善的世界,成為完人。」余秋雨在談到人的素質時認為,文化知識只是人文素質中的一小部分,要被稱為一個完整的人,他還要有對事物整體判斷的能力、感性知覺能力和證偽能力,以及一顆善良的心。從這些論述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培養人才的核心目標。——葉聖陶曾經說:教育就是培養習慣。那麼,培養兒童最核心的習慣是什麼?筆者認為,應當是對學習的興趣和鑽研精神,以及做人的起碼准則。作為教師,需要有崇尚科學的態度、追求理想的精神,在浮躁的社會大環境中,在新師德規范要求及課改的大背景下,只有深刻認識了教育的真正目的,並把它內化為自已工作的指導思想,才可能遵循學生的成長規律,淡出」功利心」,不唯利、不唯上,不追風趕潮,保持正常的心態,真正為學生的成長服務。 其次,走出誤區,找准教師的「真位置」。 當今,我們雖然高談著人文關懷、師生關系民主平等……但由於幾千年師道尊嚴的影響,每位教師在教育觀念、教育理論及方式方法上,都深深地打上了自己學生時代所受教育的烙印,加上過去工作實踐中形成的經驗思維時不時對新理念進行著干擾歪曲,因而在教育中常常不知不覺地穿新鞋走老路,為自己錯誤的定位,常表現為:
一、神聖化。 教師潛意識里仍固守著在學生及家長面前絕對權威的地位,容不得學生、家長說「不」字。否則,輕則惱怒,重則「給小鞋穿」,這種現象當今仍普遍存在。可是,我們應當認識到,鼓勵學生及家長表述自己的意見,善待「頂嘴」、「狡辯」、「頂撞」,可以促進師生交往,這不僅是尊重問題,而且是促進師生交往良性循環的大問題。一個偉人說:「爭論是兩個心思的捷徑。」允許平等地位上的爭論,不僅教育,工作、人際交往都應走這條捷徑。
二、家長式。「一日為師,終生為父」的傳統思想,在許多教師心中異化為:我是你的老師,就和你的父母一樣,我一切都是為你好,你必須聽我的。於是乎,不管自己的出發點學生以為然否、方式方法學生是否樂於接受或能否承受,也不管事實上是否真能達到為學生好的目的,一定得以師命是從。這種自以為是的家長式專製作風,既使學生成長痛苦,嚴重損壞師生感情,也常常會好心辦壞事,甚至造成嚴重後果。當老師在為自己鳴冤叫屈時,哪曾想到,這種專製作風和呆板僵化的教育方式,是對兒童個性的摧殘、天性的扼殺!
三、工匠式。教師是一門職業,但教育應是一門事業,它需要思想、需要追求、需要科學、需要理想,但有些教師僅把它當作一份工作,上級怎麼說,我便怎麼做,忙於跟風趕潮,疲於應付各項檢查評比,工作年年做,卻少有鑽研和反思,更沒有自己的思想和個性。 那麼,新時期,教師的「真位置」又該是怎樣的? 筆者認為,教師,首先應是一名「人道」的人。一位少年科大的學生家長說:「春天正是花兒開放的時候,秋天才是收獲的季節,培養孩子也要順其自然;每種樹苗都有各自不同的生長條件,需要不同的栽培方法,教育孩子也要因材施教……」「人道」的教師應該這樣遵循學生的成長規律,讓教育真正成為學生生命成長的歷程:能充分重視學生的差異,因人而異地施教,重在育人,關注學生的持續發展;用心觀察和體會教育過程中的樂趣,淡化結果,摒棄急功近利思想,分享學生的每一點進步,和學生同歡樂共發展;能用足夠的耐心欣賞每個學生的優點和個性,耐心傾聽每一個學生的心聲,允許學生發表自己的各種意見,並巧妙地引導;能把學生當獨立的個體來尊重,即使他們有錯誤,也能建立在喚醒學生自覺性的基礎上慎用懲罰,充分尊重學生的尊嚴和人格;能放手鍛煉學生,把學生推到台前,把自己隱藏在幕後,甘為學生的成長想方設法搭建最好的舞台、花大力氣改進教育方法,不僅能授人以魚更能授人以漁……總之,請相信阿莫納什維利的話:只有把自己當作兒童,才能幫助兒童成為成人;只有把兒童的生活看作是自己童年生活的重現;才能使自己日益完善起來;最後,全心全意地關懷兒童的生活,才能使自己成為一個人道的教師。 同時,教師應是一名有「人格」的人。 關於教師「人格」對學生的影響,自古就有身教重於言教的論述:「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論語》)而在新師德規范要求下,新的師生關系使教師人格的影響力顯得更為重要。那麼,新師德規范要求下教師怎樣做才能具備人格魅力呢?
一、做一個「真人」。雖然工作、生活的壓力使許多教師的生活軌跡幾乎成了學校—家庭的兩點一線,但路上匆匆而過,你是否已無心顧及周圍的人和事?在學校忙碌地工作,你是否已無暇真正關心學生和同事?晚上回家忙完家務、孩子和白天剩餘的工作,你是否已無力關心身邊鄰居……在這些忙碌中,你是否已慢慢忽視了生活中其它一切事情?就像一位教師要求學生講自己「給」比「拿」愉快的故事時,學生要他講,他搜腸刮肚後大吃一驚,因為他居然找不到這樣的故事!——教師要培養活生生的人,一個社會中的人,那麼,教師首先就應是一名血肉豐滿的生活「真人」,而不能迷失了真我,變成了工作的機器人!否則,這樣的「機器人」教出的學生就算知識越來越豐富,技能越來越強,創造力卻會慢慢枯竭,成為「智能機器人」!
二、做一名智慧者。葉瀾教授說:「如果一個教師缺少智慧,就缺少尊嚴。」智慧來自於什麼?——來自於博覽群書,教師要廣泛涉獵,五湖四海,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縱橫八萬里;來自於對工作的滿腔熱愛,勤思考,善鑽研,在平時的點點滴滴中不斷積累。這樣,教師在課堂上才有可能口吐珠玉、游刃有餘、旁徵博引、妙趣橫生、談吐不凡,這樣的課堂,才能深深吸引學生,教師深受學生愛戴,並不斷成長。
三、做一名反思者。教育是一種常做常新的事業,教育無止境,教師生涯也是一個不斷創新、不斷前行的充滿新奇的旅途。反思將讓師生的生命變得五彩繽紛,反思將讓我們的教育變成一支抑揚頓挫的交響曲。一個善於反思的人,永遠擁有前進的動能;一個善於反思的民族,永遠擁有不竭的力量;我們的教育也需要勇敢的反思以不斷超越再超越,一個善於不斷反思的教師,才能不斷完善自己的工作,科學地施教,深受學生敬仰。
說到底,做新師德規范要求下的教師,就要積極地更新知識、觀念和能力,遵循學生成長的規律去創造性地工作。讓我們熱愛教育、熱愛學生,使教育適合學生的發展,讓我們努力為學生的發展創設必要的條件,使學生和教師共同快樂地成長!
5. 教師師德規范內容是什麼
教師道德規范是對一定社會教育制度和教育活動中倫理關系的概括和總結,又是評判教師行為的道德准則。它體現了社會對教師職業行為的約束作用。教師必須遵循的師德規范主要有:
(1)志存高遠,愛國敬業。這是師德的根本原則。要求教師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熱愛本職工作,忠誠於人民的教育事業,並以自己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崇高的理想信念教育引導學生。
(2)教書育人,為人師表。教師要既當傳授知識的「經師」,更要做善於育人的「人師」,堅持教書與育人相結合,言教與身教相結合。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應當成為學生的表率,「學為人師,行為世范」,應該為所有教師的座右銘。
(3)熱愛學生,誨人不倦。愛是師德教育的基礎和核心。教師要熱愛學生,關心學生,建立民主,平等,親密的師生關系,做學生的良師益友;樹立科學的發展觀,教育觀,人才觀,質量觀,全面促進學生的成長。
(4)嚴謹篤學,開拓創新。教師作為教育者,自身必須不斷進步,成為熱愛學習,善於學習和終身學習的楷模,始終堅持求真務實,勇於創新,嚴謹自律的治學態度,不斷增強自身的業務水平和教學能力,並以良好的學識學風啟發和影響學生。
(5)關心集體,團結協作。教師要強化大局意識和團結協作精神,維護學校的整體利益與榮譽,加強同行之間的交流與協作,彼此取長補短,攜手共進。
6. 新時代師德規范包括的內容
1.德高為師
2.愛生為師
3.身正為師
4.學高為師
5.技高為師
7. 最新師德師風十條要求
最新師德師風十條要求,教師堅持做到十要、十不要
一要遵守公德、為人師內表,不要酗酒滋事、容參與賭博;
二要依法執教、廉潔自律,不要違規收費、以教謀私;
三要熱愛學校、敬業奉獻,不要損害身體、敷衍塞責;
四要熱愛學生、尊重家長,不要體罰學生、斥責家長;
五要言傳身教、積極向上,不要師德失范、消極頹廢;
六要團結協作、和睦相處,不要文人相輕、推諉拆台;
七要治學嚴謹、鑽研業務,不要不學無術、誤人子弟;
八要教學創新、誨人不倦,不要照本宣科、歧視學生;
九要語言規范、求真務實,不要言談粗俗、弄虛作假;
十要衣著整潔、舉止端莊,不要奇裝異服、行為輕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