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大師生活
㈠ 說出你心中文學大師,在你的生活中給你最大英雄的名言~~大家參與
前蘇聯作家 高爾基。
名言:「讓暴風雨來的更猛烈些吧。。。」出自詩《海燕》。
在生活中,每當我遇到艱辛,困難,難題,都會用這句名言激勵自己,頂住壓力。告訴自己,堅強些,再堅強些。
㈡ 我國文學大師的童年生活
巴金,盡管是一位名聞海內外的大作家,可他日常生活的情趣跟常人並沒有什麼顯著不同。若從做小孩時說起,他就不是一個了不起的神童,相反倒是一個不肯聽大人話的犟性子的孩子。
倔孩子
巴金出生在一個封建大家庭里,父親和祖父都做過官。那時候.社會的習俗、儀式特別多。有一次,祖父生日,家裡非常熱鬧。大大小小的屋子被客人擠滿了,院子更是被圍得水泄不通。什麼堂哥堂弟、表姐表妹、姨媽嬸嬸,還有許多他從沒見過的遠房親戚都來了。一時間.大人們的說話聲、孩子們的嬉笑聲.還有敲鑼打鼓的聲音夾雜在一起.大老遠就可以聽得清清楚楚。小巴金喜歡安靜,家裡是不好待了,只好和鄰居家的小夥伴躲起來玩了。
可是沒多久就被人發現了,帶到了宴會上。因為按照當時的習俗,父母要為祖父設個虛座,點上紅蠟燭,然後讓子女們向那配有紅椅套的空椅子叩頭拜壽,以此來祈求祖父的健康長壽。其他同齡的孩子都叩拜了,父母突然發現巴金不在,就派人四處搜索,好不容易才把他找回來。在眾目睽睽之下,巴金就是不肯拜,這讓在場的大人們很著急,有的說,只要你拜了,就給你零花錢;也有的說,給你買最喜歡的書。小巴金還是無動於衷,氣得母親打了他一頓,結果還是沒用……
用他自己的話說:「我從小就害怕出席大場面,害怕任何儀式,害怕任何禮節。」但是一旦自己認定了是正確的事,他就會很勇敢、很堅定地堅持自己的主張。正是因為這種倔強,讓他在以後碰到的許多困難面前。毫不退縮。
喜愛小動物
他特別喜歡小動物。在廣元(巴金父親曾任廣元知縣)時。衙門後院養了不少的雞。巴金就常常與雞群為伍,成了一個「雞司令」。這群小雞一天天地長大。終於變成了神氣的公雞與漂亮的母雞。終於有一天,一個廚師奉命來後院宰雞做菜。受驚嚇的雞到處亂竄引起了小巴金的注意,他飛快地跑過來制止了廚師,又跑過去向母親求救。結果還是無濟於事,甚至連他最心愛的大花雞也難以倖免,為此他大哭了一場,別人還笑話他「痴」。他那小腦袋裡想不通的是:做了雞為什麼就要被人食用?他向父母討教,可是都沒得到自己聽得懂的,且滿意的答復。既然得不到滿意的解答,自己又保護不了大花雞們,自此他也就不想再做「雞司令」了。
巴金原來以為再也不養小動物了。後來正巧一個朋友要搬到外地去住了。臨走時送了他一條小狗。小狗全身都是白色的絨毛,很乖巧。總是喜歡緊緊地跟著家裡人,一步不離。全家人很快就喜歡上這位新朋友。大家不僅給小狗起了名字,還訓練它做很多動作,最讓人吃驚的是,它居然學會了給客人作揖。它會在你的指令下先是兩腿立起來,然後。把前面的兩條腿放下來,身體使勁地趴在地上,一動不動的,等著你來撫摩它。後來。巴金還寫了篇短文來紀念這條小狗呢。
興趣, 泛小時候,巴金的興趣就非常廣泛。他常常隨父親去戲院看戲,在父親的引導下懂得了京劇、川劇。他還喜歡集郵、下象棋、看電影、聽音樂、旅遊等等。當然最喜歡的還是讀書。讀書這一興趣從小到老從未改變。在廣元時。他剛進書房識字不久。就愛上了老師畫的人物畫。從此,養成了孜孜不倦的讀書習性。家裡收藏的舊書很快就被他看完了。後來。看到哥哥弟弟們買了新書,大家就會搶著看呢。從書中,他學到了豐富的知識,這為他的寫作奠定了基礎。
巴金不僅愛讀書。也愛收藏書籍。如果你去他家拜訪,就會發現書房內四壁都是書,客廳里也順著牆放著四個大書櫥,連走廊、過道也有書櫥。他很愛書,他的朋友也喜歡書。經常彼此交換著看。他買的書很雜。各種各類的書都有,特別喜歡那些有名家插圖的精裝本。書籍成了他最寶貴的財富。晚年時,他多次向北京圖書館、母校捐出了自己心愛的書籍。
冰心---夢,童
她回想起童年的生涯,真是如同一夢罷了!穿著黑色帶金
線的軍服,佩著一柄短短的軍刀,騎在很高大的白馬上,在海
岸邊緩轡徐行的時候,心裡只充滿了壯美的快感,幾曾想到現
在的自己,是這般的靜寂,只拿著一枝筆兒,寫她幻想中的情
緒呢?
她男裝到了十歲,十歲以前,她父親常常帶她去參與那軍
人娛樂的宴會。朋友們一見都誇獎說,「好英武的一個小軍人!
今年幾歲了?」父親先一面答應著,臨走時才微笑說,「他是
我的兒子,但也是我的女兒。」
她會打走隊的鼓,會吹召集的喇叭。知道毛瑟槍里的機關。
也會將很大的炮彈,旋進炮腔里。五六年父親身畔無意中的訓
練,真將她做成很矯健的小軍人了。
別的方面呢?平常女孩子所喜好的事,她卻一點都不愛。
這也難怪她,她的四圍並沒有別的女伴,偶然看見山下經過的
幾個村裡的小姑娘,穿著大紅大綠的衣裳,裹著很小的腳。匆
匆一面里,她無從知道她們平居的生活。而且她也不把這些印
象,放在心上。一把刀,一匹馬,便堪過盡一生了!女孩子的
事,是何等的瑣碎煩膩呵!當探海的電燈射在浩浩無邊的大海
上,發出一片一片的寒光,燈影下,旗影下,兩排兒沉豪英毅
的軍官,在劍佩鏘鏘的聲里,整齊嚴肅的一同舉起杯來,祝中
國萬歲的時候,這光景,是怎樣的使人湧出慷慨的快樂眼淚呢?
她這夢也應當到了醒覺的時候了!人生就是一夢么?
十歲回到故鄉去,換上了女孩子的衣服,在姊妹群中,學
到了女兒情性:五色的絲線,是能做成好看的活計的;香的,
美麗的花,是要插在頭上的;鏡子是妝束完時要照一照的;在
眾人中間坐著,是要說些很細膩很溫柔的話的;眼淚是時常要
落下來的。女孩子是總有點脾氣,帶點嬌貴的樣子的。
這也是很新穎,很能造就她的環境——但她父親送給她的
一把佩刀,還長日掛在窗前。拔出鞘來,寒光射眼,她每每呆
住了。白馬呵,海岸呵,荷槍的軍人呵……模糊中有無窮的悵
惘。姊妹們在窗外喚她,她也不出去了。站了半天,只掉下幾
點無聊的眼淚。
她後悔么?也許是,但有誰知道呢!軍人的生活,是怎樣
的造就了她的性情呵!黃昏時營幕里吹出來的笳聲,不更是抑
揚凄婉么?世界上軟款溫柔的境地,難道只有女孩兒可以佔有
么?海上的月夜,星夜,眺台獨立倚槍翹首的時候:沉沉的天
幕下,人靜了,海也濃睡了,——「海天以外的家!」這時的
情懷,是詩人的還是軍人的呢?是兩縷悲壯的絲交糾之點呵!
除了幾點無聊的英雄淚,還有甚麼?她安於自己的境地了!
生命如果是圈兒般的循環,或者便從「將來」,又走向「過去」
的道上去,但這也是無聊呵!
十年深刻的印象,遺留於她現在的生活中的,只是矯強的
性質了——她依舊是喜歡看那整齊的步伐,聽那悲壯的軍笳。
但與其說她是喜歡看,喜歡聽,不如說她是怕看,怕聽罷。
橫刀躍馬,和執筆沉思的她,原都是一個人,然而時代將
這些事隔開了……
童年!只是一個深刻的夢么?
㈢ 文學大師來,「品味酸甜苦辣的生活」,對下一句。
享受喜怒哀愁的人生
希望採納
㈣ 文學大師雪萊的一生如題 謝謝了
雪萊 (P.B.Percy Bysshe Shelley 1792~1822)英國詩人。1792年生於蘇塞克斯郡。這時期英國詩歌的創作,在一批青年詩人手裡,經歷了一場革命:抗議代替了因襲,抒情代替了說教,恣肆代替了拘謹。雪萊便是這些贊美革命、抨擊傳統的浪漫派詩人之一。他出生於鄉村地主家庭。祖父是男爵,父親依附輝格黨當了議員。雪萊6歲學拉丁文,10至12歲在賽恩學館學習算學、拉丁文、法文、地理、天文,聽化學和物理的講演。1804年進入伊頓公學,繼續學習法文和德文。 1809年,他和一個朋友合寫長詩《流浪的猶太人》(未出版),他自己寫了傳奇故事《柴斯特羅齊》和《聖安爾溫》,還與他妹妹合寫了一部詩集。1810年10月進入牛津大學。曾寫了一篇哲學論文《無神論的必要性》,自費出版。這篇頗具挑戰性的文章,純從理性上探討神的存在問題,分析了信神與不信神的論據,結論是「信神無據」,無神論是必要的。1811年2月,《無神論的必要性》在牛津的書店出現,被一位教士發現,立即逼著書店老闆燒毀一位教授接到雪萊寄給他的書,急忙趕到學校質詢。3月,雪萊被開除出校。父親要他認錯,他加以拒絕。他見棄於家庭,只好暫住倫敦。這時,一個同樣也受到家庭壓力的姑娘、雪萊妹妹的朋友海里靄·威斯布魯克,請求雪萊的保護,並願意和他出走。雪萊出於同情表示同意。1811年8月,在離開牛津以後5個月,雪萊和海里靄出走,在愛丁堡結婚。 頑固的父親停止對雪萊的接濟,造成他生活的困難。但這沒有挫傷他的革命的銳氣。1812年2月,他和海里靄渡海到了宗教和民族矛盾交織的愛爾蘭。愛爾蘭長期受英國政府的壓迫,曾在法國革命的影響下發動反叛,遭到鎮壓。總是同情弱小的雪萊,出發前就准備了《告愛爾蘭人民書》,到達都柏林以後,他自費印刷並在街道散發。在這封公開信中,雪萊主張戒酒、濟貧、讀書、討論,做有道德有智慧的人,以博得國際的尊敬和支持,取得民族自由和宗教解放。 1812年 7月,一個素不相識的出版商因為出版托馬斯·派恩鼓吹人權的著作《人權》而被拘捕,雪萊寫信給起訴檢察官愛倫勃羅勛爵,為出版自由提出申辯。9月,雪萊到北威爾士的特里馬德克村,為當地修築一條圍海造田的長堤發起募捐。這表明雪萊忠於理想,並力求以行動去實現理想。 這時,雪萊讀了威廉·葛德文的《社會正義》一書,這是當時在英國思想界極有影響的一本鼓動社會改革的著作。它批判現社會,提出了未來社會的設想。中心思想是通過教育改革社會,有教育的人律己從嚴,不損公利己。刑罰制度應該改革;在已經不存在愛情的情況下還硬要維持夫婦關系,這種婚姻制度是不能容忍的枷鎖。雪萊一生抨擊不合理的社會制度,但主張用教育手段改革社會,又主張純潔的自由的愛情,都是受葛德文的影響。 1814年6月,雪萊訪問葛德文,並和他的17歲的女兒瑪麗成為朋友。瑪麗對雪萊產生了愛情。葛德文與海里靄都表示反對。1814年7月27日,雪萊與瑪麗出奔瑞士。6個星期後又回到英國。雪萊紀念碑塑像。 1815年1月,雪萊的祖父去世。雪萊的父親確定雪萊每年得津貼一千英鎊,同時償還了雪萊歷年在外的欠債。從這年秋季起,雪萊逐漸進入創作的盛年。1816年5月到瑞士,初識拜倫,兩人住日內瓦湖畔,駕小艇互訪。9月,雪萊回英國。12月,海里靄溺死在倫敦海德公園河中。1818年3月,雪萊最後離開英國前往義大利,和拜倫同住地中海濱,一起泛舟,騎馬,射擊,談詩。雪萊佩服拜倫詩才豪放,拜倫愛雪萊純潔無邪。1822年7月8日,雪萊與友人駕帆船從萊格亨港返回萊里奇港住所,出海後不久,暴風突起,舟沉身死。10天後,屍體在海濱發現。拜倫參與了火化。骨灰葬羅馬新教徒公墓。 長篇論文《詩之辯護》寫於1821年,1840年出版。當時,雪萊在英國的一位素所敬重的朋友托馬斯·皮科克寫了一本書,名為《詩的四個時期》,論述詩在古今文學中不同的地位。皮科克認為,詩在原始社會能起教育作用,但是隨著人類文明的進程,詩在理性占上風的社會里已不適時需。雪萊為此在《詩之辯護》中溫和地批判了皮科克的見解。這篇文章雪萊預備寫三部分,但只寫了第一部分。 雪萊給詩的定義是:「生命的形象表達在永恆的真理中的是詩。」又說:「詩是最美最善的思想在最善最美的時刻。」「靈感之不可解者,詩人是解釋者;未來之昭示於現時者,詩人是鏡子,顯出其巨大的形象;詩人的詩句,足以表示詩人自己並不理解的意思;詩人吹響進攻的軍號,具有詩人自己所不體會的感召力;詩人的力量,不為他人所左右,而能左右他人。詩人是世界的立法者,雖然無立法者的稱號。」正因為雪萊認為詩和詩人具有這些積極的作用,他不同意詩的作用昔勝於今的觀點。他認為,現在英國文學幾乎可以說經歷了新生。思想不高尚的人,對同時代人心懷妒忌,貶低其成就,但當前是才智俊發的時代,終將為後世所承認。目前的哲學家和文學家將遠勝過英國17世紀中葉的革命結束以後所出現的哲學家和文學家。在這里,雪萊肯定了詩人的社會作用,肯定了他同時代的詩人的歷史貢獻,肯定了進步的歷史觀點,而這時卻正是法國革命處於低潮,歐洲思想界異常沉悶的時候。
㈤ 關於中國作家的生活
我覺得您能換個題目嗎?我覺得這個很難寫,,建議..而已
畢淑敏(1952~),女,1952年出生於新疆伊寧,中學就讀於北京外國語學院附屬學校。1969年入伍,在喜馬拉雅山、岡底斯山、喀喇昆侖山交匯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隊當兵11年。1980年轉業回北京。國家一級作家,北京銅廠主治醫師、衛生所所長、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研究室專業作家,1991年畢業於北京師范大學研究生院中文系,碩士。從事醫學工作20年後,開始專業寫作。1987年開始共發表作品200餘萬字。1989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畢淑敏17歲便來到海拔5000米的西藏高原阿里當兵。在蒼茫的高原上,她親眼看到一些年輕人為了祖國的安全富強而永遠長眠在冰層中的悲壯。那些驚心動魄、可歌可泣的「死亡」使她對生命有著特別的關注。
從事醫學工作20年後,開始專業寫作,共發表作品200萬字。曾獲莊重文文學、小說月報第四、五、六屆百花獎、當代文學獎、陳伯吹文學大獎、北京文學獎、昆文學獎、解放軍文藝獎、青年文學獎、台灣第16屆中國時報文學獎、台灣第17屆聯報文學獎等各種文學獎30餘次。
畢淑敏真正取得全國性聲譽是在短篇小說《預約死亡》發表後,這篇作品被譽為是「新體驗小說」的代表作,它以作者在臨終關懷醫院的親歷為素材,對面對死亡的當事者及其身邊人的內心進行了探索,十分精彩。
她是國家一級作家、內科主治醫師、北師大文學碩士,祖籍山東文登。她曾在西藏高原阿里地區當兵,服役十年,歷任衛生員、助理軍醫、軍醫。著有《畢淑敏文集》八卷,長篇小說《紅處方》、《血玲瓏》、《拯救乳房》、《女心理師》(07年4月出版),中短篇小說集《女人之約》、《昆侖殤》、《預約死亡》,散文集《婚姻鞋》、《素麵朝天》、《保持驚奇》、《提醒幸福》,短篇集《白楊木鼻子》等。
王蒙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
據中新社報道,美國諾貝爾文學獎中國作家提名委員會共同主席冰凌28日在著名的「一碟鹽」中國飯店舉行記者會,正式宣布以全美中國作家聯誼會的名義提名王蒙角逐諾貝爾文學獎。他披露,諾貝爾文學獎評選委員會已回信表示接受。這也是該會連續第四年度提名王蒙角逐諾貝爾文學獎。
該提名委員會顧問林緝光、董鼎山、唐德剛、全美中國作家聯誼會常務副會長楊皓等出席記者會,向六十餘位媒體記者和來賓介紹提名情況。
據悉,全美中國作家聯誼會三年前開始籌備提名工作。去年初,提名小組曾作調查,王蒙、巴金以百分之九十多的得票率名列前茅。經過一系列規范有序的工作,提名委員會於今年一月二十八日將提名王蒙參加今年諾貝爾文學獎評選的信件和美國八十多位文化界、各界名人和團體支持這一提名的簽名信寄往瑞典,並在紐約正式成立美國諾貝爾文學獎中國作家提名委員會。三月十二日,諾貝爾文學獎評選委員會來函接受了對王蒙的提名。
提名王蒙參加諾貝爾文學獎評選的信件中稱:「王蒙先生是中國當代文學最具代表性的偉大作家、文藝理論家和思想家,也是享有世界聲譽的中國作家。他在近五十年的文學創作歷程中,創作六百多萬字的文學作品,出版近百部小說、散文、詩歌和學術著作,被譯成二十多種文字在各國出版,多次榮獲中國國家級文學大獎和義大利、日本等國的國際性文學大獎。他的巨大的文學成就不僅包括他與生俱來永不停止的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還包括他通過作品所洋溢出來的聯系時代、關注社會和人生的人文情懷和生命之火。他個人不平凡的經歷、卓越的才華、敏銳的思維、過人的思辨力、洞察力和藝術創造力,加上他驚人的毅力和勤奮,還有寬容大度、善於自我調整的文化性格,共同造就了他成為一代文化大家和享譽世界的偉大作家。」
冰凌說,現在我們在等待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進一步的消息。
提名委員會顧問林緝光、董鼎山也在會上講話。共同主席之一的王海龍正在北京講學,他在講學之餘將訪問一些作家和文學評論家,為明年提名作些准備。
王蒙(1308-1385)元畫家。字叔明,號黃鶴山樵、香光居士,湖州(今浙江吳興)人。外祖父趙孟頫、外祖母管道升、舅父趙雍、表弟趙彥徵都是元代著名畫家。王蒙的山水畫受到趙孟頫的直接影響,後來進而師法王維、董源、巨然等人,綜合出新風格。
元末官理問,棄官後隱居臨平(今浙江餘杭臨平鎮)黃鶴山,自號黃鶴山樵。明初王蒙出任泰安(今屬山東)知州,因胡維庸案牽累,死於獄中。
王蒙能詩文,工書法。尤擅畫山水,得外祖趙孟頫法,以董源、巨然為宗而自成面目。寫景稠密,布局多重山復水,善用解索皴和渴墨苔點,表現林巒郁茂蒼茫的氣氛。山水之外,兼能人物。所作對明、清山水畫影響甚大,僅次於黃公望,後人將其與黃公望、吳鎮、倪瓚合稱為「元四家」。對明清及近代山水畫影響甚大。
㈥ 契柯夫是俄國著名的文學大師,他有一個本子,被稱為「生活手冊『』 引號的用法
多一本「生活手冊」
契柯夫是俄國著名的文學大師,他有一個本子,被稱為「生活手冊」。
有一次,契柯夫聽一位朋友講了一個笑話,被逗得捧腹大笑,眼淚都笑了出來。但是,他沒有忘記積累素材。他一邊笑,一邊請那位朋友再講一遍,讓他把這笑話記錄下來。契柯夫曾說,他本子中的材料足夠他寫五年。
契柯夫尤其注意語言素材的積累,在他的「生活手冊」中就曾記載著這樣一些話:
「這一帶的土壤好極了,你種下一根車杠試試,過上一年的話就能長出馬車來。」
「這些臉面通紅的婦女和老太太們,健康的幾乎會冒出熱氣來。」
「她臉上的皮膚不夠用,睜眼的時候必須把嘴閉上,張嘴的時候必須把眼閉上。」
「有一位小姐,她的笑聲簡直是像把她的全身浸在涼水中而發出來的一般。」
瞧,這些語言多麼形象、生動、新穎。
生動感人的文章來自日常生活,願你也能像契柯夫,多一本小冊子,養成將每天聽到的新鮮話語毫無遺漏地記錄下來的習慣。
㈦ 找一下世界著名的文學大師的生平事跡
邁克爾·傑克遜(1958.8.29-2009.6.25)(Michael Jackson)被譽為流行音樂之王(the King of Pop),是繼貓王之後西方流行樂壇最具影響力的音樂家,其成就已超越貓王,是出色的音樂全才,在作詞,作曲,場景製作,編曲,演唱,舞蹈,樂器演奏方面都有著卓越的成就。邁克爾與貓王、披頭士兩組歌手並列為流行樂史上最偉大的不朽象徵,他開創了現代MTV,他把流行音樂推向了巔峰,他融合了黑人節奏藍調與白人搖滾的獨特的MJ樂風,時而高亢憤疾、時而柔美靈動的聲音,空前絕後的高水準音樂錄影,規模宏大的演唱會無不在世界各地引起極大轟動. 他擁有世界銷量第一的專輯《THRILLER》,銷量達1.04億(2006年吉尼斯世界紀錄認證數據)。據2006年底統計,其正版專輯全球銷量已超過7.5億,被載入「吉尼斯世界記錄大全」。他是音樂史上第一位在美國以外賣出上億張唱片的藝術家。他魔幻般的舞步更是讓無數的明星效仿。2006年,吉尼斯世界紀錄頒發了一個最新認證:世界歷史上最成功的藝術家! 他一個人支持了世界上39個慈善救助基金會,保持著2006年的吉尼斯世界個人慈善紀錄,是全世界以個人名義捐助慈善事業最多的人。他患有白癜風皮膚病,皮膚呈白色.有人說邁克爾傑克遜是一個神奇的怪物,渾身上下充滿了一股神秘的力量,在音樂響起時他的節奏能帶動全世界的脈搏。至今全世界仍有上億歌迷。
海明威(1899—1961),美國最偉大的作家之一,尤以短篇小說響震世界文壇。在他的短篇中,豐富的內涵和多樣的形式統一在一個簡約的整體結構之中,也就形成了他獨特的「冰山風格」,從而奠定他成為世界級文學大師的地位。1954年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然而,作為「迷惘的一代」文學作品的代表人物,不管其「硬漢」形象多麼炫人眼目,都無法掩蓋他心靈深處強烈的焦慮。無論他是怎樣優秀的獵人、釣手、拳擊家,或怎樣去豪飲、追逐女人和愛情,都無法彌合他心靈的千瘡百孔,作為感覺敏銳的藝術家,他無法像正常人一樣,從容承受生活中的矛盾和壓力,他畢生都想維護自己的形象,一生都在極力逃避生活中的各種誤解。1961年7月2日,他在絕望中對自己扣動了扳機。作為國內研究海明威的著名專家,董衡巽教授提供了一個關於海明威生平事跡及文學成就的權威讀本。並且書中插有200幅珍藏照片,其中多幅照片為國內首見,這些照片呈現出海明威豐富傳奇的一生,讓讀者親眼見證一代文學大師的生命歷程。
㈧ 文學大師
莎士比亞於公元1564年4月23日生於英格蘭沃里克郡斯特拉福鎮,代表作有四大悲劇《哈姆萊特》(英:Hamlet)、《奧賽羅》(英:Othello)、《李爾王》(英:King Lear)、《麥克白》(英:Macbeth)。四大喜劇《第十二夜》、《仲夏夜之夢》、《威尼斯商人》、《無事生非》(人教版教材稱《皆大歡喜》)歷史劇《亨利四世》、《亨利五世》、《理查二世》等。還寫過154首十四行詩,二首長詩。他是「英國戲劇之父」,本·瓊生稱他為「時代的靈魂」,馬克思稱他為「人類最偉大的天才之一」。被稱為「人類文學奧林匹斯山上的宙斯」。雖然莎士比亞只用英文寫作,但他卻是世界著名作家。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已被譯成多種文字,其劇作也在許多國家上演。1616年5月3日病逝。莎士比亞和義大利著名數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和哲學家、近代實驗科學的先軀者伽利略同一年出生。
2巴爾扎克奧諾雷·德·巴爾扎克(1799年5月20日-1850年8月18日),法國19世紀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歐洲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和傑出代表,法國現實主義文學成就最高者之一。他創作的《人間喜劇》(Comédie Humaine)共91部小說,寫了兩千四百多個人物,
充分展示了19世紀上半葉法國社會生活,是人類文學史上罕見的文學豐碑,被稱為法國社會的「網路全書。巴爾扎克1799年5月20日生於法國中部的圖爾城。15歲隨父母遷居巴黎。17歲入法科學校就讀,課余曾先後在律師事務所和公證人事務所當差,同時旁聽巴黎大學的文學講座,獲文學學士銜。20歲開始從事文學創作,以筆名發表過許多不成功的劇本和小說。為維持生計,1825-1828年期間先後從事出版業和印刷業,皆告失敗,負債累累。經過探索和磨煉,巴爾扎克走上現實主義文學創作道路。1829年出版的長篇小說《最後一個舒昂黨人》,初步奠定了在文學界的地位。1831年發表的長篇小說《驢皮記》為他贏得聲譽,成為法國最負盛名的作家之一。他早有把自己的作品聯系成一個有機整體的設想。1841年他在但丁《神曲》的啟示下,正式把自己作品的總名定為《人間喜劇》並在《「人間喜劇」前言》中宣稱要做社會歷史的「書記」;認為社會環境陶冶人,因此應著力於「人物和他們的思想的物質表現」;要求作傢具有「透視力」和「想像力」;注重對地理環境和人物形體的確切描寫。從1829-1849年,巴爾扎克為《人間喜劇》寫出了91部作品,包括長篇、中篇、短篇小說和隨筆等,分為《風俗研究》、《哲學研究》和《分析研究》三個部分。長篇小說《歐也妮·葛朗台》(1833)、《高老頭》(1834)、《幻滅》(1837-1843)、《農民》(1845)、《貝姨》(1846)等。
4莫泊桑
19世紀後半期法國優秀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曾拜法國著名作家福樓拜為師。一生創作了6部長篇小說和350多篇中短篇小說,游記三部。他的文學成就以短篇小說最為突出,與契訶夫和歐·亨利並列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巨匠,對後世產生極大影響,被譽為「短篇小說之王」。
莫泊桑於1850年8月出生在法國西北部諾曼底省狄埃卜城附近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他的祖輩都是貴族,但到他父親這一代時沒落了,父親做了交易所的經紀人。他的母親出身於書香門第,愛好文學,經常對文學作品發表議論,見解獨到。莫泊桑出生不久,他的父母由於經常鬧矛盾而分居了,他和母親住在海邊的一個別墅里。幼年時的莫泊桑喜歡在蘋果園里遊玩,在草原觀看打獵,喜歡和農民、漁夫、船夫、獵人在一起聊天、幹活,這些經歷使莫泊桑從小就熟悉了農村生活。從童年時代起,母親就培養他寫詩,到兒子成為著名作家時,她仍然是莫泊桑的文學顧問、批評者和助手,所以他的母親是他走上文學創作道路的第一位老師。另一位為莫泊桑走上文學道路打下基礎的是他13歲在盧昂中學學習時的文學教師路易·布耶。路易·布耶是一個著名的巴那派詩人,他經常指導莫泊桑進行多種體裁的文學創作。
5托爾斯泰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
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最偉大的文學家,也是世界文學史上最傑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學作品在世界文學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代表作有長篇小說《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以及自傳體小說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阿·托爾斯泰,蘇聯俄羅斯作家,列寧勛章獲得者,蘇聯科學院院士。代表作《苦難歷程》和《伊凡雷帝》。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ЛевНиколаевичТолстой)(1828~1910) ,代表作有長篇小說《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以及自傳體小說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其它作品還有《一個地主的早晨》《哥薩克》《塞瓦斯托波爾故事集》等。他也創作了大量童話。他以自己一生的辛勤創作,登上了當時歐洲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高峰。他還以自己有力的筆觸和卓越的藝術技巧辛勤創作了「世界文學中第一流的作品」,因此被列寧稱頌為具有「最清醒的現實主義」的「天才藝術家」。 托爾斯泰思想中充滿著矛盾,這種矛盾正是俄國社會錯綜復雜的矛盾的反映,是一個富有正義感的貴族知識分子在尋求新生活中,清醒與迷惘、奮斗與彷徨、呼喊與苦悶的生動寫照。托爾斯泰的作品縱然其中有反動的和空想的東西,但仍不失為世界進步人類的驕傲,他已被公認是全世界的文學泰斗。列夫·托爾斯泰被列寧稱為「俄國革命的鏡子」。《名人傳》的三個主人公之一,在《托爾斯泰傳》中。
6海明威
歐內斯特?海明威(ErnestHemingway l899~1961)美國小說家。1954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新聞體」小說的創始人。作者作品:《非洲的青山》《太陽照常升起》《永別了,武器》《第五縱隊·西班牙大地》·《曙光示真》《不固定的聖節》《過河入林》《喪鍾為誰而鳴》《危險的夏天》·《老人與海》《伊甸園》《死在午後》《島在灣流中》《有錢人和沒錢》《乞力馬扎羅的雪——海明威短篇小說精選集》
作為20世紀美國最偉大的小說家,海明威那一槍,不僅打飛了自己大半個天靈蓋,而且把整個美國,甚至全世界都給打懵了。人們馬上意識到,某種至關重要的東西驟然間從這個世界上消失了。海明威一死,他們自己的一生也就黯然失色。人們痛不欲生,彷彿海明威「把我們的生命也給毀了。如今我也是個死人了」。(奧多內斯)
7屠格涅夫
伊凡·謝爾蓋耶維奇·屠格涅夫(俄語:Иван Сергеевич Тургенев;英語:Ivan SergeevichTurgenev,俄國批判現實主義小說家、詩人和劇作家。出生於世襲貴族之家,俄歷1818年10月28日-1883年8月22日,生於一個舊式富裕家庭屠格涅夫的創作生涯始於大學時代 。1834年寫成處女作詩劇《斯傑諾》,帶有鮮明的浪漫主義特色。1843年發表的敘事詩《巴拉莎》標志著他從浪漫主義轉向現實主義,別林斯基從這部詩作中看出了作者「獨特的才華」。此後他逐漸轉向了散文創作。第一篇散文作品是中篇小說《安德烈·柯洛索夫》。繼而發表敘事詩《地主》和中篇小說《彼土什科夫》,它們已顯示出自然派和果戈理的影響。
他還創作了許多劇本,其中《食客》、《貴族長的早宴》、《單身漢》等,主要反映貴族生活和風習。50年代初發表的中篇小說如《多餘人日記》和《雅科夫·帕辛科夫》等。劇本《村居一月》第一次反映出平民知識分子與貴族的矛盾。1855年屠格涅夫發表著名劇本《村中一月》,開始逐漸關心知識分子與貴族的沖突問題。1856年他發表小說《羅亭》,塑造了一個具有革命激情,但是缺乏行動的小貴族的叛逆者的形象。1859年屠格涅夫發表《貴族之家》。1860年他發表小說《前夜》。塑造了一個革命者英扎羅夫的形象,杜勃羅留波夫非常看重這片小說,發表了著名評論《真正的白天何時到來?》斷言「前夜離隨之而來的白天總是不遠的」認為屠格涅夫描繪了革命的前夜。屠格涅夫不同意這一斷語,希望涅克拉索夫不要發表這篇評論,涅克拉索夫沒有同意,導致了屠格涅夫和《現代人》雜志的決裂。1862年屠格涅夫發表《父與子》主人公巴扎羅夫狂傲,重視行動,重視科學實驗。是作者假想的新人形象,但是遭到民主派的抨擊。
8歐·亨利
歐·亨利是其筆名,原名為威廉·西德尼·波特(William Sydney Porter)。美國著名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大師之一。曾被評論界譽為曼哈頓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國現代短篇小說之父。他的作品構思新穎,語言詼諧,結局常常出人意外,代表作有小說集《白菜與國王》、《四百萬》、《命運之路》等。
其中一些名篇如《愛的犧牲》、《警察與贊美詩》、《帶傢具出租的美國著名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大師之一。(歐·亨利、莫泊桑、契訶夫) 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William Sydney Porter),是美國最著名的短篇小說家之一,曾被評論界譽為曼哈頓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國現代短篇小說之父。他出生於美國北卡羅來納州格林斯波羅鎮一個醫師家庭。房間》、《賢人的禮物》、《最後一片藤葉》等使他獲得了世界聲譽。歐·亨利善於描寫美國社會尤其是紐約百姓的生活。他的作品構思新穎,語言詼諧,結局總使人「感到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又因描寫了眾多的人物,富於生活情趣,被譽為「美國生活的幽默網路全書」。代表作有小說集《白菜與國王》、《四百萬》、《命運之路》等。其中一些名篇如《愛的犧牲》、《警察與贊美詩》、《麥琪的禮物》(也稱作《賢人的禮物》)、《帶傢具出租的房間》、《最後一片常春藤葉》等使他獲得了世界聲譽,短篇小說《麥琪的禮物》以及《二十年後》被編入上海初中八年級語文課本。《最後一片常春藤葉》被編入上海九年級語文課本。
名句:「這時一種精神上的感慨油然而生,認為人生是由啜泣、抽噎和微笑組成的,而抽噎佔了其中絕大部分。」(《歐·亨利短篇小說選》)
10契訶夫
安東·巴甫洛維奇·契訶夫( Аnton chekhov.Антон ПавловичЧехов.1860~1904) 俄國小說家、戲劇家、十九世紀末期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短篇小說藝術大師.
主要作品 《伊凡諾夫》(1887)、戲劇《海鷗》(1896)、《萬尼亞舅舅》(1896)、《三姊妹》(1901)、《櫻桃園》(1903),這些作品反映了俄國1905年大革命前夕知識分子的苦悶和追求,大都取材於中等階級的小人物。其劇作含有濃郁的抒情味和豐富的潛台詞,令人回味無窮。
《柳樹》 《代表》 《胖子和瘦子》 《渴睡》
《在催眠術表演會上》 《壞孩子》 (《小職員之死》《變色龍》(被選入語文書八年級上冊)《我的「她」》
《撥蘿卜》(仿童話) 《假面》 《牡蠣》 《必要的前奏》
《未婚夫和爸爸》 《小人物》 《預謀犯》 《相識的男人》。
11歌德
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Johann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是18世紀中葉到19世紀初德國和歐洲最重要的劇作家、詩人、思想家。歌德除了詩歌、戲劇、小說之外,在文藝理論、哲學、歷史學、造型設計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歌德是德國狂飆突進運動的主將。他的作品充滿了狂飆突進運動的反叛精神,在詩歌、戲劇、散文等方面都有較高的成就,主要作品有劇本《葛茲·馮·伯里欣根》、中篇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未完成的詩劇《普羅米修斯》和詩劇《浮士德》的雛形《原<浮士德>》,此外還寫了許多抒情詩和評論文章。
12高爾基馬克西姆·高爾基,
前蘇聯偉大的無產階級作家,社會活動家。他出身貧苦,
親身經歷資本主義殘酷的剝削與壓迫對他的思想和創作發展具有了重要影響。登上文壇後,他塑造了一系列工人和無產階級革命者的英雄形象,抨擊了西方資本主義制度和反動思潮。代表作有《海燕之歌》,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等。前蘇聯有以高爾基命名的州和城市。高爾基(1868.3.28―1936.6.18)全名馬克西姆·高爾基,原名阿列克賽·馬克西莫維奇·彼什科夫,也叫斯克列夫茨基,前蘇聯偉大的無產階級作家,列寧說他是「無產階級文學最傑出代表」,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奠基人,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導師,蘇聯文學的創始人。1868年3月28日出生於俄國伏爾加河畔的下諾夫戈羅德城。
㈨ 世界文學大師的故事
1
有一次,歌德在公司里散步,遇見了一位經常和他針鋒相對的批評家。那位批評家擺出一副十分傲慢的架勢,擋在歌德面前說:「我是從來不給蠢貨讓路的!」 歌德聽了他的話並沒有生氣,而是微笑著對他說:「我倒正好相反。」說完便讓開了路,繞道走了。
這則軼事真是讓人忍俊不禁,歌德的智慧、氣度和靈敏的反應都讓人大為嘆服。最可笑的就是那位批評家,損人不成反而自取其辱,叫人大呼痛快。
遇到那些蠻不講理的人,最忌諱的就是以蠻敵蠻,那樣只會貶損自己的身份。適當的時候,給「蠢貨」讓路又有何妨呢?
2
普希金1799年6月6日出生於莫斯科一個家道中落的貴族地主家庭,一生傾向革命,與黑暗專制進行不屈不撓的斗爭,他的思想與詩作,引起沙皇俄國統治者的不滿和仇恨,他曾兩度被流放,始終不肯屈服,最終在沙皇政府的陰謀策劃下與人決斗而死,年僅38歲。他在濃厚的文學氛圍中長大。童年時代,他由法國家庭教師管教,接受了貴族教育,8歲時已可以用法語寫詩。家中藏書豐富,結交文學名流,他的農奴出身的保姆常常給他講述俄羅斯的民間故事和傳說,使得他從小就領略了豐富的俄羅斯語言,對民間創作發生濃厚興趣。
1811年,普希金進入貴族子弟學校皇村學校學習,年僅12歲就開始了其文學創作生涯。1815年,在中學考試中他朗誦了自己創作的「皇村回憶」 ,表現出了卓越的詩歌寫作才能,特別是他詩作韻文的優美和精巧得到了廣泛的贊賞。在早期的詩作中,他效仿浪漫派詩人巴丘什科夫和茹科夫斯基,學習17--18世紀法國詩人安德列謝尼埃的風格。在皇村中學學習期間,他還接受了法國啟蒙思想的熏陶並且結交了一些後來成為十二月黨人的禁衛軍軍官,反對沙皇專治,追求自由的思想初步形成。
普希金畢業後到彼得堡外交部供職,在此期間,他深深地被以後的十二月黨人及其民主自由思想所感染,參與了與十二月黨人秘密組織有聯系的文學團體「綠燈社」,創作了許多反對農奴制、謳歌自由的詩歌,如《自由頌》(1817年);《致恰達耶夫》,(1818)年;《鄉村》,(1819年),1820年,普希金創作童話敘事長詩《魯斯蘭與柳德米拉》。故事取材於俄羅斯民間傳說,描寫騎士魯斯蘭克服艱難險阻戰勝敵人,終於找回了新娘柳德米拉。普希金在詩中運用了生動的民間語言,從內容到形式都不同於古典主義詩歌,向貴族傳統文學提出挑戰。
普希金的這些作品引起了沙皇政府的不安,1820年他被外派到俄國南部任職,這其實是一次變相的流放。在此期間,他與十二月黨人的交往更加頻繁,參加了一些十二月黨的秘密會議。他追求自由的思想更明確,更強烈了。普希金寫下《短劍》(1821)、《囚徒》(1822)《致大海》(1824)等名篇,還寫了一組「南方詩篇」,包括《高加索的俘虜》(1822) 、《強盜兄弟》 (1822)、《巴赫切薩拉依的淚泉》(1824)、《茨岡》(1824)四篇浪漫主義敘事長詩。還寫下了許多優美的抒情詩:《太陽沉沒了》(1820)、《囚徒》和《短劍》(1821)等,這些表達了詩人對自由的強烈憧憬。從這一時期起,普希金完全展示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3
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是18世紀中葉到19世紀初德國和歐洲最重要的作家、詩人,他一生跨兩個世紀,正當歐洲社會大動盪大變革的年代。封建制度的日趨崩潰,革命力量的不斷高漲,促使歌德不斷接受先進思潮的影響,從而加深自己對於社會的認識,創作出當代最優秀的作品。
歌德1749年8月28日出生於法蘭克福鎮的一個富裕的市民家庭,曾先後在萊比錫大學和斯特拉斯堡大學學習法律,也曾短時期當過律師。但他的主要志趣在文學創作方面。1775--1786年他為改良現實社會,應聘到魏瑪公國做官,但一事無成。1786年6月他0前往義大利,專心研究自然科學,從事繪畫和文學創作。1788年回到魏瑪後任劇院監督。
歌德是德國狂飆突進運動的主將。他的作品充滿了狂飆突進運動的反叛精神,在詩歌、戲劇、散文等方面都有較高的成就,主要作品有劇本《葛茲·馮·伯里欣根》、中篇小說《少年維特的煩惱》、未完成的詩劇《普羅米修斯》和詩劇《浮士德》的雛形《原浮士德》,此外還寫了許多抒情詩和評論文章。
㈩ 多一本「生活手冊」 契柯夫是俄國著名的文學大師,他有一個本子,被稱為「生活手冊」。 有一次,契柯夫聽
1、在文中找出下列詞語的近義詞並寫在括弧里。(4分)
記錄(記載) 材料(素版材) 形象(生動) 新鮮(權新穎)
2、契柯夫積累的「語言素材」中,你最喜歡哪一句?抄下來。2分
「這一帶的土壤好極了,你種下一根車杠試試,過一年的話就能長出馬車來。」
3、日常生活中,你聽過的生動語言有哪些?選一句寫下來。2分
春天的小草染綠了田野。
4、讀課外書時,你做過優美語句摘錄嗎?選一句下寫在下面
雪花紛紛揚揚的從天上飄落下來,只見天地之間白茫茫的一片,四周像拉起了白色的帳篷,大地立刻變得銀裝素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