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師生師德 » 自了法師生

自了法師生

發布時間: 2021-02-22 20:01:44

1. 自了法師:人生能有幾時無常終要到來,不如及早念佛

凈空法師---佛給我們講「人命在呼吸之間」,一口氣不來就是隔世。你要想不受輪回之苦,唯一的辦法,趕緊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

佛給我們講「人命在呼吸之間」,一口氣不來就是隔世。你要知道,世間的苦難,算不了苦難;這一生不能了生死、出輪回,這才是真正的苦難!

如果你真正了解宇宙人生真相,曉得「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對於這個世間任何事物就不會有一絲毫的貪戀。

如果你還貪戀這個世間的名聞利養,還貪戀這個世間的五欲六塵的享受,那你就得受輪回之苦;你要想不受輪回之苦,唯一的辦法,趕緊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

佛在經上給我們講,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是真實的,不是虛妄的,極樂世界是一真法界,常樂我凈,只有樂沒有苦;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是苦空無常,純苦無樂。

佛告訴我們,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是極苦的世界,我們要曉得厭離!這個世界苦,這個世界可怕,所以,我們一定要一心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2. 請問佛學前輩 六祖說自性生萬法 中觀論說因緣生萬法 那自性就是因緣嗎真如就是因緣法運作的趨勢嗎

自性是佛性,佛性示現一切法,,真如就是真我就是自性就是佛性
中觀論我不知道專是什麼,從字屬面上理解因緣,因緣是因果?那麼因緣生萬法就是只的六道輪回這一層中的法,而不是六祖說的自性生萬法,,不過我似乎有印象說【因緣和合】生什麼。。好像還是大乘法里的
如果你能提供【因緣生萬法】的上下文,或許我能想起什麼……

3. 佛言:「無生者,非先有生後說無生,本自不生故名無生;非先有起後說無起,本來不起故名無起;非先有相後

南無阿彌陀佛


凈空法師---不生不滅是什麼意思?

「又曰:此菩薩,不見有法生,不見有法滅。何以故?若不生則不滅,若不滅則無盡,若無盡則離垢,若離垢則無壞,若無壞則不動,若不動則寂滅地。是為第三無生法忍。」這是《­六十華嚴.十忍品》裡面的經文。這是八地以上,不動地,這個菩薩他不見有法生,法是一切法,包括世間法跟出世間法;換句話說,他沒有見到一切法生。沒有見到生,當然就不會­見到滅,一切法不生不滅,沒有生滅。這個道理我們在《華嚴經》、在《還源觀》、在本經前面都學過很多,確實是事實真相,大乘般若里所說的諸法實相,確實是如此。特別明顯的­就是彌勒菩薩給世尊的報告,「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形皆有識」,這說的什麼?這說的是一切法不生不滅。我們從這幾句經文,就是彌勒菩薩的對話,就完全了解了­。

我曾經多次的報告,如果真的是不生不滅,沒有生滅,我們說不生不滅就毫無意義。不生不滅是什麼意思?你能夠看到生滅就是不生滅,生就是不生,滅就是不滅,你把事實真相真看­到了。這個事實真相你看到之後,你的心就定了,你的心就安了,一絲毫浮動都沒有,你就看到自性、看到一真法界的寂滅相。本來清凈寂滅,現在呢?現在還是清凈寂滅。我們今天­社會的動亂、地球的災變,八地菩薩看起來是寂滅相;我們看起來天翻地覆,他看是寂滅相。這個道理是不太好懂,我們從一切法動態的速度上來觀察,就能體會到一點點。我們有兩­部車,這兩部車在道路上是平行的開,速度是一樣的,好像看到大家都沒動。如果速度有快慢不同的話,這個速度就非常明顯,這個走得快,那個走得慢。同樣道理,兩架飛機在空中­平排著飛行,速度一樣,你也沒看到我動,我也沒看到你動。換句話說,如果有人能夠把速度的頻率提升到跟彌勒菩薩所說的一樣的,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他就看到每一個念頭都­不動,為什麼?這速度平等,他就看到不動。這個道理不難懂!

文摘恭錄—凈土大經解演義(第三六三集)

4. 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唐朝時候惠能大師,他也明心見性了。在五祖忍和尚方丈室里,五祖給他講《金剛經》,惠能大師不認識字,當然不會有經本,講《金剛經》大意,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大徹大悟。他也說出他的境界,說了五句話,那五句話跟釋迦牟尼佛講的《華嚴經》沒有兩樣,《華嚴經》濃縮起來就這五句,這五句展開來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 惠能大師說的五句話,第一句是「何期自性,本自清凈」,沒想到,見性了,沒想到性本來就清凈,從來沒有染污過。我們的自性有沒有染污?沒有,染污就不是真的,那就變成假東西。我們講染污是什麼東西?阿賴耶染污,阿賴耶是妄心,自性是真心,真心從來沒有染污過的。所以染是妄心,我們現在迷了,真的不認識了,把假的當作真的,虧就吃在這里。第二句說「何期自性,本不生滅」,本不生滅就是大般涅盤,這是古印度所有宗教夢寐以求的不生不滅。現在每一個宗教都講,講永生,就這個意思。有沒有永生?有。真的自己就是永生,假我有生死,這個我是假的,不是真的。你把這個事情搞清楚,你多舒服、多舒暢,你的恐懼沒有了。這是假的東西,隨它怎麼生滅,真的我永恆不滅,你把這個真的找回來,佛教導我們就是把真的找回來,這是大事。 第三句他說得好,「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具足什麼?世尊在《華嚴經》上講的一句話,明白交代出來了,他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就是本自具足的。如來是講自性,大乘教裡面你看講佛、講如來,十大願王里「禮敬諸佛、稱贊如來」,講佛是從相上講的,講如來是從性上講的,不一樣的地方在此地,相是假的,性是真的,這是這兩個名詞不同的地方。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就是你自性,你自性里有智慧,圓滿的智慧。這是什麼?這是自性里本具的,這不是學來的。圓滿的智慧,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這是一般宗教贊嘆上帝的話,贊嘆神的話,上帝跟神未必有,自性是真有。為什麼我們曉得?上帝跟神也是六道眾生,天道,他也沒出六道,也沒有出三界,他還是迷而不覺,福報比咱們大,智慧比我們多一點,也不是究竟圓滿的,自性本具的智慧才是圓滿的。這是什麼?這在隱的時候,佛家叫隱現,隱是什麼?譬如我們現在這螢光幕,我們把這個按鈕把它關起來,畫面上什麼都沒有了,這是「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你不能說它沒有,你打開頻道它就現前。打開頻道是什麼?「能生萬法」,它就現前。不現前的時候不能說它是無,現前的時候不能說它是有,這個《妄盡還源觀》上講得很清楚,你不能說它有。這是事實真相,我們得搞清楚。 他第四句講的是「何期自性,本無動搖」,如如不動,這個是修行裡面最重要的一個樞紐。你修什麼?佛家常講八萬四千法門,修什麼?告訴諸位,統統修的禪定,叫三昧。三昧是梵語,三翻作正,昧翻作定,正定。所以正定,你的心本來是定的,為什麼現在心這么亂?這個亂是妄心,不是真心,真心本定,從來沒有動搖過。這是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說了五句。這五句話說出來之後,五祖就說「行了」,衣缽就傳給他。傳給他怎麼?叫他趕快走,找個地方去避難。避什麼難?要知道,古今中外這個嫉妒障礙在所不免。你說忍和尚的道場,神秀大師在那裡住多少年,是他徒弟當中大家最敬仰的一個,每一個人都認為五祖傳法肯定傳給神秀,怎麼會無緣無故傳給別人,這個人素來又不認識,又不認識字?你看到黃梅八個月干什麼?柴房裡面去破柴舂米。他在黃梅八個月,禪堂沒去過,講堂也沒去過,一天經沒聽過,怎麼五祖就把衣缽傳給他,誰服?沒人服,肯定要找他麻煩,把衣缽搶回來,這是小事,大事可能還把他命害了。所以叫他趕快走,衣缽拿了趕快就走。躲在獵人隊里十五年,十五年大家把這個事情慢慢淡忘,他出來了。出來碰到印宗法師,印宗了不起!印宗那是嶺南,這我們今天講的廣東這一帶,那個時候稱為嶺南,第一個高僧,講經說法。他講經的道場就是現在廣州的,廣州叫什麼廟?風動幡動,本煥老和尚做過住持,廣東,我一下怎麼想不起來。光孝寺,對,光孝寺,就那個地方,在那個地方講《涅盤經》。 六祖離開獵人隊到廣東,就是遇到這么個道場,在這里聽經,坐在後面。聽到兩個出家人在辯論,一個人說外面掛的幡動,你看幡在動;一個說不是幡動,風動,兩個人爭論不休,他在當中插一句,他說仁者,非常謙虛、非常客氣,仁者是菩薩的稱呼,最尊敬的稱呼,他稱仁者,「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他說「仁者心動」。這一聽的時候大家都佩服得五體投地。印宗講完經下了台,跟他見面,一問他,那個對答我們現在講全是禪機。所以印宗法師就講,聽說黃梅傳法之後給這個行者,這是稱能大師,他說:莫非就是你?惠能大師就承認了。那就請求把衣缽拿出來展開我們看看,那衣缽是證明,這就認定了。印宗法師在經教里還有一些問題向他請教,都給他解釋了。以後印宗給他剃度出家,所以印宗是六祖惠能大師的剃度師。可是剃度之後,印宗法師拜他做老師,這不是普通人,這是佛菩薩示現,哪有這么大的度量?嶺南一代高僧馬上拜他做老師,能大師水漲船高,一下就被他抬舉起來了。否則的話,惠能大師要提到這么深的位次上,至少得十年、二十年,這一下就提起來了。所以印宗我覺得是菩薩示現,這兩個人在唱雙簧,唱給我們看的,哪裡是凡人! 他這五句話展開來就是《華嚴經》,《華嚴經》字字句句都離不開這五句。所以能大師所證得的,跟釋迦牟尼佛所證得的,同樣的境界。一個是以佛身,佛的身分出現,《普門品》上講的,「應以佛身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能大師在中國,應以比丘身出現者,即現比丘身而為說法,沒有兩樣,這個我們要知道,佛法平等,這叫一乘法。所以中國禪宗是一乘,大乘那就不一定了,大乘不一定。一乘經裡面,古大德為我們講的,一乘經只有三部,《華嚴》、《法華》、《梵網經》。《梵網》非常可惜沒有傳到中國來,那是一部大經,分量跟《華嚴》應當是差不多的。只有一品,傳到中國只有一品,就是「菩薩心地戒品」,菩薩戒,就傳這一品,兩卷,其他的沒有看到。完整的那就是《華嚴》跟《法華》這兩部。《法華經》上,怎麼能肯定它是一乘經?一乘經一生成佛了。《法華經.提婆品》裡面講龍女八歲成佛,龍是畜生道,八歲的龍女,在龍宮裡面聽文殊菩薩講經,她聽懂了,覺悟了、明白了。諸位要知道,聞法開解,斷疑生信,她立刻就把行門成就了。行門是什麼?放下。你看大乘經上佛常講的,只要你能夠把妄想分別執著這三種煩惱放下,你就成佛了。所以我們相信,龍女聽明白之後,她就放下了,放下之後到靈鷲山見釋迦牟尼佛,拜完佛之後她就現佛身,在南方無垢世界成等正覺,《法華經》。

5. 自了法師為什麼一切都是心變現出來的

南無阿彌陀佛


凈空抄法師--- 一切萬法都是自性變現出來的,

1 佛在經上告訴我們,我們的真如本性,也就是我們的自性,它是遍一切處。換句話說,一切萬法都是自性變現出來的,所以法與法必定是融通,必定是交融。

2 我們起心動念,佛菩薩曉得,鬼神曉得,凡是心清凈的人,也就是得到定的人都曉得,原理是什麼?心是一個。

3 「心遍一切處」,所以動一個善念,盡虛空遍法界,一切有情眾生善與善相感;起一個惡念,惡念也一樣有感應,惡與惡相應,想到這個地方就寒毛直豎,真的可怕!

4 曉得這個事實真相,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不但言行會謹慎,起心動念都會很慎重。為什麼?一個惡念就是造一個惡因,因遇到緣,一定有果報。

6. 凈空法師說他現在生死自在了,

那有什麼可笑的,被撞死,被殺死都是了舊債而已,這個身子不過是件破衣服,脫掉罷了,凡夫執著深,最愛自己身,到死不舍也得舍。等你到最後一日再笑話他吧。

7. 佛教說人有化生 胎生 卵生 濕生什麼意思

化生,在空氣中自然生成,天仙地獄等。

胎生,從母體直接生出的生命,比如人,豬狗等。

卵生,眾蛋中生出來的,比如雞、鳥等。

濕生,潮濕的地方自然生成,比如蚊子、蟲等。

其中,佛教的化生是變化而生,指人死後的中陰身,又名中有。五趣之中,地獄、天及一切中有均唯屬化生,人、傍生、鬼等三趣則有一部分為化生。而胎生是動物的受精卵在雌性動物體內的子宮里發育成熟並生產的過程。

(7)自了法師生擴展閱讀:

佛教主張諸法因緣而生,因此命運也是因緣生法。壞的命運可以借著種植善因善緣而加以改變。命運既然可以因為行慈悲、培福德、修懺悔而加以改變,因此命運並不是必然如此不可更改的。再壞的命運也能透過種種的修持而加以改造。

佛教認為人身難得。眾生在無量劫的輪回中,獲得人身的機會如「盲龜值木」,極為難得。對修學佛法來說,人身無八無暇、有十圓滿,是學習佛法最好的善緣條件。除了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追求世間的幸福生活,還是修學佛法,追求出世間的解脫利益,都要依靠這極為難得的寶貴人身。

8. 凈空法師佛學問答,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清凈...

凈空法師---何其自性,本自清凈,不生不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能生萬法

大徹大悟、見性之後是什麼樣子?唐朝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表演給我們看了,就是他對於老師,五祖忍和尚的報告,要求老師給他證明,他開悟是真的是假的。師父就告訴他:你說給我聽聽,你悟的是什麼?他說了五句話。

第一句,「本自清凈」。「真心」、「本性」是什麼?本來自己就是清凈的,有沒有染污過?沒有,在六道不染污,墮地獄也不染污,真心它是真的,誰都染不上,它清凈。

第二個,「不生不滅」,「本不生滅」。整個宇宙都是生滅法,不管是動是靜統統是生滅法,這個一定要知道。但是真心不生不滅,那叫我,叫無量壽。

第三句,「本自具足」。「真心」是什麼樣子?自自然然具足,它本來具足。具足什麼?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才藝,無量相好,樣樣都是無量的,包括整個宇宙。整個宇宙是自性變現的,自性本來有,所以它現出來。所以只要「明心見性」,我們想學這些東西就圓滿了、就畢業了,樣樣具足,沒有一樣不知道。智慧是自性里本有的,不是從外來的。

所以只要你「見性」,智慧就現前。釋迦牟尼佛用這個智慧,當年在世為我們講經教學四十九年,孔夫子的教學,老莊的成道,都是「本自具足」。而且是什麼?「無師自通」。惠能大師誰教他的?沒人教他,他在黃梅八個月,是在碓房裡面舂米、破柴,跟五祖忍和尚只見三次面。

八個月只見三次面。第一次到這邊來拜師,師父把他送到槽房去工作,做苦工,舂米破柴這是他的工作。一直到神秀作偈子,他把它改掉,五祖巡寮第二次見面。第三次見面是當天晚上,半夜三更召見他。只見三次面。你這個要搞清楚,八個月當中見三次面,衣缽傳給他了。

「無師自通」,我們要相信這句話。這句話外國人不相信:哪有不學可以通的?!你自性本有的,它怎麼不通?!只要見性就行了,什麼都通了。中國人懂得,印度人懂得,西方歐洲人不懂。就是叫你把心定下來,心裡只要沒有妄想、沒有雜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就成佛,就全通了。所以佛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不但本來是佛,而且是一體的,「佛佛道同」。

第四句話他說「本無動搖」。「真心」是什麼?定的,沒動過,沒搖晃過,「如如不動」,這是真心。

所以,凡是浮動都不是真心,都是妄心,妄心是有動搖的,真心不動。所以你要怎樣見本性、怎樣見真心?你這個妄心不動,真心現前。

最後一句話,「能生萬法」。整個宇宙,我們能看得到的宇宙,看不見的比這個更大,不知道大多少倍,真的是「其大無外,其小無內」。

「無內」,今天量子力學是「無內」。天文學家他們所見到的是「無外」,找不到外面。這是自性,自性的體,自性的現相,自性的作用,佛法里的名詞叫「諸法實相」,「實」是真實,真相。你完全通達明了,就叫「菩薩」、就叫「佛」。菩薩佛是我們自己本來具足的,現在只是迷了,怎麼迷的?六根在六塵境界上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就變成凡夫。起心動念還不錯,還能算是菩薩,菩薩,羅漢。到分別執著就不行了,就變成六道,六道眾生統統分別執著。

9. 印光法師生於哪個年代 出於何時 死於何時

印光法師(1861(辛酉年)~1940(庚辰年)),即釋印光,法名聖量,字印光,自稱常慚愧僧,又因仰慕佛教凈土宗開山祖師--當年在廬山修行的慧遠大師,故又號繼廬行者。大師俗姓趙,名丹桂,字紹伊,號子任。陝西郃陽(今合陽)孟庄鄉赤城東村人。大師振興佛教尤其是凈土宗,居功至偉,是對中國近代佛教影響最深遠的人物之一。大師在佛教徒中威望極高,與近代高僧虛雲、太虛、諦閑等大師是均為好友,弘一大師更是拜其為師,其在當代凈土宗信眾中的地位至今無人能及。
印光大師(1862[3]-1940):諱聖量,字印光。別號常慚愧僧,近代著名的凈土宗高僧,為凈土宗第十三代祖師。俗姓趙,名紹伊,字子任。陝西合陽陳村人,幼時聰慧,隨兄熟讀儒書,頗以孔孟之道為自 任。受韓愈、歐陽修等大儒闢佛思想的影響而批判佛教。至十五歲後,數年之間因病所困,偶讀佛經,始悟前非,乃洗心革面,回心向佛。清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師二十一歲,往投終南山五台蓮華銅寺,禮道純和尚剃度出家。次年受具足戒於陝西興安雙溪寺印海律師座下。印光大師生來便有眼疾,幾近失明,後於湖北蓮華寺幫忙晾宋體曬經書時,得讀殘本《龍舒凈土文》,
而知念佛往生凈土法門即是當生成就、了脫生死之要道。因為眼疾,乃悟身為苦本。感悟到若要離苦得樂,勢必專修念佛法門為是,即於閑時。專念佛號,縱是忙於事務,也心不離佛,後眼疾痊癒,由此深信念佛功德不 可思議。而自行化他,一以凈土為歸,便肇始於此。印光大師修凈土,久而彌篤。光緒十二年(1886)二十六歲時,慕名北京懷柔紅螺山資福寺為凈土專修道場。便往親近善知識,取繼承東晉廬山東林寺慧遠大師創導的凈宗遺風之意,自號專修念佛法門,使得凈業大進。除此之外,師於紅螺山歷任上客堂香燈、蔡元等職期間,深入經藏,研讀大乘經 教以為助行,與念偉之正行互補,得以圓成凈業。光緒十六年(1890)師轉居北京龍泉寺、十七年(1891)住於國廣寺。光緒十九年(1893)時,應普陀山法雨寺化聞和尚之請。護送藏經南下,後便常住法雨寺. 師於寺中精勤修持,念佛不懈,深受大眾敬重。眾等便誠請大師講法以利群機,師辭不過,乃為開講《阿彌陀佛經便蒙鈔》一座。嗣後,便謝絕眾緣,於珠寶殿側掩關修行,連閉兩期,為時六年。於關房中自書"念佛待死"以自策勵。出關後,曾出外住茅篷,未幾,源如法雨寺居之。光緒三十年(1904)師四十歲時,因諦閑法師為浙江溫州頭陀寺迎請藏經,又為之助理一切,事畢師仍回法雨寺。師在此出家二十幾年的光景里,始終韜晦,不喜結交,不好名聞利養,惟有用功不止,精進念佛,以期克果。其後近十年間亦復如是。全身心地念佛修行,終得念佛三昧。民國紀年,(1912)師年五十有二,高鶴年居士取大師文稿數篇,刊入上海《佛學叢報》,署名常慚。讀者雖不知為誰,而文章中所顯義理己足以引發見聞者生信念佛。延至民國六年1918),徐蔚如、周盂由諸居士得讀大師文稿,甚感希有難得。於是一再搜集印光大師的文稿,題為《印光法師文鈔》而刊行之。 徐蔚
如居士於文鈔之跋中贊言:大法陵夷,於今為極,不圖當世尚有具正知正見如師者,續佛慧命,於是乎在! 其後數年間,復為增廣大師文稿,由中華書局印行,名為《增廣印光法師文鈔》。 大師的文鈔,正如徐氏跋中所言: 無一語無來歷,深入顯出,妙契時機,誠末法中應病良葯。 不單是在佛理上精闢入理,就是一般世俗道理,亦即兼而融會,凡是能使聞者改惡修善,生信念佛者,不據一格為眾宣揚法要。義理深契眾機,且文法典雅,是以凡聞大師名者,人人必爭請奉讀師之文鈔。因此之故,大師威名揚於環宇,渴望歸依大師門下之善信人等,日益增多。有登門造訪請求慈悲攝受者,有親寫書信乞賜法名者。一時間,做大師的歸依弟子蔚然成風。前後二十餘年來,皈依大師座下的信徒, 無法統計、進而言之,受大師之教,而依教奉行,吃素念佛,精修凈業,得以往生西方凈土者,亦難枚舉。由此可見大師身傳言教之功行實不可思議。大師一生勤儉無私,信眾之供養,悉皆代為廣種福田,或用於流通經籍,或用以救濟飢貧。而其自奉,食唯充飢,不求適口;衣取禦寒,厭棄華麗。有供養珍美衣食,推卻不過者,轉手即送他人。大多數的普通物品,咸皆交至庫房,與大家共享,決不自用。大師先後在上海、蘇州創辦弘社。 二十餘年來;所印的佛書計有百十種之多,其數不下四、五百萬冊。佛像亦有百萬余幀之多,教之內外,普受法益者甚眾。民國十一年,(1923)師六十二歲時,江蘇義務教育會成立,議請省府下令徵用寺產作為學校,佛教界為之嘩然。大師為保教護寺故,不遺餘力地為之奔走呼籲,終得以扭轉危機。同年,應定海知事陶在東之請,物色講師,至監獄講道,乃推智德法師應聘。並令其宣講《安士全書》等關於因果報應、信願念佛求生凈土之佛理。充分體現大師之無緣慈悲,普化眾生之本懷。後更自任江蘇監獄感化會 名譽會長。這種名 譽是大師為利益苦難眾生樂意所得。基於此回,陶在東與會稽道尹黃涵之,將大師之道行事跡呈報政府,得以題賜悟徹圓明之匾額一方,資送普陀,香花供養,極盛一時,僧俗人等,深為欣羨。師則置若罔聞。人虛空樓閣,自無盛德,慚愧不己,榮從何來? 其後,數年間常往來江蘇、浙江、上海一帶,為眾開示念佛法要,
因果事見聞者如潮,法緣盛極一時。民國十九年(1930)二月師住蘇州,於報國寺掩關,課余則修訂四大名山山志。掩關期間,靈岩山妙真和尚叩關請示,將靈岩山寺立為十方專修凈業道場。師即為之定下有關規約章程。前後三、 四年來,大師傾心指導,以使靈岩凈土道場成就模樣。在大師之威德感召下,經以妙真和尚為首的靈岩諸師的努力結果,遂使靈岩道風日益振興,而後更發展成為僅次於紅螺山資福寺的凈土宗著名專修道場。民國二十六年冬(1937),師七十七歲,因時勢所逼,順應妙真和尚之請,移錫靈岩山寺安居。由於大師年事己高,上山方滿三年,卻台世歸西而去。大師之示寂,於諸多跡象中證知其預知時至,民國二十九年(1940)春季之時,於言談書信中己流露出去意。延至十月,自知時日無多,召集大眾會談,任妙真為住持,並促令其擇日升座。 且開示說:凈土法門,別無奇特,但要懇切至誠,無不蒙佛接引,帶業往生。十一月初四早一時半,由床上起坐說:念佛見佛,決定生西。言訖,即大聲念佛,二時十五分,索水洗手畢, 起立自言:蒙阿彌陀佛接引,我要去了,大家要念佛,要發願,要生西方。說完,即移坐椅上,面西端身正坐,近五時,在大眾念佛聲中,安詳西逝。師生於清咸豐十二年(1861),寂於民國二十九年(1940),世壽八十,僧臘六十。次年二月十五日,往生後一百日舉火茶毗,得五色舍利無數,奉靈骨塔於本山石鼓之東南,復於民國三十六年(1948)九月十九日將師之舍利奉請入塔,後又興建塔院以供奉之。大師一生,一以凈土為歸,自行化他,信願念佛。言傳身教,為凈業學者之榜樣,弘傳凈土,作世間之慈航。後人尊之為凈土宗第十三代祖師,盛名永彪凈土宗之史冊。

10. 是自歸依好還是到寺院由法師主持歸依好

阿彌陀佛

這個不重要,重要的是三皈依你要真實做到。

凈空法師---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佛對弟子要求的基本條件。沒有這個條件,不能做佛的學生;做佛的學生,必須具備這個條件。



沒有這四句條件,佛不承認你,那皈依證是假的、不是真的

那麼學佛從哪裡學起?章嘉大師告訴我「戒律很重要」。戒律是什麼?我們在「凈業三福」看到了,就是我們前面所讀的。這個是佛陀對弟子最根本的教誡,必須要遵守,這個三條是最高修學指導原則。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佛對弟子要求的基本條件。沒有這個條件,不能做佛的學生;做佛的學生,必須具備這個條件。很嚴格!我們今天說「皈依三寶」,找個法師,做個儀式,是真的嗎?沒有這四句條件,佛不承認你,那皈依證是假的、不是真的;你具足這個條件,佛承認你,你有資格做他的學生,那麼可以行拜師禮。第二條就是入門。入門的時候,「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接受學佛最高的指導原則,就是「三皈」。我們開經的時候念的「皈依佛,二足尊」,「皈」是回頭,「依」是依靠,佛是覺悟的人,我們過去迷惑顛倒,從迷惑回頭,依靠覺。真正的依靠,依靠「自性覺」,「自性覺」就是佛。釋迦牟尼佛覺悟了,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我們可以依靠他。依靠他怎麼樣?我們自己要做到「自性覺」,這才叫真正皈依。所以佛法裡面講「信」,不是講「信他」,「信他」,你一輩子是依賴別人,那別人走,你怎麼辦?佛教我們要依靠自己,不能依靠別人。

佛自性覺了,我們現在怎樣?我們現在自性迷,所以佛是我們的榜樣。我們依照這個榜樣,學什麼?學自性覺,跟他一樣,是這么個意思。所謂「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你自己不認真的干,沒用!從三皈開始,三皈是概念、是智慧。

你跟誰學?那麼現在佛陀不在了,「自性覺」在哪裡?在經典。經典很多,要看自己的程度、看自己的歡喜,你喜歡哪一部,這部經典程度我們能夠接受,對我來說不太深、也不淺,選定了,就是一部,不能搞多。這一部經幫助你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就是一門。中國古人講的「一門深入,長時熏修」,一生不要改變,就這一門;「讀書千遍,其意自見」。一門是你的心集中了,不散亂。心能夠集中不散亂,這就是禪定;定久了,自然開智慧;智慧開了,經裡面什麼意思完全明了,為什麼?經是從佛自性里頭流出來的,我現在見到自性了,我對於經典上所說的,理解的程度跟佛完全相同,不會有一點差錯。這個方法傳了一千多年,現在人不要了,不懂這個方法,不能接受這個方法。現在人有個概念,就是要廣學多聞。廣學多聞不能解決問題!

熱點內容
師生迷情八 發布:2025-07-18 11:58:43 瀏覽:478
三字經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18 11:46:47 瀏覽:45
希臘的歷史 發布:2025-07-18 10:33:00 瀏覽:654
人體中的數學 發布:2025-07-18 07:53:58 瀏覽:951
一級建造師機電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18 07:50:21 瀏覽:528
班主任工作計劃小學四年級 發布:2025-07-18 05:17:52 瀏覽:912
淺談師德的心得體會 發布:2025-07-18 03:09:46 瀏覽:807
怎麼瀏覽谷歌 發布:2025-07-18 02:29:49 瀏覽:51
之女教師 發布:2025-07-18 01:03:04 瀏覽:369
奧數物理 發布:2025-07-17 23:41:12 瀏覽:318