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師生師德 » 大學師生熱議黨的十

大學師生熱議黨的十

發布時間: 2021-02-21 17:42:49

Ⅰ 大學生如何學習貫徹黨的十 八 大會議精神並發揮作用

歌抄頌黨的十七大以來的豐功偉績,並以慶祝學習活動為契機,以「學習黨史、堅定信念、銘記黨恩、愛黨愛國、立足崗位、多做貢獻」為重點,引導師生增進愛黨之情、堅定社會主義信念,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向先進事跡和典型人物的學習,激發全系教職員工和青年大學生投身黨的偉業,凝心聚力,振奮精神,開拓創新,奮發有為,努力推動學校各項事業又好又快發展,為創建和諧校園奉獻青春、智慧和力量。
希望能幫助你!

Ⅱ 大學黨支部應如何更好的服務於師生

大學黨支部為了更好地服務於師生,就要拿出所有的熱情來服務學生。

Ⅲ 大學師生關系的現狀

大學的老師和學生沒有那麼親近,大家各忙各個,心情好,哄一下導師,可以指導一下,否則和上下級官員一樣,都是互相利用罷了。

Ⅳ 高新民的師生熱議

龍鳳連(2011級馬克思主義哲學 ):一句好不誇張的贊揚,高老師的學術成果就算不是全國學術成果最多的人,但至少也是成果最多的人之一。提起同學們對高老師的印象,大家的第一反應都是高老師對教學絕對是認真負責,高老師不但對自己嚴格要求,基本上堅持每天寫2000字的內容,對同學們的學習也是從不鬆懈,嚴格按照學校的規定,要求同學們課前做好充分的准備,對所提問題要求分點回答,並且課堂上盡量踴躍發言。另外,對同學們的課程論文的寫作也是一步步輔導到位,首先從論文的選題開始,同學們有了意向的選題高老師引導同學們如何確定最佳選題,對於每一個同學上交的課程論文,高老師都一一詳細評閱,然後召集大家,對每一個同學的論文進行逐一點評。高老師始終把兩件事作為自己生活的主要內容,一件是做學問,另一件就是做慈善。高老師的學術成果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今年高老師憑借《東西方心靈哲學的對比研究》獲得了80萬元經費的項目。在生活上,高老師經常教育我們要勤儉節約,高老師本人也是以身作則的,未經他的允許任何人都不得給他買新衣服。自1995年以來,高教授就開始默默地用自己的工資幫助貧困學生,在部分貧困山區學校發動「告別鹹菜活動」,興建、援建希望小學。2004以來,高教授為擴大社會資助范圍,發起以扶危濟困、拯救和振興教育為宗旨的「惠濟行動」,號召、吸納更多社會人士參與助學慈善事業,成立逸華慈善基金會,創建逸華慈善基金網站。截至目前,高教授本人已捐資約80萬元,社會募捐善款約300萬元,先後資助了約1500多名貧困學生,興建、援建3所希望小學,在2所小學發起的「告別鹹菜活動」已達到7年。 楊玉渟(2011級馬克思主義哲學):跟隨高老師的這兩年裡,使我價值觀念改變最大的是他的幸福哲學,他常常讓我們學會自己思考人生,學會追問到底怎麼樣的人生才算幸福。對幾年前還很稚嫩的我來說,幸福就是花不完的錢、足夠大的房子、吃不完的美食,現在想起會覺得自己有些可笑,尤其是在逸華做志願者之後,我有緣讀到了一些真摯感人的申請書,在親眼看到申請表裡一些同學的困境後,我內心許久不能平靜。我很感謝高老師,是高老師從不停歇的善舉、是在逸華這個家庭里,讓我深刻認識到這個世界有很多人需要幫助,才明白人生的幸福來自知足,只能讓自己開心一時的那並不算多的錢,卻能改變他人一輩子,這才是「施比受有福」。
檀沐延(2012級馬克思主義哲學):我印象中的高老師是一位值得尊敬的長者。學術專一,幾十年如一日;教書育人,嚴肅負責;心地仁慈,溫和可親。在學術上,高老師是我見過最專注認真的一位老師,歲月的歷練讓尊敬的高老師養成了每日定時學習的好習慣,無論嚴寒酷暑亦或於百忙之中,他都能堅持每日讀書,樂此不疲。當然,高老師讀書的高效率也是出了名的,這歸於他專注的態度同樣還有獨特的記筆記方法。高老師說過,做學問是辛苦的,是需要犧牲很多東西的,只有真正做到心無旁騖方能潛心研究,捕獲真知。高老師有句有名的話語,讓我們都覺得既真實貼切又發人深省,他說:「做學術要敢於坐冷板凳」。細心體悟,不覺果真如此。在教書育人方面,不得不說,高老師是我見過最為嚴厲的老師。或許是因他那種不怒而威的處事風格,最多的可能還是因為他值得尊敬的學術精神吧。初見高老師是在研究生考試復試的時候。由於深刻的感知到自己才疏學淺,功底不牢,面試的時候心中無比忐忑。進入面試教室的瞬間,我就被當時的場面震懾住了。以高老師為首的幾位老師面容嚴肅地坐在我的對面,回答問題頓時頭腦一片空白,不知從何組織語言。幾位老師很嚴厲的指出了我的不足,好在高老師循循善誘最終引導我能夠圓滿解答。如今回想起來,場面依舊驚心動魄,高老師他們不苟言笑的認真和嚴肅使我認識到教書育人是件多麼神聖的使命,不容許有半點僥幸和敷衍。在接下來高老師成為我們任課老師的一年裡,我們更加深刻的領略到高老師的嚴肅認真。從課前准備,課堂筆記,當堂提問到課間探討,高老師一貫秉承高要求的師風,使我們能夠獲得真知,充實了我們匱乏的心靈。對於高老師,還有一點是非常值得提及的,那就是他的仁慈寬厚,默默奉獻。講到這里,可能會問,剛才不是說到高老師是一位嚴厲的老師嗎,為何又是宅心仁厚,善良高尚的?那是因為,我們的高老師是一位對學術要求嚴謹,但生活中對一切人或事物都非常仁慈的老師。他發起了逸華教育基金,並帶領多位捐資人定期進行捐助。十幾年來,高老師和多位捐資人資助的學生不計其數。身為逸華教育基金志願者的我,在逸華的一年多里深切的體會到了高老師發起的逸華教育基金是多麼神聖的一個組織。發起人,捐資人,所有的志願者都不求回報,付出點點滴滴的心血,只為能夠幫助到需要我們幫助的同學。在逸華的日子裡,感動我的事例數不勝數。但是我始終都記得高老師告訴我們的一句話:「留心生活里一切需要幫助的人,主動聯系他們告訴他們,我們有逸華。」這句話如此朴實,卻讓大家熱淚盈眶,感動至今。
王岸(2012級外國哲學研究生):高新民老師是華中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西方哲學史、心靈哲學、宗教哲學和人生哲學。高老師在在學術研究上有著極高的而造詣,在《哲學研究》和《自然辯證法通訊》等雜志上發表論文百餘篇,並出版多部譯著和專著,研究成果斐然,尤其是心靈哲學研究領域,堪稱中國心裡哲學研究的奠基者。我之所以跨專業報考哲學研究生也可以說是慕名而來。心靈哲學的研究歷史與其他主流方向相比並不長久,但經過短短幾十年的發展已被建構成了一個博大精深的研究領域,它與其他諸多學科,例如心理學、物理學、神經科學等等都是緊密聯系的,所以要研究心靈哲學不光要有對哲學的深入思考,同時也要廣泛關注其他學科。高老師正是這樣一位知識面廣泛而又思想深刻的老師,在他的課堂上我們不僅學習到專業的哲學知識,同時也掌握哲學與其他領域的關聯,全面把握每一理念的發展,開闊了我們的眼界,拓展了我們的思路,令我們獲益匪淺。
殷筱:對高新民的印象——愛憎分明的老師。自從1994年第一次接觸到高新民,至今已經整整18個年頭,從最初的師生關繫到如今以同事相稱。在殷筱看來,高新民自始至終將其看作自己的學生。回憶起自己與高新民的第一次「從批評開始」的見面,殷筱仍然記憶猶新。1994年,高新民作為自己實習的帶隊老師,組織學生一起見面,殷筱由於當時外地同學前來,因故缺席。第二次見到她時,高新民當即劈頭蓋臉的罵了一頓。本以為沒有在老師心中留下好印象的她,卻還是在最後評上了「優秀實習生」。「高老師從來都是對事不對人,是一個愛憎分明的人。」殷筱說。也正是因為高新民的影響,使她從原本的思政專業轉向報考了哲學的碩士,正式成為了高新民的「門下弟子」。在參與《現代批判心靈哲學》書稿編寫的時候,高新民將殷筱上交的書稿密密麻麻的寫滿了批註。「這要比我交上去的原稿字數還要多,差不多有3萬多字,甚至連標點符號和錯別字也沒放過。」殷筱說,「直到現在,我自己也有學生了,高老師也時常會檢查我的任務進度,把我還是當作學生一樣。」「每個老師都有對口援助的學生,還會時不時回復學生們的來信。」聊起與逸華基金的故事,殷筱覺得充實而又溫暖。在她看來,當時老政法學院80號員工有70多人都被帶動起來參與其中,「你100我300的場面,全都是自發形成,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大家對於高老師的絕對信任。」在承擔多項科研壓力的情況下,高新民還時常帶領著這些教研室的其他老師們去希望小學看看那些孩子們。對於自己的衣著打扮,高新民則時常穿著自己兒子不穿的衣服進出學校。「我也時常半開玩笑的問他,你什麼時候可以換套新衣服啊。但卻從來沒有看到他穿新衣服。」殷筱回憶道,「連夫人也不能擅自為他買衣服。
劉明海:對高新民的印象——全心治學的學者。「高老師曾說『學術,就是一種生活方式,做學問是一種享受』,他自己也實踐者這一點。」劉明海如是說,「每天早上起床洗漱完後,高老師肯定就會在書桌前開始工作。也是因為這個原因使他患上看糖尿病。」在劉明海的印象中,高新民為了搞學問,可以為此遠赴國家圖書館去搜集大量的復印數據來給自己的學生使用。在其自身編著的《非存在研究》時,100萬字數的書卻讓他做出來300萬字的讀書筆記。「還記著自己有次上課走神,高老師很快就發現了,把我一頓臭罵。但是至今的哲學素養全部來源於高老師的教導。」劉明海回憶道。劉明海說:「每次講康德哲學,高老師總會在講課之前看一遍,到現在已經二十多年了,就等於有二十多次重溫了大量的康德著作。」劉明海總還記得高新民說過的一句話——他不喜歡別人,但為了學生他願意!劉明海坦言,連自己的兒子,高老師也都未曾動用關系去幫兒子,但是為了自己的學生,他卻依靠自己的關系和很多信息,去拓寬學生們的就業面。談及生活,劉明海用了一句論語來闡述了自己眼中的高新民。「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起言也善。」在劉明海眼中,高新民外表看起來雖然令人害怕,但在接觸之後卻能發內心的善良,是一種君子的風范,坦盪的胸懷。
王世鵬:對高新民的印象——知行合一的大師。「每天6個小時的讀書時間對於高老師來說是雷打不動的。他其他事情可以不做,但是這個必須完成。」說起對於高新民的第一印象,王世鵬脫口而出。對於學問堅持,始終是高新民的追求。「今年10月剛剛獲批的80晚社科基金,僅申請材料一項就寫了近20萬字,相比其他類似只有幾萬字而言,足見其在學術上面的苦心孤詣。」王世鵬說。「在高老師的課堂,雖然已經是研究生了,但是還像高中生一樣每節課都會隨機點人回答問題,有時一節課也不僅一次,讓你不得不集中注意力。」談起慈善,王世鵬坦言:「高老師在整個逸華基金運營的過程中堅持『0』成本運作,整個基金的運行不用一分錢善款,並且從未主動對外宣傳。」對於個中緣由,在王世鵬看來:「王老師也只是想簡簡單單的做慈善而言,並沒有想過其他事情。」對於慈善,高新民更強調的是一種人文關懷。在他看來,慈善捐贈的不僅僅是金錢和物質,更加需要對於精神上的支持與鼓勵。在他的堅持下,逸華基金的志願者們堅持對於受捐者進行跟蹤回訪。他希望用一種家庭式的方法來打消貧困學子內心的自閉。而談起對於高新民的個人的詮釋時,王世鵬選擇了「知行合一」四個字。「高老師不僅僅是因為喜歡王陽明及其學說,更是因為他將做學問與做慈善兩者進行了有機的結合,一方面研究科學理論,另一方面關注個人心靈,從而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
廖存希:有車、有房、有錢、有地位似乎已成為多數人衡量幸福的標准,但是總有那麼一群人,在有限的生命中堅持不懈的播撒希望的種子,總有那麼一群吐露千萬絲希望的「春蠶」,為社會,為國家更是為自己,因為有一種幸福叫行善。為山區孩子搭建築夢舞台,堅持了18年的「心靈教授」高新民使我不禁想起了「大別山師魂」汪金權、新疆孩子的「春媽」、學生心中的「好姐姐」吳建成、「好大叔」魏友階……在一路泥濘的那條幸福小道上總有他們的傳播愛與希望的身影,給千萬個心靈送去溫暖與希望的「你」何嘗不是獨一無二的?那唯一的「你」,那甘於普通的「你」!雖沒有參與,但聽說采訪高新民教授的過程不簡單。起初他不願接受采訪,害怕被報道後有礙於他繼續進行「幸福實驗」。

Ⅳ 關於武漢大學輔導員招聘錄取公示引起社會熱議一事,你有何看法

21世紀已經向我們走來,相較於20世紀,雖然只過去20多年,但是不得不說時代發展還是非常迅速的,人們的生活水平確實得到很大的提高。而關於21世紀什麼東西最值錢?想必每一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而人才一定是很多人心中的答案。

人才是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創造出很多自然界本來沒有的東西,我們如今能夠非常便利的生活,很大一部分是因為人才,人才主要是指掌握一定的特殊技能,並且能夠創造一些服務社會的產品。而人才的聚集地通常會在一些科研所或者大學。

再者大學老師工資雖然不是特別高,但是待遇確實非常不錯,而且這份工作也是十分穩定的。大學老師不同於高中老師,大學老師的假期更多,很多大學老師一周也就幾節課,而上完課可能就沒有教學任務了,剩下的時間就自己安排,並且大學教師也和高中教師一樣有寒暑假。並且一旦成為大學老師也不會被輕易辭退,這個職業也是越老越穩定,越老越受人尊敬。所以當大學老師非常輕松,而且沒有太大的壓力,更不用加班。

Ⅵ 老師在教室請全班學生吃火鍋引發熱議,你的老師都做出過哪些暖心之舉

網上有這樣一個消息,老師在教室里煮火鍋,請全班學生吃火鍋,引發了廣大網友熱議,許多網友紛紛認為老師的這一舉動太暖心了,在寒冷的冬天,帶給了學生們溫暖。你的老師都做過哪些暖心之舉?關於這個話題,讓我們一起來聊一聊吧!

三、老師給我們放了半天假。

大學的生活是非常美好的,考試完後,老師決定給我們放半天假,我們一起去郊遊。我們和老師拍了許多照片,快要畢業了,每一個人都是那麼不舍,師生間的情誼就像一杯濃濃的酒,任憑歲月的洗刷,也不會散去。

Ⅶ 東北師大學生操場蹦迪引發熱議,對此東北師大有作回應嗎

東北師大學生操場蹦迪引發熱議,對此東北師大作出了回應,聲稱因為疫情的原因,學習在開學後是採取封閉式管理的,這也就意味著學生的業餘生活很受限。為了豐富學生的業餘生活,讓大學時光變得生動有趣,學校才組織了在操場上進行文藝表演的活動。

這些大學生連最近大火的乘風破浪的姐姐當中的舞蹈無價之姐跳的都非常有模有樣,整齊劃一。說明這些大學生是與時俱進的,也是將來國家的棟梁之才。無論是學習還是才藝都非常溜,全面發展才是好學生。學校方面表示非常贊同這些活動,勞逸結合,才能更好的投入進學習當中去。

Ⅷ 高校學生自殺率

記得《最強大腦》里有一期節目曾引起熱議。

在中國和義大利的國際PK賽中,有一場是義大利小孩安德烈拉托雷和中國小孩李雲龍的對戰。

兩個孩子的任務是記憶51對新郎新娘的隨機站隊順序,並用人偶模型把排位展示出來。最後按照規則是義大利那位小孩獲勝,鏡頭忽然切換到了李雲龍,只見他突然手捂額頭,失聲痛哭,哭得眼鏡都從鼻樑上掉了下來,嘴裡不斷念叨著:「我擺錯了,可是我記對了呀!」,重復說了有十多遍,難以接受自己失敗的現實。

這時,主持人發現那位義大利男孩也在落淚,就關切地問他怎麼了。義大利男孩答道:「我看他哭得這么傷心,也覺得很難過。」

孩子突如其來的反應,使很多人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是否在生活中我們太在意輸贏了,以至於潛意識地給孩子灌輸了「犯錯就是失敗,失敗就是毀滅」的思維,導致許多孩子都有「輸不起」的心態。

然而事實卻是,在中國以成績論成敗的教育中,孩子們不光是輸不起,而是不敢輸!

在中國的教育中,學校、家長、老師眼中只有「成績」。這簡單的兩個字卻牽扯到各方利益:

學校:升學率上升,就能得到更多的教育資源分配,得到教育部門的重視!

家長:孩子成績好了,會在親戚鄰裡面前面子十足。

老師:班上學生成績好,就可以證明自己的教學能力,就會得到學校重視,升職加薪妥妥的!
於是成績在各方眼中變的無比重要,為了刺激學生們努力學習,甚至會因為成績而給學生貼上三六九等的標簽!它們根據孩子的成績差異會分出:優等生、差生,火箭班、差班。而相對的,優等的學生、優等的班級,都會享受好一點兒的待遇。

記得高中時:

學校規定優等班的學生可以夜晚開燈學習,而較差的班級開燈夜讀就會被拉出來罰站。

還常常被訓斥到:「人家是為了學習,你們是為了玩!」

雖然有一部分的孩子確實是為了玩,但是也有一部分孩子是真的想在夜間的時候學習。然而這些沒人會管,他們已經被打上了統一的標簽:差生,失敗者!

學校不會在意你是否有努力向上的勇氣與決心,總會先給你打一個萬劫不復的標簽。從而不斷加深「成績差等於成敗的人生!你是差生就是失敗者」的思想觀念!而失敗者是不配受到家長與學校的尊重,甚至有時會被限制自由,貶損自尊,剝奪快樂!

在此教育下,導致孩子需要承受極大的心理壓力,隨著壓力和痛苦的堆積,抑鬱心理就形成了。慢慢的導致孩子不敢失敗,畏懼失敗,不敢輸,也同時輸不起!
這種失敗對於孩子的打擊無疑是巨大的,沒有適當的心理療傷最終導致的,往往是孩子走向極端!

Ⅸ 如何看待陝西一高校3天摘1000斤柿子送師生這件事

如何看待陝西一高校3天摘1000斤柿子送師生這件事?

近日,陝西咸陽咸陽師范學院摘了1000斤柿子,免費送給學校師生,據了解,因為學校里柿子樹很多,為了讓大家感受豐收的喜悅,後勤保障處派專人花費了三天時間。從學校的柿子樹上將成熟的柿子全部摘下,並將其免費分發到學生和老師手中。

我十分感謝校方的這一行為,這讓我們有了一種回到家的親切感。校園里的這些枇杷就像是一種寄託,寄託著學校對我們學生的關愛,也寄託著我們學生對於學校的一種想念之情。

Ⅹ 暖心!高校輔導員給全班學生送暖手袋,這樣的輔導員你為何喜歡

因為這種輔導員非常少見,而且是真心實意的對學生好,冬天切合實際的送學生暖手袋。

熱點內容
師生迷情八 發布:2025-07-18 11:58:43 瀏覽:478
三字經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18 11:46:47 瀏覽:45
希臘的歷史 發布:2025-07-18 10:33:00 瀏覽:654
人體中的數學 發布:2025-07-18 07:53:58 瀏覽:951
一級建造師機電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18 07:50:21 瀏覽:528
班主任工作計劃小學四年級 發布:2025-07-18 05:17:52 瀏覽:912
淺談師德的心得體會 發布:2025-07-18 03:09:46 瀏覽:807
怎麼瀏覽谷歌 發布:2025-07-18 02:29:49 瀏覽:51
之女教師 發布:2025-07-18 01:03:04 瀏覽:369
奧數物理 發布:2025-07-17 23:41:12 瀏覽: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