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教師德性
1)、 依法執教。要認真、踏實地做以依法管教、依法行教、依法保護教師、學生和學校的合法權益。 2)、愛崗敬業。要結合課堂教學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要運用第二課堂的活動來激發學生的興趣,開闊學生的視野,增長學生的才幹,鍛煉學生的思想和品質;教師要深入學生之中,與學生交朋友,溝通心靈,引導學生全面健康地成長。 3)、熱愛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愛既不能溺愛,又不能寵愛,主要表現在:①愛而不溺,嚴而有格;②尊重信任,循循善誘;③公平公正,一視同仁。 4)、嚴謹治學。作為新老師也要時時刻刻的不斷自我提升,不斷學習,嚴格要求自己,做到:①刻苦學習鍥而不舍②要將"刻苦"與"嚴謹"相結合③學而不厭做到"三勤"。 5)、團結協作。這是教師在平時教學過程中,應當學會團結協作,可以很好的促進教學,應該做到:①謙虛為懷自知之明;②嚴以律已,以誠待人;③相互幫助通力合作;④學習先進共同提高。 6)、尊重家長。教師應該與家長加強聯系和溝通,聯系和溝通的前提條件就是要尊重家長。其方法有:①主動聯系及時溝通;②聽取建議積極配合;③平等待人尊重而不遷就;④宣傳教育科學改進教育方法。 7)、廉潔從教。廉潔從教是教師職業道德的重要部分,其明確要求我們:①堅守大義,不取非法之利;②廉潔自律,不墜穢污俗沼之中;③公正從教,以廉明維護教育公正。 8)、為人師表。為人師表是教師職業道德的核心,教師要認真實施這一職業道德規范,必須牢記它的具體要求。①做優秀品德的垂範者;②做高素質的教育者;③做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者。
❷ 德行和德性有什麼區別
發音[dé xìng](德性),寫作[dé xíng](德行)。兩者之間的差異並不算大,詳解見下。
【關於德性】在晚清民國時,多指一個人的自然至誠之性,比如李漁《風箏誤·和鷂》中曾這樣說:「就當才貌都有了,那舉止未必端莊,德性未必貞靜。」
可見當時使用「德性」二字,重在「性、品性、性情」。而這個詞,多少也會涉及到宗教因素,如宋代釋文珦《白日苦短行》便有使用。
【關於德行】即「道德品行(品格及行為)」,因此在作為方言使用時,廣泛涵蓋了一個人的儀容、舉止、行為、作風等多個方面。舉例來說就是這樣的:
儀容:「瞧你丫內打扮,德行」,或改用「(洋)相大發了」。
行為:「喲,就您一個會插隊能插隊是吧?德行。」或改用「(瞧給你)能耐(的)。」
舉止:「抖什麼抖,再抖把你腿打斷嘍,德行。」
作風:「你瞅他內德行,見到小姑娘就跟蒼蠅見了肉似的,沒治了。」
日常使用說明(兩部分):
在中華書局出版的《北京話詞典》中(2013年1版),這兩個詞都有收錄(212頁),但以「德行」為主,故應寫為「德行」,而「德性」則不能視為錯別字。
究其原因,或與「德行」更早見於課文有關。老舍《龍須溝》,也即部編人教版九年級下冊(曾用)第一幕:「你沒有那個癮,交不上捐你去坐監牢。德行!」而不能將「德性」視為錯別字的原因,則在於曹禺曾於《日出》第三幕使用:「可就憑你這德性(向 黑三 ),一個子也不值!」
❸ 關於教師道德和教師理論,你認為有什麼區別和聯系
一、當代中美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對比
回溯中西教師職業道德的發展歷史可以發現,中西教師職業道德傳統有著鮮明的區別:中國的教師職業道德是「教師德性」,教師倫理是以教師為中心,強調教師自身人格修養;西方的教師職業道德則是「教學道德」,教師倫理以學生為中心,從如何培養學生的角度出發制定和規范教師的職業道德。在當代,中西教師職業道德的理論和規范分別延續並發展,使二者的區別逐步擴大。其中,中美兩國在教師倫理和教師評價標准上的差異最為明顯,特別是關於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的問題,中國國家教育部2008 年修訂的《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與美國全國教育協會代表大會 1975 年通過的《教育職業倫理規范》(Code of Ethics of the EcationProfession)之間的差別,就深刻反映了當代中西方教師職業倫的區別:
第一,從總體的框架上分析,當代中美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有著明顯的區別。中國國家教育部 2006年修訂的《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只有六條規定了與之相關的簡要說明。這六條規定高度概括了教師調節教師與學生、教師與學校、教師與國家、教師與社會之間的相互關系的方法和手段,是以教師為中心而展開的,其中的規定如「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終身學習」都對教師的知識素質和道德修養提出高水平的要求,延續著中國教師倫理的傳統。與之相比,美國全國教育協會代表大會1975 年通過的《教育職業倫理規范》則更詳盡、明確,並且突出學生的教育主體地位。《教育職業倫理規范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導言,對教師職業道德的意義、性質、制定目標、適用范圍等做出了明確的規定;第二部分是「對學生的承諾」,詳細規定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應該履行義務和職責;第三部分是「對專業的承諾」,是社會大眾對教師專業所給予的信賴和責任,以及對教育服務的高度期望。
第二,從性質分析,當代中美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表現著各自的特點。中國教師職業道德是德性倫理,是對傳統「教師德性」的教師倫理的肯定與延伸。而當代美國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則是一種規范倫理美國全國教育協會代表大會通過的《教育職業倫理規范》在序言中提到「:教育工作者認識到教育過程固有的責任之重大。渴望獲得同事、學生、家長以及社會成員的尊重與信任是教育工作者保持最高水平的道德准則的內在動力。《教育職業倫理規范》既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理想,也是為其行為提供了評判的標准。」可見,美國制定《教育職業倫理規范》的目的不單單是為了讓教師樹立遠大的道德理想,更重要的是為了規范和評價教師的職業行為。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當認識到教育的重要性,教師進行教育教學活動需要獲得學生的尊重。這充分說明美國教師職業道德是「教學道德」,是圍繞教學活動和學生而開展,重點在於規范教師的思想行為和職業行為,其本質是一種規范倫理。
第三,從建設主體的角度分析,當代中美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存在著鮮明的差異。中國教師職業道德主要的編訂和修改工作是由中央政府和教育部負責,盡管在 2008 年修訂《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過程中,教部曾經發布了《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徵求意見稿)》,廣泛徵集社會大眾包括教育工作者的意見。但是,《規范》最終還是由教育部、中國教科文衛體工會全國委員會於 2008 年 9 月 1 日統一頒布執行,且在總體框架和具體內容上與「徵求意見稿」基本相同。美國全國教育協會代表大會 1975 年通過的《教育職業倫理規范》主要是由在一線工作的教育者共同商議修改制定而成。而且,美國《教育職業倫理規范》是依據 1968 年美國國家教育協會制定的《教育職業倫理准則》修訂而成。當時,《准則》由大約 200 萬從事教育工作的專業人員共同簽署同意才予以頒布執行。由此可知,美國教師職業道德的建設主體是眾多在一線工作的教育人員,這樣可以使得教師倫理更加貼 近教學生活,符合教育實踐。
第四,從具體內容分析,當代中美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各具特色。中國《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2008 年修訂)》雖然只有短短的六條規定和與之相應的簡要說明,但是卻包含了教師對國家和社會、教師對專業、教師對學生、教師對同事、教師對家長以及教師對自己的義務和責任的相關規定。美國《教育職業倫理規范卻重點規定了教師對學生的義務,教師對專業的責任,缺乏教師對國家和社會以及家長的義務。中美中小學教師職業德的這一差異體現了中西教師倫理傳統的差別。中國傳統教師職業道德是教師德性」,注重教師自身的道德修養,強調教師對學生和社會的責任,突出教師的社會道德形象,要求教師成為社會楷模、發揮模範作用。這就使中國教師道德變成教師個人私德的一部分,教師職業如同教師作為社會成員一樣,必須對所有部門和人員,特別是對國家、社會以及家長負責,特殊對待教師職業。然而,美國卻不像中國一樣將教師職業特殊化。相反,美國認為教師職業如同律師、演員、醫生、科學家等職業一樣,也是社會上眾多職業的一種,因而教師職業道德如同其業道德一樣,應該屬於社會公德領域。由此思想出發,美國《教育職業倫理規范》將教師職業道德歸類為社會公德,不強調教師對國家和社會的義務,不要求教師必須成為社會模範。
第五,從規范條款分析,當代中美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分別呈現不同程度的可操作性。中國《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2008 年修訂)》是由六條高度概括的原則性規定組成,而對這些規條的說明相當簡要,缺乏對條款具體操作的詳細說明。美國則詳細規定了教師的職業行為,具體描述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應作為和不應作為。在「對學生的承諾」中,美國《教育職業倫理規范》規定:「在學生的求學過程中不應無理限制學生的獨立行動」「;不應該無理阻止學生接觸各種不同的觀點」「;不應故意隱瞞或歪曲有關學生進步的主題內容」「;當學生的學習、健康及安全受到危害時,應為保護學生做出恰當努力」;「不應故意使學生處於尷尬或受貶低的處境中。」這些規條都是對即使職業行為的具體描述,有利於《規范》在教學活動中得以實踐,使《規范》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
二、對當代中國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的反思
在當代中美教師職業道德的對比中,中西傳統教師倫理思想的影子浮現;同時,在對比的過程中,中國當代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和制度中隱藏的缺陷也被逐步揭露,讓人們開始反思當代中國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建設。
1.當代中國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的缺陷
(1)當代中國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條例缺乏系統性、層次性和針對性。國家教育部在 2008 年重新修訂的
《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只有簡短的六條規定(「愛國守法」「、愛崗敬業」「、關愛學生」「、教書育
人」「、為人師表」「、終身學習」)及與之相應的簡要說明,試圖以此來調整教師與國家和社會、教師與職業、教師與學生、教師與同事、教師與家長以及教師與自我的關系。在《規范》中,六條規定相互平等,不存在誰統領誰的問題;另一方面,這六條規定不分主次,沒有重要條款與次要條款之分。如此而言,六條規定相互之間就不存在任何關系,只是被羅列在一起,使得整個規范不成系統。同時,規范之間不分主次,致使《規范》不能凸顯其作為規定教師職業道德制度的特殊性。此外,沒有重點地規定教師職業道德,導致《規范》缺乏針對,相應的條款制度顯得空泛,無法有效指導教師的教學工作。
(2)當代中國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的建設主體錯位。中國教師職業道德主要的編訂和修改工作是由中央政府和教育部負責。1984 年,教育部和全國教育工會制定、頒布《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要求(試行草案)》。1991年,教育部和全國教育工會制定和頒布《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並於 1997 年對之進行修訂。2008 年,教育部重新修訂《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而且創新性地發布了《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徵求意見稿)
》,廣泛徵集社會大眾包括教育工作者的意見。但是,《規范》最終還是由教育部、中國教科文衛體工會全國委員會於 2008 年 9 月 1 日統一頒布執行,且在總體框架和具體內容上與「徵求意見稿」基本相同。可以說,當代中國教師職業道德的制定主體依然是國家教育部,身處一線的教育工作者未能直接參與和影響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建設工作。實際上,這是對基層教育工作者的否定,忽視教育工作者在教師道德規范的制定和執行的主體地位。同時,教師職業規范由缺乏豐富教學經驗的行政人員而非教育工作者制定,導致《規范》脫離教育實踐活動,相應的規范制度顯得大、空、泛,不符合教育教學的現實需要,使之難以貫徹執行。
(3)當代中國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把社會公德與個人私德相混淆。正如上文所述,中國傳統教師職業道德是「教師德性」,注重教師自身的道德修養,不僅要求教師進行教育教學工作,而且要求教師「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成為君子,以君子的言行感化學生,發揮榜樣作用,使學生繼承
和發展教師的遠大志向和理想。在當代,中國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仍然延續著這一傳統,強調教師對學生和社會的責任,突出教師的社會道德形象,要求教師成為社會楷模、發揮模範作用。這就使中國教師職業道德私德化,然而,這是對教師職業道德的錯誤定位。教師也是一種職業,教師職業道德與醫生、律師、演員、科學家等職業的道德一樣,同屬於社會公德,教師的職業應該屬於社會生活,而不應涉及教師的個人生。中國教師職業道德的錯位,使教師的社會生活和私人生活相交錯,教師在教育學生、進行教學活動的同時,還需要承擔社會義務,教師需要並且能夠擔當社會楷模。此,教師職業道德就需要涉及包括社會和國家方面的內容,規范管理的范圍變大,對教師的素質特別是教師的個人道德素養要求升高,致使中國當代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范圍廣、內容泛、要求嚴格,缺乏對教師的人文關懷。
(4)當代中國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制定缺乏可操作性。中國教育部在制定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過程中,未能准確把握教師職業的特殊性,難以將規范內容具體化,規范制度缺乏可操作性。例如,第二條規定:「愛崗敬業。忠誠於人民教育事業,志存高遠,勤懇敬業,甘為人梯,樂於奉獻……」這一條款規范了對教師專業的要求。但是,如同前面所述,同樣是對教師專業的要求,美國《教育職業倫理規范》在「對專業的態度」中,就規定了六條教師在履行教育職責過程中的不應作為,詳細規范了教師言行。與美國相比,中國教師道德就顯得粗糙,只是一些原則性的條款,缺乏具體描述。另一方面,中國的教師倫理更注重教師的政治立場、思想水平,對教師的教育教學活動以及教師對學生的責任的規定和要求不足,不能明確教師職業的特殊性,沒有對教師的職業行為作出細致具體的規范。
2.對當代中國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的啟示
(1)參照當代美國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相關思想與規范進一步豐富和完善我國教師職業道德內容。當代中國教師職業道德未能區分重點與非重點條款,不能准確把握教師職業道德的特殊性,使教師道德缺乏系統性、層次性和針對性。因而,在當代中國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的建設與完善過程中,應當參照其他國家教師道德建設的成功經驗,正確解決問題。美國《教育職業倫理規范》將教師職業道德與教師行為規定於教師對學生以及教師對專業的態度和責任這兩個方面,詳細論述「對學生的承諾」和「對專業的承諾」兩部分,凸顯教師職業的專業性和特殊性,突出評價教師的重點,讓教師倫理規范更系統化、更有針對性,貼近教師的職業生活,使教師樂於接受和執行。今後,在進行教師職業道德制度的建設和修訂時,中國應該吸收美國教師倫理建設的成功經驗,突破現今教師倫理框架的限制,把建設重點放在規范教師對學生和對教育教學職業的義務和責任的方面,使教師職業道德的制定符合教學的需要,讓教師專心於學生的教育工作上,教師倫理建設更有針對性、更有實效。
(2)端正中國教師職業道德建設主體。一直以來,教師倫理由遠離教育教學第一線的行政人員制定和修改,使得教師倫理不符合教師職業生活的需要,難以貫徹執行,教師職業道德流於形式。為了改變這一現狀,中國應該將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的權力下放,讓更多身處教學一線的教育工作者直接參與教師倫理的建設工作。只有端正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的主體,讓身處教育教學事業第一線的教師能夠直接參與教育事業和教學制度的建設工作,才能使教育事業更有成效,教學過程更加順利。
(3)理清社會公德與個人私德的關系,正確定位教師的職業道德。當代中國教師職業道德將社會公德與個人私德相混淆,將教師職業道德錯誤地歸入個人私德領域,教師在教育學生、進行教學活動的同時,還需要承擔社會義務、擔當社會楷模,致使中國當代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范圍廣、內容泛、要求嚴格,缺乏對教師的人文關懷。針對這一問題,中國可以參照美國的師德建設經驗,明確地劃分社會生活與私人生活,將教師職業道德歸類為社會公德。教師需要著重處理好與學生的關系,履行對教師職業的義務和責任,保證教學的正常秩序,不要過分強調教師對國家和社會的義務,強調教師的政治立場和思想水平,避免將職業道德政治化、概念化、教條化。
(4)強化當代中國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和制度的可操作性。明確教師職業的特徵,清楚認識教師職業要求教師重點關注學生和專業兩方面。與此相應,教師職業倫理應該重點解決教師與學生、教師與專業的關系,規范教師對學生、教師對專業應當履行的責任和義務。此外,可以借鑒美國《教育職業倫理規范》中的具體內容,詳細規定教師的職業行為,並且根據教師的教學需要,有針對性地規范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應作為和不應作為,突出教師對學生的義務、對專業的職責,將原則性的條款細致化、具體化。
❹ 如何看待教師的 德性 詩性 智慧
職業道德是由特定職業所規定的,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人際倫理關系道德。職業的「業」與業務、專業的「業」的意思相同,職業道德的實質就是業務中的道德、專業中的道德。教師職業道德即教師在職業生活中形成的比較穩定的道德觀念和行為規范的總和,是調節教師與他人、教師與社會集體相互關系的行為准則或規范,是一定社會或階級對教師職業行為的基本要求和概括,但在教育活動過程中,有的教師的道德並不屬於職業要求的范疇。教師也只是一種普通人從事的職業,,它的職業道德要求在本質上與其它職業所需要的道德並沒有本質的不同, 可能只是具體的表現方式和道德形式不同而已。我們絕不能說,教師所需要的道德比其他職業所需要的道德更高貴,更具有道德的尊嚴和神聖性,我們同樣不能說,教師職業比其它職業要求更高的道德。教育對教師的道德要求也不應該比其他行業對從業者的道德要求有更多道德內涵,最多隻會有不同的內涵。
教師道德是教師在私人生活及公共生活,當然也包括了職業生活中教師的個人道德的總和。教師道德是包含了教師職業道德在內的教師個人道德的統一體。既強調教師作為教育從業者這一角色在社會中應該具有的道德觀念與道德規范,就是職業道德;也強調了教師作為個人的個體道德,這個層次上所具有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規范的不僅體現在教師的教育活動中的各種關系的表現上,還體現在教師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師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按照自己的意志進行日常的家庭生活、鄰里交往、社會交往、個體財產的支配等,在這些活動中教師所表現出來的用來約束自己私人道德以達到他自己所信奉的私人生活中最高的善的原則,便是教師在道德在教師的私人生活方面的表現。教師在參與公共空間里與他人發生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活動,如,使用公共設施或服務、參加公眾娛樂活動、網路上的公眾討論、搭乘公共交通工具等時所表現出來的道德表現便是教師的公共道德。教師的公共道德主要源於學校教育、法律法規的規范、社會輿論的倡導與監督。教師並不必然擁有公共道德,因為公共道德與私人道德相比,無論遵守與否,對自身私人利益的影響都是微不足道的。公共道德具有開放性和透明性的特點,受教師公共道德直接影響的主要是他人、群體、社會和國家。簡而言之,教師道德包含了教師職業道德,教師職業道德是教師道德的一部分。我們在對它們加以辨析的時候,也要認識到它們之間還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是不可分割開而單獨看的。
❺ 教師的德行――用德性育人的讀後感
教師的德性——用德性育人
陶行知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教師的德性既是一種品性,也是一種智慧。
❻ ——由《賣火柴的小女孩》聯想「教師的德性涵養」
有多少夢想可以重來 無錫市南長區教研室 張愛勤無錫市廣勤中學 劉 銘 她凍得發抖,她需要溫暖,哪怕有一根火柴的光和熱也好。她的一雙小手幾乎凍僵了。太冷了。她決定劃著一根火柴,讓它燃燒。「哧!」 火柴燃燒了,像一團溫暖、光明的火焰,小女孩覺得像坐在火爐旁一樣。火燒得那麼歡,那麼暖,那麼美!這是怎麼回事呢?當小女孩剛剛伸出她一雙腳,打算暖和一下時,火焰忽然熄滅了,火爐也不見了。她坐在那兒,手中只有燒過的火柴。 劉老師領著學生朗讀課文《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在沿著教案往前走。這是劉老師為明天的公開課做的試講。我浮想聯翩,總感覺這堂語文課少點兒什麼,問問其他聽課教師,他們也有同樣的感覺。看著劉老師沮喪的神情,我突然找到了答案。課後我向學生了解到劉老師的一些情況,也證實了我的判斷,心中頓時有了主意,並默默期盼著這個主意能改變劉老師的從教狀態。 漆黑的校園,劉老師辦公室的燈光依舊亮著,瘦弱的身影在窗棱間顫抖著。突然,燈熄了,她猛地驚立起來,哆嗦著手摸索著開關,當發現一切都是徒勞時,她意識到停電了。於是,她開始在一個個抽屜里翻著,終於找到了一隻打火機,只聽見「啪、啪」的聲響,卻看不見火花,轉身將打火機狠狠地砸向垃圾筒,頹然地癱在椅子上。突然,她好像發現什麼似地又猛地站起來,迅速從口袋裡掏出手機不停地按著。借著手機暗淡的光亮她摸索著走下樓梯,然而讓她懊惱的是,樓梯口的門鎖上了,她晃盪著門大叫著:「有人嗎?快開門啊!」然而,只有死一般的沉寂。當她正准備打電話喊人時,校園的燈突然亮了,正當她「莫名其妙」時,我們這些白天聽課的教師站在了她的面前。「你體會到賣火柴小女孩當時的心情了嗎?」我問道。她猛然醒悟了,激動地說道,「找到了,找到了!」「你知道賣火柴的小女孩最需要什麼?」「需要溫暖!」「那你知道你的學生需要什麼?」…… 「需要溫暖!但由於我們平常教學把重點放在字、詞、句的機械訓練上,語文課便沒有了激情,沒有了激情也就沒有了語文課應有的情愫,語文課的情愫可能就是人、文、情的融會貫通。而我們常常因為學生作業、成績的不良,不斷地對學生指責、批評,讓學生感覺我們缺乏人情味,於是,我們的課乾巴巴沒有生氣。劉老師,您不妨思考一下語文課的情愫問題。」劉老師似有所悟。 第二天,劉老師的課很成功,受到了專家們的一致好評。當她問我原因的時候,我告訴她:「因為你感動了,所以學生也感動了。尤其當你彎腰向學生道歉,說自己平常忽略了孩子們的情感需要時,你的真誠得到了同學們的真誠回報,你也因此感受到了學生們的情感受到滋潤時的滿足。」 本來,我認為這件事會徹底改變劉老師的學生觀和教育觀,她會從學生的需求出發,迅速成長起來。但事情並不是我所料想的那樣,劉老師「掙扎」了一陣之後,依舊回到了原來的狀態。在我和她深入交流後,她的回答讓我震驚了:「教師如果不『凶』,教學如果不『凶』,是無法取得好成績的!」由此,我陷入了對教師德性涵養的思考。 我問劉老師:「這樣日復一日地『凶』,年復一年地為了『成績』,你快樂嗎?」 她說:「其實我也是賣火柴的小女孩啊!一開始我就像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樣,當我劃著火柴,夢想成為教育家的時候,校長和老師們一味看重成績的現實,讓我的夢想淡然了。接著我又點燃第二根火柴,在教學創新中希望有人幫我指明方向的時候,我發現周圍更多的是懷疑,由於「失敗」被校長批評後,我的夢想又破碎了。就這樣我還不斷地劃著火柴,不斷地燃起夢想,但最後都破碎了,在現實面前,我妥協了,我放棄了。我知道沒人在乎我這個普通教師的夢想,也沒人關注我的所謂教育理想,更不期望我的(作為一名教師的)需求得到滿足了。漸漸地,我也就懶於找教育方法了;漸漸地,我也就消沉了;甚至,自卑了。取而代之的是開始對學生『凶』起來,『凶』使我滿足了一種自以為是的自尊和自信,而學生的成績也在我的『殘忍逼迫』下變好了,同時,我也得到了學校老師的承認和校長的欣賞,而且還被推薦為學科組長,『凶』使我的個人需求也得到了些許滿足……」 劉老師不無苦澀地一口氣說了上述一通話。我怔怔地,似也有所悟。 我又問:「沒有了教育夢想,教育的意義何在?作為教師的教育價值又何在?你這樣不是身心更累嗎?」 「是很累,尤其是罵完學生後,我感覺特別累。但周圍的教師不都是這樣嗎?既然我不能改變現實、改變世界,那隻有改變我自己了!」 我無言以對。是啊,教育的現實是殘酷的,從上到下大家心照不宣。因為無奈,很多充滿激情、充滿理想的教師逐步走向頹廢、走向「衰老」,從而只為了一份工資「干任務」;有的,因為遺憾,因而走向消沉,走向放棄,從而變得憤世嫉俗,懷疑一切……也因而,教育及教育者的德性逐步喪失…… 其實,教育夢想就是教育理想,人的一生有多種追求,但「盡管世界可能是多樣的,但人總是要從中選擇一種最具有價值的作為自己的理想,把它作為實踐活動追求的目標,通過現實的活動而將它轉為現實的存在……正如康德所認為的,人類能力的典型特徵在於能區分事實與理想」。(魯潔《道德教育的當代論域》P.102) 我想,如果一名教師能「選擇一種最具有價值意義的」教育夢想,同時,教育環境能讓他恣意生長以涵養其各具風格的教育德性,教育的效果會如何呢?反之,如果教育的殘酷或教育體制的「無德」性,抑制或阻礙教育者的德性養成和發展,勢必帶來教育和受教育者的反道德成長。我的耳畔又響起了課堂里《賣火柴的小女孩》的讀書聲: 新年的早晨,人們看到小女孩仍坐在牆角里,她雙頰通紅,臉上帶著幸福的微笑。可是,她已經死了,凍死在聖誕節的夜晚,她手裡仍握著一把燒過的火柴梗。 我又急忙拿來整篇課文讀,心和眼睛定格在《賣火柴的小女孩》的最後一段,一種凄涼之感浸透全身:真不知道在教育這塊土地上,有多少「賣火柴的小女孩」被「凍死」「手裡仍握著一把燒過的火柴梗」?有多少「賣火柴的小女孩」在劃著一根根火柴,看著一個個夢想的破滅,走向沉淪,走向死亡?又有多少「賣火柴的小女孩」 一直「書獃子氣」地憂傷著教育的憂傷,在一根根火柴暗淡的光芒中滿含著眼淚地微笑,堅持走到最後,走向幸福?人啊!噢,教師啊!有多少夢想可以重來?!
❼ 教師德性修養的核心內容是
教師職業道德的核心內容是「愛」與「責任」。
新《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共六條,體現了教師職業特點對師德的本質要求和時代特徵,「愛」與「責任」是貫穿其中的核心和靈魂。
1、「愛國守法」——教師職業的基本要求。
熱愛祖國是每個公民,也是每個教師的神聖職責和義務。
2、「愛崗敬業」——教師職業的本質要求。
沒有責任就辦不好教育,沒有感情就做不好教育工作。
3、「關愛學生」——師德的靈魂。
親其師,信其道。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師必須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尊重學生人格,平等公正對待學生。對學生嚴慈相濟,做學生良師益友。保護學生安全,關心學生健康,維護學生權益。
4、「教書育人」——教師的天職。
教師必須遵循教育規律,實施素質教育。循循善誘,誨人不倦,因材施教。培養學生良好品行,激發學生創新精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不以分數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准。
5、「為人師表」——教師職業的內在要求。
教師要堅守高尚情操,知榮明恥,嚴於律己,以身作則,在各個方面率先垂範,做學生的榜樣,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學識魅力教育影響學生。要關心集體。
6、「終身學習」——教師專業發展不竭的動力。
終身學習是時代發展的要求,也是教師職業特點所決定的。教師必須樹立終身學習理念,拓寬知識視野。
❽ 培養學生的德性,先要看老師什麼德行
首先,這貌似不是個問題。
其次,學生的德性確實會受到老師自身言行的影響。
第三,其實影響學生德性的最大因素還是家長。
最後,當然也不能忽視學生自身的因素。一個人德性是不斷完善的,需要各方因素共同努力。
❾ 形容老師德性不好的詞有那些
是人都會有錯,以和為貴。如果自己做的不好被老師批評,就認為老師的德行不好,那就不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